① 工資累計扣稅計算方法
法律分析:當月個稅 = (累計收入 - 累計五險一金 - 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 累計減除費用)x 預扣稅率 - 速算扣除數 - 累計已繳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累計稅前工資收入 - 累計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 - 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 累計減除費用,累計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 速算扣除數,當月應納稅額 = 累計應納稅額-累計已繳納稅額,累計減除費用 = 員工當年在職月數 x 5000先把截止當月所有工資,相當於「年」算個人所得稅,減去截止到上月已累計繳納稅額。就是當月需要「致」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是指某一項收入在代扣代繳完稅後,就已經是稅後收入了,未來無需補稅,比如現在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等;工資薪金、特許權使用費、勞務報酬和稿酬合起來稱為綜合所得,而綜合所得是需要按年匯算清繳的,因此即使工資薪金平時單位履行扣繳義務後,其依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稅後收入,因此用「預扣預繳」更加准確。稅務機關將通過提供扣繳軟體,由單位錄入當月收入、扣除等金額後,自動計算出每一個納稅人自年初起累計至當期的應納稅款,扣減已納稅款後,計算出每一個納稅人當期應納的稅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② 工齡工資計算方法 工齡工資怎麼算
工齡一般分為企業工齡和社會工齡,社會工齡也叫非企業工齡,是指員工不在該企業上班的工作的年數。一般很多企業都只管企業工齡,工齡有兩個主要演算法
固定工齡工資。
企業把員工的工齡工資固定,按每年多少錢的計算。假如員工每年的工齡是90元,那麼他第5年的工齡還是90元。
累計工齡工資。
累計工齡與固定工齡不同,每一年的工齡工資都在遞增,一般這個增加額是固定的。這里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司表示,S 表示未來某一年的工齡工資。 n表示在企業工作年數,a 表示第一年的工齡工資,b表示每一年的遞增額。那麼公式為: S=a+(n-1)*b。 假如某員工入職第一年工齡工資是50元,每一年遞增額是30元,那麼他第4年的工齡工資是:S=50+(4-1)*30=140元。
關於社會工齡工資。
一般的企業都不會注重社會工齡工資,也有一些企業,會制定「線型」的分配政策。但不論是員工的企業工齡工資和生社會工齡工資都和企業的經濟效應,企業政策緊密聯系。當然,有的企業把工齡工資作為留住人才的一個策略。
③ 年勞動法工資計算標准
法律分析:勞動法工資演算法: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勞動法工資演算法參考有如下: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數天數。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加班工資的計算:每天延長工作時間的加班工資:(實際工作時間-8小時)×小時工資×150%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④ 個人所得稅累計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一、正面回答
1、先算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工資-個人代扣社保、公積金-6項專項扣除-其他免稅收入-5000(起征額);
2、計算本年累計應繳個稅。應納稅所得額大於0時,根據最新累進稅率表進項計算個稅;
3、計算當月應繳個稅=當月累計應繳個稅-上月累計應繳個稅。
二、分析詳情
個稅改革後,個稅的計算核心詞是累計,特徵是收付實現制。特點是先少繳,後多繳,年終再清繳。
三、個人所得稅是累計計算的嗎
是的,個人所得稅是累計計算的。2019年起實施的新個稅法首次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綜合按年計征個稅。
⑤ 工資全年累計計稅標准
摘要 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⑥ 工齡工資計算方法
工齡工資=工齡×工齡工資標准,工齡即服務企業年數。
職工發生以下情況,其前後工齡連續計算:
1、凡經企業管理機關、企業行政方面調動工作、安排下崗者,調動、下崗(與企業保持勞動關系)前後的工齡應連續計算。
2、經企業管理機關、企業行政方面調派國內外學習者,其學習期間以及調派前後的工齡應連續計算。
3、因企業停工歇業或者破產,職工經企業管理機關調派到其他企業工作者,調派前後的工齡應連續計算。
4、企業經轉讓、改組或者合並,原有職工仍留企業工作者,其轉讓、改組或者合並前後的工齡應連續計算。
企業執行工齡工資的政策各不相同。少數企業覺得工齡工資所佔比例小、意義不大,乾脆不設置這項政策;多數企業的工齡工資政策呈「線型」,即確定X元/年的標准,員工實際所得工齡工資為工作年限×分配標准;有的企業還規定了工齡工資的起拿年限,即工作滿幾年起計發。
「線型」工齡工資政策計算簡單,統計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 沒有劃分社會工齡和企業工齡
以前的企業多是國營性質,人才流動率低。即使流動,也多在國企之間,因此劃分社會工齡和企業工齡意義不大。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人才流動頻率也高了起來,而工齡工資的分配應以企業工齡為主,企業工齡參照社會工齡的分配方式不盡合理。
二 沒有根據員工的勞動貢獻進行分配
員工到新的企業工作,其貢獻由零開始。隨著對企業情況的不斷熟悉和各項業務的逐漸精通,貢獻不斷增大,並在一定時候達到巔峰。
員工在一個企業工作較長時間後,其創造力、能動性等會有所削弱,加之個人工資的總額不斷提高,員工對企業的邊際貢獻相對逐漸減少。因而,企業按同一標准分配工齡工資不盡公平。
⑦ 員工的工資正確計算方法是什麼
1、正演算法:工資=月薪÷21.75×月計薪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2、反演算法:工資=月薪-月薪÷21.75x缺勤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3、月計薪天數=(月出勤天數 + 法定節假日天數)
4、出勤天數比例= 21.75÷(當月應出勤天數+法定節假日天數)
例:某員工月薪2175元,7月份有23個工作日,員工缺勤1天,出勤是22天,本月月薪多少?
正演算法: 2175÷21.75×22×(21.75÷23)=2080.4元
反演算法: 2175—2175÷21.75×1×(21.75÷23)=2080.4元
1、發放工資:
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貸:其他應收款-社會保險(個人)-其他應收款-公積金(個人)應交稅費-應交個人所得稅-銀行存款/庫存現金
2、繳納社保:
借:管理費用-社會保險(單位)-管理費用-公積金(單位)-其他應收款-社保(個人)-其他應收款-公積金(個人)
貸:銀行存款
3、繳納個稅:
借: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⑧ 2020勞動法工資演算法
法律分析: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⑨ 個稅計算方法全年累計計算
企業有每月為職工代扣、代繳工資、薪金所得部分個人所得稅的義務。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稅款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本月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作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稅率表,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餘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當余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納稅年度終了後余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具體計算規則為: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 預扣率 - 速算扣除數) -累計減免稅額 - 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 累計收入 - 累計免稅收入 - 累計減除費用 -累計專項扣除 - 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個人所得稅預扣稅率表(工資、薪金所得部分的個人所得稅額)如表 20-1 所示。
圖片
圖片
如圖 20-4 所示,是製作完成後的員工全年個人所得稅計算表,在此表格中分別輸入應發工資等基礎信息,即可計算出該員工每個月的應繳個稅金額和實發工資。
圖片
製作個人所得稅計算表的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 1 在 C2、E2、G2 單元格中分別輸入工號、姓名和部門信息。在 B~F 列依次輸入薪資月份、應發工資、社保、公積金和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數。
步驟 2 在 G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出本月應納稅所得額。將公式向下復制到 G15 單元格。
圖片
公式使用 IF 函數判斷,如果 C4 單元格的應發工資為空白時則返回 0,否則返回用 C4 單元格的應發工資分別減去本月減除數 5 000、社保、公積金和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後的剩餘金額。
步驟 3 在 H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出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將公式向下復制到 H15 單元格。
圖片
步驟 4 在 I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累計應繳納個稅金額。將公式向下復制到 I15 單元格。
圖片
採用速算扣除數法計算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計算模型為: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 預扣率 - 速算扣除數
公式中的「{3,10,20,25,30,35,45}%」部分,是不同區間的稅率。
「{0,2520,16920,31920,52920,85920,181920}」部分,是各區間的速算扣除數。
公式中的「H4*{3,10,20,25,30,35,45}%-{0,2520,16920,31920,52920,85920,181920}」部分,用應納稅所得額分別乘以各級預扣率,再分別減去各級速算扣除數,得到內存數組結果為:
圖片
然後用 MAX 函數從以上內存數組中提取出最大值,結果就是應納稅額。
如果應納稅所得額不足 5 000,結果會出現負數,因此在 MAX 函數中增加了一個參數 0,如果應納稅所得額不足 5 000 時,使應納稅額返回 0。
接下來使用 ROUND 函數對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最後再使用 IF 函數進行判斷,如果 C 列的應發工資為空白時,則公式返回 0。
步驟 5 在 J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截至到上個月的累計已繳納個稅金額。將公式向下復制到J15 單元格。
圖片
步驟 6 在 K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本月應繳個稅。將公式向下復制到 K15 單元格。
圖片
公式用累計應繳納個稅金額減去至上月累計已繳納的個稅金額,得到本月應繳個稅金額。當二者相減小於 0 時,MAX 函數最終返回 0。
步驟 7 在 L4 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計算出實發工資。將公式向下復制到 L15 單元格。
圖片
即應發工資 - 社保 - 公積金 - 本月應繳個稅。
提 示
此表格適用於上年度 12 月之前入職的老員工。由於個稅申報系統中的減除費用是按照 5 000 元 / 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因此在計算本年度新入職員工的減除費用時,需要結合員工入職時間和本單位的個稅申報周期單獨進行處理,實際操作時可以咨詢當地社保部門,按規定執行。
⑩ 工資的三種計算方法
目前針對固定月薪制工資計算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
A:(固定月薪/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固定月薪/20.92/8*1.5*平時加班工時+固定月薪/20.92/8*2*周末加班工時;
B:(固定月薪-固定月薪/20.92*缺勤天數)+固定月薪/20.92/8*1.5*平時加班工時+固定月薪/20.92/8*2*周末加班工時;
C:固定月薪/20.92*實際出勤天數+固定月薪/20.92/8*1.5*平時加班工時+固定月薪/20.92/8*2*周末加班工時;
按照A方法:其工資為:600/23*19+600/20.92/8*1.5*21=608.58
按照B方法:其工資為:600-600/20.92*4+600/20.92/8*1.5*21=598.21
按照C方法:其工資為:600/20.92*19+600/20.92/8*1.5*21=657.86
(10)本年的累計工資演算法擴展閱讀:
1、休假天數:月出勤工資=月工資標准×(1-1/21.75×事假天數)。
2、新員工及休假天數大於出勤天數的員工:月出勤工資=月工資標准/21.75×出勤天數。
固定月薪屬於計時工作制,獎金的作用是獎勵與生產或工作直接相關的超額勞動,勞動者創造超出正常勞動定額的社會所需勞動成果時給予的物質補償,津貼是對勞動者在特殊情況下的額外勞動消耗或額外支出進行補償的一種工資形式。
工資表的常見格式:
1、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通過編制《工資結算表》支付職工工資並辦理工資結算。
2、工資單一式三份。一份由勞動工資部門保管,一份按第一名員工剪成「工資條」,隨工資發放給員工;
3、表由各車間、各部門編制,只能反映各車間、各部門的工資結算和支付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