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必須經過編譯,產生目標程序後才能運行,這句話對嗎
目標程序的運行依賴於特定的操作環境。通常情況下,源程序通過編譯器轉換成目標程序,但這僅僅是程序執行的第一步。目標程序必須進一步與庫文件、資源文件等進行鏈接,最終生成可執行文件,才能在計算機上順利運行。這一步驟對於許多高級語言如Java和C#尤為重要。Java和C#的程序在編譯後生成的是位元組碼,位元組碼需要運行時環境(JVM或CLR)解釋執行,因此不是真正的目標程序。
以Java為例,Java源代碼經過編譯器編譯後得到的是位元組碼文件,位元組碼文件並非可以直接運行的機器碼,而是需要在Java虛擬機(JVM)中解釋執行。這個過程確保了Java程序能夠在任何支持JVM的平台上運行,而無需重新編譯。同樣,C#程序編譯後生成的是CIL(中間語言)代碼,也需要CLR(公共語言運行時)來解釋執行。
因此,盡管編譯過程是程序開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僅僅通過編譯並不能使程序具備運行條件。目標程序的運行需要經過鏈接和解釋執行的過程。無論是Java的位元組碼還是C#的CIL代碼,它們都需要相應的虛擬機環境來運行,這與傳統的機器碼目標程序存在本質區別。
總之,對於像Java和C#這樣的高級語言,編譯後生成的位元組碼或CIL代碼不是目標程序,它們必須在相應的運行時環境中運行。因此,上述說法並不完全准確,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源程序經過編譯後生成的目標程序,還需進一步鏈接和解釋執行才能運行。
㈡ 編譯程序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編譯程序的最終目標
編譯程序的最終目標是:
將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編譯成等價的目標程序。這一目標具體可以分解為以下幾點:
簡而言之,編譯程序的最終目標是完成從高級語言源程序到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目標程序的轉換。
㈢ 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均能產生目標程序嗎
不能
因為:編譯程序能產生目標程序而解釋程序則不能
補充:解釋程序也稱為解釋器,它或者直接解釋執行源程序,或者將源程序翻譯成某種中間表示形式後再加以執行;編譯程序(編譯器)則是將源程序翻譯成目標語言程序,然後在計算機上運行目標程序。兩種語言處理程序的根本區別是:在編譯方式下,機器上運行的是與源程序等價的目標程序,源程序和編譯程序都不再參與目標程序的執行過程,而在解釋方式下,解釋程序和源程序(或某種等價表示)要參與到程序的運行過程中,運行程序的控制權在解釋程序。解釋器翻譯源程序時不生成獨立的目標程序,而編譯器則將源程序翻譯成獨立的目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