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TXT下載
【兩儀】陰、陽【三才】天、地、人【四象】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六合】上、下、左、右、前、後【七星】天樞、天旋、天機、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四陽宮)、中宮、(四陰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義】風、賦、比、興、雅、頌【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五彩】青、黃、赤、白、黑【五音】宮、商、角、徵、羽【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穀】稻、黍、稷、麥、豆【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綉】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十二生肖】〖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埃及〗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年齡稱謂】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孩提:指2——3歲的兒童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豆蔻:指女子十三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不惑之年:指四十歲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歲古稀之年:指七十歲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期頤之年:一百歲【古代主要節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婚姻周年】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鑽石婚、第70年§白金婚【科舉職官】〖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撲克人物】黑桃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紅桃J:查爾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方塊J:查爾斯一世的侍從羅蘭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爭女神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後方塊Q:是《聖經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後黑桃K:戴維,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紅桃K:查爾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o西澤,羅馬統一後成為獨裁統治者
2. 英文書法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在打字機發明之前,英文也是很講究書法的,稱作calligraphy,意即「漂亮的筆跡」,又因為寫得好的多是以謄寫為生的penman,也稱作penmanship。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第三章中有這樣的描述:
嗯,這是普通、平常、純粹的英國字體,不可能寫得更優美了,這里真是妙筆生花,精巧玲瓏,字字珠礬,可謂筆法高超,而這是變體,又是法國的,我是從一個法國流動推銷員那裡摹寫下來的:還是一種英國字體,但黑線少許濃些,粗些,深些,勻稱性被破壞了,您也會發覺,橢圓形也變了,稍稍變圓些,加上採用花體,而花體是最危險的東西!花體要求有不同一般的品味,但只要寫得好,只要寫得勻稱,那麼就無與倫比了,甚至還能惹人喜愛。
*以上的文字是:
Art is more than a well placed painting on the wall, more than a strategically lit Roman sculpture, art is a vital part of our daily experience.
(感謝@steelver同學提供)
在古文字學(Paleography)中可將拉丁語系字體演化分為六個階段:
首先是羅馬時期,羅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將拉丁文推廣到歐洲各地,羅馬體(Roman)一直流行到4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歐洲進入了中世紀;
在5-8世紀,隨著各民族意識逐步覺醒,文字也開始多元化,從較規范的安色爾體、半安色爾體(Uncial, Half-uncial)演化出諸多變種,如英國的海島體(Insular),日爾曼人的如尼文字(Runes或Futhark),法國的梅爾羅加文手寫體(Merovingian scripts),西班牙的西哥特小寫體(Visigothic minuscule )等,這一段稱作前加洛林時期(pre-Caroline);
查理曼大帝在8世紀實現了加洛林王朝(Caroline)的強盛,阿爾昆(Alcuin)在此期間發明了著名的加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將字母大小寫正式區分開,這套優美清晰的字元在歐洲迅速流傳,雖然王國在查理死後就迅速衰落了,但這個字體卻一直影響到幾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
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在11世紀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歐洲局勢,於是這些哥特人後裔在宗教祭祀中使用的一種特殊字體——哥特體(Gothic)開始流行,但是這種富有裝飾性的字體並不適合書寫和閱讀,於是又出現了許多變體,如用於寫書的Anglicana(因為在英國廣泛使用,故名),用於法庭記錄的Chancery,和顧名思義的Secretary等等;
到了14世紀,從義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席捲了整個歐洲,人文主義學者們(humanist scholars)所採用的人文書體(Humanist scripts)成為主流,雖然這種基於加洛林小寫體的字元仍帶有某些哥特風格,1450年德國古登堡(Gutenburg)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後,老式的Black Letter不適合這種新工藝,義大利的出版商就用他們當地流行的字體印刷了大量作品,從此以義大利體(Italic)聞名(國內譯作斜體已是積重難返了),而德國也吸收了人文書體的一些優點形成哥特體的一個變種Fraktur以便印刷,而且在日常書寫中也產生了自己的手寫體Kurrent(Old German Script),它現代的版本German Script 即通常所說的「花體」;
在近現代仍有許多印刷字體、藝術字體和廣告字體不斷涌現,比如用於銅版印刷的圓體(English Round hand)、德國設計師聚特林發展出的聚特林字體(Sütterlin)等等
說了這么多,其實常寫的也就義大利體、花體、圓體幾種。這種利用平頭筆尖的旋轉來產生線條粗細變化的技巧與漢字的書寫傳統還是有不小差別的(與金農的漆書倒是有幾分神似)。因為只有26個字母,很容易上手,不過常常由於字形缺少變化而顯得呆板,這時章法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最後介紹幾個站點:英文書法國際聯合會網站IAMPETH,站點提供了許多會員作品,pdf掃描圖書,在線課程,甚至示範視頻等一系列免費資源,很有幫助。另外,劍橋的中世紀英語書法在線課程(English Handwriting 1500-1700: An online course)則提供了更古老的材料,可窺見英文當年的風貌。而義大利體的學習可以參考Arrighi』s Operina,這本16世紀的小冊子提供了極好的範本,而且是免費發布的。
註:本文參考了《包裝與設計》2004年第2期中闞宇的《拉丁字體的起源與發展》
3. 英語書法有13種,這13種竟是什麼
英文書法 在打字機發明之前,英文也是很講究書法的,稱作calligraphy,意即「漂亮的筆跡」,又因為寫得好的多是以謄寫為生的penman,也稱作penmanship。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第三章中有這樣的描述: 嗯,這是普通、平常、純粹的英國字體,不可能寫得更優美了,這里真是妙筆生花,精巧玲瓏,字字珠礬,可謂筆法高超,而這是變體,又是法國的,我是從一個法國流動推銷員那裡摹寫下來的:還是一種英國字體,但黑線少許濃些,粗些,深些,勻稱性被破壞了,您也會發覺,橢圓形也變了,稍稍變圓些,加上採用花體,而花體是最危險的東西!花體要求有不同一般的品味,但只要寫得好,只要寫得勻稱,那麼就無與倫比了,甚至還能惹人喜愛。(圖一 ) 在古文字學(Paleography)中可將拉丁語系字體演化分為六個階段: 首先是羅馬時期,羅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將拉丁文推廣到歐洲各地,羅馬體(Roman)一直流行到4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歐洲進入了中世紀; 在5-8世紀,隨著各民族意識逐步覺醒,文字也開始多元化,從較規范的安色爾體、半安色爾體(Uncial, Half-uncial)演化出諸多變種,如英國的海島體(Insular),日爾曼人的如尼文字(Runes或Futhark),法國的梅爾羅加文手寫體(Merovingian scripts),西班牙的西哥特小寫體(Visigothic minuscule )等,這一段稱作前加洛林時期(pre-Caroline); 查理曼大帝在8世紀實現了加洛林王朝(Caroline)的強盛,阿爾昆(Alcuin)在此期間發明了著名的加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將字母大小寫正式區分開,這套優美清晰的字元在歐洲迅速流傳,雖然王國在查理死後就迅速衰落了,但這個字體卻一直影響到幾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 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在11世紀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歐洲局勢,於是這些哥特人後裔在宗教祭祀中使用的一種特殊字體——哥特體(Gothic)開始流行,但是這種富有裝飾性的字體並不適合書寫和閱讀,於是又出現了許多變體,如用於寫書的Anglicana(因為在英國廣泛使用,故名),用於法庭記錄的Chancery,和顧名思義的Secretary等等; 到了14世紀,從義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席捲了整個歐洲,人文主義學者們(humanistscholars)所採用的人文書體(Humanist scripts)成為主流,雖然這種基於加洛林小寫體的字元仍帶有某些哥特風格,1450年德國古登堡(Gutenburg)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後,老式的Black Letter不適合這種新工藝,義大利的出版商就用他們當地流行的字體印刷了大量作品,從此以義大利體(Italic)聞名(國內譯作斜體已是積重難返了),而德國也吸收了人文書體的一些優點形成哥特體的一個變種Fraktur以便印刷,而且在日常書寫中也產生了自己的手寫體Kurrent(Old German Script),它現代的版本German Script 即通常所說的「花體」; 在近現代仍有許多印刷字體、藝術字體和廣告字體不斷涌現,比如用於銅版印刷的圓體(English Round hand)、德國設計師聚特林發展出的聚特林字體(Sütterlin)等等 說了這么多,其實常寫的也就義大利體(圖二 )、花體、圓體幾種。這種利用平頭筆尖的旋轉來產生線條粗細變化的技巧與漢字的書寫傳統還是有不小差別的(與金農的漆書倒是有幾分神似)。因為只有26個字母,很容易上手,不過常常由於字形缺少變化而顯得呆板,這時章法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最後介紹幾個站點:英文書法國際聯合會網站 IAMPETH,站點提供了許多會員作品,PDF掃描圖書,在線課程,甚至示範視頻等一系列免費資源,很有幫助。另外,劍橋的中世紀英語書法在線課程(English Handwriting 1500-1700: An online course)則提供了更古老的材料,可窺見英文當年的風貌。而義大利體的學習可以參考Arrighi』s Operina,這本16世紀的小冊子提供了極好的範本,而且是免費發布的。 註:本文參考了《包裝與設計》2004年第2期中闞宇的《拉丁字體的起源與發展》
4. 英語中有沒有書法
英語中有書法,包括Copperplate,圓體,哥特體等。
1、Copperplate
來源於早期銅板印刷( engraved copies)。顧名思義,是銅板或者銅板印刷。Copperplate是英文書法字體的一種。因為它最早是用墨水在紙上寫完之後,把紙貼在金屬板上雕刻,然後復制印刷的。
其筆畫線條優美,圓潤,粗細交替分明,是一種非常好看,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英文書法字體。分為Engrosser』s script(ES)與English Roundhand(ER)。
(4)金農pdf擴展閱讀:
英文書法發展史:
1、最早的字母表誕生於公元前1200年的腓尼基(敘利亞古國),並在公元前8世紀被希臘人改編。後來,伊特魯利亞人和羅馬人借鑒了這種字體,並在漫長的時光中發展為種類繁多的西方字體。
2、最重要的時間應該就是羅馬人對伊特魯利亞字體的使用,他們先發展了大寫字母,用於手寫字、書面協議以及雕刻;然後再發展了小寫字母。基督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方書法的發展,因為抄寫聖經這類的活動非常盛行。
3、美麗的字體給人極大的精神享受,在英國和歐美都出現了各類美妙的手寫體,泥金裝飾手抄本也開始進去全盛時期。直到15世紀約翰·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手寫漸漸被拋棄。因為現在人們都有了電腦手機,手寫越來越少見,西方書法也漸漸變成了電腦中各類字體。
5. 中國文學常識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精華介紹
「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初唐四傑。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初唐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盧升之集》、《幽憂子集》。
駱賓王 《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編輯本段]風格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他們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思想嚴肅,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他們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的詩盡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起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編輯本段]王勃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准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楊炯
(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編輯本段]駱賓王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6. 英文書法介紹
我這有個材料,有些地方我並不太贊同。不過這個材料還算嚴謹,發來你看看吧。英文書法 在打字機發明之前,英文也是很講究書法的,稱作calligraphy,意即「漂亮的筆跡」,又因為寫得好的多是以謄寫為生的penman,也稱作penmanship。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第三章中有這樣的描述:嗯,這是普通、平常、純粹的英國字體,不可能寫得更優美了,這里真是妙筆生花,精巧玲瓏,字字珠礬,可謂筆法高超,而這是變體,又是法國的,我是從一個法國流動推銷員那裡摹寫下來的:還是一種英國字體,但黑線少許濃些,粗些,深些,勻稱性被破壞了,您也會發覺,橢圓形也變了,稍稍變圓些,加上採用花體,而花體是最危險的東西!花體要求有不同一般的品味,但只要寫得好,只要寫得勻稱,那麼就無與倫比了,甚至還能惹人喜愛。(圖一)在古文字學(Paleography)中可將拉丁語系字體演化分為六個階段: 首先是羅馬時期,羅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將拉丁文推廣到歐洲各地,羅馬體(Roman)一直流行到4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歐洲進入了中世紀; 在5-8世紀,隨著各民族意識逐步覺醒,文字也開始多元化,從較規范的安色爾體、半安色爾體(Uncial, Half-uncial)演化出諸多變種,如英國的海島體(Insular),日爾曼人的如尼文字(Runes或Futhark),法國的梅爾羅加文手寫體(Merovingian scripts),西班牙的西哥特小寫體(Visigothic minuscule )等,這一段稱作前加洛林時期(pre-Caroline); 查理曼大帝在8世紀實現了加洛林王朝(Caroline)的強盛,阿爾昆(Alcuin)在此期間發明了著名的加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將字母大小寫正式區分開,這套優美清晰的字元在歐洲迅速流傳,雖然王國在查理死後就迅速衰落了,但這個字體卻一直影響到幾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 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在11世紀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歐洲局勢,於是這些哥特人後裔在宗教祭祀中使用的一種特殊字體——哥特體(Gothic)開始流行,但是這種富有裝飾性的字體並不適合書寫和閱讀,於是又出現了許多變體,如用於寫書的Anglicana(因為在英國廣泛使用,故名),用於法庭記錄的Chancery,和顧名思義的Secretary等等; 到了14世紀,從義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席捲了整個歐洲,人文主義學者們(humanist scholars)所採用的人文書體(Humanist scripts)成為主流,雖然這種基於加洛林小寫體的字元仍帶有某些哥特風格,1450年德國古登堡(Gutenburg)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後,老式的Black Letter不適合這種新工藝,義大利的出版商就用他們當地流行的字體印刷了大量作品,從此以義大利體(Italic)聞名(國內譯作斜體已是積重難返了),而德國也吸收了人文書體的一些優點形成哥特體的一個變種Fraktur以便印刷,而且在日常書寫中也產生了自己的手寫體Kurrent(Old German Script),它現代的版本German Script 即通常所說的「花體」; 在近現代仍有許多印刷字體、藝術字體和廣告字體不斷涌現,比如用於銅版印刷的圓體(English Round hand)、德國設計師聚特林發展出的聚特林字體(Sütterlin)等等 說了這么多,其實常寫的也就義大利體(圖二)、花體、圓體幾種。這種利用平頭筆尖的旋轉來產生線條粗細變化的技巧與漢字的書寫傳統還是有不小差別的(與金農的漆書倒是有幾分神似)。因為只有26個字母,很容易上手,不過常常由於字形缺少變化而顯得呆板,這時章法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最後介紹幾個站點:英文書法國際聯合會網站 IAMPETH,站點提供了許多會員作品,PDF掃描圖書,在線課程,甚至示範視頻等一系列免費資源,很有幫助。另外,劍橋的中世紀英語書法在線課程(English Handwriting 1500-1700: An online course)則提供了更古老的材料,可窺見英文當年的風貌。而義大利體的學習可以參考Arrighi』s Operina,這本16世紀的小冊子提供了極好的範本,而且是免費發布的。註:本文參考了《包裝與設計》2004年第2期中闞宇的《拉丁字體的起源與發展》
7. 嚴繩孫的名字
《飲水詞箋校》作者: (清)納蘭性德 / 趙秀亭(箋校) / 馮統一(箋校)
ISBN: 9787101045000
頁數: 533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定價: 38.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5-7-1
這是我存在納米盤的PDF版本,可以down下來看,<a href="http://www.namipan.com/d/" target="_blank">http://www.namipan.com/d/</a>
不過我是不喜歡在電腦上看得,不舒服,樓主有機會逛逛書店,應該有的,好像要出第4版了
樓上的似乎不怎麼明白,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後避太子允扔嫌名(保成)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下面是一些簡介,樓主可以看一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大詞人。
納蘭性德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於二十二歲時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後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後誥贈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繼娶官氏,賜淑人。其妾顏氏,後納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選夢詞》。納蘭性德三十一歲便與世長辭,葬於京西皂莢屯。留有三子四女。
納蘭性德一生所交,多為漢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其居淥水亭經常為他與朋友們的雅聚之所,無形中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
納蘭性德雖然生命短暫,但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且,這些多是其鞍馬扈從之餘完成,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在於詞。其詞現存349首,刊印為《側帽》、《飲水》集,後多稱《納蘭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曾雲,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是《飲水》的名字來源。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誰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納蘭的寂寞。
【納蘭詞集評】
[編輯本段]
(擬古絕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
摘自《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 》,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 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輯評】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1984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1988年遠流出版公司)
【納蘭容若之詞】
[編輯本段]
納蘭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納蘭容若這名字風光旖旎,教人驚艷:胸納幽蘭,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濁世才子翩翩風貌,歷歷眼前。
納蘭容若誕於清順治十一年,正黃旗人,其祖於清初從龍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而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納蘭世家】
[編輯本段]
納蘭家族入關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葉赫部。其部首領貝勒金台石在對抗努爾 哈赤統一東北女真的戰爭中,城陷身死。
納蘭其祖父尼雅韓隨葉赫部遷至建州,受佐領職。在滿洲入關過程中,積功受職牛錄章京(騎都尉)。尼雅韓妻墨爾齊氏,有長子鄭庫,次子明珠。
納蘭明珠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衛,従鑾儀衛治儀 正遷內務府郎中,內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被參劾,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中,經歷 榮辱興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有三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
納蘭揆敘,明珠次子,初為佐領、侍衛,後由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擢掌院學士, 兼禮部侍郎,遷工部右侍郎,轉工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因為立儲問題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傳遭指責。至雍正朝其身後名份又進一步被貶,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復。揆敘妻耿氏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繼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 生耿氏。由於此種關系耿氏出入皇宮,上下以格格稱呼。耿聚忠因忠於清王朝, 未從「三藩之亂」,被加太子太保銜得善終。
納蘭揆方為明珠三子,其妻為禮親王代善曾孫和碩康親王傑書第八女,是為郡主。揆方作為和碩額附(郡馬),其禮遇與公爵同。揆方夫妻雙雙相繼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後經康熙命均過繼給揆敘夫婦,並改名永壽、永福。
納蘭永壽於十六歲任佐領、侍衛,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禮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壽娶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後來做了 乾隆弘歷的舒妃。
納蘭永福與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內務府總管。他因與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親緣關系,先後支持允禧、允禵謀取皇位,結怨於皇四子胤禎,成為 雍正的政敵,為其所惡,被革職。後任盛京戶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納蘭瞻岱為納蘭性德之孫,官至乾隆朝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提督直隸總兵都督同 知。並追贈其父福格為光祿大夫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又晉贈光祿大夫提督直隸總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盧氏,生母顏氏也「並誥贈一品夫人」。
納蘭家族因封建貴族制度而世代為官,並一度位極人臣,通過血緣、婚配等 與清王朝構成千絲萬縷的聯系。納蘭性德本人及胞弟揆敘和兒子福格均極具才學;父兄子弟所供職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構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會的縮影,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
【詳細介紹】
[編輯本段]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 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搜讀經史過程 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 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 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 《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 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悅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 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關氏,並有側室顏氏。 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可惜她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納蘭性德作為一代風流才子,他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表妹入宮一事,但終不可考。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 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 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 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 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 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他於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倍受當時及後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詞作先後結集為《側帽》、《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物性觀照】
[編輯本段]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後,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在城內外營造私人花園。如城內的英國公花園、西郊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漕郎米萬鍾的勺園,都是極負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別是王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自暢春園始,到圓明園之鼎盛,三山五園,幾成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為了仿效,為了方便朝班,更是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購地,建起自己的園墅別業。明珠就在暢春園咫尺之處,興建「自怡園」。取海淀、西山一帶的山水之勝,構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園。而納蘭性德把屬於自己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並把自己的著作也題為《淥水亭雜識》。詞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遠之意,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讀經史,著書立說,並邀客燕集,雅會詩書——一個的道的文化沙龍。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與之相比,同在水泉豐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卻造旱園,在園中起山神廟。權宦李蓮英於海淀鎮鬧市中置產業三處,方便起居卻無水趣。宗室商人薩利建宅通衢,招搖有餘,風雅稍遜。試想,如果這位偉大的以水為性,借水寄情的詞人沒有了水,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幾近乾涸。如果以山為題、以山為懷,那他的藝術也定是另種風度了。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於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梅、竹、蘭、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意蘊。鄭板橋的竹、金農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託文人心態、情感的文化圖騰。而納蘭性德卻認定了荷花。他的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納蘭性德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淥水亭邊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園西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這無不說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它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並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風物起興】
[編輯本段]
納蘭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游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跡生發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准確的感受。納蘭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游「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玄燁憑高遠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凄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巔寶珠洞眺遠亭上,宜南向、東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由它千萬年泛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累累土崗。山下不遠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沒無尋,明代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漸取代。東南望,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氣東來。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大都城。歷史變遷,王朝更迭,都邑興廢,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
納蘭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嚙。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這里石色青黑,樹木蕭森,蔭濃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勢較旺。這周圍山林於背陰處更高大繁茂,因為谷中土厚,陰處涵水,不似向陽坡上風大乾燥。而潭口處黛色石崖下會讓人有山岩開裂、潭深難測之感。這股泉水屬於石灰岩地區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湧出,水量較大。這段白噩紀形成的石灰岩地層,與三里外白家曈火織蛛山(石灰山)後的大溶洞(現已無存)的地層一致,並與那個曾有水流、被稱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關聯。這里的山體岩石不但與南邊一脈相連的紅色火山砂岩的「火山頭」地層結構不同,一紅一黑,而且這股泉水與香山雙清、櫻桃溝、簸箕水,七王墳後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樣,不是由山體地層涵水下滲,至山腳處形成泉水露頭,而是屬於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湧出。因此,這個「龍」不小,傳說是東海龍王的七子於此潛居。清代這里一度成為皇家的敕建黑龍王廟。所以說,《帝京景物略》中記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確的。納蘭性德的直觀感受也是准確的。且不說《清詞史》中評論該詞「感慨倍多,遙思騰越」。就此也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驗證納蘭性德重視真實感受,仔細觀看事物是頗為精到准確的。納蘭另外納蘭性德在大覺寺的吟唱,也使凡去過該寺的人,倍感貼切。大覺寺始創遼代。納蘭性德時見到的大覺寺是明代的規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寶殿,三世佛殿還保留著明代的木結構。大覺寺院落寬闊,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蘭、銀杏最為著名。(解放後這里一直是林學院的實習林場)大殿中保留著精美壁畫、懸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諸天」、「十二緣覺」的塑像保留完好。所以納蘭性德的《浣溪沙、大覺寺》「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蛺蝶乍從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言。」其中空梁、畫壁、諸天、蛺蝶、燕雀等不是作者憑空臆造的。而且從中還能讓人想見侍衛在高大殿堂的台階下巡行,在僻靜的行官跨院當值的處身角度。這種人與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靜之感,是於今天都能在實地感受到的。納蘭納蘭性德在奉值宿衛龍泉寺時作的《五律·宿龍泉山寺》以區區數行,把個不大的寺院和環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畫出來。龍泉寺後的山峰為花崗岩,陡峭如削,其勢如列。因此詩中有「列岫」一詞。因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橫向排開。從屬群房由西向東排列。如果納蘭性德晚間下崗後,聯想與明萬曆皇帝有關的佛事,並遙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內,大約就是群房最東端。這里是最後一個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現在的警衛控制觀點看,也是設崗立哨的地方。小院東、南兩面女牆齊腰,能憑欄就高遠望。所能望出之處為東南、兼有東北。十三陵則在視野的最偏北向。女牆的高坎下有一條從山下而來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進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處,沿古道向東北延伸,詩人的思路由此飛向天壽山,跨越了世紀。納蘭納蘭性德寫海淀、玉泉山一帶的水域風光時,往往把它與江南並比。確也如此,這一帶水源充沛,河湖相連,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載酒游」,或平堤走馬披春風。總之在寫到這類風光時,一般都是比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懷古之作,比較凝重深沉。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與水域情結相吻合。另一方面,當時文化發達的江南對詞人的影響,使凡與此文化生發環境相一致的情調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緒上形成一種內在暗合,調動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創作情緒。納蘭納蘭性德的這類詩詞,受著他閱歷的風光名勝的影響,有感而發,由此及彼,由有限到無限。這是他的一種生活之源,這種生活對他的創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生活對他創作的賜予。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
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