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錢鍾書談藝錄pdf

錢鍾書談藝錄pdf

發布時間:2022-06-23 13:17:22

❶ 錢鍾書《談藝錄》、《管錐編》有簡體版的嗎

似乎是沒有。
錢鍾書始終不同意《管錐編》《談藝錄》出簡體版。

❷ 有讀過錢鍾書<談藝錄>么

1.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錐編》問世以來,錢鍾書其人其作就成了個顯示博雅的話題。學文的湊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會談起錢鍾書,談《管錐編》,談《談藝錄》(倒很少見人提《舊文四篇》,也許因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見紛陳,崇敬之情更是形於言表。一部專門性很強的學術能如此深入人心當然令人欣慰。然而聽到各層年紀的同志們放談錢鍾書和《談藝錄》,發表種種概括性極強的深刻見解時,我只有慚愧得緊,佩服得緊。記得我第一遍談舊版《談藝錄》時,基本上不懂,極少部分經仔細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讀新版時,我已讀過些唐詩,於是稍明白一部分唐詩的內容。幾年過去,現在我第三遍讀它,竟發現所得與讀第二遍相差無幾。解者自解,不解者依舊不解。惶惑之餘,我只能這樣自慰:一種專門學問,當人人都能談論它時,它早已不是原來的東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評法批儒時,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樣。

錢鍾書的學問,可以淵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錐編》代表著淵博,而《談藝錄》則體現了精深。淵博在內容,精深在思致。錢鍾書的學問,在我看來,不只是一通知識,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種境界。不是王國維的那些學問境界,而是近於天台慧雙修、頓漸並舉而至開悟的那種境界。所以它不能僅以淵博的學養和專靜的功夫來衡量,不必須加上超妙的靈悟。誠然,錢鍾書的淵博和專靜者都可以說舉世罕儔,但這藉現代的信息處理技術、有正常的學術環境,還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種悟性就難說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誰個取得真經回?所以說錢鍾書的學問是種境界,緣故也就在這里,不光要有看經打坐的禪定功夫,還在有慧根妙悟。不透徹這一點,讀不了《談藝錄》,也不能領略它的精深,更談不上給予適當的評價。譬如隔牆觀花,眼界與錢鍾書齊的,紅白當前,目不瑕接,哪有心思看錢鍾書?眼界不及錢鍾書的,只能從旁邊看著錢鍾書觀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態而已,又焉能窺知錢鍾書之所見。更不幸的是,錢鍾書的姿態偏又平淡無奇,最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學者最樸素的本色罷了。如果要個性的話,那麼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則論詩與讀書,)時而寓諧於庄(如第16則臚列"古來薄韓者多姓王"),譏誚刻薄(如第61則謂《隨園詩話》"無助詩心,卻添詩膽";第34則謂劉過七古傖野粗狺"似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錢鍾書的卓絕處在於全面的具備了學者的素質--不只是淵博的知識,縝密的思理,還有獨立的學術品格。最後一點最為重要卻常被人們忽視。

2.學者們為人類思想的主體,作為文化的承傳者與建設者,作為價值的裁決者,其意義首先在於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進行事實認識和價值判斷時保持獨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觀錢鍾書的著述。他是無愧於學者稱號的。讀完《談藝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雖廣征博引,備舉前賢舊說,卻從不人雲亦雲,隨聲附和。這我們從翻開目錄就開始感覺到。自嚴滄浪以來,言詩秘稱盛唐。無論是亦步亦趨的明七子還是反撥明人的清代諸家,尊唐崇宋已成為詩學主流,詩與代降幾成定論。胡應麟說"東京後無詩矣"(《詩藪》內編卷一),魯迅則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魯迅全集》卷十二書信集《致楊霽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612頁)。以至於談詩者概不言明清,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詩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結束於元化,而宣稱"此詩史從詩經、楚辭敘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貢),而詞盛行以後的詩,及散曲盛行以後的詞,則概在劣作之則刪去"(《導論》)。我們很難說這是不是承襲傳統觀念而生的成見,但這種觀念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蓋吟體百變,而吟情一貫。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詩者,故試其技於詞曲,寧有是理。錢鍾書正是以這種尊重歷史的態度來看中國詩歌的,因此在《談藝錄》中我們看到與上述成見相反的情形:書中除少數幾條論唐詩處,大多是論宋以後詩的內容,主要是清詩。這本身就體現了迥異流欲的獨立精神。而具體到作家的創作與理論,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聽見是陳,大膽而卓絕的議論隨處可見。這里我首先想舉出他對《滄浪詩話》的評論。自古以來沒有哪部詩論像《滄浪詩話》這樣遭到過那麼多譏誚訾毀。可是《談藝錄》通篇獨給了它極高評價。第88則中通過比較嚴氏詩論與法國印象派詩論的相通之處,肯定了它"放諸四海,俟諸百世"的理論意義。後來作者在"訂訃"中回顧道:"餘四十年前……撰《談藝錄》時,上癢師宿,囿於馮鈍吟等知解,視滄浪蔑如也。《談藝錄》問世後,物論稍移,《滄浪詩話》頗遭拂拭,學人於自詡'單刀直入'之嚴儀卿,不復如李光照之自詡'一拳打蹶'矣。"(第596頁)今天嚴羽詩論的價值漸為人重視,但在當時錢鍾書的議論不啻是石破天驚,非有目空北群的過人膽識不牟能道。頗有意思的是,錢鍾書如此推崇滄浪,但對滄浪詩論一脈相承的司空圖《詩品》卻不以為然:"司空表聖《詩品》,理不勝辭;藻采洵應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難通,只宜視為佳詩,不求甚解而吟賞之。"(第371頁)這樣的主人放在今天,研究批評史的人必勃然而起爭之。但我覺得"佳詩"說是有道理的,《詩品》的意義只在以"佳詩"擴大了中唐以來的詩境說的影響,在理論上並沒多少貢獻。而具象式批評的模糊性帶來的消極影響更是過大於功,這種具象式的理論思維最終阻礙了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走向規范化和科學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鋮,人品為世所不齒,而詩有可諷,前人偶或賞之,今人的文學史斥之莫稱。錢鍾書則認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須固執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頁)因此他在論述竟派衰時特地把他作為一種現象提出來討論:"阮大鋮絕口不道鍾譚;《戊寅詩·與楊郎秋夕論詩》大言:'勝國至本期,一望茅葦積,滔滔三百年,鴻�如未辟。'顧按其先後諸集,則洵可謂為'捉得竟陵決'者。昧良忘祖,毀所自出,亦僉壬心術流露之一端焉。"最後又提到:

五十餘年前,南京國學圖書館重印《詠懷堂詩集》,陳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生等題識以表章之,有日:"以王孟意趣,而兼謝之精煉",有日:"具體儲書,追蹤陶謝"。諸先生或能詩或不能詩,要未瞭然於詩史之源流正變,遂作海行言語。如搔隔靴之癢,未奏中肯之刀。有清一代,鄙棄晚明詩文;順康以後,於啟禎家數無復見知聞知者,宜諸先生之欽其寶莫名其器也。(第422頁)

陳章胡三位都是一代名家,但錢鍾書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們於詩史流變而致議論輕率,同時也說明了他們致誤的客觀原因,嚴正中含有寬容和尊敬,表現出一位學者因有的正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不卑不亢的優雅風度。讀完《談藝錄》,我們不能不承認,錢鍾書學問的境界首先是建立在對歷史事實的忠實態度和獨立的思考之上的。沒有這點精神而侈談學問,只能是對學問的褻瀆,學問反過來也必將給予無情的嘲弄。從古到今都有這樣的學者,著作等身,顯赫一時,身後卻留不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沒有一點孤直耿介,耐不住寂寞;向聲背實,托飛馳之勢,最終必然滑向邪道,令後人在鄙薄之餘又生幾分憐憫。古人說,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詩。學問又何嘗不是如此?有第一等的人格乃有第一等的學術品格,有第一等的學術品格乃有第一等的學術!回顧中華民族的學術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學人的出處升沉、學術的隆替流變,好生令人感慨!向來被人目為淺薄的胡適,就憑他獨立不羈的學術精神,後人便能從他的遺產中得到許多真金。而一些似乎精深遠過之的學者卻只留下些過期股票。面對一大堆古典文學研究的遺產,我愈益強烈地感到,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學術品格對於一個學者、對於我們整個學科建設是多麼重要!已故廣西師大中文系教授馮振(振心)先生(1897-1980),我只見到遺容,精於詩學與諸子學,早年著書多種,後來卻幾乎不寫東西。據說是自覺不合時宜。這樣一位學者,沒能把畢生所得留傳下來,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佩服這種精神。既然不能言所欲言,那就保持沉默。有所不為而後能有所為。評法批儒時的那種學術繁榮不地徒致紛擾,添些撥亂反正的麻煩罷了。我的老師千帆先生常說,學者須能自甘寂寞。也許,選擇學問作為終生事業就註定了要走上一條寂寞之途。如今錢鍾書是名滿宇內了,但他一直是在走著淡泊寂寞的路,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3.今人好談論錢鍾書的治學方法,每有洞幽燭微之論。也難怪,誰讓今天是個方法論的時代呢!但我始終以為錢鍾書的所成,要在一個學字,博通今古,學貫中西。四冊《管錐編》早已令中外傾倒,而《談藝錄》僅以它滿紙的書名號就足以令人服膺其涉獵之廣。對任注山谷詩、李注荊公詩、施注遺山詩三家的訂補引書數百種,特別是舉前人後人之作相參證,更顯出非凡的記誦能力。這種學養自然是與他們那一代人少受家學通國故、長游域外博見聞的特殊經歷分不開的,今人再難有這種理想的學習條件。因為淹貫中西,他每從中西文學創作與理論中發現相同的藝術經驗,從一個側面揭示出人類共能的藝術感覺和心理內容。這在論王國維詩的時間意識、李賀詩的曲喻、八股文的代言特徵、以人為詩說、山谷"行布"之說、惦手相應與機乖等問題時都為我們樹立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範例。而在評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近代詩人時,淵博的學識同樣使他能居高臨下地洞見他們接受西方文化的深淺得失。對蘇曼殊每以拜倫比太白仙才、雪萊比長吉鬼才,他就認為:"至於拜倫之入世實踐,而謂之'仙';雪萊之凌虛蹈空,而謂之'鬼',亦見此僧於文字海中飄零。未嘗得筏登岸也。"(第50頁)曼殊《本事詩》之三雲:"丹頓、裴倫是我師,才如江海命如絲。"錢鍾書在"訂補"中又說:"竊謂'命如人可揣稱工愁薄命之才子如黃鍾則輩……曼殊憫剛毅傑士,以為柔脆;憐豪華公子,以為寒酸,以但丁言情與拜倫言情等類齊觀,而已於二家一若師承相接,身世同悲。不免道聽途說,而謬引心照神交。蓋於西方詩家,只如賣花擔頭看桃李耳。讀此等絕句,不妨賞其楚楚小有風致,若據以言曼殊於西方文學能具藻鑒,則譽彼長適所以■其短矣。"(第374頁)這樣的評論哪裡靠什麼觀念或方法,純粹靠驅使滿腹書卷而已,甚至不必下許多玩味作品的功夫,見多識廣自然能辨真假深淺,不受人欺騙。《談藝錄》里真正是下了玩索功夫、於毫芒之間參究同異得失的是像第28則論鍾譚之類的文字。就是在這種地方,淵博的學養還是每在不經意處顯示出來:"伯敬欲為簡遠,每成促窘;友夏頗希隱秀,只得�格。伯敬而有才,五律可為浪仙之寒;友夏而有才,五古或近東野之瘦。"(第102頁O)這段文字辨析之精,誠令人嘆服,但我更欣賞的是下面小字夾注說的"然唐人律詩中最似竟陵者,非浪仙、武功,而為劉得仁、喻鳧"。發現姚賈與竟陵的相似不算困難,因為他們都是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晚唐名家。而劉喻二人在唐代卻是很少為人提及的小家。能注意到他們與竟陵的相近,就顯出論者於唐詩涉獵之廣、研讀這細、體悟之深了。所以我說錢鍾書的學問是最本分最老實的學問,如果更以第18則"詩用語助"而言,則甚至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學問。悟性那麼高的他,總是用著最機械的歸納法。他在論古詩中用虛字的情形時指出:"蓋理學家用虛字,見其真率容易,故冗而腐;竟陵派用虛字,出於矯揉造作,故險而酸。一則文理通而不似詩;一則苦做而文理不通。兼酸與腐、報以文為詩之丑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蔣石齋、復初齋二家集中惡詩,差足佐輔,亦虞廷庚歌之變相也。"(第78頁)這一鞭辟入裡的結論,並不是僅憑讀幾家集子加以推斷,而是列舉出從古代到近代125位詩人的296首詩作,由眾多詩例的瑣細比較中歸納出來的。這種笨拙的方法今人是不屑用的,盡管我們只能共分謝靈運謙讓的那一斗才。於是今人的文章中也絕看不到這樣的文字:

余於晚清詩家,推江�叔與(黃)公度如使君與操。�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無妨二人之為霸爰健筆。乾嘉以後,隨園、甌北、仲則、船山、頻伽、鐵雲之體,匯事成風;流昨輕巧,不矜格調,用書卷而勿事僻澀,寫性靈而無忌纖佻。……江�叔力矯之,同光體作者力矯之,王壬秋、鄧彌之亦力矯之;均抗志希古,欲回波斷流。公度獨不絕俗違時而竟超群出類,斯尤難能罕覯矣。(第347頁)能把一代詩家如數家珍似地一一道來。只有靠多讀、熟讀,只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沿波討源,把握住詩潮的流變。當然,這里還有個藝術鑒賞力的問題。敏銳高超的藝術鑒賞力是學養與悟性的結合。這方面錢鍾書的過人之處隨時都流露出來。

4.由於涉獵有限,我無法對錢鍾書詩學的深湛處一一評說,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圍內舉一兩個例子。比如李賀,《談藝錄》有數條論及,顯見作者是深有見於其詩的。自杜牧序李賀詩有牛鬼蛇神之目,以為"少加以理,可奴僕命騷",後人多有曲為之辯者。錢鍾書舉出銚羹湖《昌谷詩注》、朱軾《箋注長吉詩》,張簀齋《澗於日記》、劉須溪《評李長吉詩》、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舒夢蘭《古南余話》諸書所論,指出"姚、陳、張輩謂長吉之詩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劉、胡、舒輩謂其妙在乎無理而正不須解;二說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後'之說"。(第367頁)他首先跳出這有理無理之爭,而從杜牧之論去尋繹長吉詩。既然同時代的大詩家認為賀詩無理,那麼就體現了唐人的一種目光。通過對作品的考察,他認為"牧之議長吉'少理',即黎二樵評長世所謂'於章法不太理會'也"。這不是主觀的臆測,他對《惱公》所作的那段千餘字的剖析會讓你信服他的見解。進而他又拈出德國人所謂"挈領之才"與"鋪張之才"的分限,以為長吉才質屬於鋪張一路,深中賀詩肯綮。如果光談到這一步,那麼錢鍾書還不足以為錢鍾書,他的識見卓絕之外更在後面:"余嘗謂長吉文心,如短視人之目力。近則細察秋毫,遠則大不能睹與薪;故忽起忽結,忽轉忽斷,復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錯落。與《離騷》之連犭卞荒幻,而情意貫注、神氣籠罩者,固不類也。……蓋長吉振衣千仞,遠塵氛而超世網、其心目間離奇ㄈ詭,鮮人間咸。所謂千里絕跡,百尺無枝,古人以與太白並舉,良為有以。"(第46-47頁)我以為這是迄今為止李賀研究中最精闢深刻的闡述之一。它是基於先進的文學觀念嗎?是本著科學的研究方法嗎?不,這是博學廣見的藝術素養的升華,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間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獨行的一種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種每飯不忘君的詩人是容易獲得統治者和統文人賞識的,蘇東坡的曠達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現實的壓抑中尋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鳴,可是太白、昌谷,他們天才的寂寞、絕望的反抗,是世間大多數所謂學者、詩人難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錢鍾書的學問中總看到一種超然的東西,借他一本書的書名來說就彷彿是站"在人生的邊緣上"眺望人生,這使他總是具有超脫的識見,透地一層境地洞達幽邃的真諦。看他論趙孟ぽ詩:"松雪詩瀏亮雅適,惜肌理太松,時作枵響。七古略學東坡,乃堅致可誦。若世所傳稱,則其七律,刻意為雄渾健拔之體,上不足繼陳簡齋、元遺山,下已開明之前後七子。而筆性本柔婉,每流露於不自覺,強繞指柔作百煉剛,每令人見其矜情作態,有如駱駝無角,奮迅兩耳,亦如龍女參禪,欲證男果。"(第96頁)。趙孟ぽ性本柔弱,少剛正之氣,其出處與書法風格都明白地表現出這一點。作書不悖本性,還能成柔媚一體:"文以氣為主,不可力強而至",以柔弱之質而強作豪壯,自不免矯矜。這瞞得過錢鍾書?正是在這種地方最顯出錢鍾書的目光如炬來。而"駱駝無角,奮迅兩耳"之喻則形象而又透闢地揭示了趙孟ぽ品性、詩格之間的反差和矯張之態,不由得讓人想到《談藝錄》中引及的一句古話:"刻薄人善作文字!"此外如公安與竟陵有望道未見與有志未遂之別、放翁善寫景而誠齋寫生,黃遵憲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等議論,均自出手眼,令人不能不折服他的識見之深和悟性之高。清詩學者嚴迪昌說三十年前讀舊刊本《談藝錄》"至作詩學成齋,幾乎出藍亂真者,七百年來,惟有江�叔。張南湖雖見佛,不如�叔之如是我聞也。世人謂《伏�堂集》出於昌黎、東野、山谷、後山,蓋為彭文敬、李小湖輩未定之論所誤耳"一段文字,甚覺親 ,後讀江�《伏�堂詩錄》,深嘆錢鍾書所論的警策,"誠獨具史家慧識"。《談藝錄》中這種發人所未發、鞭辟入裡的論斷不勝列舉,王漁洋詩,同輩均推崇其天分之高不可及,後來袁枚獨不以為然說"阮亭之色並非天仙化人,使人心驚。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得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隨園詩話》卷三)錢鍾書則認為"藏拙即巧,用短即長;有可施人工之資,知善施人工之法,亦即天分"。但他馬上又指出:"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筆,則譬如飛蓬亂首,狼藉闊眉,妍姿本乏,風流頓盡。"他舉出鄒綺《十名家詩選》所收及《觀自得齋叢書》中的《漁洋山人集外詩》為例。接著他又分析了漁洋的弱點和長處:

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一吞半吐,撮摩虛空,往往並未悟入,已作點頭微笑,閉目猛省,出口無從,會心不遠之態,故余嘗謂漁洋詩病在誤解滄浪,而所以誤解滄浪,亦正為文飾才薄。將意在言外,認為言中不必有意;將弦外餘音,認為弦上無音;將有話不說,認作無話可說。……觀其詞藻之鉤新摘雋,非依傍故事成句不能下筆,與酣放淋漓,揮毫落紙,作風雨而起雲煙者,固自異撰。然讀者只愛其清雅,而不甚其��,此漁洋之本領也。要之漁洋談藝四字"典、遠、諧、則",所作詩皆可幾及,已非易事。明清之交,遺老"放恣"雜駁之體,如沈椒園廷芳《隱拙軒文鈔》卷四《方望溪先生傳》附《自記》所雲,詩若文皆然。"貪多"之竹士宅,能為饋貧之糧,"愛好"之漁洋,方為拯亂之葯。功亦偉矣。(第97-98頁) 錢鍾書的批評眼光尖銳犀利,如倫琴射線洞穿對象的肺腑,隱痴結症,--皆現。既能撕開銹花枕頭表暴其秕糠之質;也能琢璞現玉、披沙揀金,上述論斷起漁洋於九泉也不能不心悅誠服,難抗辯一詞。只要我們不是僅憑世所傳誦的幾篇名作,而是通觀漁洋全部詩作來衡量上述議論,都會同意錢鍾書的意見。他沒有提到漁洋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實際上這組作品中已包含了漁洋詩風的基本特徵,包括"一吞半吐,撮摩虛空","弦上無音"和"愛好"(見趙秋谷《談龍錄》)的成敗得失。這個問題需要專文討論。

5.葉燮《原詩》論詩人的素質,在劉知幾論史家的才、學、識三品上加個"膽"。學者的素質同樣也必須具備這四點。正直的學術品格就是膽,淵博的知識是學,超妙的感悟是識,而才則體現在思維的縝密、論析的謹嚴、表述的暢達。這在錢鍾書可以說是集四美於一身,而機敏的談鋒、尖刻的諧謔更是他獨特的魅力。綜而言之,一切都是以學為基礎的,錢鍾書讀書之勤,親朋中流傳的許多佚事可以作證。文學所的藏書,有不少登記卡片上我只見錢鍾書一個名字,《煙畫東堂小品》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此書所收的《五貽上與林吉人手札》的陶澎跋語,成了他"漁洋樓閣乃在無人見時暗中築就,而復掩其土木營造之跡,使有煙雲蔽虧之觀,一若化城頓現"這一誅必之論的依據。妙悟來自廣泛的參學。"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採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第68頁)這正可以看作是錢鍾書的夫子自道。與時賢相比,他給嚴滄浪以更高的評價,顯然是深有會心於此。

學風迭代遞轉。漢人守章句,寧人講義理,清人尚考據,雖各有得失,同務一個"學"字。十七年空談主義,新時期專攻方法,卻患在不學。以方法而言,錢鍾書確是平淡無奇的,基本上是傳統的學術筆記(《日知錄》《陔余叢錄》式的)和詩話(《甌北詩話》式的)的路數( 取材范圍擴大到西籍)。打個粗俗的比方,《管錐編》是盆菜--經加工選擇的素材積累;《談藝錄》是濃縮湯料--經概括提煉的真知灼見。前者是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武庫,閉著眼睛摸一篇都能據以成一專題論文。後者則是古典文學研究者的錦囊,沒出息的任拈一段都可敷衍成長篇大論,來個我注錢鍾書;出息不大如我這樣的也可以從中刺取一二,來個錢鍾書注我。但是方法,你在哪裡?讀《談藝錄》我常有迷茫的感覺,就像大德上座,說得頭頭是道,聽眾卻在雲里霧里。蓋悟入的境界,你悟得乃可印證,否則終為霧里看花。然而要證悟又談何容易,他說錢�石如何如何,蔣心餘如何如何,我沒讀過他們的詩,又何知深淺。正因此我才頓悟,錢鍾書的學問的不二法門就是讀,再讀、讀熟、讀透。所謂"下學以臻上達"。(第99頁)以他的悟性與專靜,有什麼深奧不可解的東西?據我粗略統計,《談藝錄》引書一千九百七十餘種(不包括西籍),涉及詩人八百多人,且讀而有得,決非前人詩話摘一二佳句泛下一二評語者可比。我相信不只我一個人感到奇怪和惋惜,錢鍾書為什麼不做些系統的研究,比如寫部詩史什麼的煌煌巨著,而做這種零星的、笨拙的功夫?讀了三遍《談藝錄》之後,我總算明白,只有下這最笨的功夫才能臻這最上的境界!想到嚴滄浪示學詩者的"遍參"、"熟參",的確不是英雄欺人。但這是一個原則,而不是一種方法。凡臻最上乘境界的學問技藝總是無跡可尋,也就是古人所謂"至法無法"。金庸筆下最出色的劍俠,劍術造極之境是"無劍"。內力到處,木棒、柳枝乃至衫袖、手臂動搖皆為兵刃。錢鍾書的學問便給人這種百戰不用兵刃的感覺,讀他的書你只覺得淵博、精深,在那一派真氣浩然的學養和悟性面前,一切理論、技巧、方法都顯得蒼白無力,像耐不住比拼的花拳鄉腿!

6.然而,這種境界可以景仰,卻難以企及。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種極其超然的學問態度上的。從動機來說,錢鍾書也許並不想做個職業的古典文學研究者。他最初談詩是為"資吾操觚自運",所以只著眼於"體察屬詞比事之慘淡經營",而不斤斤於評騭高下及註解、考證。專注本文,使他對詩的理解達到很深的境地:"漸悟宗派判分,體裁別異,甚言語懸殊,對疆阻絕,而詩眼文心,往往莫冥契。"(第346)寫作《談藝錄》時,正值國難當頭,偷生兵罅。"憂天將壓,避地無之",於是"銷愁舒憤,述往思來。論無能事之詞,遣有涯之日"。(序)這是一種寄託。一種"不為無益之學,何以遣有涯之身"的無奈與自遣。所以書中每以興會聽到,信筆書之。或少年負氣,一時技癢,不免有炫學之意(第346頁);或詼諧雜出,以資談助;更多的則是以聞見折衷舊說,斷結學術公案(如論韓愈、朱熹),了不似蓄意所作的專門研究。論其體例實近於陳登原的《國史舊聞》。於喪亂流離、圖籍無存之際作此書,自序所謂"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確非故擬作易者而自大其體。它是憂患的產物,同時又是超越憂患、遠避塵累的憑藉。建國後風雲激盪,政治運動的沖擊,五七幹校的放遣,對一介書生來說書已成了一種奢侈。愛書如命,在幹校昏暗的棚屋中將登子放在炕上,人再站在凳子上湊近燈光讀書的錢鍾書,學問對他還有什麼更崇高或更功利的目的(如弘揚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剔除糟粕之類)呢?惟其如此,倒使他的學問獲得了它的自足性。學問的目的回到了它本身。讀書思索對他來說成了一種最愉快的人生體驗,從而使學問與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義相聯系起來。玩索學問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這種沉靜的愉悅使他的學問能夠超脫於世俗的功利目的,而進入一個純凈淵深的境界。那實際上也就是他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學問來,我常佩服錢鍾書的為人。然而也僅限於佩服而已,從未想過仿效,的確,也無法仿效,對四十歲出頭就成為一級研究員的錢鍾書來說,讀書是滿足人生的賞心樂事,學問不地是它的自然結果。因此他做學問可以說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更不管自下而上環境和學術環境迫使我們急功近利,雖是花拳綉腿,也要上去練練。一面在心底對前輩原深沉懷著高山仰止的崇敬,一面卻還要擺出一副義無反顧的決戰架勢。這不免教許多老成持重者哀嘆學風日下,我無意為此爭辯,只是想指出;學風從來就不是在象牙之塔里裊裊漫起的篆煙,它總是被世風所左右。不止聽到一個同輩人這么說:"等高級職稱評上,就埋頭讀幾年書,真正搞點實在的東西。"請注意,前提是高級職稱評上。而高級職稱評定,眾所周知大都是一本書主義,幾十篇有見解的論文,絕不如一部妙冷飯的平庸作分量重。這逼迫人去炒平庸的東西,根本別指望《談藝錄》這樣的言必獨到、涉筆皆新的深刻著作了。說起來,錢鍾書至今還沒一部所謂專著呢,全是零星筆札與論文。我想他還不屑於去寫什麼專著,因為系統的著作難免要重復許多舊東西!那麼,只有我們這些急於評職稱的人大寫專著,等到職稱到手,人近中年,即使雄心猶在,只怕也過不了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黃金時代了。

我惟願同輩人多讀書,包括多讀錢鍾書,同時不要忘了福柯的話--應該跟隨少量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同工作,但是不要去寫他們。

❸ 求錢鍾書--談藝錄~~有精彩評論的也要·[email protected]

只有pdf版,已發。

❹ 《李商隱選集》的簡介and全部內容。 俺對古文蠻有興趣的.........~_~

你好: 網上暫時沒有可供復制的內容,但是這里有一個可以看《李商隱選集》的pdf的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632894.html 下面這個是一篇對這本書的一個不錯的書評: 在韻文學發展史上,李商隱的詩歌被譽作為詩國中的瑤草琪花,藝苑中的奇葩。作為唐詩繁榮發展期最後一位有重要成就的傑出詩人,他融鑄和集成前人的藝術經驗,創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獨特藝術風格。其詩歌藝術之卓絕,境界之深邃,詩風之婉麗,有藝術的魅力和情感的涵蘊,給人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美感力量。然而,就詩人為何能創立了如此典雅華麗的詩美,其詩歌作品風格的藝術淵源和歸屬何在?李商隱研究中的這個不解之謎,一直是中國詩史上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一千年來,前人無時不在探索;然行之者營營,得之者寥寥,終是霧途迷茫。那些宗法屈原說,師承杜甫說,效仿李賀說,都有嫌搭扯牽強,不盡讓人信服。新著周振甫先生的《李商隱選集》在這方面作了努力。作者根據錢鍾書先生《談藝錄》所提出的商隱「以駢文為詩」這一創見,從比較廣闊的領域對商隱的作品進行了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科學地審視商隱作品的藝術淵源和藝術風格,灌注了新的生機。使對李商隱作品藝術淵源的研究柳暗花明,展現出一個新的領域。 周振甫先生是出版界著名編輯,以古典文學理論研究稱譽學林。出版過《詩詞例話》、《文心雕龍注釋》等近二十部專著。他與錢鍾書先生交誼甚厚,他撰注《李商隱選集》,轉承錢先生錄示《談藝錄補訂本》手稿,得啟心犀,另闢山林,創為新著。 周先生研究李商隱有年,用力極勤。他廣泛汲取前人研究的優秀成果,重視學術新信息,對商隱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他側重對錢先生的商隱「以駢文為詩」的提法,作了深入的開掘和精到的論析。周先生指出:「錢鍾書先生提出商隱『以駢文為詩』,這是論商隱詩的從來沒有人看到的,是錢先生的創見。」書中,他詳盡地闡述和介紹了商隱的駢文,以便讓讀者從橫面去領會商隱的駢文與其詩歌創作間的消息相通之處。作者列舉了商隱的大量詩作和其駢文參照比較,如將《玉山》詩與《獻相國京兆公啟》,《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詩與《為濮陽公與劉稹書》等對照,從其詩歌與駢文的風格、辭藻、到諷喻的手法,均作了細致的推比和周詳的闡述。說明商隱的詩,深婉精麗,清拔凝煉,跟其婉麗峻拔的駢文是一致的;還說明了商隱的詩歌創作是以對駢文的識見和其早年一直從事四六文寫作的深厚功底為基礎的。解決商隱的駢文與詩歌創作的關系問題,是解決詩人詩歌藝術創作淵源的關鍵。固然,作為唐詩繁榮期最後一位有獨特藝術成就的詩人,商隱是經過多方面學習,然後構成他獨具的藝術風格的。上自屈宋楚騷、樂府詩、齊梁詩,下迄唐代的韓愈、杜甫、白居易、李賀,乃至同時代的杜牧,他都曾從不同的角度汲取過有益的藝術經驗;但作者認為:對商隱詩歌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具有重大而直接影響的則是——驕文。周先生以錢先生提出的這一創見為契機,抓住這條線索,作為把握商隱詩的藝術特點,追溯其藝術淵源和歸屬的依據,進而在全書中從更寬闊的視野對所涉及的一系列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看法。對學術界的爭議,表現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商隱「以駢文為詩」的提出,錢先生在篳路藍縷之中,作披沙揀金之舉,首創新說,然而,周先生倘若不是稔熟商隱詩歌,紛涉舊學涯略,別具隻眼,很難想像他會對錢先生的「一發之言」指綬蘊奧,去進行深入的開掘和闡發,撰成大著,鑄建新功。知此書者,不難知其功益匪淺。《李商隱選集》是對李商隱詩歌研究的一個重要學術成果。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❺ 談藝錄的解讀有幾個版本

1948年,錢鍾書先生的詩藝鑒賞論著《談藝錄》在上海問世,立即引起文藝、學術界的矚目,次年(1949年)又再版印行。六十年代中期,幾家出版社相繼慫恿錢先生重印此書,終因「藏拙為幸」遭到遜謝。粉碎「四人幫」後,錢先生的宏篇巨著《管錐編》問世,海內外學人無不為之折服。讀者又想到了被海外盜版印行、而在大陸絕版三十多年的《談藝錄》,要求重印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錢先生再也不能推辭了。於是以原書為上編,逐處訂益,補為下編,篇幅增加了一倍。1985年夏天,終於以精裝的《談藝錄》(補訂本)與讀者見面了。筆者當時曾目睹在中華書局讀者服務部一些渴求此書,以能否買得為幸事或憾事的動人情景。現在,此書不論京滬或港澳,早已告罄。有人慨嘆嚴肅文學學術論著發行的不景氣,恐怕只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吧(2001年初,三聯版《錢鍾書集》中《談藝錄》,已由陸文虎先生將新補訂部分與早期原著部分重新組合,分為上下卷;一來實現了錢先生的遺願,二來大大方便了讀者閱覽——筆者2002年4月4日按)。

1985年10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黃克介紹《談藝錄》的文章《龍的飛舞》。文中引用了清華大學學生「三傑」的傳說。錢鍾書、萬家寶(即曹禺)和顏毓蘅三位才人,被人們戲稱雅謔為「龍、虎、狗」。黃克五十年代在南開大學讀書時,曾聽老師講過這段軼事,故有「狗尚如此,何況龍虎!」的仰慕之情。現在他讀罷錢著,果然有神龍飛舞略現鱗爪的贊嘆。

沒想到,錢先生見了此文後,當即示我一函曰:「有關我的那一篇(指《龍的飛舞》),使我面紅耳赤;盡管我知道作者一片熱心,但吹捧氣氛籠罩該版,我終覺慚惶。『龍、虎、狗』一節,也是現代神話;顏君的英語很好,萬君(指曹禺)別擅才華,當時尚未露頭角呢。此事無須考訂確鑿,告你供一笑!」

錢先生對出國講學和海內外新聞記者的采訪,一概婉言謝絕,鍥而不舍地守著他的「冷攤子」。正如率領研究生鑽研錢先生著作的廈門大學教授、錢公的摯友鄭朝宗先生所說,「錢先生屬於最聰明的人,卻又是偏要下最笨的工夫做學問的學者」。錢先生最近賜筆者一詩,其中頸聯尤為警策:「凋疏親故添情重,落索身名免謗增」。錢先生是我國最甘寂寞的大學者之一。所以我們這些中青年後生皆有默契,對錢先生最有效的愛護就是:不去打擾。

其實,中國歷來有兩種龍,一種是比喻諸葛亮(哥兒仨「龍、虎、狗」)那種人中之龍,象徵哲人智者;另一種是龍子龍孫嚇唬人民之龍。正如吳宓教授早年稱贊清華園師生中的佼佼者所譽:「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老的當推陳寅恪,年輕的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

這正是:有麝自然香,何須春風忙;大智如海默,小溪愛喧嚷。

上文發表於1986年3月27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錢先生所憂慮的「現代神話」、「吹捧氣氛」,不幸為以後十幾年的事實證明了,的確是對他的一種無謂的沒完沒了的干擾。

計然(老子的弟子)有雲:「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文子·符言》)。唐代劉禹錫在《萋兮吟》中也說:「名高毀所集,言巧智難防」。宋代王安石在《讀江南錄》中說得更為明白:「毀生於嫉,嫉生於不勝」(不是對手)。隨著贊譽而來的毀謗,幾乎是如影隨形,成了某些人快速成名的捷徑。特別是《圍城》成為暢銷書和常銷書,錢先生去世後出版的《錢鍾書集》,引起了某些人以批評為名,進行了很不正派的無端的挑剔和毀謗(錢先生對一切善意的指謬,從來抱歡迎態度);有的今日之惡毒毀謗者,正是昨天瘋狂的吹捧者。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妒火中燒。其結果卻適得其反,使錢先生受到更多讀者的尊崇。如果說那些不適當的吹捧(也就是錢先生所厭惡的「現代神話」),是給錢先生添亂———幫了倒忙的話,那麼,某些因嫉妒而毀謗錢先生的人,卻給錢公幫了正忙。任何時代,小人是不會絕種的。他們可以起到反面鏡子的作用,這個鏡子里被歪曲的形象,恰恰是小人們自己心術不正、難以掩飾的寫照。「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錢先生頂住了各種巨大榮譽和某些惡毒毀謗的雙重壓力,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和人品楷模。17世紀英國劇作家瓊森在歷史悲劇《卡塔林的陰謀》中說:「巨大的榮譽是巨大的負擔,而其享有者若同時又受到嫉妒的話,那他便是背負著雙重的重壓」。

在這里,我想有必要部分摘錄錢先生在1992年初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表明了錢鍾書是怎樣對待製造「錢鍾書的現代神話」的態度的。《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2月17日轉載了《人物》雜志1992年第1期《吳組緗暢談錢鍾書》(見圖一)的采訪記。錢先生看了此文,當即給我函示。信中說:「今日收到寄來的《海外版》上的大文(筆者按:以下簡稱《暢談》),熬不住逐處批註了幾句」:

1、(此段從略)。2、《暢談》第1段:1979年,一位海外學者向錢鍾書問到吳組緗,錢先生說:「吳組緗是相當謹嚴的作家,對於寫作始終覺得力不從心;自從《鴨嘴澇》(後改名《山洪》)出版後,便擱筆了」。錢先生對此批註道:全無其事。說也慚愧,我到今(天)沒有讀過吳先生的任何作品。那位「海外學者」的「記錄」也是富於「創造性」的——這已成中外采訪者的「職業道德」問題。

3、《暢談》中說:十年後,吳先生說:錢鍾書與我同學,是個「書蟲」。我常到他屋裡去,他的筆記本一摞摞的。我進他屋,見他眼睛閉著,抽出一本,一看,「哎呀」打自己的頭:記錯了;擺進去,又抽出一本。錢先生對這一段又批註道:「全無其事。吳和我同年級(1933),但不同系(我是外文系,他是中文系);他年歲比我長,在校時只相識,從無來往。我只知道他那時早發表小說。我作筆記是到英國後,大圖書館書不出借,才開始帶筆記本上圖書館的」。

4、《暢談》中說:喜歡與人聊天,不過一般人他看不上。那時,清華有個學生特別矮,叫徐元配(音)。錢先生最喜歡與他聊天,吃飯時也聊,沒完沒了。現在,錢先生與周振甫先生就是這樣的關系。他同我就聊不起來。解放後,他幾次問我:「馬克思第三個外孫女嫁給誰了?」我說「不知道」。

錢先生對這一段又批註道:當作「祁延沛」,好像是地下黨員,犧牲掉的。我被派與他同宿舍,我同系的許振德君是他的同鄉同學,我和許交情頗好(即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所說「想揍我一頓出氣」的人;他在美國七十歲生日,我還有詩祝他:「少日同窗友,天涯一故人……),和祁不過是同房而已」。錢先生接著說:解放後,我到清華,吳先生屈尊枉過,順便問我左思《嬌女詩》里句子的意義(好像他正在教這首詩)。我和楊絳有來有往,還(回)訪了吳先生夫婦,記得吳先生告訴我,他聽到台灣廣播有關《圍城》的事。我所憶的過從,如此而已。以後公共場合,當然見面寒暄。至於馬克思有幾個女兒,嫁的是誰,我既無興趣,也不知道。文革後,我才看見英國出版的馬克思女兒傳,一次和周揚同志談起,他甚感興趣。吳先生興(與)周同志似頗有來往,也許「移花接木」了。

5、《暢談》中說:「清華不分班、系,來往都很親密。咖啡室開門,吳宓下午打過球洗過澡,就去喝咖啡。一次,曹禺對我說:錢鍾書在那裡喝茶,還不叫他給你開英文禁書看?(書庫隨便看,但書太多,摸不到門)我就叫錢鍾書給我開三本。他一下開出四十多本,包括作者姓名,內容特點……」

錢先生對這段批註說:全無其事。曹禺和我同系同班,若要問,可直接問我。吳先生的英語程度,以我所知,不什(怎)么高,曹禺未必要先請教他。並且,我只看些文學史上提到而同學們以耳為目不去親看的作家,以及一些哲學、心理學的書。西文「禁書」,清華所有也不會多;只盛傳藏有哈里《我的生命與戀愛》一部;後來抗戰時我在上海買到白俄盜印本。勞倫斯《卻脫來(查太萊)夫人的情人》,我在法國看到,實到(在)讀不下(去)。

6、《暢談》第7段如是說:錢鍾書在同學里很出名,讀書博得很。趙萬里給我們講版本目錄學,一次說:「不是吹牛,某書版本只有我見過」。課後,有兩個學生講:「不是那回事,我們也見過,而且同他介紹的不一樣。」這兩個學生就是錢鍾書與吳晗。1932年3月26日的《清華周刊》有錢先生的《辰伯(吳晗)以詩見贈,大佳,調以28字》詩:「精研博綜一身兼,每讀高文竟不厭;餘事為詩亦妙絕,多才多藝太傷廉」。吳先生說:「錢鍾書表示,那個版本他見過多次,同趙萬里講的不一樣。趙萬里本來計劃講十個題目,落下笑話後,留下七八個題目請錢鍾書和吳晗講」。

錢先生對這段批註說:我除本系的功課外,絕不選修旁系的科目。趙萬里和我是解放後在南京認識的。我沒有作過中文系目錄學班上的學生。我看書從不講求版本,於版本既無所知,亦無興趣,那(哪)里會那樣充「內行」呢?!吳晗是燕京轉學到清華歷史系的,我已在三年級,從沒和他同上過任何課程。也許他是「目錄學」班上的學生。吳晗來清華後,和我談得來,忽然送我二首絕句,我應酬了一首。他拿去在《清華周刊》(筆者按:與吳晗唱和詩,刊於1932年3月26日《清華周刊》第37卷第5期)發表了。前幾年《清華大學第五級畢業五十周年紀念冊》重刊了(並把我的各課成績單找到刊出)。

7、《暢談》第7段(錢先生誤寫為8字)說:吳先生還說:「1933年畢業後,倫敦大學請求錢先生講英國文學。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英國講英國文學,一般人豈非班門弄斧」?錢先生對第7段批註說:「英國大學里到現在還沒有讓中國人或英籍華人充當中國文學教授;而六十年前要一個學未畢業(是1932,不是1933)的中國青年人去教授英國文學!稍有常識的人讀了會笑掉牙齒!」

錢先生這封信,並沒有什麼秘聞軼事可供炒作的。在寫這封信的10年之後,錢先生作古已有4年矣!這時候發表它,是因為我有責任轉達錢先生對一些製造出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表現出的避之惟恐不及的誠實態度。一般人對不實的批評,會立即進行反批評;而對不實的美譽則往往以沉默對之。可是錢鍾書對這些「神話」,即令出自名流、同窗、友人之口,完全出於好意,而對他們的虛美之詞,一概婉謝並加以辯證之。

錢公此函,雖然藏於我處;但其著作權、發表權則應屬於錢先生。我想趁楊絳先生健在之時,徵得她的同意,公之於眾,也算了卻一樁代為「立此存照」的心願。

組湘先生同錢先生一樣,都是我敬仰的前輩。吳先生的女公子吳鳩生還是我在中央戲劇學院的同班同學。吾生也晚,關於老一代言談、信函中的事實疏證,是非曲直(筆者按:壓根沒有什麼大是大非問題),我只配不置一詞。最好的辦法是留待清華的校史專家去考證,留待歷史去評說吧。

❻ 錢鍾書作品談藝錄和管錐編 哪各出版社發行

最好的還是三聯版的,那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二人授權,且經過錢鍾書重新修訂的,是最終的定本,最為完善。原中華書局版的,後來錢氏屢有訂正,在三聯版的書中,全都歸於原位,看起來方便,而且可信度更高。

❼ 《宋詩選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宋詩選注》(錢鍾書)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nQ3Z6mSrm8As5XGojOXb4Q

提取碼: b43g

書名:宋詩選注

作者:錢鍾書

豆瓣評分:9.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0

頁數:366

內容簡介:

本書是宋詩選本的經典。選詩極有特色,注釋翔實。書前有序言,每一詩人前有小傳。作者高屋建瓴地對宋代詩人的個性以及宋詩的淵源發展、成敗得失,乃至古典詩歌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梳理。全書旁徵博引,語妙天下。

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中國現代著名的學者和作家。1932年在清華大學結識後來的夫人楊絳,次年畢業,赴上海光華大學執教。1935年與楊絳完婚,然後同赴英國留學。兩年後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副博士學位,後隨妻子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1938年,他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范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困於上海,在震旦女子文理學校任教,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作品集《人·獸·鬼》、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1953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其間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了《唐詩選》、《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受沖擊,當年11月與妻子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幹校」。1972年3月回京,8月《管錐編》定稿。1979年,《管錐編》、《舊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84年《談藝錄》補訂本出版;次年《七綴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❽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東西南北乃至全世界的心理,都有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的序里說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是說東西南北乃至全世界的心理,都有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中國和西方的文學,它們的原理和方法並不是完全斷裂的。堅守學術無地域之分、學術無國界之分。

(8)錢鍾書談藝錄pdf擴展閱讀

《談藝錄》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詩文的論藝專著,以探討中國傳統詩學為主要內容,涉獵的范圍十分廣泛。美學、比較文學、修辭學、藝術論、創作論等,均在作者的視野之內。

錢鍾書的《談藝錄》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文化、思維模式,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詩學的交匯點上來探討普天下共有的「詩眼」、「文心」。這種「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談藝錄》不僅在內容上,更在方法論上成為中國詩話史上難以逾越的頂峰。

《談藝錄》是傑出的古典詩話作品,也是錢鍾書除了《管錐編》以外最為重要的學術著作。錢鍾書既繼承了傳統詩話的長處,同時又廣泛汲取歐美文藝思想,行文優美,引文繁富,多所創見。

其中「唐詩以豐情神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的學術觀點,都在學術界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淵博和睿智。

❾ 楊萬里昭君怨午夢扁舟花底一詞可謂好詞好話錢鍾書談藝錄曾程序楊萬里是什麼高

楊萬里是北宋著名的大詩人,有很多的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接天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

❿ 急求錢鍾書《談藝錄》簡體txt,求網盤

《談藝錄》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網路網盤雲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U2a_szJnxAJO3jtYoRYhJw

?pwd=t6uq 提取碼: t6uq

簡介:淵博和睿智的錢先生著作的《談藝錄》補訂本,是成為當代顯學的「錢學」的名著之一,為讀者所愛讀。但對一般讀者說來,閱讀這本書,還需要作些輔導,因此,我們編這本《〈談藝錄〉讀本》。我們粗略地分為:(一)鑒賞論,(二)創作論,(三)作家作品論,(四)文學評論,(五)文體論,(六)修辭,(七)風格。每類中各選若干則,加上小標題,以便檢閱。每則後加簡注及說明,以便閱讀。前三類由周振甫起草,後四類由冀勤起草,並後互相傳閱作些訂補。

閱讀全文

與錢鍾書談藝錄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己購買雲主伺服器推薦 瀏覽:421
個人所得稅java 瀏覽:761
多餘的伺服器滑道還有什麼用 瀏覽:191
pdf劈開合並 瀏覽:28
不能修改的pdf 瀏覽:752
同城公眾源碼 瀏覽:489
一個伺服器2個埠怎麼映射 瀏覽:297
java字元串ascii碼 瀏覽:79
台灣雲伺服器怎麼租伺服器 瀏覽:475
旅遊手機網站源碼 瀏覽:332
android關聯表 瀏覽:945
安卓導航無聲音怎麼維修 瀏覽:332
app怎麼裝視頻 瀏覽:430
安卓系統下的軟體怎麼移到桌面 瀏覽:96
windows拷貝到linux 瀏覽:772
mdr軟體解壓和別人不一樣 瀏覽:904
單片機串列通信有什麼好處 瀏覽:340
游戲開發程序員書籍 瀏覽:860
pdf中圖片修改 瀏覽:288
匯編編譯後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