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五項修煉》([美國] 彼得·聖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xOqIEjI4GW3hNcCyqgjJA
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美國] 彼得·聖吉
譯者:郭進隆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2-8
頁數:366
內容簡介: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ISBN:9787542617088,作者:(美)彼得·聖吉(Peter M.Senge)著;郭進隆譯
作者簡介:
彼得·聖吉
1947年出生於芝加哥,1970年於史丹福大學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讀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JayForrester)教授的系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搭配的管理新觀念所吸引;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大學的高級講師,組織學習協會主席,《第五項修煉》作者,此書銷售極好,被《哈弗商業評論》評為近20年5本最具影響力的管理類圖書之一。他被認為是創新管理領域的先鋒、理論家和作家。
⑵ 什麼是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
什麼是觀念藝術?
托尼·戈徳弗雷
觀念藝術無關形式或材料,而是關於觀念和意義的。它不可能被定義為任何媒介或風格,而更多的關繫到它觀什麼是藝術的疑問,尤其是觀念藝術對藝術對象作為獨特的、可收藏的或可買賣的傳統地位提出了挑戰,由於作品不再以一種傳統形式出現,它需要觀眾作出更為積極的反應。事實上,觀念藝術不只存在於觀眾的頭腦參與之中,這種藝術具有各種形式:日常用品、攝影照片、地圖、錄像、圖表,特別是語言自身。這些形式常常也會結合在一起。通過提出一種對藝術的徹底批判、表述和它們被使用的方式,觀念藝術對大部分藝術家的思想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十世紀的藝術已被奉為一種應為我們崇尚和尊敬的事物,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贊美。要質疑這一點,正如觀念藝術所做到的那樣,那麼就是要去質疑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的根本價值。近年來,藝術博物館已擔負起教堂或廟宇的許多方面的職責:朝聖的肅靜,維持和守護著其神聖對象的偶像崇拜。這些正是被觀念藝術家快樂地利用了的東西,不管它是如同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在1963年的反博物館運動那樣,對這類機構的直言斥責,還是如同約瑟夫·科瑟斯(Joseph Kosuth)和弗萊德·威爾遜(Fred Wilson)那樣,對博物館事業的更為繁瑣的解構。
觀念藝術可以說在1966-1972年間,同時達到了頂點並陷入了危機。這個術語首先在1967年左右被廣泛使用,但觀念藝術的一些形式是否存在於整個二十世紀,這個問題尚存有疑問。最早期的作品通常被認為是法國藝術家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所謂"現成品",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噴泉》。一個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被署名為R·穆特(R Mutt)的小便器,杜尚將之作為一件藝術品,送往1917年在紐約舉辦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上展出。在《噴泉》之前,很少會有什麼東西去讓人們思考藝術實際上是什麼,或它是如何被表達的問題;他們只是假定了藝術要麼是繪畫,要麼就是雕塑。但很少有人會將《噴泉》視為一件雕塑作品。
一件藝術作品通常是起到一種表述的作用:"這是一件米開朗基羅的舊約英雄大衛的雕像",或"這是一幅蒙娜·麗莎的肖像"。我們當然可以提出一些這樣的問題:"米開朗基羅為什麼要將大衛做成兩倍的大小?"或"這位蒙娜·麗莎是誰?"但這些問題來自於一種對藝術作品假設的最初條件的默認。我們將之視為一種再現和"就事論事"的藝術。但現成品與之不同,它的提出不是作為一種表述,"這是一個小便器",而是作為一個問題或一種挑戰,"這個小便器可能是件藝術品嗎?把它想像成藝術!"或者,杜尚的《LHOOQ》:"試試看將這件長了鬍子的蒙娜·麗莎復製品看作是一件藝術品,不僅是一件藝術品的被銷毀了的復製品,而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60年代後期觀念藝術家所提出的一些問題,早在50年前就已為馬塞爾·杜尚所預見到了,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也為自1916年之後的達達的反藝術姿態所預見。它們將在二戰結束的20年之後再次被引述,並由包括新達達主義者和極少主義者在內的大量藝術家所延伸。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問題將為六十年代後期出現的一代藝術家所充分發展和理論,他們的作品必須存在於任何觀念藝術研究的核心之中。隨後,他們中大部分人繼續發展著他們的作品,同時,新一代藝術家則利用了觀念藝術的策略來闡釋他們對於世界的體驗。我們是否應將這類作品視為晚觀念、後觀念或新觀念藝術,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觀念藝術一向是一種國際化的現象。六十年代,你也許能夠同在紐約那樣,在聖地亞哥、布拉格和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它。由於紐約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分布和促進的中心,在那裡創作的藝術一直都是被討論的最多的。我更願意在某種程度上修正這一平衡。如果它不取決於介質或風格,當你面對一件觀念藝術品時又如何對之作出識別呢?一般而言,它可能會有四種形式:一件現成品(Readymade),這是由杜尚發明的術語,用於指代一件從外界帶入的物品,被宣稱或提議為藝術,從而同時否認了藝術的獨特性和由藝術家親手操作的必須性;一件介入品(Intervention),其中一些圖像、文字或物件被置於一個出乎意料的環境之中,從而引起人們去關注這一環境:例如博物館或街道;文獻(Documentation),其中真正的作品、觀念或活動,只能以記錄、地圖、圖表或攝影圖片的證據來表達;文字(Words),其中的觀念、主張或調查以語言的形式來表達。
杜尚的《噴泉》是最為聲名卓著或臭名昭著的一個現成品的範例,但其策略卻已為諸多藝術家所採納和改編。美國藝術家菲里克斯·岡薩雷茲-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廣告牌計劃則是一個介入品的例子,其中一張照片,上面印有鋪著起皺床單的空白雙人床,被展示在紐約城的各處的二十四張廣告牌上。這是什麼意思?它沒有任何說明文字。對於路過的人們而言它可能有很多種意思,這取決於他或她本人的境遇。它說的是愛情和缺場:雙人床通常是由情侶們分享的。我們中的很多人在早晨上班之前就能看到它。這里展示的是一幅親密無間的場院景,而且被放在誰都看得見的地方,其中的背景或本義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其意義的一個本質和關鍵的部分。也許一部分路人能夠識別出這是一個岡薩雷茲-托里斯的作品,並猜測出,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張他和情人露斯用過的床,後者最近剛剛死於艾滋病。但這種特定的個人意義並非規定了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在其中發現到的東西。
杜尚的《噴泉》是最為聲名卓著或臭名昭著的一個現成品的範例,但其策略卻已為諸多藝術家所採納和改編。美國藝術家菲里克斯·岡薩雷茲-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廣告牌計劃則是一個介入品的例子,其中一張照片,上面印有鋪著起皺床單的空白雙人床,被展示在紐約城的各處的二十四張廣告牌上。這是什麼意思?它沒有任何說明文字。對於路過的人們而言它可能有很多種意思,這取決於他或她本人的境遇。它說的是愛情和缺場:雙人床通常是由情侶們分享的。我們中的很多人在早晨上班之前就能看到它。這里展示的是一幅親密無間的場院景,而且被放在誰都看得見的地方,其中的背景或本義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其意義的一個本質和關鍵的部分。也許一部分路人能夠識別出這是一個岡薩雷茲-托里斯的作品,並猜測出,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張他和情人露斯用過的床,後者最近剛剛死於艾滋病。但這種特定的個人意義並非規定了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在其中發現到的東西。
約瑟夫·科瑟斯的《一個和三個椅子》是一個文獻品的例子,其中真正的作品乃是這樣一個概念--"什麼是椅子"?並隨後有"什麼是藝術"?和"什麼是表達"?這看上去像是一種同義詞的重復:一把椅子是一把椅子是一把椅子,正如他宣稱"藝術是藝術是藝術"那樣重復。我們能真正看到的三個無素(一張椅子的照片,一把真正的椅子和對椅子的定義)都從屬於這一概念。它們自身並無價值: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其定義是從一本辭典中影印的,而照片甚至都不是約瑟夫·科瑟斯本人拍攝的--它根本就沒有被藝術家之手碰過。
加利福尼亞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的《一百個生命與死亡》是一個由文字表達的典型例子。觀眾就像呀呀學語的孩子,被要求演練一系列成對的片語,但這些片語卻變得愈加刺眼和動盪。它由霓虹燈管構成,這是一種我們在商店標志上熟見的介質,而用在這種尺度上,就在美術館中增加了擾人心神的氣息。
然而,我們必須防範這樣一種分類,它是一種被觀念藝術家視作詛咒的東西。我們即將回述到的以上四類作品的可能含義才是更重要的。很多觀念抵作品不一定符合任何確定的類型,正如很多觀念藝術家抵制任何對他們作品所作的限定性定義那樣。他們頻繁反對博物館的理由這一就在於它信守的這種分類:通常有著荒謬的後果。當將約瑟夫·科瑟斯的《一個和三個椅子》撤出展廳時,有這件作品的主要博物館號稱無法確定將該作品儲藏地何處,因為不存在一個"觀念藝術"的部門,因而也就沒有一個指定的儲藏區,最終,它被按照博物館的邏輯儲藏在三處:椅子被儲藏到設計部,椅子的照片到攝影部,而從辭典上影印下來的定義則被儲藏到圖書館!所以,實際上他們只能通過將之摧毀的方式來儲藏它。
如果一件觀念藝術作品始於"什麼是藝術"的問題,而不是某種風格或媒介,有人就會懷疑它是否歸結為"這可能是藝術"的主張:"這"指代任何以某種別的方式揭示的物件、圖像、行為或觀念。因而觀念藝術是"反身的"(reflexive):受詞回過來指涉了主詞自身,如這樣一個句子"我在思考我是怎樣思考的",它代表了一種連續的自我批判狀態。
⑶ 中國藝術的基本觀念
中國藝術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傳統和精神,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從世界藝術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時又給世界藝術以影響,為西方藝術家所推崇。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他們和探險家們的論述就十分清楚了。畢加索、馬蒂斯從非洲的原始藝術中獲得靈感,卻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了線條的營養。羅丹的大弟子普落特爾,他家的會客室裏陳列著中國北魏時期的兩個雕塑品。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說過,眼睛不要再往希臘看,應該向東方。這說明西方繪畫大師十分推崇中國的繪畫藝術和雕刻藝術。中世紀來中國旅行的摩洛爾旅行伊本.拔都塔在記敘自己經歷三年的亞非各地旅行的見聞時,也對中國的繪畫大加贊揚。他說:「中國是全人類中手藝最高明的和最有鑒賞力的人民……至於繪畫,確實沒有一個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趕得上中國人。他們在美術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馬可.波羅贊揚時說,「金碧輝煌」的中國宮庭,充滿了珠光寶氣,「所繪壁畫,龍翔鳳舞,車騎百戲(1),珍禽異獸,戰事耕作,無奇不有」。中國的雕刻、園林藝術也受到人們的贊揚。秦兵馬俑的發掘,轟動了世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奇跡」。馬可.波羅和明清以來的西方傳教士把中國園林風光介紹到歐洲以後,曾引起歐洲人的極大興趣,很多人企圖在歐洲仿造中國園林,但是都未成功。當今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了解和欣賞又進入一個更高層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國的園林。這一切說明,中國的藝術已經超越了東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2 中國的藝術為甚麼具有這種世界性永恆的魅力呢?這是因為中國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它的傳統和精神。這種傳統和精神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中國的藝術經久不衰,永放異彩。3 中國藝術精神滲透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學、美學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氣韻、神似等問題。只有在廣闊的背景上來研究和探討它,才能展示中國藝術精神之博大與精深,才能真正體現東方文化精神的特徵。
⑷ 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
《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不是從哲學角度而是從心理角度,不是從作曲家創作音樂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審美經驗的角度來探討音樂的情感和意義問題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在關於本書作者倫納德‧B.邁爾的條目中寫道:「他因為在《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中闡述的有關音樂的意義的理論而最為著名,……六十年代,在美國,邁爾關於音樂的解釋,最為廣泛地被接受。」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來,作為西方音樂美學代表性著作之一,在美國十分流傳,許多大學把它作為音樂美學、音樂分析學甚至音樂教育學的重點讀物之一。本書現已譯成波蘭文及塞爾維亞-克羅迪亞語出版。
本書作者倫納德‧B.邁爾(Leonard B.Meyer,1918-)英國著名音樂美學家、理論家和文化史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本雅明‧弗蘭克林音樂與人文學科教授,曾榮獲美國文理科學學會會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等榮譽稱號。作者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密執安大學等處任教,並曾被邀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印第安那大學等作過聲譽很高的系列講座。除本書外,他已出版的著作有:《音樂的節奏結構》(1960,與G.W.庫珀合作,已譯成日文出版),《音樂、藝術與觀念——二十世紀文化中的樣式與預言》(J967,已譯成朝鮮文出版).《音樂的解釋;文章與考察》(1973),《風格與音樂:理論、歷史和意識形態》(1989)。此外還在美國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及音樂評論文章數十篇。
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哲學領域中經驗主義盛行,理性主義相對削弱,心理學各種流派蓬勃發展。美學界摒棄了過去思辨的、形而上學的對」美」的探討,轉而重視對審美經驗和藝術問題的研究。音樂美學也具有相應的轉變:強調從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研究音樂;強調從音樂的事實出發研究音樂自身的規律。本書正是帶有這樣的時代特徵。作為美國戰後第一代音樂美學家,邁爾具有強烈的開創意識,他在重新審視以往音樂美學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大膽而謹慎地吸取和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情感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最新成就,同時又堅持從音樂的實際出發。他廣泛地參考和借鑒了自本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比較音樂學及音樂分析學的研究成果,打破傳統的歐洲中心論,盡可能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廣闊多樣的東、西方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這樣作,不僅開闊了讀者的視野,給音樂美學的研究帶來新的氣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他從豐富的音樂實際中概括出來的理論更具有普遍意義。
關於音樂的意義問題,音樂界長期存在著自律論與他律論之爭,本世紀以來,幾乎形成僵局。這種形勢迫使有創見的音樂美學家另闢蹊徑去探討音樂的本質問題。邁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了一條將二者取長補短統一起來的路子。他首先針對自律論與他律論各自面臨的難題,提出了兩種意義(絕對意義與參照意義)並存的主張,並且深入細致地論證和分析了音樂的絕對意義(與自律論某些觀點相似)的構成、性質和特徵,及其與音樂的情感反應的關系等等。這對於人們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形式美、音樂形式的表現意義及其在審美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很有啟發。在這一方面,可以說,他深化了漢斯立克(E.Hanslick)理論中的合理部分,而又批評和糾正了漢斯立克的偏激的主張。對於音樂的參照意義(與他律論基本觀點相似),作者是竭力為之辯護的。雖然他已經聲明本書的重點放在絕對意義及其所喚起的情感反應的問題上,但是他關於參照意義的論述是真切而富有創見的。他從理論上闡明了音樂激起人們參照性情感反應的途徑及其所具有的間接、復雜和多樣等特性。這樣作有利於探討他律論所面臨的難題,同時又便於克服某些片面而誇張的認識。
作者認為音樂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音樂的意義存在於音樂的參加者(作曲者、演奏者)與欣賞者的交流關系之中。本書直接從音樂作品的接受者、體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來考察音樂的審美過程,重視音樂聽眾的參與意識,強調欣賞者主體所起的作用。邁爾關於欣賞過程中聽眾的知覺、注意、想像、期待和情感體驗等心理過程的論述,以及對欣賞中的個人性及其對音樂作品內容的填充和豐富等問題的探討,無疑對我們音樂創作、批評和音樂美學研究等領域都會有所啟發。可貴的是,他的主張與六十年代才興起的接受美學有相似之處,但又避免了後者一些走入極端的趨向。他雖然強調聽眾的參與和創造的作用,但他認為在整個審美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音樂作品本身。
在論述音樂如何喚起人們情感反應問題時,邁爾論述有關音樂中的期待的理論。盡管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對這種感知現象的產生,早就有所覺察,但是把它提高到理論上並且加以比較系統的闡述,在過去音樂美學著作中還是少見的。其它關於音樂的風格、音樂的裝飾、音樂的小調式等問題的論述,作者也都有他獨特的見解。難怪此書出版以後,不僅受到音樂美學、心理學和美學界的好評,而且也得到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學家們的歡迎。
最後,本書雖然涉及到了音樂中的兩種意義的關系問題,但可惜沒有展開論述,這有點美中不足。讀者必然會問是否所有的樂曲都並存著兩種意義?特別是對於沒有歌詞、沒有標題的純音樂來說,這兩種意義如何並存於同一個音樂過程之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人們能否通過這兩種意義的相互結合、滲透、轉換等去進一步領悟樂曲的內容呢?也就是說,聽眾如何把握這兩種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領悟樂曲的深層意義呢?作者在本書末尾提醒人們注意的那個問題,即,如何解釋一首樂曲中感情(或內涵、心境)連續的基礎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正是與音樂中兩種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問題有關。當然,這就牽涉到如何進一步探討音樂的表現與形式、音樂的情感與形式亦即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如何高度統一的問題了,而這正是音樂美學中最難對付的問題之一。
翻譯音樂美學著作,對我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所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邁爾教授的親自指點和幫助,這對於准確地理解作者意圖無疑是極有幫助的。我還要感謝鍾子林、王次炤、俞人豪、陳自明、安平、尹鴻書等同志,為的是他們或同我切磋譯文,或為我提供亞、非、拉音樂的知識。此外我還應當感澍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江溶、馮棠及其它有關同志,由於他們的耐心審閱及承擔各種繁瑣的出版事務,使得這本譯著能及早地與讀者見面。最後,我謹以這本譯著作為向第四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座談會的獻禮,並誠摯地歡迎廣大讀者對它提出批評。
⑸ 《俄國思想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俄國思想家》([英] 以賽亞·伯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tGakwHS1_GkRkoWU34g58w
書名:俄國思想家
作者:[英] 以賽亞·伯林
譯者:彭淮棟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
頁數:377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闡述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生活命運和思想狀況的學術著作。作者揀取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如赫爾岑、巴枯寧、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徵及其所代表的時代精神,並將其置於整個俄羅斯和歐洲的歷史背景之中。全書論述縱橫捭闔,精彩紛呈,堪稱一部研究俄國知識分子的力作。
導讀:
本書堪稱寶貴財富的積累……它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異乎尋常地重要的思想躍動期。
——理查德·戴維
作 者 前 言
本書是一個系列四冊中的第一冊,收集我將近三十餘年來在不同場合撰寫或者以演講稿的形式發表的文章,因此,主題不如其他連貫構想的書那麼統一。這些集子的主編哈代博士(Dr.Henry Hardy)相信拙作值得發掘,並且不厭精細、克勤無懈,務求文中瑕疵,尤其舛誤失確、相謬互悖、隱晦不明之處,盡獲消除,我自然最為感激。所餘缺陷,責任亦自然仍在我一人。
也深謝凱利博士(Dr.Aileen Kelly)為此書補足一篇討論,她對書中所論問題及處理手法有深刻且同情的了解,令我受益尤多。最感謝她百忙中不辭煩冗,核對、有時並修改模糊不清的指涉與過度師心自用的翻譯。她的穩健支持,幾乎令我相信此書果真值得她花這么多明智且專注的工夫。我只有希望,所得成果會證明她與哈代博士的時間與精力花得有道理。
諸文之中,有幾篇原是對一般聽眾的演說,且非先有定稿而照本宣讀。付梓的版本,即依據講詞記錄與當時隨身筆記便條而來,因此,我很明白,風格與結構上都帶有它們原初的特徵。
實際上,諸篇正文未經更易。我沒有參考成文以來所問世的有關十九世紀俄國思想家的任何資料,從事修正,因為管窺所及,這個(梨痕稀疏的)領域里,尚未見有能嚴重懷疑諸文中心論旨之作。不過,我可能有誤;若然,我願向讀者保證,這是由於我孤陋寡聞,而非由於我對一己見解的效力懷有不可動搖的信心。的確,本書所收諸文的整個旨趣——如果它們可說有何單一趨勢的話——就是不信任誰能自稱在任何人類行為領域的事實或原則問題上擁有顛撲不破之知。
以賽亞·伯林
導論:復雜的慧見
艾琳·凱利
不要在這本書里尋找解答——你會一無所獲;統而論之,現代人沒有解答。
赫爾岑:《彼岸書》導言
為了向莫洛爾女士(LadyOttoline Morrell)解釋俄國革命,羅素(Bertrand Russell)會說,布爾什維克專制雖然可怕,好像恰是適合俄國的那種政府:「自問一下,要如何治理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小說里那些角色,你就明白了。」
作者簡介: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出生於俄國里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汀等參與了普通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向轉向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俄國思想家》(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6)、《浪漫主義的根源(1999)、《啟蒙的三個批評者》(2000)、《蘇聯的心靈》(2004)等。
⑹ 《西遊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遊記》(吳承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嶽麓書社
出版年份:1994-04
頁數:764
內容簡介:
《西遊記》的藝術虛構正是建立在傳統藝術經驗和這種社會的宗教性觀念和風習的基礎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的獨創性批判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或更正確地說,和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開了玩笑,進行了潮弄。這是這部演述超人間故事的神魔小說最突出、最優異的品質,也是它的藝術價值和魅力的最根本的所在。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在於政治批判,那就和小說的形象和意蘊不符了。對現實政治的諷刺頂多隻是這部神魔小說的附帶性的內容,是信手拈來之筆,是諷喻世態人情中的涉筆成趣。一部小說如果不包含豐富的、多元的、在眾多棱面上映射出眾多意象的內涵,就不成其為多姿多採的有生命力的藝術品,不會萬古長新。
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漢族。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82歲。
《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不過都是他死後的事了。他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目前只遺留後人輯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遊記》的最後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目前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⑺ 《論斷與概念》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論斷與概念》([德]卡爾·施米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yagvF7JjlxSD1qf0UEqO7w
書名:論斷與概念
作者:[德]卡爾·施米特
譯者:朱雁冰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2
頁數:432
內容簡介:◆ 無論左派、右派還是中間立場的政治思想者,都難以擺脫他那充滿悖論與危險的思想幽靈
◆ 20世紀最具爭議政治思想家、最後一位歐洲公法學家卡爾•施米特立足新興民族國家的政治處境,自編政論集,為現代性問題展開思想斗爭
◆哈耶克:施米特的論著最具學識且最富洞見力。
◆列奧•施特勞斯:施米特是在一個自由主義的世界上承擔起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在此,我們是指他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發生在自由主義的視界之內。他的非自由主義傾向依然受制於無法克服的「自由主義思想體系」。
◆阿倫特:施米特乃「德國學界憲法和公法領域最重要的人」。
施米特稱,「德國問題」乃為「20世紀重大問題」之樣板
立足新興民族國家的政治處境,自編政論集,為現代性問題展開思想斗爭
《論斷與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編過的兩部政論集之一,包含講演、書評、法庭陳詞等,涉及范圍廣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國際和國內政治,立足於德國作為新興民 族國家的政治處境。施米特從作為現代性問題的「德國問題」出發,縱橫捭闔,針對國內政治思想的混亂,尤其針對帝國主義對德國的壓迫,展開了思想上的政治斗爭。施米特稱「德國問題」為「20世紀重大問題」的樣板,此書對於中國學人思考「中國問題」應有諸多啟發。
作者簡介: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後一位歐洲公法學家
施米特的寫作生涯長達60餘年,在20世紀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紀的霍布斯」之稱,其思想對20世紀政治哲學、神學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公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國西部威斯特伐里亞的一個小鎮普勒騰貝格的天主教家庭,從小喜好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神學,曾就讀於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與斯特拉斯堡大學。1910年完成博士論文《論罪責與罪責模式》,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施米特一邊研究新康德主義法理學,一邊寫論瓦格納的華彩文章。1916年以《國家的價值與個人的意義》(一文取得教授資格,並發表了一部從政治哲學角度論詩人多伯勒的長詩《北極光》的專著,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與塞爾維亞女子帕芙拉•多蘿蒂克結婚。
1933年,施米特擔任柏林大學教授,同年,出於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納粹黨。「二戰」後,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國桂冠法學家」的稱號。1933—1936年,施米特擔任普魯士政府成員,享有眾多學術職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學家報》主編。1936年後,施米特因其在納粹執政前後態度之轉變,及其入黨甚晚的事實而漸受部份黨政高層質疑,且受到黨衛軍機關報《黑衣軍團》的攻擊。戰後被盟軍逮捕並移送至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應訊,卻未被起訴而獲開釋。施米特後因拒絕與西德政府「去納粹化」政策妥協而被永久剝奪正式任教之權利。縱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續著書立說,對西德公眾輿論以及歐洲左、右翼知識精英發揮其影響力。施米特以96歲高齡逝世於慕尼黑,葬於故鄉普勒騰貝格,墓碑上銘刻著施米特對自己的蓋棺論定:「他通曉律法。」
施米特與馬克斯•韋伯曾有所來往,且深受其影響,部分地繼承了韋伯對現代性批判的論題,其中一個明確的傾向就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但稱施米特為「反自由主義者」,則失之草率,有學者認為施米特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是來自自由主義陣營內部的批判。
譯者:朱雁冰
德語教授,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四川外語學院德語系榮休教授,曾任1986—1992年度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1992—1996年度高等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還是國際日耳曼學聯合會(IVG)會員。1980年代在德國沃爾芬比特圖書館作儒家思想在德國的接受(至18世紀末)的專題研究,發表論文《耶穌會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萊布尼茨與朱熹》(德文)、《赫爾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譯著涉獵哲學、基督教神學和文學等十幾種,包括《聖言的傾聽者》《基督教理論與現代》《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等等。
⑻ 《自_被吃的_100__人想破_的哲___》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自願被吃的豬》([英] 朱立安.巴吉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0UocShkkWY7RrnZ7sVUY2g
書名:自願被吃的豬
作者:[英] 朱立安.巴吉尼
譯者:黃煜文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6
頁數:317
內容簡介:英國暢銷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首度入侵台灣!
本書售出14種語文版權,亞馬遜網路書店佳評如潮。
吃下自願被你吃的豬,有錯嗎?
吃下自願被你吃的人,有罪嗎?
100個哲學問題就像100包心靈零嘴,
保證讓你上癮,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電腦虛擬外遇算不算不貞?又沒有真的跟「真人」怎樣!
私自「借」用鄰居的無線寬頻算不算偷竊?反正沒人吃虧!
本書就像哲學版「數獨」!雖然會讓人想破頭,卻又讓你捨不得轉頭!
在生命的旅途中,你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你是小兵
上級命令你奸殺無辜的人犯,若不聽命,被處死的反而是你,人犯的下場也會更慘。這時該如何抉擇?聽命行事反而是一種慈悲嗎?──〈被迫先奸後殺的二等兵〉
你去領錢
提款機吐出好多錢,比你要領的還多,但是你的帳戶一切正常。嘿嘿,銀行不知道出錯了,除了銀行,沒有人有所損失。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嗎?──〈凱子提款機〉
你是官員
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誕生了,拍攝手法一流,內心刻畫深邃。可是,劇情驚世駭俗,甚至歌詠種族屠殺與強暴婦女。該不該禁止這部電影上映?──〈偉大藝術與道德恥辱〉
你是消費者
滿街都是「便宜的好咖啡」,真是好康。不過,為什麼會這麼便宜?是因為店員薪資過低、咖啡農被嚴重剝削嗎?你是不是助紂為虐?──〈便宜也有好咖啡〉
你是三級貧戶
看過《佐賀的超級阿嬤》之後,你發誓絕不浪費任何食物。有一天,你心愛的貓咪被車撞死了,但它還是一塊完整的肉,該不該煮來吃?──〈吃吧,不要浪費〉
你是國家元首
聲名狼藉的商人想要改變形象,願意捐款拯救卡奴,減少燒炭自殺的現象。條件是:頒授國家最高榮譽勛章給他!這是賄賂,還是行善?──〈賄賂無罪,受餽有理〉
人生經常面臨許多抉擇,也經常遇到許多令人不解的現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沒錯,這些就是哲學問題。你可以選擇不面對哲學,卻無法逃脫哲學問題的糾纏。
在本書中,英國暢銷哲普作家巴吉尼設計了100種場景,引導出100個哲學問題。他會帶你思索這些問題,提出各種可能的解答;一旦面對這些似曾相似的場景,或許能讓你找到最恰當的解決方法。
Brighton Evening Argus:「有關道德或哲學困境的哲學問題,並非只是性格古怪、不修邊幅的學術人士的專利。巴吉尼告訴我們,這些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正確解答,重點在於如何思考。」
New Humanist:「巴吉尼的作品語調詼諧又平易近人,寓教於樂,既像童話故事又像驚悚片……撰寫這種風格的作品並不容易,但是巴吉尼不僅做到了,還表現得格外傑出……這些思想實驗能鼓勵讀者清楚地論證每個重要問題,並且補足目前公眾討論中最缺乏的論理能力。思考每個問題的關鍵處雖然不易,但是對讀者卻非常重要,而且充滿樂趣。」
Sunday Herald:「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採取淺顯易懂的寫法,但是巴吉尼設計的場景往往能點出艱澀的哲學議題……機智流暢的文字讓我回味無窮,找不到人鬥嘴時,翻閱這本書往往就能找到抬槓的對象。」
Scotland on Sunday:「這是一部流暢又吸引人的哲學導論作品,引領我們進入幾個難解的重要哲學領域。本書也是最好的哲普書籍:從寓言場景中演繹出各種哲學意義,十分有趣,以簡馭繁,同時又不失哲學的嚴謹。」
The Sunday Times:「這本緊湊又充滿機鋒的小書,讓我們再次審視以往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
作者簡介: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哲學家》期刊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他出版了許多哲學普及著作,是英國知名的暢銷哲普作家,《衛報》說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使得他在哲學普及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
麥田「哲學小徑」將陸續出版他的著作,包括《眼見為憑?新聞事件背後的哲學思索》、《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看哲學家如何解讀生命意義》、《哲學工具大補帖》、《輕松搞懂哲學五大主題》、《輕松讀通哲學五大經典》(以上中文書名皆為暫譯)。
⑼ 《藝術的起源》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藝術的起源》((德)格羅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aCx6ushhBoD5A9PSWFJp5g
書名:藝術的起源
作者:(德)格羅塞
譯者:蔡慕暉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84-10
頁數:242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藝術史家恩斯特·格羅塞(1862—1927)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94年。作者在書中對原始藝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做了詳盡的考察和論證,提出在社會的經濟組織和精神生活之間,尤其在藝術領域存在著一種密切的相互關系,並探討了原始藝術變遷的心理和經濟基礎。格羅塞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是第一個從藝術領域收集證據支持上述觀念的。格羅塞的研究對後來的藝術起源研究影響甚大,奧地利藝術史家赫爾內斯和德國史學家屈恩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他的觀點。
作者簡介:
【格羅塞】 (Ernst Grosse,1862—1927)德國藝術史家、社會學家,現代藝術社會學奠基人之一。曾任弗賴堡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藝術的起源》(1894)、《藝術學研究》(1900)等。美學上他主張把哲學美學與藝術科學分離開來,他認為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生活與社會的經濟形態之間有密切關系。提倡從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方面對藝術學和藝術史進行研究。他認為藝術科學的真正目的,是對藝術的性質、產生藝術的原因及其效果作全面探討。藝術活動也是審美活動,它的發展過程或後果都有直接的感情價值,這種感情價值大半是愉快的。所以藝術(或審美)本身也是目的,其它的目的無關緊要。除了藝術活動,還有實際活動(如生產勞動)和游戲活動。實際活動是一種手段,而游戲活動中則介於二者之間。他用社會學的觀點深入考察了原始民族的藝術,利用人種史和人類學的資料,闡明藝術起源的社會原因。認為原始藝術同原始民族從事的生產活動有密切聯系,所以原始藝術既有審美意義又有實際目的,純粹的審美藝術是從原始藝術發展來的。在對原始民族審美活動的研究中,他還證明了美感的普遍有效性。在對藝術功用的考察上,認為在原始民族中,藝術是為了造成統一;在文明的今天,藝術的社會職能是提高人類精神,造成社會的統一。他的這些觀點對現代的藝術社會
學、審美發生學和文化人類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重要啟發。
⑽ 《戲劇兩種》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戲劇兩種》([德]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MBGSKIacQLet1qCrxoGCQ
書名:戲劇兩種
作者:[德]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譯者:商章孫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0-10
頁數:238
內容簡介:
《明娜·馮·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稱作《士兵的幸運》,是萊辛創作的五幕喜劇。初稿於1763年。修改於1765年。定稿於1767年。
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但是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意義,則遠遠超過所謂的「喜劇」的定義。整出喜劇的編排基本還是遵照亞力士多德的古典封閉戲劇的結構安排。五幕分別承擔了開端,發展,高潮,回降和結局的作用。人物雖然比更加嚴格的古典戲劇要稍多,達到10個,但是仍然不足以推翻它作為封閉結構的創作初衷。同時,本故事也嚴格遵守了時間和地點的統一。即故事發生在24小時間,地點是一家客店。
歌德曾高度評價過這部作品:這是一部反映了整個北德意志國家事件,七年戰爭所造成的畸形情況的作品。
在普奧七年戰爭間為普魯士一方服務的貴族青年,馬傑·馮·忒爾赫姆因為經濟糾紛產生的誤解而被免職。第一幕講述了他回到之前下榻的旅店,卻被勢利的店主因為沒有按時繳付房租為由趕到了一間破房。而新住進他過去的房間里的一位年輕小姐,則恰恰是來德累斯頓尋找她未婚夫——即馬傑的明娜。馮。巴爾赫姆小姐。明娜是薩克森鄉間的貴族小姐。與她女僕健女伴同行而來。馬傑雖然身陷困境,但是仍然沒有丟失他為人誠實善良的本心。他不但免除了一個寡婦死去的丈夫對自己的欠債,也堅決辭退了過於曾受惠於他的巡官的經濟援助,為了付清房錢,他抵押了自己和明娜的訂婚戒指給店主。
第二幕,店主上樓來詢問明娜的個人情況。並向她炫耀了自己新得的戒指。明娜一眼認出這是心上人的東西。追問之下,知道馬傑已經來到了此地。兩人最終見面,但是,馬傑為了不拖累明娜,於是再三說違心的話,為了讓明娜放棄對自己的愛情。明娜十分傷心。
第三幕,馬傑寫了一封信給明娜交待情況。傅朗西斯卡在和馬傑過去的巡官——保爾的交涉下彼此產生好感。明娜雖然讀了信卻准備對馬傑玩個小花招。以喚回他對她的愛情。
第四幕,傅朗西斯卡也加入了這場善意的欺騙。她騙馬傑說因為明娜拒絕了叔叔給她安排的婚事已經被取消了繼承權,眼下其實已經身無分文。而與此同時,明娜則遇見了前來找馬傑的國王的法國官員,官員向她轉述了對馬傑的誤解,以及不久復職信將遞到。
第五幕,馬傑恢復信心和勇氣,決定和明娜一起去承擔各種困難。此刻,復職信也剛到,馬傑愈發感到新生。他找明娜要她與他走,但是明娜則裝作不答應,並且將馬傑的訂婚戒指退給了他。馬傑卻誤以為明娜將他給她的訂婚戒指退回來,又氣又悲,以為她此來就是來退婚的,於是甩手將出。明娜意識到玩笑開大,連忙解釋,兩人終於和好如初。而傅朗西斯卡和保爾,也成了幸福搭檔。
劇中明娜通過身體演示,模仿未婚夫台爾海姆受到壓抑的視覺與聽覺感知,引導台爾海姆恢復自身的整體感知能力,成為完整的人。戲劇表達18世紀下半葉的德意志對構建感知整體性的呼籲——人要像重視理性那樣,重視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能力。這既是對啟蒙運動理性至上觀念的反撥,又體現了啟蒙時期身體感知話語的重要地位。而這種對整體感知能力的追求,以及對理性與感性和諧統一的訴求,預示了啟蒙之後古典時代的即將到來。
《愛米麗雅·迦洛蒂》於1758年動手寫作,1772年完成並演出。劇本描寫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小城瓜斯塔拉統治者赫拉勒愛上了已經同阿皮阿尼訂婚的愛米麗雅。為了佔有她,赫拉勒縱容親信殺死阿皮阿尼,拐走愛米麗雅。當愛米麗雅的父親了解了全部真相之後,為保護她的聲譽,親手殺死了女兒。該劇為反封建戲劇開了先河。《愛米麗雅·迦洛蒂》的中心問題是愛米麗雅的悲劇,但這種悲劇卻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在愛米麗雅和她的父親身上,作者的道德觀念得到深刻的反映。對於這些人物說來,肉體的毀滅要比道德的沉淪好得多。該劇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它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的黑暗統治和荒淫無恥的罪惡行為。它完成了作者所擬定的教育使命,同時也達到他的戲劇藝術的頂點。
《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的故事發生在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敘述一個親王想誘騙愛米麗雅,採用寵臣瑪里內利的計謀,在愛米麗雅去結婚的路上,僱傭一批強盜殺死她的未婚夫,把她騙到宮中。愛米麗雅的父親奧多雅多為了保護女兒的貞操,忍痛殺死了她。劇中的親王是德國十八世紀荒淫無恥的封建統治者的化身。瑪里內利是一個長於諂媚、善用陰謀詭計的宮廷侍從。愛米麗雅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未通世故的女子。劇中最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奧多雅多是一個沒落貴族,他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痛恨統治者,不願和宮廷交往,但他軟弱無力,只採取躲避的態度。女兒被騙入宮,在他心裡引起「理智和憤怒」的交戰,他要為「受害的道德報仇」。他殺死女兒,便認為保存了她的貞操,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這體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特點。他們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敗壞,但是沒有力量向統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只能用市民道德來和它對抗。這是德國文學中一部傑出的市民悲劇。
作者簡介:
萊辛(1729.01.22~1781.02.15),德國人,生於德國的薩克森,萊比錫大學畢業,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父親是牧師。
1746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神學,同年寫出處女作是喜劇《年輕的學者》。1760年之 前,從事編 輯和撰稿工作,主編過《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等。創作了《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和翻譯了《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之後完成了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漢堡劇院成立後任戲劇藝術顧問,並寫成《漢堡劇評》。之後又完成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智者納旦》(1778),與《薩》劇構成萊辛的三大名劇。評論集是《新文學通訊》和《漢堡劇評》。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創立與本民族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民族文學和戲劇;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莎士比亞和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後者是由104篇評論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論觀點,崇尚亞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亞而泛古典主義戲劇。
萊辛1781年死於Braunschweig。
萊辛工作和生活的時代恰逢德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他之前,以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後,德國唯心主義浪潮開始興起。在文學上,是萊辛讓德國文學擺脫了高特雪特的束縛,也即是在模仿法國的基礎上發展的新古典主義的束縛;是萊辛把德國文學帶進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德國文學界開始推崇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後,德國文學進入了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時代,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德國文學界對於古典主義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當時的激進派之間斡旋調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國尚未統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萊辛在諸多方面都有涉獵,包括文學和文學批評、神學和哲學、評論、通訊和翻譯。即使是不了解萊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才多藝,人們還是能夠看出他身上的一些特點來,這些特點不斷地體現出來,同時又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萊辛有一種很靈活,同時又很全面的辯證思維模式。對他來說,思考就像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些思想離經叛道(除了有關上帝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卻也能夠為他指引方向。也就是因為如此,萊辛雖然涉獵廣泛,但他卻要不知疲倦地來質疑一切。他抨擊當時盛行的觀點和所謂的「真理」。雖然他的那種辯論熱情有時候的確是讓人覺得近似於粗魯,但這種熱情卻正是他身上光輝的閃耀。他相信「在矛盾中發展」的觀點,也相信教育是進步的階梯。《殘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於1784作者死後付梓。在這部作品中,萊辛認為,人類只可以接近完美,而純粹的完美只留存於上帝手中。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作品始終。在《智者納坦》和他最後一部完整的戲劇《人類的教育》中,這一觀點體現到了極致。盡管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中,秉承「教育是進步的階梯」的人並不鮮見,但是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還是工作中,萊辛都拒絕去默許理性主義者關於教育的觀點——理性主義者認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出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果,而理性認識就可以通過理解這一過程來進行訓練。在萊辛的個人生活中,他喜歡在學術研究之餘去戲院、咖啡廳和酒吧之類的地方走走,或在賭桌上試試手氣。有位學者指出,在萊辛早期的評論中,他對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輝,也能夠讓內心受到感染的書籍都給出了積極的評價;在這些評論中也能夠看出,為什麼在他之後的神學著作中,萊辛更注重「感覺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萊辛的神學研究也影響到了他的文學創作。文學應該為社會意識服務,也應當擔負起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說法在萊辛的觀念中並不少見。盡管如此,萊辛還是與理性主義者在這點上劃清了界限,因為他認為,光靠理性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而有時候,萊辛會把戲劇舞台稱為是他自己的「佈道壇」。萊辛最後還是把自己的同情給了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人們。對於那些被宣布為異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出了更深刻的內涵;對於那些飽受非議的古今各類作品,萊辛為它們恢復了應有的榮譽;他還把一個被稱為「社會的棄兒」的猶太人,塑造成了舞台上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萊辛與猶太裔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1729-1786)有長久的友誼,也與共濟會的成員有頻繁的交往——而這些都表明,萊辛在踐行著社會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