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概率統計知識歸納 例談中學概率統計教學中數學史的運用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十分重視數學教學中運用數學史.概率統計教學可以通過解讀史實,促進學生對概率定義的理解;剖析史情,培養學生正確的概率直覺;挖掘史料,讓學生體會概率統計的思想方法;運用史例,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不確定性數學的能力.
數學史是學習數學、認識數學的工具.人們要認識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發展過程,建立數學的整體意識,就必須運用數學史作為指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也有其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歷史,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十分重視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教育,在中學概率統計教學中運用數學史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不確定性數學特有的思想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和創新能力.
1解讀史實,促進學生對概率定義的理解
概率的古典定義是拉普拉斯1812年給出的,它討論的對象僅限於隨機試驗中所有可能的結果為有限多且等可能的情形.教學中可結合「賭金分配」問題,老型襪體會古典概率的模型特徵租粗,加深對定義的理解.舉該問題的一個簡單情形:甲、乙二人賭博,各出賭注30元,共60元,每局甲、乙勝的機會均等,都是12.約定:誰先勝滿3局則他贏得全部賭注60元,現已賭完3局,甲2勝1負,而因故中斷賭博,問這60元賭注該如何分給2人,才算公平.初看覺得應按2:1分配,即甲得40元,乙得20元,還有人提出了一些另外的解法,結果都不正確,正確的分法應考慮到如在這基礎上繼續賭下去,甲、乙最終獲勝的機會如何.其實,至多再賭2局即可分出勝負,這2局有4種可能結果:甲甲、甲乙、乙甲、乙乙.前3種情況都是甲最後取勝,只有最後一種情況才是乙取勝,二者之比為3∶1,故賭注的公平分配應按3∶1的比例,即甲得45元,乙得15元.
概率的古典定義具有可計算性的優點,但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要求樣本點有限,如果樣本空間中的樣本點有無限個,概率的古典定義就不適用了.把有限個樣本點推廣到無限個樣本點的場合,人們引入了幾何概型,由此形成了確定概率的幾何方法.學習概率的幾何定義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會面問題」和歷史上著名的「蒲豐投針實驗」:平面上畫著一些平行線,它們之間的距離都等於 a,向此平面任投一長度為L(L小於 a)的針,試求此針與任一平行線相交的概率.這個幾何概型問題可運用積分運算求得P =2Lπa.由於「蒲豐投針實驗」的理論概率中含有常數 π,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L和 a,經統計實驗估計出概率P,然後運用以上給定的概率模型公式求出圓周率.這樣將概率的幾何定義和概率的統計定義的學習有機聯系起來,同時學生又體驗到求 π的方法的多樣性和數學知識之間的廣泛聯系性.
概率的古典定義和幾何定義都要求在隨機實驗中基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相等,但人們發現在相同的條件下做大量重復試驗,一個事件發生的次數n和總的試驗次數N之比,在試驗次數N很大時,它的值將穩定在一個常數附近.N越大,這個比值「遠離」這個常數的可能性越小,這個常數就稱為這個事件的概率.這個定義與統計有密切的關系,它建立在頻率穩定性的基礎上,所以稱為概率的頻率定義.這種概率討論的對象不再限於隨機試驗所有可能的結果為等可能的情形,因而更具一般性.教學中可以在學生動手操作拋擲硬幣的統計實驗基礎上,參照歷史上著名科學家大數次地投擲硬幣的結果,進一步感受頻率概率的大數次實驗要求以及概率統計的隨機性和統計規律性.
侍激由下表容易看出,當投擲次數較少時頻率的波動較大,當投擲次數增大時頻率呈現穩定性,即出現正面的頻率在0.5附近擺動,而逐漸穩定於0.5.概率的這三個定義屬於描述性定義,在敘述中都用了「可能性」一詞,而概率恰是關於「可能性」的概念,所以這些定義從理論上看是不嚴格的,有循環定義之嫌.由於缺乏嚴格的理論基礎,常常被人找到一些可鑽的空子,其中最為典型的要算1889年法國數學家貝特蘭提出的概率悖論:在圓內任作一弦,其長度超過圓內接等邊三角形邊長 a的概率是多少?作者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答案:
第一種解答是假定弦中點H在直徑PQ上均勻分布時P=12(圖1);
圖1圖2圖3第二種解答是假定弦中點H在小圓周上均勻分布時P=13(圖2);
而第三種解答是假定弦中點H在小圓內均勻分布時P=14(圖3).這個悖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三種解法所作的等可能假設是不同的,所對應的樣本空間是不同的,它們是三個不同的隨機試驗.因此,在樣本點為無限的情況下,必須對樣本空間及樣本點作具體限定,概率的公理化定義由此應運而生.教學中適時給學生傳授這種概率統計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過程有助於學生對數學定義的內涵有更加科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數學發展的領域不斷拓寬,主觀概率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概率的主觀定義也稱直覺定義,「它是指在一次性事件中,認識主體根據其所掌握的知識、信息和證據,而對某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大小所作的數量判斷」(陳希孺2000、6).英國學者貝葉斯提出的「貝葉斯公式」被認為是使用主觀概率的第一個公式.問題在於,實踐中對許多事物由於所考慮的過程還沒有進行,因而往往無法得到概率.但實際上,如果人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數據,甚至根據主觀或客觀上的某一要求而得到的數據予以分析,估計出一個最優值,作為研究總體的假設概率,最後在得到新的信息的基礎上對假設概率重新予以修正,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在現代愈來愈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某些決策無法用理論概率或經驗概率來判斷時,如投資等經濟決策問題中應用主觀概率是可行的辦法.教學中適當介紹主觀概率可以豐富學生對概率的認識.
2 剖析史情,培養學生正確的概率直覺
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統計的思維方法,就像讀和寫的能力一樣,將來有一天會成為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然而,概率統計不同於幾何、代數等研究確定性現象的數學分支,在理論和方法上有其獨特的風格,在概率統計的學習中,學生們會遇到許多隨機數學理論.由於各種隨機現象不能用「因果關系」加以嚴格控制和准確預測,也不能用一些簡單的定律加以概括,而需要從大量觀測中綜合分析找出規律性,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概率統計思維方法是必要的.
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概率統計課程的時候,往往囿於確定性數學的思維方式,不能建立正確的概率直覺,在概率學習和問題解決中存在大量的錯誤認識.實際上,對於教師來講,保持概率統計課程的邏輯嚴謹性並注重學生概率直覺能力的培養是必須處理好的重要問題.讓學生盡早體驗概率與實際事物的緊密聯系,敏銳感受實際事物中的隨機性,是建立正確概率直覺的必備條件.例如,在學習「生日問題」時,教師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美國歷史上至今已有42位總統,其中第11任的波爾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還有亞當斯、傑斐遜、門羅三位總統都死於7月4日,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還是很正常的現象呢?
「生日問題」也許令人十分困惑:50個人中有兩人生日相同,你也許認為這只是巧合,其實幾乎可以肯定至少有兩人在同一天過生日.我們可以用概率的方法測算一下.為了簡便,我們不記閏年,一年按365天算,那麼該問題的理論概率為1-A��50���365�365��50�≈0.97.這件事情發生的概率,並不是大多數人直覺中想像的那樣小,而是相當大.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通常的「直覺」並不很可靠,這就有力地說明了研究隨機現象統計規律的重要性.本例的錯誤直覺源於人們潛意識中把50個人中相互間有兩人生日相同直覺成50個人中有人和自己的生日相同,而後一種情況的理論概率僅為:1-(364365)��49�≈0.13.所以形成「50個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不是很大的錯覺.教學中可以通過統計調查或隨機模擬實驗讓學生經歷估計和驗證隨機事件發生概率的過程,逐步建立正確的概率直覺.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 挖掘史料,讓學生體會概率統計的思想方法
概率統計是中學數學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具有獨特的概念、方法和理論.教學中應更多地關注實驗與統計過程,結合史例,及早培養學生的隨機思想和統計觀念.
3.1 隨機思想
隨機思想的核心是認識隱藏在隨機現象背後的統計規律性,強調隨機現象的個別觀察的偶然性與大量觀察中的統計規律性之間的聯系.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偶然性背後總是隱藏著必然性,大量的隨機現象正體現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性的一面.隨機思想正是通過對這種偶然性的研究去發現其背後的必然性―即統計規律性,並通過這種必然性去認識和把握隨機現象.
隨機試驗是隨機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歷史上為了研究隨機現象呈現的統計規律性,進行過非常著名的隨機試驗,如蒲豐、皮爾遜等所做的擲硬幣試驗,高爾頓設計的高爾頓板試驗模型等.例如,投擲硬幣中,假如我們進行大量投擲,正面朝上的頻率就非常接近一半,即正面朝上的理論概率為12,我們把這種個別結果不確定,但是多次重復之後,結果有規律的現象稱為隨機現象.「隨機的」不是「偶然的」同義詞,而是描述一種不同於確定性的秩序,概率統計是描述隨機性和統計規律性的數學.
理解隨機思想的關鍵是理解某一事件發生的試驗頻率與理論概率存在偏差,而且偏差的存在是正常的.雖然多次試驗的頻率漸趨穩定於其理論概率,但也不排斥無論做多少次試驗,試驗概率仍然是理論概率的一個近似值,而不能等同於理論概率.例如理論上事件「隨意拋擲一枚硬幣,落地後正面朝上」發生的概率為12,但試驗100次,並不能保證恰好50次正面朝上,50次正面朝下.只要學生真正動手做試驗,必能體會到這一點.事實上,做100次擲幣試驗恰好50次正面朝上,50次正面朝下的概率僅為C��50���100�(12)��100�≈�� �8%,遠遠低於投幣二次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50%.教學中要防止學生把概率直覺地理解為「比率」,這樣才算對某一事件發生的概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隨機思想還包括統計實驗過程中抽樣的隨機性及模擬試驗或隨機抽樣結果的隨機性.只有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現實世界廣泛存在的隨機性,並主動地應用到生活中去.抽樣的方法很多,但無論用什麼方法抽樣,都要堅持隨機抽取的原則.這是避免人為的影響,保證樣本客觀、真實的基本要求.
3.2 統計推斷思想
統計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體會統計思維的特點和作用,體會統計思維與確定性思維的差異.例如,在運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學習中,應通過對具體數據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由於樣本抽取具有隨機性,樣本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總體的有關特徵,但與總體有一定偏差.另一方面,如果抽樣的方法比較合理,樣本的信息還是可以比較好地反映總體的信息.例如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對倫敦、彼得堡、柏林和法國的男嬰和女嬰出生規律進行研究,得到的統計資料顯示:10年間,男孩出生的頻率在2243附近擺動;我國歷次人口普查總人口性別構成數據,與拉普拉斯所得到的結果非常的接近.
科學家發現,不僅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在大自然中,生命的繁殖、進化也莫不服從概率統計規律.早在1843年,捷克修道士孟德爾首先通過研究豌豆的遺傳規律為世人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由於豌豆的兩種遺傳基因在進入下一代的雜種細胞時,彼此分離,互不幹擾,最後在生物傳粉過程中隨機組合,所以這個規律又稱「分離定律」.後來孟德爾經過艱苦的探索又發現了兩對性狀不同的植株進行雜交時,不同對的遺傳基因自由組合,而且機會均等,這就是孟德爾第二定律,也稱「自由組合定律」.孟德爾發現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實質上就是概率統計規律在遺傳過程中的體現.
統計推斷的過程不同於數學中的邏輯推理,是帶有概率性質的一種推理方法,其依據是「小概率事件原則」.小概率事件原則認為: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試驗中是幾乎不會發生的.如假設檢驗問題的解法便是統計推斷思想的體現.對於某個假設,給定一小概率水平標准,通過對抽樣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如果結果使得一小概率事件發生了(這與小概率事件原則矛盾),我們作出拒絕接受原假設的推斷;否則,認為原假設是可接受的.這種統計推斷思想的實施使數理統計的實用性得到充分的展現.教學中可以利用葯效檢驗等實例重點介紹統計推斷思想.
4 運用概率模型史例,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隨機數學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用概率模型進行描述,如有限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伯努利概型、正態分布等.應用概率模型方法就是根據隨機問題的具體特點,模擬建構一個隨機問題的現實原型或抽象模型,藉以反映問題的內在規律,然後 選擇相應的數學 方法對 求得的數學模型作出解答,表現出從實踐到理論又回到實踐的過程.概率統計教學中應重視對概率模型的理解和應用,淡化繁雜的計算,使學生經歷從多個實例中概括出具體的概率模型的過程,體會這些例子中的共同特點,培養學生識別模型的能力.美國普渡大學統計學教授大衛.s.莫爾曾經這樣論述道:「學習組合學並不使我們增進對機遇概念的理解,也不比其他學科更能發展使用概率建模的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避免組合問題,除非是最簡單的計數問題」.使用概率模型解決問題是歸納思維的一種典型方式,它離不開人們的觀察、試驗與合情推理,是數學化意識和思想方法的體現,有助於培養學生將數學理論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數學史在展現隨機數學知識發展過程的同時,數學家也常給後人在數學方法的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思維方面帶來啟示,例如利用概率模型求 π就是典型的史例,一部計算圓周率的歷史,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標志」.1872年英國學者威廉.向克斯已把 π的值算到了小數點後707位.此後半個多世紀,數學家法格遜對向克斯的計算結果產生懷疑,法格遜的疑問是基於以下奇特的想法:在 π的數值中,大約不會對一兩個數碼存有偏愛,也就是說各數碼出現的概率都應當等於110.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應用,計算 π的值有了飛速進展,1973年,法國學者讓.蓋尤與芳旦娜小姐合作,對 π的前一百萬位小數中各數碼出現的頻率進行了有趣的統計得出的結論是:盡管各數字出現也有某種起伏,但基本上平分秋色.看來,法格遜的想法應當是正確的,在 π的數值展開式中有: P(0)=P(1)=P(2)=…=P(9)=�0.1�.但有時由於概率模型含有不確定的隨機因素,分析起來比確定性的模型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採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Monte Carlo方法是計算機模擬的基礎,它的名字來源於世界著名的賭城――摩納哥的蒙特卡洛,其歷史起源於1777年法國科學家蒲豐提出的一種計算圓周率的方法――隨機投針法,即著名的蒲豐投針問題.蒙特卡洛方法屬於試驗數學的一個分支,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一個概率模型,使所求問題的解正好是該模型的參數或其他有關的特徵量.然後通過模擬統計試驗,即多次隨機抽樣試驗,統計出某事件發生的百分比.只要試驗次數很大,該百分比便近似於事件發生的概率,最後利用建立的概率模型,求出要估計的參數即問題的解.
參考文獻
1 李文林.數學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丹.統計與概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張遠南.概率和方程的故事[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註:「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Ⅱ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美]富蘭克·H·奈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dAtdp9Q8U8HzUoEtWfmQSg
書名: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作者:[美]富蘭克·H·奈特
譯者:王宇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1-24
頁數:282
內容簡介:
書名: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ISBN: 7-300-06852-9
作者: [美]富蘭克·H·奈特
版次: 1-1
開本: 16
裝訂: 平
單價: ¥29.00元
出版日期: 2005-11-24 印刷日期:2005-11-24
第一篇為導論,由第1~2章組成。其中,第1章主要討論利潤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地位。該章強調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科學假設的重要性,完全競爭意味著完備知識,因而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利潤是不存在的。第2章主要討論了利潤理論。該章對經濟學的動態理論和風險理論進行了文獻綜述和歷史回顧,並在此基礎上指出動態理論混淆了變化的後果與變化中不確定性的後果;風險理論則混淆了可度量的概率意義上的風險與不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之間的區別。這里奈特再一次強調,遵循已知規律的變化不會導致利潤,可度量的風險同樣也不產生利潤,因為這樣的風險都能夠通過保險或其他措施來消除。
第二篇探討完全競爭理論,由第3~6章組成。其中,第3章主要討論了選擇和交換理論。從經濟秩序出發,作者認為經濟秩序是協調和滿足需求的經濟活動機制,而不同需求之間卻存在著多種沖突,比如,資源與資源在滿足多種需求時的使用;效用和效用遞減規律;魯賓孫和魯賓孫經濟;具有相對性的快樂與痛苦;成本是犧牲的選擇機會;資源的真正意義和資源成本等。該章使用函數、曲線和均衡等工具等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第4章主要討論了聯合生產和資本化。作者試圖說明多種資源在商品生產中的使用問題和組織中的效果計算問題。在分析報酬遞減規律的基礎上,他把生產價值歸因於資源或投資品。由於時間在生產中的作用和時間偏好的謬誤,任何把生產能因分類為各種「要素」的分類方法都不可能成立。第5章主要討論了機會和不存在不確定性的社會的進步問題。具體分析了靜態條件的含義,以及進步的不同表現形式,分析了把生產「能因」按傳統三分法進行分類的問題,並對在沒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各領域的投資回報率與實際回報率進行比較,從而說明利息的本質。第6章主要討論了完全競爭的小前提。作者分析了不存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前提條件,分析了壟斷和壟斷的不同形式,以及競爭性體系走向壟斷的可能趨勢。
第三篇探討由風險和不確定性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由第7~12章組成。其中,第7章闡述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含義,主要分析了知識在行為中的作用。作者認為,行為是面向未來的,知識是預測未來的,雖然經驗能夠被分解為特性不變的物體的行為,但是,對於我們人類智慧來說,這樣的東西實在太多,我們無法完全把握,以致我們依賴於從一種行為模式推斷另一種行為模式。由於我們不可能對窮盡性的和進行數量的分析,我們只能「估計」,由此推測出來的行為模式具有多樣性,導致利潤產生的「風險」是判斷錯誤的機會,在本質上是不可度量的。第8章主要分析了人類對付不確定性的建構和方法。我們對付不確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集中化,保險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二是專業化,企業的聯合有助於克服不確定性。第9章主要討論了企業和利潤。作者在靜態社會中引入不確定性概念,說明了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企業的特殊決策與風險分攤機制,以及企業家才能的供給和需求。第10章繼續討論企業和利潤問題,主要說明管理人員的特有素質是對人的判斷,最終控制是控制企業組織的人的選擇。第11章主要研究不確定性和社會進步。變化是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投資中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功能與儲蓄功能的分離,並由此產生了利息理論,利潤資本化所導致的復雜問題成為利潤的恆久來源。第12章主要討論了不確定性和利潤的社會方面。作者提出,減少或重新分配不確定性的所有方法都是有成本的,並且,這些方法被運用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多大程度上的不確定性是人們所不希望存在的。
作者簡介:
富蘭克·H·奈特(1885—1972年)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於經濟學發展和經濟分析方法的創新做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一個批評家,他告誡公眾,經濟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其預測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他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
1885年,奈特於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農場里,1911年在田納西州的米利根學院獲學士學位,1913年在田納西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奈特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哲學,一年後開始學習經濟學。1916年,奈特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就是本書——《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畢業後,奈特在康奈爾大學任教一年,然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兩年,接著移居艾奧瓦,並在艾奧瓦大學晉升為教授。1927年,奈特回到芝加哥大學,成為在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具影響的經濟學家,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到退休。
奈特也是美國經濟學界最具權威性的人物之一,1950年他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57年獲弗朗西斯·沃爾克獎章(Francis Volcker Medal),這是美國經濟學會的最高獎。奈特一生撰寫過許多學術著作。除了《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1921)外,主要還有《經濟組織》(1933)、《競爭的倫理學及其他文論》(1935)、《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論經濟學的歷史與方法》(1956)以及《認知力與社會行動》(1960)等。
奈特指出:「自從我關注經濟學以來,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經濟學理論的含義、必要的假設條件,以及理論條件與現實條件之間的不一致性。」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奈特正是從理論條件下競爭與實際條件下競爭的不一致性出發,即從對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的分析入手,通過引入不確定性概念,尤其是通過區分兩種不同意義的不確定性概念,即風險與不確定性,揭示了理論上的完全競爭與實際競爭之間的本質區別,從而揭示了利潤的來源。在這一過程中,奈特天才地研究和定義了企業和企業家的性質。
奈特認為,正如《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的書名所表明的那樣,本書的理論體系是從收入分配理論中的利潤問題出發,展開全書的分析過程。完全競爭的基本性質是不存在利潤或虧損,商品的價值與成本完全相等,即產品價值被全部分配給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沒有剩餘。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成本與價值僅僅是「趨於」相等,即只是偶然完全相等。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之間一定會存在一個正的或負的「利潤」,這樣,利潤就成為分析完全競爭與現實競爭之間不一致性問題的出發點。
(一)區分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為了說明利潤的來源,奈特首先區分了兩種不確定性。奈特指出,在本書中,我們將用「風險」指可度量的不確定性,用「不確定性」指不可度量的風險。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利潤理論之所以得以成立,正是因為真正的「不確定性」,而不是「風險」。具體講,風險的特徵是概率估計的可靠性,以及因此將它作為一種可保險的成本進行處理的可能性。估計的可靠性來自所遵循的理論規律或穩定的經驗規律,對經濟理論的目的來說,整個概率問題的關鍵點是,只要概率能夠用這兩種方法中的任一種以數字表示,不確定性就可以被排除。與可計算或可預見的風險不同,不確定性是指人們缺乏對事件的基本知識,對事件可能的結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過現有理論或經驗進行預見和定量分析。
奈特區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哲學意義在於:風險是一種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確定,但是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知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全新的、惟一的、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二)說明了利潤起源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價格機制,企業僅僅被抽象為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即企業擁有完全的知識和預見,它總是遵循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生產,所以,在長期競爭均衡條件下,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為了批判這一理論,奈特用不確定性來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均衡條件下,利潤存在的合理性。
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假設下,所有的生產決策是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作出的,以至於對可能出現結果的概率計算成為不可能。由於每個決策只產生一種惟一的結果,所以,個體決策所導致的一系列可能的結果不受統計計量的約束。經濟學分析是在完全競爭假設下對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完全競爭是一個使產品價值與其成本趨於一致的過程,但是,在現實中兩者總存在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利潤。也就是說,由於現實中的競爭並非完全競爭,理論與實際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不確定性,從而不確定性是利潤存在的基礎。
奈特強調,變化不一定會導致利潤的產生,因為有些變化可以事先精確地計算到成本中,使成本與產品售價相同,不會產生利潤;只有不確定性能夠將利潤與變化聯系在一起。利潤的真正來源是不確定性,僅有變化和進步不足以產生利潤,變化和進步的結果並不是其本身的結果,而是不確定性的結果。
(三)揭示了企業性質
我們知道,20世紀30年代,科斯曾向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提問:既然價格體系如此有效,為什麼現代經濟里還有依賴行政命令運行的企業存在呢?奈特最先回答這個問題。盡管科斯並不同意奈特的觀點,但奈特對企業起源和性質的討論對包括科斯在內的所有經濟學家,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的假設下,決定生產什麼與如何生產優先於實際生產本身,這樣,生產的內部組織就不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了。生產的內部組織首先是要找到一些最具管理才能的人,讓他們負責生產和經營活動。世界上只有少數人是風險偏好者,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避和風險中性者,後者願意交出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控制權,但條件是風險偏好者即企業家要保證他們的工資,於是,企業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在企業制度下,管理者通過承擔風險獲得剩餘;工人通過轉嫁風險獲得工資。
為了說明企業家和企業的性質,奈特的基本分析思路為:現實的經濟過程是由預見未來的行動構成的,而未來總是存在不確定因素的,企業家就是通過識別不確定性中蘊含的機會,並通過對資源整合來把握和利用這些機會獲得利潤。沿著這一思路,奈特分析了企業的性質和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企業存在的理由,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人們不得不預測未來的需要。首要的問題和職能是決定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向他人支付有保證的工資,並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動功能的多層次專業化的結果是企業和產業的工資制度,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確定性這一事實的直接結果。
(四)提出了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
在本書中,奈特還分析了減少不確定性的兩種方法。一是集中化,保險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保險公司利用不確定性結果的相互抵補,將眾多偶然事件集中到一起,從而把投保者的較大不確定性損失轉變成較小的保險費。二是專業化,企業的聯合有助於克服不確定性。企業通過增加生產規模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的控製成本,因為大企業的成本水平總是低於小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加,專業化決策能夠減少控製成本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能產生更熟練的技能,以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
富蘭克·H·奈特(1885—1972年)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於經濟學發展和經濟分析方法的創新做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一個批評家,他告誡公眾,經濟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其預測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他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
1885年,奈特於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農場里,1911年在田納西州的米利根學院獲學士學位,1913年在田納西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奈特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哲學,一年後開始學習經濟學。1916年,奈特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就是本書——《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畢業後,奈特在康奈爾大學任教一年,然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兩年,接著移居艾奧瓦,並在艾奧瓦大學晉升為教授。1927年,奈特回到芝加哥大學,成為在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具影響的經濟學家,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到退休。
奈特也是美國經濟學界最具權威性的人物之一,1950年他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57年獲弗朗西斯·沃爾克獎章(Francis Volcker Medal),這是美國經濟學會的最高獎。奈特一生撰寫過許多學術著作。除了《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1921)外,主要還有《經濟組織》(1933)、《競爭的倫理學及其他文論》(1935)、《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論經濟學的歷史與方法》(1956)以及《認知力與社會行動》(1960)等。
Ⅲ 西歐最窮的國家如何創造了世界pdf
蘇格蘭很少被人注意,因為我們說到「英國」時,大部分時候指的都是「英格蘭」。實際上,英國包含了三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英倫三島」。對於英格蘭和蘇格蘭,在西方世界這個問題都容易混淆,更何況是在我們中國。當我們細看時,才發現相比與英格蘭,蘇格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它後來才被合並到大不列顛體系。
在本書作者亞瑟.赫曼Arthur Herman的眼中,蘇格蘭不僅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雖然在18世紀以前是非常落後和貧窮的,沒有融入到「地中海時代」的歐洲,但是,從18世紀開始他們迅速了加入了「大西洋時代」,為現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以前對「蘇格蘭」的印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自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他講述了一個蘇格蘭英雄反抗英格蘭統治者的故事,使我第一次區分出了英國南部的英格蘭與北部的蘇格蘭,在歷史上的沖突和戰爭。其二、來自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這兩位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改變了整個現代世界的進程,還有另一位科學家瓦特直接促使了工業時代的到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蘭人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世界進程,當我們做投資,對整個時代經濟源起、格局和方向的思索時,也需要將時代中人的精神特性放入其中,以此更全面的看到所處時代的全貌。
1、衡量進步的指標:與過去的時代多遠
——「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論今」
「依照洛克的見解,關鍵不在於愛肯海是否曾說過觸犯了上帝律法的言論。宗教信仰純屬個人良知的范疇,官方機構無權干涉。他呼應自由教義派的觀點:『真正的教會應以容忍為念,』也贊同安史托瑟的見解。世俗機構的權力應限於『凡間事務』,無涉於宗教事宜。洛克的見解在英格蘭引起回響,促成了一六八九年『容忍法案』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政教分離體制的基礎;但在法庭仍可審判並處死女巫的蘇格蘭與麻薩諸塞,則無法相提並論。」(P019)
「大勢已去。1697年1月8日下午兩點,愛肯海被帶往位於愛丁堡和萊斯之間的絞刑台;頂著凜冽寒風,他發表了臨死宣言:『一本赤誠卻橫遭污衊,在下求仁得仁,死而無憾。』他以顫抖的語氣表示,『人類內心追求真理的慾望永無止境!』他這么做了,卻以生命為代價。……行刑手搬開梯子,犯人身體一甩,不到十九歲的生命就此結束。
「這就是十七世紀末蘇格蘭的景象。教規嚴謹的長老教會大權在握;無情甚至嚴酷的喀爾文信仰當道;褻瀆與巫覡得受審判;面對訴請施予憐憫、提出理由或事實的要求時,呈現的是怪異甚至變態的矛盾。
「這是蘇格蘭邁向現代世界的入口,但謂之『傳統的蘇格蘭』可能有誤導之虞。事實上,這是相對晚近的產物。主張將愛肯海處死的勢力,所承襲的文化為時僅百年出頭,旋踵蘇格蘭的改革便來到。
「……1696年,傳統勢力已是日薄西山。把愛肯海送上絞刑台,象徵蘇格蘭喀爾文教派的迴光返照。一個以教士、大學教授與律師為主的世代,深受來自英格蘭進步風氣的洗禮,正在逐漸興起。
「……這個文化與物質皆落後的國家,在思想前瞻的蘇格蘭人領導之下,即將展現另一番風貌。而當他們這么做的時候,世界也隨之改觀。到了十八世紀末葉,象徵現代世界的體制、理念、心態、習俗等特質,在蘇格蘭人手中已大致完備。蘇格蘭佬在全球披荊斬棘,為人類歷史開展新的紀元;而所謂『人類歷史』的觀念,也多半源自蘇格蘭的創見。
「蘇格蘭歷史觀的基礎是強調進步。一如個人,社會本身也會與時俱進。社會需要新的技能、心態,對於個人能力以及個人應有何等自由,也要有新的理解。蘇格蘭人向世人揭示了衡量進步的指標之一——離過去的時代多遠。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論今。對於亞當.斯密、大衛.休謨、亨利.布勞罕、華特.史考特爵士和許多本書提到的蘇格蘭現代豪傑,過往就是審判、處決了愛肯海的蘇格蘭。」(P020-023)
(曾星智註:因為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最習慣的做法,就是「以古論今」。我非常反感這樣的做法,首先這樣做是非常無知的,因為他們把「古」給抽離了,只看到古代歷史中美好的一面,完全看不到大部分丑惡的一面;其次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歷史和時代不斷演變,不可能靠我們的主觀意志去進行道德批判,而更應該看到當下如此發展的緣由。在此不必多說,面對越來越流行的這種「以古論今」的返古思潮,我持批判的態度和遠離的姿態,他們根本不值得批剝,因為其方法論上是徹底錯誤的。)
2、蘇格蘭與英格蘭結盟的曲折過程
「明智之士對此自有定見,其中包括許多戴芮安公司的原始股東。這一切都證明了一件事實:沒有英格蘭助其一臂之力,蘇格蘭在大西洋貿易中別想沾到半點好處,而只要兩個政體納於單一王權麾下,絕對不可能有進展。當皇室必須在兩國利益中選擇其一,鐵定會偏向繁榮富裕的英格蘭,寄人籬下的結果,蘇格蘭永遠要當老二,除非出現什麼重大改變,才可能皆大歡喜。
「於是兩國的政治精英開始談到一個名詞:結盟。以往只有在議會辯論中偶爾現身,或是形諸筆墨,如今被戴芮安的一連串挫折推上舞台。英格蘭政界對此大致贊同。
「……在戴芮安探險的五年期間,結盟成了兩國間熱門的政治議題。蘇格蘭議會原則同意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磋商。大家心裡有數,目前的關系惡劣到極點,不可能長久這樣耗下去,勢必得改弦更張,搞一番新的局面。關鍵是什麼樣的局面?」(P048-049)
「(1707年1月)十六日,全體議員出席,以一百一十票對六十九票通過(蘇格蘭與英格蘭結盟的)條約。道格拉斯權杖欽點,蘇格蘭王國從此走入歷史。
「……悲慘的預言沒有實現。正好相反,結盟沒有掘出墳墓,而是掘到了金山銀礦,掘出推動經濟的泉源、創造財富的引擎。僅僅一個世代光景,蘇格蘭從貧窮的三流國家躍入現代之林,文化面貌無比興盛,社會結構煥然完備。她並非淪為英格蘭的奴隸,反倒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自由解放,各個領域突飛猛進,初次品嘗『飛躍成長』的甜美滋味。」(P064-066)
「在蘇格蘭較有遠見的商人和地主眼中,一項基本的事實逐漸浮現。英格蘭人願意負擔高昂稅賦有其背景因素:政府會善用財源。早在十七世紀中葉,英格蘭就架構了嚴密廉能的官僚體系,奠定政治版圖穩定的基石,高度展現了政府運作的效率。透過執法機關維護社會秩序;在首都倫敦和各大郡區間興建道路,加快貨物運輸與訊息傳遞;以高尚閑差安撫地主貴族;國王和海外殖民地有十萬大軍保護;強大的海軍巡弋維持水路暢通,確保帝國光輝日正當中照耀寰宇。
「蘇格蘭被這紙結盟條約緊緊拴住,一路拖向改革的大道,塑造了確保生命、自由、財產的政治環境。這是驚天動地的轉變。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人終於了解,原來政府沒什麼了不起。強盛的國力可保護市場,卻無法阻止社會的變遷,壓抑不住經濟的改革。
「作為大不列顛的資淺成員,對蘇格蘭反倒是好事一件。撇開大麥暴動或詹姆士黨人滋事之外,倫敦議會很少把她放在眼裡。透過強大的政府體系,社會秩序得以維持,天高皇帝遠,當英格蘭和歐陸國家留連於國營體制,蘇格蘭和美國的資本家商人捷足先登,十足體現了放任私人企業的優點。」(P070)
「諸如亞當.斯密和休謨幾位大思想家都能深切體會,改變勢必要付出代價,短期的損失難免,且通常可由長程利益加以彌補。『長期觀之』、『權衡得失』、『整體而言』——這是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人士抱持的正面思維——若非後知後覺。對於現代社會的詭異本質,蘇格蘭拿捏的精髓舉世無匹。結盟條約即為明證。
「促成結盟的因素復雜萬端,結合了深謀遠慮的政治觀點、放眼未來的精心策略、甚至愛國心的驅使。然而不可否認,絕大多數人莫非急於改善自身現狀,藉此圖謀私利,動機之卑鄙怎堪聞問!卻未料及其行動——短期內毀了這個獨立的國家,將南北兩國捲入政治旋渦,逼使蘇格蘭經濟陷入絕境——假以時日,成為蘇格蘭晉身現代之林的巨大推手。」(P071)
3、哈奇森:從自我快樂的私利出發走向利他
「雖然受到卡麥可、庫伯、普芬朵夫等人的影響,哈奇森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他相信,人類天生具有內在的道德觀,一種分辨是非善惡的基本認知,也是上帝依照自我形象賦予人類的能力。『依循原始本性的框架,人類做善事會心生愉悅,也會認同他人或自己的善行。』
「換句話說,我們天生就有道德判斷的能力,如同生來一張嘴會吃飯一樣。道德判斷(這是錯的,那是對的)是人類的天賦,卻不同於諸如判斷距離遠近的各種判斷力。它會透過我們的情感加以呈現。愛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對他人的愛,這是所有道德行為的出發點。
「……哈奇森認為,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快樂。『確信自己能夠滿足本身各個層面的慾望,他(人類)必然處於快樂的狀態』。鄙俗的人會誤認為這表示物質條件的滿足:美食、佳釀、肉慾。哈奇森卻說,助人為善才是快樂的至高形式。『從蘇格拉底時代迄今,所有人都充分反映出這種現實,』他在都柏林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最真實、普遍、活躍的樂趣,生命中的極樂,莫不包含了對於他人的好意思。』
「……經過他這么詮釋,自利與利他不再正面抵觸。兩者在最高層次的道德理念中合而為一。」(P086-087)
(曾星智註:1、哈奇森是亞當.斯密的老師,我從《道德情操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很多哈奇森的影響,尤其是在「同感」、「私利帶來的利他」等觀念方面,這樣的思想甚至帶進了《國富論》中;2、從我個人的經驗和體悟上來說,越來越認同哈奇森的觀點,確實,我們的生命是追求快樂的,開始時一些初級的快樂可以滿足我們,但越來越深入我們會尋求更高級的快樂,而這個快樂就是利他。我們從為了自我快樂的私利出發,走向了助人為善的利他,這為我未來的路指明了一個方向,在基本實現個人的夢想後,將會把重心轉向對社會、對他人的付出。)
4、結盟後格拉斯哥的貿易發展
「許多人以為,家族企業是格拉斯哥成功的法門,事實不然。他們佔有地理上的優勢,將北美換得的商品再轉賣到地中海和波羅的海地區——這才有厚利可圖。不過,這群煙草大亨成功的秘訣在於財務報表:從各種地方創造財源,同時節省成本。他們以各種手法募集資金、購買商船、建造倉庫、買入存貨(他們直接向原產地的農民買進煙草,不像英格蘭商人只會轉賣賺取傭金),包括向銀行貸款。從一七四0年間,至少出現六家專門經營商業放貸的銀行,包括格拉斯哥商船和薊花銀行等。
「合夥人投資這類公司,每年只收回百分之五的利息,其他的錢都繼續滾入,創造更多的財富。這使得格拉斯哥的煙草貿易成為不列顛財力最雄厚的產業,趁著景氣好的年代大肆擴張,即使碰上蕭條,也能安然度過。
「十八世紀的格拉斯哥煙草業由一群老派企業家掌舵:為了賺錢甘冒風險,失敗就付出代價。一七七二年,巴格爾家族旗下公司就因為還不出借款而被銀行接管,其他如懷利、麥考、登洛普、法蘭奇等則度過破產危機。有人垮台,立刻有人取而代之,這是不斷自我汰換的產業,隨著競爭日益激烈,迫使大家必須積極節約成本,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格拉斯哥的煙草業,為現代資本主義塑造了雛形。」(P165-166)
5、亞當.斯密:融合追求私利及集體合作
「亞當.斯密的老家在愛丁堡外圍佛斯灣旁的寇克卡迪鎮。父親攻讀法律,之後在鎮上的海關單位服務。這份工作可不輕松。和英格蘭結盟之後,蘇格蘭沿岸的走私貿易猖獗。成天忙著和私梟周旋,讓老斯密疲於奔命,事實上,這群私梟本是循規蹈矩的善良百姓,為了生活家計才被迫鋌而走險。斯密從此學到一個教訓:利益當前,人們就會受本性驅使,不惜對抗官府——逃避關稅是最明顯的例子。五十年之後,他在《國富論》中舊調重彈:『人們潛藏著改善自身情況的強烈本能……光憑這一點,無需外力輔助,除了使社會繁榮富足,也足以鏟除一切人為法律構成的阻礙。』
「……就許多方面而言,斯密融合了哈奇森主張人性本善的『鴿派』與休謨的『贏派』的啟蒙運動兩大潮流。雖說融合,事實上,兩派交鋒從未止息,戰火一直延燒到現代,這是人性本質的沖突——股今中外皆然。斯密有勇氣直接剖析沖突的本質,這也是他了不起的成就,提供後人探索的途徑。他名列偉大的思想家之林,影響力恆久不墜落,這是真正的因素,而非一般所賦予的資本主義傳道家之名。」(P192-193)
「斯密以孟德威的觀念為本,揭發了更深層的矛盾:為了追求私利,我們被迫和他人打交道。每個社會都是如此。有了他人的協助,不必凡事親自動手,無論狩獵、打漁、耕種……事情都好辦的多。斯密指出資本主義的精髓,在於融合追求私利及集體合作的兩大特質。一方面衍生了無窮的機會,減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直接勞力;另一方面,為了不斷尋找買主和賣主,因而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龐大供需網,以復雜的方式將人們結合成利益共同體。『一個人活在文明社會中,需要許多人的配合和協助,』斯密表示,『即使他一輩子認識的人沒幾個。』
「接下來,他又解決了另一個矛盾:市場相互依存,牽一發動全身,但每個人都有追求商機的自由,換言之,人類的心靈不受桎梏。照哈奇森的說法,快樂就是自由,以不幹涉他人自由為條件;荷姆強調擁有財產的快樂,作為自我人格的延伸。斯密集兩者之大成。為了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網路取得一席之地,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必須徹底解放、不受羈絆。獨立是商業社會的圖騰……資本主義打破了惡性循環,提供一個獨立自主、物資充裕、彼此依存、人人追求幸福的環境。」(P206-207)
6、休謨:理性必須臣服於情感
「休謨石破天驚,在首部著作中就企圖顛覆傳統,揚言:『理性必須臣服於情感!』
「兩千年來的哲學基礎被一夕推翻。休謨指出,人類不受理性的宰制。理性扮演的角色只是工具:讓我們知道如何滿足本身的慾望。慾望的泉源來自情感——憤怒、情慾、恐懼、悲傷、忌妒、愉悅、虛榮與希望遵照理性原則生活的矛盾情結——或謂最起碼的層次——依循理性所產生的認知。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靠的不是理性本身,而是習慣。說來說去,人類是習慣的動物——由其情感得以運作的社會環境所塑造的產物。我們學會克制內心的熱情,依據社會的制約,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休謨認為,私利就是一切。主宰人類行為的力量並非理智,而是對於他人所擔負的責任感,亦德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政府體制的開端。
「……休謨進一步指出社會中人慾橫流,入世之人無法自外其中。若缺乏外在約束,肯定會天下大亂,……但即使是最有效率的社會體制,也無法規范每個人為圖私利所做出的行為。此時訴諸理性就不成了,話說回來,理性是情感的奴隸,追根究底,問題還是情感。
「休謨做出結論,文明的社會必須有一套疏導人們情感的機制,使其朝著建設性的方向發展。透過習俗規范灌輸給每個成員,使其潛移默化成為習慣,就能將破壞性的沖動轉為建設性的觀念。」(P194-195)
「『沒有一種情感能夠超越圖利的慾望,』休謨表示,『慾望本身卻能加以疏導。』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永遠無法克服自身或他人狹隘的靈魂,人人短視近利,只顧眼前。』這就是人性,不要妄想去更改。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塑造一套『我不犯你,你不犯我』的金科玉律,盡可能提供安然運作的社會架構。
「置身在這個人人為己的世界,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人們即使偶爾拋開自我,顧及他人,程度也極其有限』,可見道德大致上算是一種習俗;理性到了現實世界根本無用武之地,鼓吹理性只會被人當作耳邊風;道德出自內心,無關乎天上神明。世界無限寬廣,任你盡情揮灑,人類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威,有權力『懲罰犯錯的人與暴力份子,使人循規蹈矩,追求實質且長遠的利益』。文明社會的本質——依照休謨的見解——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
「……休謨指出一個對他而言明顯的事實:社會可以成功地將人類的情感疏導到正面的方向;根據過去失敗的經驗,我們學會改進政府的體制,強化保障人權的目標。不列顛從封建轉為現代化社會,是明顯的例證。商業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動改革的引擎。
「商業促進了自由,自由帶來文化,文化使人類的性靈獲得提升,整個過程息息相關。誠如休謨所說的:『除非先有自由的政府體制,否則藝術和科學無從提升。』
「不過,休謨也提出警告。自由是好事一樁,但必須有制衡的力量。人類畢竟是情感的動物,若完全放任,將成為情感的奴隸。
「……有鑒於此,現代政治體制必須包含兩股相輔相成的沖突所引發的張力:維護個人的自由與維護社會的體制。絕對的權力會造成腐化,終致摧毀了社會本身。休謨預知了極權主義的下場。他同時指出,即使處在『最自由的社會』,也必須犧牲『相當程度的自由』,但這也是『享有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關鍵在於:到底要犧牲多少自由?休謨並未提供明確的答案。」(P196-198)
7、人們對亞當.斯密和《國富論》的誤解
「如今,事隔兩百多年,後人對斯密和他的《國富論》仍有三大誤解。
「首先,是斯密所指的那雙『無形的手』。事實上,出現在《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的這個名詞是個反諷。斯密相信資本主義會根據市場和利益交換的機制,創造出一套自我運作的規律。對於不明就理的旁觀者,似乎每個人都是朝單一目標邁進,一雙『無形的手』在後面推動。斯密從未頌贊市場機能多麼完美,但總比人為干預好多了——人類畢竟是感情用事的動物。
「……斯密抨擊的對象不僅止於殖民地的貿易壟斷,更涵蓋了所有政府對經濟的不當干預。這是對《國富論》的第二個誤解,以為斯密主張放任式的資本主義,政府不需扮演任何角色。事實上,『放任』一詞出自法國經濟學界,斯密從未用過這個字眼。尤有甚者,斯密還強調政府的重要性。有了強大的國防,一個國家的貿易才有充分的保障,同時提供了保障正義及人權——尤其是財產權——的體制:『唯有在政府的庇佑之下,多年甚至幾代累積的寶貴資產才能安然無恙。』而促進經濟發展所需的道路、橋梁、運河、港口等基礎建設,更少不了政府介入。
「除此之外,斯密認為政府其他方式的干預將自食惡果。歷史殷鑒斑斑可考,政府往往出於一片好意,企圖改變經濟現狀,結果卻一片凄慘。
「……斯密對自由市場的信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證諸歷史的教訓。當權者理應從錯誤中學習,讓商業社會依循自然的軌跡運作。……這才是我們所熟悉的亞當.斯密:一個為『天賦自由』所運作的資本主義市場喉舌的預言家,極力抵抗一切的不當干預。
「……斯密也預見了商業社會中另一種腐化的現象。資本主義強調分工,使得整體產出的貨品更為精緻,也使涉入這過程中的人們眼光狹窄,只關心自己的生意或專業領域,對外界事務興致缺缺,凡事皆以生意角度衡量,流於見樹不見林,忽視事件的全貌。」(P207-210)
8、美國:蘇格蘭人思想建構起來的國家
「回顧早期的境況,美國與加拿大兩國的差異不大。過去同屬英國殖民地,說著同樣的語言,屬於同一塊地理版圖,經濟情況大同小異。兩者都是移民構成的國家,都是為數眾多的蘇格蘭移民。
「到了某個轉折點,兩國的命運開始分道揚鑣,加拿大多半以公營企業為主,資金的來源由上而下。……美國人依照斯密與瑞德的理論籌劃建國藍圖——以群體的共識管制個人私利,政府少干涉為妙。一七八七年出爐的美國憲法揭示了聯邦的權力范圍,其餘的歸予各州政府。……這充分反映了杜格拉德.史都華的政治理念:政府應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資源,而非絆腳石。
「雖然有上述的差異,蘇格蘭移民對美、加兩國都做出巨大的貢獻。
「……蘇格蘭裔打從心底認同美國。這也難怪,對他們來說,這里是實現夢想的樂土。美利堅突飛猛進,蘇格蘭佬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抵達此地,蘇格蘭人透過新政府賦予的無窮機會,取得新的身分,翻開生命的新頁。身為美國人,不僅是身份認知的圖騰——相對於『北不列顛人』——也不限於文明的范疇;而是成功慾望的表徵。人之所以人為,命運操之在己。
「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標榜『人定勝天』的個人主義,但當時只是精英份子的理想——假設固定的社會架構,各個階層族群安於其位,人人根據本身的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美國沒有這種事。一如寬廣遼闊的地形,每個領域大門敞開,對來者一視同仁。誠如傑斐遜所言:『自由的帝國。』
「……一股思潮逐漸萌芽滋生,世界各國摒息以待——純粹的美利堅正在形成,具備現代化的精粹內涵。說真格的,美利堅的本質是蘇格蘭血統的延伸——如假包換。這群移民展現了無所不在的能力、無孔不入的勢力、自我提升的無窮可能性,證明了新大陸遍地黃金,置身亂世照樣能致富。他們設計了一套文明社會的體系——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不忘尊重他人的利益。這是開明的社會,與休謨的世俗戒律遙相呼應。雖然高舉自由大旗,有傳統的道德規律作為根基(長老教會的遺緒),如同鋼筋混泥土,社會架構得以持續強化,倍加牢不可破。」(P358-360)
Ⅳ 手繪插畫pdf-游戲動漫人體結構造型手繪技法《pdf》怎麼樣
找一些關於插畫的書?《夢幻CG:插畫大師的十堂創意表現課》
作者:何雪夢主編頁數:235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1
《PainterX商業插畫經典案例》
作者:周維維編著頁數:366出版社:兵器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1
《廣告創意插畫表現》
作者:費越編著頁數:72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
《我是插畫設計師PhotoshopCS4插畫世界》
作者:高平編著頁數:280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3《手繪POP插畫集》
作者:叢斌,畢超編繪《唯美插畫技法速成(彩印)》
作者:楊斌斌編著《插畫藝術》作者:徐海鷗編著《插畫技法》
作者:杜春秀編著《提筆就畫插畫設計表現技法123》
作者:赤卧編著《超寫實矢量插畫》
作者:盧瑞津,鄭小琴著《CorelDRAW12經典插畫繪制》
作者:騰龍視覺編著《德國新媒體插畫教程Ⅱ》
作者:(德)萊茵哈特·舒茨西弗爾著《德國新媒體插畫教程Ⅰ》
作者:(德)畢安德·孟克塔塞爾著《Illustrator插畫設計圖解步步通》
作者:張小文編著《國際最新童書插畫》
作者:(英)馬丁·索爾茲伯里著《商業插畫教程》
作者:劉三健,邢港霞《插畫萬花筒》
作者:李勇,吳雅慧,王梅心
游戲動漫人體結構造型手繪技法《pdf》怎麼樣?很好,內容很實用。
本書共分為6章,第1章帶領讀者進入ACG的世界,明確繪畫所需要的工具;第2章正式進入對
人體結構
的介紹,從對骨骼的塑造開始,然後將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進行拆分講解;第3章詳細講解了人體的動態造型難點,試著拿起畫筆讓紙上的人物擺出各種造型。
第4章向讀者展示了人體造型的多種練習方法,以此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第5章進入實戰階段,向讀者展示了
游戲世界
中的概念設計方案的形成過程;第6章提供了多幅作品賞析圖,以供讀者對畫面元素進行探索和思考,並進行臨摹。
介紹幾條途徑:
1、其實用網路搜索出來的cg論壇裡面有,不過要注冊一下。
2、京東
亞馬遜
都有電子版嗎,如果不是想省錢完全可以購入,這本書值這個錢。
3、到淘寶找專業下
電子書
的人,一般來說5元一本。他有渠道幫助你搞到,不過也需要花錢。
4、這本書的作者肖瑋春老師出視頻教程,可以直接看視頻。
如何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繪本一般是用於孩子的教育,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繪本和普通的圖畫書有區別)。如果要給自己製作繪本,可以從多方位去考慮。
想要繪制一本自己的繪本,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思路,提綱,以及知識體系,再加上一些有趣味的故事情節,以及有意義的語言點綴。
可以從以下幾點去製作繪本:
在做繪本前要把整個繪本的提綱做一個羅列,也就是類似書籍的一個類目,可以更好的讓自己能在後續時間段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點,以及能及時提供幫助的提示類信息。
這個是對於有手繪功底的人群,或是繪畫比較好的人群而言,可以提前想好個人形象與周圍人群或是其他物的大致形象特色。這時的畫面需要提前想好,後續以此進行不同環節配合使用繪制繪本用。畫面盡量簡單為主,顏色不必太多。
在基本畫面做好後,可以適當給各個畫面配上有趣的文章或是標點符號,以示能表現出的氣氛與語調,語境等。這里文字不建議太多,短而精為主。
四、正能量
在畫面與文字搭配上,要注意正能量的存儲與傳遞。雖說是自己的繪本,至少是給自己一種描繪個人成長,個人事件以及個人趣味類的生活、工作、社會特色。在以後再回味查看時,能給自己一種全新的能量傳遞以及對個人某種技能提升或增加知識。
能把各方面都知識注意到位的,或是整個流程梳理清晰的,將是對繪本的一種總結與大致思路;如果自己有特別的想法,如是根據有趣的故事隨意搭配也是可以的。這里可以盡量做到隨意,生活化最好,太刻意反而會造成一種壓力,達不到當初的繪本製作意願。可以從以下幾點去製作繪本:
1.提綱:
在做繪本前要把整個繪本的提綱做一個羅列,也就是類似書籍的一個類目,可以更好的讓自己能在後續時間段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點,以及能及時提供幫助的提示類信息。
1.動畫:
這個是對於有手繪功底的人群,或是繪畫比較好的人群而言,可以提前想好個人形象與周圍人群或是其他物的大致形象特色。這時的畫面需要提前想好,後續以此進行不同環節配合使用繪制繪本用。畫面盡量簡單為主,顏色不必太多。
1.文字:
在基本畫面做好後,可以適當給各個畫面配上有趣的文章或是標點符號,以示能表現出的氣氛與語調,語境等。這里文字不建議太多,短而精為主。
1.正能量:
在畫面與文字搭配上,要注意正能量的存儲與傳遞。雖說是自己的繪本,至少是給自己一種描繪個人成長,個人事件以及個人趣味類的生活、工作、社會特色。在以後再回味查看時,能給自己一種全新的能量傳遞以及對個人某種技能提升或增加知識。閱美慧教育為您服務!
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窩送了份禮物給自己——報了個面向業餘人士的插畫課程,繪本是其中最後一份功課。雖說是自己做來瞎玩,但最後看到成品時還是非常地有成就感呀!在插畫課程畢業展的時候,也有不少客官捧場說想買呢。因此,在這邊記錄一下過程中的一點小經驗是閱美慧教育專家給大家分享的,給有興趣的童鞋了解一下,也防自己年紀大了記不住,方便以後查閱。由於我也是第一次做,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海涵哈
那麼一本繪本從無到有,閱美慧教育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下,繪本製作大概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故事概念及文本
二、角色設計
四、繪製成稿
五、掃描及版面編輯
六、輸出列印
接下來一個個階段細講一下。
一、故事概念及文本
繪本呢,一般除了畫,還會有故事。有時候是有現成的,別人寫好了,拿去委託插畫家畫;也有時候是插畫家自己擔當作家,自想自畫。故事可以是一個連貫有起承轉合的,也可以是散文/詩/日記類的,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主題」,即你到底想表達什麼,想帶出什麼訊息,來和讀者產生共鳴。
下面是一些題材/靈感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到的生活趣味
遇到一些令你感動/產生共鳴的事情
對一些社會現象、問題作出反思
對生命/世界的態度和價值觀
有了主題和大綱後,就可以細化一下文本。這一步就跟寫劇本一樣,有了劇本,才知道要把角色安排在什麼場景、下一步要演什麼怎麼演。
二、角色設計
這時候要進入選角階段啦!跟拍電影不同的是,導演只能從現有的演員中選,而做自己的繪本,你可以創造出完全符合你要求的角色!你可以賦予人物性格、特質,塑造他/她的外型、表情等等,或把動物擬人化作為角色,甚至讓不可能有生命的東西活起來。
舉個栗子,我那本很簡陋的繪本里呢就一個角色,設計成了一個年紀6歲左右、微胖、有點不自信的小胖妞。一開始先隨意糊了些草圖,然後選個比較滿意的定下來,再把表情也根據可能會用到的一些設計了一下,後面畫正稿的時候就可以有個參照,十分方便。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這個階段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有了故事和角色後,接下來就可以用較小的圖畫出故事版面的分頁、格式,連續表現整個故事的發展。這里畫小圖的意義在於可以很方便地構想畫面表現,迅速把握整體並做出修改。由於閱美慧教育教給我們畫的是一整本繪本,而不是一張插畫作品,所以角度的變換非常重要,如果一整本都是正面大頭像,那會給人感覺地非常枯燥乏味,畫草圖的時候就要多多考慮怎麼能讓畫面更多樣化。
全部畫完之後可以整體排開,檢查插畫之間的連貫性,確認疏密節奏是否合適。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草圖階段還可以考慮一下顏色的安排,可以是整體都比較統一的色調,也可以是每頁都盡量安排些不同的色調,主要以畫面的美觀為標准,這個要看個人感覺了。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四、繪製成稿
接下來就是一張張把草圖細化、上色直到全部完成。中途如果想到有更好的方案,還可以繼續調整。由於前期做了很多准備功夫,畫一張張稿子的時候,可以始終掌控在一個范圍內,不用擔心會玩兒脫(關於搞藝術是信馬由韁地好還是精密計劃的好這里就不討論了)。這步需要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最累,要堅持哦!每天畫一點點也是好的,總有完成的那一天~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五、掃描及版面編輯
艾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大功告成啦!歡脫地拿去掃描!這里分享一下我的教訓,就是手繪的稿子呢,其實可以掃得非常精細,不需要畫太大。首先我們知道有個叫dpi的東西,印刷的話一般300dpi就夠了,很小的稿子如果掃成1200dpi,那麼理論上來說它放大4倍之後還可以有300dpi,所以稿子並不需要真的畫得很大,尤其當我們圖力不夠的時候,畫面太大了會不好控制。
掃好後的稿子會是RGB的色彩模式,若是做電子書就完全沒問題了,想用作印刷的話還需要調成CMYK模式,通常色彩的飽和度會降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在PS裡面上各種工具,盡量還原一下手稿的色彩吧!有畫崩了的地方也可以修正一下。
圖稿全部ready後,即可進行排版。在這邊我用的是InDesign,非常地方便易學。因為排的是繪本也沒幾個字,基本上開好檔案,設好頁面大小、頁數和出血線,把圖拖過去,敲上文字,導出成pdf就可以了~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奉上一枚InDesign超簡易教程一枚
再嘮叨兩句出血線。目前在印刷界,都是先印在紙上再裁切,而不是先裁好紙再滿紙印刷,即使是機器裁,也一定會多少有點誤差,這個「出血」的部分就是允許誤差出現的一個范圍。比方說我們計劃做一個210x210mm的書,那麼最起碼要預留3mm的出血位,也就是稿子要做成213x213mm的。那3mm的位置,即使別人裁掉了你也不心痛,不可以把重要的東西比如文字放到裡面。
閱美慧:教程|製作一本自己的繪本
至於為什麼要用pdf呢?借用一下商港這邊一家列印店的介紹,pdf有6大好處:
1.靈活:PDF解決了各種軟體互不兼容和字體替換問題。PDF包含了所有的字體丶圖像丶顏色和格式數據,不需再擔心印刷文件欠字或欠圖的情況。
2.高效:文件轉換成PDF後,檔案大小比原文件小,方便於網上傳輸。
3.可靠:文件內容與印刷品一致,降低其他設計文件轉換成印刷用的格式會有損壞風險。
4.安全:PDF不容易被變更或修改,確保文件安全。
5.完整:PDF文件的外觀與原始文檔無異,保留了文件原有的格式丶顏色丶字體和圖像,方便印刷前作校對。
6.通用:大多數軟體可轉換成PDF,如辦公軟體或各類設計軟體,為現時印刷的主流文件格式。
我把稿子拿出去印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店的確都preferpdf格式了,畢竟大家出錯的幾率都降低,可以免去很多爭端和誤會。
六、輸出列印
萬事俱備,找家靠譜的列印/印刷店把書稿印出來就好啦!現在某寶上搜「印書」也有不少,或者就在自己所住的城市找一下。實體店的好處是可以直觀地選擇紙張,印書還有很多工藝上的不同比如硬皮封面啦、裝裱方法啦、過膜、燙UV、打孔什麼的,可以找店家多了解一下,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Ⅳ 下載在手機里的PDF軟體怎麼用福昕軟體找到
「你可以查看瀏覽器的下載地址,然後使用福昕閱讀器查看地路徑。」
公司介紹:
福建福昕軟體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國際化運營的PDF電子文檔解決方案提供廠商,是國際PDF協會主要成員、中國版式文檔OFD標准制定成員。福昕在亞洲、美洲、歐洲和澳洲設有多家子公司,福昕直接用戶已超過6.5億。
企業客戶數達42.5萬以上,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9月8日,福昕軟體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88095,證券簡稱:福昕軟體。
福昕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PDF核心技術,提供文檔的生成、轉換、顯示、編輯、搜索、列印、存儲、簽章、表單、保護、安全分發管理等涵蓋文檔生命周期的產品技術與解決方案。
福昕的核心技術具有跨平台、高效率、安全等優勢,產品與服務覆蓋桌面、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被廣泛應用於各行業的個人、企業、機構的文檔應用服務領域。
企業文化:
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如微軟、谷歌、亞馬遜、英特爾、戴爾、康菲石油、培生集團、納斯達克、德國商業銀行、中國移動、中建、中鐵建、聯想、騰訊、網路、當當等使用了福昕的授權技術或通用產品,福昕軟體助推相關行業解決方案的不斷豐富與發展。
福昕以「打造全球PDF解決方案第一品牌」為願景,以「開發市場領先和創新性的PDF產品及服務,幫助知識工作者在處理文檔時提高生產率並能做更多」為使命。
堅持自主產權、自主品牌、市場引領,積極推進電子文檔技術應用的創新,努力開創文檔服務架構供應商的新形象。
建構「快樂與責任」為主旨的全球運營管理文化,福昕將不斷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