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件處理 > 黑洞和太陽的壓縮質量視頻

黑洞和太陽的壓縮質量視頻

發布時間:2022-05-09 16:27:53

① 如果太陽變成黑洞。它會縮小到多大

我們至少有兩種方法描述某物體有多大。我們可以說它有多少質量,或者我們可以說它占據多少空間。讓我們先討論黑洞的質量。
理論上,黑洞的質量並沒有多大或多小的限制。任何大小的質量如果被壓縮到足夠高的密度,在理論上都有可能形成黑洞。我們認為大多數實際存在的黑洞是有大質量的恆星死亡後產生的,所以我們認為那些黑洞和那些大質量的恆星一樣重。一個恆星級黑洞的典型質量差不多是太陽的十倍,或者說是10^(30)千克。天文學家們也認為許多星系的中心都有質量巨大的黑洞。它們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一百萬倍,或者說是10^(36)千克。
黑洞的質量越大,它占據的空間就越大。實際上,史瓦西半徑(即是視界的半徑)和質量直接成正比:如果一個黑洞是另一個的十倍重,它的半徑也是那個的十倍。一個質量和太陽一樣的黑洞的半徑是三公里。典型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十倍,它們的半徑就是三十公里。而在星系中心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一百萬倍,它們的半徑將是三百萬公里。三百萬公里聽起來好象是很長的距離,但在天文學的標准下其實並不很長。例如,太陽就大約有70萬公里的半徑,而那些超級質量的黑洞的半徑大約只有太陽的四倍。
黑洞沒有最大的限制。不過,我們想像中的最大的黑洞位於許多的星系中心,有大約一百萬太陽的質量。它的半徑大約只有我們太陽系這么大。
根據廣義相對論(那個理論預言並解釋了黑洞的大部分特性),黑洞的尺寸沒有小的限制。但是,但是關於引力如何作用的整套理論必須包括量子力學。這個理論還在被完成中。關於這個理論的一些最新的研究給我們一些關於黑洞能有多小的暗示。它的半徑不能小於10-33cm~10-38cm。一個那麼小的尺寸,即使十分平滑的空間也將破裂成「老鼠夾子」隧道,環路和其它網狀結構!至少,我們目前的研究表明是這樣。

② NASA的黑洞視頻為什麼這么奇怪

美國宇航局稱天文學家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0萬倍,位於大約3.75億光年之外的一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中。吞噬的恆星在大小上與太陽相似。這種現象被稱為「潮汐中斷事件」。恆星必須離黑洞非常近才能出現,所以非常罕見。研究人員說,在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這樣的宇宙事件每1萬到10萬年發生一次。由於宇宙中有數十億個星系,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觀察到大約40次這樣的「宇宙大屠殺」。然而,很難捕捉圖像。觀察結果是「迄今為止對這一現象最詳細的觀察」。

"簡而言之,黑洞是一種引力坍縮."「我們的物質是由電磁力支撐的。重力如此之大,甚至電磁力也無法抵抗。物質就坍縮,極端的情況就是黑洞。」

③ 怎麼理解M87黑洞65億個太陽質量濃縮到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里

怎麼理解M87黑洞65億個太陽質量濃縮到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里?說到黑洞的奇點,就不得不提到史瓦西半徑,即便是一個質量較大的物體,其史瓦西半徑值也會相對小很多倍,而黑洞中心的奇點就位於史瓦西半徑以內。比如,大家生活的地球這顆星球,它的史瓦西半徑大約只有9毫米,而太陽的史瓦西半徑則為3000米左右,而這一切都是由黑洞本身的結構和特性所決定。

65億個太陽質量,毫無疑問,M87就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類型,與其說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質量可以濃縮到奇點,不如說是對黑洞本身並不了解。黑洞對於我們每一個真正的天文迷來說,它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存在。黑洞可以將塵埃和氣體“擠壓”到微觀狀態,就像是宇宙之中的“垃圾壓實機”,能夠吸收太空的天體,甚至是物質。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去看,掉入黑洞的所有信息在被“消耗”之後,所有相關信號也會隨之永遠丟失在宇宙中。因此,關於黑洞的研究曾一度陷入窘境。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那麼小部分會遺漏,通過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方程預測:如果這個遺漏的部分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三倍,那麼,這些被粉碎到無限小的點將是擁有無限密度的材料,剩餘恆星的引力將強大到可以壓倒一切。

當兩個黑洞相遇的時候,它們會因為自身強大的引力吸引著彼此靠近,然後相互旋轉。附近時空的結構也會因為它們的集體質量而被撼動,並發出引力波。這些超大的質量黑洞曾經並沒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只是吸收了氣體、塵埃等物質,通過相互融合生長,最終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怪物,雖然這其中的很多細節尚且模糊不清。

④ 太陽和黑洞

應該不會,太陽系附近較大范圍內人類都有詳細探測,未發現有大質量黑洞存在。銀河系中心倒是有一顆,不過星系核的黑洞一向很穩定,它的主要作用是維持星系一定的形狀和自轉,而且距我們3.3萬光年,不會有大的影響。天鵝座X-1認為有一個黑洞,但尚未確定。

太遠的黑洞無法吸引太陽,因為引力也是有作用范圍的。黑洞可怕的引力只是因為它把極大的質量壓縮在極小的空間內,以至於在黑洞表面附近幾乎能讓時間停滯。(時間在黑洞表面一般膨脹1億倍以上)對於太陽來說,遠方的黑洞和恆星是沒有區別的。

較近的黑洞也要通過不斷地吸收星際物質和恆星擴充自己,並逐漸引導太陽系的運動軌道偏離,即使如此,它也要通過吸積盤不斷吞噬太陽系物質,一點點蠶食,知道吸收地球,而不是憑借強大的引力短時間內一舉吞並。(當然,黑洞一舉吞並星體的事也有,但不是這種情況)這個過程及其漫長,恐怕太陽是等不到了。

理論上整個宇宙在10^36年後會進入黑洞主導階段,但太陽顯然不會存在到那個時候

⑤ 把太陽壓縮成黑洞,地球會怎麼樣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在地球上,一切事物的運行都有著自然規律,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而這一切都和太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過去的46億年裡,太陽一直為地球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光與熱,可以說生命因為太陽而存在。那麼,如果有一天太陽忽然被壓縮成了黑洞,那時候,地球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中有很多的謎題等待我們去解答,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這些隱藏在迷霧中的答案終將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⑥ 揭曉:「黑洞吃太陽」究竟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黑洞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年)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為「黑洞」。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1][2][3](電磁波)也逃脫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和γ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引力很大,連光都無法逃脫。其實黑洞並不「黑」,只是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
兩個互相吞噬的黑洞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這個天區范圍之內不可見。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一顆垂死恆星崩潰,它將聚集成一點,這里將成為黑洞,吞噬鄰近宇宙區域的所有光線和任何物質。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一個恆星在准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由於高質量而產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
也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核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氫原子核的聚變產生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參與聚變時不釋放能量,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說它「黑」,是因為它的密度無窮大,從而產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圍的光都無法逃逸。跟中子星一樣,黑洞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好幾十甚至幾百倍以上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誕生了。
吸積
黑洞通常是因為它們聚攏周圍的氣體產生輻射而被發現的,這一過程被稱為吸積。高溫氣體輻射熱能的效率會嚴重影響吸積流的幾何與動力學特性。已觀測到了輻射效率較高的薄盤以及輻射效率較低的厚盤。當吸積氣體接近中央黑洞時,它們產生的輻射對黑洞的自轉以是中央延展物質系統的流動。吸積是天體物理中最普遍的過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為吸積才形成了我們周圍許多常見的結構。在宇宙早期,當氣體朝由暗物質造成的引力勢阱中心流動時形成了星系。即使到了今天,恆星依然是由氣體雲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碎裂,進而通過吸積周圍氣體而形成的。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恆星周圍通過氣體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當中央天體是一個黑洞時,吸積就會展現出它最為壯觀的一面。黑洞除了吸積物質之外,還通過霍金蒸發過程向外輻射粒子。[4]

黑洞拉伸,撕裂並吞噬恆星
蒸發
由於黑洞的密度極大,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密度=質量/體積,為了讓黑洞密度無限大,那就說明黑洞的體積要無限小,然後質量要無限大,這樣才能成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恆星「滅亡」後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質量極大,體積極小。但黑洞也有滅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論,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種名為「隧道效應」的現象,即一個粒子的場強分布雖然盡可能讓能量低的地方較強,但即使在能量相當高的地方,場強仍會有分布,對於黑洞的邊界來說,這就是一堵能量相當高的勢壘,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霍金還證明,每個黑洞都有一定的溫度,而且溫度的高低與黑洞的質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大黑洞溫度低,蒸發也微弱;小黑洞的溫度高蒸發也強烈,類似劇烈的爆發。相當於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大約要1x10^66年才能蒸發殆盡;相當於一顆小行星質量的黑洞會在1x10^-21秒內蒸發得乾乾凈凈。[1]
毀滅
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甚至會爆炸,會噴射物體,發出耀眼的光芒。當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1974年做此預言時,整個科學界為之震動。
霍金的理論是受靈感支配的思維的飛躍,他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他發現黑洞周圍的引力場釋放出能量,同時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質量。

恆星被黑洞吞噬
假設一對粒子會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被創生,被創生的粒子就是正粒子與反粒子,而如果這一創生過程發生在黑洞附近的話就會有兩種情況發生:兩粒子湮滅、一個粒子被吸入黑洞。「一個粒子被吸入黑洞」這一情況:在黑洞附近創生的一對粒子其中一個反粒子會被吸入黑洞,而正粒子會逃逸,由於能量不能憑空創生,我們設反粒子攜帶負能量,正粒子攜帶正能量,而反粒子的所有運動過程可以視為是一個正粒子的為之相反的運動過程,如一個反粒子被吸入黑洞可視為一個正粒子從黑洞逃逸。這一情況就是一個攜帶著從黑洞里來的正能量的粒子逃逸了,即黑洞的總能量少了,而愛因斯坦的公式E=mc^2表明,能量的損失會導致質量的損失。
當黑洞的質量越來越小時,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這樣,當黑洞損失質量時,它的溫度和發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質量損失得更快。這種「霍金輻射」對大多數黑洞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大黑洞輻射的比較慢,而小黑洞則以極高的速度輻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據英國媒體報道,一項新的理論指出黑洞的死亡方式可能是以轉變為白洞的方式進行的。理論上來說,白洞在行為上恰好是黑洞的反面——黑洞不斷吞噬物質,而白洞則不斷向外噴射物質。 這一發現最早是由英國某雜志網站報道的,其理論依據是晦澀的量子引力理論。[5]

引力強大的黑洞。
恆星的時空扭曲改變了光線的路徑,使之和原先沒有恆星情況下的路徑不一樣。光在恆星表面附近稍微向內偏折,在日食時觀察遠處恆星發出的光線,可以看到這種偏折現象。當該恆星向內坍塌時,其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變得很強,光線向內偏折得也更強,從而使得光線從恆星逃逸變得更為困難。對於在遠處的觀察者而言,光線變得更黯淡更紅。最後,當這恆星收縮到某一臨界半徑(史瓦西半徑)時,其質量導致時空扭曲變得如此之強,使得光向內偏折得也如此之強,以至於光線再也逃逸不出去 。這樣,如果光都逃逸不出來,其他東西更不可能逃逸,都會被拉回去。也就是說,存在一個事件的集合或時空區域,光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逸而到達遠處的觀察者,這樣的區域稱作黑洞。將其邊界稱作事件視界,它和剛好不能從黑洞逃逸的光線的軌跡相重合。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十分特殊。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科學家也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而使得黑洞把自己隱藏起來的的原因即是彎曲的時空。根據廣義相對論,時空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光程傳播,但相對而言它已彎曲。在經過大密度的天體時,時空會彎曲,光也就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時空的扭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時空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恆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觀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
更有趣的是,有些恆星不僅是朝著地球發出的光能直接到達地球,它朝其它方向發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強引力折射而能到達地球。這樣我們不僅能看見這顆恆星的「臉」,還同時看到它的「側面」、甚至「後背」,這是宇宙中的「引力透鏡」效應。
這張紅外波段圖像拍攝的是我們所居住銀河系的中心部位,所有銀河系的恆星都圍繞銀心部位可能存在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公轉。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宇宙中最大質量的黑洞開始快速成長的時期可能比科學家原先的估計更早,並且仍在加速成長。

一個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天文學家小組發現,宇宙中最大質量黑洞的首次快速成長期出現在宇宙年齡約為12億年時,而非之前認為的20~40億年。天文學家們估計宇宙的年齡約為138.2億年。
同時,這項研究還發現宇宙中最古老、質量最大的黑洞同樣具有非常快速的成長。有關這一發現的詳細情況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報》。
如果黑洞足夠大,宇航員會開始覺察到拉著他腳的重力比拉著他頭的重力更強大,這種吸引力拖著他無情地向下落,重力差會迅速加大而將他撕裂,最終他的遺體會被扯得粉碎而落入黑洞那無限緻密核心。
普金斯基和他的兩個學生艾哈邁德·艾姆哈里、詹姆斯·薩利,加上該校的另一位弦理論學家唐納德·馬洛夫一起,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重新計算。根據他們的計算,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場景:量子效應會把事件視界變成沸騰的粒子大漩渦,任何東西掉進去都會撞到一面火焰牆上而被瞬間烤焦。
美國宇航局有關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及其周圍物質盤,炙熱的物質團(一個呈粉紅色,一個呈黃色)每一個的體積都與太陽相當,環繞距離黑洞較近的軌道運行。科學家認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稱之為「活躍星系核」的物質。由於被明亮並且溫度極高的下落物質盤環繞,黑洞的質量很難確定。根據上周刊登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基於對繞黑洞運行物質旋轉速度的計算結果,37個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質量實際上低於此前的預計。
相關論文分別發表在著名的預印本網站ArXiv和《物理快報B》雜志上。
「得出這個結論後,即便我本人都感到十分震撼。」提出這一理論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理論物理學教授勞拉·梅爾西尼—霍頓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她說:「科學家們研究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50年,而這個解決方案給了我們許多新的思考。」

1974年,霍金通過量子力學的方法得出結論:黑洞不僅能夠吸收黑洞外的物質,同樣也能以熱輻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質。而這種量子力學現象,就被稱為霍金輻射。
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5日(北京時間)報道稱,新研究中梅爾西尼—霍頓描述了一種全新的方案。她和霍金都同意,當恆星因自身的引力發生坍塌時會產生霍金輻射。但梅爾西尼—霍頓認為,發出這種輻射後,恆星的質量也會不斷地發生損失。正因為如此,當這些恆星坍縮時就不可能達到形成黑洞所必須的質量密度。她認為,垂死的恆星在發生最後一次膨脹後,就會爆炸,然後消亡,奇點永遠不會形成,黑洞視界也不會出現。根本就不會存在像黑洞這樣的東西。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霍金就曾通過論文指出在經典理論中黑洞是不存在的,他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並提出了新的「灰洞」理論。該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黑洞這一定義在經過漫長的時間推測後,已經慢慢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霍金今年年初發文否認黑洞的存在,取而代之提出了「灰洞」理論,這在物理學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如今,梅爾西尼—霍頓直截了當地稱「根本就不會存在像黑洞這樣的東西」,這無疑成為又一枚重磅炸彈——盡管梅爾西尼—霍頓遠不及霍金出名。當然,想以一己之力推翻既有的理論並不那麼容易,需要更多有說服力的證據加以佐證
物理性質劃分
根據黑洞本身的物理特性質量,角動量,電荷劃分,可以將黑洞分為五類。
不旋轉不帶電荷的黑洞:它的時空結構於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稱史瓦西黑洞。
不旋轉帶電黑洞:稱R-N黑洞。時空結構於1916至1918年由賴斯納(Reissner)和納自敦(Nordstrom)求出。
旋轉不帶電黑洞:稱克爾黑洞。時空結構由克爾於1963年求出。
一般黑洞:稱克爾-紐曼黑洞。時空結構於1965年由紐曼求出。
雙星黑洞:與其他恆星一塊形成雙星的黑洞。
克爾紐曼黑洞
轉動且帶電荷的黑洞,叫做克爾--紐曼黑洞。這種結構的黑洞視界和無限紅移面會分開,而且視界會分為兩個(外視界r+和內視界r-),無限紅移面也會分裂為兩個(rs+和rs-) 。外視界和無限紅移面之間的區域叫做能層,有能量儲存在那裡。越過外無限紅移面的物體仍有可能逃離黑洞。

⑦ 奇點體積幾乎為零的黑洞,質量為什麼卻是太陽的百億倍

黑洞是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天體,任何天體或者物質,只要來到黑洞附近,都會被它吸入其中,就是秒速可達30萬公里的光也是如此,並且幾乎永遠沒有再出來的可能,所以黑洞也是宇宙中最讓人覺得恐怖的存在。

⑧ 如果太陽爆發了,人類生活在地下多少米才能夠平安無事

對於太陽來說,想變成黑洞是不可能的,它的質量實在太小了。大概在50億年後,它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關於太陽的死亡,我們會在【宇宙出生日記】系列欄目中介紹。總之,太陽的命運,只能是一顆白矮星。

不過,假如我們非要討論一下這個情況呢?我想,這是一個幫助大家理解黑洞的好機會,所以,咱們不妨試一試——如果用同樣大的黑洞來代替太陽,會發生什麼事呢?

因此,無論太陽變成什麼樣的黑洞,地球都完蛋了。

當然了這種事不會真的發生,但是,你應該也體會到了太陽對於地球生物的重要性,和離開太陽的人類有多麼脆弱。茫茫宇宙中,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才有可能度過各種危機。

⑨ 50倍的太陽質量,變成黑洞後,為什麼只有10倍了

恆星生命演化的最後時期都不會坍縮形成黑洞的,像太陽如此大的恆星也只能形成一顆白矮星。不過白矮星也是一種天體內部被高度壓縮的高密度天體,一立方厘米的白矮星土壤大概重10噸左右。但是這與黑洞里的物質密度相比起來就要遜色多了。

黑洞吞噬的一切物質都在黑洞內部,同時黑洞吞噬的越多它的引力也就越大,引力越大吞噬能力也就越強,所以黑洞的質量就會越來越大。最後在宇宙中便會產生幾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而且擁有超大質量的黑洞不但在於宇宙早期,它們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可見黑洞在宇宙中的力量是有多麼的強大。

閱讀全文

與黑洞和太陽的壓縮質量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爾曼濾波演算法書籍 瀏覽:763
安卓手機怎麼用愛思助手傳文件進蘋果手機上 瀏覽:841
安卓怎麼下載60秒生存 瀏覽:800
外向式文件夾 瀏覽:232
dospdf 瀏覽:428
怎麼修改騰訊雲伺服器ip 瀏覽:385
pdftoeps 瀏覽:490
為什麼鴻蒙那麼像安卓 瀏覽:733
安卓手機怎麼拍自媒體視頻 瀏覽:183
單片機各個中斷的初始化 瀏覽:721
python怎麼集合元素 瀏覽:477
python逐條解讀 瀏覽:829
基於單片機的濕度控制 瀏覽:496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帳號 瀏覽:880
程序員公園采訪 瀏覽:809
程序員實戰教程要多長時間 瀏覽:972
企業數據加密技巧 瀏覽:132
租雲伺服器開發 瀏覽:810
程序員告白媽媽不同意 瀏覽:333
攻城掠地怎麼查看伺服器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