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玄理2命令

玄理2命令

發布時間:2022-08-24 23:04:53

A. 日本進獻2位公主,為何第二天唐高宗就將她們關進鐵籠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故事是宮廷秘史中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塊,時隔千年仍有人在質疑,他們兩個人到底是互相利用,還是真的是皇家難得的真情,其實真情是有的,不然武則天最後為什麼又將天下還給了李氏呢?但兩人也並未向後世流傳的那班情真意切,畢竟李治身為皇帝,後宮又不止武則天一人。



得知原由之後,高宗雖然將玄理放了,但是仍然對兩位日本公主存有陰影,當即就命人將兩位公主從鐵籠中放了出來,送回了驛館。後人得知此事之後才明白,這不就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誤會嗎,簡直是太尷尬了。

B. 晉書 衛玠傳 原文及譯文

《衛玠傳》出自《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原文如下:
玠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祖父瓘曰:"此兒有異於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驃騎將軍王濟,玠之舅也,俊爽有風姿,每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又嘗語人曰:"與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及長,好言玄理。其後多病體羸,母恆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人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澄及王玄、王濟並有盛名,皆出玠下,世雲"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玠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辟命屢至,皆不就。久之,為太傅西閣祭酒,拜太子洗馬。璪為散騎侍郎,內侍懷帝。玠以天下大亂,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寶去也。"玠啟諭深至,為門戶大計,母涕泣從之。臨別,玠謂兄曰:"在三之義,人之所重。今可謂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輿母轉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將軍山簡見之,甚相欽重。簡曰:"昔戴叔鸞嫁女,唯賢是與,不問貴賤,況衛氏權貴門戶令望之人乎!"於是以女妻焉。遂進豫章,是時大將軍王敦鎮豫章,長史謝鯤先雅重玠,相見欣然,言論彌日。敦謂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當復絕倒。"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國之忠臣,求向建鄴。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葬於南昌。謝鯤哭之慟,人問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棟梁折矣,不覺哀耳。"咸和中,改塋於江寧。丞相王導教曰:"衛洗馬明當改葬。此君風流名士,海內所瞻,可修薄祭,以敦舊好。"後劉惔、謝尚共論中朝人士,或問:"杜乂可方衛洗馬不?"尚曰:"安得相比,其間可容數人。"惔又雲:"杜乂膚清,叔寶神清。"其為有識者所重若此。於時中興名士,唯王承及玠為當時第一雲。

譯文:
衛玠五歲時神態異於常人,他的祖父衛瓘說衛玠與眾不同,只是自己年紀大了,看不到他長大成人的那一天。衛玠年少時乘坐羊車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玉人,人們都去觀看他。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風度姿容,每次見到衛玠,就嘆息說珠玉在身旁,就覺得自己形貌醜陋。又曾對別人說,與衛玠一同出遊,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邊,光彩照人。

衛玠長大後,好談玄理。其後多病體弱,他的母親王氏常不讓他多說話。遇到有好日子,親友有時請他說幾句,沒有不贊嘆的,認為他說到了精微之處。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別人,每當聽到衛玠的言論,就嘆息傾倒。為此當時的人說:「衛玠談道,王澄傾倒。」王澄與王玄、王濟都有盛名,都在衛玠之下,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衛玠的岳父樂廣全國聞名,評論的人認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樣光潤」。

後來,朝廷多次徵召衛玠入朝為官,徵召的命令到來,衛玠都不赴任。很久以後,擔任太傅西閣祭酒、太子洗馬。衛玠的兄長衛璪擔任散騎侍郎,在宮內侍奉晉懷帝司馬熾。

永嘉四年(310年),當時中原戰亂漸起,衛玠因天下大亂,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親王氏說她不能舍下你哥哥衛璪離開。衛玠把道理講得深透,為了門戶大計,王氏流著淚答應了他。衛玠臨別前,對兄長衛璪說:「恭敬父、師、君的道義,是人們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說是獻身事君,哥哥自勉。」於是護送母親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漢)居住。

衛玠的妻子樂氏很早去世,征南將軍山簡見到衛玠,很是器重欽佩他。山簡說:「過去戴叔鸞嫁女,只嫁給賢人,不問地位貴賤,何況衛氏是權貴門戶有名的人呢!」於是把女兒嫁給衛玠。接著衛玠進入豫章(今江西南昌)。當時大將軍王敦鎮守豫章,長史謝鯤先前就一直尊重衛玠,相見後很高興,交談了一整天。王敦對謝鯤說:「過去王弼在朝中的談吐像金聲,此人在江表的言論如玉振,精微言論,斷絕了又續接。沒想到永嘉末年,又聽到正始年間的聲音,何晏如果還在,一定傾倒。」衛玠經常認為人無完人,可以寬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處理,因而終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顏。

衛玠因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國家的忠臣,於是謀求到建鄴(今江蘇南京)。京師的人聽說其姿容,看他的人擠成人牆。衛玠因勞累成疾而加重病情,於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時年二十七歲,當時的人都說衛玠是被看死的。衛玠死後葬在南昌。衛玠死時謝鯤哭他很悲痛,有人問他為何如此悲傷,謝鯤回答說棟梁斷了,因而悲哀。咸和年間(326年―334年),衛玠改葬於江寧。丞相王導告論說:「衛洗馬確實該改葬。此人是風流名士,海內仰望,可以准備薄祭,來勉勵舊日好友。」後來劉惔、謝尚共同議論朝中人士,有人問杜乂可以和衛玠相比嗎?謝尚說他們二人怎能相比,他們之間的差距容得下幾個人。劉恢又說杜乂是貌清,衛玠是神清。衛玠就是這樣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當時中興名士,只有王承和衛玠為當時第一。

C. 誰知道 謝安 是誰

隱居生活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
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
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
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
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
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
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此兒風神秀
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
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當時社會名
流如劉真長、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對謝安有很高的評價。因此,社會上
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辟他
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辭退。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今浙江上
虞縣一帶),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遊山玩水,吟詩詠文,過
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咸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不得已出任為
庾冰的僚屬,但只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後吏部尚書范汪提名謝安任
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御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歷年不到任,應禁錮
終身。經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並
四州軍事,握有相當的軍政大權。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
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
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只有謝安一人隱退。謝安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
也是名門閨秀,問謝安為什麼不出來做官,謝安輕蔑地說:「恐怕免不了要
出來的。」謝安隱居時,每外出遊玩,常帶妓女相隨,司馬昱(後即位為簡
文帝)當時任宰相,聽後說:「謝安既然肯與人同樂,也不會不與人同憂,
召他會出來的。」果不其然,謝安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對政局有明智的
見解。隱居時,亦常常協助兄弟從政。謝萬任吳興郡太守時,謝安隨萬赴任。
謝萬有時貪睡,謝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風呼他起來理事(《太平御覽》卷七
○一引《俗說》)。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也隨軍北上。謝萬
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常常關心手下將領,使大家齊
心協力,哪裡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
「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
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後謝萬戰敗,
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出山入仕
昇平三年,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
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
安便毅然決定出仕。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
年已四十了。桓溫得謝安為僚屬,十分高興。對左右的隨從說:「你們可曾
在我的僚屬中見過這樣有才能的人?」謝安最初官職不高,但頗有威望。曾
推薦門生幾十人給田曹中郎將趙悅子錄用,趙悅子上報桓溫,桓溫讓他錄用
一半,但趙悅子認為:「當年謝安在東山時,官府名流屢次催逼,惟恐他不
關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從鄉選舉士,哪裡有反而不用的道理。」於是,
全部錄用。
昇平五年,謝萬病逝,謝安歸郡赴葬。不久,轉任吳興太守。在職期間,
無重大建樹,但為政清平。後人思念他,立了「吳興太守謝安碑」(見陸心
源《吳興金石記》)。咸安元年(371),升為侍中。這一年,桓溫廢海西公,
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簡文帝風姿優美,喜儒學、玄學,頗勤於政務。但
無濟世大略。謝安將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談而已。二年,轉任吏部尚書、
中護軍。七月,簡文帝去世,太子司馬曜繼位,為孝武帝。桓溫原以為簡文
帝臨終會禪位給自己,不然,也會讓他居攝政事,協助太子從政。簡文帝原
也有這種打算,但由於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對才作罷。桓溫懷疑是謝安、
王坦之從中作梗,對他倆懷恨於心。寧康元年(373)二月,桓溫從姑孰入朝,
駐扎於新亭,大列兵衛,傳說要見王坦之和謝安。當時傳說桓溫要殺王、謝,
取司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色不變說:「晉
室存亡決定於我們這一次的行事。」便與王坦之去新亭見桓溫。朝廷百官都
排列在道路兩旁拜見桓溫,王坦之嚇出一身冷汗,連朝見用的手版也顛倒了。
謝安卻從容鎮定。王坦之原來名望與謝安不相上下,至此,人們莫不稱贊謝
安勝於王坦之。
寧康初,桓溫大權在握,威行內外,孝武帝軟弱無能,政不己出,全賴
謝安、王坦之等大臣盡忠臣輔,維持政局平衡,使桓溫始終不能取司馬氏而
代之。桓溫一再催促朝廷授給他加九錫殊禮,記室袁宏起草了禮文,文采甚
美,當時桓溫已重病在身,謝安故意緩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來,都要
他修改,一連修改了幾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問僕射王彪之。彪之
說:「桓溫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會久於人世,文稿還可拖延些時日。」果
然,這一年七月,桓溫便病故了,加九錫的事便不了了之。
桓溫死後,桓氏勢力仍十分強盛。其弟桓沖、桓豁,侄兒桓石秀操縱著
揚、荊、江等軍事重鎮。謝安為了避免朝政大權落入桓氏手中,讓崇德褚太
後出來臨朝聽政。褚太後是謝安堂姐的女兒,她的臨朝對謝安很有利。不久,
謝安升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寧康二
年,中書令王坦之出任徐、兗二州刺史,謝安又兼統中書省,成為實際決策
者。當時,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數民族政權強盛,不斷侵擾東晉邊境,國
內宗室司馬道子弄權,大族如王、桓諸族恃強抗衡。鑒於這種國情,謝安對
外採取和靖政策,盡量減少武力沖突;對內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國強兵,
同時維持各大族之間及大族與皇室之間的勢力平衡。如揚、荊、徐、兗四大
重鎮,前二鎮握於桓氏手中,後二鎮則為太原王氏所操縱。寧康三年,王坦
之卒,謝安即以徐州授桓沖,自領揚州刺史,首先奪得對京師威脅最大的軍
鎮。當時,太原王蘊因為是皇後的父親而受皇帝的信寵,謝安不久又解桓沖
的徐州授王蘊,既間疏王蘊和皇帝的關系,又削弱桓氏的兵權,也使太原王
氏再握軍鎮,達到各大族勢力基本上平衡。與此同時,又注意不過分傷害大
族的既得利益,乃奏請追封晉初開國功臣的後裔,興亡繼絕。永嘉時,大量
北民南渡,大族兼並流民為部曲,不立戶籍。桓溫執政時,曾行土斷,三吳
首當其沖,被括逃戶多流入京師。有人主張徹底搜索,謝安不許,認為應以
德政撫民,不行煩細苛政,加上強寇壓境,不宜擾亂民心,故回答說:「京
師若容不了這些人,何以稱為京師?」(古義京曰大,師曰眾)史稱謝安「弘
以大綱」「不存小察」,基本上類同於王導的施政措施。王導晚年不復理事,
行無為之政,死後庾冰繼任,則綱密刑峻,殷羨認為庾冰之政雖綱目不失,
終是小道,不如王導之政。謝安十分欣賞和贊同這一評價。因為謝安為政寬
恕,事從簡易。人們都稱贊他政如王導而文雅則勝過王導。

淝水大捷
太元元年(376),謝安進位中書監、錄尚書事。二年,又加司徒,謝安
謙讓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徐、兗、豫、青五州軍事。當時,前秦屢擾
晉境,朝廷下令招求可以鎮守北方防線的文武良將。謝安推薦自己的侄兒謝
玄。有人譏誹謝安用人唯親。中書郎郗超雖與謝安有怨隙,聞此事後嘆息說:
「謝安能不怕他人譏誹而舉薦自己的親戚,真是明智。謝玄是有才能的人,
必不辜負謝安的期望。」果然,謝玄任兗州刺史後,在京口組成「北府兵」,
精銳無比,成為東晉最強勁的武力。太元四年,出鎮廣陵,命令兒子謝琰進
攻彭城,獲勝而歸。太元五年,進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元八年,前秦苻堅親率六十萬大軍南侵,水陸並進,直逼淝水,京師
為之震驚。謝安任命自己的弟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侄兒謝玄為前鋒都督,
兒子謝琰輔國將軍與西中郎將桓伊等率八萬精兵拒敵。敵我兵力懸殊,人心
惶惶。戰前,謝玄前來請問戰略戰術。謝安卻說:「朝廷已另有旨安排。」
謝玄亦不敢追問。謝安泰然無異常日,命駕車出遊,與親朋好友歡聚,還跟
謝玄一起圍棋賭別墅。謝安平日棋技不如謝玄,但這一天謝玄心裡慌亂,竟
輸給了謝安。下完棋,又在別墅附近游覽山水,至夜晚才回來。西線的桓沖
十分擔憂,從荊州派來三千精兵幫助保衛京師。謝安卻不接受,說:「朝廷
已有退敵之計,無須補充兵力,西邊防線也很重要,不宜隨便抽調軍隊。」
桓沖對手下的人嘆息說:「今大敵當前,宰相只顧遊山玩水,又派年輕不懂
事的青年將領上前線,敵眾我寡,東晉滅亡無疑了。」誰知謝安早已成竹在
胸,欲穩定民心,才故意裝出若無其事,以博奕遊玩托情,暗中卻運籌帷幄。
十月決戰前夕,召來諸將,面授機宜。淝水一戰,晉軍大破秦軍,捷報傳來,
謝安正與客人圍棋,接信看後放在一邊,照舊下棋。客人詢問何事,謝安才
慢慢回答:「子侄們已打敗了秦軍。」下完棋回家,由於心中極度高興,過
門檻時碰折了屐齒都不知道。這種操勝負於談笑之間的風度和喜怒不形於色
的修養,在社會上廣為傳頌。

晚年
桓沖得知謝氏諸將已破秦軍,既妒忌謝氏的勝利,又後悔當初失言,加
上自己鎮守西線,歷年敗於後燕軍隊,羞憤交加,太元九年二月發病而死。
荊、江二州刺史缺任,謝玄新立大功,朝廷上下都認為應把這二個重要軍職
授與謝玄。但謝安一來感到自己家族功名太盛,戰後,謝石進位尚書令,太
元九年謝安進位太保,若謝玄再出任西線重鎮,一家攬盡全國軍政大權,容
易成為眾矢之的;二來擔心尚有一定勢力的桓氏一旦失去重要官職,會怨恨
而起事。因此,將荊州授與了桓沖侄兒桓石民,任命石民的弟弟桓石虔為豫
州刺史,桓沖的孫子桓伊則為江州刺史。謝安一直注意維持各大族之間的勢
力平衡,既不過分削弱,也不讓其過分膨脹,即使對自己的家族,也不例外。
因此,謝安當政期間,政局比較穩定,國力發展較快,南北對峙的局面,也
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謝安雖小心處事,但由於名高權重,難免引起一些人的妒忌。謝安女婿
王國寶,是太原王坦之的兒子,不學無術,謝安十分討厭他,只任命他當尚
書郎。王國寶自以為出身名門,理應任清要官職,不願任尚書郎,辭職不幹,
並積怨於謝安。王國寶的堂妹是司馬道子的王妃,道子與孝武帝是投機的酒
徒。因此,王國寶諂媚司馬道子,讓他在皇帝面前離間謝安。孝武帝於是逐
漸不信任謝安,轉而寵用司馬道子。淝水戰後,謝安功名大盛,孝武帝心有
忌憚,加以道子離間,由是疏遠。九年三月,又升謝安為太保,進一步將他
架空。謝安也識時務,讓荊、江二州於桓氏,維持大族間勢力的平衡。一方
面迴避司馬道子,不與他抗衡,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奪回軍政大權,維持自己
家族的勢力。九月,上書請求率兵北伐,於是加授謝安大都督揚、徐、江、
荊、司、豫、兗、青、冀、幽、並、梁、益、雍、涼十五州諸軍事,加黃鉞。
十年,前秦國內發生叛亂,苻堅求援於東晉。謝安正欲避司馬道子,於是請
求親自率兵往救。四月,出鎮廣陵的步丘(今揚州邵伯鎮),修建城堡居住,
名為「新城」。謝安晚年雖功成業就,名蓋天下,但憶起昔年隱居東山的悠
閑生活,仍無限思念。及遭司馬道子排斥,更思隱退。在新城造船鑿舟,大
作航海的准備,一旦時機適當,便欲沿長江下三吳,告老還鄉,再過山水間
的生活。但就在這一年七月,謝安病倒了,只得請求返回京師。走前,猶對
北伐作了部置,命令龍驤將軍朱序駐扎洛陽;前鋒都督謝玄駐扎彭沛,互為
犄角,待來年汛期水漲,東西兩路一齊渡江北伐。部置完畢,才與兒子謝琰
一起回到建康,上書請求退職。八月廿二日,謝安病卒於建康,終年六十六
歲。東晉朝廷以隆重的儀式追悼謝安,孝武帝親臨靈堂三天,追贈太傅,謚
文靖(謚法:柔德安眾曰靖)。十月,追封廬陵郡公。謝安有兩個兒子。長
子謝瑤,襲封爵,官至琅琊王友,早卒。次子謝琰,甚有將才,跟隨謝安從
政,官至衛將軍、徐州刺史、假節,後在孫恩之亂中被殺害。

風流學養
謝安不僅是東晉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博學多才,風度優雅,為東晉
名士之冠。江左重人物,風流學養特為士人所矜重,謝安在這些方面,都體
現了優秀的素質。
玄學作為僑姓士族的文化標志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對玄理的
掌握和談玄技巧成為一項重要的價值標准。謝安便精於玄道。二十來歲時,
拜訪名士王蒙,與他清談了很久,大受贊賞。曾與許詢、支道林等人聚集在
王蒙家。謝安提議大家在一起言詠寫懷,於是共解《漁父》。謝安看題,令
眾人解釋,支道林先解,講了七百餘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人無不稱
善。大家都各抒己見之後,謝安談自己的見解,講了萬余語,才峰奇逸,蕭
然自得,在座的人,莫不欽服。許、王、支都是東晉有名的談手,而皆服於
謝安,可見謝安玄學知識的淵博和言談的精煉。
謝安亦通儒家經典。寧康三年(375),孝武帝將講孝經,謝安與弟謝萬
等人在宮廷侍讀,中書郎車胤摘句,不懂的地方便問謝安兄弟,一而再,再
而三,深感不安,便對袁宏說:「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
宏勸他不必擔心,因為「明鏡不疲於屢照。」意即謝安學識淵博,通經熟典,
為人解答疑難不會有什麼困難。
在文學方面,謝安也很有修養。能詩善文,才學華麗。早年在東山,「出
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全三國兩晉南北朝詩》所收謝安詩作十來
首。曾寫簡文帝謚議,文理深得,為朝廷所採納。桓溫閱後,遞給在座其他
人看,並說:「這是安石碎金。」他閑居時,常與子侄們論文作詩,成了當
時文壇佳活。
謝安性好音樂,精通樂理,曾與戴逵談論琴書。自弟謝萬死後,十年不
聽音樂。及登台輔,卻不因喪廢樂。王坦之屢次寫信勸阻他,說居喪廢樂是
儒教大禮,希望謝安能維持禮治。但謝安卻回信說:「我所追求的是聲律,
可稱為情,所以沒有什麼不可作的,正聊以樂自娛,若要尊崇世教,純潔行
為,則不但不可提倡,亦非所屑。」他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傷於哀樂,每
次與親人離別,總有幾天心情不愉快。」王羲之安慰他說:「年紀大了,自
然如此,正要依靠音樂來陶冶性情。」謝安晚年居喪行樂,諒必有寄興托情
的因素。而社會上的人將它視為風雅的行為而競相仿效,遂成當時一種風尚。
除音樂外,謝安還「工書善畫」。他很喜歡顧愷之的畫,稱贊其畫是「自
生人以來未有也。」可見他對繪畫有一定的愛好和鑒賞能力。曾經跟王羲之
學草書,王羲之稱贊他是「解書者」,說明他不僅會書法,而且懂書法理論,
同時也有自己的欣賞能力。謝安的行書、隸書都寫得很好。南朝羊欣所編《古
來能書人名》及王僧虔《論書》等,都把謝安作為東晉書法家。
桓溫執政時,郗超得寵,朝廷百官都很敬畏他。謝安曾與王坦之一起去
拜訪郗超,等候了半天,還不得接見,王坦之便要走,謝安說:「難道不能
為身家性命而忍耐片刻嗎?」對待下層也是如此。謝安曾乘船東行,僕人們
牽紆引船,時快時慢,有時停頓,有時卻又放任船隻飄盪,觸著岸邊,使船
上人相撞。但謝安從不呵責僕人,人們稱贊他不會喜怒無常。但有一次,謝
安參加哥哥謝奕的葬禮回來,天色已暮,又下著雨,車夫喝得酩酊大醉,駕
馭不住牛車,謝安坐在車中,手取車柱撞打車夫,聲色俱厲,使車夫駭然酒
醒。人們說謝安的性格如深沉的江水,平時靜靜緩流,但在關隘的地方卻奔
泄直下。
謝安待人接物,很注意風度。東晉門閥社會,社交有較嚴格的流品,士
人不交非類,但謝安卻善於禮接士庶。琅玡名族王獻之來訪謝安,正好習鑿
齒也在謝安家裡,王獻之鄙視習鑿齒出身寒門,不肯和他坐在一起,便站著
不坐,謝安急忙安排王獻之坐在自己的對面。獻之走後,謝安對侄兒說:「獻
之雖然清高,但為人太過矜持,會損其自然。」琅玡名族王胡之在東山居住
時,曾一度較清貧。門第低下的陶范當時正好任烏程縣令,便派人給王胡之
送來一船米,但王胡之卻不肯接受,並說:「我沒有得吃自然會去謝尚(謝
安的堂兄)家裡取,無須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尷尬。謝安聽說後,
認為王胡之所作所為太過分了。可見謝安對森嚴的門第閥閱並不贊同。
謝安在對子弟的教育上,也主張德教。謝安的妻子劉氏曾問謝安為何不
見他訓育子弟,謝安說,「我常常以我的言行來告訴他們應當怎樣做。」也
就是說,謝安立足於以身作則。在教育上,很注意方法方式,從不唐突,傷
害子弟的身心。侄兒謝玄小時候,性好浮華,常佩紫蘿香囊,別手巾垂腰,
謝安欲改變他這一嗜好,但又不願傷害他的自尊心,便想法與他賭香囊,贏
了之後便把它燒掉。謝安的二哥謝據小時候不懂事,曾爬到屋頂熏老鼠,社
會上流傳為笑話。謝據的兒子謝郎不知道是他的父親所作,也常與人說笑這
宗事。謝安因此對謝郎說:「世人用此事來誣蔑二兄,也有人說是我乾的。」
謝郎聽後十分懊惱,從此再也不敢提起這樁事。人們認為謝安能故意把這樁
蠢事說成是自己的過失,來開悟侄兒,「可謂德教」。由於謝安身體力行,
教子有方,故其子弟大都成才。如謝玄、謝琰是東晉名將,而封(謝韶)胡
(謝朗)遏(謝玄)末(謝淵),為文壇彥秀。謝氏一門,人才濟濟,文武
雙全。
謝安向來有弘遠之稱。在東山時,曾與孫綽等人泛海而游,乍然風起浪
涌,船上的人都驚慌失措,主張返航,只有謝安神色不變,吟嘯自如,眾人
欽嘆,「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東晉社會常用容止風貌來衡量人材。這
種特殊的價值標准淵源於兩漢的品評人物,認為一個人的才性可以在容止風
貌中體現出來,稱為標致或風流,直接影響人物的名聲地位,對社會風尚也
有潛在的影響效應。謝安有鼻疾,作洛下書生詠,聲音濁濃,士人們愛其詠
而不能及,甚至有人用手掩著鼻子來模仿其濁音。謝安被譽為東晉風流領袖,
他的一舉一動,都左右著當時的社會風氣。謝安有一位同鄉,在地方上做官
回來,捎帶五萬把蒲扇回京城出售。謝安使用他這種蒲扇,結果,京城不論
士人、庶人,都爭著模仿,使扇價倍增,不到一月,五萬把蒲扇便銷售一空。
又有河東人裴啟撰《語林》不實,被謝安斥為「裴氏學」,於是「眾咸鄙其
事,《語林》遂廢」。史稱「謝相一言,挫成美於千載;及其所興,崇虛價
於百金。」謝安不僅有卓越的軍政才能,而且風流儒雅,多才多藝,世稱「大
才疊疊謝安」,這對於一個地位僅次於皇帝的權臣來說,是很難得的。難怪
後人以為「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耳」。

D. 物理這個詞最早是在公元300多年前,哪位科學家首次使用

物理,是翻譯過來的,不可能在「公元300多年前,哪位科學家首次使用」
再說表示時間,有」300多年前「、」公元前300多年「,沒有「公元300多年前「的說法。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 ,所以他的家庭應該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亞里士多德於公元前367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是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加者。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亞里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這二十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不是一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在學院期間,亞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後,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又繼續呆了兩年,此後他開始游歷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里士多德四十二歲。
腓力於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著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 到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就在這個時局動盪的年代裡,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
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佔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里,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里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據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完的。
當亞歷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裡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里士多德,並判他為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里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六十三歲。

研究領域: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里士多德認為分析學或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力圖把思維形式和存在聯系起來,並按照客觀實際來闡明邏輯的范疇。
在天文學方面,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在物理學方面,他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
在生物學方面,他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
在教育方面,他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
亞里士多德還曾提出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概念,如極限、無窮數、力的合成等。

相關作品:
1、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後來由他的注釋者匯編成書,取名叫作《工具論》。他們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看法,認為邏輯學既不是理論知識,又不是實際知識,只是知識的工具。《工具論》主要論述了演繹法,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對這門科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2、亞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學》討論了自然哲學,存在的原理,物質與形式,運動,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問題。
3、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一書中開始討論物質和可毀滅的東西,並進而討論了發生和毀滅。
4、《氣象學》討論了天和地之間的區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帶;其中還有一些關於視覺、色彩視覺和虹的原始學說。
5、亞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和《分析前篇和後篇》等 。

E. 山西裴家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於蘋邑(今山西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山西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經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
2、源於周朝秦國。秦國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史稱秦非子。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並被封為裴鄉(今山西聞喜縣的裴城)的首領,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世子孫便已封邑為姓,稱裴姓。
3、源於春秋時晉國。晉平公將一個貴族封到裴中(今陝西岐縣)那個地方做首領,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代遂以"裴"為姓,稱裴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綠野堂":唐朝時督國公裴度建有綠野堂別墅。 "督國堂":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三、歷史名人
裴 秀:晉代司空、地圖學家。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制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貢地圖》十八篇。 裴 度:唐憲宗時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暫告結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贊美。 裴 果:北周驃騎大將軍。少時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時,為平陽郡丞,從軍征討,每先登陷陣,勇冠當時。累官隆、眉、復三州刺史,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 晉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時宋有史學家裴松之,齊有廣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祿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詩人裴迪,書法家裴行儉,兵部侍郎裴休。近代有我國著名的史前考古學家、我國舊石器考古學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奠基人、我國古人類學的主要創始人裴文中。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東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東郡
分類: 以封、住地為氏
姓氏來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裴姓是伯益的後代,被封於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此以pei為氏,後來他們的後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為裴,稱裴氏。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說,裴姓原為嬴姓,是伯益的後代,秦時的非子之孫被封為裴鄉侯,子孫因此以裴為氏,即山西聞喜的裴氏家族。而《唐書·宰相世系表》上也記載,非子的孫子受封於pei鄉,後代因以封地為氏,後來徙離封地,就去邑旁從衣旁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伯益是顓頊帝的子孫,善於調馴鳥獸,被虞賜姓為嬴,後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約2650年以前的周朝時,伯益的後裔出現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為解邑君,食采於現在河南省洛陽縣南方的解邑,於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從非鄉搬到解邑,並且改姓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遷,繁衍至今,分布於全國各地。望族居於河東郡,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這就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
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在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後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漢、魏,歷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僅隋唐二代活躍於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數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蘊、裴矩、裴他、裴讓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樞等;軍事家有裴行儉、裴茂、裴潛、裴叔業、裴邃、裴駿、裴衍、裴寬、裴果、裴文舉、裴鏡民、裴濟等;法學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個學術領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閃耀古今,不勝枚舉。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號稱聞喜八裴,與當時的琅琊八王齊名。),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創造性地制定出「制圖六體」的原則,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為地圖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所著《禹貢地域圖》18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地圖學說的專著。他被譽為「中國制圖學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顧),是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庄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南北朝時期的「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譽。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65卷、博採群書,史料翔實,流傳千古,開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稱贊他「裴世期為不朽矣!」他的兒子裴駰為司馬遷《史記》作注,寫成《史記集解》80卷,流傳於世。他的曾孫、裴駰之孫裴子野撰寫編年體《宋略》20卷,其敘事、評論都超出了沈約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響非凡,永垂後世。
唐代小說家裴鉶著《傳奇》一書,首先提出的「傳奇」這個專有名詞,以後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小說文體,且愈來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愛。還有東晉小說家裴啟、北魏文學家裴伯民、東魏詩人裴讓雲、唐代史學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學家。據《隋書》記載,裴政在斷獄時,「用法寬平,無有冤濫」,深得民心。又因敢於直言進諫,多所匡正,享譽朝堂內外。隋文帝繼位後,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開皇律》。裴政博採魏、晉、齊、梁等南北朝時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處,廢除了前世的梟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訊時慣用的大棒、毒杖、車輻壓踝等酷刑全部革除,並規定民有冤屈,縣不受理時,可依次上訴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訴。《開皇律》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歷代任何律令都顯得格外開明,是一部劃時代的古代刑典,為後世立法奠定了規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評價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見其影響深遠。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個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沒有給他立傳,但他卻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代表國家,率領訪日友好使團出訪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國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訪隋,次年3月到達長安。裴世清受隋煬帝詔命,率隋朝使團一行13人回訪日本,並晉見了日本天皇,獻上了文物及國書。 他攜帶的這份國書在日本的《日本書記》太籍中被保存下來,成為永久的歷史見證,為發展中日睦鄰友好關系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職於周、隋、唐的三朝元老,為政廉謹,頗負清名。他先後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史部尚書等職。隋煬帝時,裴矩受命赴張掖(今甘肅)主管與西域各國開展貿易之事。在與各國商人接觸中,他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大量寶貴資料,編撰成《西域圖記》3卷。書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紹了西域44國的國情,還繪制了許多地圖,標出了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3條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為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
唐開國元勛裴寂,在隋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之際,高瞻遠矚,順天順人,鼎助李淵起兵晉陽,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於整頓漕運,保證了南糧北調的水道暢通,解決了唐王朝沿續了幾十年的關口糧荒問題,開元年間傳為佳話。
一代賢相裴度,更是世代傳頌,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與唐初的名相魏徵等人相提並論。他從青年時代便胸懷壯志,正氣凜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績就是竭盡畢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鎮割據勢力,特別是在平定淮西藩鎮吳元濟叛亂中,立場堅定,力挽狂瀾,功績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統一,出現了「元和中興」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亂平定之後,唐憲宗封裴度為上國柱並晉國公。後來由於奸臣構陷,裴度三起三落,幾度入相,幾度出藩。裴度為相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詩文大家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撰寫詩文頌揚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跡,甚至被編成傳奇小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裴氏家族千餘年來,將相接武,代有偉人,確實是中外歷史上的一大奇觀。所以,在我國的歷史劇中,表現裴家的戲劇就有好幾個,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恆遇仙記》、《白蛇傳》等,演的都是與裴家有關的事。名劇《白蛇傳》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書法家裴休的兒子。歷史上的法海,本來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說出世後,法海便成為反面人物了,這也算是一奇。
聞喜裴氏,是聞名天下的中華望族,是名副其實的宰相門第。歷代所修的縣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幾乎佔了鄉賢錄中四分之一強的條目,由此可見其家族英才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千年興旺之族,宰相頻出一望,功在中華盛世,史書猶沁余芳。這樣的望族,這樣的門第,其背後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穿透千年風雲,穿透歷代名相,我們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標榜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典範。
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兩千餘年來,裴氏家族的興隆與輝煌,引發著人們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經久興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總結了三條,即聯姻、世襲與自強不息。裴氏家族歷史上共出過附馬、皇後、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由聯姻、世襲所結成的封建裙帶關系,這無疑是促成裴氏人物顯露頭角的優越條件,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對於公侯將相數以千計的裴氏家族來說,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在於他們重視教育,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徵。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謹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裴柏村至今仍保留著重視教育的傳統,幾乎家家門樓上都有「耕讀傳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沒有不上學的孩子。改革開放以來,村裡考上大學的有30多人。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聞喜縣(聞喜。春秋戰國時為古曲沃地,秦為左邑,屬河東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河南,路經河東左邑桐鄉,聞平南越大捷,進改桐鄉為聞喜。歷代縣城雖有變遷,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山西聞喜,是著名的宰相之鄉。中國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鄉,如浙江紹興是幕府之鄉;四川眉山是才子之鄉;山東曲阜是儒聖之鄉;山西運城是武聖之鄉;湖北英山是將軍之鄉。歷史名謠中有:「山東出將,山西出相」的說法。)禮元鎮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於1995年農歷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築、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跡很多。現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眾多古跡。
裴氏祠堂又稱晉公(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公。)祠,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
裴氏碑廊,幾乎是中華精品書刻博物館。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葯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並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裴氏墓冢座落在裴柏村東五公里風光秀麗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F. 我的世界玄理2鎢礦在哪

地下 .

閱讀全文

與玄理2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ac怎麼幫安卓手機遷移數據 瀏覽:949
伺服器110087什麼意思 瀏覽:71
肉'電影百合 瀏覽:799
流浪愛侶1984 在哪看 瀏覽:333
日本大遲度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86
露生殖電影 瀏覽:523
中文演算法學習網站 瀏覽:623
銀行年報pdf 瀏覽:494
phpcurl取cookies 瀏覽:719
馬克是什麼電影 瀏覽:496
雲伺服器回本周期 瀏覽:803
韓國五十歲倫理推拿 瀏覽:688
比較漏的電影 瀏覽:170
從流水線逆襲成高薪程序員 瀏覽:452
14路恐怖末班車連續劇 瀏覽:600
linux運行java命令行參數 瀏覽:622
雲伺服器和vms區別 瀏覽:19
有一本小說主角叫屠夫 瀏覽:880
微信發送pdf文件 瀏覽:605
被老婆當鼎爐修煉的小說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