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序員轉行做什麼工作
我對技術轉行深有體會,我也是程序員轉行的,之前做JAVA開發,對程序員轉行而言,理由有且只有一條,太TM累了,沒前途!加班嚴重的損耗精力,頭發早禿,三十幾歲全身只剩腰部以下毛發完整了。中年油膩男,談對象都嫌你長得丑。知友們說我說的對不!尤其是上了三十歲,哪有這么大精力還在耗著,有些人說:你們是坐辦公室的啊,我說,你來試試啊。不要聽別人不讓程序員轉行,他們沒有切身體會!只有做技術的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累!無論前端,後端、無論寫什麼語言,這種累是從骨頭里出來的累!累死人的累,你不懂就不要阻止技術轉崗!每年技術都有很多過勞死的,累死的不是你,是我們做技術的!成功學大師、雞湯大師一邊呆著去!聽我說技術靠譜的轉崗方法。
技術賺錢多,那也是加班夾出來的。技術就是互聯網行業最苦逼的碼農,知道什麼叫碼農嗎?不懂的去網路!別給我們做技術說大道理,我們的道理只有一條,就是不想幹了,就想轉行。但凡能說出來不想做技術的朋友,都是已經下定決心要去轉行的了。
許多技術寧願降低薪資也不要這么的累,而且技術的累也看不到前途,想成為技術專家?那你想的也太簡單了。這職位看似很高技術含量,其實多數都是重復的高壓力工作而已,而且就算你成為專家,也是每天都在寫代碼,而且寫的更多,與不是專家有何區別?那你會說,你們技術不會做管理啊?那我只能呵呵了,技術做管理,管理啥?給你個小組長當還不照樣接著寫代碼。你問我咋知道,我曾經做過小組長的。那做到項目經理?呵呵,哪有這么多的項目經理給你做,技術這一層級做管理非常的難!它是互聯網職位中最底層的職位,同時也是互聯網公司裡面人數最多的!這么多的人誰給你轉崗位,那也太難了!
我之前的公司技術轉崗的很多,我一個同事30多歲了,也不想做技術,成為我們公司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選擇的方向是做工程一類,因為他們親戚有做這一塊的。他走時撂下一句話,告訴你們,如果我再做技術,我就去吃屎。過了沒兩個月,我們聯系他,他又做技術了,問他何故,甲醛中毒,實在受不了那氣味!還不如吃屎哈哈哈。哪一個行業都很難做啊。隔行如隔山!如果你要去轉,需要慎重。
還有的同事轉行做金融去了,沒過幾天,辛辛苦苦做技術賺的幾十萬塊錢都賠進去了。想買房的首付也沒了,轉行沒轉成,倒是賠的褲衩都沒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因為對外界行業一竅不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
我這兩年認識的只有一個做技術的朋友轉行成功了,那是我幾年前在甲方公司認識的,頭腦很靈活,今年直接回家合夥養豬去了,這同事厲害了,很有遠見,他只做投資,就在今年豬肉價格暴漲時候狠狠地賺了一筆。這是我見過唯一一個從技術轉行實現人生價值的。不怕苦,不怕累是成功不了的,成功真是驗證了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這樣的人已經不能用轉行來形容了。普通人真的很難做到,需要有機遇,還有膽識。
如果按照行業來看,行業有千萬個。但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想要跨行轉,難度是極大的。如果沒有人帶一把,事實證明很難成功,要想真正轉行成功,只有提前做准備,如果沒有準備好貿然轉行,那是不理智的。多數人都是失敗告終。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現實!
網上說什麼要會根據自己的性格選職業,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職業,要了解自己,要根據自己的愛好轉行,這些教條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說真的,沒有行業的經驗和充分的准備,毛都不是!跳進去就淹死了。就算你對自己再了解,也根本不了解這個行業!就不要聽這些心靈雞湯的大道理了!
那就不能轉了嗎?那就得聽一些告誡良言了嗎?當然可以轉,需要掌握住方法,沒有方法是不行的!只聽別人危言更不行,那些都是無用的,只有轉行方法才有用,正確的方法一定能夠轉行成功。
我回想很多朋友內轉居然成功了不少,做技術內轉還是很有機會的,不是互聯網中所有職位都像技術那樣的加班,其實我經過多年工作發現一個職位適合技術內轉,就是技術的死對頭產品經理。這職位可以說和技術關系最大了。也是做技術不喜歡的職位,但是這職位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真比技術可輕松多了。居然互聯網工作中還隱藏這么樣的一個輕松的崗位,我們可沒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但我們有工作輕松的夢想啊,而且相關性也很大,要是能轉這個崗位那就好了。
我考慮過要不要轉運營,不過運營的工資太低了點,而且也不好做,拉新留存促活,最主要運營沒什麼前途。基本也和技術一樣,做幾年就轉其他崗位了。銷售這職位也不太適合我轉,做技術出身的干銷售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太善於忽悠人,比較直。而且風吹日曬,也不太適合我這樣喜歡安靜的人做。
我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內轉是唯一一條靠譜的路!但內轉得看準方向,不要再轉到讓自己痛苦的崗位了。
經我慎重研究,我發現互聯網公司中工作有兩種職位,一種屬於綜合性職位,一種屬於專業性職位,專業性職位像我們做技術的就是這一類,每天都在和電腦打交道,每天沉默寡言,編寫一行行的代碼,修改一個又一個的BUG。這類工作很消耗精力,加班很嚴重。如果你要轉行轉到專業性職位上,無論是不是互聯網職業,都不會輕松的。因為職業的屬性就決定了這個行業的難點。就像你去刷牆,那也得反復的修復,一面牆也得刷好幾遍,修復刷的不好的地方。這是專業性職位必然具備的屬性:重復性、耗精力。所以從技術無論轉到哪個專業性職位上去,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結果都只有一條,從狼窩又入虎穴。轉了等於白轉,到頭來還是那麼消耗精力而感到疲憊。
還有一種職位屬於綜合性的職位,比如死對頭產品經理,CEO。CEO就不要去想了,技術是轉不成功的。但是產品經理是可以轉的。綜合性的職位為什麼比專業性的職位很輕松。君不見,產品經理也每天都在加班啊。不!他們只是陪著技術加班而已!他們畫完原型,寫完文檔,很長時間就不幹什麼事情了。雖然拿到的薪資比技術要低,但是這職位也太輕鬆了點,雖然評審會上也會被懟,但是過了評審會這職位就沒什麼事情做了。我也發現這職位真的是不錯了。在輾轉反側多年後,我發現我可以嘗試去轉這個職位。但是在轉之前,我也得認真看這個職位到底做什麼,雖然每天和產品撕逼,卻真不太了解具體要做哪一塊。
大體上,他們每天要畫原型寫文檔,這和技術做的差不多的。原型也不是那麼簡單,粗糙的畫一畫,然後交給UI設計出保真圖,交給技術。這工作比較像技術,但比起技術來那簡單多了。他們使用的工具是AXURE。我看了一下也不難,很簡單的,網上也有很多視頻和教程。都是比較容易的,比起學代碼來可容易多了。
可是他們還會寫PRD文檔,就是給我們技術的那些文檔,還有BRD一類的文檔。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小意思。我要寫肯定比他們寫的還好些。邏輯方面是我們做技術的優勢,產品經理在這方面還不如我們。文檔和原型是他們主要做的,我嘗試學了一下還是比較簡單的。
還有技術做需求分析。這一塊好像不怎麼簡單了。與技術的相關性就不是太大,但也比技術輕松點,因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分析。倒是有一個方法論,之前我們公司那個產品經理告訴我他是從產品手記培訓出來的,貌似還是很厲害的。至於怎麼培訓,我就不清楚,我問他的時候他說這一塊想學習的話其實還有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類的網址,我都一塊附上給你參考了。裡面有很多產品經理分享,類似於一些技術論壇,討論做產品的方法和分享一些文章。貌似我看了之後對我價值並不大,其實主要是因為這個網址知識太零散了。什麼都有,適合在職的還可以。但像我想轉行就不適合看這類文章,可以做參考我覺得還是可以的。
產品手記據說是專做產品經理培訓的,業內知名度很高,我看了一下,的確是很有名氣。在我看來,要想轉行那一定要經歷培訓的。畢竟隔行如隔山,轉行本身就不容易,根據我之前朋友的經歷來看,沒有專業的體系是不行的。尤其是這塊需求分析,也只是產品經理一部分。
還有技術要做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其實也是產品經理的技能之一,這個也得需要學習,相比較技術而言,用戶體驗也很有意思,其實更接近研究人,這比技術研究代碼要有趣的多,還要懂一些心理學。用戶體驗在產品經理上有五個層次,戰略層,范圍層,框架層、結構層、表現層。具體上我就不說了,它是研究用戶體驗必不可缺的五步,其實都很系統化。網路上找找資料也能找得到,主要是沒有實操經驗是很難得,僅靠資料也轉行成功不了。
競品分析也是產品經理需要做的,競品分析來說並沒有那麼難,其實只要學會用戶體驗就基本上就可以做競品分析了。實操來說需要寫份競品分析報告的。主要是研究競品,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去抄襲競品功能,為什麼要去抄襲。但是這個專業度也不低。因為得結合具體需求來做的。
前後台都需要會的,這也是產品經理的必備能力,因為他不只和前端溝通,還要和後端溝通的,這個肯定都需要掌握的。不過我們之前那個產品經理前後端都會,原型畫的也很好,薪資比我的要高,我也是和他經常溝通,我們之間也是很好的朋友,也是他介紹我去參加下培訓就很容易轉產品經理的。
用研這一塊也需要做,用戶研究是產品經理必做的一項,其實就技術而言,轉產品至少得有50%是相通的,還有50%是不通的,像用戶研究這一塊就是需要學習的一部分了。用戶研究也很有意思的,和市場研究一樣,不過這種職位其實做做市場,用戶對於以後獨立創業好處還是很多的。
綜合性的職位有素質要求的,轉行的小夥伴需要注意的。一般對溝通的要求很高,這是做技術的弱點,但是也是好處,因為產品經理平時主要和技術溝通的。所以基本上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術語,在這方面,技術是有絕對統治力的。這方面我倒不擔心,溝通方面只要正常溝通就可以了。這方面一般培訓都會專門訓練,像是公司化培訓為主的機構,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產品手記也是比較看中這方面的。
還有邏輯能力,這也是技術轉產品最大的優勢了,很多產品經理連代碼都看不懂,更不要說邏輯了,而且現在很多公司也都需要有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便於和技術溝通,這也是技術轉產品最大的優勢了。所以不用擔心這方面。
學習能力,產品經理需要這方面的能力,就學習能力而言,技術的學習能力不比產品經理差的。產品經理學習能力主要是針對於業務方面的學習能力,並不需要很深,基本上能夠滿足於畫原型,寫文檔就可以了。畢竟互聯網工作都需要學習的,這個職業發展變化是很快的。這方面倒不用擔心。真正在工作中隨時都需要學習的。如果學習的話我是建議參加些培訓的。轉行速度比較快,畢竟在大城市一天成本很高的。
我今年十月份也轉行了,也是通過的培訓,當然你要覺得自學可以的話也可以自學,不過我覺得太浪費時間了。自學一年也不一定有用。今年搶了產品經理的飯碗,對不住了!我覺得其實轉產品是最容易的一條路。也是最正確的一條路,也是方向最正確的一條路。像是轉產品而言,技術做到3年多就可以轉了,而且產品的職業周期要比技術長很多,像產品經理做到四十幾歲照樣很多人的,綜合性的職業比較訓練綜合能力,其實,年齡越大,綜合能力要求的就越高,即使你將來開一家店,也需要處理綜合性的事情,這些在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上反而能得到很好的歷練。產品經理很多也在創業,我覺得反而比技術創業成功率更高。因為創業這件事就是綜合性的,等到你三十幾歲時,你就知道綜合性的職業是最適合做的,專業性的職業是最苦逼的。轉崗也是必須的!
我總結出的轉崗需要遵守的原則:
第一:不要轉不熟悉的崗位
不熟悉的崗位再好的也不合適,你在一個行業想要不痛苦,起碼需要三年實際工作經驗,冒險去轉這類的崗位,不管你出於愛好、興趣、還是自身定位,都是不靠譜的轉行。任何一個職業都沒有那麼容易做的。哪個職業都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你不討厭就很好了。像技術而言,有多少其他職位看著技術很好呢。實際上呢,只有自己真實做一下才知道不容易。
第二:選擇本行業內的崗位轉
這是一個優勢,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越是相關性的職業越容易轉,越容易上手,互聯網職業是很多的,也不只有技術,也不只有產品經理,但是從技術轉產品是一條非常近也是現實的一條路。
第三:不要相信別人說的
轉行如同小馬過河一樣,松鼠說水很深,老牛說水很淺,你不能拿別人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而定位自己,這樣極大的錯誤,千萬不能找案例,案例是最害人的,別人的案例適合自己的很少。必須和他相似性越高你越容易轉。
轉行這件事,對每個技術而言都是最終要面對的事情,年齡越大,越來越疲勞,越來越看不到前景,越來越消耗精力,而自己卻無法成長,越來越多能加班的新兵進入,而自己越來越不能加班,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早轉行沒有錯。這是我轉行過來的經驗,說句實話,我轉行也是之前公司那個產品經理介紹我去參加培訓,起先我比較抵觸,但是要是想轉行就一定要去付出些。一點不付出是不行的。至少現在我對工作還是很滿意的,工作上沒有之前做技術那麼累了。這個壓力來說,要比做技術簡單多了,基本上也不用天天敲代碼,思考各種復雜的問題了。相比較,產品經理更像是一個管理者,不管怎麼樣,我覺得比做技術要好很多了。
⑵ 很多人看到企業招聘上強調能吃苦耐勞,他們內心就特別反感,這是為什麼
的確是這樣,我們在求職應聘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企業在招聘條款上,會強調吃苦耐勞。並且很多應聘者,尤其是具有一定經驗的應聘者,會感覺到很反感。本來吃苦耐勞應該是個褒義詞。但是職場的殘酷讓很多公司玩起了文字游戲。
我可以隨意的壓迫你,但是你還不能反抗,你反抗,你就屬於違反了公司的相關規定。即使員工任勞任怨,本來是應該得到表揚和贊賞。包括升職加薪。但是領導交代工作任務的時候通常都是我讓你干什麼你就必須無條件完成,你不可以抱怨,並且也不能偷懶。因為你必須按照我的意願,吃苦耐勞。其實在任何一個公司上班。只要你處於打工者的位置。你就是一塊橡皮泥,被上面的領導隨意地捏來捏去。領導會以各種理由讓你無條件地執行他的意願。
⑶ 是否覺得穩定的工作是浪費生命
當然不是,穩定的工作才會給人帶來一種無法替代的安全感。當人擁有這種安全感之後,才會有時間、精力、激情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有人會說穩定的工作就是在浪費生命。我想說的是,沒有穩定的工作,你只會為了生存去奔波,哪會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感興趣的事情?
⑷ 程序員35歲就會被淘汰看我如何擊碎這個互聯網最大的謠言
大家好,我是禿頂的碼哥!
前幾天和同事聊到一個比較尷尬的話題,程序員該如何面對35歲的這道坎?(之所以感到尷尬,是因為碼哥也即將35歲了)
「高薪」是所有人對於我們程序員的印象之一,上到航天航空,下到社區買菜,背後都離不開我們這些程序員的身影。
但在互聯網這個行業中,大都是年輕人居多,加上網上一直有程序員35歲中年危機的說法,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一些毒雞湯,不斷宣揚35歲中年危機的論調。
所以導致我們這些快到35歲的程序員都充滿了焦慮,每一天都在思考如何規劃自己的後半生。
那程序員真的有35歲中年危機嗎?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被優化的中年程序員呢?碼哥作為從事互聯網行業十來年的老油條,發表一些我個人的看法,不對之處還望大家幫忙指出!
為什麼程序員會有中年危機的說法?
其實主要有三點:
1、身體危機
工作壓力大,職場競爭激烈,996的工作環境,讓很多程序員隨著年齡增加身體越來越吃不消,注意力和精力都沒辦法和剛入行相比,開始慢慢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態。
作為技術出生的程序員,在年齡到達35歲之後,還會出現一個懈怠的狀態。因為到達這個年齡,基本上都已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而這個時期家裡的瑣事也是最多的。可能今天是老人需要體檢,明天是孩子生病了,一大堆糟心事讓人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心無旁騖地專心研究技術。
3、失去對技術的熱情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可能覺得有厲害的技術是一件很炫酷的事情,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更多想法是怎麼去賺錢,慢慢對技術就失去了原有的那種高度熱情。
眾所周知,互聯網行業的技術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而以上的三種情況,都會導致中年程序員無法更好的學習新技術,在與年輕的程序員的競爭中,自然也就慢慢失去了競爭力。
但是,年齡超過35的程序員,就真的會因此被淘汰嗎?
1、程序員中年危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仔細想一下,國內的互聯網發展才20多年,而我們國內第一批程序員群體,大都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到了中年危機這個論調最高峰的2010年,這群人正好30歲左右,那時候的說法是程序員到了30歲就會被淘汰。
結果這批程序員30歲的時候,並沒有被淘汰,反而還有不少人的事業達到了小高峰,於是,程序員30歲會被淘汰的論調又改成了35歲。
2、最早那批程序員現在去哪了?
大家都知道,過去這十幾年,是國內互聯網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而且全國富豪榜前十的,大多數都是互聯網企業,身處互聯網的從業人員,都吃到了時代的紅利,也賺了不少錢,這些實現財富自由後,不再繼續做程序員了,但這都屬於他們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淘汰。
3、真的有35歲被淘汰的程序員嗎?
雖然近幾年也有些互聯網大廠遇到財務危機,有裁員的情況發生,但是被裁員的大多數並不是以年齡來篩選的,更多的是會把入職不到一年的新人給裁了,因為這樣才是把企業損失降低到最低的做法。
所以, 程序員35歲的中年危機確實發生過,但並不是普遍現象。
那我們就可以不用擔心中年危機,只需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就行了嗎?
當然不行, 在大型資本機器裡面當螺絲釘的人,是最容易被代替和淘汰的。
想要保證自己職業生涯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就必須做好面對危機的相應准備。
要做些什麼准備呢?
1、必須要對學習保持熱情
互聯網技術的更新非常迅速,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讓自己的技術保持在行業前端的高水平。
2、一定要讓自己有一個 健康 的身體
身體是一切的本源,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我們什麼都幹不了,什麼都干不好。合理的鍛煉,是最提高身體素質最好的方式,而身體素質加強,也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和更好的恢復體力和精力。所以,只有身體好,才能精力充沛,才能讓工作和學習更高效率。
如果你有擔心自己35歲危機的想法,那不妨先思考自己是否在35歲之前已經做好了應對的准備?
如果做好了,那你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如果你害怕,那說明你做得並不夠好。未雨綢繆,是任何一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需要做的。
1、技術永遠是程序員的核心主導力
在公司的項目開發中,可以多思考思考,自己是否對產品邏輯完全了解,對項目所涉及的技術是否全部吃透,甚至是否深知技術原理和特點。
2、晉升管理崗位
如果喜歡專注技術,不希望精力分散,那就可以走技術專家的路線。如果是喜歡和他人協作、關注業務、能帶領團隊、不願意被某個細分的技術領域局限的話,可以去做些管理工作。
3、堅持技術的積累
在你35歲之前,沒有放縱自己,並且一直堅持技術的積累,那即使你到了35歲的時候,依然還是滿懷自信,以你的能力,到哪裡都是無所畏懼的。
最後
我是一枚已經禿頂的程序員,也是一顆在資本機器下有些自我思想的螺絲釘。工作中之餘最大的興趣,就是分享一些程序員的經驗之談,如果通過我的分享,讓你感到有所幫助,還希望不吝一鍵三連!
另外非常感謝大家能夠閱讀本篇文章,碼哥也准備了一份禮物,給大家可以私信我白嫖!
⑸ 互聯網上人人都是月入過萬為什麼你賺錢這么困難
收入過萬沒有那麼簡單,賺錢困難才是常態。
經常上網的人,總是能看到很多人月入過萬,年紀輕輕就走上人生巔峰,實現財富自由的故事,彷彿賺錢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身處現實中的我們,卻仍然為了生計而努力,因為能吃上一頓大餐高興好久。
脫離了網路,真的有那麼多人收入過萬嗎?
一分耕耘,一陣收獲,賺錢從來不是易事。作為同樣為美好生活努力的平凡人,不要被網路上月入過萬的假象迷惑,做好眼前事,珍惜眼前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