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通過辛勤勞作,成功解除了民間的洪水災害。接下來詳細解釋大禹治水的故事內容。
一、大禹的背景與任務
大禹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因洪水泛濫而承擔起治水的重任。在洪水肆虐的時期,他接受了帝堯的任命,擔起治理洪水的責任。他通過改進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疏導洪水入海的方式,最終解除了水患。
二、大禹的治水過程
大禹治水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他採用了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同時還修築堤壩以防洪水侵襲。在這個過程中,他帶領百姓勤勞工作,經歷無數困難,歷經多年努力終於成功解除了洪水災害。
三、大禹治水的影響與意義
大禹治水不僅解除了當時的水患,還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事跡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禹治水的成功也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對於後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結來說,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則著名故事,通過大禹的努力和智慧,成功解除了洪水災害,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 庚辰神話故事中的庚辰
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庚辰被描繪為一位威武傑出的上界天神,他是西王母的女兒雲華夫人的侍衛。在帝堯時期,面對洪水肆虐,大禹受命治理水患,雲華夫人派遣庚辰等七位天神降臨凡間,協助大禹。他們以神力開山辟河,斬妖除魔,為人間立下赫赫戰功,手持上古神劍「避水劍」。庚辰在大禹的十三年征程中,參與了諸多戰役,如博殺防風氏、逐共工以及在桐柏山與巫支祁的激戰中降服「千古第一奇妖」。這些成就使得庚辰被譽為淮瀆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太平廣記》引述《戒幕閑談》·《李湯》記載,淮水民眾繪圖以庚辰形象,以避洪濤風雨,顯示出庚辰曾降服巫支祁的鎮妖辟邪之力。因此,人們尊奉庚辰為淮神,期待其賜予平安。
其次,文人士大夫如明朝鳳陽知府唐龍,因對巫支祁的憎惡和對庚辰的贊揚,他在《重修淮瀆廟碑記》中雖未明確指明庚辰為淮神,但其傾向性的觀點體現了對庚辰正義形象的認可。
最後,民間的口耳相傳中,庚辰因其正神形象和降妖故事,被普通百姓視為淮瀆爺或龍王爺,成為他們的保護神,反映了百姓對平安生活的期盼。
在青丘的《鬼話連篇》中,庚辰的故事繼續流傳,成為神話傳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盪盪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
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
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3)傳說古代洪水肆虐誰奉帝堯的命令擴展閱讀:
1、相關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