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鄲城縣的歷史
鄲城縣是我過建立後設置的新縣城。位於河南省東部。今鄲城縣地域,西周時屬厲(音lai)、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音hu)縣和項縣。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唐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未變。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屬歸德府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民國3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 ,至民國19年(1930年)廢除。民國30年(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1965年6月增設周口專區,鄲城縣改屬周口專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