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將軍是什麼級別
日本幕府將軍可以說是日本武將最高層次,論級別的話有點類似漢朝時期的大將軍一職,用現在的觀點看的話,就是中央軍委主席這一級別,而且權力更大。而且到後來,可以說架空了天皇,相當於是東漢末年的曹操一樣,是古代日本真正的實權人物。
幕府將軍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始階段。始自奈良時代,當時此職位平時不常設,每有徵伐由朝廷命將出征,大將有權自行開府。這實際上是從我國的「開府」、「持節」而來,連「幕府」都是我國的相應詞彙。自坂上田村麻呂之後,這一官職基本固定為「征夷大將軍」,因此,多將田村視為第一個征夷大將軍。此階段的幕府將軍是公家朝廷的將領,不具有後來武家政權「幕府」的意義。
勃興階段。日本歷史上,源氏消滅平氏後,決定借用「征夷大將軍」一職來建立獨立於公家朝廷的政權結構,自源賴朝始,「征夷大將軍」成為武士政權元首的固定官職,「幕府」成為武家政權的穩定組織架構。此時期,幕府將軍不斷強大,架空天皇。
衰亡階段。此階段主要是德川幕府末期。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史稱黑船事件。德川幕府屈服於列強的軍事壓力,連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出賣大量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幕府成為社會討伐的目標,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一些中下級武士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刺殺主張開國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外國人等等。由於種種局限性和受到幕府和西方列強的鎮壓,宣告失敗。人們開始認識到要真正富強,就要推翻幕府統治,倒幕運動開始了。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後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布「王政復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
❷ 歷史課的預習~~日本明治維新時的社會狀況是什麼
德川家康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後,對鞏固日本德統一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人物。他生於1542年三河國(今愛知縣)的崗崎城人,幼名竹千代。曾作為人質跟隨戰國大名今川義元征戰南北。今川義元在桶狹間戰役中死後,家康乘機獨立,並轉而與織田信長聯合,發展自己的勢力。1582年,織田信長被刺身亡,家康則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成為佔有駿河、遠江、三河、甲斐、信農五大國的大名。1584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家康大勝羽柴秀吉(豐臣秀吉)。但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家康向秀吉妥協,並通過與秀吉聯姻等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1590年,豐臣秀吉完成了統一大業,德川家康被封於關東江戶城(今關東一帶)。1596年家康被封為內大臣,五大老首席。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翌年德川家康進入伏見城本丸,成為事實上的執權者。
豐臣秀吉死後,五大老與五奉行雖表示誠心輔佐秀吉遺子秀賴代行政務,但各自心有打算。其實,豐臣秀吉死以前,他的近臣就已分成兩派,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吏派和以加藤清正為首的強權派。德川家康與強權派關系密切,他積極地籠絡人心,操縱派系對立,開展獨占霸權的活動。
1599年,文吏派的干將、五大老之一,前田利家病死,政局均勢被打破,形勢有利於家康。1600年,家康以上杉景勝不從朝廷命令、圖謀反叛為由,組成東軍,攻打會津。此時,石田三成乘機與其他四奉行謀劃組成西軍,推毛利輝元為盟主,共同彈劾家康,並於7月攻下東軍的據點伏見城。9月,西、東軍先後進入美濃(今歧阜縣)。15日,雙方在東西4公里,南北2公里的關原盆地展開了激戰。東軍忠誠合作,戰斗意志昂揚,而西軍內部意見不統一,人心渙散,小早川秀秋又忽然倒戈,最終這場戰斗以東軍的勝利而告終。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安國寺惠瓊等被捕,10月在京都六條河原被處以死刑;毛利輝元、島津家久收拾殘局回到自己的領地。
德川家康取得霸權之後,立即開展鏟除異己、分封親黨的活動。多達88位大名被 「 改易 」 或 「 除封 」 ,豐臣秀吉的兒子豐臣秀賴只得到攝津、河內及和泉三地,成為收入僅65萬石的「大名」。1603年,德川家康效仿鐮倉時代的源氏與室町時代的足利氏,強迫朝廷封他為右大臣和征夷大將軍,並將江戶作為自己的據點,成立了幕府。當時的江戶破舊敗落,無法與本州西部各大名的封地相比。德川家康艱苦創業,苦心經營,在取得征夷大將軍之後經過精心建設,終於將江戶建設成足以與京城相匹敵的政治經濟中心。為獨占政權,削弱皇室的權利,江戶幕府於1614年頒布了《禁中及公家諸法度》,不僅取消了朝廷對武官的任命權,並規定天皇的活動只限於從事學問。同時,為防止豐臣氏卷土重來,德川家康對身處富庶的大坂一帶的豐臣秀賴展開了打擊。1614年,他製造了「方廣寺鍾銘事件」,發動對大坂的進攻,並於次年佔領大坂,迫使秀賴母子自殺,終於徹底清除了來自豐臣氏的威脅。
德川家康在執掌政權二年後,讓位於兒子德川秀忠,隱居於駿河自己的老巢,遙控江戶幕府。經過第二、三代將軍的經營,江戶基本確立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二、幕藩體制的確立
江戶幕府的統治,將軍是絕對的中心,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將軍之下設有「大老」、「老中」、「若年寄」等職。「大老」,為特別指任的執政官,具有較高的地位,但並非常設;「老中」,經將軍授權直接掌管政務,一般由4至5人組成,輪流主持政局。「老中」的職責主要有皇室、公卿、大名事務的處理,全國財政、寺社的管理以及外交事務處理等等。為確保德川氏的統治地位,幕府對「老中」人選的選用非常謹慎,除考慮個人能力之外,與德川氏的親疏關系也成為入選條件之一。據統計,整個江戶時代共有「老中」143人,其中「御家人」、「譜代大名」等與德川氏關系密切的人占據了95%左右, [1] 足見德川氏為維護統治用心良苦。「若年寄」也參與政務,分掌旗本、御家人及江戶市政。「若年寄」的人選也大多出自德川氏親近。「老中」下還設有許多職務,如江戶奉行、寺社奉行、勘定奉行等等,他們管理江戶一帶的政務、司法以及全國寺社、財政等事務。
幕府的監察機構有「老中」下屬的「大目付」與「若年寄」下屬的「目付」,監視上至「老中」下至一般武士的行為。幕府的最高司法機構為「評定所」,由「老中」、若年寄、三奉行、大目付、作事奉行等人員組成,審議一些涉權范圍較大的案件。
幕府的軍事機構由直屬御家人、旗本及各藩與所屬武士組成,重要的城市由「定番」輪流守衛。有重要的戰事時,各地的大名就是軍事統領,他們有對幕府擔負軍役的義務。但總的來說,全國大名的兵力無法與幕府的軍事力量相抗衡。
幕藩體制是德川家康以來建立的統治模式,「幕」即位於江戶以將軍為中心的幕府,「藩」即由幕府任命的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大名」。幕府把持中央的大權,地方上的藩政則交由「大名」來管理。「藩」的統治機構也與幕府機構基本相似,但大名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利。這並不代表大名對地方藩政的完全掌握,大名的權利首先要以對幕府的絕對支持為前提,幕府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度規范和限制大名及下屬武士的權利與義務,並且利用各種手段削弱大名對幕府的對抗力,確保大名既能管理好地方事務,又不會威脅到幕府的統治。
首先,幕府以親疏關系將大名們劃分為「親藩」、「譜代」、「外樣」三類。「親藩」就是將軍家的親屬大名,與德川家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尾張德川家、紀伊德川家、水戶德川家,被稱之為御三家;「譜代大名」是指在關原之戰以前就歷代服侍於德川家的家臣,在江戶幕府成立時共有68家,分別稱之為安詳譜代、岡崎譜代、駿河譜代;「外樣大名」,是關原之戰後新臣服的大名。與德川氏關系密切的大名被安排在江戶的周圍,外樣大名被封往邊遠地區,並定期到江戶參觀。許多大名由此耗去大量財力與精力。幕府還規定一藩只能保留一座城堡,其餘全部拆毀。
大名的統治結構與中央幕府基本相似。如「家老」相當於幕府的「老中」,藩下各町也派「町奉行」駐守,也設有監察官「大目付」等等。大名向下直接掌管農民,徵收租稅,向上則承擔各種公役和軍役,如修建工程,戰時組織軍事力量等。
這樣,將軍通過領地的分封與俸祿的提供,與各地大名、武士結成牢固的君臣、主從關系,大名及其下屬武士、家來則向將軍宣誓效忠,並擔負一定的義務。大名與其下屬也結成相似的關系。因此,全國大名雖然呈現割據狀態,但由於將軍及幕府的絕對支配地位,幕藩體制安全運行了兩個半世紀。
為進一步牢固幕藩體制,幕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前述的《禁中及公家諸法度》,限制皇室的權利及活動范圍,同時對大名及武士也實行嚴格控制。1615年,幕府頒布的《武家諸法令》,規定了大名及武士階層的活動准則及對幕府的義務。《武家諸法度》共分13條,內容包括大名、武士的生活規范,如服制、乘輿制度、婚姻制度等;生活方式如勤儉、禁止群游群飲、修煉「文武馬弓之道」等;對上義務方面,首先是要定期到江戶參見將軍,其次不可隱瞞包庇任何有違於幕府法制的行為與人,禁止修繕新城等。《武家諸法度》要求各地大名與武士嚴格遵守,若有違反,就要被處以幽禁、沒收領地,甚至賜死。
1635年,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期,幕府任命名儒林羅山主持,對慶長版《武家諸法度》進行了修改與補充,將原有的13條法規擴充為19條,並進一步規范了大名的義務。特別是嚴格規定各地大名、小名必須隔年到江戶拜見將軍,即一年駐守領地,一年執勤幕府,回領地期間大名的妻子留在江戶作為人質,這就是著名的「參觀交代」制度。「參觀交代」制度一方面限制了大名的政治活動,一方面由於參觀的巨大開支,牽制了大名的財力,削弱了大名對幕府的抵抗。幕府由此加強了對大名的控制,進一步鞏固了其統治地位。
幕府實行幕藩體制的統治方式,其根本支柱是嚴格的不可僭越的等級身份制度。為實現少數武士對人口佔大多數的農民及「町人」的統治,所謂「士農工商」的身分區別被不斷強化並固定下來。「士」指武士階層,「農」指農民,「工」、「商」差別不大,指商人與手工業者,他們被統稱為「町人」。在這四個階層中,武士的地位高高在上,他們修習武藝與學問,佩戴雙刀,一把用於殺敵,一把用於自裁(剖腹)。假如農民與「町人」有「犯上」的行為,武士有權不經過上級而直接將他殺死。與武士相反,農民、「町人」等平民的地位相當底下。幕府對農民的勞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極力詐取其全部的剩餘勞動;由於幕府「重農輕商」政策的限制,「町人」的活動也受到多方限制。平民不能象武士那樣擁有姓氏,遇到大名出行等場合,必須伏地跪拜,不能抬頭。另外,在各階層內的等級制度也十分嚴格,如武士又分為「侍」、「徒」、「中間」等級別,徒以下的武士遇到上級,也應伏拜路旁。農民中有「持高」農民與「無高」農民之分;町人也有復雜的門第與身分差別。在四民之下的還有穢多、非人,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統治階級中的皇族、公家、僧侶與神官不屬於四民之列。
幕府就是這樣嚴格地鑄造起等級身份制度的銅牆鐵壁,以保證其階級統治順利進行。
三、禁教與鎖國
江戶幕府成立後,雖然德川家康曾通過各種途徑要求與明朝恢復國交,但由於明朝政府對豐臣秀吉的侵略言行記憶猶新,加上國內政局不穩,對此反應不甚積極。幕府又企圖利用再開「勘合貿易」、將貿易區移至琉球、將琉球十年一貢制改為一年一貢制等措施實現對流球的控制,遭到了明政府的拒絕。
在這期間,日本與朝鮮關系通過對馬島藩主宗氏的外交努力得以改進,1609年,兩國締結《己酉條約》,恢復了國交與貿易關系。而對於琉球,德川家康則以琉球親明為由,出兵琉球,迫使其從屬島津藩。
德川幕府與南洋各國之間實行「朱印船貿易」制度。慶長年間朱印船的觸角深及暹羅、呂宋(菲律賓)、交趾(越南中部)、東京(越南北部)、柬埔寨、西洋(澳門)、安南等19個地方,而到了元和(1615-1623)、寬永(1624-1643)年間,朱印船貿易的港口就集中到了高砂(台灣)、東京、暹羅、呂宋等7個地方。在往來貿易的同時,日本人在所到國當地建立起的貿易駐地——日本町。
16世紀的世界海域一直被舊教國葡萄牙、西班牙所控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摧毀後,葡、西兩國的東亞海洋貿易遭受到了來自新教國英國、荷蘭的挑戰。葡萄牙人數次在幕府面前攻擊英國與荷蘭,德川家康不以為然,反而對英、荷貿易產生極大的興趣。經過激烈的競爭,葡萄牙、西班牙在東亞貿易戰中敗給英國與荷蘭。由於對中、日貿易的苦心經營,荷蘭又逐漸取得了貿易的優勢地位,到17世紀20年代,荷蘭成為西方獨占對日貿易的國家。
在國內,幕府對外來宗教尤其是對天主教的發展越來越警覺。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因貿易的需要,對天主教的傳教活動採取默認的態度。天主教勢力得到很大發展,參加者從平民到武士甚至大名諸侯一應具有。他們結成堅強的組織,宣傳上帝的權威與人人平等的思想,這與幕府的「神國」思想及等級身份制度相違背;加上新教國家英國與荷蘭因貿易的競爭關系,對天主教支持國西班牙、葡萄牙不斷進行挑撥,幕府愈來愈感覺到對天主教進行鎮壓已刻不容緩。
1612年,天主教大名有馬晴信擊沉一艘葡萄牙商船,為討封他的肥前舊領地,有馬氏向德川家康近臣本多正純的家臣岡本大八行賄,但事情未獲成功,有馬向本多正純追問,岡本大八受賄事發,被本多囚禁。在獄中,岡本又揭發有馬晴信謀殺長崎奉行。幕府以謀殺、受賄罪且兩人均為天主教徒為由,賜死有馬,火刑岡本大八。並以此為契機,斷然發出禁教令,宣布幕府直轄都市駿府、江戶、京都、長崎等地禁止天主教的傳播,並要求摧毀域內所有天主教堂。1613年大久保忠鄰被任命為「伴天連追放總奉行」,進入京都,負責摧毀京都的教堂,流放天主教傳教士,並強迫那裡的天主教信徒「改宗」。1616年,幕府命令島津家久消滅領內「百姓以下」一切天主教活動,禁教的重點由清除外國傳教士活動轉向對國內一般教徒的迫害。1622年發生了著名的「元和大殉教」事件,西班牙等外國傳教士、日本教徒及朝鮮、中國人55人被集體屠殺。幕府還採用「踏繪」的手段搜查信教民眾,一旦被幕府發現,信徒就被處以遊街、拷打甚至竹鋸、火刑等各種殘酷的刑罰。許多教徒被迫改宗。
九州肥前的島原與天草,是天主教在日本的發祥地,自1634年以來兩地天災不斷,幕府卻一再逼交租稅,並對信教民眾展開殘酷迫害。兩地人民忍無可忍,推舉16歲的少年天草時貞四郎為首於1637年發動起義。參加起義的群眾很快發展至3.7萬人,包圍了島原城。農民、浪人武士、天主教徒是這次暴動的核心。幕府緊急調動兵馬,令執勤於京都的西南藩主回國鎮壓起義。雙方僵持了數月,天草軍終因長期困守,彈盡糧絕,被幕府軍鎮壓。天草時貞四郎戰死,被俘民眾全部被殺害。島原起義是一次以宗教為號召口號的農民起義運動,一方面沖擊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秩序,另一方面更引起了幕府對外來宗教的恐懼,為全面鎖國埋下了伏筆。
伴隨著禁教的展開,幕府逐步加緊了鎖國的腳步。早在1616年幕府就下令除明船以外的外國商船隻能在平戶、長崎兩港停泊。1620年,禁止日人隨外國商船出海並輸出武器。1622年「元和大殉教」之後,驅逐葡萄牙、西班牙人出境及禁止入境通商。隨後幕府分別於1633、1634、發布第一、二次「鎖國令」,在進一步驅逐境內的天主教勢力的同時,嚴格限制對外交往與貿易,宣布只有經過特許的船隻(奉書船)才能出海。1635、1636年又接著發布第三、四次「鎖國令」,禁止一切船隻駛往海外,海外歸僑、葡、西混血子女一律處死等。1639年幕府發布第五次「鎖國令」,全面限制一切外來船隻。規定只有中國、荷蘭的船隻才能與日本通商,且通商地點限定在長崎一港。朱印船貿易被禁止,幕府壟斷了所有對外貿易。1715(正德五)年,幕府發布《正德新令》,限定每年來航的中國船隻不能超過30艘,銀6000貫;荷蘭商船限定2艘,銀3000貫。
這樣,日本經過數十年的禁教鎖國運動,一步步關上了國門。日本對西方的開放如驚鴻一瞥,立即轉入對本國文化的咀嚼與對民族產業的經營上。
第二節 江戶時代經濟的發展
一 、封建領主制經濟發展狀況
江戶時代的經濟制度是一種封建的小農經濟。16世紀末,日本人口的80%以上為農民。基本的生產關系為各藩領主直接控制廣大農民,農民為領主耕種一塊世襲土地,並交納一定量的實物地租和貢米。這種被稱為「本百姓」的自耕農,是德川幕府時代幕藩體制的主要經濟基礎。
幕府的收入主要依賴農民的年貢。因此為保證大米等糧食的供應充足,幕府千方百計提高對土地產量的剝削,不斷地變換租稅收取制度,提高農民上稅的份額,對農民的搜刮幾乎到了使農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為防止農民從土地上流失,嚴禁土地的永世買賣。同時為了防止農村生產、生活的商業化,1650(慶安三)年,幕府向全國農民發布《慶安告諭》,禁種經濟作物,提倡節約。並通過改革幣制、強制捐獻、壟斷專賣等形式壓抑商品經濟的發展。
盡管如此,商品經濟還是在農村出現了,農村的生產力程度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造以及栽培技術的提高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一部分農民開始有了年貢之外的剩餘產品。這為商品經濟在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一部分富裕起來的富農、地主僱傭貧雇農進行土地的耕種,同時在農村開設手工作坊,進行商品的經營,牟取更大的利益。鄉村商人統包農民的農產品及手工產品,銷往外地。同時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農村,他們向農村收購產品,牟取利潤。封建領主出於生活與財政的需要,也不得不鼓勵農民進行一些經濟作物的生產,農業生產日益商品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產生了農業特產區,如棉花生產集中在畿內和東海地區,養蠶集中於關東和東山地區,大豆盛產於本州東北地區。這樣的地區性特色農業為農產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契機。米、棉、油等農產品除了上交部分外,剩餘部分都作為商品出售。自然經濟逐漸受到沖擊。
農村經濟作物的生產,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從17世紀末開始,農村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發展的顯著特點。農產品的商品化,使農村捲入商品經濟的漩渦。上交給幕藩的租貢和農民的剩餘品都向貨幣趨勢發展。17世紀後半期開始,為解決復雜的財政生活需要,各幕藩開始實行初期專賣制,並開始經營地方性特色手工業。一部分農民在商業活動中獨立出來,成為新興的階層。經過商人的活動與幕藩的經營,各地手工業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自己的特色。手工業的主要產地有:京都西陣、九州博多的絲織業,大阪附近的棉織業,越前、美濃的造紙業,灘、池田、伊丹的釀酒業等等。
由於各產業的發達與「參觀交代」制度的影響,交通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形成了以江戶為中心的呈反射狀的交通要道。沿海岸到京都的東海道、經信濃到京都的中山道、通往甲州(今山梨縣)的甲州街道、去往奧州(今東北地區)的奧州街道與通往日光的日光街道被稱為當時的「五街道」。由於運送大米與物質的商船的增加,航運事業也逐漸發達起來。
隨著各產業的發達,城市的發展進一步繁榮。為削弱各地大名的反抗力量,1615年幕府下令摧毀除藩主居住地以外所有地方的城堡,保持「一國一城」。幕藩的領主將武士聚集到城堡周圍,並召集手工業者、商人也聚集到這里,形成「城下町」,在「城下町」的基礎上慢慢發展了城市的規模。到17世紀末,全國上下已有城市300餘座。其中江戶、大坂、京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以江戶為例,不僅是幕府所在地,而且是經濟文化的中心。據1693年的調查,江戶各階層的人口總數有100餘萬,超過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倫敦。大坂為當時商業的中心,有「天下的廚房」的美譽,江戶時代在這里形成了全國市場的中心,活躍在城市的町人與進出大坂的商人使大坂成為當時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也僅次於江戶。另一個繁華的城市就是京都,18世紀初城內外人口達到36萬左右。
城市的興盛使商業更加繁榮。為保證商業的利益,批發商門組成同業公會,不斷地積蓄起財富,出現了大坂鴻池、江戶三井等大商人。
與城市商人相應生輝的是農村商人的崛起,他們以農村為據點,展開了與城市商人間的競爭。
三 、資本主義因素與生產關系的變化
德川中期以後商品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全國形成了以大坂、江戶、京都為中心的商品經濟圈。江戶是最大的全國消費市場。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船滿載大米、酒類、鹽、手工製品在江戶港停泊。這些產品除了一部分為上交給幕府與藩主的租賦外,一半以上為進入江戶流通市場的商品。以大米為例,送到江戶的商品大米由米批發商賣給銷售商,經「舂米屋」加工後直接送往市場銷售,在嘉永(1848-1853)年間,僅江戶城就有這樣的「舂米屋」2700餘間。
在大坂,於1697(元祿十)年,開設了堂島大米市場,1730年,堂島米會所成立,下設「正米商內」與「帳合米商內」。「正米商內」負責米券的發放,「帳合米商內」則進行相當於期貨交易的證券買賣活動。每年有100萬石以上來自畿內、九州、四國甚至東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稱為「藏屋敷」的倉庫中,米商用購買的「米切手」(米券)兌換大米運往大坂堂島米市場進行銷售。
除了大米之外,酒的市場也在形成。幕府為穩定米價,曾於1754年下令解除對造酒業的限制,兵庫縣灘地方、攝津的伊丹、池田都成為著名的酒產地,興盛的酒製造業還吸引周邊百姓參加勞動。另外,鹽的產地主要是瀨戶內海沿岸諸國。17世紀,這里出產的鹽佔全國鹽市場的九成以上。
由於城鄉分工擴大,商品生產的流通、合作性日益加強。例如秋田的棉紡織業,其原料就來自藩外的大坂。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藩與藩的界限,使商品生產的市場日益擴大。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把農民捲入了商品生產的環流。農村不僅僅是商品原料的提供地,同時也成為簡單加工業的工廠。商人會向農民統購一定的手工產品,支付有限的加工費;地主富農開設手工作坊,僱傭農民進行生產等等,都是這一變化的體現。
這樣,全國各地各地都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市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逐漸出現。
19世紀初,出現了由許多工人分工製造同一產品的手工業工場。在農村,地主富農開設釀酒、醬油等手工作坊,僱傭農民進行生產。也有的商人提供原材料和生產工具如棉紗、織機等,組織勞動力生產商品。而在城市,手工工場的數量和規模都達到了相當大的程度。江戶時代上層社會穿著的華貴衣物和市民們消費的布料大多出自京都西陣的手工業工場。工場除了平織機之外,還擁有可以織出復雜花紋的「高織機」。西陣的絲織工場在18世紀達到極大的規模。1730年6月京都西陣織造工場遭受大火,損失織機3012台,而這個數字只是全部織機的一半,恢復後的工場,織機數量仍然達到2500餘台,可見當時西陣織造工場實力之強。除了釀酒、絲織,其他行業也相繼出現了手工工場。
商品經濟沖擊著封建領主經濟結構, 促進了生產關系和農村的階級變化。首先,出現了一大批豪商,他們利用商品經營中獲取的利潤,投資於土地墾殖和河川治理,成為擁有商品、錢庄河大量土地的商人兼地主。他們把資本轉化為土地,再通過租佃關系剝削農民,轉過來又用地租投入商業活動;其次,農民中也發生了分化,大批小農失去土地,淪為租佃農。小農的破產,從根本上動搖了幕藩體制。正是這種生產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推動了推翻幕府,建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政府的活動。
第三節 幕藩體制的動搖
一、幕府統治的腐敗
17世紀後半開始,商品經濟的發展勢不可擋,封建經濟日漸顯露危機。幕府在這樣的挑戰下顯得無能為力。與商人的崛起相應的是下層武士生活日益貧困,幕府採取減免武士債務的辦法加以挽救,但仍然阻止不了社會發展對武士造成的沖擊。不滿的武士連續發生數起反幕事件,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分裂的危機。
在幕府內部,由於揮霍無度,奢侈成風,加上對新的經濟形式的沖擊缺少把握,幕府的財政逐漸陷入危機。對此,幕府一方面加緊對農民的超經濟剝削,對農村提高年貢額,享保年間的農業稅取消按年收成豐歉程度課稅的舊例,稅率由農產品總量40%升至60%。 另外還進行提前征稅,有的甚至提前三年征稅。對於富農,同樣徵收各類攤派。另一方面,還加緊對城市手工業者與商人的壓榨。如通過發行成色較低的貨幣,引起物價的高漲;壟斷某些特產品買賣;而大商人又與幕府相勾結,通過各種手段,將負擔轉嫁給下層市民,造成城市貧民生活的貧困。城市貧民的反抗運動不斷涌現。
二 、武士的貧窮與商人勢力的抬頭
從17世紀後期開始,幕藩的財政連年出現赤字。為維持財政,各藩大名採取的對策之一就是減少家臣俸祿。家臣、武士得不到維持開銷所需的俸祿,生活陷入窮困。為了生計,武士們只得用自己的俸祿、官爵、領地最為抵押向商家典當、借款。有的武士無法償還到期的高利貸,淪落到上街乞討的不堪境地。
對於武士的窘迫境地,幕府也曾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如發布法令,宣布不接受商人關於武士借債不還的訴訟等等。但整個武士階層,特別是中下級武士的貧困已是不可挽回的趨勢。
與武士的貧困相反,城市商人勢力的發展卻蒸蒸日上。城鄉批發商、高利貸者聚積了大量的財富。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大坂、京都、江戶地區聚集了許多巨商,如鴻池、住友、三井等。鴻池一家的收入就相當於10個藩的收益。為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大商家還結成批發商公會,形成全國性的同盟,開始運行全國性的商業經營。伴隨著武士的沒落、商人的社會地位的提升,舊有的封建等級身份制度開始受到沖擊,走向反面。原有的封建統治秩序受到動搖。
三 、農民與市民的反抗運動
封建統治危機使幕府更加殘酷地剝削農民,在封建領主壓迫下的農民因不堪忍受沉重地負擔,集結在農村共同體組織下,向領主請求減少年貢與課稅,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越級上告。當他們的願望沒能實現時,往往忍無可忍,採取武力斗爭的手段。據統計,享保(1716-1735)年間發生農民起義90次,天明(1781-1788)年間發生114次,天保(1830-1843)年間則發生了近160次。以天保年間為例,農民起義的頻率為平均每年11.21次,僅1836年一年就達到了67次。1842年,反對清丈土地的近江農民起義的人數達到4萬人,給幕府以沉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城市中受到幕藩領主與城市大商人雙重壓榨的城市貧民,成為動搖幕府統治的另一支力量。1675年,江戶市民由於米價上漲,向町奉行展開請願活動,要求借米,獲得成功;1732年,發生大飢荒,米商與幕府勾結,囤積米穀,乘機高價出售,引起市民的憤慨。次年1月,進而市民發動了暴動,搗毀米商住宅和倉庫,搗毀財務,撕碎帳簿等。1837年,在大坂發生了著名的大鹽平八郎領導的市民暴動。暴動隊伍走上街頭,燒毀店宅,分取店主的財物。這一發生在經濟中心大坂的暴動極大地震撼了幕府。在這之後各地的市民斗爭風起雲涌,撼動了幕府的統治。
❸ 日本的戰國時期是從哪年到哪年
額,我也不清楚、不過幫你找來了。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起點,但結束時間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日本戰國時代
編輯本段
戰國歷史
室町幕府自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在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亦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
而在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與努力,直到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起點,但結束時間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在此採用第5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應仁之亂,戰國登場
四職之一、身兼三國守護的赤松滿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殺了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嘉吉之亂)而遭到亦為四職之一、身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率部討伐並被其擊敗。戰後,幕府以山名氏平亂有功將赤松氏所屬之三國守護授與山名氏。山名氏勢力成長到八國守護,一躍而成為西國的一大勢力。
隨著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領之一、身兼八國守護與和泉半國統治權的細川氏決定聯合山名對抗同為三管領的田山氏。但田山氏衰退之後,細川、山名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的情況更加嚴重。
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後引發繼承風波。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應仁之亂爆發,各守護分別選邊支持,形成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的大混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爭取到天皇與幕府將軍支持,且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國地方四國守護大內政弘率領萬余軍隊援助西軍後,戰況頓時改觀。再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日後更擴大為全日本的大混戰。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後,兩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雖然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後幾任將軍仍試圖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應之變爆發。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幕府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大名,還屢屢頒布征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
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材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幕府將軍也只是大名上洛後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除了近畿動盪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當初足利尊氏開創幕府的時候,為了對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設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關東,尊氏分封自己的兒子於鐮倉,是為鐮倉公方。而以關東管領為輔佐。由於鐮倉公方府與室町幕府的體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稱。鐮倉公方的勢力亦足以與幕府對抗,結果在室町時代中葉,第六代將軍義教時,爆發永享之亂,但被幕府平定。鐮倉公方足利持氏自殺。後來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擁立為鐮倉公方。
後來鐮倉公方足利成氏不滿關東管領上杉憲忠,進而將其暗殺。此舉引發關東管領和公方的長期對抗,導致幕府派遣駿河守護今川氏前去討伐鐮倉公方,此舉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總古河,成為初代的古河公方。
享德之亂後關東形成兩大勢力: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雙方對抗了近三十年。後來因為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為了對抗山內上杉氏,和伊勢長氏結盟,使兩方又陷入拉鋸戰中。1491年,堀越公方發生內亂,被伊勢長氏消滅。伊勢長氏(即北條早雲)的後北條氏滅了堀越公方後實力大增。不久,上杉定正猝死導致扇谷上杉氏轉衰,後北條氏利用這個機會轉而攻擊扇谷上杉氏,並消滅相模三浦氏,還佔領了小田原城,這個結果反而促成兩上杉聯合對抗後北條氏的新局面。後北條氏二代家督氏綱更入侵武藏國,取代舊有的足利、兩上杉氏,成為關東地方最強的大名。
以下克上,將軍被弒
第四次川中島之戰 (1561年)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地方,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在中國方面,出雲守護代尼子氏篡奪守護京極氏實權,日後其大名尼子經久更取代京極氏,成為出雲守護。在尼子經久生前,尼子氏擴張成與大內氏家督,因海外貿易而興盛的大內義興並駕齊驅,勢力達十一國的中國雙雄。
在雙雄爭霸過程中,安藝國人毛利元就採取牆頭草的態度,逐漸吸收尼子、大內的力量,日後乘大內氏內亂,在嚴島會戰中擊倒大內氏權臣陶晴賢,成為新霸主。
此外,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長井規秀日後繼承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法號「道三」,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
在東海,尾張守護斯波氏亦大權旁落,由守護代岩倉與清洲兩織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織田氏旗下重臣織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後取得實權,在織田信長繼承家業後,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倉織田氏與清洲織田氏,成為尾張一國之主。
在日本戰國時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間的對立從未停歇,但最慘烈的莫過於是將軍足利義輝被弒一事。
明應之變中被管領細川氏罷黜將軍一職之足利義材,日後得到中國大名大內義興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將軍足利義澄後,改名足利義稙並復職為將軍。因足利義稙無子,故認養前將軍義澄次子足利義維為養子。
1518年,大內義興返回所屬領國,失去庇祐的足利義稙不敵管領細川氏,而辭去將軍一職,由前將軍義澄長子足利義晴接任。而義晴因與管領細川晴元長期失和,在1546年辭退將軍一職,由長子足利義輝接任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立志重振幕府聲威,不但多次積極調停諸大名之間的紛爭,更邀請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大名上洛謁見幕府將軍。
此時管領細川氏遭到權臣三好長慶奪權,把幕府當作傀儡而掌握實權,成為當時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長慶死後,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決定要罷黜將軍足利義輝,1565年,三好三人眾及松永久秀的叛軍包圍義輝所在之二條御所,雖然足利義輝因為得到名劍客上泉信綱與冢原卜傳等人傳授劍術,而有劍豪將軍美名,但依舊寡不敵眾而被弒,他們擁立足利義維之子義榮為第14代將軍。足利義輝死後,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實權,也失去中興的機會,直到幕府滅亡。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今愛知縣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而崛起。戰後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結盟,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
初期織田信長攻略美濃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靠著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的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1567年9月,信長攻陷美濃稻葉山城,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擁立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
1570年將軍足利義昭,不滿織田信長無視幕府的態度,暗中與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淺井長政、三好三人眾與朝倉義景等諸大名聯盟,形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打算聯合對抗並消滅信長。
1571年,織田信長以比睿山延歷寺包庇與其敵對之淺井、朝倉兩大名,殺入山中將比睿山延暦寺焚毀,此舉引來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評,是信長生前引來較大爭議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發動軍隊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國、三河國,以圖進京,並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會戰)。隔年5月,武田信玄於信濃國駒場病故,死前決定繼承人是其孫武田信勝,並由信勝之父武田勝賴擔任陣代一職。
1573年,織田信長與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並建立安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鮮
幕府滅亡後,信長消滅淺井、朝倉兩家,逼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並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勢力。不久後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
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長筱之戰),戰敗的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衰亡於1582年。
武田氏衰退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卻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變,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軍背叛,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
信長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變後立即返回近畿,聯合其他重臣擊敗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戰),並在決定織田氏繼承人之清洲會議上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位。日後秀吉擊敗反對他的織田舊臣,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後,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和德川家康談和,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日後於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
在歷經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使長宗我部家、島津家降服後,並於1590年包圍小田原城擊敗後北條氏,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統一日本的壯舉。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
1592年,太閣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使秀吉決定先並吞朝鮮,再並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只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首都京城(今首爾),驅逐朝鮮國王李昖。
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軍前去救援,這段期間朝鮮各地出現義軍抗戰,其中以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戰激發了朝鮮軍隊之士氣。
1593年1月,明、鮮聯軍以提督李如松為首擊退日將小西行長,收復平壤,雖在碧蹄館因寡不敵眾被日本將領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擊退,但後來日軍以宇喜多秀家為首轉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鮮將領權栗的抵抗而損失慘重,而另一方面李如松改變策略焚燒了日軍糧庫,日軍被迫退至釜山。此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率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慶長之役展開。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首以明末名將麻貴,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朝鮮水軍在開戰初期被日軍擊潰,迫使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軍。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主帥來島通總,使局勢開始扭轉。
在兩軍對峙之際,1598年7月,太閣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日軍在五大老的命令下開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鮮聯軍於露梁海戰截擊大敗日軍,但李舜臣卻在於島津義弘交戰中中彈而亡,日軍遭受重大損失後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蘰罞之役後,豐臣氏消耗過多財力,成為日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氏立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半島返國的豐臣氏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
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於大坂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
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凌厲,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喘不過氣來;可是到了大約中午時分,家康下令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作威嚇射擊,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
至此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稍占優勢轉為完全潰敗。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告終。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他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被以首要戰犯的罪名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了豐臣氏的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但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的文句大做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的意思(銘文上家康二字被拆開,家康指豐臣氏詛咒自己人頭落地),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坂城。
對此要求,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約11萬人,同時亦儲備糧食以備長期抗爭。而德川方亦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城城防堅固,德川方進展緩慢。
後來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轟擊大坂城的天守閣,以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又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
大坂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坂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氏勢力,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總結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來自網路(下面的網址)
希望對你有幫助、、、、、、
希望採納、、、、、
❹ 形容寒心的詩句有哪些
1、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代 杜牧《泊秦淮》
釋義: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代 高適《燕歌行》
釋義: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3、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宋代 張俞《蠶婦》
釋義: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4、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唐代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釋義: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
5、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唐代 白居易《長恨歌》
釋義:貴妃頭上的飾品,拋撒滿地無人收拾。翠翹金雀玉搔頭,珍貴頭飾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頭看貴妃慘死的場景,血淚止不住地流。
❺ 惠瓊卡看病要自己岀錢嗎
內存卡看病肯定是自己要出錢只不過相對來說國家政策好。家政策好 給的補助多一點兒 自己那一點兒水小半部分 自己多少你也得出呢呀
❻ 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6)惠瓊app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❼ 日本的戰國是什麼樣的
戰國時代(日:戦國時代/せんごくじだい),簡稱戰國,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
混亂超過百年,出現六位能征慣戰、影響大局演變的著名武將,他們分別是:前三雄今川義元、上杉謙信、武田信玄;後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雖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
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2.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3.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4.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5.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在此採用第3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主條目:應仁之亂
四職之一、身兼三國守護的赤松滿佑因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殺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嘉吉之亂)而遭到亦為四職之一、身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率領之部隊討伐並平定。戰後幕府以山名氏平亂有功將赤松氏所屬之三國守護授與山名氏。山名氏勢力成長到八國守護,一躍成為西國的一大勢力。
此時三管領之一、身兼八國守護與和泉半國統治權的細川氏面對山名氏的崛起,決定採取聯合山名對抗同為三管領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隨著田山氏的衰退,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更加嚴重。
一直到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引發繼承風波後,在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應仁之亂爆發,各守護分別選邊支持,形成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的大混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爭取到天皇與幕府將軍支持,且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國地方四國守護大內政弘率領萬余援助西軍後,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日後更擴大為全日本的大混戰。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後,兩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雖然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後幾任將軍仍試圖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應之變爆發的前刻。
[編輯]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主條目:明應之變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幕府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大名,還屢屢頒布征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
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材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後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除了近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當初足利尊氏開創幕府的時候,為了對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設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關東,尊氏分封自己的兒子於鐮倉,是為鐮倉公方。而以關東管領為輔佐。由於鐮倉公方府與室町幕府的體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稱。鐮倉公方的勢力可以與幕府對抗,結果在室町時代中葉,第六代將軍義教時,爆發永享之亂而被幕府平定。鐮倉公方足利持氏自殺。後來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擁立為鐮倉公方。
後來鐮倉公方足利成氏不滿關東管領上杉憲忠,進而將其暗殺。此舉引發關東管領和公方的長期對抗,導致幕府派遣駿河守護今川氏前去討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總古河,成為初代古河公方。
享德之亂戰後關東出現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對抗了近三十年。日後因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使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為了對抗山內上杉氏,和伊勢長氏結盟,使兩方又陷入拉鋸戰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發生內亂而被伊勢長氏消滅,伊勢長氏(即北條早雲)的後北條氏因而實力大增。不久後上杉定正猝死導致扇谷上杉氏轉衰,後北條氏轉而攻擊扇谷上杉氏,並消滅相模三浦氏且佔領小田原城,促成兩上杉聯合對抗後北條氏的新局面。後北條氏二代家督氏綱更入侵武藏國,取代舊有的足利、兩上杉氏,成為關東地方最強的大名。
[編輯] 以下克上,將軍被弒
第四次川中島の戦い (1561年)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地方,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在中國方面,出雲守護代尼子氏篡奪守護京極氏實權,日後其大名尼子經久更取代京極氏,成為出雲守護。在尼子經久生前,尼子氏擴張成與大內氏家督,因海外貿易而興盛的大內義興並駕齊驅,勢力達十一國的中國雙雄。
在雙雄爭霸過程中,安藝國人毛利元就採取牆頭草的態度,逐漸吸收尼子、大內的力量,日後乘大內氏內亂,在嚴島會戰中擊倒大內氏權臣陶晴賢,成為新霸主。
此外,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長井規秀日後繼承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法號「道三」,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
在東海,尾張守護斯波氏亦大權旁落,由守護代岩倉與清洲兩織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織田氏旗下重臣織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後取得實權,在織田信長繼承家業後,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倉織田氏與清洲織田氏,成為尾張一國之主。
在日本戰國時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間的對立從未停歇,但最慘烈的莫過於是將軍足利義輝被弒一事。
明應之變中被管領細川氏罷黜將軍一職之足利義材,日後得到中國大名大內義興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將軍足利義澄後,改名足利義稙並復職為將軍。因足利義稙無子,故認養前將軍義澄次子足利義維為養子。
1518年,大內義興返回所屬領國,失去庇佑的足利義稙不敵管領細川氏,而辭去將軍一職,由前將軍義澄長子足利義晴接任。而義晴因與管領細川晴元長期失和,在1546年辭退將軍一職,由長子足利義輝接任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立志重振幕府聲威,不但多次積極調停諸大名之間的紛爭,更邀請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大名上洛謁見幕府將軍。
此時管領細川氏遭到權臣三好長慶奪權,把幕府當作傀儡而掌握實權,成為當時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長慶死後,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決定要罷黜將軍足利義輝,1565年,三好三人眾及松永久秀的叛軍包圍義輝所在之二條御所,雖然足利義輝因為得到名劍客上泉信綱與冢原卜傳等人傳授劍術,而有劍豪將軍美名,但依舊寡不敵眾而被弒,他們擁立足利義維之子義榮為第14代將軍。足利義輝死後,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實權,也失去中興的機會,直到幕府滅亡。
[編輯]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主條目:織田信長、桶狹間之戰和三方原會戰
1570年頃の戦國大名版図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今愛知縣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而崛起。戰後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結盟,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
初期織田信長攻略美濃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靠著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的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1567年9月,信長攻陷美濃稻葉山城,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擁立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
1570年將軍足利義昭,不滿織田信長無視幕府的態度,暗中與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淺井長政、三好三人眾與朝倉義景等諸大名聯盟,形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打算聯合對抗並消滅信長。
1571年,織田信長以比睿山延歷寺包庇與其敵對之淺井、朝倉兩大名,殺入山中將比睿山延暦寺焚毀,此舉引來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評,是信長生前引來較大爭議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發動軍隊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國、三河國,以圖進京,並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會戰)。隔年5月,武田信玄於信濃國駒場病故,死前決定繼承人是其孫武田信勝,並由信勝之父武田勝賴擔任陣代一職。
1573年,織田信長與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主條目:安土桃山時代、長筱之戰、本能寺之變和文祿・慶長之役
幕府滅亡後,信長消滅淺井、朝倉兩家,逼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並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勢力。不久後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
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長筱之戰),戰敗的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衰亡於1582年。
武田氏衰退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卻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變,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軍背叛,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
信長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變後立即返回近畿,聯合其他重臣擊敗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戰),並在決定織田氏繼承人之清洲會議上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位。日後秀吉擊敗反對他的織田舊臣,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後,秀吉在小牧長久手合戰後和德川家康談和,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日後於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
在歷經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使長宗我部家、島津家降服後,並於1590年包圍小田原城擊敗後北條氏,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統一日本的壯舉。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合,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
1592年,太合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使秀吉決定先並吞朝鮮,再並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只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首都京城(今首爾),驅逐朝鮮國王李昖。
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軍前去救援,這段期間朝鮮各地出現義軍抗戰,其中以郭再佑、高敬命的抗戰激發了朝鮮軍隊之士氣。
1593年1月,明、鮮聯軍以提督李如松為首擊退日將小西行長,收復平壤,雖在碧蹄館敗於日本名將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後來因日軍以宇喜多秀家為首轉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鮮陸軍名將權栗的反攻而大敗,更因為李如松的偷襲而缺糧,迫使日軍退至釜山。此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率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慶長之役展開。日軍為了減低朝鮮水軍的戰力,使用反間計污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職。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首以明末名將麻貴,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朝鮮水軍在開戰初期被日軍擊潰,迫使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軍。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主帥來島通總,使局勢開始扭轉。
在兩軍對峙之際,1598年7月,太合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日軍在五大老的命令下開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鮮聯軍於露梁海戰截擊大敗日軍,但李舜臣卻因日本名將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人的攻擊而戰死,日軍成功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慶長之役後,豐臣氏消耗過多財力,成為日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關ヶ原の戦い (1600年)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氏立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半島返國的豐臣氏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
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坂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
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凌厲,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到了大約中午時分,家康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嚇射擊,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
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輕微優勢轉為戰線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了豐臣氏的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是寓意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銘文上家康二字被拆開,家康指豐臣氏詛咒自己人頭落地),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坂城。
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
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轟擊大坂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
大坂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坂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氏勢力,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❽ 日本有哪些名人是切腹自殺的啊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將軍;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面對新崛起的勢力,三管領之一,控有贊岐、丹波、攝津、阿波、備中、土佐、淡路以及半個和泉的細川氏一開始採取聯合的態度;不但家督細川勝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兒,兩家也結盟對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後,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是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細川氏與山名氏的積極介入加深了雙方的隔閡。偏偏在這火線引燃的時刻,幕府也爆發了繼承問題:將軍足利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為了兒子足利義尚的繼承權,與將軍繼承人義政胞弟足利義視發生沖突。身為義視的監護人,細川勝元自然與義尚的監護人山名宗全發生激烈的正面沖突。最後在足利義視謀反的謠言和斯波氏內斗再起這雙重影響之下,雙方各自集結大軍,在京都正式開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首領細川勝元早有準備:不但爭取到將軍與天皇的支持,還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軍的中國地方大霸主大內政弘率領2萬大軍進入京都,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同時西軍首領山名宗全擁立南朝遺族和被東軍遺棄的足利義視(開戰後不久,日野富子轉而支持東軍。義視因此被迫逃離京都)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為了打破僵局,細川勝元策動西軍各國國人以及其鄰近的敵對勢力在西軍諸大名後方發動動亂。於是這場原限於京都一帶的戰爭進而演變成全國大混戰,然後又演變到兩軍首領無法控制的局面。最後經歷山名氏與細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義視逃到土岐氏帳下,繼承糾紛解決後,全國混戰的局面才逐漸平息。戰後京都幾乎完全化為廢墟,位在首府的朝廷與幕府同時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之中。
自此以後幕府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壞殆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權臣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強大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可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甚至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稙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亂。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諸侯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罷了。
而除了京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早在幕府中期
群雄爭霸,將軍被弒
信長崛起,天下布武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守護斯波氏門下重臣織田信秀之子。由於尾張守護斯波氏無力掌權,織田氏統合家中族人勢力,逐漸掌控尾張諸郡。到了信秀時,除了一面對抗斯波氏的勢力,另一方面也藉由婚姻政略以加強本身的軍事力量,例如:與齋藤氏作戰失利後,讓信長迎娶領有美濃國大部的齋藤道三之女歸蝶以消除來自西方的軍事壓力,以便集中力量與北方的今川和松平兩家作戰。
信長,於西元1534年5月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少年時便以孤傲怪癖聞名於當時,繼任家督之職後一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展開一系列統一尾張之戰:先後與織田族人交戰,最終擊敗以弟弟信行為主的反信長力量,完全掌握織田氏的主導權。
此時,以遠江、駿河、三河三國守護今川義元,已成為三河的實質掌控者,並在叔父太原雪齋主導下與關東北條氏,甲斐武田氏達成三國同盟,解除了後顧之憂,轉而往南面發展。1560年5月,義元親率2萬5000大軍直撲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長於倉卒間親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陣,在田樂桶狹間發動奇襲,擊潰今川軍主陣並襲殺今川義元。1562年正月,織田信長與自今川氏旗下獨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結下盟約,解除了側翼的威脅,織田信長從此可以專心於美濃的攻略。
1567年8月,憑藉著丹羽長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織田信長成功策反了美濃三人眾(稻葉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並與他們合力攻取了稻葉山城,平定美濃一國。織田信長很快便將主城移到稻葉山城,並將其更名為岐阜城,開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上京繼任將軍,並與德川組成6萬聯軍上洛,佔領京都一帶。1569年,織田、德川聯軍攻打不聽其號令的'朝倉氏,途中於金崎城得知盟友淺井氏叛變,苦戰後迫撤退,隔年織田、德川聯軍在姊川與淺井、朝倉聯軍發生激戰。由於德川軍奮力猛攻,淺井、朝倉聯軍轉勝為敗。1571年,織田信長藉口比睿山延歷寺包庇敵對勢力,殺入山中將整片宗教聖地燒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響應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密召,撕毀與德川家康的盟約,親率二萬五千大軍直撲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三河,以圖進京。織田信長礙於畿內形勢險峻,只派出為數約三千的軍隊支援德川。處於劣勢兵力的德川軍本擬死守,但被信玄用計誘至三方原並被殲滅。信玄雖勝,但之後在德川拖延戰術下難越雷池,最後病逝陣中,武田軍全面撤退。1573年,織田信長與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若江城,室町幕府滅亡。同年,滅淺井、朝倉兩家;又平定了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亂。1575年,武田信玄的繼承人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織田信長請求援軍。織田與德川聯軍在地勢狹隘的設樂原布陣,以大量的火槍配合龐大的陣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勢。在激烈的戰事中,人少的武田軍多位主要將領先後被擊斃,最後不得不全軍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慘痛損失導致其日後由盛轉衰的命運。同年,信長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勢力,並留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陸一帶。此後,織田信長陸續派出大將加緊對鄰進大名的侵攻,又先後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亂。1579年,織田信長將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天皇主持下與本願寺顯如媾和,結束了持續十年的石山戰爭。1582年,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馳援正在與毛利氏交戰中的羽柴秀吉,下榻於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軍襲擊,織田信長激戰後焚燒本能寺並失蹤(關於織田信長是生是死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論述),之後光秀又猛攻其長子織田信忠藏躲的二條御所,逼其交出親王後切腹自殺。此事史稱本能寺之變。
在信長大放異彩之時日本各地局勢也千變萬化。在九州,毛利氏與大友氏為爭奪大內氏滅亡後的領地打的不可開交;1554年雙方於門司城爆發第一次沖突,毛利扼殺而歸。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義鎮與龍造寺隆信對戰時攻佔門司城。之後兩家持續纏斗至1564年,毛利元就為消滅尼子氏才放棄征服九州的想法,在將軍足利義輝調停下和解。此後,大友氏進入全盛期,成為控有北九州6國的新霸主。但同時,南九州的島津氏日益興隆,逐漸成為足與大友對抗的新勢力。1572年,雙方爆發耳川合戰;統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領25000兵力的島津義久擊潰,從此一蹶不振,北九州的霸主地位被龍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島津氏與龍造寺氏又為了有馬氏歸順問題爆發戰爭,這場被稱為沖田畷戰的沖突中,人僅6000的島津有馬聯軍在島津家久率領下大敗近60000人的龍造寺軍,龍造寺隆信與數位大將戰死。不久龍造寺家滅亡,島津氏幾乎成為全九州霸主。
在四國一度滅亡的長宗我部氏復國後在家督長宗我部國親領導下慘澹經營
在中國,毛利元就統合安藝國的國人勢力展開與尼子氏的長期對抗1555年元就聯合地方海盜起兵對抗叛變大內氏的名將陶晴賢雙方在安藝附近的嚴島展開決戰僅有2000兵力的毛利軍善用地形氣候與水軍優勢在暴風雨中擊潰大內10000大軍而後迅速佔領大內在中國地方的領地並徹底消滅其勢力。取代大內氏後,毛利氏與南邊大友氏北邊尼子氏進行兩面 戰爭16 在甲信越 在關東 在奧羽
秀吉統一,二攻朝鮮
本能寺之變後三天內,身在北陸地方負責攻打上杉氏的柴田勝家、與在中國地方負責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陸續得知明智光秀叛變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與毛利氏和談,以信長名義號召織田家臣齊力討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與明智光秀展開山崎合戰,力單勢薄的明智軍慘敗,兩天後光秀被殺。羽柴軍奪回京都與安土城一帶領地。
之後織田氏族人為家督繼承問題召開清州會議,決定擁護織田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為家督。可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為了爭奪會議主導權發生爭執,兩人隔年展開賤岳合戰,開戰之初柴田軍在佐久間盛政指揮下攻勢不斷,幾乎攻破秀吉本陣。但秀吉戰前拉攏的織田大將前田利家陣前倒戈,導致勝家與其所支持的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最終敗北,被迫切腹自殺。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與相模的北條氏政同盟,趁織田內亂時,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領地;然後在羽柴秀吉獨掌織田氏領地時,結合織田信長次子織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雙方展開小牧·長久手合戰;可最後卻因為誰也消滅不了對方主力,而以談和收場。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稱臣,羽柴秀吉則正式展開其統一天下的霸業。1585年至1590年之間,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並賜苗字豐臣。在內政上,秀吉遷入大阪城,並以此作為政治上的中心;同時下達刀狩令(沒收所有具攻擊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無戰亂)。在軍事上則依序征討四國的長宗我部、九州的島津,迫使其相繼請降,最後於1590年率聯軍消滅了相模北條氏,並接受奧羽地方諸大名的稱臣納降,於1590年在名義上完成全國統一。
完成統一的豐臣秀吉,除了持續以各種手段削弱強勢大名外,還於文祿元年(1592年)和慶長元年(1596年)兩度發兵攻打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其中參戰諸將各有勝負,最盛期曾一度攻佔韓庭都城漢城,陪都平壤。但終究仍不敵明韓兵力與武器上的優勢以及李舜臣率領的龜甲船艦隊,僅能死守沿海堡壘。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豐臣密使入韓密商,才結束這場龐大的軍事遠征。這場戰爭改變了當日日本的政治生態:傾權一時的豐臣氏財力耗盡,不再風光;島津氏與毛利氏等打頭陣的大名死傷慘重,軍力大受影響。相反的,沒參戰的德川氏與伊達氏則致力於整頓內政,在秀吉死後成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此役,豐臣氏內部發生嚴重沖突:支持戰爭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為首)和反對戰爭的武將派(以福島正則為首)完全決裂。雙方產生嚴重的摩擦,由於前者獲得豐臣氏的支持,後者轉而投向統有關東八國的大名德川家康。於是德川與豐臣為爭奪天下即將再度對陣......。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返國的豐臣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阪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北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際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犀利,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大約中午時刻,家康以大炮襲擊其事前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小占優勢轉為被打到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豐臣氏奪取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襲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❾ 大學生手機app使用行為特點有哪些
[1] 尚瓊瓊. SNS與網路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 青年記者. 2010(11) [2] 李園園. 校內網對大學生的影響[J]. 青年記者. 2009(17) [3] 梁世敏,孫理,張麗偉. 基於校園SNS網路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4] 朱峰,呂偉. 校園SNS時代青年網路社會人際交往行為透視——以校內網現象為例[J]. 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 2009(03) [5] 劉文娟,袁文芳. 校內網的SNS人際傳播特徵分析[J]. 東南傳播. 2009(05) [6] 陳卉. 社會性網路服務(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聞世界. 2009(05) [7] 汪陽. 大學生校內網上交友狀況調查——以蘭州地區為例[J]. 青年記者. 2009(11) [8] 張楠,錢艷麗. SNS網路社區的出現及走紅——以校內網為代表[J]. 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 2009(03) [9] 張丹. 利用校園SNS網路開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10] 郝若琦. 淺析基於Web2.0時代的校園SNS網站的盛行原因[J]. 東南傳播. 2008(12) [1] 劉蕾. 試論網路交際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 2009(12) [2] 阮敏爾. 大學生虛擬生存的影響及對策[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3) [3] 伍安春,張新福,余惠瓊. 網路對大學生道德的沖擊及對策思考[J].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3) [1] 田卉,柯惠新. 網路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模式及調控分析[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1) [2] 杜駿飛,魏娟. 網路集群的政治社會學:本質、類型與效用[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3] 葛晨光. 高校網路論壇輿論形成及引導芻議[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9(11) [4] 劉建. 高校網路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引導[J]. 南陽理工學院學報. 2009(05) [5] 王一春. 試論當代大學生網路憤青現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9(03) [6] 周千賀. 傳統媒體和網路的輿論監督及其互動[J]. 青年記者. 2009(23) [7] 任海. 高校校園網路輿論的形成、特點及引導策略[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8] 陶曉華,高健. 高校校園網路輿論的現狀、影響因素和引導策略[J]. 南方論刊. 2009(05) [9] 李雪瑩,鄧飛. 從傳播學視角看高校網路輿論及其引導[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14) [10] 倪曉莉,陳思路,顏虹. 網路依賴行為研究及其干預模型的理論構建[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