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论文翻译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
1、注意“从一而终”‘贰’ 如何做好中译英翻译题
一、分析句子结构、寻找合适的句型
中文必须仔细读,一定要看的就是题目给我们的关键字或关键的词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ey words。尤其是最后两句翻译句子,它们大都在句子结构上提高了难度。读什么?读出句子结构:对于简单句,辨别出主谓宾,分清定语、同位语和状语;对于并列句,记住两个语法意义上独立的分句,须由连词连接起来;对于复合句,须区分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状语从句。一般来说,中译英的句型可分为三大类:1.简单句;2.并列句;3.复合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非谓语动词及其他一些特殊结构。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也不难发现试题中考了一些特殊句式。如:It句型(近几年考得较为频繁)、倒装句、with结构。
二、明确考核要点、选择词语搭配
在高考翻译题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一句常含有二、三个词语搭配,翻译时稍不注意就会失分。因此,在做每一道中译英题时,首先要确定句中几组(个)动词或动词词组,然后选定恰当的词语以及相应的搭配,尤其要注意括号内所给词语的准确运用。
三、确定时态和语态、注意前后呼应
时态语态一直是英语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在高考英语翻译中,每句一般都含有二三个动词或动词词组,因此,正确的思路应该是首先浏览全句中文,考生要能够做到根据句中的时间状语和字里行间所给出的提示来定位一个基本时态,即主句的动词时态,而其他动词必须与之呼应。
四、了解文化差异、避免中式英语
作为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特别应该注重中英文表述习惯的不同之处,克服母语造成的潜在障碍,在做中译英题时,切忌将两种语言对等地进行交换,尤其是对成语、俗语的翻译,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五、检查
在整个句子翻译好之后,检查很重要。因为英语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毕竟是门外语,在做翻译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多的都集中在中文的句子里,十几年的母语习惯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干扰我们进行正确的翻译。所以要想保证翻译的句子得满分,检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叁’ 如何在编译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
坚持“多说”、“多听”、“多读”、“多写”,那么你的英语成绩肯定会很出色.
想学好英语,首先要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1:听力: 听力部分是在考试里面最容易拿分数的部分.最开始的时候,我连听voa special english都很困难.我的方法是:一个sp要听4-5次,把里面不懂的英语单词的发音,含义全部搞清楚,然后每天坚持2个小时的听力训练,狂攻sp.如果没事,就拿一个MP3吊耳朵,让自己慢慢习惯英语语境.2个月后,我听了一盘四级英语考试磁带,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听不明白的东西变的简单了.所以还是绝对值得的.
2:单词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知道,单词是英语的础,没有单词,就好象建大厦没有砖头,只能幻想空中楼阁.但是被单词又被大家认为是最难,最枯燥的事情.基础好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学单词,但是对基础不好的,这点根本行不通.整篇文章都看不太明白,还谈什么学单词呢?既然咱们现在水平不行,就要拿出比别人更的努力.我背单词的草稿纸已经放满了一个大箱子. 大家肯定有这种经验,前不久背了的单词,很快就忘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当时是每天固定背30-40个左右的单词,第二天复习前一天的单词,然后每个礼拜天,花1小时把一个礼拜的单词复习一下,每一个月又花几个小时把一个月的单词复习一次.不懂的单词全部记下来.
3:阅读 阅读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基础比较差,太难的文章肯定不适合基础差的朋友.先可以看一些"书虫"(高中水平)一类的改编小说,练练感觉.当单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正式开始提高阅读水平了.把题里的句子、单词都弄明白,并且对其中的难句做一定的分析,特别是语法结构.这里有一个问题:最开始你做题目的时候准确率会很低,千万别灰心,坚持下去,从每一篇阅读里面吸取精华,很快就会发现:阅读真的没那么可怕.
4:作文 这里我记得一个提高班的英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一个字:背!如果你背了很多很多范文,作文不会低分的.但是我建议在背的同时,可以用一个小本子,把一些很精彩的句子抄下来,经常看看,并举一反三.同样一个句子,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效果
PS.1.外籍教师说:每天听半小时英语,培养语感(注意,是无意识地听),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才学会说话的.你可以在休闲中播,但只可以是半小时!
2.抄得多自然熟,知识点抄抄抄
3.设立错题本(非常有效),把错的答案,为什么错,列出来
4.要对英语充满兴趣,细细体味英语中的词语表达精妙之处
5.我跟你说!你每天要看以两段文字,如果没有时间,那就考试前一个星期每天看两篇!这样可以保持考试的阅读速度!
6.抄的单词本你们要复习啊!
7.找一个外国歌手做你的偶像,把他(她)的歌听完
8.多看中英对照文章,这样对你的翻译语感非常有帮助
‘肆’ 现场中译英技巧有哪些
1、速记方法
2、聆听注意关键字、词
3、能很好揣摩出说话人表达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
4、知识面要广
‘伍’ 中英文句子结构有哪些差异,翻译有哪些技巧
中英文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英语为主语显着语言,汉语为主题显着语言;
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现对英汉互译技巧分述如下: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一)表现特征
英语重形合,指的是英语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语句子常用词形变化、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作为“树型结构”,干上有枝,枝上有节,节外生枝。
汉语重意合,指的是汉语讲究“意境美”,几乎可以用任何语言单位表达思想,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语法不完整、不合理也无关紧要。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没有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独立主格和冠词,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省略虚词(尤其是连接词),它常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形上互不相连,但内含逻辑关系,注重以神统形。因此,有人将汉语的这种结构称为“竹节结构”,像竹杆那样一节一节的,简练而明快。
对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庄绎传教授还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说:“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请看以下例句:
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译文: 所有的祷告词都说:有一个上帝,他明察秋毫,耳听八方,慈悲为怀,宽宏大量,原宥过失,容人悔改,惩恶赏善,现世现报——尤其是——掌管来世报应。
分析:原文用了八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可谓“果实累累”,而译文化成了八个四字格词语,简洁工整,音韵铿锵,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例2: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译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鸿铭译)
分析:原文为中国古代提倡的“三从”妇德,语言高度浓缩,可谓一字千金。译成英语,字数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译了副词、连词、代词、介词等,尤其必须加译主语,就连标点符号也必须作变动。这里顺带一提,译文中尤为精妙的是将动词“从”译成了“live for”,生动地传达了中国古代妇女“为三种人而生活”——做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转换;连接词在许多情况下省略不译,因为越是使用连接词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汉语的习惯;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译为短语或分句。汉译英时,注意把汉语句子中内含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用英语的连接词表达出来;注意把汉语的流水句译成相互照应的单句;把汉语的众多动词分清顺序或分清主次编排成英语的习惯表达,许多情况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随等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或者名词、介词,等等。例如: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析: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翻译if从句时总离不开“如果”,或者见到when时总离不开“当”……译文省略了假设连词,但假设关系蕴含其中,体现出了汉语的“意境美”。
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
译文: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来宾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
分析:形容词“fervent”和“packed”分别译成了短语“热情洋溢”和“济济一堂”;独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译成了一个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译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分析:这句汉语虽然外形上没有假设连词,但却内含假设关系,译成英语时必须加连接词。
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鲁迅:《祝福》)
译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杨宪益译)
分析: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译文则分为了三句话。原文里前面两句的并列关系在译文里变成了主从关系,将“四叔家里要换女工”译成了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然后另起两句,先说祥林嫂的穿戴,再说她的容貌,但两句都是主谓完整,连词齐全,这是英语行文所需要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原文里写祥林嫂的穿戴时用的是无主句,这正好符合汉语中的内含逻辑关系,但译成英语时就必须加主语了。另外,译文里还加译了文化背景,将“白头绳”译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们中国读者当然知道“白头绳”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译文不加译“mourning”的话,外国读者恐怕就难以抓住这一内含的文化信息了。
二、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一)表现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英语属演绎性思维,而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英语的演绎性思维,指的是如果一个句子里既有叙述的部分,又有表态的部分,英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或陈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的归纳性思维则刚好相反,即汉语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原因到结论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二)互译对策探讨
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在正确理解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要按照译入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来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
例1: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译文:将一次工业革命同两次政治革命相提并论,似乎有些奇怪。
分析:“It may seem strange”是表示主观评论的表达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序不同,英语中评论内容常常放在句首,而汉语中评论内容往往放在后面。在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例2: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译文:我对这些改革及其成功表示热烈欢迎。
分析:原文先表态,再陈述。译文将“warmly welcome”译为“表示热烈欢迎”放在句子的最后,符合汉语“重心在后”的特点。
例3:如今,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子作序,我觉得很荣幸。(冰心:《旧梦重温》)
译文:I find it a great honou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庄绎传译)
分析:原文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而译文刚好倒转了语序,以“it”作形式宾语,将原文中的叙事部分译成动词不定式作真正宾语,符合英语演绎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例4: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不足为奇。
译文: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about the two sides having different opinions.
分析:原文中汉语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译文将表示评论性的“There is nothing surprise”放在句首,注意了句子重心的调整。
三、英语为主语显着语言,汉语为主题显着语言
(一)表现特征
英汉句子结构上另外一个显着的差异就是: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得多。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凡是不必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无从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强调或侧重动作的承受者,出于行文需要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这时,动作的承受者充当句子的主语,所以英语表现为主语显着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着语言,频繁使用主题——述题结构,多采用主动语态、人称表达法、无主句、主语省略句及无标记形式的被动句,这可能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个人感受和“事在人为”有关。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或无主句,可适当使用“叫、受、给、加以、经过”等形式来体现原文的被动含义,尤其还要注意采用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如“It is said that…”译为“据说……”,“It is believed that…”译为“有人认为……”,“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译为“人们普遍认为……”,等等。汉译英时,应设法将汉语里隐藏的被动句或无主句译成被动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译文:鲸杀死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是在船上进行,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处使用了被动式,译成汉语时都译成了主动式,但内含被动意义。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译文:为什么总是把这些麻烦事都推给我呢?
分析:汉语译文采用无主句,很自然地表达了被动含义。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译文:有人建议我们再核对一下报告。
例4: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译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两个分句都是无主句,暗含着被动意义,翻译时注意译成被动式,还要注意将原文两个分句之间的主从关系译出来。
四、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一)表现特征
语序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的特点。汉语民族主张平衡和谐,“物我交融”,其基本思维顺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反映在语言模式上,表现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定语一般必须前置。英语民族崇尚个体思维,“人物分立”,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其语言表达的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有前置,也有后置。且看下面例句:
例1:He has lived in the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 since he was born.
译文:他打一生下来就住在这间窗户朝南的房子里。
分析:这两句话都是英汉语言里最常用的句式,同时又体现了如上所述的英汉语言句法结构在语序上的差异,即英语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通常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总体说来,汉语语序比较固定,英语语序既相对固定,又有灵活变化。英汉语言在语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的位置,而尤其难以处理的就是定语从句。试比较下面例句:
例2:Nearly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caught the rat that ate the grain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译文: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杰克盖了房,房里堆了粮,耗子把粮食吃光,猫把耗子抓伤,狗又把猫逼上了房。”
分析:原文中包含一长串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每个关系代词that在从句中或充当主语,或充当宾语,每个从句的先行词又刚好在紧挨着它的前一个从句或短语里或作宾语,或作主语,层层向前,最终修饰第一个先行词the dog。我们如果采用传统的定语标志“的”字句式来译,恐怕是无法翻译得通顺的。译文将一连串的定语从句从整个句子中脱离出来,从最后一个定语从句开始往前译,一直倒推过去,完全颠倒了原文的顺序,将五个定语从句译成了五个并列分句。另外,译文的语言特点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连用五个that,而译文里的五个分句连续押韵,足见译者在文字上真是做足了工夫。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汉互译时,状语(含状语从句)的位置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也就是说,状语在译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据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后,有时还可以插在句子中间。至于具体放在什么位置,汉译英时主要考虑句式是否平稳,英译汉时主要看译文是否比较流畅。例如:
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译文:带上你的伞,以防下雨。
译文:译文中状语位置与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译文:金属热胀冷缩。
分析:尽管译文高度浓缩,仍可以看出原文中两个状语从句都提前做了处理。
例5:如果还有人记得他,那也不多了。
译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条件状语从句安插在句子中间。
下面我们着重就其中差异性最为突出、结构最为复杂、最难以处理的定语从句来进行讨论。
英语有定语从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长,甚至里面还套着几个从句。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看,短的较好处理,因为汉语里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只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翻译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其根本原因是汉语的定语结构具有局限性,载荷能力较小,其身后必须有“的”和中心词,从而限制它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随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自身还可携带状语、定语、名词性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等语法成分。和汉语的并列分句、状语从句、谓语结构、宾语结构相比较,汉语的定语从句是汉语形式上最拘谨、语气上最短促的结构。所以,在翻译英语的定语从句特别是复杂的定语从句时,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从整个句子结构中解放出来,可以译成独立的语言单位,不必要译成汉语的对等结构。换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语从句从其修饰地位分离出来,使其相对独立地叙述所要表达的信息。
相对来说,将汉语里的定语结构译成英语就好办多了,单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可译为前置定语,较长的短语或词组修饰名词时可考虑译作后置定语从句。如果几个分句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修饰关系,用定语从句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语表达习惯,则应该放手去译。
例6: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译文: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总是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让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来,也许她会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两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每个从句中又各有一个状语从句,显然不适宜于译作前置定语,因此将定语从句翻译成了并列分句,置于原来它所修饰词的后面。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译文:爱因斯坦由于提出了着名的“相对论”,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分析:有些定语从句除了起限定修饰作用以外,有时还与主句之间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状语关系,说明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或让步等。翻译时就应根据它们在意义上所起的语法作用来进行表达。如本例中,主从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将定语从句译成了原因状语从句。
例8:不到长城非好汉。
译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长城”其实是“不到长城的人”的浓缩,隐含了一个内在的定语关系,因此译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义中心。类似的句型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可译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陆’ 关于英语语法知识,和中英文翻译注意哪些问题
The work which Thomas Masthus is still most widely known for (定语从句,译为Thomas Masthus最广为人知的工作) is his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一篇论文即《人口论》),which first appeared in 1798(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人口论》,译为“首次在1798年发表的).
完整翻译:Thomas Masthus最广为人知的工作是1798年首次发表的《人口论》。
这个句子的难点是be known for 这一短语,即”因为。。。而为人所知“,文中把for 提到which前面了。
这里只涉及定语从句,不涉及宾语从句。简略来看就是:The work(修饰成分) is 人口论(修饰成分)。
‘柒’ 新闻英语编译是什么
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人员的加工,将外语新闻编写为本族语新闻。英语新闻能及时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已成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编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新闻翻译实践中。
新闻编译越来越被国内广大读者所接受。新闻编译要把握好语言层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释,及政治言辞的合理修正,以提高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避免西方舆论误导。
(7)中英编译要注意哪些扩展阅读
美英新闻刊物形形色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所以其采用的文体也不尽相同。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一、语言总体风格
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炼,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
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
二、词汇特点
1、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
新闻报道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
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
2、使用“小词”
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
3、大量使用缩略语
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
4、临时造词
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道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commom market 欧洲共同市场),haves and have-nots(富人和穷人)等。
三、语法特点
1、时态的使用
在英语新闻中现在时被广泛使用,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
2、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
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的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
3、前置修饰语高度浓缩
新闻文体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饰语修饰名词,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四、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
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将国家和地区并列,都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五、语言差异——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此外,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我国独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套话和历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比如“巴金”译作“Chinese writer Ba Jin”。
‘捌’ 如何才能正确的做好中英翻译
如果不喜欢最好别做,原因:
1.翻译必须至少用2语2文学过同样的知识技能达到一致水平才能翻译,比如物理学汉语中文是中国大学毕业水平,英语英文达到美国大学毕业水平,才能翻译大学水平及以下的,以上的根本就不能翻译!
2.既然同样的东西重复学,尽管用2语2文,仍然叫做脱裤子放屁费二遍事!这是铁律。
3.回到1.,如果汉语中文物理是硕士水平,英语英文物理是学士水平,不论向那个方向翻译,只能翻译学士水平的东西,硕士水平的也翻译不了。也就是说,只能翻译最低水平!
4.翻译永远没有对,只有不同程度的错,因此,翻译永远没有好,只有不同水平的坏。
不信,就算了。
最重要的一条,翻译永远达不到原文的水平!如果能,则爱因斯坦的德文,翻译成了中文之后,懂中文的一读,就都达到爱因斯坦水平了!这是不可能的!哈哈。
‘玖’ 如何进行中英文翻译
英语中英译汉技巧以下浅谈英译汉的几点技巧。
第一,翻译时注意英文的句型,英文的句型一般来说有相应的中文译法。如It的句型的翻译:
(1)It is+名词十从句:
It is a fact that…事实是……
It is a question that………是个问题
It is good news that………是好消息
it is common knowledge………是常识
(2) It is+过去分词十从句: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is asserted that…有人主张……
It is supposed that…据推测……
It is believed that…据信……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will be seen from ii that…由此可见……
It has been proved that…已证明……
It is general1y considered that…人们普遍认为……
(3)It is+形容词十从句:
It is necessary that…有必要……
It is likely that…很可能……
It is clear that…很清楚……
It is important that…重要的是……
(4) It+不及物动词十从句:
It follows that…由此可见……
It happens that…碰巧……
It turned out that…结果是……
第二,注意英语被动句的翻译。英文的被动句经常用汉语主动句表达,如: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a performance
英文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请你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英文中被动意义也可以用汉语中含有主动意义的句子来表达。常译成“被”、“由”、“受”、“为…所”等等。例如:What is feared as failure in American society is,above all,loneliness.(在美国社会中作为失败而为人们所恐惧的,莫过于孤独了。)
第三,注意长句的翻译。首先不要被长句吓住,即使是很长的句子,也是由最基本的成分组成。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抓住主干部分,然后逐次分析各词意思以及相互间的逻辑、语法关系,再进行翻译。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分句的翻译。关系分句主要功能是作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即定语),但除作名词修饰语外,关系分句还可起其他作用,比如起状语分句和并列分句的作用,因此译成汉语时要注意,限定性关系分句翻译时因为英文置于名词后,汉语则将其置于先行项(antecedent)的前边,使其译成带有“的”字的定语句子,如:I want a wife who will work and send me to school.(我想要个既能工作又能送我上学的老婆)。有的句子过长,前置会显得累赘,或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这样我们翻译时将从句后置,把它翻译成跟主句平行的并列句。如:I want a wife who will not trouble me with a wife's ties but a1ways listens to me.(我想要个老婆,她不会以妻子的义务来打搅我,而是始终听命于我。)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和它的先行项之间有比较松散的关系。就其意义上来说,在句子中有时相当于二个并列分句,有时在语义上起状语分句的作用,翻译时可将其后置译成并列句,例如:
The sun warms the earth,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plants to grow.(太阳温暖了大地,这才使植物有可能生长。)也可以完全脱离主句,译成独立句。如:She was very patient towards the children, which her husband seldom was.(她对孩子们很耐心,她丈夫却很少这样。)
Exercises: Put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①It is reported that they have found another star.
②It happens that I have my check-book with me.
③It is likely that he will succeed.
④It is a question that we arrive before l0 o'clock.
⑤She was advised to take the medicine。
⑥she told me that a big reservoir was being built in her hometown.
⑦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l came to the University.
⑧Yesterday I saw a wonderful film, which was about World War II.
Key to the exercises:
①据报道,他们又发现了一颗星。
②碰巧我带着支票簿。
③很可能他将成功。
④我们必须十点钟前到达是个问题。
⑤她被劝告吃药。
⑤她告诉我她的家乡正在建造一个大型水库。
⑦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我来这所大学的那一天。
⑧昨晚我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是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
‘拾’ 中英互译中的三个技巧
这里有N个技巧,不知道合不合你的要求~~但好象在论文中没有什么用~~算了,当作启发也好
a) 词类的变通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kyscraper is going on smoothly.
摩天大厦的建造正在顺利进行。
建造摩天大厦的工程正在顺利进行。(名词变动词)
We must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我们必须给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很大的注意。
我们必须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名词变动词)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their help.
对于他们的帮助我们是非常感谢的。
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形容词变动词)
The camel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an ability to go for many days without water.
骆驼主要擅长于具有几天不喝水的能力。
骆驼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几天不喝水。(动词变名词)
The performance was a great success.
演出是个伟大的成功。
演出十分成功。(名词变形容词)
It is my great honour to meet you here today.
今天在这儿见到您是我很大的荣幸。
今天我很荣幸地在这儿见到您。(名词变副词)
b) 词组的变通
The old man tried to carry as much earth as the young people, but failed.
那老头要和青年人挑一样多的土,但失败了。
那老头要和青年人挑一样多的土,但力不从心。
Over thirty-seven million acres more of land had lost their proctivity through neglect.
超过三千七百万英亩的土地因失于料理而荒芜了。
由于疏忽,超过三千七百万英亩的土地荒芜了。
They wouldn’t have achieved so much without your help.
没有你的帮忙,他们的成绩不会那幺好。
要不是得到你的帮忙,他们的成绩是不会那幺好的。
He carried the baby in his arms all at once without hesitation and then headed for the bus stop in big strides.
他立即毫不犹豫地把婴儿抱起来,向巴士站大踏步走去。
他二话没说就把婴儿抱起来,直向巴士站奔去。
d) 意思的变通
In the colonialist country,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在殖民主义国家里,压迫和剥削是今天的秩序。
在殖民主义国家里,压迫和剥削是家常便饭。
It is therefore not only inevitable but right that he should have to think in these terms.
所以,他将这些条件列入考虑,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正确的。
所以,他有这种考虑(想法),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We shall as ever make efforts to develop good trade relations with y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我们将和以前一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与贵国的良好贸易关系。
我们将一如既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和贵国发展良好的贸易关系。
That was the reason why she was so angry.
这就是为什幺她那幺生气的理由。
这就是她为什幺这幺生气。
He has eaten next to nothing.
他等于什幺都没吃。
他几乎什幺都没吃。
You are really something.
你真的有点东西。
你真有一手。
d) 长句的变通
碰到长句时,更加要设法在语法上变通处理,使之明白易懂。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使用断句、倒装、拆句三种方法来加以处理。
1) 断句法
For this reason I request that if the debate is to continue, we have a recess of an hour, and I say this in my own name, but I am certain there are others who have been he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meeting and who feel that if the meeting is to continue it would be fair to have a recess, even if it is only one hour.
因此,如果要继续辩论,我要求休会一小时。我这句话是以我个人的名义说的。但是我知道还有别的人从这次会议一开始就坐在这里,相信他们也觉得,如果会议要继续下去,就应该休会一次,即使一个小时也好。
2) 倒装法
Mr. Echeveria had been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in the Mexican Government, which took the decision to set the army on the students who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in Tlatelalco on 21 and 22 September in that year.
该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学生试图在特拉特洛尔科示威,当时派兵镇压的墨西哥政府内政部长,就是埃切维里亚先生。
3) 拆句法
The victory of German National-Socialism, the most reactionary, the most aggressive form of fascism, and its war provocations have spurred on the war parties, which represent the most reactionary and Chauvinist elements of the bourgeoisie, to fight in all countries more vigorously for power and to intensify the fascization of the state apparatus.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是最反动、最具侵略性的一种法西斯主义形式。它的得势以及它的战争挑衅,促使世界各国的好战党派为夺取政权而进行更加激烈的斗争,并加强国家机器的法西斯化。这些好战党派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中最反动的和沙文主义的成分。
在一个句子中,有必要时,可同时交替使用两种或三种上述处理长句的方法。
e) 提炼练习示范
下面是一些英译中句子和段落的提炼示范:
Braving thorny thickets and nasty wasps, we ascended the higher peak, which dominates the region and offers a magnificent panorama of soaring mountains, narrow valleys and the single winding road over which the Red Army fought its bloody way.
我们冒着荆棘丛和讨厌的黄蜂,爬上了更高的那个山峰。这里对全地区一览无遗,只见下面是一幅壮观的全景图:高耸的峰峦和狭隘的山谷,以及红军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那条唯一的羊肠小径。
(我们一路上冒着被荆棘刺和讨厌的黄蜂针的危险,爬上了更高的那个山峰。这里俯瞰全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壮观的全景图:只见下面峰峦起伏,幽谷处处,还有当年红军杀出一条血路的那条唯一的羊肠小径。)
Beyond the town loomed a series of strange conical mountains. To our Western eyes they recalled the seemingly fantastic mountains in classical Chinese painting. We had come to Guiyang to find these painted mountains a reality.
城外矗立着重重的圆锥形的山。在我们西方人的眼中,它们使我们回想起中国画中隐隐约约的奇异山峦。我们来到贵阳,画中的山峦变成了现实。
(城外隐隐约约地呈现出重重圆锥形的山峰。在我们西方人眼中,这些山峰使我们想起了中国画中那些奇异缥缈的山峦。我们来到贵阳,画中的山峦竟变成了现实。)
As we moved into the higher, more remote regions, the weather was heavily overcast, with occasional rain and cloudbursts. We saw the mountain peaks only rarely. The rice paddies were emerald green and the mountains distinctly vague and elusive through the mist.
当我们深入到更高更远的地区时,天空密云满布,间有骤雨和大暴雨。我们很难看到山峰的真面目。水稻一派翠绿,远山烟雾溟蒙。
(当我们进入更高更偏远的地区时,天空密云满布,间有骤雨和大暴雨。我们难得看到山峦的面目。水稻一派翠绿,烟雾溟蒙中,山峦显得隐约飘渺。)
As the road swung in the direction of Tibet, the scenery became increasingly rough and dramatic. Waterfalls from tall mountains and narrow gorges plunged beside the winding mountain road on which we traveled.
在向西藏伸延的道路上,周围的风景变得越来越崎岖和具戏剧性。瀑布从崇山窄谷中向我们行走的蜿蜒的山路旁,倾泻而下。
(在通往西藏的逶迤的道路上,周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崎岖和使人胆跳心惊。在我们汽车行走的蜿蜒的山路旁,瀑布从崇山和深壑倾泻而下。)
以下是一个场面的英译中的文字,供大家作对比参考之用:
Going up the mountains, we stopped for a picnic – a few rice cakes and cookies accompanied by tea brought in the huge and efficient Chinese thermoses that went with us everywhere. We were contented travelers in a seemingly timeless China. The air was fresh, and wild flowers abounded. Unusual hydrangeas, exotic clematis-type vines covered with white starlike flowers, and bushes spotted with heart-shaped leaves and lilylike flowers bloomed everywhere. The hum of bees and the cool breezes wafting up the mountainside lulled us; wild strawberries grew in profusion in the grasses
在攀登这些高山时,我们停下来进行野餐 -- 一些米饼、曲奇饼和茶水。茶水装在大型和很顶用的中国热水瓶里,我们到哪里都带着那些热水瓶。在中国这个似乎没有时间观念的地方,我们成了无拘无束的旅客。空气是清新的,到处都是野花。独特的绣球花属植物,上面开着白色星状花朵的奇异的铁线莲形蔓藤类植物,以及长满心形叶和开满百合花状花朵的灌木处处可见。蜜蜂的嗡嗡声和从山腰徐徐吹来的凉风,使我们昏昏欲睡;草丛中长着茂密的野生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