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线电流公式
乘以1.73.是指负载的三相电接法为三角形接法时.如果为星型接法.就不用了.
最常见的就是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电机的感性负载
其启动电流是额定工作电流的2倍.
P=√3U线I线CosΦ
P=3U相I相CosΦ
对于星形接法:U线=√3U相,
I线=I相
对于角形接法:U线=U相,
I线=√3I相
这些公式肯定你很熟悉,关键是要理解清楚测得(或给出)的电流、电压是线或相的问题。
在实际三相负荷电路中,由于负荷外部电源测量的方便,如果是星形接法,电压一般是指线电压,如果是角形接法,电流一般是指线电流,因此均用第一个计算公式(根号3倍)。如果有特殊情况,均为相电压和相电流,那么必须用第二个计算公式了(3倍关系)
没有看懂你的补充问题.
⑵ 导线通过的电流计算方法
口诀如下:
10(平方)下5、100上2 、25、35四、三界;70、95两倍半;穿管、温度八、九折;裸线加一半;铜线升级算。
1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电流为:6A—-8A
1.5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电流为:8A—-15A
2.5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电流为:16A—-25A
4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电流为:25A—-32A
6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电流为:32A—-40A
口诀计算 2.5=4x5=20
4==6x5=30 6==10x5=50
例如:裸铝线35平 35x3x1.5=158A
35绝缘铜线升级为50 50x3=150A
(2)线电流计算法扩展阅读:
电流分类
电流分为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
1、交流电
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变化。生活中插墙式电器使用的是民用交流电源。交流电在家庭生活、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使用,生活民用电压220V、通用工业电压380V,都属于危险电压。
2、直流电:
方向不随时间发生改变。生活中使用的可移动外置式电源提供的的是直流电。直流电一般被广泛使用于手电筒(干电池)、手机(锂电池)等各类生活小电器等。干电池(1.5V)、锂电池、蓄电池等被称之为直流电源。因为这些电源电压都不会超过24V,所以属于安全电源。
⑶ 如何计算电缆的电流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所以一般以每1
mm2铜芯线可以允许通过8低碳生活A~10A的电流计算。在相同的截面积条件下,铜芯线的负载电流值与铝芯线相比为1双电缆系统电流耦合效应数值计算在理论研究中,都可以采用一个模型进行计算,即屏蔽层电流对芯线的感应耦合。本文采用的是Vance频域电缆模型,建立12
编织屏蔽电缆的转移阻抗
采用Vance的转移阻抗计算公式,屏蔽层信号对芯线的耦合可以利用转移阻抗Zr表示,其电缆结构设计与物料用量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G=G0+G~
G~,
=ω*Ctg
G0直流损耗G~交流损耗ω电流频率C工作电容tg介质损耗角正切2二次传输参数
二次传输参数是用以表征传输线的特性的参数,它包括特性阻抗ZC,衰减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PP绳055;棉纱线048
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
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体积电阻系数
塑料在电场的作用下有泄漏电流通过,泄漏电流通过塑料时的阻力称为体积电阻。电流通过每1cm3塑料的电
电工电缆功率耗电量计算公式大对于纯电阻电路,如电阻丝、灯炮等,可以用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电压的平方除以电阻的公式计算,这是由欧姆定律推导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电缆线径计算方法
电线电缆的规
电压压降计算公式是什么?电缆计算程序工程好助手
计算公式一:按计算电流计算
空气中:计算电流
电缆样本空气载流量×校正系数×样本空气温度
环境空气温度
土壤中:计算电流
电缆样本土壤载流量×校正系数×样本土壤温度
环境土壤温度免费主机空间
计算公式二:按自
计算公式03
×
70
=
17012
33
管路特性方程
根据阻力损失系数公式:
RT
=
式中:
ldx
=
=
=
350
ldp
=
=
1
、一号井Ⅰ路,最大负荷电流取
18
倍电缆的安全载流量。Ilm=18
×
340A
=612A
过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引用
采区低压电网短路电流计算电缆的动、热稳定性;末端用于计算最小二相短路电流,用于校验继电保护整定值的可靠性。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有解释法和图表法,主要以解释法为主。
一、短路电流的计算公式
1
、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IK=UN2
√
3
·
[2+
∑
X电缆电线结构设计与用料计算斜包在线材中主要起屏蔽作用,有时作为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屏蔽目的是将外界干挠消除,对于同轴电缆,由于有屏蔽层而使计算公式如下
:
G=G0+G~
G~,
=
ω
*Ctg
G0
直流损耗
G~
交流损耗ω
电流频率
C
工
⑷ 电线过电流的计算方式
电线过电流的计算方式按照以下定义计算:
, 在一段时间Δt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ΔQ,单位是库仑。Δt为电荷通过导体的时间,单位是秒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通常用字母 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安德烈·玛丽·安培),1775年—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着,对数学和物理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简称“安”,符号 “A”,也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1安培定义为:在真空中相距为1米的两根无限长平行直导线,通以相等的恒定电流,当每米导线上所受作用力为2×10-7N时,各导线上的电流为1安培。
初级学习中1安培的定义: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库仑,即:1安培=1库仑/秒。
⑸ 电缆线负载电流的计算方法
电缆线负载电流的计算方法:
常用电线电缆的载流量:500V及以下铜芯塑料绝缘线空气中敷设,工作温度30℃,长期连续100%负载下的最大载流量如下:
1.5平方毫米——22A ,(安全载流量10A) 负载功率:4840W
2.5平方毫米——30A ,(安全载流量28A) 负载功率:6600W
4平方毫米——39A , (安全载流量35A) 负载功率: 8580W
6平方毫米——51A , (安全载流量48A) 负载功率:11220W
10平方毫米——74A , (安全载流量65A) 负载功率:16280W
16平方毫米——98A, (安全载流量91A) 负载功率:21560W
25平方毫米——120A, 如果是铝线,线径要取铜线的1.5~2倍,如果铜线电流小于28A,按每平方毫米10A计算比较安全。铜线电流大于120A,按每平方毫米5A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例如,家庭用的一般是单相电220V,其最大能承受的功率(P)
以1.5平方毫米为例:P=电压U×电流I=220伏×22安=4840瓦
取安全系数为1.3,那么其长时间工作,允许的功率(P)为:P=4840÷1.3=3723瓦
即:1.5平方的铜线。能承受3723瓦的负荷。380V计算方法同理。
一般铜导线载流量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是根据所允许的线芯最高温度、冷却条件、敷设条件来确定的。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5~8A/mm²,铝线的安全载流量3~5A/mm²。
电线电缆的载流率与许多条件有关,如材质、电线种类、使用条件、连接等,因此最大值很难计算的非常精确,一般情况下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方数×8=电流数,功率则为:220×平方数×8,这种计算方式是安全负载。
例如:2.5平方的电线,安全电流:2.5×8=20A,承载功率:220×2.5×8=4400W。
⑹ 铜线电流怎么算
P=1.732UIX0.8
算得I=45.58A
一般铜线安全计算方法是: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28A。
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35A
。
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48A
。
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65A。
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91A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120A。
估算口诀: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说明:
(1)本节口诀对各种绝缘线(橡皮和塑料绝缘线)的载流量(安全电流)不是直接指出,而是“截面乘上一定的倍数”来表示,通过心算而得。由表5
3可以看出:倍数随截面的增大而减小。
“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说的是2.5mm’及以下的各种截面铝芯绝缘线,其载流量约为截面数的9倍。如2.5mm’导线,载流量为2.5×9=22.5(A)。从4mm’及以上导线的载流量和截面数的倍数关系是顺着线号往上排,倍数逐次减l,即4×8、6×7、10×6、16×5、25×4。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说的是35mm”的导线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5倍,即35×3.5=122.5(A)。从50mm’及以上的导线,其载流量与截面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为两个两个线号成一组,倍数依次减0.5。即50、70mm’导线的载流量为截面数的3倍;95、120mm”导线载流量是其截面积数的2.5倍,依次类推。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上述口诀是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25℃的条件下而定的。若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长期高于25℃的地区,导线载流量可按上述口诀计算方法算出,然后再打九折即可;当使用的不是铝线而是铜芯绝缘线,它的载流量要比同规格铝线略大一些,可按上述口诀方法算出比铝线加大一个线号的载流量。如16mm’铜线的载流量,可按25mm2铝线计算。
⑺ 三相四线电流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相四线电流的计算公式:
IN*=IA*+IB*+IC*
=IA∠0+IB∠-120+IC∠120
=IA+IB(cos-120+jsin-120)+IC(cos120+jsin120)
=IA-0.5(IB+IC)+j0.866(IC-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