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必须经过编译,产生目标程序后才能运行,这句话对吗
目标程序的运行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环境。通常情况下,源程序通过编译器转换成目标程序,但这仅仅是程序执行的第一步。目标程序必须进一步与库文件、资源文件等进行链接,最终生成可执行文件,才能在计算机上顺利运行。这一步骤对于许多高级语言如Java和C#尤为重要。Java和C#的程序在编译后生成的是字节码,字节码需要运行时环境(JVM或CLR)解释执行,因此不是真正的目标程序。
以Java为例,Java源代码经过编译器编译后得到的是字节码文件,字节码文件并非可以直接运行的机器码,而是需要在Java虚拟机(JVM)中解释执行。这个过程确保了Java程序能够在任何支持JVM的平台上运行,而无需重新编译。同样,C#程序编译后生成的是CIL(中间语言)代码,也需要CLR(公共语言运行时)来解释执行。
因此,尽管编译过程是程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仅仅通过编译并不能使程序具备运行条件。目标程序的运行需要经过链接和解释执行的过程。无论是Java的字节码还是C#的CIL代码,它们都需要相应的虚拟机环境来运行,这与传统的机器码目标程序存在本质区别。
总之,对于像Java和C#这样的高级语言,编译后生成的字节码或CIL代码不是目标程序,它们必须在相应的运行时环境中运行。因此,上述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源程序经过编译后生成的目标程序,还需进一步链接和解释执行才能运行。
㈡ 编译程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编译程序的最终目标
编译程序的最终目标是:
将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编译成等价的目标程序。这一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简而言之,编译程序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从高级语言源程序到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目标程序的转换。
㈢ 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均能产生目标程序吗
不能
因为:编译程序能产生目标程序而解释程序则不能
补充:解释程序也称为解释器,它或者直接解释执行源程序,或者将源程序翻译成某种中间表示形式后再加以执行;编译程序(编译器)则是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目标程序。两种语言处理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在编译方式下,机器上运行的是与源程序等价的目标程序,源程序和编译程序都不再参与目标程序的执行过程,而在解释方式下,解释程序和源程序(或某种等价表示)要参与到程序的运行过程中,运行程序的控制权在解释程序。解释器翻译源程序时不生成独立的目标程序,而编译器则将源程序翻译成独立的目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