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ld怎样连接用了STL的c++程序
STL中没有那么高深的东西...
STL实际上也只规定各种容器应该满足的操作复杂度之类,没有规定具体的数据结构
比如map一般用红黑树实现,但也不排除有编译器愿意用avl树实现
至于后面两个我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东西,在STL中是不会有直接的对应的
B. 那位给个思路!只学过c++
其实c++stl里头的std::set和std::unordered_set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如果你不怕麻烦的话,这2种结构是比较优的,std::set采用的是红黑树实现,std::unordered_set(在支持c++11特性的编译器中可用)采用哈希表实现,可以实现交并差方法,如果你想这么做的话(当然非常鼓励去研究一下stl的源代码,尽管可能很难看),必须具有较好的数据结构及其复杂度的知识。这是thehardway!
如果想偷懒,用线性结构(如在std::vector这种动态数组上封装,或者std::list这种双链表上封装皆可)来实现,但是你必须清楚,这样损失了某些操作的效率,如集合中元素的查询或者插入、删除。这是theeasyway!
你可以再想一想。希望你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如果你没用过std::set或者std::unordered_set,强烈建议先用一下,看看它们提供的接口,玩一玩,不知道的api搜索cppreference的website。python中也有set这个类型,也可以玩玩。
给一段代码,可以玩玩找一下感觉: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et>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iterator>
voidfeedNumbers(intstart,intend,intdivisor,std::set<int>&s);
voidshow(std::set<int>&s);
intmain()
{
std::set<int>a,b,c,d,e,f;
feedNumbers(0,100,2,a);
feedNumbers(0,100,3,b);
show(a);
show(b);
std::set_intersection(a.begin(),a.end(),b.begin(),b.end(),std::inserter(c,c.end()));
std::set_union(a.begin(),a.end(),b.begin(),b.end(),std::inserter(d,d.end()));
std::set_difference(a.begin(),a.end(),b.begin(),b.end(),std::inserter(e,e.end()));
std::set_difference(b.begin(),b.end(),a.begin(),a.end(),std::inserter(f,f.end()));
show(c);
show(d);
show(e);
show(f);
return0;
}
voidfeedNumbers(intstart,intend,intdivisor,std::set<int>&s)
{
for(inti=start;i<=end;++i){
if(i%divisor==0){
s.insert(i);
}
}
}
voidshow(std::set<int>&s)
{
for(std::set<int>::iteratori=s.begin();i!=s.end();++i){
std::cout<<*i<<std::endl;
}
std::cout<<std::endl;
}
C. 谁能提供一些C++面试的常见程序题
流个邮箱,我可以发给你!
经典C++面试题
1.介绍一下STL,详细说明STL如何实现vector。
Answer
STL (标准模版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它由容器算法迭代器组成。
STL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可以方便容易地实现搜索数据或对数据排序等一系列的算法;
调试程序时更加安全和方便;
即使是人们用STL在UNIX平台下写的代码你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因为STL是跨平台的)。
vector实质上就是一个动态数组,会根据数据的增加,动态的增加数组空间。
2.如果用VC开发程序,常见这么几个错误,C2001,c2005,c2011,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Answer
在学习VC++的过程中,遇到的LNK2001错误的错误消息主要为:
unresolved external symbol “symbol”(不确定的外部“符号”)。
如果连接程序不能在所有的库和目标文件内找到所引用的函数、变量或标签,将产生此错误消息。
一般来说,发生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所引用的函数、变量不存在、拼写不正确或者使用错误;其次可能使用了不同版本的连接库。
编程中经常能遇到LNK2005错误——重复定义错误,其实LNK2005错误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错误.
3.继承和委派有什么分别,在决定使用继承或者委派的时候需要考虑什么。
在OOD,OOP中,组合优于继承.
当然多态的基础是继承,没有继承多态无从谈起。
当对象的类型不影响类中函数的行为时,就要使用模板来生成这样一组类。
当对象的类型影响类中函数的行为时,就要使用继承来得到这样一组类.
4.指针和引用有什么分别;如果传引用比传指针安全,为什么?如果我使用常量指针难道不行吗?
(1) 引用在创建的同时必须初始化,即引用到一个有效的对象;而指针在定义的时候不必初始化,可以在定义后面的任何地方重新赋值.
(2) 不存在NULL引用,引用必须与合法的存储单元关联;而指针则可以是NULL.
(3) 引用一旦被初始化为指向一个对象,它就不能被改变为另一个对象的引用;而指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为指向另一个对象.给引用赋值并不是改变它和原始对象的绑定关系.
(4) 引用的创建和销毁并不会调用类的拷贝构造函数
(5) 语言层面,引用的用法和对象一样;在二进制层面,引用一般都是通过指针来实现的,只不过编译器帮我们完成了转换.
不存在空引用,并且引用一旦被初始化为指向一个对象,它就不能被改变为另一个对象的引用,显得很安全。
const 指针仍然存在空指针,并且有可能产生野指针.
总的来说:引用既具有指针的效率,又具有变量使用的方便性和直观性.
5.参数传递有几种方式;实现多态参数传递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没有使用某种方式原因是什么;
传值,传指针或者引用
6.结合一个项目说明你怎样应用设计模式的理念。
设计模式更多考虑是扩展和重用,而这两方面很多情况下,往往会被忽略。
不过,我不建议滥用设计模式,以为它有可能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
7.介绍一下你对设计模式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很细节的问题随机问的)
设计模式概念是由建筑设计师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上述定义是对设计模式的广义定义.将其应用到面向对象软件的领域内,就形成了对设计模式的狭义定义.
可以简单的认为设计模式就是解决某个特定的面向对象软件问题的特定方法, 并且已经上升到理论程度。
框架与设计模式的区别
1,设计模式和框架针对的问题域不同.设计模式针对面向对象的问题域;框架针对特定业务的问题域
2,设计模式比框架更为抽象.设计模式在碰到具体问题后,才能产生代码;框架已经可以用代码表示
3,设计模式是比框架更小的体系结构元素.框架中可以包括多个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就像武术中基本的招式.将这些招式合理地纵组合起来,就形成套路(框架),框架是一种半成品.
8.C++和C定义结构的分别是什么。
C language 的结构仅仅是数据的结合
C plus plus的struct 和 class 其实具备几乎一样的功能,只是默认的访问属性不一样而已。
9.构造函数可否是虚汗数,为什么?析构函数呢,可否是纯虚的呢?
构造函数不能为虚函数,要构造一个对象,必须清楚地知道要构造什么,否则无法构造一个对象。
析构函数可以为纯虚函数。
10,拷贝构造函数相关问题,深拷贝,浅拷贝,临时对象等。
深拷贝意味着拷贝了资源和指针,而浅拷贝只是拷贝了指针,没有拷贝资源
这样使得两个指针指向同一份资源,造成对同一份析构两次,程序崩溃。
临时对象的开销比局部对象小些。
11.结合1个你认为比较能体现OOP思想的项目,用UML来描述。(最好这个项目继承,多态,虚函数都有体现)这个问题大概会占面试时间的一半,并且会问很多问题,一不小心可能会被问住)。
。。。
12。基类的有1个虚函数,子类还需要申明为virtual吗?为什么。
不申明没有关系的。
不过,我总是喜欢显式申明,使得代码更加清晰。
13.C也可以通过精心封装某些函数功能实现重用,那C++的类有什么优点吗,难道仅仅是为实现重用。
并不仅仅是这样的。
OOD,OOP从根本上改变了程序设计模式和设计思想,具备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类的三大最基本的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14.C++特点是什么,如何实现多态?画出基类和子类在内存中的相互关系。
多态的基础是继承,需要虚函数的支持,简单的多态是很简单的。
子类继承父类大部分的资源,不能继承的有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operator=函数,友元函数等等
15.为什么要引入抽象基类和纯虚函数?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接口的效果。
16.介绍一下模板和容器。如何实现?(也许会让你当场举例实现)
模板可以说比较古老了,但是当前的泛型编程实质上就是模板编程。
它体现了一种通用和泛化的思想。
STL有7种主要容器:vector,list,deque,map,multimap,set,multiset.
17.你如何理解MVC。简单举例来说明其应用。
MVC模式是observer 模式的一个特例,典型的有MFC里面的文档视图架构。
18,多重继承如何消除向上继承的二义性。
使用虚拟继承即可.
1. STL中Map内部是怎么实现的?
答:红黑树.
二叉树在平衡时或者叶子结点到根结点的高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工作起来是最有效的。红黑树算法是平衡树的一种算法。这个名字就是由于树的每个结点都被着上了红色或者黑色,结点所着的颜色被用来检测树的平衡性。在对结点插入和删除的操作中,可能会被旋转来保持树的平衡性。平均和最坏情况插入,删除,查找时间都是O(lg n)。详细内容请参考 Cormen [2001]。
理论
一个红黑树是一颗二叉查找树,具有下列的属性:
1. 所有的结点都被着色为红色或者是黑色。
2. 每一个叶子结点都是空结点,并且被着为黑色。
3. 如果父结点是红色的,那么两个子结点都是黑色的。
4. 结点到其子孙结点的每条简单路径上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结点。
5. 根结点永远是黑色的。
2. 对象在内存中是怎么存放的?
答:需要阅读<<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简单说来,
在类对象的内存布局中,如果有虚函数,首先是该类的vtbl指针,然后才是对象数据,对象数据都是顺序存
放,当然会涉及到字节对齐,这样会带来存取效率的提升.
3. 说说COM的原理和实现?
答:COM,简单地说,是一种不同应用程序和不同语言来共享二进制代码的方法,不同于C++,只是源代码级的重用。Windows允许你使用DLL实现二进制级的代码共享,如kernel32.dll,user32.dll等,但因为这都是用C写的DLL,所以它们只能被C或者理解C调用方式的语言所调用。MFC引入了另一种二进制级的代码共享机制--MFC extension DLLs,但这种机制限制更多,你只能在MFC程序中使用它们。而COM通过建立一种二进制的规范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意味着COM二进制模块要按照一种特别的结构来组织,在内存中亦然。规则是语言无关的,重担交给了编译器。
COM对象在内存中的组织结构和C++的虚函数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COM代码都使用C++的原因,但记住,COM确实是语言无关的,因为生成的结果代码可以被其它所有语言所使用。顺便说,COM不是Win32规范,理论上,它能移植到Unix和其它任意的操作系统,但我没见过Windows世界以外的COM.
4. 为什么要用智能指针?是怎么实现的?
以免资源泄漏.
内部使用了引用计数机制,具体实现非常复杂.
5. 给你一个指针,并用new动态申请空间,在另一个函数中释放,不知道是申请的一个元素还是一个数组的情况下,怎么确定用delete还是delete []?
不同的编译器有不同的实现机制,比较常用的有两种:
1.new 时,在第一个对象前面记录分配了多少对象.
2.使用键值,即key-value
For ex:
int *p = new int[n];
p为key,n为value.
6. 虚函数是怎么实现的?
答:简单说来使用了虚函数表.
7. 虚函数表又是怎样实现的?
答:
每个含有虚函数的类有一张虚函数表(vtbl),表中每一项指向一个虚函数的地址,实现上是一个函数指针的数组。
虚函数表既有继承性又有多态性。每个派生类的vtbl继承了它各个基类的vtbl,如果基类vtbl中包含某一项,则其派生类的vtbl中也将包含同样的一项,但是两项的值可能不同。如果派生类覆盖(override)了该项对应的虚函数,则派生类vtbl的该项指向重载后的虚函数,没有重载的话,则沿用基类的值。
在类对象的内存布局中,首先是该类的vtbl指针,然后才是对象数据。在通过对象指针调用一个虚函数时,编译器生成的代码将先获取对象类的vtbl指针,然后调用vtbl中对应的项。对于通过对象指针调用的情况,在编译期间无法确定指针指向的是基类对象还是派生类对象,或者是哪个派生类的对象。但是在运行期间执行到调用语句时,这一点已经确定,编译后的调用代码能够根据具体对象获取正确的vtbl,调用正确的虚函数,从而实现多态性。
分析一下这里的思想所在,问题的实质是这样,对于发出虚函数调用的这个对象指针,在编译期间缺乏更多的信息,而在运行期间具备足够的信息,但那时已不再进行绑定了,怎么在二者之间作一个过渡呢?把绑定所需的信息用一种通用的数据结构记录下来,该数据结构可以同对象指针相联系,在编译时只需要使用这个数据结构进行抽象的绑定,而在运行期间将会得到真正的绑定。这个数据结构就是vtbl。可以看到,实现用户所需的抽象和多态需要进行后绑定,而编译器又是通过抽象和多态而实现后绑定的.
一、C++程序设计:
1)标准C++模板库中有一个名为bind1st的函数配接器(实际就是一个函数模板),它接受两个参数,一个是二元函数对象bin_op,一个是二元函数对象的参数value。返回一个新的一元函数对象uni_op。在使用uni_op(param)等效于bin_op(value,param)。即二元函数对象的第一个value被“固定”了。
试编写程序实现一个类似功能的my_bind1st函数配接器,并给出相应的测试代码。
2)如果想禁止类被复制的功能(也就是保持类实例的唯一性),怎么办?
二、C程序设计
1)定义一个宏 SWAP_MIN(x, y)
交换x和y的值,并返回x和y中的最小值。
例如:
////////////////////////////////////////////////////
int x, y;
x = 1;
y = 3;
printf(“--%d--%d--%d--”, SWAP_MIN(x,y), x, y);
//////////////////////////////////////////////////////
结果是
--1--3--1--
2)我想在C文件里面重用一些C++的函数,怎么做?
三、程序设计技巧
1.1. 用C/C++实现一个简单的hash链表, 定义读和写的用户接口并实现
1.2. 如果用户需要对上述链表规定能够存储的最大元素个数,例如
set_max_size (int n)
如何修改上步中的代码来实现?
2. 设计一种数据结构用20个byte存储32个不超过32的正整数值, 给出
对每个数读,写, ++等操作的代码
3. 用正则表达式将程序中的int替换成unsigned int
4. 下面的程序的运行结果是什么,如果有错误,如何修正
char get_last ( char *str ) {
int length = sizeof (str);
return str[length-1];
}
int main () {
char* a = "hello world!";
char last = get_last (a);
printf ("%c\n", get_last (a) );
}
5. 写一段程序找出一个数列中第二大数
6. 用户定义类型如下:
packet_type packet {
int id;
int data;
}
怎样让下面的代码能够打印p中的id和data
packet p;
cout << p << endl;
四、语法制导翻译题:
下面定义文法G:
1) 终结符共7个‘VAR’ id ‘*’ ‘+’ ‘,’ ‘;’ ‘.’
2) G: <program> --> <decl说明><statement>’.’
<decl说明> --> ‘VAR’ id{‘,’id}’;’
<statement> --> <中缀表达式>{‘;’<中缀表达式>}
<中缀表达式> --> <中缀表达式>’+’<中缀表达式>
<中缀表达式> --> <中缀表达式>’*’<中缀表达式>
<中缀表达式> --> id
要求:
1) 检测G中在中缀表达式中出现的变量id必须在<decl说明>中定义过,且不能重复定义
2) 将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给出语义翻译
五、如何在C程序中,实现一个能够存储任意类型数据的堆栈?比如:
push (a, int); 表示push一个int型数据a进栈。
push (b, defined_type); defined_type可以是用户自己定义的类型,如struct。这样的话,该语句表示push一个struct defined_type类型的数据b进入堆栈。
D. c++ stl set 中find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是用在平衡二叉树上查找的算法实现的,复杂度是O(log n)。
STLport里面的实现代码如下:
_Base_ptr _M_find(const _KT& __k) const {
_Base_ptr __y = __CONST_CAST(_Base_ptr, &this->_M_header._M_data); // Last node which is not less than __k.
_Base_ptr __x = _M_root(); // Current node.
while (__x != 0)
if (!_M_key_compare(_S_key(__x), __k))
__y = __x, __x = _S_left(__x);
else
__x = _S_right(__x);
if (__y != &this->_M_header._M_data) {
if (_M_key_compare(__k, _S_key(__y))) {
__y = __CONST_CAST(_Base_ptr, &this->_M_header._M_data);
}
}
return __y;
}
第二个问题,单独使用的话,set应该比较快些(vector 的话,要先来个排序然后再二分,估计速度也差不多),不过如果你用的编译器新的话,能支持C++11的话,建议你用unordered_set应该可以更快些。 要想速度更更快些的话,就不要用stl了,自己小心点实现个哈希算法应该可以办到。
E. .stl是什么文件后缀
STL = 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标准模板库,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软件的统称。它是由Alexander Stepanov、Meng Lee和David R Musser在惠普实验室工作时所开发出来的。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上最令人兴奋的工具的最无聊的术语。从根本上说,STL是一些“容器”的集合,这些“容器”有list,vector,set,map等,STL也是算法和其他一些组件的集合。这里的“容器”和算法的集合指的是世界上很多聪明人很多年的杰作。STL的目的是标准化组件,这样就不用重新开发,可以使用现成的组件。STL现在是C++的一部分,因此不用额外安装什么。
目录
标准模板库算法
容器
迭代器
科学和技术素养
司太立特合金
中国星际战队联赛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一种3D模型文件格式
台达PLC命令
梦幻西游门派
操作应用标准模板库 算法
容器
迭代器
科学和技术素养
司太立特合金
中国星际战队联赛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一种3D模型文件格式
台达PLC命令
梦幻西游门派
操作应用展开 编辑本段标准模板库
STL被内建在你的编译器之内。 在C++标准中,STL被组织为下面的13个头文件:、、、、、、、、、、、和。
算法
大家都能取得的一个共识是函数库对数据类型的选择对其可重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一个求方根的函数,在使用浮点数作为其参数类型的情况下的可重用性肯定比使用整型作为它的参数类性要高。而C++通过模板的机制允许推迟对某些类型的选择,直到真正想使用模板或者说对模板进行特化的时候,STL就利用了这一点提供了相当多的有用算法。它是在一个有效的框架中完成这些算法的——你可以将所有的类型划分为少数的几类,然后就可以在模版的参数中使用一种类型替换掉同一种类中的其他类型。 STL提供了大约100个实现算法的模版函数,比如算法for_each将为指定序列中的每一个元素调用指定的函数,stable_sort以你所指定的规则对序列进行稳定性排序等等。这样一来,只要我们熟悉了STL之后,许多代码可以被大大的化简,只需要通过调用一两个算法模板,就可以完成所需要的功能并大大地提升效率。 算法部分主要由头文件,和组成。是所有STL头文件中最大的一个(尽管它很好理解),它是由一大堆模版函数组成的,可以认为每个函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独立的,其中常用到的功能范围涉及到比较、交换、查找、遍历操作、复制、修改、移除、反转、排序、合并等等。体积很小,只包括几个在序列上面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模板函数,包括加法和乘法在序列上的一些操作。中则定义了一些模板类,用以声明函数对象。
容器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数据结构本身的重要性不会逊于操作于数据结构的算法的重要性,当程序中存在着对时间要求很高的部分时,数据结构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 经典的数据结构数量有限,但是我们常常重复着一些为了实现向量、链表等结构而编写的代码,这些代码都十分相似,只是为了适应不同数据的变化而在细节上有所出入。STL容器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它允许我们重复利用已有的实现构造自己的特定类型下的数据结构,通过设置一些模版类,STL容器对最常用的数据结构提供了支持,这些模板的参数允许我们指定容器中元素的数据类型,可以将我们许多重复而乏味的工作简化。 容器部分主要由头文件,,,,,和组成。对于常用的一些容器和容器适配器(可以看作由其它容器实现的容器),可以通过下表总结一下它们和相应头文件的对应关系。 数据结构 描述 实现头文件
向量(vector) 连续存储的元素
列表(list) 由节点组成的双向链表,每个结点包含着一个元素
双队列(deque) 连续存储的指向不同元素的指针所组成的数组
集合(set) 由节点组成的红黑树,每个节点都包含着一个元素,节点之间以某种作用于元素对的谓词排列,没有两个不同的元素能够拥有相同的次序
多重集合(multiset) 允许存在两个次序相等的元素的集合
栈(stack) 后进先出的值的排列
队列(queue) 先进先出的值的排列
优先队列(priority_queue) 元素的次序是由作用于所存储的值对上的某种谓词决定的的一种队列
映射(map) 由{键,值}对组成的集合,以某种作用于键对上的谓词排列
多重映射(multimap) 允许键对有相等的次序的映射
迭代器
下面要说的迭代器从作用上来说是最基本的部分,可是理解起来比前两者都要费力一些(至少笔者是这样)。软件设计有一个基本原则,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引进一个间接层来简化,这种简化在STL中就是用迭代器来完成的。概括来说,迭代器在STL中用来将算法和容器联系起来,起着一种黏和剂的作用。几乎STL提供的所有算法都是通过迭代器存取元素序列进行工作的,每一个容器都定义了其本身所专有的迭代器,用以存取容器中的元素。 迭代器部分主要由头文件,和组成。是一个很小的头文件,它包括了贯穿使用在STL中的几个模板的声明,中提供了迭代器使用的许多方法,而对于的描述则十分的困难,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为容器中的元素分配存储空间,同时也为某些算法执行期间产生的临时对象提供机制,中的主要部分是模板类allocator,它负责产生所有容器中的默认分配器。
F. 想学编程,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条件
以下摘自《程序员的十层楼》
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西方很多,软件领域也不例外。当然现在中国的许多程序员们对此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程序员水平远落后于西方,有些则认为中国的程序员个人能力并不比西方的程序员差,只是整个软件产业落后而已。那么,到底中国的程序员水平比西方程序员水平差,还是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程序员达到或超过了西方程序员同等水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程序员 有多少种技术层级,每个层级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水平,然后再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各个技术层级的人数,就可以知道到底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
当然,对于如何划分程序员的技术层级,不同公司或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划分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砸板砖予以纠正。
第1层 菜鸟第1层楼属于地板层,迈进这层楼的门槛是很低的。基本上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基本的编程语言如C/C++,或者Java,或者JavaScript,...,均可入门迈进这层。
在这层上,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除了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众多人数外,还有大量的通信、自动化、数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进入这一行,此外还有众多的其他专业转行的人士,人数绝对比西方多出甚多。并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这层人员的平均智商比西方肯定高。
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做菜鸟,因为做"菜鸟"的滋味实在是不咋的,整天被老大们吆喝着去装装机器,搭建一下测试环境,或者对照着别人写好的测试用例 做一些黑盒测试,好一点的可以被安排去写一点测试代码。当然如果运气"好"的话,碰到了国内的一些作坊式的公司,也有机会去写一些正式的代码。
所以,菜鸟们总是在努力学习,希望爬更高的一层楼去。
第2层 大虾从第1层爬到第2层相对容易一些,以C/C++程序员为例,只要熟练掌握C/C++编程语言,掌握C标准库和常用的各种数据结构算法,掌握STL的 基本实现和使用方法,掌握多线程编程基础知识,掌握一种开发环境,再对各种操作系统的API都去使用一下,搞网络编程的当然对socket编程要好好掌握 一下,然后再学习一些面向对象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模式等,学习一些测试、软件工程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大部分人经过2~3年的努力,都可以爬到第2层,晋 升为"大虾"。
中国的"大虾"数量和"菜鸟"数量估计不会少多少,所以这层上仍然远领先于西方。
大虾们通常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做不了大的东西,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他们对那些大牛级的人物通 常是非常崇拜的,国外的如Robert C. Martin、Linus Torvalds,国内的如求伯君、王志东等通常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其中的有些人希望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些大牛级人物的水平,所以他们继续往楼上爬去。
第3层 牛人由于"大虾"们经常被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有了"大虾"们只好继续学习,他们需要将原来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练掌握,比如以熟练掌握C++编程语 言为例,除了学一些基础性的C++书籍如《C++ Primer》,《Effective C++》,《Think in C++》,《Exception C++》等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C++编译器的原理和实现机制,了解操作系统中的内部机制如内存管理、进程和线程的管理机制,了解处理器的基础知识和 代码优化的方法,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更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掌握更深入的测试和调试知识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对各种设计方法有更好的理解等。
学习上面说的这些知识不是一挥而就的,不看个三五十本书并掌握它是做不到的。以数据结构算法来说,至少要看个5~10本这方面的着作;以软件设计来 说,光懂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和一些设计模式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软件架构设计、交互设计、面向方面的设计、面向使用的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算法的设计、 情感化设计等,否则是很难进到这个楼层的。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知识外,大虾们还需要去学习各种经验和技巧。当然这点难不倒他们,现在出版的书籍众多,网络上的技术文章更是不胜数,然后再去各种 专业论坛里泡一泡,把这些书籍和文章中的各种经验、技能、技巧掌握下来,再去学习一些知名的开源项目如Apache或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实现等。 此时对付一般的疑难问题通常都不在话下,菜鸟和大虾们会觉得你很"牛",你也就爬到了第3层,晋升为"牛人"了。
看了上面所讲的要求,可能有些大虾要晕过去了,成为牛人要学这么多东西啊!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其实要求一点也不高,这么点东西都掌握不了的话,怎么能让别人觉得你"牛"呢?
需要提一下的是,进入多核时代后,从第2层爬到第3层增加了一道多核编程的门槛。当然要迈过这道门槛并不难,已经有很多前辈高人迈进了这道门槛,只要循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就可以了。想迈进这道门槛者不妨去学习一下TBB开源项目的源代码(链接:http://www.threadingbuildingblocks.org/),然后上Intel的博客(http://softwareblogs-zho.intel.com/)和多核论坛(http://forum.csdn.net/Intel/IntelMulti-core/)去看看相关文章,再买上几本相关的书籍学习一下。
在国内, 一旦成为"牛人",通常可以到许多知名的公司里去,运气好者可以挂上一个架构师的头衔,甚至挂上一个"首席架构师"或者"首席xx学家"的头衔也不足为 奇。有不少爬到这层的人就以为到了楼顶了,可以眼睛往天上看了,开始目空一切起来,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了,什么都懂了,经常在网络上乱砸板砖是这个群体 的最好写照。由此也看出,国内的牛人数量仍然众多,远多于西方的牛人数量,在这层上仍然是领先的。
也有不少谦虚的"牛人",知道自己现在还不到半桶水阶段。他们深知爬楼的游戏就像猴子上树一样,往下看是笑脸,往上看是屁股。为了多看笑脸,少看屁股,他们并没有在此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寻找到更上一层的楼梯,以便继续往上爬。
第4层 大牛从第3层爬到第4层可不像上面说过的那几层一样容易,要成为大牛的话,你必须要能做牛人们做不了的事情,解决牛人们解决不了问题。比如牛人们通常都 不懂写操作系统,不会写编译器,不懂得TCP/IP协议的底层实现,如果你有能力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实现得象模象样的话,那么你就从牛人升级为"大牛"了。
当然,由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差别,这里举操作系统、编译器、TCP/IP协议只是作为例子,并不代表成为"大牛"一定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以时下热门的 多核编程来说,如果你能比牛人们更深入地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原理,能更加自如的运用,并有能力去实现一个象开源项目TBB库一样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大 牛",又或者你能写出一个类似Apache一样的服务器,或者写出一个数据库,都可以成为"大牛"。
要成为"大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比牛人们多得多的努力,一般来说,至少要看过200~400本左右的专业书籍并好好掌握它,除此之外,还得经常关注网络和期刊杂志上的各种最新信息。
当"牛人"晋升为"大牛",让"牛人们"发现有比他们更牛的人时,对"牛人"们的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牛人们的数量庞大,并且牛人对大虾和 菜鸟阶层有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大牛们通常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知名度,几乎可以用"引无数菜鸟、大虾、牛人竞折腰"来形容,看看前面提过的Linus Torvalds等大牛,应该知道此言不虚。
虽然成为"大牛"的条件看起来似乎很高似的,但是这层楼并不是很难爬的一层,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素质不是很差,还是有许多"牛人"可以爬到这一层的。由此可知,"大牛"这个楼层的人数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少,例如比尔·盖茨之类的人好像也是属于这一层的。
由于"大牛"这层的人数不少,所以也很难统计除到底是中国的"大牛"数量多还是西方的大牛数量多?我估计应该是个旗鼓相当的数量,或者中国的"大牛"们会更多一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以为我在这里说瞎话,Linus Torvalds写出了着名的Linux操作系统,我国并没有人写出过类似的东西啊,我国的"大牛"怎么能和西方的比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Linus Torvalds只是写出了一个"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雏形,Linux后来真正发展成闻名全球的开源操作系统期间,完全是因为许多支持开源的商业公司如 IBM等,派出了许多比Linus Torvalds更高楼层的幕后英雄在里面把它开发出来的。
可能有些菜鸟认为Linus Torvalds是程序员中的上帝,不妨说个小故事:
Linus,Richard Stallman和Don Knuth(高德纳)一同参加一个会议。
Linus 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操作系统。"
Richard Stallman自然不甘示弱地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好用的编译器。"
Don Knuth一脸疑惑的说:"等等,等等,我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
由此可以看出,Linus Torvalds的技术水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只是"牛人"和"大虾"觉得"大牛"比他们更牛吧了。在我国,有一些当时还处于"大虾"层的人物,也能写 出介绍如何写操作系统的书,并且书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写出了一个有那么一点点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来。我想中国的"大牛"们是不会比西方差的,之所以没有人 写出类似的商业产品来,完全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并不是技术能力达不到的原因。
"大牛"们之所以成为大牛,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把"牛人"给盖了下去,并不是他们自己觉得如何牛。也许有很多菜鸟、大虾甚至牛人觉得"大牛"这层已经 到顶了,但大多数"大牛"估计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爬到半山腰,也就勉强能算个半桶水的水平,其中有些爬到这层没有累趴下,仍然能 量充沛,并且又有志者,还是会继续往更上一层楼爬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菜鸟、大虾、牛人想不明白了,还有比"大牛"们更高的楼层,那会是什么样的楼层?下面就来看看第5层楼的奥妙。
第5层 专家当大牛们真正动手做一个操作系统或者类似的其他软件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基本功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以内存管理为例,如果直接抄袭Linux或者其 他开源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算法,会被人看不起的,如果自动动手实现一个内存管理算法,他会发现现在有关内存管理方法的算法数量众多,自己并没有全部学过和 实践过,不知道到底该用那种内存管理算法。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明白第5层楼的奥妙了,那就是需要做基础研究,当然在计算机里,最重要的就是"计算"二字,程序员要做基础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非数值"计算"。
非数值计算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不仅时下热门的"多核计算"与"云计算"属于非数值计算范畴,就是软件需求、设计、测试、调试、评估、质量控 制、软件工程等本质上也属于非数值计算的范畴,甚至芯片硬件设计也同样牵涉到非数值计算。如果你还没有真正领悟"计算"二字的含义,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进到 这层楼来。
可能有人仍然没有明白为什么比尔·盖茨被划在了大牛层,没有进到这层来。虽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学历不够,但是家有藏书2万余册,进入软件这个 行业比绝大部分人都早,撇开他的商业才能不谈,即使只看他的技术水平,也可以算得上是学富五车,顶上几个普通的计算机软件博士之和是没有问题的,比起 Linus Torvalds之类的"大牛"们应该技高一筹才对,怎么还进不了这层楼呢?
非常遗憾的是,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现来看,其对计算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如果把Google对计算方面的理解比做大学生,比尔·盖茨只能算做一个初中生,所以比尔·盖茨永远只能做个大牛人,成不了"专家"。
看到这里,也许国内的大牛们要高兴起来了,原来比尔·盖茨也只和我等在同一个层次,只要再升一层就可以超越比尔·盖茨了。不过爬到这层可没有从"牛 人"升为"大牛"那么简单,人家比尔·盖茨都家有2万多册书,让你看个500~1000本以上的专业书籍并掌握好它应该要求不高吧。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 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到专业的学术站点去学习了,到ACM,IEEE,Elsevier,SpringerLink,SIAM等地方去下载论文应该成为 你的定期功课,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中的学术搜索更是应该成为你的日常必修课。此外,你还得经常关注是否有与你研究相关的开源项目冒出来,例如当听到 有TBB这样针对多核的开源项目时,你应该第一时间到Google里输入"TBB"搜索一下,将其源代码下载下来好好研究一番,这样也许你的一只脚已经快 迈进了这层楼的门槛。
当你象我上面说的那样去做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某天,你发现,在很多小的领域里,你已经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所有最新出来的研究成果你几 乎都知道。此时你会发现你比在做"牛人"和"大牛"时的水平不知高出了多少,但是你一点也"牛"不起来,因为你学的知识和思想都是别人提出来的,你自己并 没有多少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别人,所以你还得继续往楼上爬才行。
我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到底有多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那些专门蒙大家的"砖家"也算上的话,我们的砖家比西方的要多得多。
第6层 学者
当"专家"们想继续往上一层楼爬时,他们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楼梯的入口,不过令他们吃惊的是,楼梯入口处竖了一道高高的门槛,上面写着"创新"二字。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在爬到第5层楼时已经体能消耗过度,无力翻过这道门槛。
有少数体能充足者,可以轻易翻越这道门槛,但是并不意味着体力消耗过度者就无法翻越,因为你只是暂时还没有掌握恢复体能的方法而已,当掌握了恢复体能的方法,将体能恢复后,你就可以轻易地翻越这道门槛了。
怎么才能将体能恢复呢?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教导过我们"温故而知新",在英文里,研究的单词是"research",其前缀"re" 和"search"分别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解释吧。或许有些人觉得"温故而知新"和"research"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再给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你 在爬一座高山,爬了半天,中途体力不支,怎么恢复体力呢?自然是休息一下,重新进食一些食物,体力很快就可以得到恢复。
由此可知,对体能消耗过度者,休息+重新进食通常是恢复体能的最佳选择。可惜的是,国内的老板们并不懂得这点,他们的公司里不仅连正常国家规定的休 息时间都不给足,有些公司甚至有员工"过劳死"出现。所以国内能翻越"创新"这道门槛的人是"少之又少",和西方比起来估计是数量级的差别。
再说说重新进食的问题,这个重新进食是有讲究的,需要进食一些基础性易消化的简单食物,不能进食山珍海味级的复杂食物,否则很难快速吸收。以查找为 例,并不是去天天盯着那些复杂的查找结构和算法进行研究,你需要做的是将二分查找、哈希查找、普通二叉树查找等基础性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几遍。
以哈希查找为例,首先你需要去将各种冲突解决方法如链式结构、二次哈希等编写一遍,再试试不同种类的哈希函数,然后还需要试试在硬盘中如何实现哈希 查找,并考虑数据从硬盘读到内存后,如何组织硬盘中的数据才能快速地在内存中构建出哈希表来,...,这样你可能需要将一个哈希表写上十几个不同的版本, 并比较各个版本的性能、功能方面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总之,对任何一种简单的东西,你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需求,以需求来驱动研究。最后你将各种最基础性的查找结构和算法都了然于胸后,或许某天你再看其他更复杂的查找算法,或者你在散步时,脑袋里灵光一现,突然间就发现了更好的方法,也就从专家晋升为"学者"了。
学者所做的事情,通常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别人发明了链式基数排序的方法,你第1个发现使用一定的方法,可以用数组替代链表进行基数排序,性能还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学者需要的只是一些小的优化改进,因此中国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不过和国外的数量比起来,估计少了一个数量级而已。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中国许多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了,我们的学者数量应该不会比他们少多少。因此,有必要把专利和这里说的创新的区别解释一下。
所谓专利者,只要是以前没有的,新的东西,都可以申请专利;甚至是以前有的东西,你把他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产品里去,也可以申请专利。比如你在房 子里造一个水泥柱子,只要以前没有人就这件事申请专利,那么你就可以申请专利,并且下次你把水泥柱子挪一个位置,又可以申请一个新的专利;或者你在一个柜 子上打上几个孔,下次又把孔的位置改一改,...,均可申请专利。
这层楼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学术层面的创新,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和专利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难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你即使申请了一万个象那种打孔一类的专利,加起来也够不到这层楼里的一个创新。
当你爬到第6层楼时,你也许会有一种突破极限的快感,因为你终于把那道高高的写着"创新"二字的门槛给翻过去了,实现了"0"的突破。这时,你也许 有一种"独上高楼,欲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但是很快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比较近的路,远处的路根本看不清楚。如果你还有足够的体力的话,你会想爬到更高一层 的楼层去。
第7层 大师
从第6层楼爬到第7层楼,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主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能量。你如果能象Hoare一样设计出一个快速排序的算法;或者象Eugene W. Myers一样设计出了一个用编辑图的最短路径模型来解决diff问题的算法;或者象M.J.D. Powell一样提出了一个能够处理非线性规划问题的SQP方法;或者你发现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它的复杂度下界为O(NLogN);或者你发现用栈可以 将递归的算法变成非递归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红黑树或者AVL树之类的查找结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象C++或Java一样的语言;或者你发明了 UML;...,你就爬到了第7层,晋升为"大师"了。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中,其中有些人站的楼层比这层高,这里只是为了形象说明而举例他们的某个成就。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师的贡献可以看出,成为大师必须 要有较大的贡献。首先解决问题必须是比较重要的,其次你要比前辈们在某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或者你解决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前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最重要的 是,主要的思路和方法必须是你自己提供的,不再是在别人的思路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改进。
看了上面这些要求,如果能量不够的话,你也许会觉得有些困难,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的。中国软件业里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估计是绰绰有余。值得一提得是,国外的"大师"就象我们的"大牛"一样满天飞的多。
我把我猜测本国有可能进到这层楼的大师列一下,以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由于是完全保密的,不知道它里面用了什么思想,原创思 想占的比重有多少,因此不知道该把它划到这层楼还是更高一层楼去。原山东大学王小云教授破解DES和MD5算法时,用到的方法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原创的,如 果是的话也可进到这层楼来。
陈景润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但他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是创新的,因此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如果能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可以算到更高的楼层去。
求伯君和王志东等大牛们,他们在做WPS和表格处理之类的软件时,不知是否有较大的原创算法在里面,如果有的话就算我错把他们划到了大牛层。由于所 学有限,不知道国内还有那些人能够得上"大师"的级别,或许有少量做研究的教授、院士们,可以达到这个级别,有知道的不妨回个帖子晾一晾。
鉴于"大师"这个称号的光环效应,相信有不少人梦想着成为"大师"。或许你看了前面举的一些大师的例子,你会觉得要成为大师非常困难。不妨说一下,现在有一条通往"大师"之路的捷径打开了,那就是多核计算领域,有大量的处女地等待大家去挖掘。
以前在单核时代开发的各种算法,现在都需要改写成并行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图像处理、数值计算、操作系统、编译器、测试调试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机会,可以让你进到这层楼来,甚至有可能让你进到更高一层楼去。
第8层 科学家
科学家向来都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因此我把他放在了“大师”之上。要成为科学家,你的贡献必须超越大师,不妨随便举一些例子。
如果你象Dijkstra一样设计了ALGOL语言,提出了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那么你可以爬到第8层楼来。顺便说一下,即使抛开这个成果,Dijkstra凭他的PV操作和信号量概念的提出,同样可以进到这层楼。
如果你象Don Knuth一样,是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学科不是某个人开创的,是许多大师和科学家集体开创的。
如果你象巴科斯一样发明了Fortran语言,并提出了巴科斯范式,对高级程序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象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一样发明了Unix操作系统和功能强大、高效、灵活、表达力强的C语言,对操作系统理论和高级编程语言均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有Frederick P. Brooks一样机会,可以去领导开发IBM的大型计算机System/360和OS/360操作系统,并在失败后反思总结,写出《人月神话》,对软件工程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来。
或者你提出了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思想,或者你设计了互联网的TCP/IP协议,或者你象Steven A.Cook一样奠定NP完全性的理论基础,或者你象Frances Allen一样专注于并行计算来实现编译技术,在编译优化理论和技术取得基础性的成就,…,均可进入这层。
当然,如果你发明了C++语言或者Java语言,你进不到这层来,因为你用到的主要思想都是这层楼中的科学家提出的,你自己并没有没有多少原创思想在里面。
看了上面列出的科学家的成就,你会发现,要成为“科学家”,通常要开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这个分支学科的奠基者,或者在某个分支学科里作出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你能象Andrew C. Yao(姚期智)一样在对计算理论的多个方向如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等各个方向上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大成者,也可以进入这层楼。
成为“科学家”后,如果你有幸象Dijkstra一样,出现在一个非常重视科学的国度。当你去世时,你家乡满城的人都会自动地去为你送葬。不过如果不幸生错地方的话,能不挨“板砖”估计就算万幸了。
从上面随便举的一些例子中,你可能能猜到,西方科学家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于是你会想中国应该也有少量的科学家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不幸的结果,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家的数量为0。目前在国内,软件领域的唯一的科学家就是上面提过的姚期智,还是国外请回来的,并不是本土产生的。
可能你不同意我说的本土科学家数量为0的结论,因为你经常看到有许多公司里都有所谓“首席XX科学家”的头衔。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的“首席XX科学家”都是远远够不到这层楼的级别的,有些人的水平估计也就是一个“牛人”或“大牛”的级别,好一点的最多也就一个“学者”的级别。尤其是那些被称作“首席经X学家”的,基本上可以把称号改为“首席坑大家”。
虽然我国没有人能爬到这层楼上来,但是西方国家仍然有许多人爬到了比这层更高的楼上。如果要问我们比西方落后多少?那么可以简单地回答为:“落后了三层楼”。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做梦都没有到过的更高一层楼的秘密。
第9层 大科学家
进入这层楼的门槛通常需要一些运气,比如某天有个苹果砸到你头上时,你碰巧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你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万有引力几百年前就被人发现了,如果你现在到处嚷嚷着说你发现了万有引力,恐怕马上会有人打110,然后警察会把你送到不正常人类的聚集地去。因此,这里举万有引力的例子,只是说你要有类似的成就才能进到这层楼来。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开创 了经典物理运动力学这门学科,如果你也能开创一门大的学科,那么你就从科学家晋升为“大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从一个小职员变成了大科学 家。当然大科学家可远不止这两人,数学界里比物理学界更是多得多,如欧几里得创建了平面几何,笛卡尔开创解析几何,还有欧拉、高斯、莱布尼茨等数不清的人 物,跟计算相关的大科学家则有图灵等人。
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科学家 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开创了一个大的学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就上升到了“公理”的层面。发现公理通常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如果你的运气不够好的话, 另外还有一个笨办法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那就是成为集大成者。例如冯·诺伊曼,对数学的所有分支都非常了解,许多领域都有较大的贡献,即使撇开他对计算机 的开创贡献,成为大科学家照样绰绰有余。
当然,程序员们最关心的是 自己有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既然计算机这门大学科的开创性成果早就被冯·诺伊曼、图灵等人摘走了,那么程序员们是不是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了呢?我们的 古人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下面诞生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大的分支,所以你还是有足够的机会进到这层楼的。
如果你能够彻底解决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这门学科中的核心问题, 或者你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方面有突破性的发现,那么你同样可以轻易地晋升为“大科学家”。这样当某天你老了去世时,或许那天国人已经觉醒,你也能享受到如Dijkstra一样的待遇,有满城甚至全国的人去为你送葬。
G. map 的参数可以是类吗
你的cls作为Key来说需要满足
1. 支持 < 运算符,或者给定了<判断式,map内部是红黑树需要用<,很明显你的cls不满足这个条件。
2. 支持拷贝运算符,以及赋值运算(=) ,key在容器内是相互拷贝的。你的这个类编译器都为你生成了,所以没问题。
H. C++交叉编译 请帮忙看看是哪个库没有链接
C++交叉编译 请帮忙见见是哪个库没有链接
www.MyException.Cn 网友分享于:2013-10-12 浏览:103次
C++交叉编译 请帮忙看看是哪个库没有链接
我在交叉编译一个cpp程序的时候,提示说:
undefined reference to `std::_Rb_tree_decrement(std::_Rb_tree_node_base const*)'
undefined reference to `std::_Rb_tree_insert_and_rebalance(bool, std::_Rb_tree_node_base*, std::_Rb_tree_node_base*, std::_Rb_tree_node_base&)'
undefined reference to `std::_Rb_tree_increment(std::_Rb_tree_node_base const*)'
undefined reference to `android::RefBase::decStrong(void const*) const'
是不是我在链接 的时候,忘记链接哪个库了,请帮忙看下,谢谢!
我链接的库有:-lcutils -ldl -lstlport -lc -lm -lz -ldl -llog -lstdc++ -lstagefright -lbinder
但还是 出现上面 的错误。请问下为什么?
分享到:
------解决方案--------------------
std::_Rb_tree
应该是map或者set用到的红黑树啊。
头文件是bits/stl_tree.h
库的话应该是-lstdc++, 或者-lstlport啊
为了排除静态库原因引起的问题,建议楼主试试在最后在链接一下这几个库试试
-lcutils -ldl -lstlport -lc -lm -lz -ldl -llog -lstdc++ -lstagefright -lbinder -lstlport -lstdc++ -lstl
加上红色部分
I. 你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普及C语言的请具体说说
语言是实现算法的工具,语言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应用的场景,c是很基础的语言,功能强大,但便利性不足,所以不用所有人都去学,但应学习c的严谨编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