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悲鸿有哪些弟子
徐悲鸿大师弟子无文件记录、具记载、徐大师自身的同学朋友、在当老师时又办了学校及美术学习班到1953年病危时仍然到学校讲课、旗下弟子何止千人、间接学生不知其数、所以徐大师一生为中国美术奠定了方向、他的学术影响着几代人。
其中的佼佼者吴作人、萧淑芳、张安治、孙宗慰、冯法祀、文金扬、艾中信、宗其香、李斛、戴泽、韦启美等共11人。
1、冯法祀是徐悲鸿的大弟子,中国着名的油画家,他见证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他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
2、吴作人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同时是一位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无数次地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所搜求。
3、张安治曾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美术史系,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
《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着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⑵ 徐悲鸿在美院时喜欢的女学生叫孙什么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吗徐悲鸿为什么没有和她结婚谢谢 如孙主动
徐悲鸿与孙多慈:一场不该发生的恋爱,苦恋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传播也促使着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要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首开“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师生间恋爱之事时有发生。
1930年秋天,徐悲鸿为得意弟子孙多慈画了一幅素描。画稿上的孙多慈齐耳短发,面如圆月,表情淡然,画作中的她有属于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青涩稚嫩。徐悲鸿在画作的右下角题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
《凤凰大视野》李筱懿 谈及孙多慈的爱情
无论民国还是现在,女性在爱情中的自由选择和为爱抉择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缚往前的一步。
⑶ 孙多慈的慈悲之恋
徐悲鸿和孙多慈是彻头彻尾的师生恋。1930年9月,孙多慈在宗白华的介绍下,成了艺术专修科的旁听生。时值着名画家徐悲鸿出任美术系主任,常亲自授课,孙多慈遂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初见徐悲鸿,是在徐的画室,徐悲鸿很快发现了孙多慈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悟性,认为如此出众的女学生实不多见,就格外用心地培养她,这时,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会成为徐悲鸿画笔下的模特,并和他发生惊世骇俗的恋情。 时常在课余约她来画室观摩,并为她个人画像,谁知日子一长,一场艰难而痛苦的“师生恋”就拉开了序幕。孙多慈的绘画悟性和潜力让徐悲鸿惊讶,孙多慈成为徐悲鸿油画《台城月夜》的画中人,难怪蒋碧薇要坐立不安了。《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里,蒋碧薇到中央大学的女生宿舍找孙多慈,给她颜色看,与其说是一个警告,不如说是一个女人捍卫爱情和婚姻的本能。很多人都把《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和蒋碧薇的《我和悲鸿》对照着看,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有爱与不爱。
徐悲鸿那时的太太蒋碧薇闻讯后大发雷霆,一方面在家里向徐悲鸿发难,另一方面指使人对孙多慈进行人身攻击。不是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加上不堪入目的秽语加以诋毁,就是用刀把孙的画作捅破,并恫吓她:“我将像对付这张画一样对付你!”
在那个年代,文坛艺苑师生恋是特色。暂且不说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是修得正果的,没有结局的是徐悲鸿和孙多慈。他们的爱情碰上了对手,蒋碧薇,一个懂得徐悲鸿心思、知道他弱点的人。徐与蒋,当年他们也曾有过私奔去日本留学的浪漫,而如今婚姻出现了危机。徐悲鸿移情别恋,显然有蒋碧薇的性格原因,她虽说是个女子,但一点也不柔弱,遇到事情,冷静,主动,甚至富有心计,从蒋碧薇千方百计阻止孙多慈出国留学就可以看出来。而徐悲鸿终究是个艺术家,性格冲动,意气用事。徐悲鸿的心是慈悲的,奈何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始乱终弃的争议。1931年7月,孙多慈在中央大学美术系。在以后的4年里,虽然徐悲鸿很少在南京逗留,但蒋碧薇并没有放松对她的攻击,孙多慈只能百般地忍耐。然而蒋碧薇越是闹得凶,徐悲鸿越是对她不感兴趣,感情的天平越向孙多慈倾斜。他曾画了一幅“台城夜月”图,把他和孙多慈都画入其中了,两个人一个席地而坐,一个侍立一旁,洁白的纱巾随风飘动,天边正高悬着一轮皓月。可惜这幅画被蒋碧薇发现了,被她撕成了碎片。在孙多慈完成大学学业时,徐悲鸿原打算带领全班同学赴苏联参观学习,然后趁机送孙一人赴法国深造的,但这一计划最后被破坏无遗。
孙多慈与徐悲鸿的爱情画传后来徐、孙二人不得不各奔东西,中间全靠徐的好朋友舒新城来为他们传递信件。他们在信中互诉离别之苦。徐曾绘《燕燕于飞图》赠孙,画面为一古装仕女,满面愁容,仰望着天上飞翔的小燕子出神,上题:“乙亥冬,写燕燕于飞,以遣胸怀。”表示了对孙依然是一往情深。孙则寄一粒红豆给徐,不着一字。徐见红豆触景生情,即以“红豆三首”为答,其诗中曰:“灿烂朝霞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回凝望相思地,风送凄凉到客边。”“急雨狂风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一家辗转流徙到了长沙,徐悲鸿终于得以抽身出来到长沙与孙见面,并将孙的全家接到桂林,而且为孙在广西省政府谋到一职,这段时间也许是他们在一起最愉快的日子,他们常常一起去漓江写生,两人均创作了不少作品。几个月后,徐悲鸿在《广西日报》上刊出了一则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启事,他们的朋友沈宜申拿着这张报纸去见孙的父亲,想极力促成徐、孙的婚事,谁知孙老先生竟坚决反对,而且带着全家离开了桂林,转往浙江丽水。一向软弱又内向的孙多慈在此关键时刻屈服于父亲,在丽水的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直到1942年春才回国,而这时的孙多慈,已迫于父命,嫁给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许40来岁,正丧偶待续。徐悲鸿于次年认识了廖静文,后来娶廖静文为妻。 孙多慈最终嫁给了许绍棣——一个国民党的超级“党棍”。许绍棣在浙江省教育厅长任上,呈请国民党中央要求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他还是郁达夫、王映霞婚变的“第三者”。孙多慈嫁给死了老婆、有三个女儿的许绍棣,是王映霞当的“红娘”。结婚前,孙多慈以为身为教育厅长的许绍棣很有学问,婚后方知其不仅十分无知,还是个好色之徒。1939年8月,孙多慈还在给徐悲鸿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后悔之心以及对徐悲鸿的思念之情。 事实上,徐悲鸿和孙多慈已是劳燕分飞各西东。1945年,徐悲鸿和蒋碧薇终结了28年的婚姻,赔偿给蒋碧薇一大笔画。随后,徐悲鸿和廖静文结婚。1949年,孙多慈举家去了台湾。
徐悲鸿的婚恋,是民国文化名流的一个典型,也可以说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不知多少现实版的“慈悲”之恋在今天上演,只是没有了艺术的底蕴,仅剩下欲望的狂欢了。 孙多慈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三十年代后期已扬名天下了,1936年中华书局为其出版了第一本素描集。第二年在安徽举办了个人画展,1949年在上海慈淑大楼又举办了个人画展。解放前随丈夫到了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五十年代赴美国和法国进修,在台湾又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1953年9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噩耗传到台湾时,蒋碧薇正去中山堂看画展。在展厅门口当她刚签好名字一抬头,正好孙多慈站在了她面前,这对几十年前的情敌,一时双方都愣住了。后来还是蒋碧薇先开了口,略事寒暄后就把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告诉了孙,孙闻之即刻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她怎么也不会料到,这是蒋碧薇惟一的一次与她对话,竟是告诉她徐悲鸿的死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孙多慈患了乳腺癌,曾三次飞往美国手术,仍无效,于1975年2月,病逝于她的好友吴健雄博士的家中,享年63岁。
⑷ 【跪求】《从“尺素书”到“伊妹儿”》阅读答案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不同时期
出现的通信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
实物信
书写材料改进后
(1)
尺素书
纸发明后
(2)
(3)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等
14.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答:
15.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答: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12分)
13.(3分)(1)尺牍书(2)纸质信(3)信息时代(每空1分)
14.(2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
15.(4分)(1)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2)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情趣。(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16.(3分)D
⑸ 徐悲鸿和齐白石是什么关系
都是中国近现代的着名画家,没有其他特殊关系。
1、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2、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1957年5月15日,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5--6月间,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医院逝世。
(5)徐悲鸿信札中华书局编译局扩展阅读:
人物成就:
1、徐悲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等。
2、齐白石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着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齐白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悲鸿
⑹ 徐悲鸿写的《任伯年传》哪里可下载
△款识:1.的水彩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采色中。由于一种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种意到笔随的手法,那样从容的表现了如许多的物事,难道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师!达仰巴黎一九二六年,庚寅冬日徐悲鸿写于北京八十七神仙残卷之居。
2.之初先生惠鉴,得手书及报章剪篇。具知先生展览宝藏,捐助公益,仁心义举,昌胜钦服,承委为伯年集序文,极为愿意。因弟在廿十年前酷爱伯年画,曾访其子仁堇叔与王一亭,承告以掌故颇多,在1938为伯年百年祭。弟在印
3.度国际大学内举一展览纪念之倘,先生决计将任作付梓,请将内容(最好用照片)寄示俾行之时述及吴昌硕联稿是杰作。成亲王则为一庸俗书家,殊无足取。可惜二年吾人消息隔绝,否则当代致大批明人佳书也。敬候秋安,八月三十日,弟徐悲鸿顿首。
4.之初先生惠鉴,伯年画集序文虽百忙必为写出。至于雅命作画现在太忙,精力亦不如前。先生又精赏鉴,不比寻常酬应,弟之作品十年前较胜今日。因从1943起患病(血压高)1946做校长至今,进步既少而作画时间又少,但较精之作因敝帚自珍关系,至今保存。猫、白鹅皆有佳幅,先生倘见爱可以割去。照样再画不可能矣。向例一百美金一张可合新加坡币,古书画在年关或新年可能有很多机会,最好先生存款于北京友人处,颇多麻烦。先生今日所藏已为大幸矣!敬祝百益,弟悲鸿顿首,十月二日。
△款识:1.之初先生惠鉴,得手教旋又得寄款港币二千元。鹅尚在,双猫则在上月为一外人购去,弟当另写一幅以酬知己也(大约在一月以内)。伯年画序文正在起草中,尚有伯年像乃弟二十年来尚未完工之作(像片借自伯年之子堇叔三十年前)将写就,摄出奉寄此文,弟当精心写之,为一中国近代第一画家评传并寄奉。另外伯年佳作图片最好能印入画,当遵命托暨南大学苏先生转因过尺寸,邮寄不便也。此祝年福,弟悲鸿顿首,十二月十日。
2.乾英先生惠鉴,月初弟得新加坡陈之初先生中函并承彼购拙作两幅,被言如过大邮寄不便可寄先生处,代为转寄。弟因诸画大小不一,必须托人携至沪上友人处,然后有先生往取。未知得蒙允诺否,先此奉寻并致敬礼,悲鸿顿首,十二月十七日。
3.之初先生,我现正写任伯年评传,匪止伯年画集序。最近我尚得上海消息,伯年曾写过一三友图,己亦在内。现在设法求得一照片,恐须在寒假时。至少可得一伯年像临本(吴仲熊君手临,其继祖母乃伯年之女雨华尚有几种照片亦须稍等时日,因为现在大家忙极)我因为日来在冰点下二十度寒甚(非足下居南洋可能想象)未能正常工作,画成如命,托苏先生转,先此奉达,即颂年福。弟悲鸿顿首,元月十二日,伯年画照片甚佳所难得者是其山水。
4.之初先生,两月来弟将伯年评传写就。兹抄寄奉其外,图片与伯年象皆拟在最近寄奉(不出一月)。因有材料在上海俟(下星期有院中同人往沪)(寒假)搜集也(伯年自画象)。群鹅一幅,另喜鹊梅花一幅(奉寄),皆托带苏乾英先生代转(因超过一尺五寸不能寄且不得挂号)。又猫一幅,寒假内写出送沪裱成,仍托苏君转奉。此时严寒在冰点下二十馀度,南洋人所想象不到也。此祝百益,悲鸿河冻,元月廿三日。
△款识:1.新加坡罗敏申律88陈之初先生
2.新加坡敏申律88陈之初先生
3.上海苏乾英教授徐
4.星加坡罗敏申律八十八号陈之初先生徐
5.星加坡陈之初先生
6.新加坡罗敏申律八十八号陈之初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徐帅府()一号
题跋:△徐悲鸿书任伯年评传真迹神品。
新加坡陈之初旧藏,购于朵云零四春拍。
印文:高杨过眼
△款识:徐悲鸿书任伯年评传真迹神品。
附写奉陈之初信函九封廖静文书信七封信封五付,甲申春日上海朵云轩春拍所得。
悲鸿先生此卷得之若宝,实为百卷楼主人之奇缘也。此卷为悲鸿先生书法之代表作也甲申冬日逸兴飞题。
印文:曾在百卷楼中藏、高杨过眼
△款识:甲申朵云捧卷归,梦中寻珍千里追。终得佳迹携山窗,百卷楼中逸兴飞。=岁次甲申春日得徐悲鸿书法手卷。
印文:曾在百卷楼中藏、高杨过眼
△款识:悲鸿先生为近代绘画中西合璧之大师,向以画名传之千古。然其书法宗北碑,所做飘逸秀雅高古萧散隽美无极,此卷尤为先生之代表作也。今展读良久,益珍宝之也。任伯年评卷被多种悲鸿文集选用,今此稿真迹藏于吾斋,此生平之缘也,高杨又记。
印文:高杨过眼
说明:此作为新加坡着名收藏家陈之初先生旧藏。
注:此拍品经廖静文女士鉴定为真迹。
此徐悲鸿《任伯年评传》手卷,后有徐悲鸿致陈之初先生信札九通,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致陈之初先生信札七通,信封五幅。评传内容主要记述任伯年的生平琐事以及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明徐悲鸿先生对任伯年的绘画艺术极为赞赏,将其“定之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在信札中,徐悲鸿提到他将任伯年的绘画作品拿给自己在法国的恩师达仰先生鉴赏,达仰先生对任伯年的绘画大为赞赏,写下评语:“多么活泼的天机在这些鲜明的水彩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如此密致的彩色中,……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师。”徐悲鸿在给陈之初先生的信札中除了记录一些生活琐事之外,也极力赞赏任伯年的艺术成就。
整幅手卷字迹结体疏朗大方,受到康有为的影响。但他却自出机杼,锋芒内敛,除却霸悍气,使作品气息归趋平淡冲和。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如品佳茗,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
释文:任伯年名颐,浙江萧山人,后辄署名山阴任伯年,实其祖籍也。其父能画像,从山阴迁萧山,业米商。伯年生于洪杨革命以前(1839),少随其父居萧山习画。迨父卒(伯年约十五六岁),即转徙上海。是时任渭长有大名于南中,伯年以谋食之故,自画折扇多面,伪书渭长款,置于街头地上售之,而自守于旁,渭长适偶行遇之,细审冒己名之画实佳,心窃异之,猝然问曰:“此扇是谁所画?”伯年答曰:“任渭长所画。”又问曰:“任渭长是汝何人?”答曰:“是我爷叔。”又追问曰:“你认识他否?”伯年心知不妙,扭捏答说:“你要买就买去,不要买即算了,何必寻根究底!”渭长夷然曰:“我要问此扇究竟是谁画。”伯年曰:“两角钱哪里买得到真的任渭长画扇。”渭长乃说:“你究竟认识任渭长否?”伯年愕然无语。渭长乃曰:“我就是任渭长。”伯年羞愧无地自容,默然良久不作一声。渭长曰:“不要紧,但我必欲知这些究谁所画。”伯年局促答曰:“是我自己画的,聊资糊口而已。”渭长因问:“童何姓?”答曰:“姓任,习问当年父亲常谈渭长之画,且是叔伯辈,及来沪,又知先生大名,故画扇伪托先生之名,赚钱度日。”渭长问:“汝父何在?”答曰:“已故。”问:“汝真喜欢作画否?”伯年首肯。渭长曰:“让汝随我们习画如何?”伯年大喜,谓穷奈何!渭长乃令其赴苏州,从其弟阜长居,且遂习画,故伯年因得致力陈老莲遗法,实宋以后中国画正宗,得浙派传统,精心观察造物,终得青出于蓝。此节乃二十年前王一亭翁为余言者。一亭翁自言:早岁习商,居近一裱画肆,因得常见伯年画而爱之,辄仿其作,一日为伯年所见而喜,蒙其奖誉,遂自述私淑之诚,伯年纳为弟子焉。任氏画皆宗老莲,独渭长之子立凡学文人画,不肖其父、其叔,浮淆庸俗,其与伯年造诣,不啻天渊。伯年学成,仍之沪,名初不着,有人劝其纳赀拜,当时负声望之老画家张子祥熊,张故写花鸟,以人品高洁,为人所重,见伯年画大奇之,乃广为延誉,不久伯年名大噪。伯年嗜吸鸦片,瘾来时无精打采,若过足瘾,则如生龙活虎,一跃而起,顷刻成画七八纸,元气淋漓。此则其同时黄震之先生为余言者。伯年之同辈为胡公寿、钱慧安、朱梦庐,舒萍桥,其中胡公寿为文人,朱、舒皆擅花鸟,但均非伯年敌手。伯年之学生有徐小仓、沙山春、马镜江。小仓、山春皆早逝,镜江亦不寿,有诗中画行世,倘天假彼等以年,可能均有成就。后有倪墨耕,民国初年,尚在沪鬻画,不过油腔滑调而已。伯年卒于光绪乙未(1894)。伯年有一子一女,女名雨华,学父画,甚有得,适湖州吴少卿为继室,吾友吴仲熊君之祖也,吴少卿毕生推崇伯年,故断弦往后婿于伯年,雨华无所出。伯年逝世(1894)时,其子堇叔年才十五,故遗作皆归雨华,雨华卒于民国九年(1920)。余居上海,与吴仲熊君友善,过从颇密,仲熊知吾嗜伯年画,尽出其伯年父女遗迹之未付装裱者,悉举以赠,可数十纸,后吾更陆续搜集,凡得数十幅,精品以小件如扇面、册页之属为多,其中尤以黄君曼士所赠十二页为极致。今陈之初先生独具真赏,力致伯年精品如许,且为刊印,发扬国光,吾故倾吾集蕴,广为搜集,附之,并博采史材,为之评传。吾于1928年初秋居南京,访得一章敬夫先生之子,延吾住其家(玄武湖近),观伯年画,盖其父生平最敬伯年,又家殷富,故得伯年画颇多。记其佳者,有《唐太宗问字图》,尚守老莲法,但已具后日奔逸之风;又《五伦图》,花鸟极精;又《群鸡》,闻当日敬夫以活鸡赠伯年,以画报之者。此作鸡头为鼠啮,敬夫请钱慧安补之,均佳幅。惜敬夫夫人过于密守,不肯示人,且至当时尚未付裱,故无从得其照片。伯年既嗜鸦片,在沪之鸦片商皆潮州人,以是潮州人藏伯年画独多。抗战之前,余闻陈树人先生言,其戚某君,居沪藏伯年画达七八十幅,中多精品云,吾久欲往沪一观而未果,今已不可能,因树人已下世,无人为介,且亦不得主名也。学画必须从人物入手,且必须能画人像,方见功力,及火候纯青,则能挥写自如,游行自在。比之行步,惯经登山,则走平地时便觉分外优游,行所无事。故举古今真能作写意画者,必推伯年为极致。其外如青藤、白阳、八大、石涛,俱在兰草木石之际,逞其逸致,一遇人物、动物,便不能中绳墨,得自然法,而等差异其位也。当年评剧家之推重谭鑫培之博精,并综合群艺,谓之文武昆乱一脚踢,伯年于画人像、人物、山水、花鸟、工写、粗写、莫不高妙造诣,可与并论,盖能博精,更藉卓绝之天秉,复遇渭长兄弟,得画法正轨,得发展达此高超境界,但此非从托学力,且需怀殊秉,不然者,彼先辈之渭长昆季曷无此诣哉?1928夏,吾与仲熊同访堇叔先生,堇叔工韵文,而书学钟太傅,亦是人物,曾无伯年遗作,但见伯年用吾乡宜兴陶土塑制其父一小全身像,佝偻垂小辫,状至入神,蒙堇叔赠伯年当年摄影一纸,即吾本之作画者也。堇叔于十年前病故,民国卅年左右,其后嗣尚作与吾论证其先人之文,可见其后至今尚昌大也。忆吾童时有一日,先君入城,归访伯年《斩树锺馗》一幅,树作小鬼形,盘根错节,盖在城中所见伯年佳作也。是为吾知任伯年名之始。计吾所知伯年杰作,首推吴仲熊藏之五尺四幅八仙中之《韩湘》《曹国舅》幅,图作韩湘拍板,国舅踞唱,实是仙笔,有同之初藏之《何仙姑》;吴藏尚有八尺工写《麻姑》,吾昔藏《九老》(今归前妻蒋碧微),皆难得之精品,尚见一四尺画两孩玩玻璃缸内之金鱼,价重未能致;又一素描册,经吴昌硕题,尊为画圣;若册页,则经子渊藏有十五纸,中有四纸可称杰构,已由上海某处精印,印行有正书局亦印出与吴秋农合册,中之《八哥》可与之初藏之《飞燕》《鹦鹉》《紫藤》等幅相比,次等珠圆玉润之作,画家毕生能得一幅,已可不朽,矧其产量丰美妙丽至于此哉!此则元四家,明之文、沈、唐所望尘莫及也!吾故定之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殆非过言也。伯年为一代明星,而非学究;是抒情诗人,而未为史诗,此则为生活职业所限,方之古天才近于太白而不近杜甫。与伯年同时代世界画家之具有天才者,如瑞典初伦,西班牙索罗兰,伊白司底达,俱才气纵横,不可一世,殆易地皆然者,至如俄国列丙、苏里可夫,法国倍难尔,荷兰之伊司赖,德国之康普李倍尔忙,瑞士霍特莱等,性格不同,不得相提并论。忆吾于1926持伯年画在巴黎示吾师达仰先生,蒙彼作如下之题字:
多么活泼的天机,在这些鲜明的水彩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彩色中,由于一种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种意到笔随的手法——并且只用最简单的方术——那样从容的表现了如许多的物事,难道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师。达仰巴黎1926年(法文译文)达仰为近代法国大画家之一,持论最严,其推许如是,正可依为论据也。
一九五零庚寅冬日徐悲鸿写于北京八十七神仙残卷之居。
出版:1.《近现代画家散记》,2000年一韦编着。
2.《荣宝斋》2007年第6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3.《任伯年画集》扉页,1953年新加坡陈之初版。
4.《徐悲鸿艺术文集》,徐伯阳、王震合着,1994年出版。
5.《朵云》杂志第3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6.《书法》杂志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编着,2004年出版。
⑺ 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潘天寿、陆严少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 ,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着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着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着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着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乡,宜兴人民为家乡哺育出这样卓越的艺术大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徐悲鸿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齐白石(1864--1957)
我国二十世纪着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
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
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
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
,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
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
山水画选》等问世。
刘海粟(1896—1994)
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着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着《海粟丛书》六卷,分《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部分,画论精辟,广为流传。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潘天寿(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别号。浙江宁海人,自幼读私塾,始临《芥子图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认识吴昌硕,1928年定居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其着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听天阁诗存》、《潘天寿谈艺录》等。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画。尤善画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作品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潘天寿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颇受海内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260万元起拍,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价,最后660万元人民币一槌定音,创下潘天寿作品最高价。现在潘天寿作品每平方尺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数十万。
陆严少,笔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岁时从冯超然学画,专习山水。48岁时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80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为教授。长于国画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笔。出版有《陆严少画集》等数十部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画院院长。
⑻ 徐悲鸿和刘海粟有什么样的仇恨
徐悲鸿与刘海粟结怨的来龙去脉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但这两位大师之间的关系却很糟糕。刘称徐悲鸿是其弟子,徐则称刘海粟是“汉奸”。
青年参考报道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但这两位大师之间的关系却很糟糕。刘称徐悲鸿是其弟子,徐则称刘海粟是“汉奸”。
同心出版社于2009年6月出版的荣宏君所着《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一书,披露了两位大师结怨的来龙去脉。
1.徐悲鸿写给周扬的两封信
绘画之余,笔者尤喜收藏艺术界名家的书札。在笔者收藏的众多信札中,徐悲鸿1953年写给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两封信较为特殊,徐悲鸿在信中竟直呼刘海粟为“汉奸”。那么,徐悲鸿的指责可有根据?
下面,先把两封信的原文附录如下:
这两封信写于1953年,也就是徐悲鸿去世的那一年。徐悲鸿直呼刘海粟为“汉奸”,这引起了我对徐悲鸿与刘海粟关系的关注。
有人说,徐悲鸿与刘海粟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京派与海派,因此两人之间的恩怨背后,是京派与海派两大画派之间的纷争;也有人说,这是文人相轻的狭隘思想作祟的结果。但在我看来,画派纷争的解释并不成立,因为若是论起画派的根源,两个人都是江苏人,又都曾留学欧洲,所谓的纷争,也只是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已。文人相轻的说法更是无从谈起,毕竟徐悲鸿提拔了艺术界的很多后起之秀。
周扬先生:
……
前几日,我为抗议汉奸刘海粟出任华东美专校长,曾与先生面谈,并致长函备忘(又附览刘国画两册)。今觉意犹有未尽,再述如下:
刘海粟充当汉奸,其罪行轻重如何,吾人姑不置论,其丧失民族气节,则是事实。此乃吾人最蔑视者,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之污点。再则,刘海粟抄袭他人作品以蒙蔽人民,铁证如山,为清除文艺界之恶劣作风,此乃典型事件,我当坚持抗议到底!愿知先生意见……
此致
敬礼
徐悲鸿
六月五日
周扬部长:
今日先生谈拟开座谈会,令刘海粟检讨,我回来思量,以为不必要,原因是:这可能成为像刘海粟在上海时自吹自捧的“检讨会”,不解决问题。我以为应叫他坦白下列各点:
(1)上海沦陷时间与日本人有那(哪)些勾结?参加过那(哪)些媚敌活动?担任过何种职务?
(2)共盗(剽)窃过那(哪)些作品?(如果写明仿某人作品不算)一一列举出来。
(3)谁贩卖形式主义?谁毒害了青年?是我还是他?谁是谁非?应严格检讨。
以上各点,须在一星期内交出材料与文化部,如果他能忠诚老实交代,我同意宽大处理。如果他还隐瞒或辩护,足证问题严重,文化部应严加追究查办,我想先生当能同意。我当继续收集有关材料,在他坦白期间暂不发表。
此致
敬礼
徐悲鸿顿首
七月八日
2.刘海粟曾作画鼓舞军民抗战
那么,刘海粟真的是汉奸吗?
事实上,抗战伊始时,刘海粟曾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感与爱国热忱,他的画作也成为那段历史的证明。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刘海粟有感而发,作国画《虎踞图》,表达了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共同愿望。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打响,刘海粟有感于“八百壮士”的英勇抗战,即兴创作了油画《四行仓库》,大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
1937年10月11日,上海沦陷。地处租界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犹如孤岛。1939年1月25日,刘海粟带领上海美专师生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廊举办“上海美专师生救济难童书画展览会”,共展出作品421件,筹集资金2000余元,为难童教养院盖了3幢宿舍楼。
……
由此可见,刘海粟在抗战前期,是上海美术界积极抗日的代表人物。
3.刘海粟拒任汪伪政权的“教育部长”
1939年底,汪精卫在日军的支持下粉墨登场,为即将成立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四处物色人才。褚民谊(原国民党元老、汪伪政权的主要成员)力邀刘海粟担任伪“教育部长”。很多关于刘海粟的传记中都提到过这一点,说刘海粟以“不懂政治”为由拒绝了。
在刘海粟的学生简繁所着的《沧海》一书中,记录了刘海粟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褚民谊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当初他陪我去见汪精卫,汪精卫问我,你看我会做汉奸吗?我说你当然不会,你也是爱国的!但是如何救国,却要好好斟酌……当初他(汪精卫)找我去,同我说了一大套救国的大道理……这个人的演讲能力好极了,样子又长得漂亮,老实说我被他打动了,答应做一些教育方面的事情。因为不管时局怎么发展,教育总归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刘海粟当时并未拒绝汪精卫的邀请。后来,刘海粟却没替汪精卫做事,因为好几位答应为汪伪政府做事的人,先后被特务刺杀,人身安全不保。于是,刘海粟赶紧离开上海,去了南洋。
刘海粟去南洋最初是想避祸。上海美专副校长谢海燕有一个朋友,是印度尼西亚侨领范小石。范小石曾对谢海燕说,南洋华侨有意请国内有声望的艺术家赴南洋举办画展筹款,以支援国内抗战。在谢海燕的引荐下,刘海粟与范小石结识,并达成办筹赈画展的协议。
此时,正值1939年年末,抗战形势日趋吃紧,刘海粟乘坐“芝巴德”号邮轮到达南洋,经过短暂的筹备,刘海粟于1940年1月20日在印尼雅加达举办了“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共展出国画396幅。后来,他又奔赴万隆等地举办画展,所得款项都交给当地华侨总会管理,直接寄到贵州红十字会转寄给前线的抗日将士……
4.日本人派军机接刘海粟回上海
但是,刘海粟终于还是与日本人开始来往,并在1943年乘日本军用飞机回国。对此,刘海粟本人是这样说的:
“1943年5月二十几号,日本人用军用飞机把我从南洋送回上海,我一直很倔强的,这是斗争啊!非常艰苦的。像我的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吴湖帆、钱瘦铁,还有林康侯,一大批同道都投靠过去了。但也要原谅他们,他们也不是坏人,他们就是软弱了,一看日本人那么有势力,对他们又关心……
“当初日本军部派军用专机送我回来,有许多人不理解,以为刘海粟一定是卖身做了汉奸。误会很多,我不管的,随他们去说。这种事你不能解释的,越解释越不清楚。但是内心痛苦极了。写了一首诗,噢——写得好极了!中间有两句,‘世人不识英雄面,窃窃私语笑相向’。还有一首是题在画上的,‘天涯一孤雁,嘹泪叹离群;若问知心者,而今有几人’!”
而刘海粟回到上海不久,即与在印尼结识的富商之女夏伊乔完婚,日军高官川本芳太郎与高岛阙次郎竟登门道喜。
对此,刘海粟说道:“结婚,又不得了喽。川本芳太郎和高岛阙次郎这两个最重要的人物(日军高官),亲自到家里来恭贺。结婚办酒席,我没有请他们,结果他们反过来请我吃饭。我说我不愿意出去,他们就叫了一桌酒席送到我的家里来。嗨!他们来了就是吃饭、喝酒,其他的一句都不敢提!我也不提。”
虽然刘海粟说,与日本军部的人和汪伪政权的人只是吃吃饭、喝喝酒,“他们的心意很好,交朋友可以,但要我出来为他们做事情万万不可以”。刘海粟还一再强调:“中间日本军部派人给我送过两次钱,我没有收。这一点,我很坚持。你要是收了他们的钱,证明你完全被他们收买了,真正变成汉奸了。起头在上海,汪精卫要发给我津贴,我也是一分钱不拿的。所以后来我很硬气,徐悲鸿他们说我是汉奸,我叫他们拿证据,他们就拿不出来了。”
5.文化界至今仍有两种论点
对刘海粟是不是汉奸,文化界至今依然有两种论点。一种认为,刘海粟是汉奸,证据主要有二:一是周恩来主持的《新华日报》1945年8月23日刊出“文化汉奸名录”,第六名就是刘海粟,下面还有一段文字说明:“这位有名的画家在太平洋事变后由南洋到上海,受敌伪的利欲的诱引,下了水,公然对伪新闻记者发表谈话,称颂‘大日本’的‘王道’了。”
二是1943年11月30日的上海《申报》上刊登消息《刘海粟书展,昨预展盛况》,举办者是刘海粟的友人张一鹏(汪伪司法部长),出席者有林庚侯、陈彬和,都是当时着名的大汉奸,还有侵华日军的津田中将、近藤少将、盐田大尉、川本大佐等。并且,刘海粟与夏伊乔结婚大典,也是由大汉奸陈彬和当主婚人,参与者多为日本军政大员和一些大汉奸。
反对者则认为,《新华日报》的“文化汉奸名录”是靠不住的,理由是此名录乃“读者来信性质”。另外,在1945年8月23日的“文化汉奸名录”之后,另有该报发行人潘梓年所写《致读者》:“我们希望知道各方面汉奸情形的朋友,都把他们提出来。”
有人认为,八年抗战,形势很复杂,加之内地和沦陷区沟通有困难,这种群众揭发,绝不能作为论人的主要依据。况且,抗战期间,刘海粟曾到南洋展览筹款抗日,至于他为什么与日本人握手言欢,成为日军的座上宾,那是因为当时刘海粟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报纸上关于刘海粟亲日的文字,是日方为渲染亲和气氛,迫使刘海粟就范的举措。
⑼ 谁知到徐悲鸿和孙多慈的爱情故事
徐悲鸿与孙多慈:一场不该发生的恋爱,苦恋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传播也促使着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要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首开“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师生间恋爱之事时有发生。
1930年秋天,徐悲鸿为得意弟子孙多慈画了一幅素描。画稿上的孙多慈齐耳短发,面如圆月,表情淡然,画作中的她有属于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青涩稚嫩。徐悲鸿在画作的右下角题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
《凤凰大视野》李筱懿 谈及孙多慈的爱情
无论民国还是现在,女性在爱情中的自由选择和为爱抉择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缚往前的一步。
⑽ 推荐几本徐悲鸿的书
《悲鸿绘集》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十九年
《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二十一年
《悲鸿近作》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三十年年
《悲鸿素描选》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年
《画家徐悲鸿》 黄苗子着 北京出版社 1957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8年
《徐悲鸿的油画》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年
《徐悲鸿:1895—1953》 范曾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
《徐悲鸿——中国近代写实绘画的奠基者》 谢里法 蒋勋着 (台湾)雄狮图书公司 1980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年
《徐悲鸿画集》(第一册·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鸿研究》 艾中信着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鸿彩墨画》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鸿一生》 廖静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年
《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年
《徐悲鸿画集》(第二册·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鸿画册》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鸿研究》 艾中信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4年
《悲鸿画选》 徐悲鸿绘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5年
《笔下千骑:绘画大师徐悲鸿》 郑理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鸿年谱》 李松编着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鸿的故事》 郑理着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鸿传记资料》 朱传誉主编 (台湾)天一出版社 1985年
《我与徐悲鸿》 蒋碧微着 岳麓书社 1986年
《徐悲鸿画集》(第三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6年
《徐悲鸿评集》 王震编 漓江出版社 1986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徐悲鸿着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87年
《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 [苏]波斯特列洛娃 (苏联)科学出版社 1987年
《徐悲鸿画集》(第四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7年
《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 徐悲鸿绘 (台湾)艺术图书公司 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五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六集·油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鸿油画集》 徐悲鸿绘 冯法祀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
《世界名人传记——徐悲鸿》 李荣胜编着 (香港)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8年
《艺术大师徐悲鸿》 金山着 (台湾)雄狮图书公司 1990年
《徐悲鸿研究》 王震着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鸿年谱》 徐伯阳 金山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鸿藏画选集》(上卷)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鸿藏画选集》(下卷)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年
《徐悲鸿在南洋》 杨作清 王震着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傲骨铮铮的画家——徐悲鸿》 李伟科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徐悲鸿》 徐悲鸿绘 徐庆平着文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
《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徐悲鸿作品选集》 张瑞林主编 徐悲鸿绘 古吴轩出版社 1993年
《徐悲鸿的艺术世界》 王震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年
《徐悲鸿书信集》 王震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徐悲鸿廖静文》 廖静文着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鸿评传》 王泽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
《悲鸿画集——纪念徐悲鸿一百周年诞辰》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
《美的呼唤》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年
《纪念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鸿卷》 中国艺术大展组织委员会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 王震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徐悲鸿》 刘建平 穆美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锦绣文化企业联合出版 1996年
《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丛书·艺术家·徐悲鸿》 郑理编着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年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鸿卷) 徐庆平大展组委会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名家法书·徐悲鸿》 许礼平 苏士澍主编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巨匠美术丛书·徐悲鸿》 刘曦林着 文物出版社 1998年
《筚路启艺林·徐悲鸿》 董德兴着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年
《中国素描经典画库·徐悲鸿素描集》 徐悲鸿绘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
《走进艺术大师生活丛书·徐悲鸿》 李晓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
《中外着名艺术家的故事·徐悲鸿》 水真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
《徐悲鸿艺术随笔》 王震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鸿画论》 裔萼编着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艺术大师丛书·徐悲鸿》 徐建融着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鸿与读书》 李钰玲编着 明天出版社 1999年
《筚路启艺林——徐悲鸿》 董德兴着 (香港)中华书局公司 1999年
《徐悲鸿的青少年时代》 王连敏 赵琳琳编着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大师谈艺丛书·徐悲鸿谈艺录》 张玉英编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王震 徐伯阳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年(重印)
《中国画名家作品真伪·徐悲鸿》 谢小铨着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鸿一生:插图珍藏本》 廖静文着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一卷)——艺术·生平·论述》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二卷)——油画·素描作品》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三卷)——中国水墨作品》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鸿与读书》 李钰玲编着 (台湾)妇女与生活社文化事业公司 2001年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一代画师徐悲鸿》 孟校丹编着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2年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徐悲鸿作品精选》 徐悲鸿绘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2年
《鉴识徐悲鸿》 潘深亮着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2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画集(素描画稿油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3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画集(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3年
《中国名画家全集(近现代部分):徐悲鸿》 陈传席着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艺术大师之路丛书·徐悲鸿》 庄庸编着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
《中国书画家经典作品集·徐悲鸿十二生肖册》 王骁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究会论文集 范保文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徐悲鸿(上)·中国画》 徐悲鸿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徐悲鸿——478幅作品堪比大师作品全集》(上下册) 紫都 霍艳文编着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徐悲鸿艺术世界》 沈培新主编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鸿画集》 龚继先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鸿讲艺术》 徐悲鸿着 九州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鸿文集》 王震编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5年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徐悲鸿卷》 杨新主编 大象出版社 2005年
《现代书画投资·徐悲鸿卷》 史树青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5年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悲鸿》 徐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 紫都 霍艳文编着 远方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