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蚁群算法实验报告总结

蚁群算法实验报告总结

发布时间:2022-05-29 11:05:24

⑴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主编:明廷华
ISSN:1671-1815
CN:11-4688/T
地址:北京学院南路8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科学论文
科技简报
科学学论坛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类核心期刊)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
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统计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协主办)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期刊 1 文稿要求
(1) 文稿应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译文稿件须附上原作者的书面许可证明。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说理严谨、数学推导简明;语言流畅、文字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2) 学术论文请按GB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书写,篇幅以版面不超过6 000字(包括图表所占篇幅)为宜。请在稿件上注明下列几项内容:
a) 作者单位、地址、电话、E-mail 信箱和邮政编码;
b) 论文题目和作者单位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c) 作者的简历,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当前从事的研究工作等项;
d) 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8个关键词,以及摘要和关键词相应的英文文本。
摘要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内容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
若为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号,并且注明。
2 书写格式
(1) 要求文稿正文字号为5号,汉字字体为宋体,英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希腊字体为Symbol。
(2) 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不能用“大气压”、“kg/cm2”、“卡”、“ppm”……等已废除的计量单位。
(3) 文中和公式中容易混淆的字符请用红字注清文种(希文、英文、罗马字等)、大小写、上下标及上下标字母含义,表示向量及矩阵的字母要特别注明。
(4) 文稿标题中不宜用缩略词(化学符号和公知公用者除外);摘要和正文中的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都必须写出全称,后加括号附缩略词。
3 表格、插图及参考文献
(1) 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表格的上方写表序和表名。表名应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表名并列。表注放在表底,缩2个字以“注:”起头排版。
(2) 插图的下方应有图序和图名。图名应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图名并列。工程图、电气图和函数图采用AutoCAD、Adobe Illustrator或Corel DRAW软件绘制,工程图和电气图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函数图要标明曲线序号及其注释,坐标轴上要有标值,坐标轴外侧居中处应有标目,注明物理量和单位;照片图要求层次分明,图像逼真;数码照片图宜具备200万像素以上。
(3) 图表中文字、变量、单位和数字要标注清楚。
(4) 参考文献应尽量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以1、2…标识序号,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对应。按《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修订版试行稿》的要求着录文后参考文献。中文参考文献后要并列其英文译文。 数学
复合Rayleigh分布模型尺度参数的Bayes估计----王琪(69)
力学
突扩管流动形态的数值模拟----周再东(73)
物理学
基于FLOTRAN的管道中流动气体时间延迟的仿真分析*----庄会东,张晓东(64)
回归分析在F-P标准具测量实验中的应用----刘松江(41)
最大熵原理导出理想气体分子的速度和速率分布----晋宏营(50)
城市小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场强的计算机仿真----陈习权,孙杰(48)
化学
6-甲酰基香豆素的合成及提纯----孔祥文(74)
地球科学
苏里格气田西区上古生界低阻气层成因分析----徐静(56)
增湿-除湿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实验研究----邵理堂,刘学东,刘卿龙(42)
基于改进Dix公式层速度求取方法应用研究----朱四新(73)
拓频地震数据在测井约束反演中应用的效果分析----张秀丽,姜岩,秦月霜(48)
云南ZC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外围物化探找矿实践----陈进超,王绪本,王丽坤,李晶(49)
浅析铬钒钙铝榴石的颜色成因----向亭译(33)
高密度电法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赋水情况的应用研究----肖川,张义平(43)
医药卫生
盐酸托烷司琼片溶出度方法的研究----高立军(35)
一般工程技术
基于满意滤波的自适应阈值算法----缑林峰,牛瑞芳,韩冰洁(49)
考虑节点与边失效的网络全端可靠性上界拓展算法----陈默(43)
矿冶技术
基于改进操作模式的锌冶炼过程参数优化----伍铁斌(35)
变焦距小径管射线探伤曝光参数的选择----胡玉华,郑强,杨坪(35)
石油技术
高渗油藏注凝析气吞吐增产机理研究----马翠玉,刘月田(52)
修井作业浮动式井口防溅保护器的研制----张方圆(40)
川南硬脆性页岩井壁失稳机理实验研究----汪传磊(47)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5-11小层隔夹层的研究----甘宁(46)
北小湖油田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王允霞(37)
射孔完井水平井筒单相流动压降的改进模型----张权(43)
煤层气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张骞(54)
井间地层压力分布预测方法及应用----姚君波(49)
王府凹陷青山口组地层超压及油气运移深度研究----王文文,卢双舫,陈方文(43)
一种能有效监测稠油出砂信号的室内实验装置设计----韩金良(47)
仪表技术
速度调节阀两种节流方式调速效果的分析与研究----廖理(39)
动力技术
应用多孔消能墙改善直接空冷系统换热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福林,王琦峰,宋婧婧(46)
机电技术
风机盘管用永磁电机控制器IPM模块散热的研究----薛晓明(40)
云南电网无功优化配置方案----吕秋萍(35)
通信技术
扩频测控信号固有抗干扰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朱诗兵,童菲,孟生云(39)
一种改进的LDPC码最小和译码算法----郭军军(35)
基于CPLD和Verilog的高精度线阵CCD驱动电路设计----黄文林(32)
基于Aurora协议的光传输方案验证----胡谨贤(37)
基于ZigBee和GPRS的远程无线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刘颖,王再英,彭倩,陈媛(46)
一种基于FPGA的高精度数字鉴相器----贺为婷,裴广利,刘继勇(40)
带电沙尘对微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董群锋(29)
一种新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邱世卉(19)
计算机技术
特征点提取算法性能分析研究----江铁(67)
船载测控雷达天伺馈仿真训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石启亮,李林泽,雷国建(40)
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技术研究----彭娟(47)
基于优化模型的类级测试数据自动生成研究----屈迟文(39)
结合示例空间概念权重的多示例核学习方法?----潘强,张钢,王春茹(42)
采用SN和CFAR优化的模板匹配方法的动态目标监控----林雯(34)
基于泛函序列的模糊C均值算法----杨攀,闫仁武(52)
基于模拟退火PSO-BP算法的钢铁生产能耗预测研究----黄文燕(38)
一种应用于电子地图道路特征点提取的新方法----刘文强(39)
基于PC并行口的FLASH卡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李振华(38)
基于全局最优-局部最优粒子群算法的PID 控制----刘琪(41)
加工轨迹C2连续优化算法研究----赵崇光,王清辉(32)
一种优化COMET请求调度策略的应用研究----姚敦红(40)
一种基于最小费用最大流理论的Ad hoc路由协议----王军(73)
建筑技术
矿物成分强度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张威(30)
排水预压法处理软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的改进研究----曲晓帆(34)
深基坑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受力机制的研究----白荣林,秦刚(53)
剪胀角对粗糙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郑锋勇,秦会来,沈炳林(33)
交通运输
船艇推进轴系的扭转——纵向耦合振动的建模与仿真----邱云明,田宇中,熊庭(35)
一种修正格型自适应陷波器在科氏流量计上的应用----乌伟(31)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故障诊断----黄小龙(35)
路面类型对能耗和排放影响研究----王陆峰,王俊峰,李树杰(31)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道偏移自动检测的研究----马兆敏,齐保谦,廖凤依,王洋佳(33)
供求不确定条件下配送中心选址研究----罗海星(37)
航空航天
一种非匀速连续旋转寻北的新方法----王荣荣(4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机场航班延误因素分析----邵荃(40)
导弹分离发动机盖板的设计研究----王博哲,吴竞峰,范开春,陈伟(42)
滑动时间窗算法关键参数研究----张毅(36)
股票价格心理关口实证研究----雷力君(36)
目标跟踪中飞机无坡度转弯操纵方法研究----耿建中,武虎子,段卓毅(38)
复合固体推进剂/衬层粘接界面细观结构数值建模及脱粘过程模拟----王广,赵奇国(37)
基于系统辨识的滑油试验台油温智能控制----石宏,李昂,张帅,张维亮(37) (9137)相对论BCS-BEC渡越热力学 傅永平 杨海涛 郗勤(9140)三聚氰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刘存海 张勇 江炎兰 柳叶(9144)约束层速度反演方法及其处理系统的Qt研发 周洪生 程冰洁 张薇 高妍 梁群(9150)夹层板系统压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田阿利 沈超明 徐超(9154)欠平衡钻井直井段岩屑运移规律研究 靳鹏菠 黄欣 宋巍(9158)敖古拉中高温油田微生物驱油可行性分析 乐建君 陈星宏 王蕊 柏璐璐 乐世豪(9163)低渗气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的确定 王渊 何志雄 李嘉瑞 李成福 李闽(9167)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新型阻尼器特性分析 朱龙英 朱德帅(9173)基于CFD的空化喷嘴结构参数研究 马超群(9178)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网畸变信号检测的研究 胡智宏 杜晓冉(9182)一比特压缩传感的贪婪重构算法 肖涛 马社祥(9186)一种基于单幅图像双消失点的摄像机标定方法 崔灿 张国华(9191)双机编队闪烁干扰研究 朱莹 高其娜 孙文芳(9196)装载机工作装置的模型与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 朱龙英 鲁迎波 洪松(9203)变论域模糊PID算法在供热控制中的应用 葛楠 李铁鹰 王宇慧(9207)基于RBF核函数的集成分类AdaBoost算法研究 娄生超(9211)基于并行协同演化的差分进化算法 李俊州(9215)基于运动矢量分散度的增强型MVFAST搜索算法张子敬 张志华 霍家道(9221)情境相关的RBAC策略研究张丹(9225)基于双通道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郭新榀 段先华 夏加星(9234)采用特征分辨率和等价类相关矩阵的特征选择符红霞 黄成兵(9238)蚁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廖金权(9243)邻氨基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性能研究罗汝新 霍景娥 程亚群 范顺利(9247)一种新型高效率振冲器结构的设计及动态性能研究韩兵兵 张功学(9250)降雨对公路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火映霞 王旭东(9256)重型汽车驱动桥轮毂轴承配合失效分析杨英 雷刚 征小梅(9260)传感器/执行器失效的电动汽车EPS鲁棒容错控制周冰 刘海妹 冯俊萍(9265)机匣安装边螺栓联接结构的优化设计艾延廷 陈勇 陈潮龙(9270)基于PBN的中小机场终端区飞行程序优化研究戴福青 李解(9275)一种涡轮泵故障阈值检测算法胡汉文 牛志嘉 向洋 石明全(9280)星载图像传感器电路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曾议 赵欣 王煜 司福祺说明:杂志目录每期都会更新有一定的时效性,仅供参考

⑵ 蚂蚁金服刷脸支付为何上榜《MIT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2016年云栖大会上,蚂蚁金服展区开张了一家“未来咖啡馆”,客人对着摄像头刷刷脸,就能完成支付。据悉,刷脸支付很快就将落地真实场景。

在人脸识别研究领域,一批杰出的华人研究学者是推动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不管是技术还是应用都处于领先地位。刷脸支付由蚂蚁金服与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公司Face++合作研发,在人脸识别核心比对算法的基础上,蚂蚁金服开发了具有专利的活体检测技术,并结合其基于金融云的风控防攻击安全策略等多个维度的核心技术,能够提供金融级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您可以聊聊这几年蚂蚁金服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吗?在整个人脸识别领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蚂蚁金服几年前就开始在人脸识别领域投入资金和人才,同时也在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发方面有持续投入,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蚂蚁金服技术体系和安全风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蚂蚁金服从2015年开始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支付宝用户登录、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迄今已有超过1.5亿用户使用,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国内外用户量和访问量最大的人脸识别系统,更是在金融领域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大规模商用的在线系统。

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常用的算法模型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蚂蚁金服又采用了什么样的算法策略呢?

通常大家说的人脸识别是指人脸比对算法,又分为1:1比对(verification)和1:N识别(identification),其算法核心是让机器自动判断不同人脸图片之间的相似度。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在这一技术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模型既有基于人脸局部特征点的识别模型,也有基于全局特征变换或几何特征的识别模型,还有基于2D或3D模板建模的识别模型。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全面转向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识别模型。

除了识别模型的准确性之外,人脸识别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活体检测,也就是确保机器要识别的人脸图片是来自一个活体人脸,而不是照片、视频或面具等伪造的人脸,因此活体检测技术也是人脸识别成功应用的关键。活体检测涉及的算法也非常多,同时又与传感器技术关系非常紧密,比如指纹识别可以通过电容/电感传感器检测活体,虹膜识别可以通过红外摄像头检测活体。由于红外摄像头在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率还很低,目前活体人脸检测技术主要依赖一系列软件算法,包括基于动作交互的识别模型,以及基于图像分析的识别模型等。

蚂蚁金服在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两方面都在同步推进,也同时在研发如眼纹识别和声纹识别等用于增强人脸识别的多因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此外还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基于用户行为和不同场景的智能识别模型,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身份识别解决方案

您能介绍下支付宝刷脸支付服务的人脸识别请求并发量峰值能达到多大?单日请求数能到什么数量级?蚂蚁金服又是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架构做业务支撑的呢?

金融级人脸识别的技术要求和难点,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1. 高安全性:人脸活体检测技术(防止照片伪造、视频、面具以及专业软件工具等攻击)

2. 高准确率:极低误识率下(<0.001%)的高识别通过率(90%以上)

3. 高可用性:海量并发人脸比对服务(tps="">1000)

4. 高实时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响应时间<100ms)

支付宝的人脸识别,除了达到金融级的准确度和安全级别外,还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极低的实时响应。我们基于蚂蚁金融云的基础架构,实现了高可用、动态扩展的服务框架体系,来保证刷脸服务能够满足双十一、新春红包等高并发峰值要求。

蚂蚁金服是如何做数据回流的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数据回流确实是改进算法识别精度以及提高产品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严格遵守蚂蚁金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相关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记录用户刷脸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信息(如光照、距离、角度、时长等)来验证和分析人脸识别在各种真实环境下的鲁棒性,再基于这种实际场景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算法和产品进行针对性改进,做到完全数据驱动的产品开发和优化闭环。

人脸识别的难点所在

能否介绍一下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底库数据量级,单次从人脸检测到返回比对结果的耗时,以及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准确率的适用范围?准确率是只针对汉族而言,还是所有种族(少数民族、白人、黑人)?在不同种族的人脸识别范畴,是否有什么难点?如何解决?

蚂蚁金服刷脸服务目前只针对中国大陆公民的支付宝实名用户。截止到目前,支付宝全部4.5亿实名用户中已经有三分之一使用过刷脸服务登录账户,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或者在高风险交易中进行身份验证。人脸识别全流程(以刷脸登录为例)的通过率在95%以上(其中没通过的用户中还包括很大比例的主动退出)。不同种族的人脸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会给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带来挑战,但是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模型已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可能,如果能不断对不同种族的人脸数据持续训练和学习,这一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

您能分别谈一谈人脸检测、活体检测、图像脱敏、人脸比对这几个方面当下的发展和难点么?对于配戴眼镜、口罩、面具,或者手持照片、视频刷脸的行为,如何处理?

人脸检测:人脸检测算法是目前最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分支,准确性和轻量化都已满足商用,除了能作为后台服务使用,也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前端设备上。目前的挑战是低光照环境以及大角度侧脸条件下的人脸检测。

活体检测:活体检测技术在过去几年也有很大发展,已经能解决绝大部分照片和视频攻击,但活体攻击手段也在不断演进,特别是各种人脸相关建模软件合成或变换的人脸越来越逼真。人脸活体检测技术将是持续攻防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图像脱敏:图像脱敏会带来信息损失,与提高人脸识别精度形成矛盾,蚂蚁金服研发了一套独特的单向变换脱敏技术,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学术上这方面的成果不多。

人脸比对:目前机器的识别能力已经超过人眼,但是低光照、夸张表情、重度化妆和整容、年龄老化、双胞胎仍然是人脸比对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和训练,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挑战

您能谈谈目前人脸识别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吗?能否从人脸识别的算法和工程两个角度聊一聊各自的挑战?

算法方面仍然要不断提高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的准确性,识别的难题上面已经提及,活体检测需要防范不断演进和出现的新型攻击方式。

工程方面的挑战主要在用户体验和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不断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的同时保证极致的刷脸体验,涉及交互文案、设备兼容、算法加速、参数自适应等多方面。由于人脸识别核心是图像特征提取及比对,这是CPU密集型的计算应用,面对支付宝上亿用户的身份验证需求,特别是在双十一、新春红包等高并发峰值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刷脸服务的性能和高可用性是系统方面的挑战。

蚂蚁金服人脸识别产品从2015年7月正式上线,在此之前做的都是小规模的测试,进行快速产品优化和迭代。我们发现,真实场景是十分复杂的,用户会在室内和室外,白天和晚上各种光线,不同角度和姿势下使用刷脸,有的是躺在床上刷脸,有的甚至在敷面膜的时候刷脸,如何解决各种复杂真实环境中的刷脸体验,尤其是用户达到亿级规模的时候,保证普通用户能够便捷的通过是很大的挑战。这不单单是算法问题,更是涉及从产品、交互、用户体验、环境参数适配,安全策略,高并发系统架构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产品优化,现在能保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仍有不错的刷脸体验和安全性。

未来目标

您可以聊一下人脸识别在刷脸支付之外,未来还可能应用在哪些地方吗?

身份验证已经变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甚至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验证方式可以在数字世界中更好的证明“你是你”,提升便捷性和安全性。另外信用体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服务,而身份识别和身份验证又是信用体系的基础,所有的信贷类服务的核心基础就是要知道个人的信用等级,当然其前提还是要证明“你是你”,否则评价出来的信用等级也有可能变成别人的了。除了信用和金融的应用,安全领域也是人脸识别的重要应用,全国多个城市火车站上线了人脸识别验票、北京机场刷脸出关。

蚂蚁金服未来几年在人脸识别领域希望达到的阶段和目标可以介绍一下吗?

首先在技术上不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驱动各个业务场景更深层次的应用,形成AI驱动、数据驱动的良性循环,同时不仅仅应用在中国,也随着蚂蚁金服国际化的推进,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全球,为世界上更多的用户提供既安全又便利的刷脸产品和服务。

您怎么看待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

人脸识别行业目前整体上还只是起步阶段,如前面讲的,要应用到各行各业和各个用户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还没针对人脸识别的行业标准,目前的人脸识别相关产品使用上还具备一定门槛,没有达到普适性的程度。但是随着技术的持续投入,产业环境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关标准不断出台,相信未来几年会迎来人脸识别行业应用真正的爆发期。

寄语

对于想转行人脸识别的新人,您有什么建议?是否门槛太高,很难切入?

人脸识别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算法本身,产品、交互、工程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从算法到线上服务再到用户体验,从实验室性能到实际场景系统性能,仍然有很多挑战性问题需要解决,在各个环节都有很多可以切入的点,重要的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⑶ 蚂蚁金服因区块链成唯一中国创始企业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在2018年7月18日和全球几家顶级科技公司共同启动MIT金融科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块链发展、隐私安全、数据库、加密系统等,蚂蚁金服是唯一一家中国创始企业。

蚂蚁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蒋国飞在一篇人物专访中说的一句话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位过去15年游走于东京湾和纽约湾的前NEC(日本电气)技术VP说,在区块链等前沿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上,中国和美国几乎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的,这是此前不曾多见的景象。“无论是东京湾、纽约湾还是旧金山湾,它们都分别崛起于日本、美国综合国力的井喷式抬升。现在进入到中国时间,所以我就回来了。”

内容来源凤凰网

⑷ C++的粒子群算法运行结果

PSO粒子群优化算法 摘自:人工智能论坛 1. 引言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有Eberhart博士和kennedy博士发明。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 PSO同遗传算法类似,是一种基于叠代的优化工具。系统初始化为一组随机解,通过叠代搜寻最优值。但是并没有遗传算法用的交叉(crossover)以及变异(mutation)。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详细的步骤以后的章节介绍 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模糊系统控制以及其他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
2. 背景: 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是来研究具有某些生命基本特征的人工系统. 人工生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生物现象
2. 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研究计算问题 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现在已经有很多源于生物现象的计算技巧. 例如, 人工神经网络是简化的大脑模型. 遗传算法是模拟基因进化过程的. 现在我们讨论另一种生物系统- 社会系统. 更确切的是, 在由简单个体组成的群落与环境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也可称做"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这些模拟系统利用局部信息从而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群体行为 例如floys 和 boids, 他们都用来模拟鱼群和鸟群的运动规律, 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领域有两种基于群智能的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前者是对蚂蚁群落食物采集过程的模拟. 已经成功运用在很多离散优化问题上.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也是起源对简单社会系统的模拟. 最初设想是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 但后来发现PSO是一种很好的优化工具. 3. 算法介绍 如前所述,PSO模拟鸟群的捕食行为。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鸟在随机搜索食物。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那里。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最简单有效的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 PSO从这种模型中得到启示并用于解决优化问题。PSO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鸟。我们称之为“粒子”。所有的例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值(fitness value),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他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们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 PSO 初始化为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然后通过叠代找到最优解。在每一次叠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第一个就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解。这个解叫做个体极值pBest. 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解。这个极值是全局极值gBest。另外也可以不用整个种群而只是用其中一部分最为粒子的邻居,那么在所有邻居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 在找到这两个最优值时, 粒子根据如下的公式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新的位置 v[] = v[] + c1 * rand() * (pbest[] - present[]) + c2 * rand() * (gbest[] - present[]) (a)
present[] = persent[] + v[] (b) v[] 是粒子的速度, persent[] 是当前粒子的位置. pbest[] and gbest[] 如前定义 rand () 是介于(0, 1)之间的随机数. c1, c2 是学习因子. 通常 c1 = c2 = 2. 程序的伪代码如下 For each particle
____Initialize particle
END Do
____For each particle
________Calculate fitness value
________If the fitness value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fitness value (pBest) in history
____________set current value as the new pBest
____End ____Choose the particle with the best fitness value of all the particles as the gBest
____For each particle
________Calculate particle velocity according equation (a)
________Update particle position according equation (b)
____End
While maximum iterations or minimum error criteria is not attained 在每一维粒子的速度都会被限制在一个最大速度Vmax,如果某一维更新后的速度超过用户设定的Vmax,那么这一维的速度就被限定为Vmax 4. 遗传算法和 PSO 的比较 大多数演化计算技术都是用同样的过程
1. 种群随机初始化
2. 对种群内的每一个个体计算适应值(fitness value).适应值与最优解的距离直接有关
3. 种群根据适应值进行复制
4. 如果终止条件满足的话,就停止,否则转步骤2 从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到PSO和GA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随机初始化种群,而且都使用适应值来评价系统,而且都根据适应值来进行一定的随机搜索。两个系统都不是保证一定找到最优解 但是,PSO 没有遗传操作如交叉(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 而是根据自己的速度来决定搜索。粒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记忆。 与遗传算法比较, PSO 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很不同的. 在遗传算法中,染色体(chromosomes) 互相共享信息,所以整个种群的移动是比较均匀的向最优区域移动. 在PSO中, 只有gBest (or lBest) 给出信息给其他的粒子, 这是单向的信息流动. 整个搜索更新过程是跟随当前最优解的过程. 与遗传算法比较,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所有的粒子可能更快的收敛于最优解 5. 人工神经网络 和 PSO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大脑分析过程的简单数学模型,反向转播算法是最流行的神经网络训练算法。进来也有很多研究开始利用演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技术来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各个方面。 演化计算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网络的三个方面:网络连接权重,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传递函数),网络学习算法。 不过大多数这方面的工作都集中在网络连接权重,和网络拓扑结构上。在GA中,网络权重和/或拓扑结构一般编码为染色体(Chromosome),适应函数(fitness function)的选择一般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例如在分类问题中,错误分类的比率可以用来作为适应值 演化计算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处理的例子例如不可导的节点传递函数或者没有梯度信息存在。但是缺点在于:在某些问题上性能并不是特别好。2. 网络权重的编码而且遗传算子的选择有时比较麻烦 最近已经有一些利用PSO来代替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的论文。研究表明PSO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神经网络算法。PSO速度比较快而且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而且还没有遗传算法碰到的问题 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PSO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这个例子使用分类问题的基准函数(Benchmark function)IRIS数据集。(Iris 是一种鸢尾属植物) 在数据记录中,每组数据包含Iris花的四种属性: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三种不同的花各有50组数据. 这样总共有150组数据或模式。 我们用3层的神经网络来做分类。现在有四个输入和三个输出。所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有4个节点,输出层有3个节点我们也可以动态调节隐含层节点的数目,不过这里我们假定隐含层有6个节点。我们也可以训练神经网络中其他的参数。不过这里我们只是来确定网络权重。粒子就表示神经网络的一组权重,应该是4*6+6*3=42个参数。权重的范围设定为[-100,100] (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实际情况中可能需要试验调整).在完成编码以后,我们需要确定适应函数。对于分类问题,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送入神经网络,网络的权重有粒子的参数决定。然后记录所有的错误分类的数目作为那个粒子的适应值。现在我们就利用PSO来训练神经网络来获得尽可能低的错误分类数目。PSO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参数需要调整。所以在实验中只需要调整隐含层的节点数目和权重的范围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6. PSO的参数设置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应用PSO解决优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问题解的编码和适应度函数
PSO的一个优势就是采用实数编码, 不需要像遗传算法一样是二进制编码(或者采用针对实数的遗传操作.例如对于问题 f(x) = x1^2 + x2^2+x3^2 求解, 粒子可以直接编码为 (x1, x2, x3), 而适应度函数就是f(x). 接着我们就可以利用前面的过程去寻优.这个寻优过程是一个叠代过程, 中止条件一般为设置为达到最大循环数或者最小错误 PSO中并没有许多需要调节的参数,下面列出了这些参数以及经验设置 粒子数: 一般取 20 – 40.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问题10个粒子已经足够可以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 粒子数可以取到100 或 200 粒子的长度: 这是由优化问题决定, 就是问题解的长度 粒子的范围: 由优化问题决定,每一维可是设定不同的范围 Vmax: 最大速度,决定粒子在一个循环中最大的移动距离,通常设定为粒子的范围宽度,例如上面的例子里,粒子 (x1, x2, x3) x1 属于 [-10, 10], 那么 Vmax 的大小就是 20 学习因子: c1 和 c2 通常等于 2. 不过在文献中也有其他的取值. 但是一般 c1 等于 c2 并且范围在0和4之间 中止条件: 最大循环数以及最小错误要求. 例如, 在上面的神经网络训练例子中, 最小错误可以设定为1个错误分类, 最大循环设定为2000, 这个中止条件由具体的问题确定. 全局PSO和局部PSO: 我们介绍了两种版本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全局版和局部版. 前者速度快不过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 后者收敛速度慢一点不过很难陷入局部最优.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先用全局PSO找到大致的结果,再有局部PSO进行搜索. 另外的一个参数是惯性权重, 由Shi 和Eberhart提出, 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他们1998年的论文(题目: 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⑸ 没有懂模拟退火法或者蚁群算法的高手

通过一个解决生活情境中数学问题,建立一个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类型,也就是过去所说的“题型”,然后总结出解决这种“数学模型”的解题策略(过去所说的解题思路),再用这种策略去解决与这种“数学模型”相同的数学题目

⑹ 计算机网络运用与技术的作业

1)多媒体信息处理

本方向着重研究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模糊神经网络、模拟退火技术、蚁群算法等在视频图像处理与编码中的应用,旨在发展快速高效和具有在低码率信道下实现视频图像实时编码潜能的压缩算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模糊矢量量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模糊学习vq算法、模糊k-邻域vq算法、随机竞争学习vq算法,使得vq编码性能大大提高,解决了对初始码书的依赖性问题和码书设计时间过长的问题。在数字水印技术方面,较为系统地引入了混沌理论,同时在国内较早地开始第二代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本方向还将医学成像技术、人工生命、非线性非确定系统辩识相结合,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基于spect、fmri、eeg、meg等信息融合的高维时空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和辨识,能够为医学功能实时成像提供定量的理论依据、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实用的计算手段。

本方向重视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分别与美国ti公司和美国motorola公司合作成立了dsp实验室和eda实验室各一个,实验室设备总投入已超过400万元,着重研究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技术与硬件实现,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及时跟踪国外大公司的最新技术,目前已经为深圳特区的信息行业提供了较为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完整的技术培训,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本方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高分辨率医学影像设备、无线通讯接口、固定电话短信设备、生化分析仪等领域,其中“isp数字电路实验分析系统”获得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可编程来电显示测试仪的研究”获得1999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自动多参数临床电解质分析仪”2001年通过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鉴定,已有5项成果在中国高新技术交易会上成功转让和实施产业化,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4000万元。

本方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合作研究,近三年,学术骨干中共有5人次赴英国做访问学者,并且承担英国british council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一项。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以多媒体图像信息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力图实现理论和技术上的源头创新;同时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力求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核心国际竞争力。

(2)智能化网络与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网络信息与生物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目前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智能主体(agent)及其应用技术:目前主要研究主体语言、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调、通信和交互技术、多主体学习以及多主体系统在基因组自动注释(automated genomic annotation)、生物信息智能集成与共享web服务资源融合中的应用等。

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发现算法、可视化技术、定性定量互换模型、知识表示方法、发现知识的维护和再利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以及网上数据挖掘等。

③语义web与ontology:研究语义web的支撑技术、模型和方法,包括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 schemas、资源描述框架(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和知识本体(ontology)等创建语义web的支撑技术。重点研究:设计机器可读的网上信息内容表示、自动推理模式、后基因组语义web的支撑技术、ontology与基因功能注释、知识网格和信息网格。

④生物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生物智能信息处理中的算法问题,重点研究生物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和生物信息的知识挖掘。主要包括研究新的dna序列特征分析方法;研究先进、高效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手段,从大量繁杂的蛋白质组数据中找出内在联系,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

本方向近年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基于web的智能信息采集与分类系统、城市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系统——中国商品交易网、智能信息抽取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饲料服务网的研究与开发、电子出版物信息处理系统。本方向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目前在读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6名。

(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本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目前的主要工作包括:

(1)安全网络技术的研究,已经完成“入侵检测预警和安全管理技术”与“安全网络服务器技术研究”2项国家863计划信息安全主题研究项目,重大国防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2)基于互联网络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网络软件集成技术,在多agents协同工作,通用rpc应用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

(3)中间件技术,特别是安全中间件在银行支付系统中的应用技术,目前取得了多个成功应用的案例。

(4)j2ee架构的应用技术,在corba应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本研究方向研究力争解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基础技术。以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的构造和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力图实现在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源头创新,以提高我们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计算机应用技术 - 解析
近年来IT产业对于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使得报考这一专业的研究生竞争日趋激烈。2007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报考人数排名由06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工商管理和法学硕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学生将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初步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你知道计算机专业的分类吗?

根据海文教育集团资讯中心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一、计算机基础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这些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

二、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与理工科交叉而衍生的计算机专业很多,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等。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就业面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宽得多,不但适用于IT领域,也适用于数学领域。

推荐院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深圳大学

2.自动化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归并了多个自动控制领域专业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并立足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控制这一新兴应用领域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是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基础和优势。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这是一个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专业,就业面涉及到教学、商业、网络开发、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就业率高达95%以上。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

4.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通信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基本基础,掌握微波、无线电??信息时代有着极佳的就业优势。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宽口径专业,主要培养信息技术、电子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等领域的高级IT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推荐院校: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

三、与文科艺术类相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海文学校专业课高级咨询师提醒广大考生,如果选择艺术类院校的上述专业,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报考人数众多而招生人数有限,中国美术学院的报名与录取比例在2~5%是很正常的事,由此可见竞争之残酷,门槛之高。

1.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美术设计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及电视三维动画制作等美术设计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设计部门、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动画公司、企事业广告部及学校等从事美术设计策划与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及教学工作和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四川美术学院、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

2.网页设计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互联网融入我们的生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网络以其自身信息传递的高效快捷、多样化、互动性等优势,深受人们的欢迎,已经成为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媒体传播方式。因此,网页设计专业对广大青年学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推荐院校: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3.影视动画设计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动画原画创作、动画设计、广告设计、软件开发、影视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从事传媒设计、管理及商务方向。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成都大学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本专业是以美术造型能力为基础,以装饰、建筑等专业为设计依据的创造性专业学科,培养能够独立从事居住环境和商业环境的设计以及其他环境艺术设计与施工的专门型、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同时,在计算机的应用中又快速产生着新的专业,像比较时兴的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办公自动化专业等都有着良好发展势头和前景。以上简单列举的是几个常见的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专业,只是计算机专业大家庭中很小的一部分,供广大考生在报考时参考。

分数线:

这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似乎分数线高低意味着我们是否敢于去选择那些名校。其实各个学校每年专业课难度不同,所以学校之间的分数线高低也是没有可比性的。比如清华近几年复试分数线大多在330分左右,但那些志在清华计算机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们能够得到这个分数的也是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的名校,他们出题正规,管理严格,所以分数线都不是太高。

海文考研集团资讯中心为大家提供了几所名校2006年的复试分数线(注:不是录取线,现在大多数学校是差额录取)

北京大学 343分;南京大学 32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 353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337分;天津大学 347分;清华大学 350分;北京邮电大学 336分;上海交通大学 337分;

不难看到,这些学校的分数线平均在340分左右,在这里做一下简单的分析,假设我们三科基础课是210分(对于今年的难度,至少要得这个分数,(340-210)/2=65,也就是说专业课每科只需65分,你起码就可以获得复试的资格。所以说名校真的并不难考。

跨专业考研

如今计算机专业太火,甚至文科学生都想学计算机。计算机恐怕是转专业考生最多的一个专业了,那些跨专业的考生非常刻苦,发奋努力的结果当然是丰厚的回报,尤其是近几年,跨专业考生摘取即使是名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名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计算机难考,跨专业更难考,事实上并不一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己有优越感,他们经常抵制不住应聘单位诱人的待遇,往往在考研前夕放弃考研,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也因为找工作耽误很多时间;相反那些冷门专业的考生(包括跨专业)常常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不得不破釜沉舟,因为他们知道考研失败可能意味着失业。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还没实现并轨,处在一个过渡期中。但是公费的名额确实是一年比一年的少,今年的情况是公费的比例(除去推荐生)1:4——1:6,当然各个学校也不相同。对自费生来说,一般要交2-3万元的费用,一次性交齐。不过不用担心,在读期间可以办理助学贷款,毕业后偿还。有部分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制两年,每年3000,投入6000元就能读个热门专业的硕士,很值啦!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要课程设置及课程介绍
本专业主要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平面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3DS软件应用、网页制作、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工具软件等课程。

(一)公共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规律的一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课程。它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在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讲授内容: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课程通过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学生明确改革是在新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客观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的。

3、形势教育
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揭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4、大学英语
培养学生阅读英语书刊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语音、语法、笔译。着重矫正语音、语调,扩大词汇量,加深基本语法,借助词典翻译一般短文,加强阅读和笔译技能的训练。

5、高等数学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求导的方法和求积分的方法,能够求解典型的一阶二阶常微分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函数及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一阶二阶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等。

6、体育
进行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从事本专业或其他行业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

(二)专业基础课
1、计算机文化基础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主要讲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以及表格处理系统的知识。熟练上机操作,并参加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2、数字电路
本书讲述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门电路、组合电路、触发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等工作原理,使学生具备分析综合电路的能力,为学习《微机原理与汇编》及其他硬件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微机电路的检测与维修技能。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8086微处理器结构、80X86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结构、微机中断系统和DMA控制方式、微机接口及其应用、MCS51和MCS98单片微处理机、A/D、D/A转换器及其应用。介绍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和PC机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层次结构的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接口电路原理和组织、扩展微机系统应用的接口技术。

4、模拟电路
模拟部分讲述二、三极管的结构、工作特点及应用电路、二级管的整流、滤液电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及常用放大器。

5、C语言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以研究程序结构和编程技术为主要目标。目的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一般的应用程序。具有C语言编辑、调试、运行的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6、数据结构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详细介绍了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以及图等几种基本类型的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查找和排序。通过课堂听课、作业、上机实验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对象的特征,具备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算法能力,并具备算法的时间分析、空间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也可进行复杂的程序设计,要求学生写的程序结构清楚,正确易读,使学生具备开发大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上机选用vc环境。

7、专业英语
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计算机外语工具。掌握微机硬件组成,软磁盘、微机软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存储器,CPU,I\O设备,网络等内容。了解上机时常见的提示信息及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扫清上机时使用英语软件的障碍,并且使学生具备阅读计算机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能听懂一般专业学术报告的能力。

8、操作系统
本课程主要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类型、进程与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Unix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等。

(三)专业课
1、平面设计
学会图片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较熟练使用编辑软件进行图片编辑和设计能力。

2、VB程序设计语言
本课程主要讲授如何使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包括图形编程,文件使用,多媒体程序开发及数据库编程等,通过学习学生可利用VB编写出种种应用程序。

3、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
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至少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使用。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进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4、3DS软件应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3ds的基本工作界面,掌握MAX的工具箱操作原理,学习各种基本模型制作方法,学习基本动画制作方法.

5、网页制作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网页基础知识,网站结构和风格设计、网页文本和表格、在网页中使用图形图像、导航和链接、柜架网页、基本表单元素和动态网页。

6、计算机网络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局域网的特点、原理及典型实现技术。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内容:网络概述,网络的层次模型,通信子网,计算机网络的高层服务,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发与相关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原理及应用,熟悉局域网的安装、设计思想,并可进行网络管理和一般性维护。

7、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解VFP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的建立与项目的管理、数据处理命令、查询与视图、SQL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同时讲解如何利用VFP所提供的各种生成器来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包括表单、报表、菜单与工具栏的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的完整过程。

8、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本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概述、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动画技术,并从实际出发介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选购、安装等实用指导。多媒体系统组装包括:声卡、解压卡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安装调试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微机系统维护包括:机房的配置及操作规程,计算机病毒概况、特点、预防与清除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9、工具软件
本课程主要讲解:系统工具软件Norton Utilities2000、系统测试工具、磁盘分区工具、磁盘复制工具、数据压缩工具;电子书阅读工具、图片工具、抓图工具、图象处理工具、多媒体播放工具;电子邮件工具、网络浏览器、下载工具、IP工具、网络加速工具;杀毒工具等。

(四)选修课
1、演讲与写作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实际功能的认识,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特别是言语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对写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2、音乐与绘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并且在系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对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本课程的基本礼仪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调适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教导毕业生,使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并转换角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了解政策,更好地利用就业指导机构指导自身就业。

4、社交礼仪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礼仪的意义和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自身的礼仪修养,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明确各种工作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规范及在工作中的标准和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业务培养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
(1)具有高层次计算机专门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运行基本原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微型机及其运行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调试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及其实现的基本知识;计算机通讯系统及其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微型机的组装、调试的知识;及时跟踪计算机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知识。
(2)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维护工具的使用。
(3)掌握计算机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以上。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三级。

2能力结构
(1)学生应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有关工具的操作能力。
(2)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
(3)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4)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5)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能力。
(6)计算机房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该系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应争取有四证:毕业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员高级技能鉴定证书。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专业特色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是“厚基础,重方向”。本专业学生可以学到很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就业面广;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强化专业方向,学生们有重点地掌握一个专门化的技能,以便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岗位工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狭义:可以利用任何一种计算机软件的任何一功能,为可能用到它的人提供一定的服务。 广义:对各种软件的 各种功能/设置属性 有足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总之,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为需要或者可能需要它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⑺ 蔡自兴的发表论文

蔡自兴教授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科技报告等860多篇。
2010年:
1.Cai Zixing. Research on navigation control and cooperation of mobile robots (Plenary Lecture 1).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New Century Grand Hotel, Xuzhou, China, May 26- 28, 2010.
2.Cai Zixing. Research on navigation control and cooperation of mobile robots (Plenary Lecture 1).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New Century Grand Hotel, Xuzhou, China, May 26-28, 2010.
3. Chen Baifan,Zi-Xing Cai, Zhi-Rong Zou. A Hybrid Data Association Approach for Mobile Robot SL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October 27-30, 2010, KINTEX, Gyeonggi-do, KOREA (Accepted).
4. Guo Fan,Cai Zixing, Xie Bin, Tang Jin. Automatic Image Haze Removal Based on Luminance Compon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SIP 2010).May 2010 (Accepted).
5. Linai. Kuang,Zixing. Cai.Immune System based Redeployment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1st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eijing, China, November,2010.
6. Lingli YU,Zixing CAI, A Study of Multi-Robot Stochastic Increment Exploration Mission Planning [J].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Received).
7. Liu Hui,Cai Zixing, and Wang Yong. Hybridiz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constrained numerical and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 629–640.
8. LIU Xian-ru,CAI Zi-xing. 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using fusing radar and image sensor da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2010/10/27,Korea.
9. Liu Xianru,Cai zixing. 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using fusing Radar and Image Sensor Dat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October 27-30,2010, KINTEX, Gyeonggi-do, KOREA).
10. Ren Xiaoping,Zixing Cai. Kinematics Model of Unmanned Driving Vehicle.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ly 6-9 2010, Jinan, China, 2010: 5910-5914.
11. Suqin Tang,Zixing Cai: Tourism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from the Unstructured Text Documents. The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Informatics, Beijing, China.2010,pp297-301.
12. Suqin Tang,Zixing Cai: Using the Format Concept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Ontology. The 2010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10),Yantian, China.2010, pp2941-2944.
13. Tan Ping,Zixing Cai. An Adaptive Particle Filter Based on Posterior Distrib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ly 6-9 2010, Jinan, China, 2010: 5886-5890.
14. Wang Yong,Cai Zixing, Zhang Qingfu. Differential evolution with composite trial vector generation strategies and control parame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ccept, regular paper.
15. Wang Yong,Cai Zixing.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by means of (mu+lambda)-differential evolution and improved adaptive trade-off model.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n press.
16. Wang Yong, Combin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to solv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regular paper, Accepted).
17. Xianru Liu,Zixing Cai.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Fusing Millimeter Wave Radar and Image Sensor Data,International IEEE Intl Coference on Control,Automation and Systems , Korea, 2010, 22:1115-1121.
18. Xie Bin, Fan Guo,Zixing Cai. Improved Single Image Dehazing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 and Multi-Scale Retinex.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hangsha, China, 2010. (Accepted) .
19. YU Ling-li,CAI Zi-xing, GAO Ping-an, LIU Xiao-ying. A spatial orthogonal al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cultural hybrid algorithm for multi-robot exploration mission planning.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Received) .
20.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 计算机教育,2010,(127):40-44 .
21.蔡自兴,任孝平,李昭.一种基于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车辆状态估计方法. Proc.CCPR2010, 2010.
2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 计算机教育,2010,(127):2-6.
23.蔡自兴,蒋冬冬,谭平,安基程。H.264中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的一种改进方案;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4):1524-1525.
24.蔡自兴; 任孝平; 邹磊; 匡林爱. 一种簇结构下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31(3):553-556.
25. 陈爱斌,蔡自兴.一种基于目标和背景加权的目标跟踪方法,控制与决策,2010,25(8):1246-1250.
26. 陈爱斌;蔡自兴; 文志强; 董德毅. 一种基于预测模型的均值偏移加速算法. 信息与控制 2010,39(2): 234-237.
27. 陈爱斌; 董德毅;杨勇;蔡自兴. 基于目标中心定位和NMI特征的跟踪算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4):276-279.
28. 陈白帆,蔡自兴,刘丽珏. 人工智能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探索——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 计算机教育,2010,(127):27-31.
29. 官东,蔡自兴,孔志周. 一种基于推荐证据理论的网格信任模型.系统仿真学报,2010,22(8):1895-1898.
30.郭璠,蔡自兴,谢斌, 唐琎. 图像去雾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 计算机应用, 2010, 30(9):2417-2421.
31. 郭璠,蔡自兴, 谢斌, 唐琎. 一种基于亮度分量的自动图像去雾方法.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年3月(录用).
32. 江中央,蔡自兴,王勇. 一种新的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计算机学报, 2010,33(5):855-864.
33. 江中央,蔡自兴,王勇.求解全局优化问题的混合自适应正交遗传算法.软件学报, 2010,21(6):1296-1307.
34. 匡林爱,蔡自兴.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重新部署方法. 控制与决策,2010,25(9):1329-1332.
35. 匡林爱,蔡自兴.一种簇机构下的多移动机器人通讯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31(3):553-556.
36. 匡林爱,蔡自兴.一种带宽约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调度算法.高技术通讯,2010,20(3):309-313.
37.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 计算机教育,2010,(127):74-77.
38. 刘献如,蔡自兴. 基于SAD与UKF-Mean shift的主动目标跟踪.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23(5):646-652.
39. 刘献如,蔡自兴. 结构化道路车道线的鲁棒检测与跟踪. 光电子.激光,2010,21(12):1834-1838.
40. 刘献如,蔡自兴.UKF 与Mean shift 相结合的实时目标跟踪.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录用.
41. 刘晓莹;蔡自兴; 余伶俐; 高平安. 一种正交混沌蚁群算法在群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0,31(1):164-168.
42. 蒙祖强,蔡自兴,黄柏雄. 课程交叉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0,(127):55-57.
43.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复杂环境下多机器人协作构建地图的方法;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01-20.
44. 任孝平,蔡自兴,邹磊,匡林爱.“中南移动二号”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4):1442-1448.
45. 任孝平,蔡自兴.四种虚拟力模型在传感器网络覆盖中的性能分析.信息与控制,2010,39(4):441-445.
46. 任孝平;蔡自兴; 陈爱斌.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研究进展. 控制与决策 2010,(3): 327-332.
47.唐素勤,蔡自兴,王驹,蒋运承: 基于gfp语义的描述逻辑系统FLE的有穷基,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9):1514-1521.
48. 唐素勤,蔡自兴,王驹,蒋运承: 描述逻辑非标准推理,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23(4):522-530.
49. 肖赤心,蔡自兴,王勇. 字典序进化算法用于组合优化问题.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4):473-480.
50. 谢斌,蔡自兴. 基于MATLAB Robotics Toolbox的机器人学仿真实验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0,(127):140-143.
51. 余伶俐,蔡自兴,谭平,段琢华.基于多模态Rao-Blackwellized进化粒子滤波器的移动机器人航迹推算系统的故障诊断. 控制与决策,2010,25(12):1787-1792.
52. 余伶俐,蔡自兴,谭平,进化粒子滤波器对比研究及其在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应用. 信息与控制,2010,39(5):621-628.
53.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0,(127):35-39.
54. 余伶俐,焦继乐,蔡自兴. 一种多机器人任务规划算法及其系统实现. 计算机科学,2010,37(6):252-255.
55.周涛;蔡自兴。 信息审计中短消息中心实验环境的仿真[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0(6): 1551-1554.
56. 邹磊,蔡自兴,任孝平.一种基于虚拟力的自组织覆盖算法.计算机工程,2010,36(14):93-95 .
2009年:
57. Gao Ping-an,Cai Zi-xing.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Multi-robot Task Allocation. Proc.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415-419.
58. Wang Yong,Cai Zixing, Zhou Yuren. Accelerating adaptive trade-off model using shrinking space technique for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9, 77(11):1501-1534.
59. Wang Yong,Cai Zixing, Zhou Yuren, Fan Zhun.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based on hybri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and adaptive constraint-handling technique,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09, 37(1): 395-413.
60. Wang Yong,Cai Zixing. A hybrid multi-swar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o solv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2009,3(1):38-52.
61. Wang Yong,Cai Zixing.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by applying (mu+lambda)-differential evolution and improved adaptive trade-off model.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ccept.
62. Liu Hui,Cai Zixing, and Wang Yong. Hybridiz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constrained numerical and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629–640.
63. Liu Limei,Cai Zixing. An Improvement of Hough Transform for Building Feature map.
64. Limei Liu, Zixing Cai,WeiPan.AMapBuilding Method Based on Uncertain Information of Sonar Sensor[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2009,1738-1742.
65. YU Ling-li,CAI Zi-xing. Robot Detection Mission Planning Based on Heterogeneous Interactive Cultural Hybrid Algorithm. Proc.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2009,583-587.
66. Ren Xiaoping,Cai Zixing.A Distributed Actor Deployment Algorithm for Maximum Connected Coverage in WSAN. Proc. of the 2009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2009,283-287.
67. 王勇,蔡自兴,周育人,肖赤心.约束优化进化算法.软件学报, 2009,20(1): 11-29.
68. 陈白帆,蔡自兴, 潘薇. 基于声纳和摄像头的动态环境地图创建方法.高技术通讯, 2009, 19(4): 410-414.
69. 陈白帆,蔡自兴, 袁成.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移动机器人SLAM方法研究.机器人, 2009, 31(6):513-517.
70. 高平安,蔡自兴. 多移动机器人任务负载均衡分组规划方法.高技术通讯,2009, 19(5):501-505.
71. 高平安,蔡自兴. 一种基于多子群的动态优化算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0(3): 731-736.
72. 刘献如,;蔡自兴. 一种基于Integral Imaging和与模拟退火相结合的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09,21(8):2303~2306.
73. 刘利枚,蔡自兴,潘薇.一种基于声纳信息的地图创建方法.计算机工程,2009,35(7):166-185.
74. 余伶俐,蔡自兴. 基于异质交互式文化混合算法的机器人探测任务规划.机器人.2009, 31(2):137-145.
75. 余伶俐,蔡自兴,刘晓莹,高平安. 均分点蚁群算法在群集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9,19(10),1054-1060.
76. 余伶俐,蔡自兴. 改进混合离散粒子群的多种优化策略算法.中南大学学报,2009, 40(4): 1047-1053.
77. 余伶俐,蔡自兴,高平安,刘晓莹. 当代学习自适应混合离散粒子群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 30(9):1800-1804.
78. 余伶俐,蔡自兴. 基于当代学习离散粒子群的多机器人高效任务分配算法研究.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26(5):1691-1694.
79.蔡自兴; 谢斌; 魏世勇; 陈白帆. 《机器人学》教材建设的体会. 2009年全国人工智能大会(CAAI-13),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52-255,2009年9月.
80.蔡自兴,郭璠. 密码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人工智能进展(2009),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AAI-13)论文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432-438,2009年9月.
81.蔡自兴,任孝平,邹磊.分布式多机器人通信仿真系统.智能系统学报,2009,4(4): 309-313.
82. 任孝平,蔡自兴.基于阿克曼原理的车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智能系统学报, 2009,4(6);534-537.
83.蔡自兴; 任孝平; 邹磊. 分布式多机器人通信仿真系统.智能系统学报, 2009,4(4);309-313.
84. 文志强;蔡自兴. 一种目标跟踪中的模糊核直方图. 高技术通讯, 2009,19(2):174-180.
85.刘星宝;蔡自兴. 种子检测器刺激-应答变异算法研究. 高技术通讯, 2009,19(3):273-278.
86. 刘星宝;蔡自兴. 负选择算法中的检测器快速生成策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7-15.
87. 刘星宝;蔡自兴. 异常检测系统的漏洞分析.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26.
88.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一种非结构环境下多机器人构建地图的方法. 高技术通讯, 2009-05-25.
89. 孔志周;蔡自兴; 官东. 两种模糊密度确定方法的实验比较.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2-15.
90. 江中央;蔡自兴; 王勇. 用于全局优化的混合正交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 2009-02-20.
91. 肖赤心;蔡自兴; 王勇; 周经野. 一种基于佳点集原理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控制与决策, 2009-02-15 .
92. 官东;蔡自兴; 孔志周. 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HLA分布仿真实现方法. 系统仿真学报, 2009,21(5):1363-1366.
93.刘慧;蔡自兴; 王勇. 基于佳点集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系统仿真学报, 2009-03-20 .
94.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机器人协作建图方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4-15.
95. 任孝平;蔡自兴; 卢薇薇. 一种基于扫描相关度的LSB算法. 计算机应用, 2009-05-01.
96.胡强;蔡自兴. 一种基于改造时钟系统的Linux实时化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9-06-05.
97. 袁成;蔡自兴; 陈白帆. 粒子群优化的同时定位与建图方法. 计算机工程, 2009-06-05.
98. 王勇;蔡自兴.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教育, 2009-06-10.
99. 任孝平;蔡自兴; 卢薇薇. 网络可重构的多机器人仿真系统.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6-15.
100. 袁湘鹏;蔡自兴; 刘利枚. 基于声纳的移动机器人环境建图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7-15.
101. 官东;蔡自兴; 孔志周.网格服务本体匹配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30(8):1639-1643.
102. 邹磊;蔡自兴; 任孝平. 基于簇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8-15.
103.蔡自兴. 从严施教,精心育才,培养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教育, 2009-09-10.
104. 肖晓明; 旷东林;蔡自兴. 单亲遗传算法种群初始化方法分析.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9-08-15.
105. 刘丽珏; 陈白帆; 王勇; 余伶俐;蔡自兴.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 计算机教育, 2009-09-10.
106. 陈爱斌;蔡自兴; 安基程. 一种基于摄像机视角的立体视觉定位方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10.
107. 唐素勤;蔡自兴; 江中央; 肖赤心. 用于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自适应佳点集进化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第9期,2009-11-15.
108.胡扬;桂卫华;蔡自兴. 多元智能算法控制结构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9-10-15.
109.蔡自兴. 《混沌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方法》评介.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9-12-15.
110. 陈爱斌;蔡自兴; 安基程. 一种基于摄像机视角的立体视觉定位方法. 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六分册)[中南大学学报(增刊)], 2009-09-27.
111. 于金霞;蔡自兴; 段琢华. 复杂地形下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研究. 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 2009-06-17.
112. 刘献如,蔡自兴,杨欣荣. Integral Imaging与模拟退火相结合的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9,21(8):2303-2307.

⑻ 上海理工大学050201英语语言文学是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学科吗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
她的重点学科如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一、学科概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总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无污染化以及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移的趋势。

本学科包含了6个二级学科。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应用体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有关,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光学工程(0803)

一、 学科概况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的理论基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主干学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铸造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早期,主要是基于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拓宽人的视觉能力,建立了以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光谱仪和干涉仪等为典型产品的光学仪器工业。这些技术和工业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中叶,产生了全息术和以傅立叶光学为基础的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六十年代初第一台激光器的问世,实现了光亮度和高时---空相干度的光源,使光子不仅成为了信息的相干载体而且成为了能量的有效载体。随着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崛起,光学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
近些年来,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信息载体正在由电磁波段扩展到光波段,从而使现代光学产业的主体集中在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记录、存储、显示和传感等的光电信息产业上。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数字化、集成化和微结构化等技术特征。在传统的光学系统经不断地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对集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于一体的微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开拓光子在信息科学中作用的研究,将成为今后光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校光学工程专业设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内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本校于1998年获光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批)。学科带头人是着名光学专家庄松林院士。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还有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致力于光学工程领域的不同方向上。我校光学工程学科也紧跟国内外工程光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学科方向、科研项目、课程设置方面都有不断的更新。目前已逐步建立了几个有显着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光学、光电精密测试技术、光通信器件及集成光电子技术等。本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历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市、部级的纵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五百多万左右。学科师资力量比较强,有院士1人,正高级9人,副高级19人。
二、 培养目标
应在光学和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的学术研究前沿,能够从事理论和实验研究并作出创造性的结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覆盖光学仪器、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光电检测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所包含的范围大致是:
1.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学,光电检测技术,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元件加工工艺学,薄膜光学及技术,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辐射度学和色度学,光谱技术,红外技术,空间光学,海洋光学,天文光学,生物医学光学及视觉光学,非光波段的光学仪器和光学综合装置及工程设备,还有一些新型的高精度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仪器,如亚微米级光刻机,光盘存储器,纳米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武器等。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光学仪器设计理论和方法,近代光学和光信息处理,视光学及眼科光学仪器。光学仪器的图象融合、处理、理解和识别技术,光学仪器的特种工艺技术。
2.光电子技术:激光器及其单元技术,激光雷达,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激光应用,微结构光学和光学集成,光纤光学及技术,非线性光学技术,光电材料,器件及技术上。我校光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光纤技术应用,光通信技术,薄膜波导技术,超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器件技术,集成光回路技术,微光器件,光学及传感器等特种材料研究,液晶光电子器件,光纤传感器等。
3.光信息技术:光通信器件和系统,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学信息处理,遥感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与记录,全息术和三维成像,光计算,自适应光学。
4.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是同时采用现代光学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的手段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对象实施检测的综合技术。本学科研究方向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重要研究运动目标速度与位移检测、零部件尺寸与表面质量检测、光散射颗粒检测技术、光信息获取技术与装置。
(二)课程设置
与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有关的专业课:高等光学、导波光学、颗粒测量技术、光纤与通信技术、光波导耦合理论、现代光学技术与传感器等;另外与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有关的国际发展动态综述,由教授主持,博士研究生定期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
应具有坚实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具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工作的能力。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行为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运筹与决策,最优化理论与应用,人一机系统综合集成。
(二)课程设置 运筹学,控制理论,管理学,系统科学,决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系统动力学原理,信息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模糊统计与模糊决策,组合优化,随机过程,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分析,经济系统分析(宏观和微观)等。

四、主要相关学科
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
四、主要相关学科
物理学,仪器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系统工程(081103)

一、学科概况
系统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系统工程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系统工程以工业、农业、交通、军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各种复杂系统为主要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应用数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工具,以优化为主要目的,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解决带有一般性的系统分析、设计、控制和管理问题。系统工程与控制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系统的组织管理,包括规划、计划、调度、预测、决策、优化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一、学科概况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低于120K的问题,后者涉及高于120K的问题。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我校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国内首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并在1988年培养出国内第一位获“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本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专业除招收制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外,特别欢迎及其他跨学科的考生和有关产业、研究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前来报考。

二、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制冷低温设备与系统,冻结和冻干过程机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冷量储存及输送技术,制冷及低温系统的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模拟,制冷及低温工程的测量技术和测试设备,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节能。

(二)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现代数学方法概论,现代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冷与空调应用新技术,动力工程学术报告,高等热工学,数值传热学。

专业课 制冷换热器传热强化,制冷系统测试与控制,制冷压缩机新技术,环保新工质,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制冷与空调装置仿真,吸收吸附制冷原理及应用,热泵技术,食品冷冻冷藏装置。

课程设置应体现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四、主要相关学科

本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与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相关一级学科中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二级学科。

印刷工程

印刷出版重点学科介绍

一、学科概况

印刷出版重点学科设有光学印刷工程、传媒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的数字传播实验室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现代传播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出版印刷学院。学院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出版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研究基地。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等多家大型出版印刷集团、公司、出版社等在我院设立技术研发、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基地等。

本重点学科涵盖我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出版编辑学、传播学、广告学、动画等本科专业,并与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密切相关。印刷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印刷学校的印刷技术专业。编辑出版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出版专业。数字印刷专业是由我校申请设立的目录外专业,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独立设置该专业的院校。

印刷出版学科主要是研究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与传播与印刷光学工程等领域的现代技术、工作原理与方法,研究现代印刷出版与传播的工作装备、仪器与设备及其最优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的最佳工作条件等。本学科围绕数字印刷、数字出版和印刷出版数字化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均拥有图书量或印刷用纸消耗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学科涉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的九大领域中的七个,也涉及国家重点推进的四大文化产业项目,是我国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提高,学科地位将越显重要。本学科涉及新闻媒介、移动流媒体、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新媒体、知识产权(版权)、出版文化与经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及其光学工程、机电一体化、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诸多领域。

本学科围绕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介出版物,以印刷复制技术为纽带,把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意设计、版权服务、发行与传播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科内各专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渗透,凝练本学科特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现有我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4名,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18名,副高职称专家近37名,聘有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教授20余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奖励。

二、学科主要研究范围

现代印刷技术、防伪印刷技术、印刷光学工程、包装创意产业、出版文化与出版史、出版产业经济、数字传播、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动漫画产业与政策、印刷集成系统、复合出版系统、绿色出版与印刷、印刷装备制造与自动化等。

医疗器械工程

2005年9月,“医疗器械工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校医疗器械学科在全国最早开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在行业内声誉很高。在近年的学科建设中,学院通过筛选队伍、优化人选、引进人才,形成了包括生物力学与医械工程技术、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医疗器械热科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同时,引进博士学位人才十几人。

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特色及发展前景

1、生物力学与医疗器械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物力学为基础,研究生物力学、热力学在血流循环系统、人工心脏瓣膜测试、人体假肢、药物制备技术及消防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方向在心肌桥模拟、内皮细胞应力培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属于国内外这一领域创新性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下肢、新型药物制备工艺等领域亦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生物力学、热力学是医疗器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其与医药工程结合在血流循环治疗与检测仪器、人工假肢及新型药物制备等医药装备的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医学信息和医学仪器

医学信息和医学仪器方向主要研究对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进行检测和成像,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交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理解生命过程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供新的手段。近年来在上述有关领域已经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在医学高频超声成像、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核磁共振功能成像(MRI)及其处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用于医学信息检测和成像的医学诊断仪器是医疗器械的重要内容,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医疗器械热科学

医疗器械热科学应用低温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进行细胞/组织保存、肿瘤冷热治疗、医疗器械开发等方面的基础性与应用开发研究。生物系统热科学及低温生物医学在我校已具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低温冷刀优化设计、血管低温断裂的防止、量热式生物传感器测量技术、生物活体低温保存、低温医学手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方向为医疗器械的设计与改进、组织器官的保存、药品的开发与储存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且在多个领域保持了技术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

力争通过三年的学科重点建设,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并实现硕士点的突破。

培养出多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成果的青年学术骨干,以及一支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梯队,为进一步的学科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高地。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交叉的实验研究基地。建设公共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医学、力学、热学和机、光、电等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研究实验平台(包括生物力学与医疗器械工程、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热科学)。

力争在三个研究方向各培育出一到两个在该方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特色科研项目。

使本学科在科研经费、高质量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以及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同类学科院校的前列。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同上)

光学工程(0803) (同上)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一、学科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该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并针对由于世界经济不断变化所产生的新的管理问题,研究创新建立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1984年设立系统工程硕士点、1991年设立工业工程硕士点,1998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是上海市非重点院校中唯一设有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

本学科点现拥有教授20名,其中博士导师16名,副教授10名。该学科点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学术交流。本学科十分重视科研活动,曾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及各类省市级基金项目50多项、在二级学术刊物以上发表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目前在研项目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

二、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有宽广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和学习任务。

三、业务范围

(一)学科研究范围

我校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1. 管理科学:运筹学算法及其应用软件研究、组合优化的智能算法研究,特别是蚁群算法研究、决策科学中的方法论研究,特别是模糊决策方法研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与控制研究、与物流及交通相结合的智能装载与配送算法及其软件研究。

2.工业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工具与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复杂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3.管理工程(含工商管理): 管理工程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研究、管理工程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知识评价研究、管理机制的设计技术研究、具体行业的管理工程方法研究。

4.系统工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区域规划、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系统动力学、城市交通污染控制

5.信息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方法与工具、知识获取、挖掘、评价、管理、互联网上供需网络研究及应用、信息安全管理。

6.科技管理: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研究、中小企业创新体系的研究、知识管理等

(二)课程设置

管理学前沿,经济学前沿和科学研究方法论。

四、主要相关学科

管理学门类下设的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设的应用经济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理学门类数学科学下设的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系统科学及下设二级学科。

⑼ 求翻译关于蚁群算法,英文原文如下:

虽然如此,我们相信蚁群隐喻可以帮助解释我们的典范。考虑到图2图,这是一个可能的解释的现状图1 b。固定的想法,认为D之间的距离和H之间、B和H之间,B和D-via C-are等于一,让C位置之间的一半D和B(见图2)。现在让我们考虑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间隔定期离散:t = 0、1、2、……。假设30新蚂蚁来到我从一个,30天每次单位E,使每个人都只蚂蚁走路速度每时间单位为1,蚂蚁走路时放下在时间t信息素轨迹强度1,而让例子比较简单,瞬间蒸发,完全在中间的连续时间间隔(t + 1,t + 2)。

在t = 0无踪迹吗,但30蚂蚁是在B和30 d .他们选择走哪一条路是完全随机的。因此,平均每个节点15蚂蚁从就要往H和15向C(图2 b)。在t = 1 30新蚂蚁来到我从一个找到一条道路的强度15导致H,铺设在15蚂蚁那样,就从B和一串强度30走上了C,得到了总和的踪迹,制定了15蚂蚁从B和在15蚂蚁达到通过来自维B C(图2 C)。选择职业道路的可能性因此偏见,因此预期的数量,蚂蚁往C将朝着双的H:20和10的分别。这同样适用于新30蚂蚁在D来自大肠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蚂蚁最终会选择最短路径。他们的想法是,如果在某一给定一只蚂蚁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那些被严重被前蚂蚁(也就是说,那些有高跟踪级别)选择的几率更高。此外高水平是同义词踪迹短路径。

摘要组织如下。第二部分包含描述的像

目前实施和应用问题的定义:部分反映了算法结构问题的结构,我们介绍他们聚在一起。第三部分描述了三种稍微不同的手段应用该算法。IV,V部分报告

实验。第六章我们比较与其他策略、第七章wesubstantiate的鲁棒性和功能性以展示如何,它可以应用到其他的优化问题。第八章我们非正式讨论为什么以及如何为范式的功能。第九章的结论。

⑽ 急!请各位懂MATLAB的朋友帮帮忙,蚁群算法中的一段程序看不懂

我也是这里不太懂,刚才看贴吧里的讨论似懂非懂。总结一下意思大概是:相比直接选择概率P最大的节点(不是你说的最小啊),这种做法像轮盘一样,加入了随机性,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选择P最大的节点,但P较大的节点和其附近的节点有更大的概率被选中(根据累加的性质)。

阅读全文

与蚁群算法实验报告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程序员那么可爱陆离跳水是哪集 浏览:15
如何制作cdn服务器 浏览:109
写java加密程序 浏览:657
菜鸟数据分析pdf 浏览:287
单片机做实用东西 浏览:647
我的世界最强斗罗服务器怎么觉醒武魂 浏览:925
密友圈app怎么切换用户登录 浏览:214
我把程序员当爱豆追 浏览:972
android判断电话接通 浏览:644
大孔文件夹 浏览:783
反诈骗app在哪里下载 浏览:525
军工程序员面试视频 浏览:811
质心算法原理 浏览:421
163smtpphp 浏览:667
java缓存使用 浏览:918
java验证码识别ocr 浏览:877
马云生产服务器 浏览:214
上哪里找app新用户 浏览:542
王陆807词汇pdf 浏览:966
linux命令行开设置窗口 浏览: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