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贾高建的人物简介
贾高建,男,1959年5月生,山西临汾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等职。
2008年7月9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召开全体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决定(中校通[2008]13号):校委委员贾高建同志任哲学教研部主任,免去其教务部主任职务。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党校官网发布该校部分领导成员调整的消息: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贾高建任教育长,中央批准贾高建为副部长级干部。
2013年1月,中央编译局主要负责人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适合继续在现岗位工作,已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贾高建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Ⅱ 陈昌浩是什么军衔
陈昌浩1938年因胃溃疡复发加重赴苏联治病及工作,直到1951年才回国(担任编译局副局长)。1955年授衔时未授予任何军衔。
Ⅲ 衣俊卿处理了吗
最新的公开的消息是:“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不知道是准备处理,还是冷一阵换个地儿复出。
Ⅳ 柴方国的个人经历
柴方国,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译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
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多个卷次的编译工作。柴方国同志负责编译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卷,依据德文、英文多个版本基本完成全卷译文修订;参与译校和审定了第14、15、48、49卷等多个卷次,审定了哲学、经济学部分文章和书信,修订了多个卷次的前言。其中有的卷次已出版,其他卷次已完成付排准备工作。
积极参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的编辑和译文审核修订工作。编译《马恩文集》十卷本,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柴方国同志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委会成员,和课题组全体同志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科学的态度参与了文集各卷的篇目选编、题注编写、重要译例审定和各卷说明的撰写。另外,柴方国同志还负责编译和审定了第10卷(书信专卷)全卷的正文和资料,参与审核和修订了其他卷次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等重要哲学着作的译文。《马恩文集》已在去年12月出版,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理论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人才。《马恩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任务十分繁重,而编译人员严重短缺。作为中央编译局马列着作编译部领导班子成员,柴方国同志多年来一直把加强编译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努力为加快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并通过校改译稿、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等方式,引导年轻同志在实践中尽快熟悉并胜任编译工作。多年来,柴方国同志校改年轻同志译稿近百万字,对于推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在编译过程中,柴方国同志努力贯彻科学精神,采取科学态度,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选择最权威可靠的外文版本作为依据,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原着字斟句酌,从语言、理论和历史事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求吃透原文内涵并用中文确切地表达出来,尽力使译文达到忠实准确而又明白通畅的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原文残缺散失之处很多,译校和编辑难度很大,是《马恩全集》中文版编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译校工作,柴方国同志不仅反复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八九个中外文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早期着作,而且仔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战对手的着作和观点,以求彻底弄清原着的背景、语境、逻辑结构和理论要义。针对该卷的编辑问题,柴方国同志系统研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史和版本史,在认真比较各种版本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中文新版编排方案。新版编排方案得到国际《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专家的赞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和两种编排方式比较》被评为中央编译局优秀课题结项报告。
经典着作编译要求细致严格,考验每一位编译者的耐心和毅力。为提高编译质量,确保译本充分反映经典作家的原意,柴方国同志在文献考证、资料编纂和校样审读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仔细核查,反复推敲,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加上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他们的着作所涉及的许多内容现在查考起来相当困难,琐细繁复,费心耗时。在编译和研究工作中,柴方国同志为了确认某篇文献或某个确切时间,往往像大海捞针一样查阅多种外文辞书,核对大量相关资料。遇到原文版本有疏漏的地方,柴方国同志便利用多种外文版本加以参证,或通过网络与外国同行进行讨论,尽量把工作做得扎实可靠。《马恩文集》编译工作启动以后,为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确保译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指示,柴方国同志长期加班加点,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个月没有休过周末。2009年夏天,《马恩文集》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母亲生病住院时也没有顾得上回去看望,嘱咐弟弟妹妹照顾好母亲,自己留下来坚持工作。几年来,柴方国同志先后校改《马恩文集》有关卷次的译稿多达十几遍,大到重要理论表述问题,小到字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认真负责的修订,尽最大努力使《马恩文集》成为经典着作编译的精品。
Ⅳ 贾高建的介绍
贾高建,男,出生于1959年5月,籍贯山西临汾,汉族,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哲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党校教育长等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Ⅵ 衣俊卿的人物履历
1990年6月,原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曾因怕影响仕途与妻离婚。
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2014年的“第九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被免职22个月后的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首次出席公开学术活动并作主题报告 。
Ⅶ 平措次仁的介绍
平措次仁,男,藏族,大学学历。先后任原西藏师范学院马列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史系、藏史研究室主任、任自治区编译局副局长、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1992年任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国家级专家。 平措次仁任改则县委委员、常委。
Ⅷ 吴汝康的生平
吴汝康,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当时家有祖母、父母、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祖上留有几十亩田地,一部分出租,一部分由家人和一名长工耕种。父亲吴仰坡是乡村初级小学的校长。母亲操持家务。父亲的微薄薪水、土地的收获和租金构成家庭的全部收入。吴汝康幼年在农村居住,参加田间劳动,开始对自然界、特别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用心观察鸟类如何做窝、生蛋、孵雏以及小鸟学飞的全过程。吴汝康13岁丧父,小学毕业后便跟随哥哥去南京上私立东方中学。不久又回到常州进入当时颇负盛名的省立常州中学。初中毕业后又考进该校的高中。年年都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吴汝康丧父后,哥哥还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使他深知钱财来之不易,自幼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高中毕业虽成绩优秀,但是无钱升学。他顺着报纸上广告的指引,考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当了人类学组的一名计算员。从此每天手摇机械式计算器,做着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间或也做一些简易的统计。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类学事业的开始。在此后一年里他有了些积蓄,考取了中央大学生物系,加上老师们的资助,他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4年的学习。1940年毕业后到由于抗日战争搬到云南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任研究实习员,师从吴定良开始了人类学的研究工作。1942年改任贵州大学讲师。他跟随吴定良在贵州的安顺、平坝、普定、织金等地调查少数民族的体质。他们每天或跋涉于崎岖的乡间小道,或进行繁重的人体测量。这个地区是穷乡僻壤,旅店很少,他们经常在农民家中借宿。当时社会治安很差,常有土匪抢劫、杀人,1944年有三位地质学家许德佑、陈康和马以思就是在贵州进行地质调查时不幸被土匪杀害的。1944年中央研究院决定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为基础成立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吴定良为主任,吴汝康成了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助理研究员。
1946年吴汝康通过留学考试,经中央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欧阳翥教授的推荐,到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做研究生,次年获硕士学位,并兼任研究人员,以后两年中发表了8篇论文。1949年夏,他在特罗特(M.Trotter)指导下,以关于口腔发生与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吴汝康偕同也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系获得博士学位的夫人马秀权,利用国民党政府资助的回国旅费经过香港回到天津,然后去东北,就任大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2年春,吴汝康到北京参加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会,会议期间,他去中国科学院拜访吴有训副院长。碰巧的是,当时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的杨钟健正奉命筹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他从吴汝康在传达室填写的会客单上看到了吴汝康的名字。他心中暗想,莫非就是三四年前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纪念着名古人类学家魏敦瑞的那位留美学者?于是他对收发员说:“等会儿这位吴副院长的客人出来时,请通知我,我有事找他。”杨钟健和吴汝康见面后,邀请吴明年来他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做古人类学研究。吴接受了杨的约请。吴汝康在1949年之前为从事古人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到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以后便如鱼得水,开始了他的古人类学研究工作。
1953-1956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每年在该所工作3个月。1956年起他离开大连医学院,专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后改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1年兼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1982年和1984年分别被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70-1978),第六、第七届理事长(1978-1986)、名誉理事长(1986)。1979-1983年被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 年当选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协会荣誉终身会员,1988年起担任常设委员会委员。1985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授予荣誉学术委员称号。1986年起担任国际史前史与原始史协会常设委员会委员。1987年起为国际古人类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委员。1988年起为世界考古大会执行委员会东亚地区高级代表。
Ⅸ 沈志远的个人简介
沈志远(1902年-1965年)经济学家。浙江萧山昭东长巷村人。
“五四”时期曾就读于浙江省立一中,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校方“劝告退学”。后去上海读书,接受了党的教育,于1925年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受中共上海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1931年12月回国,曾担任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常委。1933~1938年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法商学院、西北大学任教授,同时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着述和翻译。其成名之作《新经济学大纲》于1934年5月初版,他翻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于1936年出版。同年,在上海参加救国会。抗战期间任生活书店总编辑,并主编季刊《理论与现实》。1944年9月,以救国会成员身份经沈钧儒、马哲民介绍参加民盟。1945年10月,在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任救国会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2月,民盟中央在沪委员举行茶会,宣布成立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备委员会,推定沈志远、黄竞武为召集人。同年8月支部成立,任支部执行委员。1948年1月出席在香港召开的民盟中央一届三中全会,任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代理主任。1948年10月到达东北。1949年6月被选为《共同纲领》起草小组成员,同年 9月21日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初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顾问。1951年调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主任、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0月民盟上海市支部举行第一次盟员大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以后又连任第二届支部主任委员和第三届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4个学部,当选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6年初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主任,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Ⅹ 柴方国的介绍
柴方国,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曾任中央编译局马列部主任,译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