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吕思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bazroZUSwNQ7FWbqcl9UZA
书名: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
豆瓣评分:8.5
作者:吕思勉
副标题: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
出版年:2012-10
页数:417
内容简介: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双色插图版)》原名《吕着中国通史》,为吕思勉先生两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压卷之作。《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双色插图版)》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为适应当时大学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上册于194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至1944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原上册为文化史,为本部书的重点与关键,通过叙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且行文通俗流畅,为文化史中难得的佳作;下册为政治史,为适应当时的教学需要,相对简略,然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大家风范洋溢字间。
为方便阅读,《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双色插图版)》在编排时将上下两册并为一部,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书中的纪年加以规范和统一,并将原书的讹误...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近代着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着成《吕着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着作,还着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同时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着作,不为考证而考证,专关心“古今风会...
② 求肆维的小说《向日葵》电子书下载。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着《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着《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着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干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着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着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着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着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着《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网络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着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
说行天下
都说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③ 《中国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通史》(吕思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2-1
页数:524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于是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
该版本为2016群言出版社出版,为更易于阅读,编者在章节内部加入小标题以间融提示。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近代着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着成《吕着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着作,还着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同时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 一位学者。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着作,不为考证而考证,专关心“古今风会之递变”。自先秦至近代,独撰断代史数种、通史多部,一通到底,绝世罕见。爱好下棋,自言所收围棋谱“只缺三种”,曾为“棋王”谢侠逊作《象棋秘诀序》 。
④ 日知录by顾炎武电子书txt全集免费下载
《日知录》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M2TQs_T7gxqtT9jBYGfpQ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着作。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⑤ 《姑妄言【足本】》txt全集下载
姑妄言【足本】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校勘说明
清代小说。首一卷,为引文,正文二十四卷,一卷一回,计二十四回。三韩曹去晶编撰,古营州林钝翁评。此书《自序》署“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其《林钝翁总评》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钝翁书”,是书当成于雍正八年。
曹去晶生平不详,自署“三韩”。“三韩”一般为古代朝鲜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之总称,后泛指朝鲜。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民置三韩县,属中京道。金属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顾炎武《日知录·外国·三韩》条谓:“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奏章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辽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矣。”曹当为辽东人。
《林钝翁总评》开首即谓:“予与曹子去晶,虽曰异姓,实同一体;自襁褓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也。”钝翁与去晶当为同地人。又钝翁自署“古营州”,按北魏太……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⑥ 日知录之馀by顾炎武txt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5WCtYGjB37CHIbKPv4e9OQ
⑦ 《陈垣史源学杂文》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陈垣史源学杂文》(陈智超编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xzg00G35FhDDXqO5MKctXw
书名:陈垣史源学杂文
作者:陈智超编注
豆瓣评分:9.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7-05-01
页数:150
内容简介:
《陈垣史源学杂文》是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创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的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札记》、《鲒埼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着,用以指导学生读史冶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此次增订,补充了各篇考订文章的史着原文,还增加了与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备课资料和手迹等。
作者简介:
陈垣(1880一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自幼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着作等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先后在北大、辅仁、燕大、北师大教学数十年,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46年。主要着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
⑧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
⑨ 姑妄言【足本】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姑妄言【足本】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姑妄言【足本】最新章节
姑妄言【足本】最新章节TXT----- 校勘说明
清代小说。首一卷,为引文,正文二十四卷,一卷一回,计二十四回。三韩曹去晶编撰,古营州林钝翁评。此书《自序》署“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其《林钝翁总评》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钝翁书”,是书当成于雍正八年。
曹去晶生平不详,自署“三韩”。“三韩”一般为古代朝鲜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之总称,后泛指朝鲜。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民置三韩县,属中京道。金属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顾炎武《日知录·外国·三韩》条谓:“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奏章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辽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矣。”曹当为辽东人。
《林钝翁总评》开首即谓:“予与曹子去晶,虽曰异姓,实同一体;自襁褓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也。”钝……
应该是全本了
⑩ 《日知录校注(上中下)》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日知录校注(上中下)》(顾炎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XZcGrhFWRKV6Guif6-f2Zw
书名:日知录校注(上中下)
作者:顾炎武
译者:陈垣 注解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安徽大学
出版年份:2007-8
页数:1896
内容简介: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