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冯至传pdf

冯至传pdf

发布时间:2022-06-14 07:54:25

Ⅰ 在哪软件可以看杜甫传冯至

藏书阁好像可以 你可以去试试

Ⅱ 冯至传是什么

冯至传应该是冯至的传记。

Ⅲ 冯至《月下欢歌》内容

《冯至诗文选集》中的《我的感谢》和《冯至诗选》、《冯至选集》、《冯至全集》中的《月下欢歌》)中,“我全身的细胞都在努力工作”这一章被完全删掉了,因而“我”“为了她”而“永久地”“努力工作”,“宇宙的万象”都“是爱的力量”等歌咏恋爱的内容消失了;其下第三章中的“我从母亲的口中学会了朴厚的方言,/又从她的口中学到了音乐般的谈话”被改成了“我从母亲的口里学会了朴素的语言,/又从许多人的口里学会了如何谈话”,使这整个一章都与恋爱无关。经过这样的改动,整首诗就不再是以爱情为中心而展开了。至于诗中出现的“她”和诗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也就不清楚了,似乎只是“担负着同时代的欢乐和悲哀”的“同时代的青年”而已;而且,第三章的结尾,原是“父亲同母亲,/请你们接受吧,/我的感谢!”,在新版本中已被改成了“我们的时代,/请你接受吧,/我的感谢!”,表现个人感情的内容全被清除,诗人和“她”之间除了是“同时代的青年”以外,又还有什么个人感情的纽带呢?
总之,在此诗的新版本中,已经看不到由恋爱导致的巨大的欢乐和感激,却看到了并不是从个人遭际出发的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祖国的语言”的深深感谢。陆耀东先生在《冯至传》中说:“《月下欢歌》请求‘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祖国的语言’接受‘我的感谢’,是爱国情的直接抒发”[3—p250]。这里显然是就新版《月下欢歌》而言的(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都只见于新版)。我想,新版的《月下欢歌》除了“爱国情的直接抒发”以外,确实已看不到对爱情的无限深情的歌唱了。

Ⅳ 宋炳辉的主要着作

1,《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参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学术对话录),济南:友谊出版社,2002年
5,《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肖像:贾植芳画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参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8,《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追忆与冥想的诱惑》(评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10,《想象的旅程》(评论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9年 1,《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副主编,5卷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老舍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3,《辜鸿铭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徐志摩作品赏析》(主编),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
5,《新编大学写作》(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朱自清散文经典》(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王蒙研究资料》(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中国当代文论选》(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第一辑先推出4卷:
丁玲(丁言昭)、端木蕻良传(孔海立)、萧红传(葛浩文)、钱钟书传(张文江)、《徐志摩传》(宋炳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二辑包括:《沈从文传》(张新颖)、《张爱玲传》(宋明炜)、《冯至传》(张辉)、《包天笑传》(栾梅健)、《郁达夫传》(方忠)等。
2,《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辑包括丁尔苏、王宁、王晓平、乐黛云、刘象愚、孙景尧、严绍璗、杨乃乔、陈思和、孟华、赵毅衡、饶芃子、曹顺庆、谢天振等14卷。 1,《伍尔夫日记选》(【英】维吉尼亚·伍尔夫着,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2,《汉语诗学: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美】奚密着,翻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 其他参与着作与参编教材:
1,《夏天的审美触角》(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2,《人类精神自画像》(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3,《文学中的妓女形象》(陈思和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4,《创造中的美》(孙正荃主编),北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5,《中国小说描写词典》(殷海国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6,《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合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7,《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全国自考统编教材),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央电视大学统编教材),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0年
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央电视大学统编教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自考题典》(自学考试教参),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新时期文学概说1978—2000》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谈话的岁月》(陈思和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中外比较文学名着导读》(乐黛云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两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张承志为例》,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1期
2, 《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3, 《宽容背后的激情——论王蒙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4, 《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创业史〉》,上海文论 1988年第2期
5, 《李平易小说漫评》,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6, 《追忆与缅想的诱惑——评魏志远的小说》,萌芽杂志1994年第1期
7, 《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
8, 《民间的意义及其限制:兼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年第1期。
9, 《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三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
10,《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大雪小说阅读札记》,当代小说 1995年第11期。
11,《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书城 1995年第6期。
12,《<红日>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3,《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中国比较文学 1999年第3期。
14,《在边缘凝视:殷惠芬小说评论》收《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华东师大1999年11月
15,《新中国的穆旦:翻译与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6,《曾经沧海后的超越:穆旦的晚年诗作》,文学报2000年2月24日3版
17,《怀旧的姿态与悖论》,文学报,2000年6月1日,收《网络时评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18,《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
19,《网络给文学带来什么》,文汇报2000年12月9日。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收《网络时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0,《反思历史,探索新路:陈思和教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1,《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收上海作协编论文集《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华东师大版2001年5月。
22,《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
23,《文学媒体的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24,《在中国意识的阐释中揭示世界性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25,《论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4期
26,《与作家陈村对谈网络文学》,作家 2002年第10期
27,《论翻译文学的双重主体》,比较文化与比较文论2002年第2辑
28,《徐志摩日记的发现及其价值》,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26日。
29,《比亚斯莱的两副中国面孔》,译文2002年第5期。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6日转载。
30,《对话: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与严锋合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摘转
31,《时代文化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关于“潜在写作”文体特点的一种探讨》,
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32,《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跨语际研究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四期
33,《米兰·昆德拉的中国之行》,译文 2003 年第5期
34,《对话:网络时代的批评与学术》(与郜元宝等合作),上海文学 2003年第1期
35,《世界语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译》,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36,《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汉语资源的发掘与现代翻译文学》,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8,《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对话》(与周宁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39,《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文学经典——论昆德拉对狄德罗的戏仿》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40,《一份杂志,一个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年回顾》,中国比较文学2005第3期
41,《开在故乡的不知名花朵——泰戈尔与上海》,文汇报,2006年5/25日。
42,《理论的生成语境、跨文化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6/4期。
43,《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6期。
44,《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5,弱势民族文学的影响接受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当代作家评论07/3期
[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40号07/3
46,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文学观念,当代作家评论07/3期
47,跨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文汇读书周报07/2/21
48,《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07/3期
49,20世纪下半期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07/3期
50,季进的才情与学术个性,当代作家评论07/4期
51,四分之一世纪的荣耀:马尔克斯在中国,译文07/4期
55,《红日》论,文艺争鸣07/10期
56,做老师的两种境界:读庄札记,文汇报07/9/10
57,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7/3期
58,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在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收入《诗与思》,上海:学林出版社07/1
59,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第1卷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07/3
60,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从对泰戈尔接受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复旦大学学报2008第1期.
61,试论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2,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对话(合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3,历史纷应多视角 背景广宜放眼量,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年第6期
64,立场、方法与途径——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跨文化对话,2008第4期
65,所有的一切,都从写实开始:评陈占敏的长篇小说《金童话》,文艺争鸣2008第11期
66,斯人已去 精神长存——贾植芳先生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2期
67,把神韵化进形式,让形式表现神韵——徐志摩的文学翻译,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
68,3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社哲版)2009年第1期
69,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及方法刍议,跨文化对话2009年第26辑
70,从穆旦到查良铮: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
71,韩少功的翻译与我们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12月)
72,中国作家与裴多菲的格言诗,东方翻译2010年第1期
73,作为翻译家的贾植芳,东方翻译2010年第2期
74, 王蒙的翻译活动及其语言才华,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
75,东欧的意义及其东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
76、周立波的翻译及其外国文学视野,东方翻译,2010第5期
77、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多语作家叶君健的翻译与文学活动,东方翻译,2010第6期
78、 The Reception of East 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 Kluwer Online & Springger,2011

Ⅳ 中国现代诗歌赏析 叶橹着 的TXT谁有啊

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胡适的诗集《尝试集》等曾发生过较大影响。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刘大白的《卖布谣》等作品,注意向民间歌谣学习,平易质朴。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郭沫若。他于1921年8月出版诗集《女神》,所收诗作大部分写于1919-1920年间,正是五四高潮时期。这些作品反映了五四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并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新诗的主要形式自由体,成为白话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为新诗的发展,也为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写诗的,还有创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和后来组织太阳社的蒋光慈,沉钟社的冯至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进步青年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瞿秋白、蒋光慈等还写了一些政治抒情诗。
20年代,在自由体诗发展的同时,新诗也在探索着创造各种表现形式,出现了建立新格律诗的主张和象征派的诗歌创作。新月派的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等,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并认为诗歌应有音乐之美,美术之美,建筑之美。他们的主张虽有唯美的倾向,但使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是他们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李金发则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把象征派的诗歌表现方法引入新诗,他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等,形象新奇,色彩朦胧,语言艰涩,充满感伤情调。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等,诗风与李金发相近。同样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的诗人戴望舒,因发表《雨巷》一诗而诗名大震。
30年代,左联开展了新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和为革命斗争服务,出现了革命诗歌蓬勃发展的局面。冯乃超、蒋光慈、钱杏邨、胡也频、洪灵菲、殷夫、蒲风等作家,热情讴歌无产者及其斗争,他们的诗篇洋溢着充沛的激情和昂扬的战斗精神。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诗集《烙印》,田间1937年写了着名的《给战斗者》,艾青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批作家的出现,是中国新诗成熟的重要体现。他们的诗有着深沉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艺术个性,为中国新诗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民族革命斗争的需要,鼓动性很强的街头诗、传单诗应运而生。何其芳、卞之琳、柯仲平、袁水拍、光未然等人的诗作,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解放区,出现了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创作高潮,代表作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着》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诗歌创作致力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反映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逐步走向多样化,诗歌艺术走上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Ⅵ 《秋风怀故人——悼冯至》全文

秋风怀故人
悼冯至

车子直向八宝山驶去。我坐在车里,心里说:“君培!这是我最后一次看你了!”——时在一九九三年三月二日下午。这是参加冯至逝世后的告别礼。
车的速似乎缓了下来,一拐弯,停了。这前面便是八宝山。见人已到了很多。我在客簿上题了名,取一朵白纸花佩在胸左,随长队缓缓走进礼堂。堂中花圈布满。躯体躺在不甚高的床上,覆以鲜明的国旗。面色几如生时一样红润,头发颇长,头部微微偏向右方,仍似生前一样安详,和蔼。我随大众在一边作了三鞠躬,向前走,转过到左方,见到亲属站在一旁,我便依外国习惯合掌致敬,未尝一一握手,从容走出礼堂了。于是将白花从襟上摘下,置于原处一大筐中。遇了好几位熟识,皆只点点头,没有说话。忍住了眼泪,其实也说不出话。时友人有将一束稿件托我看的,接过了插在袋里,也无话。
这仿佛是旧习俗,凡吊丧,主人不哭,客人是不应当哭的。哭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古礼是“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即是大致过了一年多,墓上的草出现陈根,便应停止哀伤了。冯至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的交谊始于一九三一年,算来已有六十多年了。中间或离或合,最后一期是自一九七九年以后,我一直在北京,便时常相见。逝去了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恸哭,只默默在深静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
时流迅速,“小祥”又过了。有朋友多次催促我写点文字纪念他。但多次将心思稍稍集中,提起笔,想了想,不免黯然神伤,又将笔搁下了。事实上,他深明中国旧社会和新环境,年龄比我大几岁,而我多年生活在国外,与现代社会颇觉隔膜了。多事只合请问他。曾有颇关时代的文字,初稿便请他看过,他不惮烦将我的文字细加推敲,指出必要修改之处。年来又有些疑义,想到倘和他一商量,必然妥善;但他逝去了。
这期间,我见到新出的两本书:一,《冯至传》,周棉撰(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二,《我与冯至》,即其夫人姚可<SPS=0300>教授着(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入乎《名人之侣回忆丛书》之列,一九九四)。这两本书内容充实,皆是可资为根据之书。前者之文字或者可减少一些,似乎还应编入一《着述总目》。后出则如我所知,皆系“实录”,然文采高华,无溢美,无愧辞。所记之地多我所曾到,所记教授多是我亦曾听其讲课的,虽事过六十多年,因叙述生动,遂感到亲切。可惜此回忆录是自一九二八年写到一九六五年止。最后这二十几年还未曾写。诚希望后来这部叙述能够完成。夫人年高,身边有两位同其贤明亦复文采翩翩的女公子,可以口授,记录下来便是好文章。不得已,我还可以任校对之役,正如往年一样,几大部稿件详细看过。
有了这两本书,冯至的学术与事功,大致读者已可明了,不必友人更加辞费了。虽然,仍有些事及其前因后果,亦较有关系的,如我所知,我以为毋妨发表,或者尚有助于今后对此诗人及其创作之较明确的了解。
于此,当记起五四运动时期,诗人十五、六岁,其新体诗写作,始于此时,一随新文化运动同发展。其在北京大学本科入德文系,则在十九岁(一九二三)。其时《新青年》和《新教育》两杂志风靡全国,鲁迅之写小说也盛于此时。求新学自然当学外国语,一般只是英语和法语,先于此期是日语,后于此期方是德语。凡深造的机会,是往其所学习的语文之国。时潮时变,学法语的往法国留学,一时“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南北,但后下多归失败。学英语的,企慕考清华大学借庚款留美,后下可算成功。学日语的,其源更早,多自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闻前在辛亥革命时期,已有一千三百多人。——诗人处于北方,是各派新潮的源头,有所抉择。其时风气已微偏向北欧了,鲁迅兄弟已致力于提倡北欧文学。诗人自然受到影响。其时留学德国还没有官费,或未尝有此远图。其所以独选修德文,乃是步其令叔冯文潜先生的后尘。冯文潜早年是留学德国的,后来是南开大学的名教授。正如蒋复璁之往德国学图书馆学,是其令叔蒋百里先生的指引,蒋百里是军事学家,早年成其学于德国的。
于此,往事又当稍回溯:周氏兄弟之提倡北欧文学,尽人皆知是间接取自日本。第一次欧战时北洋政府还闹过“对德宣战”的问题。鲁迅讥笑过“公理战胜”的牌坊。大致第一次欧战德国失败,在中国还有人不忘其科技,工业,医学,以及军事之高明,知道其战争无甚“公理”可说。第二次欧战就不然了。知识分子皆不同情于德国纳粹党之所为,除了罗家伦赶忙促编译馆翻译出《我的奋斗》,在***中又成立了“蓝衣社”,模拟法西斯蒂之所为。这时乃遭鲁迅的呵斥了。但日耳曼这民族的科、技、工、医等,原有其卓立于世界之优点,在中国从初颇享盛誉,一时也难有取代。而留学德国的,从初也是在这些学术范围之内。人数亦复不多。
论此少数学工、医、科、技等人物,学成后归国又有其主观条件的限制,即皆属专业,未曾如留学他国者人多,专业人才而外,犹多通才。那么,学军事的,回国入军队;学医学的,入医院或单独挂牌行医;学科学的,入实验室;学工技的,入工厂;如此之类,各有其活动范围。较少为普通人所知,不能如学社会科学的人士,以广大社会为其工场,以书籍笔墨纸张为工具,其学较易普及一般民众;尤以入教育界者,可以造就许多后起人士,因此声光较为辉赫。如鲁迅之弃去医学而从事文学,正是看明了这一点。
这无形之间,应当成为德国留学的一派了,诚然,但如一盘散沙,没有组织,不能成其为一派,因为人数少,活动范围小,各自奔前程,闻有“留德同学会”,却不闻其有何工作。或者终因人数太少,后来又扩大为“德、奥、瑞同学会”,也寥寥无几人,亦不闻有何工作。在抗战时又合并为“欧美同学会”,在昆明还挂了一招牌,也不闻做了什么事。亦未尝闻开过什么会,发出过什么通报。
虽然,没有团结,没有组织,仍不能否定这事实:确有一班曾往德国受过高等教育,有过深造的人,散在各界。没有成派,但总有些立身处世之节度,待人接物之作风,或正或反,有形或无形,是受了德国文教之薰陶,亦原本于我国固有的教育,彼此同似,隐约成了一流。这里无庸分判曰清流或浊流,总之是社会上的某一流人物,或可称为中坚分子。其风格一向是崇朴实,不尚华靡;行直道,不尚乖巧;守忠诚,没有变诈;通物理,亦近人情。考其缘由,是中国和德国的美德传统,异地同符。以质地论,多如浑金璞玉,亦无用于炫耀辉煌。其弊则有不免流于平凡或鄙俗,但鄙俗未尝贻害。当然,人生不齐,也有少数不肖分子杂出其间,在教育界打着“蔡先生”(孑民)的旗帜,纵横捭阖,后来多作了大官。其官运固然亨通,但在南方多诋为“学阀”。则可算“异人”了,于古当属纵横家者流。但究竟其中还没有出汉奸或“财阀”,不妨稍作平恕之论。至若这一流中坚人物,仍当属古之儒家,还有点近于“逸民”,未尝作官,终其身为学者,亦非全然默默无闻,似乎皆能守其专长,深造自得,亦复乐天知命。计自抗日战争时止,可推宗白华,陈寅恪,冯文潜,张贵永,赵伯昂……诸学者。此外还有短期往德国“取经”的,如成仿吾,朱自清,贺麟,李石岑……诸人物,尚不在此列。
能保持本国传统美德,又能挹取德国文教之菁华,治学深固,成就大,事功圆满者,本世纪中,冯至算得一个。于此推其当入儒家者流者,还有一义,因其言行中,绝无任何佛教,道教,或耶教,或道学家的点染。毕生诲人不倦,直到门墙桃李满天下,一贯是传统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复增上。凡人稍与接触,即感觉其学养深纯,温和,诚笃。这些风度在其他学者可见,但冯至不单是学者亦是诗人。闻其新诗创作,中间灵气回旋,甚为时人所爱读。其诗好,由于性情真。诗人是性情中人,其于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见。从来没有机械之事。
观其平生的文学创作,实很丰富了。其“主要着译目录”,不见于周棉所撰之《传》,而见于《冯至学术精华录》,收入鲍霁所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为第二种(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八)。这书他曾赠我一本,不知为何他说自己对这本书颇不满意。或者是谦虚之辞。稍前则有《冯至选集》,分二卷,第一卷包括诗,梦幻剧,历史故事;第二卷收录散文,杂文,文艺杂论,凡五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五)——这两种皆可供读者赏析。至若我个人所特别欣赏的,多在他的短篇和中篇散文。叙事抒情,多明漪芊绵,沉着闲雅,与古文章家欧阳修为近。读之使人感发,往往恻然有隐。在其去世前半年还写了几篇回忆录,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之《读书周报》,这些,或者还有其他散文,为上述两种所未能收,将来希望能有结集出版。——又还有一《冯至生平着作一览表》,见于其亲自题签的《十四行集》德文翻译华文对照本,是一九八三年他在北京德国使馆受勋时分赠。似乎在国内流行不广,不知为什么他对这本书的译文又不满意,这是他亲自向我说的。我也检校过其译文,觉得没有什么大差距,仍可算正确译本。严格言之,任何诗皆是不能用另一种文字或文体传达的,其不满也无足怪。当然,原作之所诉与者本非西人,但他的作品时表一种广大的世界观,诉与者是大众或可说全人类,他自己一向明显有此自觉,因为寻常所治之学,属于西方,未曾严格存东洋西洋界画的成见。
推原言之,这仍是儒家精神,总有“放诸四海而皆准”之意。这便非一般雕章琢句的旧诗人可比了。惜乎其在旧体诗的写作比较少,其研究却又很深。写作少,自然机杼欠熟,许多情意未能表达出来,感到声韵格律等的桎梏;以同时代的一位旧体诗人如沈尹默相比,未能有其名篇佳句在青年中传诵一时。或者在沈尹默的作品中,世界观的表现又较少了。
冯至对于旧诗的研究深,则可见于其所着《杜甫传》。《杜甫传》是一本近代不可多得的书。看来至少费时三年,取材广博,而力求出之简洁,引录不多,已将杜诗之菁华及其时代社会背景完全摄入了。这作风是取法西儒,如他的老师宫多尔夫之写歌德。但冯着之本旨,亦有在于揭出唐代社会的真实面,如杜甫所写,即所以映现在当时***治下人民的牺牲痛苦为何如。——正如陈援庵先生撰《清初僧诤记》,乃有感于当时***中人明争暗斗而为;是同一动机。——其处理材料,是合乎科学的。没有什么“想当然耳”之事。如郭沫若之写杜甫之死,乃由于食腐牛肉中毒云云,竟是臆断了。可以说,郭着《李白与杜甫》一书,主旨另有所在,性质完全不同,不并论。

Ⅶ 《杜甫传》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杜甫传》(冯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1g8c

书名:杜甫传

作者:冯至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6

页数:236

内容简介:

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着名诗人。《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着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着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秀的抒情诗人”。《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着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着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该书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着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Ⅷ 《杜甫传》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杜甫传》(冯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g5x8

书名:杜甫传

作者:冯至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5

页数:250

内容简介:

杜甫是众人皆知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尽管生活困苦,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瘼,发为感人肺腑的诗篇。他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冯至是当代着名的诗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的切身感受,在杜诗中找到了知己般的共鸣。于是,他以杜诗为根据,“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绎杜甫的人生和诗心,表彰“诗圣”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同时也借以排遣自己家国之爱无处安放的苦闷。这是一部心与心交谈的诗人传记。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冯至先生是一位兼跨古今中外三大领域的作家、学者。在古典文学方面,他撰述的《杜甫传》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这是当代杜甫研究绕不过去的必读书。在现代文学领域,他是现代文学“沉钟”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新诗创作方面,他有卓越的成就,代表性的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他也因此曾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把海涅、里尔克、歌德等人的文学名着介绍到中国,为中德文学的交流与沟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也因此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聘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阅读全文

与冯至传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云服务器建设原理 浏览:256
javajunit4for 浏览:845
华为服务器如何进阵列卡配置 浏览:435
apache服务器ip地址访问 浏览:718
如何买到安卓手机预装软件 浏览:537
冤罪百度云不要压缩 浏览:86
苏州云存储服务器 浏览:173
解压收纳原声 浏览:384
java注册验证 浏览:375
火花app怎么上推荐 浏览:980
什么app能游戏投屏到电视上 浏览:455
服务器托管到云端是什么意思 浏览:835
app保存草稿怎么用 浏览:808
安卓如何进入proumb 浏览:144
主机虚拟云服务器 浏览:619
删除分区加密的空间会不会恢复 浏览:706
京东app客户上门怎么看搜索量 浏览:741
怎么在农行app购买黄金 浏览:46
c型开发板和单片机 浏览:146
虚拟机建立用户的模板文件夹 浏览: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