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pdf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pdf

发布时间:2022-06-15 12:27:47

‘壹’ 谁知道哪里能下载“场所精神”这本书的电子版啊~~~~

我帮你找到了,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没有人发给你,就来这里下载。选择不需要积分的,文件大一点的可能更全一些。如果下载需要积分的话,自己注册一个用户,就两分钟的时间,注册后就有积分啦。假如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请别忘了采纳。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B3%A1%CB%F9%BE%AB%C9%F1&format=

‘贰’ 如何理解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

巴澳建筑室内设计:“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书中场所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 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 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从我们学校这个“场所”来分析,从空间和特征两个方面来看,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看我校位于浙江临安。从空间组成上看:我校南北高差五十多米,背靠山,校园内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变。从特征上分析,我校有东湖,有造型酷似DNA的图书馆,有银杏大道,玉兰路,梅花坡等具有特色的,可识别行的食物。对处在其中的人来说具有认同性。如果没有这些事物的存在这里就不叫浙江农林大学,它只是一块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们的这种对场所的认同感,就产生了一种精神。是在这个场所里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涵。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叁’ 有没有赏析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的文章资料

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例
2013-04-12 作者:郑丽娜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浏览:831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领域出现日益趋同的现象,区域特色文化变得越发不明显。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则表现为各地规划设计中西结合、古今混搭风明显,结果导致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雷同、地域性特色的流逝、城市文化没落、城市历史文脉断裂。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景观环境

在景观规划设计既定的背景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应充分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活”的设计。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建筑、景观等方面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苏州博物馆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着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

1.相关基础概念

1.1地域特征

所谓地域特征是指这一地区区别与其他地域的特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地域文化。

融和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既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该地区原有的特色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的设计元素,使设计成果能体现该地区的特定的、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使设计成果是区别于其他地域,体现该地域特色。

2.设计构思

2.1地域文化的提取

地域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又具有稳定性。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城市格局;

——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成就辉煌的文艺荟萃。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丰腴着吴文化。景观组织要做到以最小工程量取得最佳景观效果必然要以文化元素作为永恒的主题,其立意、布局、小品、地形、植物、水系,以及各建筑的功能布局,无处不包含文化的信息。

图一 吴风格建筑 图二 吴文化牌楼
2.2场所精神的体现

在诺伯特•舒尔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

如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园林便十分重视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对人们的交往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相对应。因此,要创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观就应注重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

苏州博物馆着重考虑到游人空间感受。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图三 庭院场所布局 图四 庭院空间
3.景观建筑构筑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地域文化。

苏州博物馆建筑布局上,主体建筑他严格控制在6米之内,贝律铭追求保持中国传统的真是院落和庭院。材料上,新馆庭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写仿苏州传统园林意境。贝律铭希望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水院中八角茶亭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木结构。玻璃屋面取代传统小青瓦屋面,给人晶莹剔透与轻盈的形象。传统园林中亭则通过屋顶的起翘给人以轻巧的形象。新馆由于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体系,屋顶得以进行自由组合。

建筑外型上,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形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传统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建筑色彩则是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采用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
建筑艺术装饰方面,庭院铺装亦采用花岗石。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模仿。灯具等小品造型简洁、色彩淡雅,与整个庭院氛围相融。新馆庭院设计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苏州园林灰、淡、雅的意境。

图五 粉墙黛瓦建筑轮廓 图六 现代建筑材料
4.景观环境设计

4.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在对地块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地域文化与场所特征及论坛的特殊性,强调以建筑为轴线,周边分别以两个景观意境。为核心,散布多个景观节点,将整个地块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苏州博物馆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道德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图七 博物馆平面图 图八 博物馆鸟瞰图
4.2细部刻画

“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 ”将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各种特征性构件、造型、色彩等提炼出来,进行简化或抽象后,作为一种符号插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其成为特色装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以主庭院为例,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图九 漏窗与小品 图十 北岸“层峦山水图”
4.3植物特色

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突出园林地域特色。在南方种植效果好的树种不一定适宜北方,盲目引种只会适得其反。乡土植物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中,不仅能展示地域性特点。也可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在苏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中,竹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充分体现出苏州的地域特色。要克服现有园林绿地中物种多样性严重不足的劣势,同时为了降低栽培管理费用,选择合适的乡土树木加入园林植物造景是当务之急。

图十一 植物景观
5结束语

全球文化趋同之势日渐增强,如何维持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提出是景观设计应具有地域性的充分肯定。希望本文对以后相关设计会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擎,李晓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J],价值工程,2004,29(23):89-90.
[2] 梅青,薛求理,贾巍.纯净的完型[J],新建筑,2010,5(23):106-107.
[3] 董丽,张云路.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中的城市展园设计——以2010年台湾花博会西安园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2010, (18):29-30.
[4] 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26(1):127-128.
[5] 谢斌峰,试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设计要点[J],城市建设,2010,(30):215-216.
[6] 汪峰.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7,(17).

‘肆’ 近年新出了什么建筑类的参考文献吗

1.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10.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 (04);
12.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13.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14.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15.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伍’ 我是建筑学的学生 , 求推荐一些书籍

建筑——通论·历史

1-1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
1-2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1-3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着第三版)
1-4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
1-5建筑语汇
1-6建筑十书
1-7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1-8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1-9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第二版)
1-10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1-11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原修订版)
1-12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13城市意象(第二版)
1-1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
1-15街道的美学
1-16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1-17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1-18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19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四版)
1-20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建筑——设计·技法
 
2-1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
2-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
2-3从速写到设计--建筑师图解思考的学习与实践
2-4美国建筑画选——马克笔的魅力
2-5快速建筑设计100例(第三版)
2-6开始设计(第二版)
2-7建筑设计方法
2-8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2-9建筑设计起点与过程
2-10建筑学场地设计(第二版)
2-11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
2-12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
2-13在AA学建筑
2-14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一)(非必读)
2-15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二)(非必读)
 
建筑——大师·声音
 
3-1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3-2建筑师的20岁
3-3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3-4安藤忠雄论建筑
3-5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
3-6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3-7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3-8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
3-9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论-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
3-10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一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
 来源于豆瓣网,供参考。

‘陆’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场所精神》([挪威] 诺伯舒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VIeRr8OdmEUVXjH-uBPHvA

提取码: 6y4c

书名:场所精神

作者:[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施植明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7

页数:211

内容简介: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着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借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简介: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


‘柒’ 什么是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指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某些场所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某些场所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或可意象性,或是由于和重要的事件有关,而被视为特殊的或值得记忆的场所。

人与场所的情感连带归属和认同。在日常生活里,个人和社区之间,由于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意向,培养了对社区这个场所的深刻附着。

(7)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pdf扩展阅读:

着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

作者诺伯舒兹 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2000年4月辞世。

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着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

参考资料:网络——场所精神

‘捌’ 如何理解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

如下:

着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聚义的物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精神。

“精神”是抽象的,传统教堂内部空间高耸,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营造出神圣的氛围。从传统教堂用高耸的飞扶壁、骨架券,华丽的装饰到新建筑教堂用素混凝土的材质,巧妙借用自然界的光,水,风等元素。最后营造出的场所感是近似的:神圣、庄严,动人心魄。

“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动我们。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场所精神吧!

什么是“场所”?

“场所”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等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称为场所。

“空间”与特定的人或者物的“活动”发生了关联,就是场所。场所由空间组成,而空间是由边界来限定的。场所的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完全的室内空间,类似一个容器。

‘玖’ 求建筑学书籍

建筑学经典书籍:
一、建筑——通论·历史
1-1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
1-2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1-3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着第三版)
1-4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
1-5建筑语汇
1-6建筑十书
1-7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1-8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1-9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第二版)
1-10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1-11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原修订版)
1-12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13城市意象(第二版)
1-1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
1-15街道的美学
1-16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1-17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1-18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19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四版)
1-20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二、建筑——设计·技法
2-1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
2-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
2-3从速写到设计--建筑师图解思考的学习与实践
2-4美国建筑画选——马克笔的魅力
2-5快速建筑设计100例(第三版)
2-6开始设计(第二版)
2-7建筑设计方法
2-8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2-9建筑设计起点与过程
2-10建筑学场地设计(第二版)
2-11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
2-12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
2-13在AA学建筑
2-14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一)(非必读)
2-15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二)(非必读)
三、建筑——大师·声音
3-1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3-2建筑师的20岁
3-3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3-4安藤忠雄论建筑
3-5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
3-6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3-7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3-8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
3-9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论-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
3-10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一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
四、建筑——人文·艺术
4-1百年孤独
4-2中国哲学史
4-3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修订版)

‘拾’ 环境设计最贵的书

《现代风景园林概论》。
环境设计书单推荐:《植物造景》、《设计生态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景观设计师便捷手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

阅读全文

与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虚拟机建立用户的模板文件夹 浏览:900
无锡代码编程培训班 浏览:628
eps图形数据加密 浏览:929
没有滴滴app怎么打车 浏览:101
大数乘法java 浏览:1001
如何登录服务器看源码 浏览:526
如何做服务器端 浏览:157
注册服务器地址指什么 浏览:434
文本命令行 浏览:97
扑克牌睡眠解压 浏览:194
rc4算法流程图 浏览:160
胡萝卜解压方法 浏览:37
扫描pdf格式软件 浏览:878
程序员在银行开账户 浏览:516
android数据库下载 浏览:750
中午服务器崩溃怎么办 浏览:425
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待遇 浏览:443
解忧程序员免费阅读 浏览:110
录像免压缩 浏览:509
总结所学过的简便算法 浏览: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