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文明史卷十一拿破仑时代》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拿破仑时代/世界文明史》([美国] 威尔·杜兰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xctFvkITHqmP6mws-lTWbA
书名:拿破仑时代/世界文明史
作者:[美国] 威尔·杜兰特
译者:台湾幼狮文化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华夏
出版年份:2010-7
页数:908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史:拿破伦时代(套装上下册)》是世界着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着,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时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着。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着名学者,普利策奖(1968)和自由勋章(1977)获得者。他用50年时间完成了受到广泛好评的《世界文明史》(11卷本,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拉尔合作的结晶)。92岁时,创作了《历史上的英雄》,这是他辉煌一生的最后作品。他的《哲学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他终生热情的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㈡ 《拿破仑时代》txt全集下载
拿破仑时代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之《拿破仑时代》
作者:[法]乔治·勒费弗尔
河北师大外语系 《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
引 子
1964 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已经隐退了的联邦总理的身影又像往常一样,
出现在美丽的科摩湖畔。这时候,太阳正从远处的群山中收敛最后一丝光辉,
天空带着最后一幕深沉的碧蓝,科摩湖上轻烟正起,仿佛笼着一层薄薄的雾
纱。远处教堂的尖顶隐约可现,教常的钟声则回响在整个山谷、湖面..
意大利南部的卡德纳比亚是有名的渡假胜地,这里秀丽迷人的湖光山色
吸引了无数的名人游客。1957 年春天,当阿登纳第一次来到卡德纳比亚休养
时,就立即爱上了这里的风光,也爱上了科摩湖。从那以后,一年两次的休
假他总是来到卡德纳比亚。他在罗萨别墅住过,也在阿尔米尼奥别墅住过,
可他最爱的还是科林纳别墅。从1959 年秋天开始,他一到卡德纳比亚就住在
科林纳别墅。这儿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散步小径,并且离公路很远,可以避开
汽车喇叭声的干扰,也可以避开好奇的旅游者的围观。
卡德纳比亚的历史环境给阿登纳的印象很深,尤其是科摩湖,在他的脑
海里时时都闪现着维吉尔吟颂科摩湖的诗句。大普林尼和小普林尼也都描述
过此地的生活和美丽的景象。小普林尼还有列奥那多·达·芬奇都曾在卡德
纳比亚对岸的贝拉季奥住过。贝拉季奥……
㈢ 《拿破仑时代》
拉破仑也是顺应的
㈣ 求拿破仑时期的历史资料
拿破仑简介
早年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国后,法王承认拿破仑的父亲为法国贵族。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
拿破仑16岁时父亲去世,1785年9月通过炮兵统考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着作,其中让·雅各·卢梭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当时科西嘉是三种势力的竞逐场,革命派、保皇派和独立派,拿破仑加入支持革命的雅各宾派,并在一个志愿军团中得到中校的地位,后因与科西嘉独立英雄保利起冲突,拿破仑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往法国。
在1793年12月,24岁的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尼亚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
埃及之战与夺取权力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埃及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着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艘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着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借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拿破仑仿效查理曼大帝的历史,以减少革命派对于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时这也是第一次法国皇帝以自己的“名字”作为皇帝的称号。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联邦”,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英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因为发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称为半岛战争。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坚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金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国,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1万人。
战败、流放、百日政权与滑铁卢
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他在厄尔巴岛上时,曾有一名言“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在我看到Elba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人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这位征服者在礼炮声中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英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七月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拿破仑的影响还体现在《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政治上,拿破仑始终尽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则,一个统治者,是不愿意制定反对自己的法律的。《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卢梭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法律,还是他的统治方式,都可以看到“社会契约”的影子。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并不是只是因为他打了很多胜仗,给法国人带来了荣誉,因为这些毕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是他留下的公路系统,为农民争夺的土地,等等,从公众建设到政治制度,才是对法国的真正影响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拿破仑至少贯彻了第二和第三条。至于自由,这的确是值得非议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他的独裁统治避免了无政府主义,但又不是王朝复辟似的独裁。因此可以说,在名义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恺撒,但是实际行动上,他已经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国家都还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18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土伦战役(Battle of Toulon)1793.9.1-12.18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评论
皮埃蒙特之战(Battle of Piedmont)1796.4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评论
洛迪战役(Battle of Lodi)1796.5.10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评论
卡斯奇里恩战役(Battle of Castiglione)1796.8.5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评论
里沃利会战(Battle of Rivoli)1797.1.14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评论
马伦哥战役(Battle of Marengo)1800.6.14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评论
乌尔姆战役(Battle of Ulm)1805.10.20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评论
奥斯特里茨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1805.12.2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评论
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Battles of Jena and Auerstadt)1806.10.14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评论
瓦格拉姆战役(Battle of Wagram)1809.7.5-6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评论
莱比锡战役(Battles of Leipzig)1813.10.16-19 背景 详细介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评论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1796.4.5-4.28
曼图亚争夺战(Siege of Mantua)1796.5-1797.2
金字塔大战(Battle of the Pyramids)1798.7.21
特拉法加大海战(Battle of Trafalgar)1805.10.21
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Battle of Aspern-Essling)1809.5.21-22
博罗季诺会战(Battle of Borodino)1812.9.7
滑铁卢(Battle of Waterloo)1815.6.18
附网址http://www.napolun.com/
㈤ 求《拿破仑时代(上)》电子书百度云pdf下载
拿破仑时代(上)
链接:https://pan..com/s/1zXScq4Rgu9g_gNwnK_T04g
㈥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英] 多米尼加国·利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hH4VYY_fGq6mDuuYiF_feA
书名: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作者:[英] 多米尼加国·利芬
译者:吴畋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2-31
页数:726
内容简介:
重述《战争与和平》的战役和故事
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大奖
2009年达夫•库珀奖最终入围奖
《星期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这是第一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着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前所未有的史诗性战斗。
“令人手不释卷……出色的故事讲述方式的胜利……让人惊叹和印象深刻的非凡成就”—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标准晚报》
“杰作”——迈克尔•戈夫,《星期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历史学家版本的《战争与和平》……高水准的军事史,让我们投入龙骑兵猛冲、髭须翘立的世界,在那里,有史以来集结规模最庞大的军队惨败于莫斯科城外的冰雪之中。”——多米尼加国•桑德布鲁克,《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一本里程碑式的图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关于拿破仑怎样被击败,(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假设。”——安德鲁•罗伯茨,《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不朽之作”——奥兰多•菲格斯
“多米尼加国•利芬为世人提供了此前所缺乏的,对俄国外交、行政和军事领导层清晰而详尽的记载……他的着作无疑会成为拿破仑战争中俄国视角的权威记述。”
——杰弗里•霍斯金,《伦敦图书评论》
“权威着作……《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是一本极好的精巧图书。”
——亚历山大•M. 马丁,《文学评论》
“两位迷人人物,两个庞大帝国,两种不可调和的世界观间的史诗性斗争。利芬以他作为爱好者的一切激情和优秀学者的全部博学讲述了这一故事……这是学术成就与迷人叙述的完美结合。”
——亚当•扎莫伊斯基,《支点》
“这本博学而非凡的历史研究着作……是伟大的故事,依托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资料来源与细节。”
——查尔斯•克洛弗,《金融时报》
“真正开拓新领域的书籍并不经常出现……《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既富有可读性,又是一本划时代的历史着作……是对拿破仑战争学术研究的重要补充。”
——戴维•奥马奥尼,《爱尔兰观察家》
“利芬完成了一本令人瞩目的着作,表明当代西方世界对拿破仑时代解读的最大空白在于俄国。”
——艾伦•马林森,《观察家》
“它带来了真正的崭新领悟……其中有广阔的智慧,结合了源自对这一题材完全掌握的文雅幽默和轻快笔调。作者依次表现出刺激与散漫,条分缕析与极度诙谐。他的判断既简练又具备决定性。”
——艾伦•福里斯特,BBC历史频道
作者简介:
多米尼加国·利芬( Dominic Lieven),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所着本书入选2009年达夫·库珀奖角逐名单。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着有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Nicholas II: Twilight of the Empire,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v. 1-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