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美学教程pdf

美学教程pdf

发布时间:2022-10-05 18:07:08

❶ 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从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看唐代审美特征 杨建宏摘要: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佛教思想的演变、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本文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博大自由、性感开放;舞蹈健朗明快、优美飘逸;仕女画丰腴华贵、温柔秀美、雄浑大气方面阐述了唐代的审美特征。关键词:石窟;造像艺术;唐代;审美特征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以龙门石窟为典型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唐朝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服饰、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共同把唐代的审美文化推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一、从龙门石窟雕像看服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博大自由、性感开放的审美特征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雕凿细腻、逼真传神的服饰把历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欣赏到祖先们华丽多彩的服饰,了解祖先们的服饰风格。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疆域幅员辽阔,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唐代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是唐初服饰文化的生动再现。唐代女性服饰在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这种服饰既能展示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富贵潇洒的风度。盛唐时代服饰中出现了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连仕宦贵妇也争相效仿。唐代女性上衣一般较短,袒领的穿着效果,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腆为美,服饰也渐趋宽博,这正是体现唐代女子服装风格雍容华贵、开放大度特点的衣饰,也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披帛是唐代女性着装的又一特点,披帛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帛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如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中的文殊、普贤菩萨,唐代西方净土龛的舞蹈菩萨上身袒露,有许多璎珞装饰,纱状的披帛环绕全身,有流动的动感,下身着纱罗质地的长裙,这种透明的纱衣,把女性丰腴、婀娜、妩媚的体态,渲染的淋漓尽致。此外,半臂是盛唐前期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就象今天的短袖,袖口平齐,还有一种半臂在袖口加饰褶裥边,半臂的造型特点,是抓住衣袖的长短和宽窄处理作审美形式变化的关键,在功能上又能减少多层衣袖带给穿衣人动作上的累赘。它既合乎美学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学的要求。这种半臂服饰非常适用于在战场上驰骋的勇士们,穿起来特别灵便,便于灵活地挥臂作战。战士穿铠甲的前身分为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装有圆形护镜,背部则连成一片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片膝裙,并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吊腿”。龙门石窟雕造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其天王像实际上就是唐代武士的形象,如图二所示。他左手叉腰,右手托宝塔,头戴盔甲,上身着半臂铠甲,甲上有护镜,下着战裙,战裙上还有象鱼鳞状的花纹作为装饰,足登战靴,脚下踏夜叉。二、从龙门石窟雕像看唐代舞蹈健朗明快、优美飘逸的审美特征龙门石窟的舞蹈雕像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政治中心南移以及佛教传播更为深广,佛教艺术的中原风格更加浓重,乐舞形象的汉族风韵也更为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势逐渐明显,佛教艺术中乐舞图像也更贴近真实生活。唐代开凿的石窟,一方面伎乐飞天的形象更加优美飘逸;另一方面为神佛演乐舞蹈的天女们已飞降人间,她们脚踏实地在神佛面前舞蹈,那美丽健朗的舞姿,几乎完全是人间舞者的模拟舞态。唐代对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的表演性舞蹈划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1.健舞变化万千、节奏鲜明、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风格万佛洞建成于唐高宗永隆三年(680)十一月三十日。整个窟面层层密密满布大小佛像有一万五千个之多。在主佛两侧的壁基接近地面处,有两组伎乐浮雕,左右两侧紧挨主佛处有两个舞姿不同的舞伎,跟随舞伎身后排列的是十身乐伎。正在十分专注地演奏各种乐器,南壁靠近主佛处,一舞伎着紧身衣及长裤,左腿直立,为“主力腿”;右膝掖于左腿后,为“动力腿”,双手似握拳,曲举头部,舞姿挺拔,健朗,长长的飘带,飞扬于身体两侧,似乎是在双臂上下急速挥舞长巾时,一瞬间的造型,刚劲有力颇具“健舞”风韵。“健舞”大都富于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特征。如矫捷雄健、气势磅礴的《剑器舞》,“急转如风”、欢快热烈的《胡旋舞》,纵身跳跃、落地踢踏的《胡腾舞》等都属“健舞”类。“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生动地描写出了“剑器舞”雄健、奔放的气势,高难度、快节奏的舞蹈动作,沉毅稳健的造型以及鼓声如雷鸣,剑光似闪电的艺术效果。风靡唐代的“柘枝舞”也是如此,很多诗人观“柘枝舞”后,把女舞人飘忽娇媚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细腰偏能舞柘枝”“鼓摧残拍腰身软”、“亚身踏节鸾形转”、 “急破催摇曳”等等,女舞人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优美的舞姿跃然纸上。2软舞柔软飘逸、轻松活泼、雅妙唯美的审美特征在万佛洞北壁侧靠近主佛处,是一身穿细腰长裙的舞者,臂绕长巾,头梳髻向左出胯,伸右腿,脚尖点地,上身向右倾。双臂抚头,感觉向下,舞态优美典雅,颇具“软舞”神韵.“软舞”又是另一种风格。“软舞”大都长于抒情,舞姿优美、柔婉,是节奏徐缓的舞蹈。如委婉美丽的歌舞《春莺啭》,时而“低回莲破浪”,时而“飞去逐惊鸿”的《绿腰》舞等,在伴奏的乐曲上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调式,“健舞”用羽调,“软舞”用商调。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有较大区别:“健舞”多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或外来的民族民间舞,“软舞”则是西域舞蹈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如“软舞”“屈柘枝”就是由“健舞““柘枝”演变而来,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衣饰上也有区别,“健舞”者的服饰一般是身穿柔软贴身、质地轻薄的绣花窄袖罗衫,有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软舞”者的服饰是身穿绣罗宽袍的长袖舞衣,头上戴着系有飘带的帽子,是汉、胡结合的服装。与“健舞”相比,人们更喜欢“软舞”,也许身材丰满的女子婀娜的舞姿,更能体现出唐代宽宏大量、无拘无束的时代精神。 “软舞”表现出的是动作柔软飘逸、轻松活泼、雅妙唯美的审美特征。唐代舞蹈以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形式,内在地凝结着唐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理想,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宇宙观念、主体意识、生命的冲动和创造激情,昭示着当时人们外向开拓、兼收并蓄、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和高远情怀。三、从龙门石窟雕像看唐代仕女画丰腴华贵、温柔秀美、雄浑大气的审美特征在龙门石窟雕像上尤其是菩萨像,更多赋予女性温柔秀美的特点。菩萨把头微微的向佛祖方向倾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笔直的站在佛的旁边,丰腴的胯部转向佛祖,这样身体形成了优美的 S 形,还有纤细的腰部,娇艳的面部,朦胧的眼神以及迷人的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人们感觉到面对的简直就是一组人间丰满秀美,活泼可爱的少女群像,以至于有后来的艺术家评论唐代佛教造像,菩萨没有神灵的味道,很像宫廷里漂亮的宫女,便有了“菩萨赛宫娃”一说。龙门东山大万五佛洞的胁侍菩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拈花而微扬的左手与轻松下垂的右臂,左偏的丰盈的面庞与右斜的身躯,在均衡、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动态中,描绘了具有现实气息的人物,显示了当时贵族妇女中的某种典型。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有四位画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创立“曹衣出水”造像样式的曹仲达,又称“曹家样”;一个是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一个是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唐代着名的画家吴道子所创的“吴家样”;还有周昉所创的“周家样”。唐代绘画以肥胖为美,盛唐时期最着名的画家吴道子很擅长画佛教人物,他在长安、洛阳的寺院中绘制壁画,他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张僧繇的特点。后来,这种崇尚丰满人体的造像风格,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题——绮罗人物,专门来绘画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是当时时髦的一种美人仕女图。唐代仕女画画风浓重艳丽,人物形象一反魏晋时盛行的“秀骨清象”,其造型“丰颐厚体,坦胸露背”体态丰满,呈浑圆之姿。而且表现技巧也摆脱了装饰性手法,提高了写实能力,画家们不仅能准确描绘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表美,并能生动传达出她们的性格、气质等内在美,可谓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代表作品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他们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皇亲国戚、内廷宫娥等上层社会妇女,体态都丰满圆润,头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饰或插簪鲜花,服饰绚丽多彩,肌肤白皙,姿态雍容,真实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周昉和张萱的这种画风就体现在石窟造像上了。从龙门石窟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美术中那种远离俗世的高洁情调,南北朝造像那种神秘浩渺的圣洁气息,被写照唐代社会风貌乐观主义的新创作所取代。从总的方面讲,唐代的佛教造像宗教性明显减弱了,而艺术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却明显增强了,在现实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客观的存在,借宗教来提升人们对现实的态度,达到民族的欢乐,和充满信心的民族心理,形成大唐艺术各方统一的美学基调。参考文献:[1]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65页。[2]彭定求.全唐诗.[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8。[3]彭定求.全唐诗.[唐]刘禹锡.观柘枝舞[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1。[4]彭定求.全唐诗[唐]章孝标.柘枝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2。[5]彭定求.全唐诗.[唐]薛能.柘枝词[M].北京:中华局,1960 :132。[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92。[7]贾涛.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李立红.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

❷ 王一川的个人资料

1959年2月生,四川沐川人,着名学者,文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与诗学》副主编。
编辑本段职务
重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兼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校影视联盟副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本段经历
1974年高中毕业,1975年至1978年下乡插队,做代课教师; 1982、1984、1987年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9月起至今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8年至1989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199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做访问教授; 200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做访问教授。 近年来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与文化现代性问题,以及大众美学。
编辑本段着作
· 《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语言的胜境--外国文学与语言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 《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20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通向本文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修辞论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 《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杂语沟通——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美学与美育》,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8年再版) ·《美学教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大众文化导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概论》,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书社2005年版)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编美学教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美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论史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大学从游——王一川文学批评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现代学引论——现代文学的文化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学批评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注:为《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的第二版 ·《2009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为1997年的再版
编辑本段论文
· 《93中国文化大分流》(与人合作),《法制日报》1994年1月24日。 · 《批评小议》(合作),《锦江》1980年 1期。 ·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江汉论坛》1983年 4期。 · 《审美体验与艺术》,《黑龙江艺术》1983年 2期。 · 《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书法研究》1983年 3期。 · 《艺术的内在结构》,《文艺美学》第 1辑,内蒙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江汉论坛》1985年 3期。 · 《从信息观点看艺术》,《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 3期。 · 《从“诗言志”看中国诗的原始模式》,《文史知识》1986年 1期。 · 《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发现》,《江汉论坛》1985年 6期。 · 《从自嘲到自虐》,《批评家》1986年 3期。 · 《从人类活动的时间结构看美的本质》,《求是学刊》1986年 1期。 · 《兴与酒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 4期。 · 《文学与人类学》,《光明日报自修大学》1986年 4期。 · 《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当代电影》1987年 1期。 · 《走向感性的艺术》,《批评家》1987年 2期。 · 《中国电影的本体错位》,《电影创作》1987年 2期。 · 《中国电影的本体错位》,《电影创作》1987年 2期。 · 《语言作为“空地”》,《文学评论》1988年 1期。 · 《中国“诗言志”论与西方“诗言回忆”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刊》第 2辑,三联书店1987年版。 · 《体验与此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 2期。 · 《体验与直觉》,《外国美学》第 7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 《体验与形式》,《文学评论》1988年 3期。 · 《体验与生成》,《文艺研究》1988年 3期。 · 《体验与形式》,《文学评论》1988年 3期。 · 《体验与彼在》,《东西方文化研究》 5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原始意象与艺术体验》,《文艺争鸣》1988年 5期。 · 《逃离深渊与乐在高峰》,《批评家》1988年 2期。 · 《从酒神仪式到原始悲剧》,《美育》1988年 5期。 · 《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 4期。 ……约300篇
编辑本段研究课题
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攻关项目“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编辑本段获奖信息
1991年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励耘奖一等奖。; 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着作奖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0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2年获校本科优秀教学奖及宝钢奖; 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全国文学类仅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9年国家级“教学名师”。

❸ 潘世东的学术成就

1、《生命之飞跃 灵魂之高歌》,《中国高校科学》,1991年第1期。
2、 《写作人才学》,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1年。
3、 《点中之线——古代文学散点透视教学法再探索》,《中华教育教学实践》,1995年第7期。
4、《谈“自性见佛”对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中国高校教育科研》,1995年第7期。
5、 《论散点透视教学法》,《《中国高等教育科研文萃》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
6、 《试析正始士人的迁逝与游仙》,《武当学刊》,1997年第1期。
7、 《归趋自然 性与物化》,《中国高校科学》,1997年第3期。
8、 《历史和哲学视野下的天人合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9、 《宏大之追求 无限之期盼》,《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0、 《中国山水田园诗 审美魅力的结构》,《武当学刊》,1997年第3期。
11、 《晋史译注》,友谊出版社, 1997年。
12、 《自然生命的永恒呼唤》,《华中师大学报》,1997(专辑)。
13、 《<孟子>文章气势构成因素之写作观》,《德州师专学报》,1997(专刊)。
14、 《浅析“情景交融”的文化学根源》,《语言与文化研究》,1998年第5期。
15、 《美学教程》,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
16、 《元曲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7、《先秦两汉文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8、 《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9、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中国高等教育科研论丛》,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20、 《自然之回声(一)》,《郧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1、《评朱秉祥着〈伏羲与中国文化〉》,《郧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2、 《<水浒传>的悲剧实质之面面观》,《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3、 《论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学术研究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 《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5、 《论终极观视野下的屈原之死》,《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6、 《自然之回声(六)》,《郧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7、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设定》,《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28、 《论<九歌>壮美的文化底蕴》,《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9、 《论自由是艺术的灵魂》,《郧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0、 《论〈诗经〉主观化和客观化的文化意义》,《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31、《论亚当?斯密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现代情报》,2000年第7期。
32、《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唐都学刊》《文化研究》,2000年。
33、 《诗性的智慧——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 《论〈九歌〉的壮美及其文化内蕴》,《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5、 《再论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屈原之死》,《云梦学刊》,2001年第1期。
36、 《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
3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 《避雍与《诗经?关雎》的“过程说”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9、 《屈原人生归宿的宗教学阐释》,《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0、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及其人文魅力》,《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41、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庄子和德里达之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2、 点校《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❹ 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什么

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的最大难题。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下定义,讲清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很难的,要取得大家的一致公认就更难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论断。那么,是不是说美是无法认识的,给美下一个定义是不可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递进,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必然的,对美的认识也不例外。
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虽然美是因人、因物、因事而显现出来的,但人、物、事却不是美本身。世间一切事物都只是美的"照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对象。美通过"照片"而显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人、事、物,即我们的感官能感受到的具体的客观事物,都只是美的附着物或美的载体,而不是美本身。比如,我们说梅花是美的,这并不意味着美就是梅花,不能说美是梅花;同样,我们说帮助别人的行为是美的,月亮是美的,某一幅画是美的,也并不是说美就是帮助别人的行为,美就是月亮,美就是某一幅画。梅花也好、帮助别人也好、某一幅画也好,都只是引起人美好感觉的事物,进一步说,就是这些事物都包含、装载有美的信息,它们都是美的载体或美的"照片"。我们从这些事物之中看到了美,这些事物引发了我们良好的感情,使我们感到愉快,感到高兴。于是我们就称这些象照片一样含有美的信息的事物为审美对象。
把审美对象说成是美,把审美对象与美混为一谈的美学家有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蔡仪等等。这些美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简单的错误呢?主要是因为美只有通过审美对象才能反映出来,没有审美对象,也就不存在美,而审美对象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美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美显现于人们面前的唯一可感的要素。所以,许多美学家都无法将美与审美对象区分开来,把审美对象当成美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来说,对于什么是美,并不是只通过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理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明什么是美,还需要对美的实例作出分析,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几个着名的美学实例吧。
1、 梅花(它代表自然物)。
梅花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花,许多人都觉得梅花很美,看见梅花就很高兴,很愉快。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看见梅花就很高兴、很愉快呢?为什么会觉得梅花美呢?首先,作为木本植物的梅花是在冬天开花,花一般为红色,开花时梅花树没有树叶,环境中通常也没有其它的花,而伴随着它的常常是冰天雪地白茫茫无生机的背景;这冰天雪地里的梅花用它鲜艳的红色给我们的眼睛以强烈的刺激,引起我们生理上的舒适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悦目,醒目,于是梅花就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次,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看、去观察、去审视梅花时,我们还能从梅花这个对象中发现许多我们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引起我们的想象,使我们产生联想,(比如,我们看到梅花就想到不畏严寒、不畏风雪的顽强生命力,报春而不争春的高尚品格,等等。)而我们想象、联想的内容又是同我们人生中追求的理想相契合的,于是我们就从心里感到舒服,感到满足,感到愉快。第三,那些在对梅花的观赏中感到舒服、感到满足、感到愉快的人,又把他们在梅花观赏中的感受、感想付予梅花,向其他人宣传、灌输,让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受和意识,于是当这其他人也看到梅花时,就会产生类似的感觉:感到舒服,感到满足,感到愉快。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梅花就成了人化的梅花。它积淀了人的意识,带上了人类的色彩,其含有的信息就更丰富,也就更能引起人的关注和共鸣,从而使人感到美。
2、 雷锋(他代表人、事)。
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和军人,作为一个人,他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外貌也不漂亮,在大街上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他。但是,当你看到一个老太在街上不慎摔倒,一个军人快速跑过去将其扶起时,你就会觉得这个军人不错。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你又见到了那个军人,他正在给别人让座,这时,你就会对这个军人产生敬意,因为他帮助别人、做好事不是偶然的,他具有帮助别人的好品质。之后,有人对你说,你看到的那个军人叫雷锋,他常常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具有理想的人品,是好人中的好人,是爱的化身。当你再次看到这个军人时,你就会很高兴,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你见到了你理想中的人。
几年后,人民领袖毛主席也知道了雷锋的事迹,他充分肯定了雷锋人品的高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使雷锋的品质成为人们的理想。于是雷锋就成了理想的好人的象征,成了好人好事、高尚品质的代名词。所以,我们说雷锋或像雷锋那样的人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们高尚的人品,是我们把他们内在的高尚的人品作为审美对象而使我们感到美。
3、 维纳斯雕像(它代表艺术品)。
一般来说,许多艺术品都是美的。那么好的艺术品是怎样让我们感到美的呢?大家知道,米洛岛出土断臂维纳斯被公认为是美的,它给我们美感,使我们喜欢它。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还是看看我们见到它时的情况吧。当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石头人之后,我们就清楚这是一尊雕像,是一件艺术品。于是我们就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它。嗬,真好!柔和典雅的造型,丰满圆润的身体匀称而和谐,服饰轻灵而富有质感,表情庄重而亲近,一个典型的古典美女形象。这形象完全符合我们理想的审美标准,我们对它感到美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还知道这尊雕像不是别的,就是着名的维纳斯雕像,它不但雕刻技艺高超,还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时,我们的美感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我们也就更觉得它美。
从以上三个审美对象使我们产生美感的过程可以看出,美就藏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之中。因为梅花、雷锋、维纳斯雕像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除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以外,就没有其它的共同点。也就是说,从梅花、雷锋、维纳斯雕像中反映出来的美,不是梅花、雷锋、维纳斯雕像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我们把它们作为审美对象后,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试想,如果没有我们的参与我们的审美,还有美感吗?没有美感又怎么知道有美存在呢?因此,美就藏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之中。
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三例中描述的审美过程。在这三个不同的,但都有美存在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呢?如果有的话,不就意味着美就在这共同点之中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面三例中有那些关键词。第一例中有梅花,悦目,我们,理想,刺激,愉快,意识,契合等;第二例中有雷锋,帮助别人,高尚,好品质,你,理想,高兴等;第三例中有维纳斯雕像,艺术品,我们,审美,和谐,技艺高超,文化信息等等。其次,我们再看一下这些关键词在那些方面有共同点。前面讲过,梅花、雷锋、维纳斯雕像这三个词在三个例子中的共同点就是审美对象,那么,其它的词在三个例子中有那些共同点呢?我们发现:我们、你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人的称谓,代表人;悦目、刺激、愉快、高兴、理想、意识、高尚、好品质、技艺高超、文化信息等,讲的是人的感受、思想、判断;而契合、审美、和谐讲的是关系,即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余下的艺术品、帮助别人两词,指的是客观事物,属审美对象。就是说,在三个美的实例中,我们只找到了审美对象,人及人的意识,关系这样三个大的共同点,因为人的感受、思想、判断均属人的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只有对象、意识、关系这三个要素才是在每一个美的实例中都能见到的。这就意味着对象、意识、关系这三个要素是产生美的基本要素。只要我们抓住这三个基本要素,我们就能认识美。
大家知道,美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审美过程,美就不能产生,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而对象、意识、关系正是产生审美过程的必要条件。为捕捉到美,我们将收网,将由对象、意识、关系组成的大网缩小为由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关系所组成的小网,把审美以外的东西排除,这样我们就更容易找到美了。
有了审美对象,有了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又建立起了审美关系,美是不是就产生出来了呢?还不见得。我们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审出的不一定是美,很可能是丑。显然,美和丑是对立的,美不是丑,丑也不是美。但我们也知道,美和丑又是统一的,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因为美和丑是相对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形态或两种表现。就象一个黑白球的两面,从这一面看是白球,而从另一面看是黑球一样,美和丑就是审美关系这个大球中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并且是对立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之所以是对立的,是因为它们的时间指向不同。我们把指向未来的状态叫美,把指向过去的状态叫丑。
因为美是审美关系中指向未来的状态,而未来又是我们生命本质的指向,因而审美关系中这种指向未来的状态就同我们的生命本质的指向相一致,相协调,于是我们就感到十分的和谐,感到十分的认同、十分的愉快。而丑是审美关系中指向过去的状态,它同我们生命本质的指向是不一致的,尽管它也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感觉,但我们却不认同它,因为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它同我们的理想是不和谐、不融合的。这里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与我们的生命本质是否和谐是我们判断美与丑的标准,也是我们区分美与丑的试金石。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给美下定义了。因此,我们给美下的定义就是:美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或描述一下"美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个定义给我们的印象。首先,美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虚体。因为构成美的三要素中的主要素"统一"是虚体,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形态。其次,产生关系的两个事物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而不是更大层次的物和人或客观和主观。因为客观、物、审美对象所描述的实体虽有相似的因素,但它们所描述范围、层次完全不同;主观、人、审美意识也是这样。第三,美这种关系形态不但需要人的参与,而且还需要人来判定。人感到是否和谐是判断美产生的标准和条件。这样,"美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一定义给我们总的印象就是:美是人生活的产物,是人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的主观所追求的。它可以随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就象人的脸,不管它怎样运动变化都是人的脸一样,美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样一种关系存在,却是不变的。
美是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在考察了美的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总结,进而得出来的一个关于美的最新定义。这个定义与其他的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吗?它站得住脚吗?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吗?下面我们就把我们这个新定义同其他的关于美的定义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朱光潜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朱光潜给美下的定义同我们的新定义相比,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相似并不就是相同。首先,朱先生的定义不仅包含美,还把美以外的许多东西,比如善,都装进去了。而我们的定义比朱先生的定义外延要小得多,它不包含美以外的其它事物。其次,朱先生的主观和客观两词是绝对的,静态的;而我们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两词却是相对的,动态的,它随人的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第三,朱先生的定义是理论性的,而我们的定义是实践性的,它同我们在审美实践中的实际经验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定义同朱先生的定义相比是相似而不相同的。
其它的关于美的定义或类似定义的言论,同我们的定义的区别是明显的。比如,李泽厚: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吕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孙潜:美就是客观事物或社会生活能符合于人的生活理想的某些性质的综合的反映,就是人对现实所作的审美认识。徐于:美是生活中的真和善的巧妙统一。洪毅然:事物内在的好的品质之外部特征曰美。吴宗璜:美是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刺激与情感反应的功利关系。丁枫:美,就是当对象以它的感性形象表现了人的实践创造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社会实践的进步内容和理想,从而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的那种性质。易洪斌:美是人的积极本质的对象化,美,是人的自觉自由活动的产物,是人的积极本质在实践对象上的感性显现。王朝闻《美学概论》:我们初步认为,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张松泉:美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范围以内的具体感性的客体对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自身所具有的求真与向善的品格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展示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愉悦的观赏形象。简言之,当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对象化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上表现出来时,这就是美。《美学教程》: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达到的尺度与形式的统一即是美的本质的表现,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可以说美就是自由的形式,这是对于美的哲学回答。蒋孔阳:美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的感性形象,它具体地表现了人们肯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思想、意志、感情和愿望。高尔太:美是自由的象征,其本质是自然之人化。等等。这些关于美的定义、描述或言说,姑且不管它是否正确,最起码,它们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的缺陷,就是:我们不能用它们作为美的概念,并用这个概念去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美。尽管这些定义、描述或言说都部分地揭示了美的本质。
那么,"美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这一定义,是否可以作为美的概念应用在审美实践中,指导我们去判断客观事物中那些是美的,那些是不美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你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美,只要把这个事物作为你的审美对象,看它与你的审美意识是否和谐就行了;如果和谐,他就美,如果不和谐,他就不美或者丑。因为我们的定义不仅是对所有被称为美的事物的描述,同时也给出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美的方法或标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美的定义。
有了这个定义,有了美的概念,我们就能解释各种各样美的现象。比如:在大街上,有父子俩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姐在闲逛,她边嗑着瓜子边用优美的动作将瓜子壳扔掉。儿子的感觉是那小姐真美,而父亲的感觉却是那小姐真丑。为什么父子俩对同一个小姐有完全不同的审美判断呢?那是因为父子俩的审美对象并不相同,儿子的审美对象是小姐的外貌和动作,而父亲的审美对象却是小姐的行为或品格。小姐的外貌与儿子的审美意识很和谐,所以儿子感到美;而小姐的行为或品格与父亲的审美意识很不和谐,所以父亲感到丑。再比如:一个满月的晚上,张三同他中意的姑娘悄悄在一起,姑娘温柔地靠在他身旁;这时张三的心情好极了,他看见天上的月亮,觉得月亮真美,它明亮而温柔,美极了。但是,就在第二天,在同一个地方,张三望着同样的明月,却感到这月亮真丑,真讨厌。为什么呢?因为张三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张三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昨晚张三同姑娘约会时,正是明亮的月光让姑娘的父亲看见了他们的约会,而姑娘的父亲是不同意他们谈恋爱的,因而今晚姑娘不能来到他的身边。他感到是月亮惹的祸,月亮这个审美对象与他的审美意识不和谐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的事例很多。它们因物而不同,因人而变化。但是美作为客观存在却是相同的,美作为客观存在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变的,都是"好"的感觉。那么,美作为客观存在又是什么,或者说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从我们对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至于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任何关系,只要它发展变化成为"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样一种关系时,它就是美。因此,我们说美是相对的,美是动态的,美是发展的,美是变化的。而美的本质--关系本身--作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才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
我们说,美的本质是关系,这里的关系指的是"关系"本身,它是一个哲学上的本体概念,而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描述性概念,二者不能混同。哲学本体论的"关系",指的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物质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说,美从本质上讲是物质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
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美在关系的话。但狄德罗说的关系,指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狄德罗的关系是一个局部的部分的具体的小关系,与我们说的本体论的关系有所不同。我们国家的一些美学家,在美学研究中也隐约感到了美的本质是一种关系,但由于他们没有将美同美的本质区分开,经常把它们等同、混同,以至于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美的本质就是关系,而常常把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说成是美。比如:李泽厚"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徐于"美是生活中的真和善的巧妙统一。"吴宗璜"美是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刺激与情感反应的功利关系。"等等。遗憾的是:他们虽然隐约感到了美的本质是关系,却不清楚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于是,只好猜测,说一堆与关系有关的话,作为他们对美的认识。
关系是美的本质,但关系并不就是美。关系只是美的祖父,美间接地从他那里来。在美和关系之间还存在着一位父亲,这个父亲不是别人,他就是"善"。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普洛丁也认为:"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美源于善是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都感觉到的,只是他们不清楚美和善的本质都是关系,它们都从关系那里来,是关系的产物,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善是美的父亲,是因为人类在美与善这两种相似的关系中,首先感到的认同的是善,然后才感到和认同美。试问,一个不善的恶的对你有威胁的东西在你面前,你会感到美吗?不能。比如说,一只老虎我们感到它美,那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这条件和前提就是这只老虎对我们来说必须是善的,它没有伤着我们的可能。如果将这条件或前提取消,一只大老虎突然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感到它美吗?恐怕那时你只有吓死的感觉吧。因此我们说善是美的前提和保证,是美的父亲,而美是善的儿子,是善的进级,善的升华。
在我们的语言中,善和美两个字的型和音就揭示了善和美的关系,即:它们同属羊,羊言就善,羊大就美。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对善和美就有确定的认识。只要我们听到羊的叫声,就可以确认羊的存在;只要有羊,我们就感到善,不管这羊是大是小、是多是少。而要让我们感到美,这只羊就必须是大羊才行,只有这只羊大了、肥壮了才能让我们感到美。这也说明善是美的父亲,美以善为根据,没有善就没有美是我们先人就认识到的,并不是我们新的发现。我们重新提起并明确美与善的关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美、理解美、实践美。因此,根据美与善的关系,我们对美还可作如下表述,就是:美是善中之善。或,善之又善曰美。

❺ 梁刚的主要荣誉

执行主编:
《网络文化丛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自2009年起陆续推出。
《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副主编:
《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网络文化多棱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编: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批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出版社2005年版。
《大学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专着:
《解读<谈美书简>》,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理想人格的追寻——论批评家李长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章:
1999年1月22日,《回应与反思——读“娱乐文化研究丛书”》,《人民日报》。
1999年2期,《文化启蒙冲动的审美置换》,《浙江学刊》。
2001年6月7日,与人合写《辩证批判与对话——评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光明日报》。
2001年7月4日,《语言观与诗学观的革新》,《中华读书报》。
2001年9月8日,《互动中的对话》,《中国文化报》。
2001年6期,《李长之论语言与人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6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综述》,《文艺争鸣》。
2002年5月,译文《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学刊·第二辑》。
2002年5月,译文《作为分析工具的小说性》,《文学理论学刊·第二辑》。
2004年3期,《在游戏中改变世界——论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年9期,《当代西方网络传播研究概观》,《国外理论动态》。
2005年6期,《论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1期,《网络鲁迅批评的意义与局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❻ 英语专业的学生考研新闻业务要做什么准备呢

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1.要勤学苦练。学英语没有捷径可走,要真正掌握英语,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非下苦功夫不可。下苦功夫就是要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各项技能达到纯熟的地步。语言知识应该了解,但不下苦功在听、说、读、写上练习,仅靠死记硬背一些孤立的单词、一些语法条条,是很难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的。应该是Learning English而不是Learning about English。就像学游泳、跳芭蕾舞一样,对其理论掌握再好,不通过反复训练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2.要持之以恒。学习英语既然是练功夫的过程,就并不是那么轻松。要不怕困难,坚持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日积月累,付出长期的努力。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要过语音关。语音是学习英语的第一关。不掌握正确的发音,就不敢大声朗读和对话,句子不能上口,后续的训练就难以进行。要仔细听老师的发音和录音带,大胆实践,反复模仿,对比纠正。不要怕出错。对中国学生来说要达到发音完全正确并非一日之功,要有信心,有耐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2.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如英语语音中的短元音、辅音连缀,以摩擦音、破擦音收尾音节等在汉语中都没有。英语有形态变化,如名词复数变化、动词时态变化等,而汉语基本上没有。英语语法和句子结构同汉语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学生的汉语习惯已相当牢固,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用汉字注音,不要用汉语句子套用英语句型。一旦通过大量的阅读,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产生英语语感,就会逐步减少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的机会。
3.掌握规律,事半功倍。虽然学习英语没有捷径可走,但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记忆单词,要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即掌握拼读规则,按前缀、后缀同词根或词干的复合关系,按反义、同义和同音关系,以及按单词在句子或语言环境中的关系来记单词就很容易记住,也有兴趣。学习语法也是一样,掌握词形的变化、句型的变化是学习语法的关键。规则很多,各种规则也有例外,要灵活记忆,不能死记规则,以偏概全。
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英语学习作为一门语言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任何人是可以掌握的。一般地说,英语学习的原则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李扬的疯狂英语提倡,首先建立起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大量地模仿,疯狂地操练,大声地朗读,最后达到自如地说英语,他的方法对提高说英语的能力很奏效。钟道隆教授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学成出国当口语翻译,并创造了逆苦恼、逆急于求成、逆速成的逆向学习英语的方法。他还提出学习英语要遵循听、写、说、背、想的方法,他的方法强调以听为主,并且把所听到的内容全部写下来。尤其是他的学习精神最可佳,他学习英语用坏了十几台录音机,你可想象他听了多少英语;用完的圆珠笔芯几乎装满了一个一拉罐,你可想象他写了多少,在一年半内,累计业余学习英语时间大约三千小时,也就说每天抽出几个小时来学英语。如果我们做到他那样,一定也能学好英语。最重要的是坚持,只要能下定决心,坚持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学习英语,战胜自我最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注意方法,循序渐进 决心下定,还注意学习方法,有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不同的学习目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学习英语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要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也就是说,发音要正确、基本词汇要掌握牢、基本句式要熟练、基本语法要会用。(1)要过好语音关。把每一个音标发正确,注意改正有问题的音素,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音素,尽早地掌握国际音标,并尽量的掌握一些读音规则,尽快地能利用读音规则来拼单词,掌握读音规则对单词的记忆和拼写非常有用。(2)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英语词汇是一难关,学习单词要从单词的形、音、义这三方面去掌握,要注意单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用法,要学会一些构词法的知识,来扩展词汇量。学习单词要在语言材料中去学,要结合词组,通过句子,阅读文章来活记单词,死记的单词是记不牢的。坚持在读、说前,先反复听,听的时候反应单词、句子的意思和节奏,想一下单词的拼法、句子结构。并要同学习语法规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3)掌握好基本语法。语法在学习英语中也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把握住英语的基本规律,死的语法规则要记住,活的规则要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掌握。总之学习英语要通过听、说、读、写、译来进行操练,不但要注意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质量,尤其是基本知识要掌握的准确,熟练。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提前预习,有的放矢 作为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对要学的课文提前预习。首先在音标的帮助下试着拼读单词,也可以借助配套磁带反复听,对比一下,把握不准的要标出来,注意上课老师的发音,还要记一下单词的汉语意思和词性。借助课文的注释或辅导材料,预习一遍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课时注意听这些地方。总之,预习的目的是熟悉要学的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矢。 认真听课,积极配合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场所。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老师一方引导学生搞好课堂教学是很必要的,但也需要学习者的积极配合。上课要专心听讲、作好笔记、认真操练、积极思考。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讲到的,要向老师提出,把问题搞清楚,老师讲授的问题,先注意听,下课后整理一下笔记,反复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抓住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总之,上课时要做到耳听、眼观、嘴动、脑想,调动起多个感官来。 完成作业,找出问题 学完每一课,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一定不要看参考书上题的答案,做完后再对答案,对于作业中所出现的不明白的问题,应该记下来,等下次上课时提出来。做作业是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消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完成规定的作业,笔头作业要动一动笔,口头作业要动一动嘴,提高听力要练一练耳,课文在听和读的基础上,最好背诵某些精彩段落。总之,要做大量的练习,英语是练出来的, 一定不要偷懒。 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学会了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遗忘,但学语言有遗忘现象是正常的。更不必因为有遗忘现象而影响自己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决心。问题在于怎样来减轻遗忘的程度。善于类比,总结知识,把新学的知识同过去学的有关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和联系。建立错误档案记录,加深印象,以避免再反同样错误。我们大部分知识和技能是靠重复获得的,及时复习对于记忆非常必要,学英语就是要坚持天天不断的练,不断地重复基本句型,常用词汇和基本语法等。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 总而言之,只要你能做到下定决心学,注意学习方法,把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及时复习这些环节作好了,你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回答者:盗版知道 - 秀才 二级 7-16 17:28

新闻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 课号:0202015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并能用以分析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实践,为从事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业务方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讲授理论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阐述新闻性质与价值;揭示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新闻工作的原则和业务基准。
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项德生、郑保卫,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现代新闻理论,刘建民,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当代新闻学,郑旷主编,长征出版社,1987年版。
4.系统理论新闻学,王益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学 课号:0202016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和探讨关于广告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规律的应用科学。学习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广告及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广告运动的市场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广告运作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为进一步地学习广告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学科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广告调查、广告策略、广告创意与策划以及广告的经营与管理等基本内容进行重点讲授,探讨广告及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并结合广告实践进行个案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实地考察。
教材:广告学教程,张金海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1.当代广告学,第七版,威廉·阿伦斯,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现代广告学,何修猛着,复旦大学版社,1998年版。
3.广告运动策略新论,舒尔茨等着,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4.广告学原理,樊志育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 课号:0202017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了解实施这一活动的行为规范,以指导新闻采访实践。
课程内容:采访的性质、特点,采访的哲学基础,采访的工作路线,采访的思维方式,采访的一般程序、手段和技巧,采访的心理分析与控制。
教材:新闻采访学教程,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书:
1、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2、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尹德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文案写作 课号:0202018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关于广告文案写作基本知识和理论及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主要让学生了解广告文案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广告文案的各种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广告文案的创意及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广告文案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广告文案写作的特殊要求和写作方法,各种广告文体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广告文案的创意。
教材: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丁柏铨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理论广告写作,方蔚林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广告文案写作,高志宏、徐明智着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广告文案写作50法和精彩实例,迟双明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4.广告文案写作,张微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经营管理 课号:02020211

课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理论,懂得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之道,并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媒介市场调查,训练能力,为媒介经营与管理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媒介在报纸发行、广告业务、多种经营等方面的经营知识和理论;二是新闻事业管理的学科性质、管理体制,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以及新闻业务活动、经营活动、财务、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方面管理的系统知识和理论。
教材:媒介管理学,邵培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媒介市场管理与资本运营,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广播电视管理学,徐丽玲、王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传媒营销与管理,朱春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4.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黄升民、丁俊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名称:传播学 课号:0202022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和探讨关于传播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学习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关于传播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探求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和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考察、分析各种传播现象,为更好地学习新闻传播和广告传播打下必要的传播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通过对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讲解,探讨传播学的一般规律,着重掌握人际传播、文化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认识传播学理论研究对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
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
1.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等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等着,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传播学史,罗杰斯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传播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摄影 课号:0202023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传统光学相机以及数码照相器材,同时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采访的特点,及其与其它门类采访的异同,以及摄影采访的表现原则,手段及传播效果。
课程内容:讲授有关相机的主要装置及使用常识,介绍新闻摄影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摄影采访拍摄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题材的新闻摄影的特点。
教材:摄影技艺教程,颜志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新闻摄影学概论,许必华主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现代新闻摄影,卜新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周家群,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美)保罗·M·莱斯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电视新闻 课号:0202024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电视新闻学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的特性和规律,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电视新闻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对照报纸、广播、照片,讲解电视新闻的摄像,现场采访,节目编辑和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教材:电视新闻学,叶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书:
1.电视节目学概要,壮春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电视新闻报道学,郑祖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电视新闻编辑教程,周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吴郁、侯察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电视采访学,朱羽君,雷蔚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写作 课号:0202025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通过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具备新闻写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写作的原则和要求,新闻写作的选择,新闻写作的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体讲授消息,通讯,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文体和报道形式的特征、功能,各自不同的基本理论和写作方法。
教材: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书:
1.现代新闻写作学,张惠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记者传播模式论,王中义,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4.新闻报道学,桑义燐,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评论 课号:0202026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研究新闻评论功能、写作规律的科学。学习新闻评论旨在教育学生把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作用,把握新闻评论写作的要求和方法,具备新闻评论写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介绍新闻评论的特点、任务和作用,全面讲述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基本理论,系统讲授评论文体不同种类的特征、功能及各自的写作要略。
教材:新闻评论学教程,胡文龙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书:
1.当代新闻评论写作,陈世涛、胡思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新闻评论学通论,吴庚振,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广播评论,仲富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李文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广播新闻 课号:0202027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讲授广播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广播这种媒体的基本特性和规律,掌握广播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和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广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对照其它媒体讲解广播新闻采访的技巧,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材:广播新闻报道,王文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广播新闻实务,曹璐、吴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播音学简明教程,吴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周小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录音与放音,[英]格·阿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编辑 课号:0202028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新闻编辑是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和方法,讲解选稿、改稿、制作标题、版面编排的要求,以及组织报道的一般知识。
教材:新闻编辑学,吴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1.现代新闻编辑学,胡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1998年版。
3.新闻编辑,许正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现代新闻编辑学,王晓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作品评析 课号:0202029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新闻评析的一般规律,认识新闻评析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新闻评析的方法,并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评析实践,进一步深化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新闻作品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新闻评析的特征、目的和意义;新闻评析的方法、思路和原则;新闻评析的基本类型;评析作品的写作;评析者素质的要求等。此外,引导学生对不同新闻媒介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材: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通讯范文评析,丁柏铨、胡素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消息范文评析,刘保全、彭朝丞,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时统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樊凡、时统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5.广播电视新闻范文评析,孟建、祁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6.新闻评论范文评析,刘根生,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 课号:0202030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学科。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从中把握其不同时期发展的联系,以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内容: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为框架,重点讲授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传媒事业发展情况和主要传媒、传媒人、大众传播思想等。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传媒业情况的介绍和评价,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每一个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丁淦林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百年报人之路,曾宪明,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外国新闻事业史 课号:0202031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西方国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及内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求开拓视野、有所借鉴,提高对西方新闻事业的鉴别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西方国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内在规律,介绍西方主要国家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手段的产生和发展,新闻文体的发展,文化、印刷、发行的演进过程,新闻机构组织、从业人员及新闻事业的管理,新闻教育、新闻研究、新闻出版的情况等。
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外国新闻事业史,梁洪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1988年版。

课程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着作选读 课号:0202032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学习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体系,掌握党报的党性原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课程内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各时期的新闻论着、新闻活动、新闻思想、新闻体系。特别是党报发展的规律、党报的党性原则等新闻界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他们的新闻思想及新闻活动的经历,以及他们为悍卫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斗争的精神,结合马列恩的原着,联系当前实际,在原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简史,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马克思主义经典新闻着作选读,自编。

课程名称:新闻美学 课号:0202033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选修课。它主要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学习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旨趣和审美能力,并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加强新闻审美的自觉性,使所学知识得以具体运用。
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美学理论问题。
教材:新闻美学,季水河,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
1.新闻审美,杨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新闻与美学漫谈,宋汉炎,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学教程,周忠厚,齐鲁书社,1988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道德法规 编号:0202034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选修课。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去观照、分析中国新闻法规与新闻伦理的实践活动,把握其内部规律,进而提高遵守相关法纪与职业道德要求的自觉性。
课程内容:新闻法规部分在介绍基本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新闻事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新闻、广告及各类信息发布与管理的法律规定;新闻侵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新闻泄密及其他违法行为的认定与处罚。新闻职业道德部分在介绍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讲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材: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黄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书:
1.新闻法制学初论,曹瑞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2.新闻工作者与法律,王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新闻职业道德教程,陈桂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法学,顾理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❼ 《素描进阶教程》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素描进阶教程》(基蒙・尼克莱代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hOu0GteHSNGPTeKCMtRFuA

提取码:mg3j

书名:素描进阶教程

作者:基蒙・尼克莱代斯

译者:王毅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7

页数:176

内容简介:

完美自然的素描方法只有一种,它不是技巧,不是美学或某种艺术理念,它仅仅依靠一种准确观察,我指的是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与观察对象的物理接触 。——尼克莱代斯

❽ 世界上最奇特的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

一位名叫Janjaap Ruijssenaars的德国建筑师,花了六年的心血研制出了一张靠悬力和几根细线吊在半空中的床,将其命名为"飘浮床"。据说,睡在这张舒服的床上,可以让人们疲倦一天的身心得到最大放松,况且床在半空中,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另外它还有个优点,那就是家里的宠物不可能再轻易跳到床上撒野了。
但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床了---人民币1200万元,还是不含税的,就算考虑买尺寸只有五分之一大小的版本,也要120万元人民币。有人戏言:"万一在睡觉途中,突然停电了,那不是要从半空跌下来?这医药费谁来赔?

❾ 周志强的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周志强 男,1969年出生,汉族,山东滨州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王一川教授,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从周星教授进行影视艺术学方向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职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师至今。
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学术任职
中华美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天津写作协会副秘书长;明道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大学语文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天津美学学会会员;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主讲教师;北京师大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讲教师。曾任《语文报·大学语文专版》执行主编、《中国图书评论》学术现场与读书一问栏目主持人; 1. 《历史的诗学对话》,《文艺研究》2004年6月(《文学新书评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私人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转型与裂变》,《文艺研究》2007年5月;
3. 《作为文人镜像的现代韵白——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分析》,《文艺争鸣》2004年2月;
4. 《“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5. 《现代性诗学中的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2月;
6. 《先锋命名的历史语境透视》,《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4月;
7. 《书写概念的产生及其意义》,《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9);
8. 《语言拯救记忆》,《福建论坛》2001年6月;
9. 《重写20世纪: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与文体形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3)
10. 《小说如文》 《文学与文化》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 《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 《从文化认同到奇俗异观:新民俗舞蹈及其他》 《艺术评论》2009年第8期;
14. 《生产“大众”》,《中国美学年鉴》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
15. 《网路时代的私人生活》,《文景》2005年7月;
16. 《博客与大众的自我生产》,《文景》2005年10月;
17. 《汉语的无纸写作时代》,《艺术广角》2001年4月;
18. 《孙颖舞蹈:静悄悄的美学革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4月;
19. 《博客与知识份子的网路生存》 《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20. 《寻绎思想境遇的关键时刻》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1期;
21.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3期;
22. 《诗话哲学与历史批判》(会议发言稿)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8期。
23. 《神话、想象与地理》(对话)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9期。
24. 《从纯审美到泛审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月(《哲学年鉴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6. 《话语分裂与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 《山寨文化的消费想象》, 《人民论坛》2008年2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2);
28. 《“网络知情权”,一场虚幻的狂欢?》 《人民论坛 》2009年第3期上;
29. 《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期下
30. 《误读中国与形象重塑》 《人民论坛 》2009年第4期下;
31. 《对“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
32. 《“注水现象”的另类解读》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
33. 《热捧专家与管理危机》 《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
34. 《“媒介调查”与社会良心》 《人民论坛》2009年第15期;
35. 《公民问责与政治信赖》 《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
36. 《网络广场的非理性缺陷》 《人民论坛》2009年第16期;
37. 《媒体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产》 《人民论坛》2009年第25期;
38. 《从新闻奥巴马到电影奥巴马》, 《人民论坛》2009年第29期;
39. 《“强大弱势群体”的“被”后焦虑》 《人民论坛》2009年第19期;
40. 《学术轻飘飘 思想夜深沉》,《江淮晨报·合肥客》2010.04;
41. 《后情感时代的文化表情》,《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7月;
42. 《德勒兹、鲁赛尔乃至陈冠希,大众文化还能造神吗?》,《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5月;
43.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谈王小帅电影<左右>》,《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4月;
44. 《媒介改变社会 改变生活》,《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45. 《在媒介裂缝中走失》,《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46. 《图像 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期。
47. 《李安的文化诡计》,《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2期。
48. 《电视广场里的“吵女”》,《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8期。
49. 《“国家主义”之后的梦想成真》,《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10期。
50. 《中国大片的视觉殖民时代》,《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
51. 《文的教育与文的阐释》,《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2. 《汉语的四类修辞形态》,《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3. 《简论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4月;
54. 《小沈阳:埋葬了文化小品时代》 《东方早报》2009年4月28日;
55. 《青春文化高开青年文化低走》 《东方早报》2009年5月4日;
56. 《建国大业 一场后现代视觉旅游》 《东方早报》2009年9月21日;
57. 《蜗居与大型资本的两种面孔》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1日;
58. 《“30秒中国”背后的文化战略转型》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02日;
59. 《三枪:张艺谋诱惑机制中的傻乐至死》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6日;
60. 《反故事:田苏菲的神话》 《文学报》2009年4月9日;
61. 《新官场小说的市侩主义》 《文学报》2009年11月19日;
62. 《“恶搞”流行:新旧媒体冲突的结果?》 《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1月;
63. 《身体的诗意栖居》 《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4日;
64. 《2008长篇小说推荐》,《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
65. 《点评2009高考作文》,《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
66. 《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8日第7版;
67. 《写点儿小感觉》,《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8. 《王小波的坏》,《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9. 《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准确》,《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0. 《来点儿陌生化》,《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1. 《文章是想象》,《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2. 《一首诗的形象解读》,《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3. 《写有意味的语言》,《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4期;
74. 《媒介时代,汉语怎幺了?》,《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5. 《饿不死的杂种》,《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期;
76. 《小团圆的热销与文学阅读的退化》,《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2期;
77. 《什刹海:现代北京的古典传奇》,《环球旅游》2006年第9期;
78. 《20年前的那些爱情》,《学汉语》2004年;
79. 《〈雷雨〉叙事策略的修辞论阐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月;
80. 《想象先锋》,《艺术广角》2001年1月;
81. 《民族认同的狂想与英雄神话的升腾》,《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2001年2月;
82. 《英雄叙事及其终结》,《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3. 《先锋:我们对它期待什么》,《山花》2001年2月;
84. 《自我焦虑的修辞术》,《大舞台》1998年6月;
85. 《经典话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6月;
86. 《历史的叙事化与叙事的历史化:杰姆逊的诗学建构》,《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3月;
87. 《雷雨的叙事策略》,《西北论坛》1998年1期;
88. 《百年一金庸》,《滨州日报》1992年9月5日;
89. 《武功描写的审美内涵及社会情绪渗透》,《滨州师专学报》1992年3期;
90. 《试论新派武侠小说哲理型的武功描写》,《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1期;
91. 《建设现代化校园语言环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滨州师专学报》1996年3期;
92. 《英雄叙事诗的历史性终结》,《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4月;
93. 《审美系列课程的设置及其意义》,《中国学校教育研究》,论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
94. 《作者是怎么死的》,《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3月;
95. 《告别英雄》,《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
96. 《试论作者死亡》,《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2月;
97. 《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改》,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期)
98. 《电影贺岁化与“傻乐时代”的文化消费》,《东方早报》2010.1.25
99. 《天天春晚:是悲是喜?》,《东方早报》2010.2.05
100. 《中国的“青春期烦恼”——焦虑背后的中国社会变局》,《人民论坛》(总280期),2010年1月(下);
101. 《“80后”集体焦虑是社会转型的代价》,《东方早报》2010.3.19.
102. 《3D时代的新视觉霸权》,《东方早报》2010.3.30.
103. 《何处安放赵本山的“慈悲”》,《东方早报》2010.4.14.
104. 《尊严的逻辑》,《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
105 《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1全文转载,《新华文摘》、《高校文科文摘》摘要转载);
106. 《官员问责的更深层面》,《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107. 《国强民窘为何愈演愈烈》,《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110. 《诱惑机制下电影的奇观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8日;
111. 《3D大片时代的新视觉霸权》,《艺术广角》2010年第3期;
112. 《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人民论坛 》2010年第18期;
113. 《唐山大地震:灾难叙事下的泡沫情感》,《东方早报》2010年7月26日;
115. 《“追风族”的集体焦虑症》,《人民论坛 》2010年第22期;
116. 《导演们为何偏执于“清纯”》,《东方早报》2010年08月13日;
117. 《老男孩与理想承诺的落空》,《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6日;
121. 《利益性政治与公益型政府》,《凤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5期;
122. 《信赖透支背后的危机》, 《凤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6期;
123. 《从现实主义到傻乐主义》,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24. 《赵本山的现实世界》, 《中国报道》2010年第12期;
12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子弹在飞》, 《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0日;
126. 《普通人生命经验的鲜活表达》, 《辽宁日报》2010年12月17日;
127. 《“凝视”塑造的“凝视者”》, 《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
128. 《期待专家型社会》,《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
129. 《赵本山的“俗人控”》,《东方早报》2011年2月9日;
130. 《“小清新”敌对“小资”》,《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
131. 《恐慌闹剧与断裂的沟通体制》,《人民论坛 》2011年第10期;
132. 《穿越剧 年轻人的情感旅游》,《东方早报》2011年4月25日;
133. 《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21世纪长篇小说的五种文体图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34. 《景观化的中国》,《文艺研究》2011年第4期;
135. 《高速路口的政治隐喻》,《人民论坛》2011年第13期;
136. 《从娱乐到傻乐——漫谈中国大众文化》,《天一讲堂.2010》,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3月; 1.《我点击我存在:网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你酷我评:英雄流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3.《定格:世界名着经典人物志》(与人合着),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3月。
4.《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参编教材
1. 《美学与美育》(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8万字,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2.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2万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3. 《美学教程》(复旦博学 21世纪重点教材)担任第7章共计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文学概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写,共计8万字。王一川教授主编,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已完成项目: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十年代媒体与文学》(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省部级项目)。自筹资金,已完成。
2.《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负责人(省部级重点项目)。赞助资金2万元,已完成。
4.《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南开大学青年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5.《白话文与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南开大学文科创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
6.《审美课程的设置》,滨州师专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2千元,已完成。
7.《金庸小说修辞论阐释》,滨州师专青年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3千元,已完成。
进行中项目:
《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主义文体变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阅读全文

与美学教程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加莎无人生还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256
能看的那种网你知道几个 浏览:115
关闭命令在 浏览:660
吃鱼子全死了的电影 浏览:551
柬爱女老板开美容院的女主叫什么 浏览:337
在线观看地址有推荐吗 浏览:709
铁岭新玛特大地影院节目表 浏览:181
gui编程前途 浏览:641
山东学英语app软件定制哪里好 浏览:477
民国和现代来回穿越小说 浏览:692
phpwebservice搭建 浏览:253
安卓机器为什么会卡顿 浏览:881
邮政信用卡app是什么 浏览:666
怎么查以前电影的场次 浏览:465
穿越古代猎艳 浏览:805
python语言参考手册 浏览:824
买药上门app哪个靠谱 浏览:901
电影鬼片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259
三个外国妹子上山碰到三个鬼电影 浏览: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