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训练pdf
第一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解释下列字含义(1)虎以为然然:__对,正确__(2)兽见之皆走走:_逃跑___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第二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取之信然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尝_曾经,有一次___(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_跑去__(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3。
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着结合原文分析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第三篇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 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翻译:①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善,精通,擅长。
②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③邑令:县令。
④漫:漫不经心,随便。⑤旦:早晨。
⑥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⑦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物色:察看;观察⑨逮:等到,及。
⑩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⑾然:这样。
⑿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第四篇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 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 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 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 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 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B。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①古称为君难C。
②不可为我轻动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D。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
“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
“乃”:①才;②是。C。
“为”:①做;②为了。 D。
“于”:①在;②比。答案:A9。
康熙曾满怀 *** 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⑤尝勉上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A。
①②⑥B。①④⑤C。
②③⑤D。③④⑥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后,被尊为。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
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
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
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 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
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 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
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
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文中的 之 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
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
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
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
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
若没有网络帐号,可以点击网络页面右上方“登录”里面注册一个。
下载网络文档方法:点击网络页面上方搜索框上面的“文库”→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右边“搜索文档”。在出来的结果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档,点击文档标题进入文档内容页面,点文档内容页面下方“下载”,按提示操作即可。
提示:有的文档需要一些文档积分,如果自己网络帐号里的文档积分不够会提示无法下载。主要获取文库财富值的途径:1:注册新用户可以免费获得系统赠送的2个财富值;2:在文库个人中心接受并完成系统任务可获得10财富值(点文库页面右上方“我的文库”):3:评论文档,评论1次1分,每天最多5分。
点击文档页面右边当前文库信息下的“五角星”评论;4:自己上传文档,并对文档设置财富值,别人下载了即可获得别人的财富值;5:评论文辑。评论1次1分,每天最多5分,点击文辑页面的文档列表最下方的“五角星”进行评论:6:网络Hi的积分可兑换文库的财富值,200个积分可兑换10财富值,详情【点击文库页面上方搜索框右边“帮助”→如何获得积分】文库文章必须用浏览器本地下载,不能用外部下载工具(迅雷、电驴等),必须把外部下载工具关闭在下载,否则会出现乱码的。
⑵ pdf论语文言文白话文对照
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为政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9’哀公闻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第三‘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11。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着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着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
1:
电骡下载页:(目录下列)
/groups/academic
2:国学数典论坛(有很多下载资源,TXT的文件更小)
.cn/?fromuid=6196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版图书][PDF][石渠藏简发布]
诸子百家 古典名着 围棋书 (pdf包)
[推荐][任真先生扫描学术书籍资源下载索引][任真先生发布]
[英文圣经17种](Holy Christian Church Bible Ultimate Collect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word版,朱智贤着,仲夏夜之原创
【资源】我收集的一些心理学电子书
[资源][电骡古籍资源荟萃][转自国学数典论坛]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47本] [PDF][煤炭子鬼发布]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PDF]
金庸作品集
[综合][读书中文网书籍][PDF][wanqan发布]
[三联书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PDF]
[版本目录学图书][DJVU][任真先生扫图][落花轩主人转djvu并发布]
[灌水]我的电子书目
[中华书局][历代词全集系列][PDF][gconquer发布]
[三联书店][文化与生活译丛][PDF]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PDF][shuchuxs原创]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8种][PDF]
王力古汉语字典 同源字典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四库学合集][jpg][tif][任真先生发布] 3 1月7日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ISO-PDF][瑚琏先生发布] 2 1月7日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PDF][瑚琏先生发布] 4 1月3日
小澄兄告知的djvu格式书籍资源! 8 2007/12/17
[公告]本组讨论贴--可在此发表意见、申请链接 3 2007/10/30
[资料资源区][读书中文网][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pdf] 1 2007/10/29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65-70册 [DJVU]已经在verycd上发布 1 2007/7/29
[周作人着作集][PDF][桥十七发布]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论语十则 选自《论语》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太多了…你要查哪句就网络吧。
先贴上论语十二章的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么?”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有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那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孔子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短处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的说:“时间就想着江水一去不回呀!”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可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能改变志向。”12.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说:“广泛的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