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什么是一种带有命令的语言

什么是一种带有命令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3-03-02 07:20:53

① 什么是shell命令语言shell命令语言有什么作用

Shell本身是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它是用户使用Unix/linux的桥梁,用户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Shell完成的。Shell既是一种命令语言,又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命令语言,它交互式地解释和执行用户输入的命令;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它定义了各种变量和参数,并提供了许多在高级语言中才具有的控制结构,包括循环和分支。

它虽然不是Unix/Linux系统内核的一部分,但它调用了系统核心的大部分功能来执行程序、建立文件并以并行的方式协调各个程序的运行。因此,对于用户来说,shell是最重要的实用程序,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shell的特性极其使用方法,是用好Unix/Linux系统的关键。

可以说,shell使用的熟练程度反映了用户对Unix/Linux使用的熟练程度。

注意:单独地学习 Shell 是没有意义的,请先参考Unix/Linux入门教程,了解 Unix/Linux 基础。

Shell有两种执行命令的方式:
交互式(Interactive):解释执行用户的命令,用户输入一条命令,Shell就解释执行一条。
批处理(Batch):用户事先写一个Shell脚本(Script),其中有很多条命令,让Shell一次把这些命令执行完,而不必一条一条地敲命令。

Shell脚本和编程语言很相似,也有变量和流程控制语句,但Shell脚本是解释执行的,不需要编译,Shell程序从脚本中一行一行读取并执行这些命令,相当于一个用户把脚本中的命令一行一行敲到Shell提示符下执行。

Shell初学者请注意,在平常应用中,建议不要用 root 帐号运行 Shell 。作为普通用户,不管您有意还是无意,都无法破坏系统;但如果是 root,那就不同了,只要敲几个字母,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上面提到过,Shell是一种脚本语言,那么,就必须有解释器来执行这些脚本。

Unix/Linux上常见的Shell脚本解释器有bash、sh、csh、ksh等,习惯上把它们称作一种Shell。我们常说有多少种Shell,其实说的是Shell脚本解释器。
bash
bash是Linux标准默认的shell,本教程也基于bash讲解。bash由Brian Fox和Chet Ramey共同完成,是BourneAgain Shell的缩写,内部命令一共有40个。

Linux使用它作为默认的shell是因为它有诸如以下的特色:
可以使用类似DOS下面的doskey的功能,用方向键查阅和快速输入并修改命令。
自动通过查找匹配的方式给出以某字符串开头的命令。
包含了自身的帮助功能,你只要在提示符下面键入help就可以得到相关的帮助。
sh
sh 由Steve Bourne开发,是Bourne Shell的缩写,sh 是Unix 标准默认的shell。

ash
ash shell 是由Kenneth Almquist编写的,Linux中占用系统资源最少的一个小shell,它只包含24个内部命令,因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csh
csh 是Linux比较大的内核,它由以William Joy为代表的共计47位作者编成,共有52个内部命令。该shell其实是指向/bin/tcsh这样的一个shell,也就是说,csh其实就是tcsh。
ksh
ksh 是Korn shell的缩写,由Eric Gisin编写,共有42条内部命令。该shell最大的优点是几乎和商业发行版的ksh完全兼容,这样就可以在不用花钱购买商业版本的情况下尝试商业版本的性能了。

注意:bash是 Bourne Again Shell 的缩写,是linux标准的默认shell ,它基于Bourne shell,吸收了C shell和Korn shell的一些特性。bash完全兼容sh,也就是说,用sh写的脚本可以不加修改的在bash中执行。

大体上,可以将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两类: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编译型语言
很多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例如Fortran、Ada、Pascal、C、C++和Java,都是编译型语言。这类语言需要预先将我们写好的源代码(source code)转换成目标代码(object code),这个过程被称作“编译”。

运行程序时,直接读取目标代码(object code)。由于编译后的目标代码(object code)非常接近计算机底层,因此执行效率很高,这是编译型语言的优点。

但是,由于编译型语言多半运作于底层,所处理的是字节、整数、浮点数或是其他机器层级的对象,往往实现一个简单的功能需要大量复杂的代码。例如,在C++里,就很难进行“将一个目录里所有的文件复制到另一个目录中”之类的简单操作。
解释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也被称作“脚本语言”。执行这类程序时,解释器(interpreter)需要读取我们编写的源代码(source code),并将其转换成目标代码(object code),再由计算机运行。因为每次执行程序都多了编译的过程,因此效率有所下降。

使用脚本编程语言的好处是,它们多半运行在比编译型语言还高的层级,能够轻易处理文件与目录之类的对象;缺点是它们的效率通常不如编译型语言。不过权衡之下,通常使用脚本编程还是值得的:花一个小时写成的简单脚本,同样的功能用C或C++来编写实现,可能需要两天,而且一般来说,脚本执行的速度已经够快了,快到足以让人忽略它性能上的问题。脚本编程语言的例子有awk、Perl、Python、Ruby与Shell。因为Shell似乎是各UNIX系统之间通用的功能,并且经过了POSIX的标准化。因此,Shell脚本只要“用心写”一次,即可应用到很多系统上。因此,之所以要使用Shell脚本是基于:
简单性:Shell是一个高级语言;通过它,你可以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操作。
可移植性:使用POSIX所定义的功能,可以做到脚本无须修改就可在不同的系统上执行。
开发容易: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功能强大又妤用的脚本。

但是,考虑到Shell脚本的命令限制和效率问题,下列情况一般不使用Shell:
资源密集型的任务,尤其在需要考虑效率时(比如,排序,hash等等)。
需要处理大任务的数学操作,尤其是浮点运算,精确运算,或者复杂的算术运算(这种情况一般使用C++或FORTRAN 来处理)。
有跨平台(操作系统)移植需求(一般使用C 或Java)。
复杂的应用,在必须使用结构化编程的时候(需要变量的类型检查,函数原型,等等)。
对于影响系统全局性的关键任务应用。
对于安全有很高要求的任务,比如你需要一个健壮的系统来防止入侵、破解、恶意破坏等等。
项目由连串的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
需要大规模的文件操作。
需要多维数组的支持。
需要数据结构的支持,比如链表或数等数据结构。
需要产生或操作图形化界面 GUI。
需要直接操作系统硬件。
需要 I/O 或socket 接口。
需要使用库或者遗留下来的老代码的接口。
私人的、闭源的应用(shell 脚本把代码就放在文本文件中,全世界都能看到)。

如果你的应用符合上边的任意一条,那么就考虑一下更强大的语言吧——或许是Perl、Tcl、Python、Ruby——或者是更高层次的编译语言比如C/C++,或者是Java。即使如此,你会发现,使用shell来原型开发你的应用,在开发步骤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② LINUX快速入门第八章:Shell基础

我们平时所说的 Shell 可以理解为 Linux 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使用界面。Shell 为用户提供了输入命令和参数并可得到命令执行结果的环境。当一个用户登录 Linux 之后,系统初始化程序 init 就根据 /etc/passwd 文件中的设定,为每个用户运行一个被称为 Shell(外壳)的程序。

确切地说,Shell 是一个命令行解释器,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向 Linux 内核发送请求以便运行程序的界面系统级程序,用户可以用 Shell 来启动、挂起、停止甚至编写一些程序。

Shell 处在内核与外层应用程序之间,起着协调用户与系统的一致性、在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作用。图 1 是 Linux 系统层次结构图,Shell 接收用户输入的命令,并把用户的命令从类似 abed 的 ASCII 码解释为类似 0101 的机器语言,然后把命令提交到系统内核处理;当内核处理完毕之后,把处理结果再通过 Shell 返回给用户。

换句话说:

Shell 是一个用 C 语言编写的程序,它是用户使用 Linux 的桥梁。Shell 既是一种命令语言,又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Shell 是指一种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界面,用户通过这个界面访问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

Ken Thompson 的 sh 是第一种 Unix Shell,Windows Explorer 是一个典型的图形界面 Shell。

Shell 与其他 Linux 命令一样,都是实用程序,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一旦用户注册到系统后,Shell 就被系统装入内存并一直运行到用户退出系统为止;而一般命令仅当被调用时,才由系统装入内存执行。

与一般命令相比,Shell 除了是一个命令行解释器,同时还是一门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易编写,易调试,灵活性较强。作为一种命令级语言,Shell 是解释性的,组合功能很强,与操作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在 Shell 脚本中直接使用系统命令。大多数 Linux 系统的启动相关文件(一般在 /etc/rc.d 目录下)都是使用 Shell 脚本编写的。

同传统的编程语言一样,Shell 提供了很多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使 Shell 脚本编程更为有用,如数据变量、参数传递、判断、流程控制、数据输入和输出、子程序及中断处理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在 Linux 中操作的命令行界面就是 Linux 的 Shell,也就是 Bash,但是我们的图形界面是 Shell 吗?其实从广义讲,图形界面当然也是 Shell,因为它同样用来接收用户的操作,并传递到内核进行处理。不过,这里的 Shell 主要指的是 Bash。

Shell 脚本

Shell 脚本(shell script),是一种为 shell 编写的脚本程序。

业界所说的 shell 通常都是指 shell 脚本,但读者朋友要知道,shell 和 shell script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于习惯的原因,简洁起见,本文出现的 "shell编程" 都是指 shell 脚本编程,不是指开发 shell 自身。

Shell的分类

目前 Shell 的版本有很多种,如 Bourne Shell、C Shell、Bash、ksh、tcsh 等,它们各有特点,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最重要的 Shell 是 Bourne Shell,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此 Shell 的发明者 Steven Bourne。从 1979 年起,UNIX 就开始使用 Boume Shell。Bourne Shell 的主文件名为 sh,开发人员便以 sh 作为 Bourne Shell 的主要识别名称。

虽然 Linux 与 UNIX 一样,可以支持多种 Shell,但 Boume Shell 的重要地位至今仍然没有改变,许多 UNIX 系统中仍然使用 sh 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它的工作从开机到关机,几乎无所不包。在 Linux 中,用户 Shell 主要是 Bash,但在启动脚本、编辑等很多工作中仍然使用 Bourne Shell。

C Shell 是广为流行的 Shell 变种。C Shell 主要在 BSD 版的 UNIX 系统中使用,发明者是柏克莱大学的 Bill Joy。C Shell 因为其语法和 C 语言类似而得名,这也使得 UNIX 的系统工程师在学习 C Shell 时感到相当方便。

Bourne Shell 和 C Shell 形成了 Shell 的两大主流派别,后来的变种大都吸取这两种 Shell 的特点,如 Korn、 tcsh 及 Bash。

Bash Shell 是 GNU 计划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 GNU 系统中标准的 Shell。Bash 与 sh 兼容,所以许多早期开发出来的 Bourne Shell 程序都可以继续在 Bash 中运行。现在使用的 Linux 就使用 Bash 作为用户的基本 Shell。

Bash 于 1988 年发布,并在 1995-1996年推出Bash 2.0。在这之前,广为使用的版本是1.14,Bash 2.0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以及具备更好的兼容性。表 2 中详细列出了各版本的具体情况。

注意,Shell 的两种主要语法类型有 Bourne 和 C,这两种语法彼此不兼容。Boume 家族主要包括 sh、ksh、Bash、psh、zsh;C 家族主要包括 csh、tcsh(Bash 和 zsh 在不同程序上支持 csh 的语法)。

本章讲述的脚本编程就是在 Bash 环境中进行的。不过,在 Linux 中除了可以支持 Bash,还可以支持很多其他的 Shell。我们可以通过 /etc/shells 文件来査询 Linux 支持的 Shell。命令如下:

在 Linux 中,这些 Shell 是可以任意切换的,命令如下:

用户信息文件 /etc/passwd 的最后一列就是这个用户的登录 Shell。命令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root 用户和其他可以登录系统的普通用户的登录 Shell 都是 /bin/bash,也就是 Linux 的标准 Shell,所以这些用户登录之后可以执行权限允许范围内的所有命令。不过,所有的系统用户(伪用户)因为登录 Shell 是 /sbin/ndogin,所以不能登录系统。

笔记:

sh/bash/csh/Tcsh/ksh/pdksh等shell的区别

③ 指令是一种命令语言,它用来规定cpu执行什么操作以及操作对象所在的位置

CPU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指令是计算机规定执行操作的类型和操作数的基本命令。指令是由一个字节或者多个字节组成,其中包括操作码字段、一个或多个有关操作数地址的字段以及一些表征机器状态的状态字以及特征码。有的指令中也直接包含操作数本身。提取第一阶段,提取,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检索指令(为数值或一系列数值)。由程序计数器(ProgramCounter)指定存储器的位置,程序计数器保存供识别目前程序位置的数值。换言之,程序计数器记录了CPU在目前程序里的踪迹。提取指令之后,程序计数器根据指令长度增加存储器单元。指令的提取必须常常从相对较慢的存储器寻找,因此导致CPU等候指令的送入。这个问题主要被论及在现代处理器的快取和管线化架构。解码CPU根据存储器提取到的指令来决定其执行行为。在解码阶段,指令被拆解为有意义的片断。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一部分的指令数值为运算码(Opcode),其指示要进行哪些运算。其它的数值通常供给指令必要的信息,诸如一个加法(Addition)运算的运算目标。这样的运算目标也许提供一个常数值(即立即值),或是一个空间的寻址值:暂存器或存储器位址,以寻址模式决定。在旧的设计中,CPU里的指令解码部分是无法改变的硬件设备。不过在众多抽象且复杂的CPU和指令集架构中,一个微程序时常用来帮助转换指令为各种形态的讯号。这些微程序在已成品的CPU中往往可以重写,方便变更解码指令。执行在提取和解码阶段之后,接着进入执行阶段。该阶段中,连接到各种能够进行所需运算的CPU部件。例如,要求一个加法运算,算数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将会连接到一组输入和一组输出。输入提供了要相加的数值,而输出将含有总和的结果。ALU内含电路系统,易于输出端完成简单的普通运算和逻辑运算(比如加法和位元运算)。如果加法运算产生一个对该CPU处理而言过大的结果,在标志暂存器里,运算溢出(ArithmeticOverflow)标志可能会被设置。写回最终阶段,写回,以一定格式将执行阶段的结果简单的写回。运算结果经常被写进CPU内部的暂存器,以供随后指令快速存取。在其它案例中,运算结果可能写进速度较慢,但容量较大且较便宜的主记忆体中。某些类型的指令会操作程序计数器,而不直接产生结果。这些一般称作“跳转”(Jumps),并在程式中带来循环行为、条件性执行(透过条件跳转)和函式。许多指令也会改变标志暂存器的状态位元。这些标志可用来影响程式行为,缘由于它们时常显出各种运算结果。例如,以一个“比较”指令判断两个值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在标志暂存器上设置一个数值。这个标志可借由随后的跳转指令来决定程式动向。在执行指令并写回结果之后,程序计数器的值会递增,反复整个过程,下一个指令周期正常的提取下一个顺序指令。如果完成的是跳转指令,程序计数器将会修改成跳转到的指令位址,且程序继续正常执行。许多复杂的CPU可以一次提取多个指令、解码,并且同时执行。这个部分一般涉及“经典RISC管线”,那些实际上是在众多使用简单CPU的电子装置中快速普及(常称为微控制(Microcontrollers))。编辑本段基本结构CPU包括运算逻辑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运算逻辑部件运算逻辑部件,可以执行定点或浮点的算术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也可执行地址的运算和转换。寄存器部件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32位CPU的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类,它们用来保存指令中的寄存器操作数和操作结果。通用寄存器是中央处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指令都要访问到通用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的宽度决定计算机内部的数据通路宽度,其端口数目往往可影响内部操作的并行性。专用寄存器是为了执行一些特殊操作所需用的寄存器。控制寄存器通常用来指示机器执行的状态,或者保持某些指针,有处理状态寄存器、地址转换目录的基地址寄存器、特权状态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处理异常事故寄存器以及检错寄存器等。有的时候,中央处理器中还有一些缓存,用来暂时存放一些数据指令,缓存越大,说明CPU的运算速度越快,目前市场上的中高端中央处理器都有2M左右的二级缓存,高端中央处理器有4M左右的二级缓存。控制部件控制部件,主要负责对指令译码,并且发出为完成每条指令所要执行的各个操作的控制信号。其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微存储为核心的微程序控制方式;一种是以逻辑硬布线结构为主的控制方式。微存储中保持微码,每一个微码对应于一个最基本的微操作,又称微指令;各条指令是由不同序列的微码组成,这种微码序列构成微程序。中央处理器在对指令译码以后,即发出一定时序的控制信号,按给定序列的顺序以微周期为节拍执行由这些微码确定的若干个微操作,即可完成某条指令的执行。简单指令是由(3~5)个微操作组成,复杂指令则要由几十个微操作甚至几百个微操作组成。逻辑硬布线控制器则完全是由随机逻辑组成。指令译码后,控制器通过不同的逻辑门的组合,发出不同序列的控制时序信号,直接去执行一条指令中的各个操作。编辑本段发展历史CPU这个名称,早期是对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或电脑程式的逻辑机器的描述。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将计算机本身也包括在内。诞生中央处理器(Intel)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集成电路的大规模使用,把本来需要由数个独立单元构成的CPU集成为一块微小但功能空前强大的微处理器时。这个名称及其缩写才真正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与早期相比,CPU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都有了戏剧性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1971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公司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就通过它来的“CPU历史之旅”。起步的角逐中央处理器(Intel)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把这些指令集中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公司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公司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微机时代的来临中央处理器(概念图)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的PC(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早期的CPU通常是为大型及特定应用的计算机而订制。但是,这种昂贵为特定应用定制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开发便宜、标准化、适用于一个或多个目的的处理器类。这个标准化趋势始于由单个晶体管组成的大型机和微机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而加速。集成电路使得更为复杂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中设计和制造出来(在微米的量级)。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l公司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中央处理器(AMD速龙64FX概念图)1985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Intel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高速CPU时代的腾飞1990年,Intel公司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SL与80386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1989年,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公司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了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1990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DX2由于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CPU的标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这一类数字设备(香港译为“电子零件”)在现代生活中中央处理器(Intel)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有限应用专用的计算机。现代微处理器出现在包括从汽车到手机到儿童玩具在内的各种物品中。编辑本段性能指标主频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GHz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GHz至强(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GHzItanium2大约跟4GHz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外频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与主板前端总线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又很容易被混为一谈。前端总线(FSB)频率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中央处理器(Intel)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亿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MCH),I/O控制器Hub和PCI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Intel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CPU的位和字长中央处理器(德州仪器)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倍频系数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主频而得到高倍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少量的如Intel酷睿2核心的奔腾双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锁倍频,而AMD之前都没有锁,现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锁倍频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倍频,调节倍频的超频方式比调节外频稳定得多)。缓存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L1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L2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在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L3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着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L3缓存的Xeon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CPU扩展指令集CPU依靠指令来自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指令集共有四个种类),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MediaExtended,此为AMD猜测的全称,Intel并没有说明词源)、SSE、SSE2(Streaming-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Extensions2)、SSE3、SSE4系列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

④ Shell脚本的概念区别

给脚本加上执行权限chmod
u+x
a.sh,
而后就可以直接用全路径来执行脚本了,比如当前文件夹下用./a.sh,如果如果脚本所在目录在path环境变量之中,
则直接用a.sh即可(这和运行我们自己编写的程序是一个道理)sh/bash
./a.sh
这种情况不需要脚本具有执行权限以上两种执行方式都是在子shell中执行的,也就是说当前shell需要启动另外一个shell,用来执行a.sh内的命令source
./a.sh
.
./a.sh(注意前面的
.
)以上两种执行方式是在当前shell下执行,并不需要建立子shellsource和
.
命令的作用:用来执行一个脚本
前两种方式和后两种方式的另外区别:如果你在一个脚本里export
$kkk=111
,如果你用./a.sh执行该脚本,执行完毕后,你运行
echo
$kkk
,发现没有值,如果你用source来执行
,然后再echo
,就会发现kkk=111。因为调用./a.sh来执行shell是在一个子shell里运行的,所以执行后,结构并没有反应到父shell里,但是
source不同它就是在本shell中执行的,所以可以看到结果。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一种带有命令的语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暗黑破坏神3如何下载亚洲服务器 浏览:949
linux中ftp服务器地址怎么看 浏览:434
ansys命令流do 浏览:122
单片机6502 浏览:765
自助洗车有什么app 浏览:937
程序员离职率多少 浏览:322
程序员那么可爱电视剧今天没更新 浏览:337
我的世界地形算法 浏览:343
台湾dns的服务器地址云空间 浏览:288
音乐喷泉软件要什么加密狗 浏览:501
androidhttpmime 浏览:774
威科夫操盘法pdf 浏览:981
算法可以用图表表示 浏览:949
山西太原php 浏览:274
常用cmd网络命令 浏览:677
hashmap7源码分析 浏览:899
搜索引擎原理技术与系统pdf 浏览:362
运动估计算法python 浏览:861
java正则1 浏览:539
redhatlinux最新 浏览: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