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DK程序是什么
是软件开发工具包。
一般是一些被软件工程师用于为特定的软件包、软件框架、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等创建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的集合。
软件工程师通常从目标系统开发者那里获得软件开发包。为了鼓励开发者使用其系统或者语言,许多SDK是免费提供的。SDK经常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有时也被作为营销手段。例如:甲产品或许会免费提供构件SDK以鼓励人们使用它,从而会吸引更多人由于能免费为其编程而购买其构件。
(1)android浏览器sdk扩展阅读
sdk背景
Android是谷歌(Google)公司推出的手机开发平台。与iPhone相似,Android采用WebKit浏览器引擎,具备触摸屏、高级图形显示和上网功能,用户能够在手机上查看电子邮件、搜索网址和观看视频节目等.
比iPhone等其他手机更强调搜索功能,界面更强大,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全部Web应用的单一平台。
Android平台提供了一个SharedPreferences类,它是一个轻量级的存储类,特别适合用于保存软件配置参数。使用SharedPreferences保存数据,其背后是用xml文件存放数据,文件存放在/data/data/<package name>/shared_prefs目录下。
SharedPreferences,它是Android提供用来存储一些简单的配置信息的一种机制,例如,一些默认欢迎语、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等。
相关特性
其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Android手机系统的开放性和服务免费。Android是一个对第三方软件完全开放的平台,开发者在为其开发程序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突破了iPhone等只能添加为数不多的固定软件的枷锁;
同时与Windows Mobile、Symbian等厂商不同,Android操作系统免费向开发人员提供,这样可节省近三成成本。
‘贰’ android sdk是什么意思干嘛用的
意思是:安卓软件开发包,全程为Android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作用:它可以简单的为某个程序设计语言提供应用程序接口API的一些文件,但也可能包括能与某种嵌入式系统通讯的复杂的硬件。
一般的工具包括用于调试和其他用途的实用工具。SDK还经常包括示例代码、支持性的技术注解或者其他的为基本参考资料澄清疑点的支持文档。
背景
Android是谷歌(Google)公司推出的手机开发平台。与iPhone相似,Android采用WebKit浏览器引擎,具备触摸屏、高级图形显示和上网功能,用户能够在手机上查看电子邮件、搜索网址和观看视频节目等;
比iPhone等其他手机更强调搜索功能,界面更强大,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全部Web应用的单一平台。Android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SharedPreferences类,它是一个轻量级的存储类,特别适合用于保存软件配置参数。
使用SharedPreferences保存数据,其背后是用xml文件存放数据,文件存放在/data/data/<package name>/shared_prefs目录下。
SharedPreferences,它是Android提供用来存储一些简单的配置信息的一种机制,例如,一些默认欢迎语、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等。
发展情况
Android项目目前正在从手机运营商、手机厂商、开发者和消费者那里获得大力支持。谷歌移动平台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表示,与软件开发合作伙伴的密切接触正在进行中。
从2007年11月开始,谷歌开始向服务提供商、芯片厂商和手机销售商提供Android平台,并 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其成员超过30家。
‘叁’ 如何查看Android SDK API文档
查看android api有两种方式:在线查看与离线查看。
1. 在线查看
在线查看一般是指在安卓开发者官网上直接查看,但这需要你的网络环境可以访问谷歌。
官方地址如下:
https://developer.android.com/reference/packages.html
目前最新的API是android 24,如下图,左边可以切换API的版本,右边可以切换显示包索引还是类索引。
依次打开Develop-->Reference,然后就可以看到API文档了。这个docs几乎包含了开发者官网的全部内容,所以除了查看API,还可以查看官方教程等资源。
另外,虽说这是离线文档,但里面包含了谷歌字体服务和几个连接谷歌的脚本,所以打开时可能会很慢。解决方案是用一个编辑器比如Notepad++,搜索各文件中包含的访问谷歌服务的网址字串,并将其替换为空串就可以了。
‘肆’ Android SDK 各版本之间有什么差异
一、Android1、1
2008 年9月发布的Android第一版
二、Android1、5 Cupcake (纸杯蛋糕)
2009年4月30日,官方1、5版本(Cupcake 纸杯蛋糕)的Android发布。主要的更新如下:
1、拍摄/播放影片,并支持上传到Youtube
2、支持立体声蓝牙耳机,同时改善自动配对性能
3、最新的采用WebKit技术的浏览器,支持复制/贴上和页面中搜索
4、GPS性能大大提高
5、提供屏幕虚拟键盘
6、主屏幕增加音乐播放器和相框widgets
7、应用程序自动随着手机旋转
8、短信、Gmail、日暦,浏览器的用户接口大幅改进,如Gmail可以批量删除邮件
9、相机启动速度加快,拍摄图片可以直接上传到Picasa
10、来电照片显示
三、Android1、6 Donut (甜甜圈)
2009年9月15日,1、6(Donut 甜甜圈)版本软件开发工具包发布。主要的更新如下:
1、重新设计的Android Market手势
2、支持支持CDMA网络
3、文字转语音系统(Text-to-Speech)
4、快速搜索框
5、全新的拍照接口
6、查看应用程序耗电
7、支持虚拟私人网络(VPN)
8、支持更多的屏幕分辨率。
9、支持OpenCore2媒体引擎
10、新增面向视觉或听觉困难人群的易用性插件
四、Android2、0/2、0、1/2、1 Eclair (松饼)
2009年10月26日,2、0(Eclair 松饼)版本软件开发工具包发布。主要的更新如下:
1、优化硬件速度
2、"Car Home"程序
3、支持更多的屏幕分辨率
4、改良的用户界面
5、新的浏览器的用户接口和支持HTML5
6、新的联系人名单
7、更好的白色/黑色背景比率
8、改进Google Maps3、1、2
9、支持Microsoft Exchange
10、支持内置相机闪光灯
11、支持数码变焦
12、改进的虚拟键盘
13、支持蓝牙2、1
14、支持动态桌面的设计
五、Android2、2/2、2、1Froyo(冻酸奶)
2010年5月20日,2、2(Froyo 冻酸奶)版本软件开发工具包发布。主要的更新如下:
1、整体性能大幅度的提升
2、3G网络共享功能。
3、Flash的支持。
4、App2sd功能。
5、全新的软件商店。
6、更多的Web应用API接口的开发。
六、Android2、3 Gingerbread (姜饼)
2011年2月2日, 3、0(Honeycomb 蜂巢)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1·优化针对平板
2·全新设计的UI增强网页浏览功能
3、·n-app purchases功能
七、Android3、1 Honeycomb (蜂巢)
2011年5月11日在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宣布发布,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1、Honeycomb 蜂巢(改进3、0BUG)
2、经过优化的Gmail电子邮箱;
3、全面支持GoogleMaps
4、将Android手机系统跟平板系统再次合并从而方便开发者。
5、任务管理器可滚动,支持USB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6、支持 Google TV、可以支持XBOX 360无线手柄
7、widget支持的变化,能更加容易的定制屏幕widget插件。
八、Android3、2 Honeycomb (蜂巢)
2011年7月13日发布,版本更新如下:
1、支持7英寸设备
2、引入了应用显示缩放功能.
九、Android4、0 Ice Cream “冰激凌三明治”
2011年10月19日 在香港发布,4、0(Ice Cream Sandwich 冰激凌三明治)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1、蓝色主题
2、接近于桌面版的Chrome Lite浏览器,有离线阅读,同步Chrome书签,新的标签样式等。
3、截图功能
4、更强大的图片编辑功能
5、自带照片应用堪比Instagram,可以加滤镜、加相框,进行360度全景拍摄,照片还能根据地点来排序
6、Gmail加入手势、离线搜索功能,UI更强大。
7、新功能People:以联系人照片为核心,界面偏重滑动而非点击,集成了Twitter、Linkedin、Google+等通讯工具。有望支持用户自定义添加第三方服务。
8、新增流量管理工具,可具体查看每个应用产生的流量。
9、正在运行的程序可以像电脑一样的互相切换
10、人脸识别功能
11、系统优化、速度更快
12、支持虚拟按键,手机可以不再拥有任何按键
13、专为3D优化的驱动
14、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通用
十、Android 4、3 Jelly Bean“果冻豆”
2013年7月15日 发布,4、3( Jelly Bean 果冻豆)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1、Nexus 装置在 Google Play 播放影片时,可开启 Fraunhofer Cingo 提供的虚拟环绕音效效果。
2、 在拨号盘上输入数字,会自动建议符合名字或号码的联系人。此功能可开启或关闭。
3、 屏幕触控输入的算法做了改进,让输入文字变得更容易。
4、 游戏手把或游戏杆的输入延迟(latency)降低。
5、 无需开启 Wi-Fi,即可利用 Wi-Fi 做定位的辅助。
6、 支持 BluetoothSmart(先前称为 Bluetooth Low Energy),Nexus 4 与新 Nexus 7 现在已经是 Bluetooth Smart Ready 装置。
7、 支持蓝牙 AVRCP 1.3 版,可在车用音响上显示歌名。
8、 “已停用”应用程序分页:在“设定”→“应用程序”中新增“已停用”分页,可统一管理已停用的应用程序。
9、 支持 OpenGL ES 3.0,可提供下一代画质更佳的 3D 游戏体验。
10、支持新 Nexus 7 与 Nexus 10 的屏幕无线传输功能,可将屏幕画面无线投射到电视上。
11、支持更多语言:南非语(Afrikanns)、阿姆哈拉语(Amharic)、印地语(Hindi)、斯瓦希里语(Swahili)、祖鲁语(Zulu)。
12、主画面、设定、电话、联系人应用程序可支持右向左写语言(RTL,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13、支持“限制账号”,可设定让装置只能使用特定应用程序与内容。
14、简化设定精灵,让首次开机的设定更容易
15、在锁定画面切换用户账号的速度更快
‘伍’ taro 怎么集成 android sdk
【CSDN 编者按】小程序这个由微信带头的产物,格外鲜明地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机”这个词,早在微信小程序之前,有力推轻应用的网络,有来自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的 DCloud 所主张的流应用,但最终却都已经淹没在了移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微信小程序风生水起,更是带动了巨头们的争相入场。
小程序迎来了专属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群雄逐鹿的时代。
本文作者王安即是流应用的创造者,作为移动领域的老兵,他依然在矢志不移地构建移动开发工具框架及生态,从原生应用到 HTML5 再到如今的小程序,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鲜活地看到小程序的技术演进历程,以及对于所有开发者来说,终将去往何处。
作者 | 王安
责编 | 唐小引
封图 | CSDN 付费下载自东方 IC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伴随着QQ 小程序面向用户开放,这个手机端月活 7 亿的巨无霸正式入场。小程序,终于成为了超级 App 的标配。
盘点下已经支持小程序的超级 App:
微信、企业微信、QQ、支付宝、高德地图、手机淘宝、网络、网络贴吧、网络地图、今日头条、抖音……
这些璀璨耀眼的名字,背后都是巨大的流量。
在这群超级 App 的支持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格局被彻底改变。
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被称为“小程序时代”。
这是继手机支付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领先世界的第二个代表事物。
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发者生态,第一次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而且很明显,小程序在功能和体验上均超过了 HTML5。
中国人能建立开发者生态吗?这个命题曾一度让人怀疑。
小程序完成了这一步突破,这是一场值得歌颂的中国技术生态发展史。
让我们来回顾下这场技术生态革命,是如何开始,又将要去向何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小程序不是一天发明出来的
HTML5 于 2007 年在 W3C 立项,与 iPhone 发布同年。
乔布斯曾期待 HTML5 能帮助 iPhone 打造起应用生态系统。
但 HTML5 的发展速度并不如预期,它虽然成功地实现了打破 IE+Flash 垄断局面的目标,却没有达到承载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体验的地步。
于是在 iPhone 站稳脚跟后,发布了自己的 App Stor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应用时代。
随后的 Android,本来是基于 Linux 的 OS,与之同期的 MeeGo 等竞争对手采用 C + HTML5 的双模应用生态策略,然而 C 的开发难度太大,HTML5 体验又不行。Android 依靠 java 技术生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应用生态被定了基调 —— 原生开发。
在那个时候,硬件不行,也没有其他办法,原生开发才能在低配硬件上带来商用体验。
但大家都在怀念 HTML,那种无需安装更新、即点即用,直达二级页面的特点,一直让人迷恋。
图源:CSDN 付费下载自东方 IC
国内有一批做浏览器的厂商,尝试去改进 HTML5,他们提出了轻应用的概念。
通过给 WebView 扩展原生能力,补充 JS API,让 HTML5 应用可以实现更多功能。
不过这类业务没有取得成功,HTML5 的问题不止是功能不足,性能体验是它更严重的问题,而体验问题,不是简单地扩展 JS 能力能搞定的。
这类业务发展的顶峰,是微信的 JS SDK。
作为国内事实上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微信为它的浏览器内核扩充了大量 JS API,让开发者可以用 JS 调用微信支付、扫码等众多 HTML5 做不到的功能。
微信 JS SDK 说明文档
但微信团队对这套方案的体验仍然不满意,微信钱包栏目里打车、理财等很多应用虽然嵌入了 JS SDK,但每次点击要等半天白屏,让人用着很痛苦,他们在业内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业内早有专业团队看到了相同的问题。
与浏览器不同,Hybrid 应用是另一个细分领域。它们为开发者提供使用 JS 编写跨平台应用的工具,为了让 JS 应用更接近原生应用的功能体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做出了很多尝试。
笔者所在的 DCloud 即是其中之一,我们提出了改进 HTML5 的“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 通过工具、引擎优化、开发模式调整,让开发者可以通过 JS 写出更接近原生 App 体验的应用。
多 WebView 模式,原生接管转场动画、下拉刷新、Tab 分页,预载 WebView……各种优化技术不停迭代,终于让 Hybrid 应用取得了性能体验的突破。
Hybrid 应用和普通的轻应用相比,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别:一个是 Client/Server,一个是 Browser/Server。简单来说,Hybrid 应用是 JS 编写的需要安装的 App,而轻应用是在线网页。
C/S 的应用在每次页面加载时,仅需要联网获取 JSON 数据;而 B/S 应用除了 JSON 数据外,还需要每次从服务器加载页面 DOM、样式、逻辑代码,所以 B/S 应用的页面加载很慢,体验很差。
可是这样的 C/S 应用虽然体验好,却失去了 HTML5 的动态性,仍然需要安装、更新,无法即点即用、直达二级页面。
那么 C/S 应用的动态性是否可以解决呢?对此,我们提出了流应用概念,把之前 Hybrid 应用里的运行于客户端的 JS 代码,先打包发布到服务器,制定流式加载协议,手机端引擎动态下载这些 JS 代码到本地,并且为了第一次加载速度更快,实现了应用的边下载边运行。
就像流媒体的边下边播一样,应用也可以实现边用边下。
在这套方案的保障下,终于解决了之前的各种难题:让 JS 应用功能体验达到原生,并且可即点即用、可直达二级页面。
如今看来,这已经变成了常识。但在当年,先驱们做了无数艰辛探索。
这套技术,需要让客户端引擎提前预置在手机上,就像流媒体的普及,建立在 Flash 的装机量巨大的基础上,那么普及这个客户端引擎就变得很重要。
2015 年,360 和 DCloud 合作,在 360 手机助手里内嵌了这个客户端引擎,推出了业内第一个商用的小程序,360 称之为 360 微应用。
微应用实现了在 360 手机助手的应用下载页面,同时出现了“秒开”按钮,点击后直接使用。
并且在 360 手机助手的扫码里,应用的分享里,都实现了扫码获得一个应用,点击分享消息获得一个应用。
在 360 手机助手 3.4 版本中上线的中国第一个小程序
为了做大生态,DCloud 把这套技术标准,捐献给了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随后,联盟开始推动更多的超级 App 和手机厂商加入,共同推进动态 App 产业的发展。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巨头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有一批厂商同意加入联盟共建生态,但最关键的角色,真正的国民应用“微信”,最终决定自立标准、自研引擎,当然技术原理与流应用是基本一致的。
2016 年 1 月 11 日,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罕见露面,公布了微信应用号的计划,为这个大事件亲自站台。
2016 年 9 月 21 日,微信宣布更名应用号为小程序,面向首批开发者内测。从此,这个词被正式定了下来,“小程序”,成为后续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而“流应用”、“微应用”则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公开课,小程序面向用户正式推出。
从此后,阿里巴巴、手机厂商联盟、网络、今日头条,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平台,其中也有很多波折与故事,在有偶然、有必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小程序大潮卷入了更多人,并形成了更大的浪潮,最终迎来了不可逆转的小程序时代。
生态难,难于上青天
发明能解决功能体验和动态性的技术方案,虽然难,但不是最难的事情。
最难的是开发者生态的建设。
最初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的策略是在 HTML5 上扩展强化,复用现有的 HTML5 生态。
当微信的标准完全自立重建时,业内人士都悬着一颗心。
在全球,基于 Web 的技术生态已经非常成熟,各种开发工具、框架、组件、模板...提升着开发者的效率。
小程序丢弃了国际标准组织 W3C 的 DOM 和 Window 标准,仅仅采用基础 JavaScript。这意味着 HTML5 生态的各种轮子无法复用,要完全重造一个新的小程序开发生态。
当初微信推广 JS SDK 时,是那么地顺其自然,开发者纷纷开始使用,因为对于开发者,只是在他们的 H5 版本上补充一些 API 而已。
而小程序初期,充满了开发者的质疑声:我的业务迭代那么久,让我重新做一个版本,你的生态到底能不能支撑我的投入?
微信用持续而快速的版本升级、高管的站台,告诉大家微信做小程序的决心,并最终通过 2017 年底的跳一跳,引爆了小程序。
从此大家的问题不再是我要不要做小程序了,而转向了:既然要做,怎么才能提升小程序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任何一种技术,或者开发模式的演进,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都遵循着类似的成熟规律:
技术标准 -> 基础平台 -> 开发工具 -> 培训市场 -> 框架诞生 -> 周边生态逐步完善 -> 轮子之上的轮子
在 HTML5 生态里,已经发展到最终极的形态,比如 Vue 是一个重要框架,而基于 Vue 的各种丰富的 UI 库、测试框架,则是轮子之上的轮子。
多层轮子代表着生态的繁荣,也意味着开发者的开发效率更高。
可微信的全新标准出现时,它把开发者推回了原始社会,一切都要重来。
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一个必然会成功的事情(其实直到现在,比如图表类轮子,小程序仍然比不过 HTML5)。
时至今日,讨论这个标准的选择对错已经没有意义。当支付宝、网络、今日头条都开始参考这个标准做小程序时,时代已经不可阻挡。
所幸,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人做成了。在国际标准之外,在中国,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生态。
并且这个生态,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给开发者带来了更多流量和变现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比 HTML5 更优秀的生态。
野蛮的技术生态成长速度
两年时间,中国的小程序开发者如何从原始社会进阶到现代文明?这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我们来看看小程序技术生态是如何快速成长,走完上面所说的这套技术成熟路线,也就是从技术标准到轮子之上的轮子的。
在 Web 世界里,已经成熟到了原生 JS 用量很少的时代了,开发人员大量使用 Vue 等框架,并且在 Vue 的基础之上,又有更多轮子。
当中国的开发人员面临重头开始时,他们感受到效率对比的差距,既然时代已不可阻挡,那就拥抱它。勤劳的中国技术人开始蓬勃地建设起了小程序各种周边技术生态。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开发框架的迭代,我们看看每个小程序开发框架为什么会诞生、流行和衰落。
最初的微信小程序,一片荒蛮,一份文档 + 一个难用的 IDE,很多效率工具比如 npm、预处理器这些都不支持,而这些已经是大型项目离不开的工具。
于是,第一个标志性的框架出现了 —— WePY。
WePY 紧随微信小程序在 2017 年发布,原本是腾讯其他部门的一个个人工程师的作品。在那个年代,WePY 有效地解决了小程序不支持 npm、预处理器的痛点,被引爆后,腾讯官方才把这个框架收编到官方的 GitHub 下。
不过WePY也面临很多问题,它使用了私有语法,这让它在生态建设上面临很大难度,IDE 着色、语法提示、语法校验、格式化、人员招聘培训等各方面问题制约着它的流行和普及。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复用现有技术生态来快速完善小程序生态?
这时候下一个重要框架借势诞生,美团前端在 2018 年初开源了MPVue。
MPVue 采用 Vue 语法来开发小程序,通过对 Vue.js 的底层改造,实现了编译到微信小程序。
MPVue良好地借助了 Vue 的技术生态,周边工具如 IDE、校验器、格式化等支持直接复用、人员招聘培训等生态建设压力大幅下降,受到了大量开发者的欢迎。
看着熟悉 Vue 的开发者终于有了趁手的轮子,那熟悉 React 的开发者怎会无动于衷?
京东团队是 React 的重度用户,还自研了 JDreact,于是他们开发了 Taro 框架,一款基于 React 语法编写小程序的框架。
但 Taro 并不是想简单做一个MPVue在 React 世界里的翻版,Taro 相比MPVue,想要解决更多重要问题。
Taro 面世较晚,此时微信、支付宝、网络、头条都已发布或宣传了自己的小程序,开发者面临一个多端开发和适配的问题。
于是 Taro 率先支持多端开发,它甚至还能发布到 H5 和 App。
图源:京东凹凸实验室
当时小程序领域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微信开始支持小程序自定义组件。
组件是一个成熟框架不可缺的东西,不管是 Vue 还是 React 都有丰富的组件生态。
在过去,MPVue时代,是把 Vue 组件也编译成页面模板,这带来一个很大的性能问题,在复杂页面里(比如长列表)使用组件,更新组件状态会导致整个页面的数据全部从 JS 逻辑层向视图层通讯一次,大量数据通讯会非常卡顿。
注意:小程序的逻辑层运行在 V8 或JSCore下,和视图层是分离的,通讯阻塞很容易引发性能问题。
于是 Taro 把 React 组件编译为新出的微信小程序自定义组件,这种组件在数据更新时,只会更新组件内部的数据,而不是整个页面更新数据,从而大幅减少了数据通信量。
这一轮的后浪推前浪很猛,Taro 在性能和多端支持上,都超越了MPVue。
看着 React 阵营取得如此成绩,Vue 阵营自然会继续追击。
我们基于 Vue 开发了 uni-app,它实现了自定义组件编译模式,并在算法上做了很多优化。另外,之前MPVue对 Vue 的语法支持度不太完善,比如过滤器等不支持,在 uni-app 中我们进行了解决。
同样,uni-app 也看到了前浪的其他问题:Taro 虽然迈出了多端的第一步,但多端支持能力比较弱,每个平台仍然各自开发大量代码。核心原因,是Taro 在 H5 端和 App 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程序技术架构,无法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
于是 uni-app 在 App 端,使用了一个技术架构相同的小程序引擎,本身就可以直接运行小程序应用,这个引擎搭配小程序代码打包为 App,开发者一行代码不用改,可以同时发布小程序和 App。
当然,其 App 引擎从 Hybrid 应用起家,它提供的 API 要比小程序多很多,因为 App 的需求会比小程序丰富,它还支持把 WebView 渲染引擎替换为 Weex 渲染引擎。
之后 uni-app 又发布了 H5 版的小程序引擎,原理与小程序的 PC 模拟器相同,实现了良好的跨 H5 版的发布。于是 uni-app 比较完美地实现了开发一次,7 个平台发布。
第一层轮子就这样迅速发展了起来,Web 世界里最成熟的 Vue、React 技术生态被导入了小程序开发生态中。然后轮子之上的轮子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
以 UI 库为例,之前的 UI 库,有 Vue 库、React 库,有 PC 库、H5 库和小程序库,种类繁多,甚至说混乱。
比如在 Vue 阵营中,Vant 和 iView 这两个 UI 库,都是同时维护两个版本,它们即有 H5 版,又有小程序版。
不止框架作者麻烦,开发者想在多端使用这些 UI 库时,会发现在不同端还需要引入不同的 UI 库,写法都不一样,这让开发者很崩溃。
既然已经可以多端开发应用,于是在多端开发的领域里,开始出现轮子之上的轮子,多端 UI 库。
首先是 Taro 推出了 Taro UI,实现了 H5 和小程序 UI 库的统一,不过可惜 Taro UI 不支持 App 端。
然后 uni-app 推出了 uni UI,这个 UI 库同时支持多家小程序、H5、App。
由于 uni-app 和 MPVue 同属 Vue 阵营,它们的组件是互通的。于是这两家联合举办了一场插件大赛,建立了插件市场。
在中国的前端开发者领域,有很多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国内有小程序,第二个是国内 Vue 的开发者体量远超过 React 和 Angular。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 Vue.js 的作者尤雨溪,是中国人。
Vue 和 React 网络指数对比
在庞大的 Vue 用户体量支持下,uni-app 和 MPVue 的周边生态迅速发展起来,开发工具、周边轮子、教育培训等生态快速完善。目前在 Vue 阵营下,开发者在 Web 生态下所需的轮子,在多端开发下基本也都有了。
短短两年时间,小程序开发生态里几拨迭代,轮子之上的轮子不断涌现,快速进入了成熟期。
结语
产业还在继续发展,每当底层有重大技术变更时,上层框架世界就会发生新机会。
当年 HTML5 标准不统一,浏览器兼容性问题严重,诞生了 jQurey 的机会。而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浏览器兼容已经不再是核心问题,jQurey 的地位被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的 Vue 替代。
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框架出世,但我们知道方向:
对于开发者而言,总是会向着更高的开发效率、更高的性能、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前进。
对于开发商,目前的小程序,虽然发展了 2 年,但流量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微信之外,很多超级 App 的势能将逐渐释放,整个小程序产业的日活总量有数亿的提升空间。
如果开发商能追上这拨红利,就能获得更多增长。而多端框架的出现,可以帮助开发商更好的把握这拨红利。
中国的技术发展,此刻正在经历一个分水岭,从全面的技术进口,到开始建设自己的标准和开发者生态。迟早,会开始向外输出,引领世界的进步。
不管中美是否开打贸易战,这一转变都是必须做的事情。
中国的移动支付、小程序、5G,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前面。中国人发明的 Vue 已经在影响全球。
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仍需克服,但我们每个开发者,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生态的建设者!
作者简介:王安,DCloud 公司创始人,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2003 年开始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十几年编程和商业经验,连续创业者。
声明: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SDN 立场
‘陆’ android sdk路径在哪个文件夹
默认在Android SDK安装目录的docs\reference\packages.html下。下面是Android的sdk、api及工程目录说明:
SDK下包的说明:
1:add-ons:Android开发需要的第三方文件和软件库
2:docs:Android的文档。包括开发指南、API参考、资源等
3:extras:扩展的附加包
4:platforms:你安装下载的所有Android平台,分版本存放
5:platform-tools:平台相关的工具
6:samples:所有的样例程序
7:system-images:系统使用的图片
8:temp:临时操作或缓存的目录
9:tools:应用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所需要的一些开发工具
常见的api包说明:
1:android.app :提供高层的程序模型、提供基本的运行环境
2:android.content :包含各种的对设备上的数据进行访问和发布的类
3:android.database :通过内容提供者浏览和操作数据库
4:android.graphics :底层的图形库,包含画布,颜色过滤,点,矩形,可以将他们
直接绘制到屏幕上.
5:android.location :定位和相关服务的类
6:android.media :提供一些类管理多种音频、视频的媒体接口
7:android.net :提供帮助网络访问的类,超过通常的java.net.* 接口
8:android.os :提供了系统服务、消息传输、IPC 机制
9:android.opengl :提供OpenGL 的工具
10:android.provider :提供类访问Android 的内容提供者
11:android.telephony :提供与拨打电话相关的API 交互
12:android.view :提供基础的用户界面接口框架
13:android.util :涉及工具性的方法,例如时间日期的操作
14:android.webkit :默认浏览器操作接口
15:android.widget :包含各种UI 元素(大部分是可见的)在应用程序的屏幕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