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推算時間
B.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算的
古代時間的計算:
一、古代一日時間的計算
1、中國古人的每日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其中,十二時辰制應用最為廣泛。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十二時辰與二十四小時的換算
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以此類推。
二、古代歷法對年月日的定義
中國古代一般採用的是陰歷,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2)時間的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古代的計時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C. 怎樣計算時間
耶穌誕生在公元元年
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D. 求天乾地支 月 日 推演算法。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因此又稱為「十天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E. 時間怎麼計算
時間加減法:
時間是60進制
例:
16:30-10:45 = 5小時45分鍾
講解,當30分鍾不夠減去45分鍾時,要向前借1當60;那麼就成了30+60-45=45分鍾
16被借走了1,剩下15-10=5小時;所以答案為:5小時45分。
(5)時間的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時間加減法應用:
一輛車從早上9時35分出發,一直開到目的地時是21時10分,問它開了多少時間?算經過時間就用減法做,10分-35分不夠減,就是1小借來21時10分=20時70分;70-35=35分,時減時,20-9=11時,所以車開了是11時35分。
一輛車從早上9時35分出發,一直開,開了2小時45分到達目的地,到目的地是幾時?35+45=80分,時加時,9+2=11時,所以是11時80分,但滿60分就進1時,所以是12時20分。
F. 推算時辰的正確方法
首先晚23一第二天1時為子時,如癸亥日23時起至甲子日(第二天)1時為甲子日的子時辰。再依命學「五鼠遁日起時訣」推出時辰的天干是什麼。口訣:「甲己還從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尋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法,壬子是真途。」即如果是甲日或己日出生的人,生時從甲(天干)子時開始推算,如甲子日辰時(7一9時),則為戊辰時。如果是戊日或癸日生人,從壬子時開始推算,此日辰時為丙辰龍時。其餘皆依此類推。順頌祺瑞!
G. 時間倒推計算
什麼是目標倒推法?假設你五年內想要種一百顆樹。那麼在第三年,你應當種下六十顆樹,第二年四十顆。假設今年已經過了六個月了,你還剩下六個月,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每個星期,你需要種下一顆樹。倒推法從剩下的時間反推算出每天該做的事。
有一個簡潔的步驟,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和工作量。不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這個步驟都是適用的。
確定一個時間段,列出可衡量目標
例如一個季度,列出這個季度的目標。
列出工作清單
如果是團隊,邀請所有人員參與,這個工作清單肯定是自上而下的,一層層細化的。先不急於衡量時間是否充裕,按最理想的狀態列出目標需要的步驟。這里可用Mindjet思維工具進行發散性考慮。
列出每個工作模塊的負責人
只有一個負責人,維一的一個,即使是一個人的目標,在工作過程中也可能需要等待其他人的反饋。
確定一個時間段,列出可衡量目標
盡可能地具體化任務,不要用名詞,也不要用形容詞來描述。那麼細化需要細化到何種程度才算是正確的呢?我們的幾個大原則:
①最大的任務可跨越的天數最長為五天。
②細到可以為它正確預估時間,個人任務最好以小時為單位,團隊任務可以天為單位。
③完成任務是有衡量標準的。在描述任務是可以盡量向5W2H原則靠近。
為所有任務建立一個工作序列,確立任務之間的偶合度,以及人員的調配
根據每一個任務的時間,得到一個預估出來的總時間
一般來說,這個反饋回來的時間,可能比理想中的時間長很多。這個時候,就要做取捨了。要麼加人工,要麼重新制定計劃。
得到最後的排程之後,確保沒有偏差
如果是團隊項目,反饋給所有人員確認。
設置小目標檢查點
如此,我們就得到一個根據目標倒退出來的初步計劃。在實際過程中,我們用工具來實現這些步驟,方便數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