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鋼筋箍筋的簡單演算法

鋼筋箍筋的簡單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8-22 10:44:25

Ⅰ 箍筋配筋的計算公式

箍筋面積配筋率是建築術語,適用於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公式為:

ρsv=Asv/(bs)=(n×Asv1)/(b×s)。

抗震設計時的框架梁,沿梁全長箍筋的面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級 ρsv,min=0.30×ft/fyv。

二級 ρsv,min=0.28×ft/fyv。

三,四級 ρsv,min=0.26×ft/fyv。 (見《高規》6.3.5)

要求:

鋼筋加工製作時,要將鋼筋加工表與設計圖復核,檢查下料表是否有錯誤和遺漏,對每種鋼筋要按下料表檢查是否達到要求,經過這兩道檢查後,再按下料表放出實樣,試制合格後方可成批製作,加工好的鋼筋要掛牌堆放整齊有序。

Ⅱ 工程中箍筋怎麼算

梁: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柱: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於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Ⅲ 箍筋長度的計算方法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

箍筋周長=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

外包寬度=b-2c+2d;

外包長度=h-2c+2d;

b×h=構件橫截面寬×高;

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

d——箍筋直徑。

(3)鋼筋箍筋的簡單演算法擴展閱讀

箍筋是用來滿足斜截面抗剪強度,並聯結受力主筋和受壓區混筋骨架的鋼筋。分單肢箍筋、開口矩形箍筋、封閉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邊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圓形箍筋等。

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h有關,當h≦800mm時,不宜小於6mm;h>800mm時,不宜小於8mm。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支承在砌體結構上的鋼筋混凝土獨立梁,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設置不少於兩道的箍筋,當梁與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

Ⅳ 鋼筋箍筋長度怎麼計算

假如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內配筋箍筋φ6@150,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c=25mm,135度彎鉤,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長度。
解:箍筋公式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8d+23.8d
b×h=構件橫截面寬×高;
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
d——箍筋直徑。
外包寬度= b-2c+2d
=250-2×25+2×6=212(mm)
外包長度=h-2c+2d
=500-2×25+2×6=462(mm)
彎鉤=23.8d=142.8(mm)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彎鉤
=2*(212+462)+142.8=1490.8(mm)
≈1491(mm)(抗震箍)

假如 加密區1米 非加密區4米 φ6@100/200 的箍筋 如何算量
解:箍筋根數公式=(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箍筋根數=(1000mm/100mm+1)×2+(4000m/200-1)+1=42個

Ⅳ 箍筋單根下料長度計算公式及過程詳解

箍筋長度計算方法與公式
一般的演算法是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2+1.9d*2+max(10d,75mm)*2

具體:

1、如果按實計算及下料長度,那麼演算法是:

(1) 90/90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5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2個彎鉤處的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8.56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41.36

(2)90/180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4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1個180°彎鉤中心線長+2個彎鉤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28.268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99.61

(3)135/135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3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2個135°彎鉤中心線長(135°彎鉤中心長度=3π/4*(R+d/2),R=2.5d)+2個彎鉤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33.266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229.6,箍筋內皮周長長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構件周長-8個保護層)

(5)鋼筋箍筋的簡單演算法擴展閱讀

以梁箍筋為例

計算思路為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2+11.9d*2+8d

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麼量度差值應該是1.9D,8d是因為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受力鋼筋的外皮,箍筋自身的鋼筋還存在一定的長度,預算中計算箍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箍筋四條邊多減掉了8d(每邊2d),所以我們在計算的時候還得加回來。

Ⅵ 箍筋長度的計算方法

箍筋長度=2×(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1、箍筋周長=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
2、外包寬度=b-2c+2d;
3、外包長度=h-2c+2d;
4、b×h=構件橫截面寬×高;
5、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
6、d——箍筋直徑。
箍筋: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蜚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弧內。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採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後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網路-箍筋。

Ⅶ 鋼筋籠上的箍筋長度如何計算

螺旋箍筋簡易計算方法

方法一:螺旋箍筋長度亦可按以下簡化公式計算:

l=1000/p×√(лD)^2+p^2+лd/2

式中 d——螺旋箍筋的直徑;

其他符號意義同前。

方法二:對於箍筋間距要求不大嚴格的構件,或當p與D的比值較小 (p/d<0.5)時,箍筋長度也可以按下面近似公式計算:

l=n√p^2+(лD)^2

式中 n——螺旋圈數;

其他符號意義同前。「 ^ 」表示次方的意識。

箍筋肢數

箍筋的肢數是看梁同一截面內在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數

小截面梁因寬度較小,相應產生的梁內剪力較小,採用單肢箍即可,類似於一個S鉤。

像一般的單個封閉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兩根鋼筋,屬於雙肢箍。

再如,截面寬較大的同一截面採用兩個封閉箍並相互錯開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鋼筋,屬於四肢箍。

以此類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箍筋

Ⅷ 箍筋長度計算公式是什麼

一般的演算法是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2+1.9d*2+max(10d,75mm)*2。箍筋彎鉤長度計算:對轉半圓彎鉤180度,為6.25d;對直彎鉤為90度,3.5d;對斜彎鉤為45度,4.9d;135度箍筋彎鉤為11.9d,長度11.9d彎曲值的計算:計算時,用到一個弧度和角度的換算公式:1rad=3.14*r*2/360,即一度角對應的弧長是0.01745r。

如果按實計算及下料長度,那麼演算法是:
90/90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箍筋內皮周長-5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2個彎鉤處的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8.56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41.36。




Ⅸ 各種箍筋的計算公式

1.矩形箍筋下料長度計算公式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表1)

式中
箍筋周長=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
外包寬度=b-2c+2d;
外包長度=h-2c+2d;
b×h=構件橫截面寬×高;
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
d——箍筋直徑。
2.計算實例
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內配筋箍筋φ6@150,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長度。
解:外包寬度=
b-2c+2d
=250-2×25+2×6=212(mm)
外包長度=h-2c+2d
=500-2×25+2×6=462(mm)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
=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110(調整值)
=2*(212+462)+110=1458(mm)
≈1460(mm)(抗震箍)
箍筋形式
使用結構
箍筋彎鉤
不直段長
度Lp
箍筋直徑
HPB235級
HRB335級
CRB550級
6
8
10
12
8
10
12
5
6
7
8
90°/90°
一般結構
Lp≥5d
5d
6d
5.28d
30
40
50
60
50
60
70
30
30
40
40
135°/135°
抗震結構
Lp≥10
18d
20d
18.4d
110
140
180
220
160
200
240
90
110
130
15
抗震結構中箍筋長度的計算。
設某框架梁截面尺寸bXh,保護層厚度c,箍筋直徑d,鋼筋按外皮計算,彎鉤為135°,那麼
箍筋長度=(b-2c+2d)*2+(h-2c+2d)*2+(1.9d+max(10d,75mm))*2
(b-2c+2d)*2和(h-2c+2d)*2不難理解,讀者只要畫出草圖就可以分析出來,箍筋計算的關鍵是彎鉤及彎鉤平直段應該取多長才合適的問題。
在本式中,1.9d*2為箍筋的兩個彎鉤因為彎曲135°而產生的弧度增加值,因為我這里沒有圖片,就不再贅述。
max(10d,75mm)的由來,砼結構驗收規范規定,抗震結構箍筋彎鉤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10d,且最低不小於75mm。
讀到這里,是不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呢?
如果箍筋按照中心線計算的話,公式為
箍筋長度=(b-2c+d)*2+(h-2c+d)*2+(1.9d+max(10d,75mm))*2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分析下這兩個公式的不同以及原因
更正:平直段應是兩段
箍筋長度=(b-2c+d)*2+(h-2c+d)*2+(1.9d+10d)*2

閱讀全文

與鋼筋箍筋的簡單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id命令 瀏覽:886
一天一圖學會python可視化 瀏覽:307
魔獸編輯文本命令串 瀏覽:495
android中view繪制 瀏覽:796
安卓機內存刪除怎麼恢復 瀏覽:329
Qt環境的編譯軟體放到linux 瀏覽:212
聯創列印系統怎麼連接伺服器 瀏覽:935
杭州行政命令 瀏覽:160
如何查找伺服器日誌 瀏覽:801
加密的鑰匙扣怎麼寫 瀏覽:579
文件夾更新不了怎麼辦 瀏覽:475
壓縮機指示燈亮是什麼原因 瀏覽:956
什麼app訂酒店半價 瀏覽:765
中老年解壓神器 瀏覽:243
訊飛語音ttsandroid 瀏覽:468
腰椎壓縮性骨折術後能坐車嗎 瀏覽:507
python類裝飾器參數 瀏覽:349
均線pdf微盤 瀏覽:792
女生喜歡玩的解壓游戲 瀏覽:442
支付寶暗號加密操作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