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歷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農歷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歷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歷,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歷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歷為依據。
早期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Ⅱ 怎樣用C++ 編譯農歷
編寫吧?
Ⅲ 我們現在用的農歷是什麼歷是誰編的
我們的農歷是陰陽歷,是我們閬中人編排的,啥名字忘了,等下,我查一下,落下閎
Ⅳ 農業上常年採用的歷法是農歷還是陽歷
區分的方法很簡單,日歷上一般都是同時寫出陽歷和陰歷的。寫數字的就是陽歷,比如9月12日。寫漢字的就是陰歷,比如七月初三。
陽歷就是國際上通行的歷法,也叫公歷。而陰歷是中國等一些國家由農業耕作的規律總結出來的歷法,也叫農歷。
(4)用農歷的農編譯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開始採用西方的公歷,俗稱「新歷」,與中國舊有的歷法相對。
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而陰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自古的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一般稱為「農歷」。陰歷的時間和陽歷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陰歷來,可能不出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歷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
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閏年。
Ⅳ 農歷(陰歷)是我們國家發明的嗎
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
陽歷又叫格列歷
我們目前常用的就是陽歷。陽歷是根據太陽運動周期來制定的,具體表現為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周期。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作回歸年或太陽年。陽歷又稱太陽歷、公歷、西歷和格列歷。
[儒略歷]
要知道格列歷這個名稱的來歷,得從儒略歷說起。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聘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來研究歷法,經索西尼斯推算,一年應有365.25天。於是這個皇帝就規定一年為365天,餘下的四分之一天用每4年增加1天即「4年1閏」的辦法來解決,閏年366天。他又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月為大31天,雙月為小30天,這樣全年共366天,剛好是閏年的天數,而平年必須要減去1天。
那麼從哪一個月減去1天呢?傳說古羅馬時代全國的死刑都集中在2月份執行,古羅馬人普遍認為2月是個「凶月」,希望這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於是決定從2月減去1天,2月便剩下了29天,閏年才為30天。這位皇帝在制定歷法的同時,也塞進了一點私心,因他生於7月,就把7月命名為儒略月,如今英語中的「July(七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這就是早期的陽歷,稱為儒略歷。
儒略·愷撒大帝死後,其義子奧古斯都·屋大維繼位,這位新皇帝發現愷撒大帝生於7月,是大月,而自己生於8月,卻是小月,相比之下,有失尊嚴,於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為大月,並命名為奧古斯都月,如今英語中的「August(八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經他這樣一改,全年多出了1天。為此,按照先帝的辦法,再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去1天,致使平年的2月份只剩下28天,閏年為29天。而且從9月份開始,把雙月改成了大月,原本是單月大雙月小的規律因此也被打亂了。後來不知是誰發明了「拳頭記憶法」:拳背骨骼凸起處是大月,凹下處是小月。從此,全年大小月的順序和每個月的天數被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奧古斯都·屋大維修改後的儒略歷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仍有缺陷。1576年,根據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確切時間應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22天)。若每年按365天計算,4年累積起來才多出23小時15分04秒,不足24小時。而儒略歷採用的是「4年1閏」法,即每4年要增加1天(24小時),比實際多加了44分56秒,平均每年要多加11分14秒,每過400年要多加3.12天,從使用儒略歷到16世紀末,將會產生約10天的誤差。
[格列歷]
為了提高歷法精度,消除累積誤差,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組織一批天文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對儒略歷進行修訂。根據研究結果,最後確定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應該是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以消除從使用儒略歷以來至1582年間的累積誤差10天。這就是有的文章中提到的「歷史上的10天為何不翼而飛?」的原因。二是修改置閏規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原規定的「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外,對世紀年(即末兩位數是「00」的年份)作了補充規定,即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如2000年、2100年、2200年和2300年中,只有2000年才是閏年,其餘3年均不是,這樣400年中少了3個閏年,實際設置了97個閏年。新規則可使今後不再產生原來那種累積誤差。後來又規定公元4000年不算閏年,這樣4000年中剛好設置969個閏年。
修訂後的儒略歷精度大大提高了。這一成果應歸功於格列高利十三世,故把儒略歷改稱為格列高利歷,簡稱格列歷。格列歷一年的長度為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回歸年平均長度只差26秒,3320多年才會產生1天誤差。正因為格列歷有如此高的精度,後來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成了通用的歷法,故稱為公歷。但公歷也有不夠理想的地方,一是每個月的天數不一致,且分布不勻,下半年與上半年相差3天左右;二是日期與星期之間沒有確定的對應關系,紀日不便。
農歷並非陰歷
有人說,「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又稱農歷」,還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與陰歷相對應的」,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陰歷]
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來紀月和紀年的。古代,人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用於紀日很方便很清楚;而更長一些的時段又如何紀時呢?人們看到對不少現象有影響的月亮,其圓缺晦明有明顯的周期變化,於是把月亮圓缺晦明一次定為一個月,因為月亮圓缺一個周期平均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29.5306天),便把小月定為29天,大月定為30天,12個月為1年。因為月亮又叫太陰,所以把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歷法叫陰歷。古代埃及就使用這種歷法。由於陰歷年的長度是354.3672天,要比回歸年少10.875天,如此下去,原來代表寒冷的一月份,17年後就可能出現在炎熱的夏季。產生這種冷暖顛倒現象的原因,就是在歷法中沒有考慮太陽運動。
[農歷]
而農歷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叫夏歷、中歷、舊歷。它不僅考慮了月亮圓缺晦明的變化,而且考慮了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它是以朔望(「朔」是指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一時刻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出現新月的這一天叫做朔日。「望」是指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的中間,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滿陽光,月亮是圓形的,故叫滿月或望,出現滿月的這一天叫做望日)周期來定月,稱「朔望月」,其平均長度同陰歷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即29.5306天。農歷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來調整月份與季節變化的關系,從而克服陰歷存在的缺陷,並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於回歸年。
農歷還把能很好反映太陽位置的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里,從而強化了該歷法的季節性,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歷在歷日推算方面強調逐日、逐月推算,不像陽歷那樣可以人為規定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或一個月有幾天,而必須遵循「以月相定日序」的原則,即把日月合朔(出現新月的時刻)的這一天定為每月的初一,但該月是大月還是小月,須經推算後再確定。如今日5時30分日月合朔,則今日為第一月的初一,明日為初二,後日為初三,依此類推;如果第二次日月合朔在第30天,則該日為第二月的初一,第一月則定為小月(29天);如果第三次日月合朔在第60天,則該日為第三月的初一,第二月就定為大月(30天)。由於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在運動中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日月合朔的時刻有遲有早,致使朔望月的長度也有長有短(冬長夏短),這就有可能出現連續兩三個小月或者連續三四個大月的情況,所以,有些農歷年沒有年三十,臘月二十九過除夕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制歷家的傑出創作,為中國所獨有。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已運用圭表(古老的天文儀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兩分」(即春分和秋分)、「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節氣,然後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漢時代,已經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成為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Ⅵ 中國目前使用的農歷現在由誰編排
中國的農歷是傳教士:湯若望編著的,你知道嗎?
一直驚嘆於我國現行的農歷,覺得很精確。曾經的宣傳教育講的,這是中國幾千年樸素的勞動人民在勞動耕作過程中對地球運行、氣候變遷的經驗總結。
結果直到看了CCTV10的探索發現,才知道目前現行的農歷是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編著的,這才揭示了歷史的真面目。
湯若望在明朝崇禎年間來到中國傳揚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當時中國的歷法已經暴露出諸多弊端,存在眾多偏差。 而對於中國這樣的農耕帝國,一部准確的歷法對整個中國的生產和經濟影響巨大。湯若望根據他的西方科學理論開始研究編制適合中國現行的歷法。因此他受到崇禎皇帝的最高禮遇,他是唯一一個能自由進出皇宮的外國人。 腐朽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讓明朝走向了沒落和毀滅。而歷法的編制在帝王眼裡都顯得格外重要。湯若望同樣受到李自成的禮遇。這個德國人以自己的親生經歷目睹了中國朝代的更迭,而那時的西方還在研究中國的夏商周歷史。
後來大清帝國建立,多爾袞下令3天內北京城的非滿人都必須搬出,否則殺無赦。 而湯若望冒死寫信給多爾袞,提到歷法編制的重要,由於自己身邊諸多的資料不能及時搬出北京城。多爾袞很欣賞這位傳教士,破例讓他待在北京城,並請他繼續編寫歷法。 期間由於他精通醫術,治好了孝庄皇後的病,所以他被請進朝廷做官,並和孝庄、順治建立非常好的關系。 當時順治很小,多爾袞的野心不斷膨脹,湯若望還安慰順治說:多爾袞太過霸道,上天會懲罰他的。結果後來多爾袞從馬上落下摔傷,於是人們一直堅信這個德國人有知曉未來的能力。
湯若望完成了歷法的編著,大清王朝開始沿用新的歷法,即現在通行的農歷。
順治後來染上了天花,可是順治一直對傳位給哪位皇子猶豫不決,他臨終前請湯若望給他建議。 湯若望是當時唯一一個能知道天花的破壞性影響的人,於是他從大清帝國的長遠考慮,建議一定立一個曾經出過天花的皇子接班,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康熙——玄燁。 湯若望在康熙當上皇帝後已經是年近70的遲暮老人了,他對於東方文明的熱愛以及懷揣傳播基督教義的思想,一直留在了古老的中國。他不求功名,不參與宮廷斗爭,他的官級一直被提升到了一品。 對於這樣的人生經歷可算非常輝煌了,可是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沒有絲毫的自豪感,而是對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的深深憂慮。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在康熙初年迎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由於宮廷中利益團體的明爭暗鬥,他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鰲拜等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慫恿一名自稱通曉天象的低級文官彈劾湯若望,並將湯若望打入大牢。在長達數月的審訊中,年邁的湯若望受盡了屈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歷法案。 後來湯若望被判處凌遲。在判決極刑後的第三天,北京通縣竟然發生6級以上地震,建築毀壞,皇宮也部分倒塌並著火。民間議論紛紛,出於這樣的壓力,鰲拜才免以湯若望的死刑······ 這位中風半身不能動彈的德國老人請自己傳教弟子代筆書寫了自己長長的懺悔錄,他在自己的懺悔中離開了人世,再也沒能回到德國的故土。
後來康熙掌握實權,宣布全國祭奠湯若望,並把他葬在了皇家陵園,葬在了著名的利瑪竇陵墓旁。從此湯若望的新歷法開始被廣泛推行並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仍然指導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
Ⅶ 請問現在所用的農歷是什麼歷法
1) 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歷是「陰陽合歷」。
2) 現行農歷的版本名稱為《時憲歷》,確實有些不合實宜了,原因是:《時憲歷》早在1645年(農歷乙酉雞年)由清廷頒布的歷法,它的前身是明末編寫的《新法歷》即《崇禎歷書》中的內容,由日爾曼人湯若望刪改103卷並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它的計算方法和理論都是來自西,並正式在民用歷法上使用定氣。但歷法精神還是我國的,是上代版本即《大統歷》(授時歷)的繼承和發展,所以還是我國的傳統歷法。但它採用的天文常數和理論都是當時1645年的,所以受天文常數准確性(精度)和當時理論的局限,所以用時間一長還是引起誤差變得越來越大。
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為元,用牛頓的數據做歲實來修訂,叫《癸卯元歷》,它使開普勒三大定律等當時天文先進天文理論和定律計算,還採用1742年時天文常數(如光行差常數等),所以具有較高的精度。以後還有若干小修改,都是為了提高它的精度,並使用改進時的先進天文理論計算,從清乾隆帝開始,每個皇帝紀位時都向後推算200年;
1909年清宣統元年推算的《宣統200年時憲書》中就有很多因為天文常數誤差及當時理論上局限的所以幾處都是錯誤的;1934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後,為了各方式的需要,所重新用當時最新的理論和天文常數重新編算了萬年歷譜,和清《宣統200年時憲書》的很多不準確之處和錯誤之處,並採用東經120度時間(以前採用東經116度時間即北京本地時間。
我國1949年建國後農歷又被紫金山天文台編算了多次,均以《中國天文年歷》的數據為准;2000年紫金山天文台又以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常數和最新理論編算了一次,這次採用以2000.0為歷元計算的。
在國外,還有人用美國宇航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數據(載人航天和美國幾次探火星的數據)和理論(主要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來計算農歷。
所以現行農歷的計算是採用現代天文學和航天的最新成果計算而成的,它是最典型的實際行星軌道改進(計算)的結果。
現行農歷,由於使定朔定氣,只規定一些最基本歷法內容,年月日都由實際地球和月球的軌道而定,但並沒有規定它的演算法,它的演算法是與時俱進的。因為農歷採用定冬至的前一個定朔日和下一年定冬至前一個定朔日決定年長,並由定中氣決定月序,由定朔決定日序,年長為13個月的,以定冬至後的第一個無定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由於定朔和定氣都是由天文學上的角度定義的,所以農歷的平均歷年就是回歸年,平均歷月就是朔望月。
農歷的陰歷成份歷日和回歷(太陰歷性質)對比朔望月,農歷的陰歷成份是最准確的,農歷的陽歷成份節氣和公歷(太陽歷性質)對比農歷的陽歷成份節氣是最准確的,和希臘歷及中國以前的陰陽合歷相比,農歷的歷年歷月排布是最准確的,最具有天文性的。
所以把農歷的版本名稱再叫《時憲歷》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它已經不再是清代的那個《時憲歷》了,它會在隨著天文學和人類探索太空和登月活動的深入會更精確的。
故本人想給現行農歷起一個新的版本名稱,這主要是以後研討時用。初步擬定幾個備選名:《紫金歷》,《與時歷》,《東方歷》,《新世紀歷》等,與眾前輩探討。
Ⅷ 中國現用農歷歷法的編著者是誰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香港天文台,台灣地區中研院計算中心(通過台灣地區氣象局發布)NASA(微軟,谷歌的農歷)法則一樣,所以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