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網路拓撲結構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用傳輸媒體互連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即用什麼方式把網路中的計算機等設備連接起來。拓撲圖給出網路伺服器、工作站的網路配置和相互間的連接。網路的拓撲結構有很多種,主要有星型結構、環型結構、匯流排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網狀結構、蜂窩狀結構等。
星型結構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連接成網。網路有中央節點,其他節點(工作站、伺服器)都與中央節點直接相連,這種結構以中央節點為中心,因此又稱為集中式網路。
環型結構在LAN中使用較多。這種結構中的傳輸媒體從一個端用戶到另一個端用戶,直到將所有的端用戶連成環型。數據在環路中沿著一個方向在各個節點間傳輸,信息從一個節點傳到另一個節點。這種結構顯而易見消除了端用戶通信時對中心系統的依賴性。
匯流排上傳輸信息通常多以基帶形式串列傳遞,每個結點上的網路介面板硬體均具有收、發功能,接收器負責接收匯流排上的串列信息並轉換成並行信息送到PC工作站;發送器是將並行信息轉換成串列信息後廣播發送到匯流排上,匯流排上發送信息的目的地址與某結點的介面地址相符合時,該結點的接收器便接收信息。
分布式結構的網路是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一種網路形式。分布式結構的網路具有如下特點:由於採用分散控制,即使整個網路中的某個局部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全網的操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網中的路徑選擇最短路徑演算法,故網上延遲時間少,傳輸速率高,但控制復雜;各個結點間均可以直接建立數據鏈路,信息流程最短;便於全網范圍內的資源共享。
樹型結構是分級的集中控制式網路,與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線路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於擴充,尋找路徑比較方便,但除了葉節點及其相連的線路外,任意節點或其相連的線路故障都會使系統受到影響。
② 蜂窩的角度是多少
蜂窩是由無數個大小相同的房孔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所以每個角是120°,每個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圍,兩個房孔之間只隔著一堵蠟制的牆。
令人驚訝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有科學家測量過菱形的角度,兩個鈍角都是109°而兩個銳角都是70°。
令人叫絕的是,世界上所有蜜蜂的蜂窩都是按照這個統一的角度和模式建造的。這種蜂窩結構強度很高,重量又很輕,還有益於隔音和隔熱。
因此,現在的太空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在內部大量採用蜂窩結構,衛星的外殼也幾乎全部是蜂窩結構。因此,這些航天器又統稱為「蜂窩式航天器」。而且這些「蜂窩式航天器」都很節省材料。
③ 信道動態分配技術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在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信道分配技術主要有3類:固定信道分配(FCA)、動態信道分配(DCA)以及隨機信道分配(RCA)。 FCA的優點是信道管理容易,信道間干擾易於控制;缺點是信道無法最佳化使用,頻譜信道效率低,而且各接入系統間的流量無法統一控制從而會造成頻譜浪費,因此有必要使用動態信道分配,並配合各系統間做流量整合控制,以提高頻譜信道使用效率。FCA演算法為使蜂窩網路可以隨流量的變化而變化提出了信道借用方案(Channel borrowing scheme),如信道預定借用(BCO)和方向信道鎖定借用(BDCL)。信道借用演算法的思想是將鄰居蜂窩不用的信道用到本蜂窩中,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DCA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分配演算法。通常將DCA演算法分為兩類:集中式DCA和分布式DCA。集中式DCA一般位於移動通信網路的高層無線網路控制器(RNC),由RNC收集基站(BS)和移動站(MS)的信道分配信息;分布式DCA則由本地決定信道資源的分配,這樣可以大大減少RNC控制的復雜性,該演算法需要對系統的狀態有很好的了解。根據DCA的不同特點可以將DCA演算法分為以下3種:流量自適應信道分配、再用劃分信道分配以及基於干擾動態信道分配演算法等。DCA演算法還有基於神經網路的DCA和基於時隙打分(Time slot scoring)的DCA。最大打包(MP)演算法是不同於FCA和DCA演算法的另一類信道分配演算法。DCA演算法動態為新的呼叫分配信道,但是當信道用完時,新的呼叫將阻塞。而MP演算法的思想是:假設在不相鄰蜂窩內已經為新呼叫分配了信道,且此時信道已經用完,倘若這時有新呼叫請求信道時,MP演算法(MPA)可以將兩個不相鄰蜂窩內正在進行的呼叫打包到一個信道內,從而把剩下的另一個信道分配給新到呼叫。 RCA是為減輕靜態信道中較差的信道環境(深衰落)而隨機改變呼叫的信道,因此每信道改變的干擾可以獨立考慮。為使糾錯編碼和交織技術取得所需得QoS,需要通過不斷地改變信道以獲得足夠高的信噪比 FCA的優點是信道管理容易,信道間干擾易於控制;缺點是信道無法最佳化使用,頻譜信道效率低,而且各接入系統間的流量無法統一控制從而會造成頻譜浪費,因此有必要使用動態信道分配,並配合各系統間做流量整合控制,以提高頻譜信道使用效率。FCA演算法為使蜂窩網路可以隨流量的變化而變化提出了信道借用方案(Channel borrowing scheme),如信道預定借用(BCO)和方向信道鎖定借用(BDCL)。信道借用演算法的思想是將鄰居蜂窩不用的信道用到本蜂窩中,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DCA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分配演算法。通常將DCA演算法分為兩類:集中式DCA和分布式DCA。集中式DCA一般位於移動通信網路的高層無線網路控制器(RNC),由RNC收集基站(BS)和移動站(MS)的信道分配信息;分布式DCA則由本地決定信道資源的分配,這樣可以大大減少RNC控制的復雜性,該演算法需要對系統的狀態有很好的了解。根據DCA的不同特點可以將DCA演算法分為以下3種:流量自適應信道分配、再用劃分信道分配以及基於干擾動態信道分配演算法等。DCA演算法還有基於神經網路的DCA和基於時隙打分(Time slot scoring)的DCA。最大打包(MP)演算法是不同於FCA和DCA演算法的另一類信道分配演算法。DCA演算法動態為新的呼叫分配信道,但是當信道用完時,新的呼叫將阻塞。而MP演算法的思想是:假設在不相鄰蜂窩內已經為新呼叫分配了信道,且此時信道已經用完,倘若這時有新呼叫請求信道時,MP演算法(MPA)可以將兩個不相鄰蜂窩內正在進行的呼叫打包到一個信道內,從而把剩下的另一個信道分配給新到呼叫。 RCA是為減輕靜態信道中較差的信道環境(深衰落)而隨機改變呼叫的信道,因此每信道改變的干擾可以獨立考慮。為使糾錯編碼和交織技術取得所需得QoS,需要通過不斷地改變信道以獲得足夠高的信噪比
④ 網路拓撲結構的優缺點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各個站點相互連接的形式,在區域網中明確一點講就是文件伺服器、工作站和電纜等的連接形式.現在最主要的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以及它們的混合型。顧名思義,匯流排型其實就是將文件伺服器和工作站都連在稱為匯流排的一條公共電纜上,且匯流排兩端必須有終結器;星型拓撲則是以一台設備作為中央連接點,各工作站都與它直接相連形成星型;而環型拓撲就是將所有站點彼此串列連接,像鏈子一樣構成一個環形迴路;把這三種最基本的拓撲結構混合起來運用自然就是混合型了。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是引用拓撲學中研究與大小,形狀無關的點,線關系的方法。把網路中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抽象為一個點,把傳輸介質抽象為一條線,由點和線組成的幾何圖形就是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網路的拓撲結構反映出網中個實體的結構關系,是建設計算機網路的第一步,是實現各種網路協議的基礎,它對網路的性能,系統的可靠性與通信費用都有重大影響。
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有:環形拓撲、星形拓撲、匯流排拓撲三個。
1. 匯流排拓撲結構 是將網路中的所有設備通過相應的硬體介面直接連接到公共匯流排上,結點之間按廣播方式通信,一個結點發出的信息,匯流排上的其它結點均可「收聽」到。 優點:結構簡單、布線容易、可靠性較高,易於擴充,是區域網常採用的拓撲結構。缺點:所有的數據都需經過匯流排傳送,匯流排成為整個網路的瓶頸;出現故障診斷較為困難。最著名的匯流排拓撲結構是乙太網(Ethernet)。
2. 星型拓撲結構 每個結點都由一條單獨的通信線路與中心結點連結。 優點: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便於管理,連接點的故障容易監測和排除。缺點:中心結點是全網路的可靠瓶頸,中心結點出現故障會導致網路的癱瘓。
3. 環形拓撲結構 各結點通過通信線路組成閉合迴路,環中數據只能單向傳輸。 優點:結構簡單,適合使用光纖,傳輸距離遠,傳輸延遲確定。缺點:環網中的每個結點均成為網路可靠性的瓶頸,任意結點出現故障都會造成網路癱瘓,另外故障診斷也較困難。最著名的環形拓撲結構網路是令牌環網(Token Ring)
4. 樹型拓撲結構 是一種層次結構,結點按層次連結,信息交換主要在上下結點之間進行,相鄰結點或同層結點之間一般不進行數據交換。優點:連結簡單,維護方便,適用於匯集信息的應用要求。缺點:資源共享能力較低,可靠性不高,任何一個工作站或鏈路的故障都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行。
5. 網狀拓撲結構 又稱作無規則結構,結點之間的聯結是任意的,沒有規律。優點:系統可靠性高,比較容易擴展,但是結構復雜,每一結點都與多點進行連結,因此必須採用路由演算法和流量控制方法。目前廣域網基本上採用網狀拓撲結構。
6.混合型拓撲結構 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拓撲結構同時使用。優點:可以對網路的基本拓撲取長補短。缺點:網路配置掛包那裡難度大。
⑤ APP中的6種常見數據載入
1.
全屏載入
全屏載入也叫白屏載入,就是整個屏幕白屏進行數據載入,一般會有菊花轉或進度條配合,常用於手機網頁的載入中,例如列表頁進入詳情頁,圖片詳情等。(可考慮融入趣味性較強的小動畫,增強愉悅感,從用戶心理上去縮短等待時間。
優點:能保證內容的整體性,全部載入完才能夠系統化的閱讀。
缺點:有非常強烈的等待感,3s以上會產生焦躁情緒,所以在地鐵等信號 不好的地方,使用手機網 頁獲取內容實在是比較災難的一件事情。
2.分布載入
分布載入就是分步驟的載入網頁,優先載入占網路資源較小的元素,包括優先載入,懶載入,預載入,漸進載入。
a.優先載入
如果一個頁面有圖片有文字,可以先把文字都載入出來,保證用戶可以有內容可讀,然後再載入比較費流量的圖片。但是活動頁什麼的,千萬不能把重要信息全部放在圖片上,導致載入不出來。這種載入形式更加適用於內容閱讀型的APP。
懶載入主要是針對前端頁面比較大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式,假如一個網頁很大,又含有很多圖片、視頻內容,那麼想一次性載入就會等待很久,懶載入就是只有在屏幕顯示範圍內的資源,被用戶看到的內容才會真正去載入。
預載入就是提前載入,比如啟動APP時,當顯示啟動畫面時,就可以預先把首頁內容載入出來,這樣可以減少用戶載入內容時的等待時間,還有一個很典型的使用場景就是瀏覽視頻網站或者購物網站,當我們快要滑到頁面底部時,下面圖片已經幾乎載入完成了,這就是預載入的好處,在使用上感覺更加流暢。
漸進載入
在 PC 端用瀏覽器看圖片的時候,經常是先看到一張模糊圖,然後再漸漸的變得清晰,這種效果就叫做漸進式載入。
優點:可以幫助用戶快速閱讀內容,了解信息。
缺點:也許會丟失掉重要的關鍵信息,無法建立信息獲取的閉環。
3.整頁載入
當當前頁與下一頁是整頁切換的時候,可以考慮採用整頁載入的形式,但是要保證每個頁面的數據量不是特別的大。一般適用於宮格圖片模式、全屏圖片模式、網狀詳情頁模式。
優點:能保證每個頁面的完整性,體驗比較整體。
缺點:不好保證整頁的載入效率,且有可能影響瀏覽的流暢度。
4.自動載入
當你瀏覽信息時,不停的向上滑動,新的內容會不停的從底部出現,這種方式稱為自動載入。關於自動載入,要注意每次載入多少條內容,或者多少屏的內容,我無聊的數了數今日頭條每次會自動載入60條新聞。
優點:把用戶代入無盡瀏覽模式,讓用戶一直向下滾動,不需要手動點擊下一頁。
缺點:沒有盡頭,容易迷失,不方便快速索引定位到某個內容。
5.智能載入
這個載入模式我經常使用到,假如是在WIFI情況下,使用QQ瀏覽器去看視頻,那麼它會自動載入視頻播放,而使用4G的流量去訪問視頻頁面的話,會有一個彈窗來確認是否要播放,以免耗費大量流量造成用戶扣費。智能載入模式就是根據用戶使用場景來改變載入形式的。
例如今日頭條在WiFi模式下,圖片大圖展示,當處於非WiFi模式下時,展示小縮略圖,當用戶覺得某張圖有足夠的吸引力時,點擊小縮略圖載入大圖,幫助用 戶節省流量。再比如愛奇藝在非WiFi的模式下播放視頻時,會提示用戶繼續播放會產生流量費用,這類設計就比較人性化,也容易讓用戶產生好感,建戶忠誠 度。(用戶知道你是在為他著想,畢竟流量還是挺貴的!)
優點:根據具體場景來控制流量和載入速度。
缺點:不一定真實有效的命中用戶需求,所以還是需要給予用戶一定的查看詳情的入口,或者是設置項。
6.離線載入
當用戶沒網的時候,往往很多功能都不能用了,內容也無法載入出來,導致APP變得根本不可用,這時候就要考慮預載入 離線緩存的設計了。首先在有網 的時候把數據提前載入下來,緩存到本地,當沒網的時候,直接載入已經緩存下來的內容。一般會提供給用戶選擇,是否開啟有WiFi的情況下預載入功能,或者 是否開始WiFi下全部離線緩存的功能。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鐵上信號時好時差而無法正常使用產品所帶來的困擾了。但考慮到手機空間,要設計合適的離線機制。並配合一定的清理緩存的機制。適用於小說閱讀、新聞閱讀、視頻類APP。
優點:解決了沒網獲取數據的問題,且節約了流量,保證了流暢。
缺點:佔用本地存儲空間,而且有時候預載入的內容根本沒有用到。
三、4種減少等待感的設計
1.使用模態載入
盡量使用非模態的載入方式,在載入的過程不打斷用戶,不需要等待載入完就可以做別的事情的,而不用傻傻等待數據載入完成,大大降低了等待的焦躁感,提升用戶體驗流暢度。
模態載入:app在觸發載入後,出現模態提示層,防止用戶在載入過程中進行其他操作,導致當前載入出錯。如果採用模態載入,會因為網路原因或內容過多導致長時間處於載入狀態,建議提供一個「取消」的操作。同時在安卓中的後退按鈕能關閉模態提示。
2. 情感化的載入動畫
用戶等待載入的過程是相當痛苦的,因為他迫切的想看到頁面內容,通過設計一些呆萌可愛的載入動畫,讓用戶在等待的過程中享受動畫的愉悅感,讓產品情感化,在心理層面上去減少用戶的急躁感。
3.
進度條載入
如果是時間較長的載入過程,最好能清晰的告知過程進度,讓用戶有更加明確的知情權,和載入的時間預期。一個非常經典的體驗設問,同樣是3s的載入時 間,勻速的進度條、先慢後快的進度條、先快後慢的進度條,哪個讓用戶感覺上最快?經過科學的實驗證實,先慢後快的進度條是讓用戶心理感受上最快的設計。這是因為用戶最容易記住最後一瞬間的感覺,如果最後一瞬間,感知到了快,就覺得順暢了。
4.
盡量提前載入
盡可能的利用預載入或有WiFi的情況下離線緩存的方式,把內容提前載入下來,這樣能做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載入給用戶帶來的卡頓感。如果能判斷出來用戶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提前幫用戶載入相應的內容,肯定是最符合需求場景的事情。當我開始讀第一頁的時候,第二頁第三頁就開始陸續緩存下來了
5.啟動頁載入
這個主要是APP啟動時的一個頁面,由於APP啟動需要時間,因此可以加入一個啟動頁來自然過渡,而且很多啟動頁是廣告,這樣也可以帶來一些收益,這個頁面一般可以點擊跳過。
移動互聯網的場景多種多樣,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各種各樣的場景,例如WiFi下、非WiFi下、無網路、又或者說電梯里、地鐵上等等。但是咋們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優化用戶體驗,提高商業價值。所以無論設計什麼功能模塊都應該多考慮一下用戶的使用場景。
如何降低用戶的焦慮感?
由於存在網速不快,網路異常,伺服器異常等情況,讓用戶等待的情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都知道,等待會產生焦慮感,分分鍾讓用戶卸載你的產品,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來降低或緩解用戶的焦慮感?
第一:優化App的載入演算法,使得App與伺服器數據傳輸的時間減短。 這個需要開發人員的精益求精了。這個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因為直接減少了載入數據的時間,也就減少了用戶需要等待的時間。
第二:採用預載入和智能載入的方式。 拿閱讀App打比方,當用戶在看第一頁的時候,App在後台載入完後面的幾頁,等用戶翻到第二頁的時候就不需要等待載入了,因為App已經幫用戶提前載入好了。這種載入機制對用戶體驗特別好,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要預測用戶行為,載入其他數據,這樣會消耗不少流量,所以建議在WiFi網路環境下採取這種預載入機制,而在蜂窩網路狀態下則不採用預載入機制。這個要和開發人員討論溝通,確保預載入機制完美運行。
第三:非同步處理。 這一點做得好的App莫過於Instagram,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用Instagram的時候會覺得特別流暢,即使在網路不好的情況下。這是為什麼?因為在網路不好的情況下,你給好友點了贊,Instagram並不會提示你網路不好,操作失敗,而是提示你點贊成功了,其實它只是將你點贊的操作記錄了下來,等網路一好就將點贊的行為上傳到伺服器,從而完成點贊行為。這就是讓產品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拋給用戶。
第四:設計有趣的loading動畫,如上文介紹的美團APP奔跑的小人,這是提升產品情感的重要手段。
⑥ 請解釋GSM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位置區域改變時的位置更新流程。
越區位置更新:當MS從一個LA區進入另外一個LA區時,MS在BCCH信道上接收到的LAI與原LAI不一致,MS觸發位置更新:
(流程圖我發不上來,需要的話網路HI我吧;)
1. 信道要求
MS通過動態地在RACH信道(隨機接入信道)上發送一個隨機接入脈沖向一個(BTS)基站收發信台申請一條信道。在信道請求消息中包括了建立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是「尋呼響應」、「緊急呼叫」、「移動主叫」、「短消息業務」或「其他」,比如「位置更新」。此外,這條消息還包括隨機參數,移動台(MS)隨機的選5個比特作為隨機參數。這些參數的作用是:當兩個移動台同時接入網路時,網路能運用這些參數來區分這些移動台。
2. 信道請求
基站收發信台向基站控制器發一條申請信道消息。通過這條消息,基站收發信台進一步向基站控制器傳遞由移動台發起的信道請求。實際上,信道請求消息中除了包含信道要求消息中的一些消息外,還包括通過基站收發信台加入的一些消息。請求參考單元直接從信道要求消息中來,初始時間提前量(接入延遲)由基站收發信台加入到這條消息中去。
3. 信道激活
收到從基站收發信台發來的信道請求消息後,基站控制器開始按照一定的條件為此次呼叫尋找和分配SDCCH信道,同時基站控制器向基站收發信台發送一條信道激活消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分配給哪個基站收發信台以及此SDCCH的信道組合。此消息中包含的參數有:DTX控制、信道的ID(識別)、信道描述和移動分配、移動台和基站的最大功率電平、基站控制器計算的有關此次接入的初始時間提前量等。
4. 信道激活證實
這是對信道激活消息的應答。當基站收發信台收到這條消息後,它開始在SACCH信道發送和接受消息。
5. 立即指配命令
基站控制器告訴基站收發信台關於被使用的SDCCH信道。
6. 立即指配
基站分系統通過AGCH信道告知移動台有關使用的SDCCH信道的情況。實際上,這條消息是一條從網路向移動台發的從AGCH信道轉到先前定義的SDCCH信道工作的指令。在這條消息中,包括的參數有:尋呼模式、SDCCH信道描述、隨路SACCH、跳頻, 如果應用了跳頻, 則還應包括參數請求參考(與建立原因相同)、初始時間提前量和頻率分配。
7. 位置更新請求
位置更新請求消息由MS向網路發送,用以請求更新位置文件。
8. 位置更新請求(建立指示)
BTS通過返回的建立指示消息來確認立即指配命令。建立指示消息有兩種用途。首先,建立指示消息從基站收發信台的角度出發,指出移動台目前正在SDCCH信道上。這樣,基站收發信台向基站控制器發一消息,指示現在移動台的CM業務請求正在所描述的這種SDCCH信道上傳送。另外,基站收發信台將識別這一連結並把接收到的第3層的消息加入到這條消息中。
9. 位置更新請求
位置更新請求消息作為一個連接請求(CR)消息傳向MSC。
10. UA
UA通常是建立第二層LAPDm鏈路時的第二層確認。
11. 識別請求
實際上這是用來檢查IMEI的一個識別過程。IMEI(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這種請求由設備識別寄存器(EIR)發起用以控制移動台的硬體部分。通常,不是每次呼叫建立都要做;典型值(在VLR內設置)是每20次呼叫建立檢查一次。網路還要求用戶的IMSI以防與網路端失去聯系。舉個例子,移動台想通過TMSI建立一次呼叫,但網路丟失了TMSI。這種情況下,網路除了詢問移動台外沒有其它方法識別用戶。識別請求作為一個連接確認(CC = Connection Confirm)消息發送。
12. 識別請求
BSS把識別請求消息傳向移動台。
13. 識別響應
移動台發送識別響應, 消息中包含移動識別信息。
14. 識別響應
消息繼續被傳向MSC。
15. 鑒權請求
作為CC(連接證實)消息,移動交換中心發送一條鑒權請求消息給BSC。這條消息包括隨機數RAND。
16. 鑒權請求
BSC通過BTS把消息傳送給MS。
17. 鑒權響應
MS以帶符號的響應SRES來響應鑒權請求。鑒權響應通過BTS被送往BSC。
在MS鑒權過程中,使用兩種演算法A3和A8。這些演算法和32位數字密鑰被存儲在SIM卡中。當網路申請移動台的鑒權,AUC/VLR發送32位十進制隨機數字給MS。MS接著計算帶符號的響應(SRES)並把它回送給VLR。VLR把接收到的SRES和從先前AUC的鑒權組內部接收到的SRES作比較。如果這些SRES相同,鑒權成功,MS可以繼續呼叫。
你可以注意到,KI的前8個數字被用來鑒權和SRES演算法,剩下的24個數字被保留用作密鑰演算法。
18. 鑒權響應
為了完成鑒權過程,從MS來的SRES的值在消息內部被送回VLR。
19. 加密模式命令
MSC要求BSC從無線通路開始加密。假如網路想要在無線介面開始加密,需要在A介面發送消息。如果網路使用加密,那麼MS在接收到此消息以後開始加密。
20. 加密命令
BSC把加密消息儲存到它的存儲器中然後向BTS發送一個加密命令來發起加密模式操作。
21. 加密模式命令
BSS告知MS加密的初始,開始接收被加密模式。
22. 加密模式完成
MS確認加密命令。
23. 加密模式完成
如果加密被使用,那麼這是在空中介面中的第一條加密的消息。BSS確認加密命令,通知MSC移動台已經開始加密並開始以加密模式發送消息。
24. 位置更新接受
MSC發送位置更新接受消息給移動台以指示更新已經完成。
25. 位置更新接受
位置更新接受消息被BSS傳到移動台。
26. TMSI再分配完成
TMSI再分配完成消息被發送到網路以指示新的TMSI再分配已經完成。
27. TMSI再分配完成
TMSI再分配完成消息送往MSC。
28. 清除命令
這個消息由MSC發出,用來釋放所有相關的資源,也就是與這次通話過程相關的BSSAP。
29. 信道釋放
使正在使用的SDCCH停止活動。這個消息是由BSC發向MS的。另外,它也被稱為「第三層 的斷鏈消息」。在正常的呼叫建立情況下,呼叫原因為「正常」。
30. 去活SACCH(慢速隨路控制信道)
BSC向下行發送這個消息,BSC禁止向MS傳送系統消息。事實上,此時已經沒有在SACCH上接收/ 發送任何消息的必要了,因此它將被去活。
31. 釋放指示
BTS通知BSC,MS沒有更多專用的無線資源。
32. DISC
MS將發送第2層幀以拆除在上行方向上的連接,並通知BTS在TCH/FACCH信道中停止此次業務連接。
33. UA
BTS確認拆除幀,其結果:MS重新開始監聽BCCH信道,並且所有的無線介面將被釋放。
34. RF信道釋放
BSC通知BTS釋放其餘的無線資源。
35. RF信道釋放證實
所有的無線資源被釋放; BTS發送證實消息給BSC, 這些無線資源為: TCH/FACCH和SACCH。
36. 清除完成
此消息是對清除命令的確認,此時BSC通知MSC所有與此次呼叫有關的無線資源被釋放。
37. SCCP釋放
當所有無線資源被釋放,與此次呼叫有關的BSSAP連接不再需要。此消息通知BSC釋放SCCP連接,並作為RLSD消息發送。
38. SCCP釋放確認
BSC通知MSC有關此次呼叫的專用SCCP連接被釋放,並作為RLC消息發送。
1.1 空中介面消息及部分A介面的層三消息的發送信道、關鍵欄位內容等:System Information、Channel Request、Immediate Assignment、Assignment Request、Assignment Command、CR、CC、Handover Command等
system information:BCCH系統消息不需要記憶每個消息裡面的參數,只要知道1800M和900M中不同系統消息分類,通話模式和空閑模式系統消息分類情況:1800M空閑狀態下多2bis,2ter消息,通話模式下多5bis,5ter消息。
channel request: RACH信道上發送,具體內容上小節有詳細介紹,對應於ABIS口就是channel required
Immediate assignment: AGCH信道,對應於channel request消息,其中有一個random reference 數值一樣,可以唯一確定一次呼叫開始 。
Assignment request:A介面消息 對應於ABIS和UM口的assignment command消息,主要是為了分配TCH信道,在空中介面還是在SDCCH信道上傳送的。
Assignment command: ABIS口和UM口消息,其中上小節都有詳細描述。
對於CR、CC的解釋可以看下面一個案例:在某次網路優化路測過程中發現所跟蹤的空中介面信令流程出現問題。當手機接收到下行SDCCH立即指配命令後,為在空中介面建立LAPDM層多幀證實模式,應該在所分配的SDCCH信道上發出建立非同步平衡模式幀SABM,該幀屬於LAPDM層在建立連接模式過程中發出的第一條命令。LAPDM層所包含的第三層消息為CM SERVICE REQUEST,這條消息由CM呼叫管理層啟動,由MM移動性能管理層發出,目的是建立MM層連接,為CM層通信建立通道。正常情況下應收到下行CM SERVICE ACCEPT消息,但在路測信息中沒有收到該信息,於是懷疑係統存在某些問題影響消息流程。為了近一步了解問題,著手進行A介面信令跟蹤。在正常情況下,手機發出的CM SERVICE REQUEST消息經A介面發往MSC,MSC返回CM SERVICE ACCEPT消息,手機發送CONNECT CONFIRM消息給A介面。可是,A介面信令跟蹤結果顯示大量的CR消息沒有對應的CC消息,從而證實系統確實存在問題。經分析認為,這一現象是由MSC相關模塊弔死所致,這一問題當時對全網的指標影響非常大,故障解除後全網接通率明顯改善。
Handover command:改變專用信道的配置和所需的時間調整,給出新小區的信道描述。
⑦ 區域網常用的幾種網路拓撲結構及其特點。
網路的拓撲結構有很多種,主要有星型結構、環型結構、匯流排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網狀結構、蜂窩狀結構等。
1、星形網路拓撲結構:
以一台中心處理機(通信設備)為主而構成的網路,其它入網機器僅與該中心處理機之間有直接的物理鏈路,中心處理機採用分時或輪詢的方法為入網機器服務,所有的數據必須經過中心處理機。星形網的特點:
(1)網路結構簡單,便於管理(集中式);
(2)每台入網機均需物理線路與處理機互連,線路利用率低;
(3)處理機負載重(需處理所有的服務),因為任何兩台入網機之間交換信息,都必須通過中心處理機;
(4)入網主機故障不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工作,中心處理機的故障將導致網路的癱瘓。
適用場合:區域網、廣域網。
2、環形網路拓撲結構:
入網設備通過轉發器接入網路,每個轉發器僅與兩個相鄰的轉發器有直接的物理線路。環形網的數據傳輸具有單向性,一個轉發器發出的數據只能被另一個轉發器接收並轉發。所有的轉發器及其物理線路構成了一個環狀的網路系統。環形網特點:
(1)實時性較好(信息在網中傳輸的最大時間固定);
(2)每個結點只與相鄰兩個結點有物理鏈路;
(3)傳輸控制機制比較簡單;
(4)某個結點的故障將導致物理癱瘓;
(5)單個環網的結點數有限。
適用場合:區域網,實時性要求較高的環境。
3、匯流排形網路拓撲結構:
所有入網設備共用一條物理傳輸線路,所有的數據發往同一條線路,並能夠由附接在線路上的所有設備感知。入網設備通過專用的分接頭接入線路。匯流排網拓撲是區域網的一種組成形式。匯流排網的特點:
(1)多台機器共用一條傳輸信道,信道利用率較高;
(2)同一時刻只能由兩台計算機通信;
(3)某個結點的故障不影響網路的工作;
(4)網路的延伸距離有限,結點數有限。
適用場合:區域網,對實時性要求不高的環境。
4、分布式結構
分布式結構的網路是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一種網路形式。分布式結構的網路具有如下特點:
(1)由於採用分散控制,即使整個網路中的某個局部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全網的操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2)網中的路徑選擇最短路徑演算法,故網上延遲時間少,傳輸速率高,但控制復雜;各個結點間均可以直接建立數據鏈路,信息流程最短;
(3)便於全網范圍內的資源共享。缺點為連接線路用電纜長,造價高;網路管理軟體復雜;報文分組交換、路徑選擇、流向控制復雜;在一般區域網中不採用這種結構。
5、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是分級的集中控制式網路,與星型相比它的特點如下:
(1)它的通信線路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於擴充,尋找路徑比較方便,
(2)除了葉節點及其相連的線路外,任意節點或其相連的線路故障都會使系統受到影響。
6、網狀網路拓撲結構:
利用專門負責數據通信和傳輸的結點機構成的網狀網路,入網設備直接接入結點機進行通信。網狀網路通常利用冗餘的設備和線路來提高網路的可靠性,因此,結點機可以根據當前的網路信息流量有選擇地將數據發往不同的線路。
適用場合:
主要用於地域范圍大、入網主機多(機型多)的環境,常用於構造廣域網路。
7、蜂窩
蜂窩拓撲結構是無線區域網中常用的結構,它以無線傳輸介質(微波、衛星、紅外等)點到點和多點傳輸為特徵,是一種無線網,適用於城市網、校園網、企業網。
⑧ 「蜂巢思維」,區塊鏈時代的第一性原理
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個最美妙的結局。
——《失控》
"蜂巢思維"出自凱文·凱利的《失控》(1994),簡單的說「蜂巢思維」就是「群體思維」。蜜蜂的群體結構,在蜂巢之中每個個體各有分工,自發維系整個蜂巢,蜂巢就像是一個整體,匯集了每個個體的思維。凱文·凱利用蜂巢思維比喻人類的協作帶來的群體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維」
「蜂群的靈魂」在哪裡?早在1901年,比利時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它由誰統治,由誰發布命令,由誰預見未來……?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統治者不是蜂後。當蜂群從蜂巢前面狹小的出口湧出時,蜂後只能跟著。蜂後的女兒負責選擇蜂群應該何時何地安頓下來。五、六隻無名工蜂在前方偵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樹洞和牆洞。他們回來後,用約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報告。在報告中,偵察員的舞蹈越誇張,說明她主張使用的地點越好。接著,一些頭目們根據舞蹈的強烈程度核查幾個備選地點,並以加入偵察員旋轉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這就引導更多跟風者前往占上風的候選地點視察,回來之後再加入看法一致的偵察員的喧鬧舞蹈,表達自己的選擇。
除去偵察員外,極少有蜜蜂會去探查多個地點。蜜蜂看到一條信息:「去那兒,那是個好地方。」它們去看過之後回來舞蹈說,「是的,真是個好地方。」通過這種重復強調,所屬意的地點吸引了更多的探訪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訪者加入進來。按照收益遞增的法則,得票越多,反對越少。漸漸地,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一個大的群舞,成為舞曲終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獲勝。
這是一個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選舉大廳,其產生的效果卻極為驚人。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終幕閉,按照民眾的選擇,蜂群挾帶者蜂後和雷鳴般的嗡嗡聲,向著通過群選確定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由兩萬個群氓合並成的整體,它和比特幣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2.螞蟻的「蜂巢思維」
從一個定居點搬到另一個定居點的蟻群,會展示出涌現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夢」效應。你會看到,當一群螞蟻用嘴拖著卵、幼蟲和蛹拔營西去的時候,另一群熱枕的工蟻卻在以同樣的速度拖著那些家當掉頭東行。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螞蟻,也許是意識到了信號的混亂和沖突,正空著手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的亂跑。簡直是典型的辦公室場面。
不過,盡管如此,整個蟻群還是成功地轉移了。在沒有上級作出任何明確決策的情況下,蟻群選定一個新的地點,發出信號讓工蟻開始建巢,然後就開始進行自我管理。
3.鳥群的「蜂巢思維」
一個鳥群並不是一隻碩大的鳥。科學報道記者詹姆斯·格雷克寫道:「單只鳥或一條魚的運動,無論怎樣流暢,都不能帶給我們像玉米地上空滿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萬鯫魚魚貫而行的密集隊列所帶來的震撼。(鳥群疾轉逃離掠食者的)高速電影顯示出,轉向的動作以波狀感測的方式,以大約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從一隻鳥傳到另一隻鳥。比單只鳥的反應要快得多。」鳥群遠非鳥的簡單聚合。
4.演算法生成的群體智慧
在《蝙蝠俠歸來》中有一個場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窩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湧向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繪制者先製作一隻蝙蝠,並賦予它一定的空間以使之能自動地扇動翅膀;然後再復制出幾十個蝙蝠,直至成群。之後,讓每隻蝙蝠獨自在屏幕上四處飛動,但要 遵循演算法中植入的幾條簡單規則: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邊的蝙蝠,離隊不要太遠。 當這些「演算法蝙蝠」在屏幕上運行起來時,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樣成群結隊而行了。
5.涌現——看不見的手
「蜂巢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度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涌現出來。
螞蟻研究的先驅者惠勒認為,集群所形成的超級有機體,是從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蟲有機體中「涌現」出來的。他指出,這種涌現是一種科學,一種技術的、理性的解釋,而不是什麼神秘主義或煉金術。
涌現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自然現象。涌現這個概念表現的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因果關系。在這里,2+2不等於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於5。在涌現的邏輯里,2+2=蘋果。當聆聽巴赫時,充溢我們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氣息」,就是一副富有詩意的圖景,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富有含義的模式是如何從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現出來的。
要想洞悉一個系統所蘊藏的涌現結構,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運行它。就此而言,有什麼潛藏在人類個體中沒有涌現出來,除非所有的人都通過人際交流或政治管理聯系起來?在這種類似於蜂巢的仿生超級思維中,一定醞釀著某種最出人意料的東西。這里有一個關於活系統的普遍規律: 低層級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級的復雜性。
計算機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蜂巢思維和分布式問題是一體的,它們都是從一大堆相互連接的部件中涌現出來的模式。
6.從量變到質變
事物的涌現大都依賴於一定數量的個體,一個群體,一個集體,一個團伙,或是更多。滿滿一槽的水,當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會開始攪動,形成渦流。渦流發展成為漩渦,像有生命一般成長。不一會兒,漩渦從水面擴展到槽底,帶動了整個水槽里的水。不停變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龍卷中旋轉,時刻改變著漩渦的形狀。
不管我們在何時拔掉塞子,漩渦都會無一例外地出現。漩渦是一種涌現的事物——如同群一樣,它的能量及結構蘊涵於群體而非單個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現的事物,漩渦的特性來源於大量共存的其他個體,一滴水並不足以顯現出漩渦,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發沙丘的崩塌。
數量能帶來本質性的差異。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積了足夠多的沙子,就會出現沙丘,進而也就能引發一場沙崩。一些物理屬性,如溫度,也取決於分子的集體行為。當連接度高且成員數目大時,就產生了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起質變。
7.區塊鏈:二十一世紀的圖標
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原子象徵著簡單所代表的質朴力量,代表著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不管是科學還是管理,都遵從於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一個帶有禪意的思想:原子是過去,下個世紀的科學象徵是充滿活力的網路。
網路的圖標是沒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論述了物種如何從個體中涌現而出。這些個體的自身利益彼此沖突,卻又相互關聯。當他試圖尋找一幅插圖做此書的結尾時,他選擇了纏結的網。
網路是唯一有能力無偏見地發展或無引導地學習的組織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撲結構都會限制可能發生的事物。群的拓撲結構多種多樣,但是唯有龐大的網狀結構才能包容形態的真正多樣性。
網路是群體的象徵,由此產生的群組織——分布式系統——將自我散布在整個網路,以致於沒有哪一部分能說,「我就是我」。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無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網路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見的手——一種沒有權威存在的控制。 原子代表的是簡潔明了,而網路傳送的是由復雜性而生的凌亂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分布式通信網路》宣告網路的誕生,之後的幾十年,網路得到巨大發展,發展成為有圍牆花園的互聯網。人們發現圍牆花園並不是堡壘,反而更像是監獄。
區塊鏈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比特幣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首次打破圍牆,創造了一個新的天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它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3342億美元的新興行業。區塊鏈基於P2P網路,融入密碼學、概率論、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依賴群體智慧和涌現模式,組成了一個分布式、去中心化、協作及可適應性的網路。區塊鏈將掀起一場革命,在這里,蜂巢似的群體是主角。
8.達爾文時代的數學原理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自然選擇也許不該被稱為生物學定律。它發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學,而是概率論。
進化不是一個生物過程,它整合了技術、數學、信息和生物學的過程,幾乎可以說,進化是一條物理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群體,不管它們有沒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復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不僅僅需要加法,還需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種互為基礎的復雜函數所組成。它需要更為深入的進化。 單憑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除去自然選擇,它必須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種連加運算,但從這種快捷運算中涌現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們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復,就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這種力量。 只滿足於加法,你就永遠得不到E=mc²。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會與原來有所不同:聚合體越多,由一個聚合體觸發另一個聚合體這樣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會呈指數級增長。在某個點上,不斷增加的多樣性和聚合體數量就會達到一個臨界值,從而使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聚合體瞬間形成一個自發的環,一個自生成、自支持、自轉化的化學網路。
區塊鏈就是這樣的網路,聚合自組織的蜂巢,從多個維度上進行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節律,用不同的風格運行著。這種多元化的深度進化,猶如智能,是從某種動態群落中涌現出來的。這種最具適應性的系統是如此不羈,以至於與失控之間僅一線之隔。進化的系統會自己找到這個平衡點。
引述阿博切那個怪人的話,他說:「我更關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像得到卻實現不了的形態。」在區塊鏈的網路里,未來已來!
⑨ 有誰聽說過拓普網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用傳輸媒體互連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就是用什麼方式把網路中的計算機等設備連接起來。拓撲圖給出網路伺服器、工作站的網路配置和相互間的連接,它的結構主要有星型結構、環型結構、匯流排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網狀結構、蜂窩狀結構等。 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結構是最古老的一種連接方式,大家每天都使用的電話屬於這種結構。星型結構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連接成網。網路有中央節點,其他節點(工作站、伺服器)都與中央節點直接相連,這種結構以中央節點為中心,因此又稱為集中式網路。 這種結構便於集中控制,因為端用戶之間的通信必須經過中心站。由於這一特點,也帶來了易於維護和安全等優點。端用戶設備因為故障而停機時也不會影響其它端用戶間的通信。同時它的網路延遲時間較小,傳輸誤差較低。但這種結構非常不利的一點是,中心系統必須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因為中心系統一旦損壞,整個系統便趨於癱瘓。對此中心系統通常採用雙機熱備份,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環型網路拓撲結構 環型結構在LAN中使用較多。這種結構中的傳輸媒體從一個端用戶到另一個端用戶,直到將所有的端用戶連成環型。數據在環路中沿著一個方向在各個節點間傳輸,信息從一個節點傳到另一個節點。這種結構顯而易見消除了端用戶通信時對中心系統的依賴性。 環行結構的特點是:每個端用戶都與兩個相臨的端用戶相連,因而存在著點到點鏈路,但總是以單向方式操作,於是便有上游端用戶和下游端用戶之稱;信息流在網中是沿著固定方向流動的,兩個節點僅有一條道路,故簡化了路徑選擇的控制;環路上各節點都是自舉控制,故控制軟體簡單;由於信息源在環路中是串列地穿過各個節點,當環中節點過多時,勢必影響信息傳輸速率,使網路的響應時間延長;環路是封閉的,不便於擴充;可靠性低,一個節點故障,將會造成全網癱瘓;維護難,對分支節點故障定位較難。 匯流排拓撲結構 匯流排結構是使用同一媒體或電纜連接所有端用戶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連接端用戶的物理媒體由所有設備共享,各工作站地位平等,無中心節點控制,公用匯流排上的信息多以基帶形式串列傳遞,其傳遞方向總是從發送信息的節點開始向兩端擴散,如同廣播電台發射的信息一樣,因此又稱廣播式計算機網路。各節點在接受信息時都進行地址檢查,看是否與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則接收網上的信息。 使用這種結構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確保端用戶使用媒體發送數據時不能出現沖突。在點到點鏈路配置時,這是相當簡單的。如果這條鏈路是半雙工操作,只需使用很簡單的機制便可保證兩個端用戶輪流工作。在一點到多點方式中,對線路的訪問依靠控制端的探詢來確定。然而,在LAN環境下,由於所有數據站都是平等的,不能採取上述機制。對此,研究了一種在匯流排共享型網路使用的媒體訪問方法:帶有碰撞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英文縮寫成CSMA/CD。 這種結構具有費用低、數據端用戶入網靈活、站點或某個端用戶失效不影響其它站點或端用戶通信的優點。缺點是一次僅能一個端用戶發送數據,其它端用戶必須等待到獲得發送權;媒體訪問獲取機制較復雜;維護難,分支節點故障查找難。盡管有上述一些缺點,但由於布線要求簡單,擴充容易,端用戶失效、增刪不影響全網工作,所以是LAN技術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 分布式拓撲結構 分布式結構的網路是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一種網路形式。 分布式結構的網路具有如下特點:由於採用分散控制,即使整個網路中的某個局部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全網的操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網中的路徑選擇最短路徑演算法,故網上延遲時間少,傳輸速率高,但控制復雜;各個節點間均可以直接建立數據鏈路,信息流程最短;便於全網范圍內的資源共享。缺點為連接線路用電纜長,造價高;網路管理軟體復雜;報文分組交換、路徑選擇、流向控制復雜;在一般區域網中不採用這種結構。 樹型拓撲結構 樹型結構是分級的集中控制式網路,與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線路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於擴充,尋找路徑比較方便,但除了葉節點及其相連的線路外,任一節點或其相連的線路故障都會使系統受到影響。 網狀拓撲結構 在網狀拓撲結構中,網路的每台設備之間均有點到點的鏈路連接,這種連接不經濟,只有每個站點都要頻繁發送信息時才使用這種方法。它的安裝也復雜,但系統可靠性高,容錯能力強。有時也稱為分布式結構。 蜂窩拓撲結構 蜂窩拓撲結構是無線區域網中常用的結構。它以無線傳輸介質(微波、衛星、紅外等)點到點和多點傳輸為特徵,是一種無線網,適用於城市網、校園網、企業網。
目前大多數LAN使用的拓撲結構有3種: ① 星型拓撲結構 ② 環型拓撲結構 ③ 匯流排型拓撲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