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載源文件
源代碼文件及其版本:
binutils-2.19.tar.bz2, gcc-core-4.4.4.tar.bz2 gcc-g++-4.4.4.tar.bz2 Glibc-2.7.tar.bz2 Glibc-ports-2.7.tar.bz2 Gmp-4.2.tar.bz2 mpfr-2.4.0.tar.bz2mpc-1.0.1.tar.gz Linux-2.6.25.tar.bz2 (由於我在編譯出錯的過程中,根據出錯的信息修改了相關的C代碼,故而沒有下載相應的補丁)
一般一個完整的交叉編譯器涉及到多個軟體,主要包括bilinguals、cc、glibc等。其中,binutils主要生成一些輔助工具;gcc是用來生成交叉編譯器,主要生成arm-linux-gcc交叉編譯工具,而glibc主要提供用戶程序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函數庫。
二、建立工作目錄
編譯所用主機型號 fc14.i686,虛擬機選的是VM7.0,Linux發行版選的是Fedora9,
第一次編譯時用的是root用戶(第二次用一般用戶yyz), 所有的工作目錄都在/home/yyz/cross下面建立完成,首先在/home/yyz目錄下建立cross目錄,然後進入工作目錄,查看當前目錄。命令如下:
創建工具鏈文件夾:
[root@localhost cross]# mkdir embedded-toolchains
下面在此文件夾下建立如下幾個目錄:
setup-dir:存放下載的壓縮包;
src-dir:存放binutils、gcc、glibc解壓之後的源文件;
Kernel:存放內核文件,對內核的配置和編譯工作也在此完成;
build-dir :編譯src-dir下面的源文件,這是GNU推薦的源文件目錄與編譯目錄分離的做法;
tool-chain:交叉編譯工具鏈的安裝位;
program:存放編寫程序;
doc:說明文檔和腳本文件;
下面建立目錄,並拷貝源文件。
[root@localhost cross] #cd embedded- toolchains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mkdir setup-dir src-dir kernel build-dir tool-chain program doc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ls
build-dir doc kernel program setup-dir src-dir tool-chain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cd setup-dir
拷貝源文件:
這里我們採用直接拷貝源文件的方法,首先應該修改setup-dir的許可權
[root@localhost embedded- toolchains] #chmod 777 setup-dir
然後直接拷貝/home/yyz目錄下的源文件到setup-dir目錄中,如下圖:
建立編譯目錄:
[root@localhost setup-dir] #cd ../build-dir
[root@localhost build -dir]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gcc build-glibc
三、輸出環境變數
輸出如下的環境變數方便我們編譯。
為簡化操作過程。下面就建立shell命令腳本environment-variables:
[root@localhost build -dir] #cd ../doc
[root@localhost doc] #mkdir scripts
[root@localhost doc] #cd scripts
用編輯器vi編輯環境變數腳本envionment-variables:[root@localhost scripts]
#vi envionment-variables
export PRJROOT=/home/yyz/cross/embedded-toolchains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chain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截圖如下:
執行如下語句使環境變數生效:
[root@localhost scripts]# source ./environment-variables
四、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下面將分步介紹安裝binutils-2.19.1的過程。
[root@localhost script] # cd $PRJROOT/src-dir
[root@localhost src-dir] # tar jxvf ../setup-dir/binutils-2.19.1.tar.bz2
[root@localhost src-dir] # cd $PRJROOT/build-dir/build-binutils
創建Makefile:
[root@localhost build-binutils] #../../src-dir/binutils-2.19.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在build-binutils目錄下面生成Makefile文件,然後執行make,make install,此過程比較緩慢,大約需要一個15分鍾左右。完成後可以在$PREFIX/bin下面看到我們的新的binutil。
輸入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build-binutils]#ls $PREFIX/bin
⑵ 怎樣利用CC命令在Unix上編譯C程序
在 UNIX系統下面,使用 cc 命令最常用的選項主要有如下幾個(以 my_prog.c 為例進行說明)
$cc -c my_prog.c <cr> (-c 選項表示只編譯、產生中間文件,不進行鏈接、並產生最終的可執行程序)
$cc my_prog.c <cr>(編譯、鏈接,並產生預設的可執行程序。預設的可執行文件名為:a.out)
$cc -o my_runfile my_prog.c <cr>(-o 選項用於生成用戶指定的可執行程序名,代替預設的可執行文件名:a.out。這里的可執行文件名是:my_runfile)
至於說還有很多其他選項,例如:-L系統庫名字(*.LIB)等,那就需要在平時的編程過程中去體會了。
另外,如果是在 Linux 系統下面進行 C 語言的開發,使用的是 gcc 編譯器。其選項和 cc 編譯器相同。
⑶ 求armcc 編譯工具
armcc 在 keil 的 MDK 中,安裝一個 MDK 就有了。
MDK 在 keil 官網有下載。
⑷ 如何在Linux中安裝cc和gcc編譯器
方法如下:
一:掛載yum源,在終端輸入指令:mount -o loop xxxx.iso /media/CentOS/
說明:xxxx.iso 是你的鏡像文件名(注意路徑正確)
/media/Centos/ 這個是掛載後文件地址,Centos是自己建的,也可以自己選著路徑;
二:修改/etc/yum.repos.d/CentOS-Media.repo
1.首先進入文件: vi /etc/yum.repos.d/CentOS-Media.repo
2.修改文件如下:
[c6-media]
name=CentOS-$releasever - Media #名字而已
baseurl=file:///media/Centos #剛剛掛載鏡像的地址
gpgcheck=1
enabled=1
gpgkey=file:///etc/media/Centos/RPM-GPG-KEY-CentOS-6
3. 退出保存。
4.輸入指令:gcc -v 看看有沒有反應。
⑸ CC和gcc是一樣的編譯器嗎
cc是Unix系統的C Compiler,而gcc則是GNU Compiler Collection,GNU編譯器套裝。gcc原名為Gun C語言編譯器,因為它原本只能處理C語言,但gcc很快地擴展,包含很多編譯器(C、C++、Objective-C、Ada、Fortran、java)。因此,它們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古老的C編譯器,一個是GNU編譯器集合,gcc裡面的C編譯器比cc強大多了,因此沒必要用cc。
下載不到cc的原因在於:cc來自於昂貴的Unix系統,cc是商業軟體。
Linux下的cc是gcc符號連接,可以通過$ls –l /usr/bin/cc來簡單察看,該變數是make程序的內建變數,默認指向gcc。cc符號鏈接和變數存在的意義在於源碼的移植性,可以方便的用gcc來編譯老的用cc編譯的Unix軟體,甚至連makefile都不用改在,而且也便於Linux程序在Unix下編譯。
⑹ c多個文件如何編譯
關於整個 C 語言中的主函數 main( ) 如何調用相關的頭文件(*.h)、以及調用其它獨立的模塊(*.c)的方法,關鍵在於對於如何編寫 makefile 文件的真正理解、以及真正掌握編寫規則。
由於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編寫過 C 語言源程序、以及編寫 makefile 文件了,但是可以大概給你提供一個思路就是:
下面的文本文件假設以 my_makefile 為例,編譯環境為 Linux 系統,C 語言編譯器為 gcc。
但是在這里注意一點:我的 my_makefile 文件中的注釋語句是否是分號進行注釋,我已經不太記得了,這個需要自己再參考一下。
另外就是:對源文件(*.c)、以及生成可執行文件(my_runfile)在 my_makefile 文件中的前後次序,我也記不清了,僅供參考。
myprog1.o: myprog1.c ; myprog1.o 的生成依賴於 myprog1.c 這個源程序
gcc -c myprog1.c ; 使用 Linux 系統的 C 語言編譯器對 myprog1.c 只編譯、不鏈接
myprog2.o: myprog2.c ; myprog2.o 的生成依賴於 myprog2.c 這個源程序
gcc -c myprog2.c ;使用 Linux 系統的 C 語言編譯器對 myprog2.c 只編譯、不鏈接
my_runfile: myprog1.o myprog2.o ; 可執行文件 my_runfile 的生成依賴於 myprog1.o、myprog2.o 這兩個目標文件
gcc -o my_runfile myprog1.o myprog2.o ; 使用 cc 的 -o 選項生成用戶自定義的可執行文件:my_runfile,如果不指定 -o 選項,cc 編譯器生成的預設可執行文件名為:a.out
運行命令為:
$make -f my_makefile (使用 -f 選項代替預設的 make 文件名 makefile)
⑺ Linux下C編譯器cc的參數詳解
Linux 下面 cc 就是 gcc ……
你可以去 gcc.gnu.org 看看 gcc 的文檔,參數多的頭暈。
http://gcc.gnu.org/onlinedocs/gcc-4.3.0/gcc/Invoking-GCC.html#Invoking-GCC
⑻ cc gcc編譯器怎麼使用
gcc --help可以看gcc的編譯選項
常用的有
gcc -c xcxcx.c : -c 編譯C代碼,生成該文件的obj文件
gcc xcxcx.o -o dest : -o 鏈接各個obj文件,生成目標執行程序
-I : (這里是大寫i) 表示頭文件路徑
-L : 表示庫文件路徑
-l : (這里是小寫的L) 表示需要鏈接的庫文件
-O: (這里是大寫英文o) 表示優化參數
-WALL: 表示warning等級
這里是一句完整的話
g++ -Wl,-rpath,/usr/local/Trolltech/QtEmbedded-static/lib -o Qt_V4L_ShowImage main.o myWidget.o v4lThread.o moc_myWidget.o moc_v4lThread.o -L/usr/local/Trolltech/QtEmbedded-static/lib -lQtGui -L/usr/local/tslib/lib -L/usr/local/Trolltech/QtEmbedded-static/lib -L/usr/local/lib -L/home/root/ffmpeg/lib -lts -lQtNetwork -lQtCore -lc -lgcc -lm -lrt -ldl -lpthread -lavcodec -lavformat -lavutil -lx264 -xvidcore -lcv -lhighgui -lcvaux -lcxcore
不過還是自己看一下gcc的help比較好,那裡講的全面些
⑼ 使用JAVACC,為CMM 語言構造編譯器 JAVA 程序
javacc是用來生成java編譯器的工具,就是說javacc可以編譯出來javac
這句話就是用javacc編譯出來一個customized的編譯器A,這個編譯器A是java程序,這個編譯器A可以編譯CMM語言
⑽ .CC是什麼文件用什麼編譯的
.cc是Linux/Unix下為C++源文件的默認擴展名,與.cpp一個意思
用GCC/G++在 Linux/Unix下可以打開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