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普魯斯特的編譯世界

普魯斯特的編譯世界

發布時間:2022-09-13 02:21:18

A. 關於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

作者生平可以參看這個:http://ke..com/view/64994.htm
在網路網頁能找到好多資料.下面也讓你參考一短一長.

1.當《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三部《蓋爾芒特之家》在法國問世時,著名文學評論家、詩人艾茲拉.龐德說道,對這部書最完美的批評文章應當只寫一段,而且必須有7 頁長並只用分號。這是用來誇張普魯斯特那長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當1922年普魯斯特去世時,他那以難以想像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說,已經被無數次公認為有史以來最長、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了。

馬塞爾.普魯斯特象一位偉大的建築師,他以三十年的時光,用回憶的磚石砌就了一道輝煌的時光走廊,而在動筆創作之初,他就考慮到,要把這部作品建築得象一座教堂(《追憶逝水年華》譯者前言)。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出一種超越於所有細部之上的輝煌——一種整體上的氣勢與力量。

2.《追憶似水年華》的評論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為《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為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范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在中國,研究介紹法國文學的專家們很少提到普魯斯特和他的《似水年華》。當然更沒有人翻譯過這部巨型小說。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不但卷帙浩繁,全書七卷二百萬字左右,而且文風別具一格,委婉曲折,細膩之極,粗心的讀者匆匆讀一遍不可能領悟其中奧妙。至於翻譯,更非易事。
古人有言,人生五十歲以前周遊世界,認識社會;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五十歲以後,可以深居簡出,閉門著述。法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作家大致是這樣安排一生的:先游歷讀書,中年以後開始著述。十六世紀的蒙田(1533—1592)和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鳩(1689—1755)都是這方面著名的例子。普魯斯特的一生基本上也是這樣安排的,所不同者,第一,他的壽命較短,五十一歲就去世了;其次,他自幼體質孱弱多病,未能周遊天下。他生長於巴黎「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從小養尊處優,過著絝袴子弟的生活。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出入於所謂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成為沙龍中的寵兒。由於他聰慧俊秀,深得沙龍中貴婦人們的歡心,《在少女們身旁》①過安閑日子,積累了豐富的上流社會生活感受,從那時起,二十歲左右的普魯斯特就產生終生從事文學創作的意願。
--------
①《似水年華》第二卷書名,發表於1919年。
大約從三十五歲起,到五十一歲他去世,普魯斯特由於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終年生活在一間門窗經常不打開的房間中。清新空氣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說刮風下雨。他足不出戶的自我禁錮生活,持續了十五年之久。在這十五年期間,普魯斯特生活在回憶中,回憶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時期的經歷。由於他的身世,他所接觸的大致是三類人:貴族家庭的後裔;非常富裕的財務金融界人士;少數享有盛名的文人與藝術家。十五年的禁錮生活,使這位身患痼疾的天才文人省悟到,他的前途就是在這間華麗舒適的病房同時也是囚室之中,等待死亡。他除了緩慢地,平靜地等待死亡來臨之外,他沒有別的生活,沒有別的前程。他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為什麼他能在錦銹的床上,過著卧而待斃的「生活」十五年而不覺得沉悶、苦惱甚至煩躁不安,反而其樂融融呢?難道他整天躺在床上在做美夢嗎?不,他自己知道生命已經沒有前途的人決不可能做關於未來的美夢,所以老年人是不會做美夢的。普魯斯特雖然只是中年人而不是老人,可是他早已知道他的痼疾難愈,所以對生活的前程已經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於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寫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華》,全稱《追憶似水年華》。在他的計劃中,這是一部極其龐大的多卷本小說。果然,他用了十五六年的漫長時間,分秒必爭地寫完了這部小說的全稿。
由於疾病的限制,普魯斯特被迫長年累月囚禁在斗室中,不能開展任何活動,久而久之,他的思想中充滿對於過去生活的回憶,而且對於人生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方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築在回憶是人生的菁華這個概念之上的。
普魯斯特是一位博覽群書的作家。法國評論家們常常提到《似水年華》的作者受十九世紀末年風靡一時的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的影響,這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似水年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這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在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中,令人讀過之後永生難忘的、真正有價值有分量的小說,都是從熱氣騰騰的真實生活中出發,在生活的熔爐中鍛冶而成的。從某一個哲學概念,或某一個政治概念出發的小說,既不可能有真實的人生價值,也不能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即使由於某種特殊原因而名噪一時,也肯定經不起時間考驗。我們贊賞和提倡「為人生而藝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所以我們重視從真實生活中產生,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的名著《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選篇》的編選者,法國文學評論家拉蒙•費南代在《選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華》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總的說,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他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盡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似水年華》,這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在拉封•蓬比亞尼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辭典》中,寫普魯斯特評傳的喬治•卡都衣是這樣給《似水年華》作者下定義的:「他對於遺忘猛烈反抗;這種為了生活在時間的絕對性中而進行的狂然與不懈的努力,就是《重現的時光》主要意義。」《重現的時光》是《似水年華》最後一卷的標題,是全部小說畫龍點睛之所在。哪一個偉大的真正的藝術家,不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靈魂來創作使自己畢生事業可以傳之後世的作品呢?一言以蔽之,藝術不是別的,而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關於這一點,《似水年華》不是表現得很徹底,很動人嗎?
阿納多爾•法朗士(1844—1924)①是普魯斯特在文學界的長輩和好友,對文壇上初露頭角的普魯斯特曾經起扶持作用。法朗士把普魯斯特的小說比作溫室中培養的花朵,象蘭花一樣,有「病態」的美。可是突然間,「詩人(指普魯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秘密願望……。」這是指出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藝術手法和思想深度,決非一般泛泛之輩可比。
--------
①《似水年華》提到的作家貝戈特,就是影射法朗士的。
有二十世紀蒙田之稱的哲學家、隨筆家阿蘭(1868—1951),認為普魯斯特從不直接描寫一件客觀事物,總是通過另一事物的反映來突出這一事物。普魯斯特一貫通過自己的感覺表現客觀世界。他認為對絕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是科學家該做的工作,文學家只能老老實實反映他自己感覺到的事物,這是最真實的表現方式。所以評論家莫理斯•薩克斯(1906—1945)說普魯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個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經驗,和一個十歲兒童的心靈。」
一個深於世故的人可以成為事業家,政治家,可是成不了真正的藝術家。哪怕老態龍鍾的藝術家,往往也保持著一顆比較天真的心,甚至帶幾分稚氣。普魯斯特就是這類人。在他晚年,離去世不久的日子裡,他還津津有味回想在貢佈雷的別墅中,早晨起來喝一杯泡著「瑪德萊娜」①的熱茶,使他嘗到畢生難忘的美味。這種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他創作《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這種情趣,讀者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中是找不到的。評論家把《似水年華》和《人間喜劇》相比,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等等。但是《似水年華》和《人間喜劇》之間有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巴爾扎克著重於從事物的外部現象觀察世界、描寫世界;普魯斯特則刻意突出內部世界,增加小說的畫面的深度與立體感。這兩位天才小說家表現客觀現實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然而他們觀察與描寫的角度往往不同。僅就這一點,《似水年華》與《人間喜劇》相比,顯出早期的現代派藝術傾向,使《似水年華》成為二十世紀小說的先驅,與十九世紀小說的典型特點有很明顯的分歧。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么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系著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著重寫「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為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裡的木器傢具、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巨細無遺,令人嘆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字。他寫「物」也為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具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為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朴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系。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台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
①用麵粉,雞蛋和牛奶做成的糕餅。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里,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①,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②。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鍾與我們的時鍾不同,我們的時鍾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鍾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個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
--------
①「延續」,法語Laree。
②柏格森的一部重要論著;《物質與記憶》發表於1897年。
筆者淺學寡識,不敢說世界各國的小說自從產生以來,毫無例外,必然是以故事情節為主體。但是在我國和法國文學史上,似乎可以肯定在二十世紀以前,並無不以情節為主體的小說。所以沒有主要情節的小說《似水年華》是大膽的藝術嘗試。本世紀五十年代法國文壇上出現了新小說派,引起國際間廣泛注意。新小說派作品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沒有主要情節,只有支支節節的敘述。論者認為新小說派受了《似水年華》的啟發。據筆者見到的材料中,新小說派作家並沒有自稱受普魯斯特的影響。他們公然宣稱反對法國傳統小說的藝術模式,尤其是指名反對巴爾扎克的藝術路線,而這種反對的主要表現在於取消作為小說骨乾的主要情節。由此可見,新小說派為創新而創新,所以和《似水年華》沒有主要情節不能混為一談。《似水年華》的創新是內容決定形式,由於作者心中醞釀新的內容,所以自然而然用新的形式來表現。
事實說明意圖,客觀效果說明動機。事實是風靡於五六十年代法國文壇的新小說派始終沒有產生過一部有價值有分量的傑作。新小說派嘩眾取寵,喧鬧一時,卻沒有創作過一部能與《紅與墨》,《包法利夫人》之類的十九世紀小說名著媲美的作品,也沒有產生過一部具有《似水年華》的藝術水平的作品。而七卷本的巨型小說《似水年華》在陸續出版過程中,它的清新的藝術風格,已經贏得當時重要評論家的同聲贊美。作家A•紀德(1869—1951)在他的當代文學評論集《偶感集》①中寫道:「普魯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見過的最藝術的文章。藝術一詞如果出於龔古爾兄弟②之口,使我覺得可厭。但是我一想列普魯斯特,對於藝術一詞就毫不反感了。」又說:「我在普魯斯特的文章風格中尋找缺點而不可得。我尋找在風格中佔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有找到。他不是有這樣那樣的優點,而是一切優點無不具備……並非先後輪流出現的優點,而是一齊出現的。他的風格靈活生動,令人詫異。任何另一種風格,和普魯斯特的風格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矯揉造作,缺乏生氣。」按說紀德是比較保守的資產階級作家,以驕傲出名,他不屑讀羅曼•羅蘭的作品,曾經斥責羅曼•羅蘭「沒有風格」。紀德平時輕易不恭維人,為什麼他對普魯斯特贊不絕口呢?這也是「令人詫異」的。當然,紀德誇獎普魯斯特的作品藝術性強,並不直接聯繫到有沒有主要情節這個問題。但是紀德的藝術觀是保守的,而傳統的法國小說向來以主要情節為骨幹。《似水年華》舍棄了主要情節的結構,沒有引起紀德的反感,反而大受贊賞,可見小說去掉主要情節並沒有損失其藝術魅力。在這方面,《似水年華》的藝術創新是成功的。順便指出,紀德自己於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贗幣犯》,也放棄一部小說中由一個主要情節貫徹始終的傳統結構,而同時用幾個情節並駕齊驅。只聽人們說《贗幣犯》新奇,卻從來沒有人說過《贗幣犯》藝術美。這就從反面證明有沒有主要情節與作品的藝術質量之高低優劣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有必要從別的方面尋找《似水年華》的藝術價值受人肯定的理由。
--------
①《偶感集》於1924年由巴黎伽里瑪出版社出版。
②兄弟二人。兄,埃德蒙•龔古爾(1822—1896),弟,儒爾•龔古爾(1830—1870),兩人共同署名,發表小說多種。
法國評倫家高度評價《似水年華》的藝術水平者不止紀德一人。本文不可能一一列舉,只能略述數例。
法國著名傳記文學家兼評論家A•莫羅亞(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里瑪出版社出版的《七星叢書》本的《似水年華》序言中寫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這五十年中,除了《似水年華》之外,沒有別的值得永誌不忘的小說巨著。不僅由於普魯斯特的作品和巴爾扎克的作品一樣篇帙浩繁,因為也有人寫過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說,而且有時也寫得文采動人,然而他們並不給我們發現『新大陸』或包羅萬象的感覺。這些作家滿足於挖掘早已為人所知的『礦脈』,而馬塞爾•普魯斯特則發現了新的『礦藏』。」這也是強調《似水年華》的藝術優點就在於一個「新」字。然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在於單純的創新,也不在於為創新而創新,更不在於對於傳統的優秀藝術傳統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從零開始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然而創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絕不是盲目的幻想。《似水年華》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優秀藝術基礎上的發展。
法國詩人P•瓦萊里(1871—1945)和著名評論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們的評論中誇獎《似水年華》的藝術風格繼承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紀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魯斯特和十六世紀的偉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風的曠達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脈相承之妙。還有別的評論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魯斯特受法國著名的回憶錄作家聖•西蒙(1675—1755)的影響。
本文筆者在讀《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對,就覺得作者的文筆給人以似曾相識的印象:不知在何處已經見識過這種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的文章。愈往下讀,這個印象愈明確,於是就想起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書簡作家塞維尼夫人(1626—1696)的《書簡集》。不料讀到第四卷時,果然在小說中發現了塞維尼夫人的名字。原來普魯斯特的外祖母酷愛塞維尼夫人的書簡。每逢外出旅行,總要把厚厚幾冊塞維尼夫人《書簡集》隨身帶走,抽空閱讀。後來外祖母去世,普魯斯特的母親把塞維尼夫人《書簡集》珍藏起來,視如傳家之寶。她對普魯斯特說,外祖母在世之日,給她女兒(即她本人)寫信時,常常引述幾句塞維尼夫人書簡中的名句。可以想見,塞維尼夫人是普魯斯特從小就比較熟悉的作家。
《似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說大致在上世紀末年和本世紀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說,一九○八年他開始動筆,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寫完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普魯斯特創作《似水年華》的十餘年間,完全禁閉在斗室中,與世隔絕。他全部精力與時間集中在回憶與寫作上,毫不關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它對法國人民生活的強烈影響,在《似水年華》中幾乎毫無反映。這部小說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①。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面的極大繁榮。190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斗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似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說,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說,因此可以說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說。《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說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
①見列寧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同時,由於《似水年華》在藝術結構與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創新,這部小說也預示著法國文學上一個新的時代將要來到。這個新時代,由現代派文學成為主流的時代,是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達達主義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鑼鼓喧天的吶喊聲中開始的,也就是說,正在普魯斯特在他的病床上細讀《似水年華》最後一卷的校樣之時,雖然他那時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可是還勉強工作。
不用說,普魯斯特不可能受超現實主義以及後來的五花八門的所謂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可是現代派文學,不但二、三十年代的現代派,就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五、六十年代的現代派作家,不時地提到《似水年華》及其作者,好象他們不能不承認《似水年華》給予他們藝術革新的啟發。
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傑作雖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時代局限,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天才作品,實質上總是超時代,超流派的。《似水年華》就給了我們具體的論證。

B. 普魯斯特是誰

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追憶逝水年華》中。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普魯斯特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普魯斯特的簡介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普魯斯特出生於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體質孱弱、生性敏感、富於幻想,這對他文學稟賦早熟起了促進作用。中學時開始寫詩,為報紙寫專欄文章。後入巴黎大學和 政治 科學學校鑽研修辭和哲學,對柏格森直覺主義的潛意識理論進行研究,嘗試將其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可以說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藝創作的導師。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志公布了由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義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 排名 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
普魯斯特的生平簡介
1882至1889年,普魯斯特在巴黎貢多塞中學求學。這是一所大資產階級子弟聚集的學校,他交遊較廣,並開始進入社交界,與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學界名流相識,因而進入聖日耳曼區古老貴族世家的沙龍。

這時期普魯斯特開始寫作,向雜志投稿。1896年,將各處發表的紀事、 隨筆 、 故事 等匯編成第一部作品《歡樂與時日》出版。1896至1899年,寫作自傳體小說《讓·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後人根據手稿整理發表。少年和青年時代,普魯斯特熱衷於出入交際場所。但他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磨練分析批判能力。他後來的作品基本取材於這個時期的經歷。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譯、介紹了英國藝術評論家羅斯金的作品。羅斯金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他相信直覺勝於對客觀事實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魯斯特的父母先後去世。從1906年起,他的 哮喘 病不時發作,只能閉門寫作。1908至1909年間,寫過一篇闡述 美學 觀點的 論文 《駁聖伯夫》,生前未發表,直到1954年才發表手稿的片斷。論文主要批駁聖伯夫的文藝批評方法,認為文藝作品和作者個人不宜聯系過於密切。

在寫作《讓·桑德伊》和《駁聖伯夫》的同時,普魯斯特開始構思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從1906年開始寫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輪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冊。1913年,小說第1部《在斯萬家那邊》完成後,作者自費印行,反應冷淡。1919年,小說第2部《在少女們身旁》由卡里瑪出版社出版,並獲龔古爾文學獎,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發表小說第3部《蓋爾芒特家那邊》第1、2卷;1921至1922年發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爾》第1、2卷。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逝世前將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後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現的時光》(1927),是在作者死後發表的。
普魯斯特的文學特點
無論怎麼說,形形色色的傭人一直是普魯斯特熱衷的題材。”在普魯斯特作品裡我們讀到了朱庇安、艾梅先生或塞萊斯汀·阿爾巴拉特身上動人的陰影。這一人物系列一直通向弗朗索瓦絲;她那粗獷、稜角分明的體形就像從《時辰之書》(Book of Hours)里的聖瑪爾塔身上直接搬下來的。至於那些馬夫和獵手,他們總是無所事事,好像付他們工錢就是為了讓他們閑著發愣,而不是要他們幹活。普魯斯特對種種儀式的鑒賞集中於各種對下層傭人的描繪。誰又能說清楚這種對傭人的好奇心多大程度上變成了普魯斯特阿諛奉承的一部分,而對傭人的阿諛奉承又在多大程度上同他的好奇心混合在一起?誰知道對這些置身於社會頂層的傭人角色的藝術描摹具有多大的藝術潛力?普魯斯特呈現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摹本,他身不由己地這樣做,因為他承認對他來說,“看”(voir)與“摹仿欲”(désirer imiter)本是同一樁事情。普魯斯特身上這種既唯我獨尊又巴結逢迎的雙重態度由莫里斯·巴雷斯的一句話形容得再貼切不過。他說普魯斯特像個“挑夫客棧里的波斯詩人”(Un poete persan dans une loge de portiere)。這是有關普魯斯特的文字中最精彩的一筆。

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對這些觀點的有力支持,從中看到了人類傀儡般的行為,希望之渺茫,友誼和愛情之幻滅,習慣的殘暴,社會的墮落·····一切都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口味。人們一般不去考慮普魯斯特作品中積極的有希望的部分,也不接受那些崇拜者們的溢美之詞,這是很 自然 的。他的作品對於痛苦的描寫遠多於對怎樣擺脫這些痛苦的方法的探索。藝術上的不平衡性是合理的,因為它符合感受的真實,但對於初次涉獵他作品的讀者來說,不免要引起諸多誤解。《過去韶光重現》的延期出版為這些誤解提供了進一步的理由;直到一九二七年(這年《過去韶光重現》出版),爭論才最終明朗而告完結。

然而,在許多細小方法中,普魯斯特是涉及了弗洛依德的領域:普魯斯特提及的人們在熟睡狀態中所呈現的“本能深度”及“原始狀態”,使人似想起弗洛依德的“伊德”,人們為潛意識沖動所軀使,他還注意到了記憶與思維中許多相關的因素。最後,他確是非常無意識地寫出了馬塞爾這一個絕妙的精神分析的典型:戀母排父,性反常行為,想入非非,抑鬱異常,而且患有 神經 官能症—這一切都有力地印證著弗洛依德的學說,而普魯斯特當初只是要寫出一個人的經歷而並非一部心理分析小說。

另外,還有一個絕妙的詞語聯系著普魯斯特和弗洛依德:“潛意識”——幸好,弗洛依德比愛因斯坦更能為一般人理解——這種比較似乎更有實效。弗洛依德論及的是潛意識、無意識和伊德,普魯斯特所論及的,一般說來只是關於潛意識,雖然他的用語是“無意識”。在普魯斯特的觀點和術語中沒有弗洛依德的印跡,而且也沒有任何細微的徵象可以表明,在寫作時他已了解了弗洛依德的著作。他的小說所以成為“系列的無意識的小說”,是因為它本身便是一種遺忘與記憶的現象,正如他後來接受波爾斯采訪時闡述的那樣。他認為人們的 邏輯思維 有著現實或未來的實際功用,‘白們很容易從我們的頭腦中失落,但是可以被由主觀意識所控制的記憶呼喚回來,有時也會由記憶中的偶然機會喚回。不過,我們倒是無意地發現其他一些我們並不能稱之為“遺忘了的”東西,因為我們從未記住它們,它們也會有力地完整地通過非主觀記憶而上升到表面來,它們中沒有任何壓抑,也沒有伊德,潛意識壓抑力,道德瘤,或治癒它們的分析法,性也不扮演任何角色。

因此,普魯斯特原以為《索羅梅和戈莫勒》和《女囚》會引起人們對他著作的道德譴責,或是對他本人的仇視與貶斥,但相反這兩部作品卻增加了他的聲譽。一是因為弗洛依德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時代風尚的變化。
普魯斯特的 歷史 評價
關於普魯斯特的作品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評價,但可以發現,自他逝世後,各種評價漸趨於好與壞兩種極端。普魯斯特的成名作是《在少女們身旁》,此後,從《蓋爾芒特一家》、《索羅梅和戈莫勒》到一九二三年的《女囚》,聲譽日益增長。當然,總是伴隨著毀譽不一的爭論。一些人認為《索羅梅和戈莫勒》的水平下降了,但顯然《女囚》中的部分章節對此有所彌補。接下來是出版的空白,其間,哥若繆克、皮埃爾-昆特、傑昆斯、瑞伏爾等評論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捍衛著普魯斯特的聲譽。一九二六年,《消逝的阿爾貝蒂娜》出版,這對他們應該是個幫助,但結果卻相反,此書幫了反對者的忙。一年以後《過去韶光重現》的出版成為普魯斯特聲譽的新的轉折點,它證明普魯斯特的捍衛者們是正確的。普魯斯特被法國普魯斯特研究讓-伊夫·塔迪埃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

安德烈·莫羅亞說過:“別人寫過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說,有時還頗具才氣,但總不能給人一種啟示,讀到一個總結的印象。這些作者滿足於開發眾所周知的‘礦脈’;馬塞爾·普魯斯特卻發現了新的‘礦藏’。”

1919年,普魯斯特憑借《在少女們身旁》(《追尋》第二卷)獲得龔古爾獎,勒克萊齊奧說,“我從他那裡找到了一些跟我創作相似的地方,比如對家庭、遺產等問題的討論。跟普魯斯特一樣,我也從個人家庭歷史中找到了所有我寫作的熱情所在。”在勒克萊齊奧看來,《追尋》在法國文學上擁有持續的地位,“它描寫情感、人類的靈魂和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不是某個事件或某個時期發生的事情,這就像我喜歡的老舍先生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它反映的是某個 文化 中的內涵,所以它不會因為隨著時代過去而被遺忘。”

C. 如何評價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夫和福克納的文學水平和成就

如何評價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夫和福克納的文學水平和成就?中國的翻譯家水準太低了。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你必須要懂法語,英文,畢竟文學語言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載體,不懂原文的話根本無從比較,例如譯文社所譯得普魯斯特的作品讓人不忍卒讀,聽說原本的作品正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其語言有一種獨特的美感,但是在漢譯本中你所看到的的確是蕭疏荒誕的怪異文本,語言滯澀乾枯,沒有墨氣四射的彈性和韻味,普氏作品有唯美的敘事性的長篇散文性質,那種譯筆只是一種桎梏再協同繁冗疊加的敘事筆墨,這種作品,放在書架上便懶得動了。

福克納的作品具備史詩的盪氣回腸與詭譎變幻,文筆如炫然於穹天的五色雲霓,勾魂攝魄,一種漫延全篇的悲劇氣質統攝駕馭著文本的主題,雖然納博科夫嘲諷福克納的作品是玉米棒子編年史,但顯然,他的作品其感染力與深度較後者極為遜色,福氏作品與納博科夫相錯的是後者最關注小說的美感和藝術而前者兼顧了宗教的道德意識。

福氏在他的長篇中回溯的主題依然是聖經中的諸多靈肉紛爭的古老論題,原罪意識以及終極的悲憫情懷,使他的作品極為深邃,他探究的是最古老的問題,然而表現的藝術形式是極為先鋒的,它影響了世界上的諸多偉大的作家。

在法國他引領了一種文學潮流,薩特說,在多數法國青年心中,福克納是上帝般的存在,美洲的馬爾克斯中國的莫言都是他美學藝術的模仿者,讀讀他的《押沙龍,押沙龍》,你會訝異:「這tm的才叫天才!」在美國,英語文學研究最多的兩位作家,是莎士比亞還有福克納。

至於其他兩位,我認為和上面的相比,可能還有距離,雖然一位是意識流小說的開拓者,另一位是在這種類型的小說中寫作成名的唯一女性。

D. 眾多名家是如何評價普魯斯特

安德烈·莫羅亞:巴爾扎克把外部世界作為自己的領地,旨在描繪也確實描繪了一個社會,而在普魯斯特那裡,世界本身怎麼樣並不重要,心靈對世界的感受才至關重要。

馬爾蒂烏斯:他(普魯斯特)向情感、本能、自動性的生物學投以從來沒有達到的強烈光芒。

喬治·卡托伊:他(普魯斯特)深入到最內部、最混亂、最不自在的心靈,這心靈如同擱淺在海灘的水母一樣變化多端,使藝術變成了表達「自我無法表達的部分」的惟一方法。

E. 普魯斯特的代表著作有哪些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三十卷《逝水華年》來自一種不可思議的綜合,它把神秘主義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師的技巧、諷刺家的鋒芒、學者的博聞強記和偏執狂的自我意識在一部自傳性作品中熔於一爐。誠如常言所說,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種文體,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這一部作品屬於最深不可測的一類。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規。從結構上看,它既是小說又是自傳又是評論。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綿延不絕,好似一條語言的尼羅河,它泛濫著,灌溉著真理的國土,更令人驚異的是,這個特例同時也標志著過去幾十年裡的文學最高成就。這部作品的創作條件是極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極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這都不是可資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卻整個變成了典範。我們時代無與倫比的文學成就註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臟。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險的中心,也處於一個無關痛癢的位置。這標志著這部花費了畢生心血的作品乃是一個時代的斷後之作。普魯斯特的形象則是文學與生活之間無可抗拒地擴大著的鴻溝的超一流面相。這是我們為什麼要乞靈於這個形象的理由。

F. 普魯斯特是一個什麼人

普魯斯特是具有獨特風格的語言大師。他的句子有如九曲十八彎的江河,蜿蜒伸展。但有時也極其簡潔靈活,鋒利,辛辣。1871年7月10日生於巴黎一資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學者,母親是富有的猶太經紀人的女兒。普魯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終生為病魔所苦。1922年11月8日死於巴黎。1882至1889年,普魯斯特在巴黎貢多塞中學求學。這是一所大資產階級子弟聚集的學校,他交遊較廣,並開始進入社交界,與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學界名流相識,因而進入聖日耳曼區古老貴族世家的沙龍。語言生動,准確,豐富,流暢自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普魯斯特的這部作品改變了對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他與亨利·詹姆斯和詹姆斯·喬伊斯開辟了當代小說的新篇章,在他們的小說中,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成了真正的主人公。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追憶逝水年華》中。他於1896年出版《歡樂與時日》,後來翻譯英國藝術評論家拉斯金的著作《亞眠的聖經》與《芝麻與百合》,作品《讓·桑德伊》、《駁聖伯夫》,撰寫一些評論拉斯金及同代藝術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將高度敏感性與高度精神性融為一體,表現出小說創作的新觀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呈現了一個由感官展開的色彩斑斕的世界。

閱讀全文

與普魯斯特的編譯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爾曼濾波演算法書籍 瀏覽:763
安卓手機怎麼用愛思助手傳文件進蘋果手機上 瀏覽:841
安卓怎麼下載60秒生存 瀏覽:800
外向式文件夾 瀏覽:232
dospdf 瀏覽:428
怎麼修改騰訊雲伺服器ip 瀏覽:382
pdftoeps 瀏覽:490
為什麼鴻蒙那麼像安卓 瀏覽:732
安卓手機怎麼拍自媒體視頻 瀏覽:183
單片機各個中斷的初始化 瀏覽:721
python怎麼集合元素 瀏覽:477
python逐條解讀 瀏覽:829
基於單片機的濕度控制 瀏覽:496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帳號 瀏覽:879
程序員公園采訪 瀏覽:807
程序員實戰教程要多長時間 瀏覽:970
企業數據加密技巧 瀏覽:132
租雲伺服器開發 瀏覽:809
程序員告白媽媽不同意 瀏覽:332
攻城掠地怎麼查看伺服器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