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月二龍抬頭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網路搜藏人人網騰訊微博開心網騰訊朋友網路空間豆瓣網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寶網路貼吧搜狐白社會更多...網路分享
zhoujunchi0 個人資料退出實習小編一級|我的網路我的貢獻草稿箱我的任務為我推薦|網路首頁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圖片 數字博物館 核心用戶 網路商城
拆分詞條 二月二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二月二龍抬頭(舞龍活動)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目錄
簡介文化背景
節日活動簡介
關於龍
由來文化由來
歷史由來
民間一首打油詩
龍抬頭的原因
發展
民俗
食俗概述
吃春餅
吃豬頭肉
吃芥菜飯
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山東省汶上縣
北京
山西省
西北
東北
河北
福建福州
貴州黔東南
詩詞
散文
二月二的傳說關於武則天
「春龍節」的兩種傳說
簡介 文化背景
節日活動簡介
關於龍
由來 文化由來
歷史由來
民間一首打油詩
龍抬頭的原因
發展
民俗
食俗 概述
吃春餅
吃豬頭肉
吃芥菜飯
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 山東省汶上縣
北京
山西省
西北
東北
河北
福建福州
貴州黔東南
詩詞
散文
二月二的傳說
關於武則天 「春龍節」的兩種傳說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文化背景
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朝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要祭祀土地神。
節日活動簡介
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是日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關於龍
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編輯本段由來
文化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
歷史由來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裡,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沖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歷二月二為「春龍節」。 留下
許多風俗。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雲:「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正如這首民謠所雲:「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民間一首打油詩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龍抬頭的原因
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二十八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七個宿。對這二十八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編輯本段發展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像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傳說】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編輯本段民俗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 二月二——春餅
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牆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後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據說龍抬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後此俗逐漸淡化。
編輯本段食俗
概述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葯,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准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准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編輯本段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山東省汶上縣
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蠍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 每年農歷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 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山東汶上的民俗]【竹林聽書編輯】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須」(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山西省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
『貳』 找龍回頭主圖源碼公式
公式指標來源於網路.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龍回頭--主圖指標}
MA1:MA(CLOSE,5);
MA2:MA(CLOSE,10);
MA3:MA(CLOSE,20);
MA4:MA(CLOSE,30);
MA5:MA(CLOSE,60);
強勢線:MA(C,25)+MA(C,25)*20/100,LINETHICK2,COLORRED;
DM1:=C/REF(C,1)>1.09 AND C>=O;
DM2:=REF(C,4)<REF(O,4) AND REF(C,4)/REF(C,5)<0.96 AND REF(C,2)/REF(C,3)<1.02 AND REF(C,1)/REF(C,2)<1.02;
DM3:=MAX(REF(C,1),REF(O,1))/MIN(REF(C,1),REF(O,1))<1.036 AND MAX(REF(C,2),REF(O,2))/MIN(REF(C,2),REF(O,2))<1.036
AND MAX(REF(C,3),REF(O,3))/MIN(REF(C,3),REF(O,3))<1.036;
DXGM:=COUNT(REF(DM1,1),10) AND DM2 AND DM3;
AM1:=C/REF(C,1)>1.09 AND C>=O;
AM2:=REF(C,3)<REF(O,3) AND REF(C,3)/REF(C,4)<0.96 AND REF(C,2)/REF(C,3)<1.02 AND REF(C,1)/REF(C,2)<1.02;
AM3:=MAX(REF(C,1),REF(O,1))/MIN(REF(C,1),REF(O,1))<1.036 AND MAX(REF(C,2),REF(O,2))/MIN(REF(C,2),REF(O,2))<1.036;
AXGM:=COUNT(REF(AM1,1),10) AND AM2 AND AM3;
BM1:=C/REF(C,1)>1.09 AND C>=O;
BM2:=REF(C,2)<REF(O,2) AND REF(C,2)/REF(C,3)<0.96;
BM3:=MAX(REF(C,1),REF(O,1))/MIN(REF(C,1),REF(O,1))<1.05;
BXGM:=COUNT(REF(BM1,1),10) AND BM2 AND BM3;
CM1:=C/REF(C,1)>1.09 AND C>=O;
CM2:=REF(C,1)<REF(O,1) AND REF(C,1)/REF(C,2)<0.96;
CXGM:=COUNT(REF(CM1,1),10) AND CM2;
SGX:=MA(C,25)+MA(C,25)*20/100;
GYTJ1:=(BETWEEN(O/MA(C,10),1.02,0.99) OR BETWEEN(L/MA(C,10),1.04,0.99) OR (BETWEEN(L/SGX,1.01,0.995) AND SGX/MA(C,10)<1.08))AND C>MA(C,10)
AND BETWEEN(C/REF(C,1),1.05,0.97) AND MA(C,5)>MA(C,10) AND MA(C,5)/MA(C,10)>1.01 AND H/MAX(C,O)<1.04
AND C>MA(C,120)AND MA(C,20)>MA(C,60) AND MA(C,20)>MA(C,120) AND REF(L,1)/REF(MA(C,10),1)>0.998;
GYTJ2:=REF(C,1)<REF(MA(C,5),1) AND O<MA(C,5) AND MA(C,10)>MA(C,20) AND MA(C,20)>MA(C,30);
ABXG:=(DXGM OR AXGM OR BXGM OR CXGM) AND GYTJ1 AND GYTJ2;
DRAWICON(ABXG,L*0.98,11);
DRAWTEXT(ABXG,L*0.94,'龍回頭'),COLORWHITE;
SCMXG:=COUNT(ABXG,5) AND CROSS(MA(C,10),MA(C,5));
DRAWICON(SCMXG,L*0.98,9);
DRAWTEXT(SCMXG,L*0.94,'二次尾買'),COLORYELLOW;
『叄』 如何看股票K線圖中的蛟龍出海和曙光初現,旭日東升
蛟龍出海:前期圖形走勢為橫盤震盪或小幅微調,突然一日量價齊漲在圖行上留下兩個高高聳起大陽線,在圖形直觀上看似龍抬頭,於是被命名為:蛟龍出海。當個股出現蛟龍出海的技術圖形時,表明為強烈的看漲信號,多方可根據具體情況借勢看多,及時參與。
曙光初現是由兩根一陰一陽K線組成,意味著市況由淡轉好,通常在一個下跌市況後出現。第1根磚鰭為處於跌勢的大陰線,第2支磚戈為大陽線,其開市價必須低於第1支k 線的最低價,而收市價則必須高於第1根喊戈的二分之一實體以上。
看股票K線是很常見的一種炒股手段。股市一直是風險比較大的,可以用K線找一些「規律」,以便更好的投資、獲得收益。
下面就來跟大家詳細說明一下K線,教大家如何分析它。
分享之前,先免費送給大家幾個炒股神器,能幫你收集分析數據、估值、了解最新資訊等等,都是我常用的實用工具,建議收藏: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一、 股票K線是什麼意思?
K線圖我們也將他們叫做蠟燭圖、日本線、陰陽線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k線,它的發明是為了更好的計算米價的漲跌,之後股票、期貨、期權等證券市場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一條有影線和實體構成的柱狀條我們稱為k線。影線在實體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線,實體分陽線和陰線。
Ps:影線代表的是當天交易的最高和最低價,實體表示的是當天的開盤價和收盤價。
陽線的表示方法不只有紅色,還有白色柱體和黑框空心,而選擇用綠色、黑色或者藍色實體柱來代表陰線,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見到「十字線」,就是實體部分變成了一條線
其實十字線很好理解,可以根據十字線看出當天的收盤價=開盤價。
認識了K線,我們對找出買賣點就會很在行(雖然股市根本是沒有辦法預測的,但是K線也會有一定的指導的價值的),新手來說,掌握方便是最容易的。
這里我要一下提醒大家,K線分析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若是你剛開始炒股,K線方面也不清楚的話,建議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你判斷一隻股票是否值得買。
比如說下面的診股鏈接,輸入你中意的股票代碼,就能自動幫你估值、分析大盤形勢等等,我剛開始炒股的時候就用這種方法來過渡,非常方便:【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關於幾個K線分析的小竅門兒,幫助你快速入門。
二、怎麼用股票K線進行技術分析?
1、實體線為陰線
股票成交量是怎樣的,這個時候是我們要重視的,萬一成交量不大,這就表示著股價可能會短期下降;而成交量很大的話,那股價很有可能要長期下跌了。
2、實體線為陽線
實體線為陽線代表了什麼?代表股價上漲動力更足,但是到底會不會長期上漲呢?這就要結合其他指標進行判斷了。
比如說大盤形式、行業前景、估值等等因素/指標,但是由於篇幅問題,不能展開細講,大家可以點擊下方鏈接了解: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肆』 外國人需要知道的中國的風俗習慣
中國主要的一些風俗習慣
一.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 宵 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三.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四.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七.七 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八.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九.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十.臘 八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十一.冬至節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中國不像印度和泰國等一些國家,禁忌較少!外國人最重要的是心存尊重!
『伍』 「蛟龍出海」是什麼意思
股票投資中的對技術圖形的一種描述。
具體圖形特徵為:前期圖形走勢為橫盤震盪或小幅微調,突然一日量價齊漲在圖形上留下兩個高高聳起的大陽線,在圖形直觀上看似龍抬頭,於是被命名為:蛟龍出海。當個股出現蛟龍出海的技術圖形時,表明為強烈的看漲信號,多方可根據具體情況借勢看多,及時參與。
『陸』 四象問題!急!!!!!
風水四象】左青龍右白虎 生命之神與戰斗之神
中國古代把天空里的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的「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東方青龍屬木
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農歷的二月初二,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間諺語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之說,把二月初二定為「春龍節」。
西方白虎是戰神
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葯,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雲『龍從火里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雲『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
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於成『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斗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在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O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咸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D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咸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咸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咸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托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
『柒』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和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像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恆星組成。
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於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民俗專家細解「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為什麼二月初二便「龍抬頭」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據天津社科院教授介紹,這種民俗與節令有關。二月初一前後為「驚蟄」。青蛙、蛇、蚯蚓等許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到了轉年農歷二月前後,天氣回暖,一些昆蟲陸續結束冬眠狀態,開始出來活動,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陽或震耳的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個節令名曰「驚蟄」。
教授還表示,傳說中的龍是我們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礎上想像出來的,因而民間又將蛇叫「小龍」。二月二前後,蛇、蚯蚓等結束冬眠、開始活動。民間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風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龍抬頭」。
那麼,為什麼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專家解釋說,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
民俗專家表示,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專家解析「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在哪裡?它是怎樣「抬頭」的?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二月二的民間習俗
我國一些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麵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當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二月二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麼?
二月二,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吃春餅、吃燜子、吃蠍豆等習俗。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活動
1、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捌』 股票龍抬頭k線形態是什麼樣
股票龍抬頭k線形態就股價經過大幅下跌調整後,股價以縮量的形式在一個狹小的價格空間內橫盤震盪整理,均線系統上逐漸形成略微上翹的多頭排列,短期的均線發生粘合或金叉,此時突然一根大陽線(漲幅要求至少在5%以上)沖破所有均線壓制,站上關鍵位置,這種形態就稱大陽線為龍抬頭,如果這種大陽線是漲停K線,那就會加強我們這樣一種形態的有效性。
一、龍抬頭重要的特點
(1)股價經過長期下跌或調整,5日、10日、20日和60日均線不斷地靠近和黏合,大體形成了橫向的走勢,即龍體部分。
(2)龍體部分伴隨著成交量逐步放大,這是龍抬頭需要的能量匯集的地方。
(3)當5日、10日、20日和60日均線黏合到一起時,必須是中等以上的陽線同時貫穿四條均線(即突破)才有效。中等以上的陽線就是至少3%以上漲幅的陽線。
(4)龍抬頭需要巨大的能量,否則,不能夠顯出神龍騰飛的威力。因此龍頭下必然是巨大的成交量,而且是逐步遞增。
龍抬頭後會有略微回落,當落到20日均線附近開始放出陽線時,龍抬頭完成,神龍便會一躍飛天。
二、股票K線
K線圖有許多別的稱呼,像是蠟燭圖、日本線、陰陽線等,我們常把它叫做k線,它最早是用來計算米價每天的漲跌,之後股票、期貨、期權等證券市場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形似柱狀,可拆分為影線和實體,這個我們稱為k線。影線在實體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線,實體分陽線和陰線。
影線代表的是當天交易的最高和最低價,實體表示的是當天的開盤價和收盤價。其中紅色、白色柱體還有黑框空心都是常見的用來表示陽線的方法,而陰線則用綠色、黑色或者藍色實柱體表示。
綜上所述,龍抬頭形態股定義:近期之內底部收出第一個漲停板或大陽線,在後幾個交易日內K線以小陰小陽,中陽呈現階梯增長,股價不斷抬高,後期走勢還有大陽,甚至主升浪走勢,被稱作為龍抬頭。
『玖』 股票里的龍抬頭是什麼
一種股價走勢就是「龍抬頭」。它預示著股價度過 了寒冷的冬季,開始了復甦和騰飛。
經過長期的下跌(或者調整),做空動能釋放,5日、10日、20日、60日均線慢慢地糾纏到一起,這幾條均線就構成了龍體的輪廓。當幾條均線幾乎擰成一束時,突然出現了一根中等以上的陽線貫穿四條均線,同時伴隨著成交量的明顯放大。之後股價開始加速上揚並緩慢回落到20日均線附近,勾畫出龍頭形態。這幾條均線的結合處就是龍頸,而這根中等以上的陽線就是龍頭的開始部分。龍抬頭之後,自然是騰雲飛躍了。
一、龍抬頭重要的特點
(1)股價經過長期下跌或調整,5日、10日、20日和60日均線不斷地靠近和黏合,大體形成了橫向的走勢,即龍體部分。
(2)龍體部分伴隨著成交量逐步放大,這是龍抬頭需要的能量匯集的地方。
(3)當5日、10日、20日和60日均線黏合到一起時,必須是中等以上的陽線同時貫穿四條均線(即突破)才有效。中等以上的陽線就是至少3%以上漲幅的陽線。
(4)龍抬頭需要巨大的能量,否則,不能夠顯出神龍騰飛的威力。因此龍頭下必然是巨大的成交量,而且是逐步遞增。
龍抬頭後會有略微回落,當落到20日均線附近開始放出陽線時,龍抬頭完成,神龍便會一躍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