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g移動通信系統中用戶面的功能是由什麼實現的
5G接入網(AN)有無線側網路架構和固定側網路架構。無線側:手機或者集團客戶通過基站接入到無線接入網,在接入網側可以通過RTN或者IPRAN或者PTN解決方案來解決,將信號傳遞給BSC/RNC。在將信號傳遞給核心網,其中核心網內部的網元通過IP承載網來承載。固網側:家客和集客通過接入網接入,接入網主要是GPON,包括ONT、ODN、OLT。
⑵ 5G.gNB——eNB的變身
轉—— 3G基站,NodeB (NB) ,4G基站,eNB。5G基站? 請叫哥牛逼!
3G基站叫NodeB (NB) ,4G基站叫eNB,5G基站叫什麼? (相關閱讀:<u> 徹底了解LTE基站,此文足矣! </u>****)
3GPP終於給5G基站取了個名,叫gNB。
盡管我們一直沒弄明白3G基站為何叫NB,但我們至少知道eNB的「e」代表「 evolved」 。可是,這一次3GPP來得更高冷,不但沒有解釋5G基站為何叫gNB,甚至沒有解釋「g」代表什麼含義?
3GPP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RAN3#92會議上大家一致同意將5G基站命名為gNB。
取個名而已,還需要理由嗎?
哥牛逼!
5G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名字取好了,然後就是不斷餵奶,慢慢長大。最近,3GPP的餵奶工作可謂非常忙碌,而5G就像我們懷中的娃,一天一個樣的成長,變化很大。
所以,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5G這個娃(不,叫哥)。
整合了一些最近關於5G的內容,不是很全,簡單了解。
首先,5G的無線接入叫New Radio,簡稱NR;全稱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3GPP;本文叫5G-NR。
5G-NR的場景和KPI
參見TR 38.913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
5G定義了三大場景:
注意eMBB、mMTC和URLLC這三個術語,在未來的通信工作中將廣泛使用,裝X必備!
這三大場景分別對應的頻譜分配是:
(5G頻譜分為6GHz以下和6GHz以上兩類)
具體5G應用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建築、3D/超高清視頻、增強現實、關鍵任務應用、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雲端接入等等。
對應於網路部署,主要有以下部署場景:
關於5G-NR的KPI(是的,5G-NR也有KPI):
LTE eNB—>eLTE eNB—>NR gNB
好了,休息一下,現在又到了吐槽3GPP取名的時間。
我們知道, 3GPP Rel-10/11/12叫LTE-Advanced,就是我們通常講的4G+。然後,Rel-13/14來了,3GPP稱之為LTE-A Pro,我們通常稱為4.5G。
反正就是不叫4G+或4.5G,哥玩的就是高冷、生僻。
到了Rel-15,總算等到一個還算順眼的名字了——eLTE。
不過,eLTE這個名字還沒確定,只是在最近3GPP討論中頻繁出現,極有可能成為Rel-15的新名字。
為什麼叫eLTE呢?Rel-15將定義5G標準的第一階段,eLTE就意味著LTE向5G平滑演進。
在4G和5G並存的時代,5G將會出現兩種無線接入和核心網。
無線接入:eLTE和NR。
核心網:4G核心網EPC和5G核心網。
5G核心網稱為Next Generation Core(NGCN)。
在5G第一階段,eLTE和NR將沿用和共用4G核心網EPC。然後,網路慢慢演進,NR將接入到自己的核心網NGCN,這可能發生在5G第二階段。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引用AT&T的關於5G部署計劃提案。
第一步:5G第一階段(初始引入NR)
NR和LTE共用EPC,實現雙連接。在RAN實現承載聚合。
第二步:5G第一階段
RAN將支持LTE、eLTE和NR,可同時接入EPC和NGCN。
第三步:5G第二階段
NGCN功能進一步增強,突出主體地位,並與PEC共存。
注意上圖中紅色虛線和藍色虛線的區別,紅色虛線表示4G控制面,而藍色虛線表示NGCN控制面。這意味著,在5G第一階段的雙連接會採用LTE RRC作為控制面。
順便提一下,在最近的RAN3會議上各陣營主要集中在用戶面的討論上。關於用戶面和控制面的分離,估計將成為下一次會議的重點討論對象。
所以,現在出現了三種無線接入,分別是:LTE、eLTE和NR,對應的三種無線基站就分別稱為:LTE eNB、eLTE eNB和NR gNB。
牛逼****哥****就橫空出世了!
但是,名字牛X不一定真正牛X,因為5G第一階段是混合組網,所以,有時候gNB只能擔當配角。
牛不牛X要看5G網路CN-RAN連接的部署場景,分為三種:
當LTE eNB作為主基站時,gNB只是個配角,還需韜光養晦:
此時,eNB和gNB共同連接EPC,eNB和gNB的用戶面通過EPC實現聚合。解決方案是在現有的eNB上加硬體板件,平滑升級,守住地盤(我瞎猜的)。
當NR gNB作為主基站時,就是哥牛X終於找到組織的時候了(淚流滿面):
這時有兩種情況:
當eLTE eNB作為主基站時,道理同上面一樣:
當然,gNB還有可能招更多小弟,比如WLAN。
好了,本文結束。
⑶ 與LTE空口相比,5G網路中控制面與用戶面協議有什麼不同
不同如下:
控制面和用戶面是協議中認為定義出來的兩個概念。用戶面就是走的是用戶數據,也就是真正的業務內容;
控制面走的是為了承載用戶數據而進行的信令交互,主要是承載一些重要的信令消息;控制面的數據其實就是信令的消息內容。
雖然用戶面和控制面的區分是在3G時代才明確成為術語使用的,但是兩個平面的劃分卻由來已久並廣發使用N多年了。
為了更好說明問題,先簡要說一個關於協議分層的概念。協議為啥分層就不必多說了,而協議分層之後就需要對消息做個區分,一類消息是兩個同層實體間相互通信收發控制信令,另一類消息則是對上層消息的處理(封裝/轉發或接受/拆封),在此場景下,上層協議就是本層協議的「用戶」。理解了這個概念,也就明白為啥叫用戶面和控制面了。用戶面就是:上層「用戶」所需要的數據,本層只是透傳不做解析和處理控制面就是:本層協議實體所使用的數據,本層需要根據解析結果做出處理
⑷ gNodeB基站,一般包括以下哪幾部分
摘要 您好,gNodeB基站設備組成包括5G網關,5G集線器,5G晶元組,5G移動熱點,室內外5G路由器等。5G基站可分為5G基帶單元與5G射頻單元,二者之間可通過CPRI或eCPRI介面連接。5G基帶單元負責NR基帶協議處理,包括整個用戶面(UP)及控制面(CP)協議處理功能,並提供與核心網之間的回傳介面(NG介面)以及基站間互連介面(Xn介面)。
⑸ 5g基站由哪些部件組成
一座5G基站的成本,一般來說,是由主設備、動力配套設備設施、鐵塔、機房這些組成。BBU、AAU、傳輸設備和天線,這些是主設備。電源、電池、空調、監控,這些是動力配套。而鐵塔和機房這些,是土建施工,機房基建相關的工作,都是中國鐵塔公司負責。
5G基站系統的主要設備和作用
基站可以分為室外宏基站和室內微基站。宏站,就是室外那種大鐵塔的或者樓頂那種抱桿的。目前國內正在規模建設的5G基站,都是宏基站為主。一個完整的基站系統(4G基站),是由BBU、RRU與天饋系統(天線)所組成的。
BBU:基帶處理單元,主要負責處理核心網、用戶的信令與數據,移動通信中最復雜的協議、演算法均是在BBU中實現的,可以說BBU就是基站的核心。BBU包括基帶板、主控板、電源模塊等,一般放置在機房或者室外機櫃里。
主控板負責處理來自核心網、終端的信令,負責與核心網的互聯互通,負責接收GPS的同步信息與定位信息。
而基帶板負責進行數據的編碼、調制等基帶處理,並將處理過待發射的數據傳輸給RRU。
RRU:射頻拉遠單元,用來將基帶板通過光纖傳來的基帶信號,轉化成運營商所擁有頻段上的高頻信號,並通過饋線傳輸給天線。原先是和BBU放置在一起的RFU(射頻單元),後來發現天線與射頻單元離得太遠,饋線傳輸的損耗太大了,於是乾脆用光纖拉遠和天線一起掛在鐵塔上,減少損耗。
天線,最後真正將無線信號發射出去一個無源器件,RRU上的8個介面需要與天線上的8個介面通過8條饋線連接,因此在天線掛桿上經常能看到一捆大黑線。
由於5G使用Massive MIMO技術,使得天線內置獨立收發單元達到64個。天線下面無法插64根饋線掛在掛桿上,因此5G設備廠家將RRU與天線合成了一個設備——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線單元)。其他的基本都是一樣的。
5G單站點投資和建設時間估算
一個基站的標配是1個BBU+3個AAU,有三個扇區,360度全方位覆蓋。目前5G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各大通信設備商的5G主設備價格還存在變動。而且,單買一個設備的價格,和運營商集團采購(集采)的價格,國內與國外,也是存在巨大的差距。暫且以國內運營商購買的價格來算,大約30萬。
30萬是基站主設備價錢,再來看看機房的配套費用。配套設備為基站提供電力和降溫保障,是一個基站正常運行的前提。主要有電源、電池、空
⑹ 5g6n是什麼意思
是一個介面的協議。
5G6N指的是一個介面的協議,廣泛使用在5G的網路當中,必須要同意這個協議才能夠運行。協議中的N6介面協議對應的是,用戶終端UE和5G基站gNB之間以及用戶平面功能體UPF和數據網DN之間的介面協議,N6介面協議可以分為控制面和用戶面。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簡稱5G)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路基礎設施。
⑺ 什麼是5G基站
5G是指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准,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是4G之後的延伸,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比4G網路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一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5G的關鍵技術包括MassiveMIMO、SDN/NFV、全頻譜接入、網路切片、邊緣計算等,最終應用在大數據、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
3、滿足5G復雜組網情況下的站點協同問題;5G使用的是高頻毫米波,它的頻段高,覆蓋范圍小,站點數量將會非常多,會和低頻站點形成一個高低頻交疊的復雜網路。要在這樣的網路中獲取更大的性能增益,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心節點來進行話務聚合和干擾管理協同,這樣的中心節點就是CU。CU、DU切分可以之後的缺點:
1、時延增加,網元的增加會帶來相應的處理時延,再加上增加的的傳輸介面帶來的時延,增加的雖然不算太多,但也足以對超低時延業務帶來很大的影響。
2、網路復雜度提高。5G不同業務對實時性要求不同,eMBB(增強移動寬頻)對時延不是特別敏感,看高清視頻只要流暢不卡頓,延遲多幾個毫秒是完全感受不到的;mMTC(海量連接的物聯網業務)對時延的要求就更寬鬆了,智能水表上報讀數,有個好幾秒的延遲都可以接受;而uRLLC(超高可靠性與超低時延業務)就不同了,對於關鍵業務,如自動駕駛,可能就是「延遲一毫秒,親人兩行淚」。
所以說,CU和DU雖然可以在邏輯上分離,但物理上是不是要分開部署,還要看具體業務的需求才行。對於5G的終極網路,CU和DU必然是合設與分離這兩種架構共存的。
5G初期只會進行CU和DU的邏輯劃分,實際還都是運行在同一個基站上的,在5G和4G共站址的情況下,只需要對原先機房內部的傳輸,電源,電池,空調等配套設備升級之後,再把5G基站(CU和DU一體)放進去就可以快速開通5G了,而搞CU和DU分離,還需要專門為CU去建設新的數據中心,成本太大。後續隨著5G的發展和新業務的拓展,才會逐步進行CU和DU的物理分離
⑻ 5g核心網upf是什麼
1.用戶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是3GPP 5G核心網系統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5G核心網用戶面數據包的路由和轉發。UPF在5G低時延大帶寬的邊緣計算和網路切片技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UPF是5G網路和多接入邊緣計算(MEC)之間的連接錨點。的所有核心網路數據必須由UPF轉發,然後才能流向外部網路。MEC是5G商業應用能力的象徵。基於5GC的C/U拆分架構,控制平面NF集中部署在DC中心,UPF下沉到網路邊緣,可以降低傳輸時延,實現數據流的本地分發,緩解核心網的數據傳輸壓力,從而提高網路數據處理效率,滿足垂直行業對網路超低時延、超高帶寬和安全性的要求。
3.UPF作為5GC網路的用戶面網元,主要支持UE業務數據的路由轉發、數據和業務識別、動作和策略執行等。UPF通過N4介面與會話管理功能(SMF)進行交互,會話管理功能由SMF直接控制和管理,並根據SMF下發的各項政策進行業務流程處理。
https://pics1..com/feed/.png?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