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眼底病雜志的投稿須知
2.1 總體要求
2.11 文稿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文稿應資料真實、數據准確、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文字精煉,書寫工整規范,必要時應做統計學處理。論著一般不超過4 000字(包括摘要、圖表及參考文獻);述評、綜述、會議紀要等一般不超過5 000字;短篇論著、病例報告等不超過1 500字。
2.12 稿件中應注意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當論文主體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時,應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所制訂的倫理學標准,並提供該委員會的標准文件及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
2.13 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為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註明基金項目名稱,並在圓括弧內註明其項目編號。基金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應依次列出,其間以「;」隔開。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271269);「十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3AA205005)。」作為腳注的第一項,並須附基金項目證明復印件。
2.2 寫作要求
2.21 題名
力求簡明、醒目,能准確反映文章主題。中文題名一般以20個漢字以內為宜,最好不設副標題,一般不用標點符號,不使用縮略語。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2.2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的條件是:(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與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界進行答辯,並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以上3條須同時具備。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對文章中的各主要結論,均必須至少有1位作者負責。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應附外籍作者親筆簽名同意在該刊發表的函件。集體署名的文章於題名下列署名單位,於文末列整理者姓名,並須明確該文的主要責任者。
2.221 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前由全體作者共同討論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改動,若確需改動必須所有署名作者簽名同意並出示單位證明。
2.222 在論文首頁腳注基金資助情況、作者單位名稱及郵政編碼、通訊作者姓名和Email地址。單位名稱應具體寫出所在科室。通訊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確定;如無特殊約定,則視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如需註明協作組成員,則於文末參考文獻前列出協作組成員的單位及姓名。
2.23 摘要
2.231 論著需有中、英文摘要。摘要應寫成冠有「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s)」小標題的結構式摘要。簡要說明:(1)為什麼進行這項研究;(2)主要用了哪些方法進行研究;(3)獲得哪些主要成果;(4)通過研究得出什麼結論。其中,目的:直接准確地說明本研究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闡述的問題;方法:簡述研究的基本設計。應該體現研究對象的數量及特徵,研究的主要手段,納入和排除標准,分組及隨訪時間,干預的方法及時間,觀察指標,統計學處理方法等。臨床研究還應說明是前瞻性研究抑或是回顧性研究。方法學研究應說明新的或改進的方法、設備、材料,以及被研究的對象;結果:應體現研究的主要發現,一定要有關鍵性或主要的數據,並說明其可信度、准確性的統計學意義;結論:明確體現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應是結果的必然,應有直接依據,避免推測和過於籠統。另外,結論應注意與目的吻合;注意目的、結論與文題的相互關系。
2.232 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一般不超過400個漢字,英文摘要一般與中文摘要內容相對應,但為了對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詳。英文摘要應包括題名、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姓每個字母大寫,名首字母大寫,雙字名中間加連字元)、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應列出前3位作者姓名,3位以上加「, et al」。如作者工作單位不同,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時在其單位名稱前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an,et al.*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通訊作者Email地址應在單位名稱後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樣開頭註明。
2.24 關鍵詞
所有文稿均需標引2~5個關鍵詞。關鍵詞盡量從美國NLM的MeSH資料庫 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的專業術語(自由詞)可直接作為關鍵詞使用,建議排在最後。中醫葯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葯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葯主題詞表》中選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關鍵詞。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還原為全稱;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各詞彙之間用「;」分隔。
2.25 前言
論著文章的前言是正文第一部分的一段短文。是論文主題的開場白,又稱引言、導言、序言。需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1)文章主題相關研究工作的主要背景和理論依據;(2)研究現狀,包括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撰寫表達中應注意的問題是:(1)不宜寫得太長或太短,一般不要超過300字;(2)交待背景材料時,勿作詳細的歷史回顧和綜述,不應對主題作廣泛的評論,也不宜引用過多的參考文獻,僅需列出主要的參考文獻;(3)不要涉及本研究將要報道的資料和結論;(4)「國內外尚未見報道」、「首次報道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國內外空白」等對論文評價的提法,除非有確實的資料和依據,否則一般不宜採用。
2.26 對象和方法
論著文章的對象(材料)和方法部分是介紹研究對像、技術信息、研究方法等科學研究條件和方案的文字。需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1)研究對象的選擇和描述:一般情況與分組、研究條件、診斷和選擇標准;(2)技術信息:儀器設備、葯品試劑、操作程序;(3)研究方法:設計方案、干預措施、觀測指標、統計學方法和評價強度。撰寫表達中應注意的問題是:(1)盡可能具體描述實驗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基本情況,所有病例、動物、植物、葯品、試劑和儀器等均應說明來源、批號和規格;(2)列出建立實驗方法的文獻,突出介紹新的或有實質性改進的方法及其改進理由。如為自己創新的方法則宜詳述,以備他人重復;(3)說明科研設計為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隨機化或隨機化方法(包括隨機化抽樣和隨機化分組)的有關細節以及觀察指標設定和觀察時間等;對研究設計方法和統計方法應列出有關文獻,詳細說明研究結果測量誤差和不確定性等量化指標以及所使用的統計學軟體,除了給出P值以外,還應同時給出t值、χ2 值等具體檢驗值。
2.27 結果
論著文章的結果部分是體現研究進行過程中獲得的所有信息;是科學研究形成觀點和主題的基礎和支柱。需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1)實驗或臨床觀察所得的各種數據,重點突出對讀者有價值的、與研究目的密切相關的結果;(2)統計學處理方法及結果;(3)能夠反映實驗和(或)其數據變化以及反映大體或微觀形態特徵的圖表。撰寫表達中應注意的問題是:(1)實事求是,詳略得當,不面面俱到;(2)不重復資料已交待內容;(3)不作結論和評論;(4)文字敘述已經清楚者不再用圖表;(5)圖表應簡潔美觀,層次清楚,一目瞭然。
2.28 討論
論著文章的討論是分析研究事實,說明文章主題,形成學術觀點的一部分文字。需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1)本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觀察對象納入是否合理,干預是否恰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的優缺點,尤其要指明未控制之處和本實驗的缺點;(3)所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包括對結果(陽性或陰性)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指出本結果與當前有關研究的異同點,突出新發現、新發明,指出結果的可能誤差和研究中有無例外或尚難解釋的問題,解釋因果關系,說明偶然性和必然性;(4)從結果引出推論、結論或假說,並說明其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5)尚未定論之處和今後急需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同時對相反的學說、理論與觀點也應適當加以介紹;(6)實事求是地對本研究的局限性、意外發現及相關矛盾的數據和現象加以分析和解釋。撰寫表達中應注意的問題是:(1)根據相關文獻,結合現有研究結果和結論進行討論;(2)重點突出,圍繞主題深入地闡明作者的學術觀點;(3)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切忌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正確評價他人的貢獻和自己的成績,實事求是地分析該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4)不應單純或過多地重復結果部分的內容;(5)不要隨意提出研究資料和結果不能充分支持的觀點和結論。
2.29 參考文獻
論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闡述以及對過去工作的評價,他人成果的引用之處均需引出參考文獻,以體現科學研究工作的繼承性、真實性和准確性。著錄原則是准確、清晰、完備、規范、便於檢索。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基本執行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採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並將序號置於方括弧中,排列於文後。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內部刊物、未發表資料、個人通信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引用文獻(包括文字和表達的原意)務請作者與原文核對無誤。日文漢字請按日文規定書寫,勿與我國漢字及簡化字混淆。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全部著錄;超過3人可以只著錄前3人,後依文種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後,外國人的名字採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縮寫名後不加縮寫點;不同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不用「和」、「and」等連詞。題名後標注文獻類型標志對電子文獻是必選著錄項目,其他文獻可選擇標注。文獻類型和電子文獻載體標志代碼參照GB 3469《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每年連續編碼的期刊可以不著錄期號。具體示例參見本刊每年第一期稿約。
2.30 志謝
志謝排在正文之後,參考文獻表之前。是對曾經給予論文的選題、構思或撰寫以指導或建議,對考察或實驗過程中做出某種貢獻的人員,或給予過技術、信息、物質或經費幫助的單位、團體或個人致以謝意。但必須徵得被署名志謝者的同意。對例行的勞務一般不必專門志謝。
2.31 其他技術要求
2.311 統計學
研究性文稿應有研究設計的相關說明,應體現其名稱和主要方法。如調查設計(分為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告知具體的設計類型,如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告知屬於第幾期臨床試驗,採用了何種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應圍繞4個基本原則(重復、隨機、對照、均衡)概要說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必須交待統計學分析方法的選擇。對於定量資料,應根據所採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於定性資料,應根據所採用的設計類型、定性變數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及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對於回歸分析,應結合專業知識和散布圖,選用合適的回歸類型,不應盲目套用直線回歸分析;對具有重復實驗數據檢驗回歸分析資料,不應簡單化處理;對於多因素、多指標資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礎上,盡可能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便對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釋和評價。?
資料表達與描述方面應注意,用x(_)±s表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QR)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統計表時,要合理安排縱橫標目,並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用統計圖時,所用統計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相匹配,並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於2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
統計學符號按GB 3358-19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統計學符號一律採用斜體排印。常用:(1)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x(_)(中位數仍用M);(2)標准差用英文小寫s;(3)標准誤用英文小寫sx(_);(4)t檢驗用英文小寫t ;(5)F檢驗用英文大寫F;(6)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7)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r;(8)自由度用希文小寫υ;(9)概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應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2值、q值等)。
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當P<0.05(或P0.05、P<0.05和P<0.01三種表達方式即可滿足需要,無須再細分為P<0.001或P<0.0001。當涉及總體參數(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等)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再給出95%可信區間。
2.312 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葯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於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原詞。中西葯名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和《中國葯品通用名稱》(均由中國葯典委員會編寫)為准。英文葯物名稱則採用國際非專利葯名。在題名及正文中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註明其通用名稱。中醫名詞術語按GB/T 16751.1-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證候部分、治法部分》執行,經絡針灸學名詞術語按GB/T 16751.2-1997《經穴部位》和GB/T 16751.3-1997《耳穴名稱與部位》執行。中葯應採用正名,葯典未收入者應附註拉丁文。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後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後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寫成巴賓斯基征,不得寫成Babinski's征,也不寫成巴賓斯基氏征。
文中盡量少用縮略語。已被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可以不加註釋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認的縮略語以及原詞過長、在文中多次出現者,若為中文可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寫出全稱,在圓括弧內寫出縮略語;若為英文可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寫出中文全稱,在圓括弧內寫出英文縮略語。例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宜使用縮略語,以免影響論文的可讀性。西文縮略語不得拆開轉行。
2.313 圖表
文字敘述已經能夠說明問題者可以不再用圖表。作為文字敘述的說明和補充,應在正文相應的文字敘述之後,按先後連續編碼列出圖序。每幅圖表應冠有圖(表)題。說明性的文字應置於圖(表)下方注釋中,並在注釋中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建議採用三橫線表(頂線、表頭線、底線),如遇有合計和統計學處理內容(如t值、P值等),則在此行上面加一條分界橫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一致,一般按標准差的1/3確定有效位數。線條圖高寬比例以5∶7為宜;以紙質文檔投稿者應提供激光列印圖樣。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圖中需指示處直接用符號(包括箭頭)標注在圖上;以紙質文檔投稿者每幅圖的背面應貼上標簽,註明圖號、方向及作者姓名,圖片不可折損。若刊用人像,應徵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大體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要求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圖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應註明出處。電子版投稿圖片建議採用jpg格式,插入Word文檔中相應位置。
2.314 計量單位
本刊對計量單位使用遵循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中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規定及其書寫規則,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具體操作執行。作者在文章撰寫時應注意,單位名稱與單位符號不可混用。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於1條時應採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應採用ng·kg-1·min-1的形式;組合單位中斜線和負數冪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採用ng/kg-1·min-1的形式。應盡可能使用單位符號,也可以與非物理單位(如:人、次、台等)的漢字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如:次/min。在敘述中應先列出法定計量單位數值,括弧內寫舊制單位數值;如果同一計量單位反復出現,可在首次出現時注出法定與舊制單位換算系數,然後只列法定計量單位數值。參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單位,當參量與其公差的單位相同時,單位可只寫1次,即加圓括弧將數值組合,置共同單位符號於全部數值之後。例如:「75.4 ng/L±18.2 ng/L」可以表示為「(75.4±18.2) ng/L」。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字,如吸光度(舊稱光密度)的符號為A,「A」為斜體。
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衛生部聯合發出的質技監局量函[1998]126號文件《關於血壓計量單位使用規定的補充通知》,凡是涉及人體及動物體內的壓力測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 Hg)或厘米水柱(cm H2O)為計量單位,但首次使用時應註明mm Hg 或cm H2O與kPa的換算系數(1 mm Hg=0.133 kPa,1 cm H2O=0.098 kPa)。
2.315 數字
執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前或後≥5位數字時,每三位一組,組間空1/4個漢字空,如:「71,329.476,56」應寫成「71 329.476 56」。但序數詞和年份、頁數、部隊番號、儀表型號、標准號不分節。百分數的范圍和偏差,前一個數字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寫成5~95%,(50.2±0.6)%不能寫成50.2±0.6 %。附帶尺寸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書寫:4 cm×3 cm×5 cm,不能寫成4×3×5 cm3。 3.1 該刊提倡通過電子網站完成稿件處理流程。投稿時請登陸我刊網站至《中華眼底病雜志》窗口,在左側點擊「作者區」,進入注冊後完成投稿流程。在網站試運行期間,本刊仍然接受電子郵件投稿。如果以紙質文檔方式投稿, 則來稿應一式兩份,要求字跡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獻應隔行列印。特殊文種、上下角標符號、需排斜體等均應註明。大小寫、拉丁文、希臘文應明確。除英文外,其他外文字請註明文種。請同時附一份存為Word文檔的軟盤。請自留底稿,本刊不退還紙質文稿(圖片除外);若需退還原稿,請在投稿時聲明。
3.2 該刊不收稿件處理費。但經作者單位審核後出具的單位推薦信仍必須具備。推薦信應註明對稿件的審評意見以及無一稿兩投、不涉及保密、署名無爭議等項,並加蓋公章。如涉及保密問題,需附有關部門審查同意發表的證明。稿件中涉及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者,還應提供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的標准文件及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屬於各種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應提供基金資助批復證明的復印件。單位推薦信、知情同意書、基金資助證明的復印件在網上或電子郵件投稿後、紙質文檔投稿者在投稿的同時一並寄到編輯部。 4.1 稿件審稿
4.11 該刊實行以同行審稿為基礎的「雙盲」、「三審制」(編輯初審、專家外審、編委會終審)稿件評審。在投稿時作者須告知與該研究有關的潛在利益沖突(即:是否有經濟利益或其他關系造成的利益沖突)。審稿過程中保護作者稿件的私密權。對不擬刊用的稿件將告知退稿意見,對稿件處理有不同意見者,作者有權申請復議,並提出申訴的文字說明。
4.2 稿件退修
4.21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本刊可對來稿做文字修改、刪節。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審稿通過的稿件將由編輯部整理撰寫退修意見後通過網站或電子郵件方式退作者修改。修改稿逾期2個月不寄回者,視作自動撤稿。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並結合本刊實際情況,凡接到本刊收稿回執後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通知者,系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請先與本刊聯系,以免造成事實上的一稿兩投而影響作者的學術聲譽。
4.3 稿件退稿
4.31 經審核不能接納的稿件也將只通過網站或電子郵件告訴作者退稿理由,但一般不再寄還紙質稿件,請作者投稿時自留底稿。
5.1 「快速通道」稿件的投稿要求
5.11 具備創新性、重要性和科學性,早日公布將對臨床和科研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論文可申請「快速通道」發表。對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論文採用特定審稿流程,在收稿後1個月內就論文審稿結果(「快速通道」欄目發表、按普通稿件處理、退稿)給予答復,對符合要求的論文在收稿後4個月內予以發表。
5.12 「快速通道」論文投稿要求:(1)作者在投稿前應與編輯部聯系說明研究的基本情況。在得到確認後,將論文發送到指定的電子郵箱並通過特快專遞將紙版稿件寄送至編輯部;(2)稿件應符合本刊稿約的要求並附單位推薦信;(3)作者應提供說明論文需要通過「快速通道」發表理由的書面材料,同時提供省級及以上圖書館或醫學信息研究所等單位出具的「查新報告」;(4)同時有2位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至少有1位為非本單位專家)書面推薦意見;(5)作者可推薦3~5名審稿專家(需註明其詳細聯系方法,包括Email)供編輯部參考;(6)應提供作者的通訊地址、電話、手機、傳真、Email等聯系方式;(7)不收審稿費。
5.2 一稿兩投的處理
5.21 一旦發現一稿兩投,將立即退稿;而一旦發現一稿兩用,本刊將進行如下處理:(1)刊登撤銷該論文及該文系重復發表的聲明,並在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上通報;(2)向作者所在單位和該領域內的其他科技期刊進行通報;(3)2年內拒絕發表以該文第一作者為作者的任何來稿。已在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或在學術會議交流過,或已用其他文種發表過(需徵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的文稿,不屬於一稿兩投,但作者在投稿時必須註明。
有關費用
6.1 該刊不收取稿件處理費。確認稿件刊載後將通知作者按要求數額支付版面費。彩圖者需另付彩圖印製工本費。版面費和彩圖印製工本費可由作者單位從課題基金、科研費或其他費用中支付。支付以上費用確有困難者可以申請減免相關費用。稿件刊登後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贈當期雜志1冊(論著類文章加贈抽印本或單行本20冊)。
7 版權
7.1 來稿一經接受,由作者親筆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授權書,該論文的專有使用權即歸中華醫學會所有;中華醫學會有權以電子期刊、光碟版、網路出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該論文。未經中華醫學會同意,該論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轉載他處。
Ⅱ 為什麼要學習編譯原理(轉)
大學課程為什麼要開設編譯原理呢?這門課程關注的是編譯器方面的產生原理和技術問題,似乎和計算機的基礎領域不沾邊,可是編譯原理卻一直作為大學本科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成為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內容。編譯原理及技術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演算法問題而已,當然由於這個問題十分復雜,其解決演算法也相對復雜。我們學的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分析也是講演算法的,不過講的基礎演算法,換句話說講的是演算法導論,而編譯原理這門課程講的就是比較專註解決一種的演算法了。在20世紀50年代,編譯器的編寫一直被認為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編譯器據說花了18年的時間才完成。在人們嘗試編寫編譯器的同時,誕生了許多跟編譯相關的理論和技術,而這些理論和技術比一個實際的編譯器本身價值更大。就猶如數學家們在解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雖然沒有最終解決問題,但是其間誕生不少名著的相關數論。 推薦參考書 雖然編譯理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分,但是作為一個大學生來說,要自己寫出一個像TurbocC,Java那樣的編譯器來說還是太難了。不僅寫編譯器困難,學習編譯原理這門課程也比較困難。 第一本書的原名叫《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就是龍書。原因是這本書的封面上有條紅色的龍,也因為獗臼樵詒嘁朐?砘?嘴域確實?忻?所以很多國外的學者都直接取名為龍書。最近機械工業出版社已經出版了此書的中文版,名字就叫《編譯原理》。該書出的比較早,大概是在85或86年編寫完成的,作者之一還是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裡面講解的核心編譯原理至今都沒有變過,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價值都非凡。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就通過一個實際的小例子,把編譯原理的大致內容羅列出來,讓很多編譯原理的初學者很快心裡有了個底,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理論,怎麼運用這些理論。而這一點是我感覺國內的教材缺乏的東西,所以國內的教材都不是寫給願意自學的讀者,總之讓人看了半天,卻不知道裡面的東西有什麼用。 第二本書的原名叫《ModernCompilerDesign》,中文名字叫做《現代編譯程序設計》。該書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所出。此書比較關注的是編譯原理的實踐,書中給出了不少的實際程序代碼,還有很多實際的編譯技術問題等等。此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其現代而字。在傳統的編譯原理教材中,你是不可能看到如同Java中的垃圾回收等演算法的。因為Java這樣的解釋執行語言是在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東西。如果你想深入學習編譯原理的理論知識,那麼你肯定得看前面那本龍書,如果你想自己動手做一個先進的編譯器,那麼你得看這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 第三本書就是很多國內的編譯原理學者都推薦的那本《編譯原理及實踐》。或許是這本書引入國內比較早吧,我記得我是在高中就買了這本書,不過也是在前段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此書作為入門教程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書中給出的編譯原理講解也相當細致,雖然不如前面的龍書那麼深入,但是很多地方都是點到為止,作為大學本科教學已經是十分深入了。該書的特點就是注重實踐,不過感覺還不如前面那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的實踐味道更重。此書的重點還是在原理上的實踐,而非前面那本那樣的技術實踐。《編譯原理及實踐》在講解編譯原理的各個部分的同時,也在逐步實踐一個現代的編譯器TinyC.等你把整本書看完,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寫一個TinyC了。作者還對Lex和Yacc這兩個常用的編譯相關的工具進行了很詳細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很難在國內的教材中看到的。 推薦了這三本教材,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很多英文好的同學只喜歡看原版的書,不我的感覺是這三本書的翻譯都很不錯,沒有必要特別去買英文版的。理解理論的實質比理解表面的文字更為重要。 編譯原理的實質 幾乎每本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分成詞法分析,語法分析(LL演算法,遞歸下降演算法,LR演算法),語義分析,運行時環境,中間代碼,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這些部分。其實現在很多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龍書來安排教學內容的,所以那本龍書的內容格式幾乎成了現在編譯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國內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大學裡面的本科教學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認真講完的,而是比較偏重於前面幾個部分。像代碼優化那部分東西,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如果要認真講,就是單獨開一個學期的課也不可能講得清楚。所以,一般對於本科生,對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對要高一點了。 詞法分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可能是詞法分析程序本身實現起來很簡單吧,很多沒有學過編譯原理的人也同樣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詞法分析程序。不過編譯原理在講解詞法分析的時候,重點把正則表達式和自動機原理加了進來,然後以一種十分標準的方式來講解詞法分析程序的產生。這樣的做法道理很明顯,就是要讓詞法分析從程序上升到理論的地步。 語法分析部分就比較麻煩一點了。現在一般有兩種語法分析演算法,LL自頂向下演算法和LR自底向上演算法。LL演算法還好說,到了LR演算法的時候,困難就來了。很多自學編譯原理的都是遇到LR演算法的理解成問題後就放棄了自學。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詞法分析那樣非得自己寫出來才算真正的會。像LR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來生成,實踐中完全沒有比較自己來實現。對於LL演算法中特殊的遞歸下降演算法,因為其實踐十分簡單,那麼就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寫。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好的LL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不過要是換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運用YACC工具了,那麼你就只有自己來寫語法分析器。 等學到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時候,你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疑問: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到底有什麼?就從編譯器的角度來講,編譯器需要把程序員寫的源程序轉換成一種方便處理的數據結構(抽象語法樹或語法樹),那麼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通過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的。其實詞法分析並非一開始就被列入編譯器的必備部分,只是我們為了簡化語法分析的過程,就把詞法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單獨提取出來,就成了現在的詞法分析部分。除了編譯器部分,在其它地方,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也是有用的。比如我們在DOS,Unix,Linux下輸入命令的時候,程序如何分析你輸入的命令形式,這也是簡單的應用。總之,這兩部分的工作就是把不規則的文本信息轉換成一種比較好分析好處理的數據結構。那麼為什麼編譯原理的教程都最終把要分析的源分析轉換成樹這種數據結構呢?數據結構中有Stack,Line,List這么多數據結構,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Tree這種結構有很強的遞歸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Tree的任何結點Node提取出來後,它依舊是一顆完整的Tree。這一點符合我們現在編譯原理分析的形式語言,比如我們在函數裡面使用函樹,循環中使用循環,條件中使用條件等等,那麼就可以很直觀地表示在Tree這種數據結構上。同樣,我們在執行形式語言的程序的時候也是如此的遞歸性。在編譯原理後面的代碼生成的部分,就會介紹一種堆棧式的中間代碼,我們可以根據分析出來的抽象語法樹,很容易,很機械地運用遞歸遍歷抽象語法樹就可以生成這種指令代碼。而這種代碼其實也被廣泛運用在其它的解釋型語言中。像現在流行的Java,.NET,其底層的位元組碼bytecode,可以說就是這中基於堆棧的指令代碼的。 關於語義分析,語法制導翻譯,類型檢查等等部分,其實都是一種完善前面得到的抽象語法樹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寫C語言程序的時候,都知道,如果把一個浮點數直接賦值給一個整數,就會出現類型不匹配,那麼C語言的編譯器是怎麼知道的呢?就是通過這一步的類型檢查。像C++語言這中支持多態函數的語言,這部分要處理的問題就更多更復雜了。大部編譯原理的教材在這部分都是講解一些比較好的處理策略而已。因為新的問題總是在發生,舊的辦法不見得足夠解決。 本來說,作為一個編譯器,起作用的部分就是用戶輸入的源程序到最終的代碼生成。但是在講解最終代碼生成的時候,又不得不講解機器運行環境等內容。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機器是怎麼執行最終代碼的,那麼你當然無法知道如何生成合適的最終代碼。這部分內容我自我感覺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編譯原理本身。因為它會把一個計算機的程序的運行過程都通通排在你面前,你將來可能不會從事編譯器的開發工作,但是只要是和計算機軟體開發相關的領域,都會涉及到程序的執行過程。運行時環境的講解會讓你更清楚一個計算機程序是怎麼存儲,怎麼裝載,怎麼執行的。關於部分的內容,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龍書上的講解,作者從最基本的存儲組織,存儲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訪問,參數傳遞,符號表到動態存儲分配(malloc,new)都作了十分詳細的說明。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編寫平常程序的時候經常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少去探求其內部是如何完成。 關於中間代碼生成,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部分的內容就實在不好說了。國內很多教材到了這部分都會很簡單地走馬觀花講過去,學生聽了也只是作為了解,不知道如何運用。不過這部分內容的東西如果要認真講,單獨開一學期的課程都講不完。在《編譯原理及實踐》的書上,對於這部分的講解就恰到好處。作者主要講解的還是一種以堆棧為基礎的指令代碼,十分通俗易懂,讓人看了後,很容易模仿,自己下來後就可以寫自己的代碼生成。當然,對於其它代碼生成技術,代碼優化技術的講解就十分簡單了。如果要仔細研究代碼生成技術,其實另外還有本叫做《》,那本書現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的,十分厚重,而且是英文原版。不過這本書我沒有把它列為推薦書給大家,畢竟能把龍書的內容搞清楚,在中國已經就算很不錯的高手了,到那個時候再看這本《》也不遲。代碼優化部分在大學本科教學中還是一個不太重要的部分,就是算是實踐過程中,相信大家也不太運用得到。畢竟,自己做的編譯器能正確生成執行代碼已經很不錯了,還談什麼優化呢? 編譯原理的課程畢竟還只是講解原理的課程,不是專門的編譯技術課程。這兩門課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編譯技術更關注實際的編寫編譯器過程中運用到的技術,而原理的課
Ⅲ 天津中醫葯的投稿須知
2.1 文字 力求主題明確,層次清楚,文字精煉,數據可靠,表達准確。
2.2 醫學名詞 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自然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為准。文稿內使用的名詞術語應前後統一,新術語尚無統一譯名時,首次出現應在術語後面用圓括弧註明原文。葯物名稱應使用衛生部葯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葯品通用名稱》中的名稱,均採用國際非專利葯名,不用商品名。
2.3 縮略語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詞過長且文內又多次出現,第一次出現時一律先寫出中文名詞全稱,後在圓括弧內標注英文全稱及縮寫詞,英文全稱及縮寫詞之間用逗號分隔,以後再出現時則用簡稱。已被公知公認常用的縮寫詞可不加說明直接引用(例如:ACTH、DNA、HBsAg)。文中引用中國人姓名時,應寫全名。
2.4 文題名 不使用非公知的縮略詞、代號,一般不用副標題。英文題名應與中文題名含義一致,首字母大寫,其他均小寫。
2.5 作者署名和單位 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於題名下方。作者單位須寫全稱(包括具體科室、部門)並註明省份、城市和郵政編碼。如作者單位為兩個以上,應分別註明單位全稱(包括具體科室、部門)、省份、城市和郵政編碼。投稿時要確定一名對文稿負責的通訊作者。在論文末列出通迅作者姓名、聯系電話、E-mail地址或傳真號。如來稿未特別註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來稿註明第一作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最高學位、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各類文稿均須附英文題名、全部作者姓名漢語拼音,以及全部作者單位名稱的英譯。
2.6 摘要 學術探討、名醫經驗、醫史文獻、思路與方法等欄目的文章,均須附指示性摘要。採用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筆者」等術語。實驗研究、方葯研究、臨床研究文稿的摘要形式使用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部分結構式摘要。
2.7 關鍵詞 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輯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 的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詞表中選用規范詞,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葯詞彙可參照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情報研究所編著的《中醫葯學主題詞表》。未被詞表收錄的詞如確有必要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數目一般3~8個,不得少於3個,關鍵詞之間用「;」分隔。各類文稿均須列出中英文關鍵詞,英文關鍵詞應與中文關鍵詞相對應。
2.8 正文格式和層次結構 實驗研究、葯物研究類文稿一般分為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4部分;臨床研究類文稿一般分為引言、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4部分。
Ⅳ 編譯技術的發展歷程
1954年至1957年間,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小組開發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使得上面的擔憂不必要了。
但由於當時處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並不為人所掌握,所以這個項目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辛勞。
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開發著第一個編譯器,Noam Chomsky開始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使得編譯器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
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grammar,結構規則)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的演算法來為語言分類。文法有4個層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專門化。2型(或上下文無關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誤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關注於編譯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Ⅳ 編譯原理是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嗎
人工智慧不研究編譯原理,主要是研究神經網路,並應用於語音/語義識別、圖像識別、圖像處理、無人駕駛等領域。
Ⅵ 編譯原理的發展歷程
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馮·諾伊曼在存儲-程序計算機方面的先鋒作用,編寫一串代碼或程序已成必要,這樣計算機就可以執行所需的計算。開始時,這些程序都是用機器語言 (machine language )編寫的。機器語言就是表示機器實際操作的數字代碼,例如:
C7 06 0000 0002 表示在IBM PC 上使用的Intel 8x86處理器將數字2移至地址0 0 0 0 (16進制)的指令。
但編寫這樣的代碼是十分費時和乏味的,這種代碼形式很快就被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 )代替了。在匯編語言中,都是以符號形式給出指令和存儲地址的。例如,匯編語言指令 MOV X,2 就與前面的機器指令等價(假設符號存儲地址X是0 0 0 0 )。匯編程序(assembler )將匯編語言的符號代碼和存儲地址翻譯成與機器語言相對應的數字代碼。
匯編語言大大提高了編程的速度和准確度,人們至今仍在使用著它,在編碼需要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簡潔程度時尤為如此。但是,匯編語言也有許多缺點:編寫起來也不容易,閱讀和理解很難;而且匯編語言的編寫嚴格依賴於特定的機器,所以為一台計算機編寫的代碼在應用於另一台計算機時必須完全重寫。
發展編程技術的下一個重要步驟就是以一個更類似於數學定義或自然語言的簡潔形式來編寫程序的操作,它應與任何機器都無關,而且也可由一個程序翻譯為可執行的代碼。例如,前面的匯編語言代碼可以寫成一個簡潔的與機器無關的形式 x = 2。
在1954年至1957年期間,IBM的John Backus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的開發,使得上面的擔憂不必要了。但是,由於當時處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並不為人所掌握,所以這個項目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辛勞。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開發著第一個編譯器, Noam Chomsky開始了他的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grammar ,指定其結構的規則)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的演算法來為語言分類。正如現在所稱的-與喬姆斯基分類結構(Chomsky hierarchy )一樣-包括了文法的4個層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專門化。2型(或上下文無關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
分析問題( parsing problem ,用於限定上下文無關語言的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現在它已是編譯理論的一個標准部分。它們與喬姆斯基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喬姆斯基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或稱為記號)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誤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 ),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
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程序-編譯器,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 (parser generator ),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 Yacc (yet another compiler- 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
類似地,有窮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另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 (scanner generator )的工具,Lex (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的)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關注於編譯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為復雜的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可允許此類分析)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 y - 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
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 )的一部 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鏈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的標准並沒有多少, 但是已沿著這一方向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了。
Ⅶ 數學建模論文中的關鍵詞怎樣提取
正確選取和標引關鍵詞,既有利於論文被檢索,也有利於擴大該成果的利用率,其作用不可小覷。那麼如何提取,請看以下總結。
一、化學分子式不可作關鍵詞,而應用化學名稱
如應用「氯化鈉」,而不可用「Nacl」。通常縮寫詞也不可作關鍵詞,「HBsAg」應標引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但已普遍使用的縮寫詞除外,如DNA、CT等。
切忌隨便縮寫關鍵詞,比如,將再生障礙性貧血寫作「再障」,將肺源性心臟病寫作「肺心病」,將肩關節周圍炎寫作「肩周炎」等,都是不符合名詞術語規范的。還有的使用葯品的商品名,如「都可喜」「胃復安」等也是不符合規范的。
Ⅷ 醫學職稱論文六要素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題目
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
二、署名
醫學論文署名要用真名,並寫明工作單位和郵政編碼,論文第一作者必須對全文負責。
三、摘要
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
四、關鍵詞
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
五、論文正文
醫學論文由前言(引言)、臨床資料(資料與方法)、 [結果]、討論等組成。各部分應妥善安排,即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互相配合,防止遺漏。正文內的小標題層次分配一般要求為1,1.1、1.1.1、(1)、①。
六、參考文獻
在晉升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後順序排列。在引用參考文獻的時候,我們應當注意哪些內容呢?
(1)引用文獻要新
引用文獻是否新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文章的先進性。因此,撰寫科研文章應盡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獻。當然,在本領域有開創性貢獻的舊文獻也可適當引用,但絕對不宜過多。文獻計量學研究結果表明,多數期利普賴斯指數(即期刊引用5年以內的參考文獻數量占引用參考文獻總數的百分比)在50%以上。因此作者撰寫文章時要盡可能多地引用5年以內的文獻,且至少不低於50%;
(2)引用高質量文獻
引用參考文獻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文章學術水平的高低,從總體上體現了該文章的科掌性、實用性和先進性。這就要求作者平時注意閱讀、積累權威醫學期刊文獻和權威專家的文獻;
(3)引用文獻要全
引用參考文獻一定要全面,盡可能全面地引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在引用參考文獻時要兼顧中文文獻與外文參考文獻,並以外文參考文獻為主。然而,在引用大量外文文獻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國內某些相關研究的重要文獻。盡管我國醫學研究的總體水平較低,但仍有一些學者在國內乃至國際醫學研究領域做出了開創性或重大貢獻,這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往往被聘為相關專業期刊的編委和審稿人。因此,在大量引用國外文獻的同時,適當引用這些專家學者的文獻,對文章順利通過審稿是十分有利的;
(4)多引期刊文獻,少引書籍文獻
文獻計量學研究成果表明,期刊文獻被引次數最高,占被引文獻總數的70%~80%以上。期刊文獻最典型的特徵是內容新,科研價值高,而書籍文獻,尤其是教材,其理論觀點趨於成熟而固定,但內容陳舊,無太大的科研價值。因此撰寫醫學文章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引用期刊文獻,少引或不引書籍文獻。當然,某些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專著也可引用,但也不宜過多。注意適當引用最新的專利文獻和學位文章。更多內容可訪問上學吧論文查重網站。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