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時區的中央經線分別是哪條經線,有何規律公式是什麼
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所以各時區的中央經線是15度與該時區數之積;注意:東時區是東經,西時區是西經。
公式
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該時區數X15度
如:東八區的中央經線=8X15=東經120度;
再如:西四區的中央經線=4X15=西經60度。
⑵ 中央經線的經度公式怎樣計算中央經度線
計算方法
當地中央子午線決定於當地的直角坐標系統,首先確定您的直角坐標系統是3度帶還是6度帶投影,然後再根據如下公式推算。
6度帶:帶號N=round[(L+3)/6],即對(L+3)/6的值四捨五入取整數,L為當地經度;則中央子午線經度L0=6 × N-3。
3度帶:帶號N=round(L/3),即對(L/3)的值四捨五入取整數,L為當地經度;則中央子午線經度L0=3 × N。
(2)經線公式源碼擴展閱讀
經度和緯度
經度和緯度都是一種角度。經度是個兩面角,是兩個經線平面的夾角。所有經線都是一樣長。某一點的經度,就是該點所在的經緯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的夾角。在赤道上度量,自本初子午線平面作為起點面,一地的經度是該地對於本初子午線的方向和角距離。
本初子午線是0°經線,東經的最大值為180°,西經的最大值為180°,東西經180°經線是同一根經線,因此不分東經或西經,而統稱180°經線。
緯度是個線面角。起點面是赤道平面,線是本地的地面法線。所謂法線,即垂直於參考扁球體表面的線。某地的緯度就是該地的法線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緯度在本地經線上度量,由赤道向南、北度量,向北量值稱為北緯度,向南量值稱為南緯度。
一地的緯度是該地對於赤道的方向和角距離。赤道是0°緯線,北緯度的最大值為90°,即北極點;南緯度的最大值為90°,即南極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度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央子午線
⑶ 經緯度換算公式
經緯度換算公式是一度=60分,一分=60秒。經線也稱子午線,和緯線一樣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子午線命名的由來:「某一天體視運動軌跡中,同一子午線上的各點該天體在上中天與下中天出現的時刻相同。」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比較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⑷ 經線距離公式
同經度時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111*cosA*兩點間的緯度距離(千米)
同緯度時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兩點間的距離=111X兩點間的經度距離(千米)
同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同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已知地球上兩點的經度、緯度:(X1,Y1), (X2,Y2),其中X1,X2為經度,Y1,Y2為緯度;
視計算程序需要轉化為弧度(*3.1415926/180)
地球半徑為R=6371.0 km
則兩點距離d=R*arcos[cos(Y1)*cos(Y2)*cos(X1-X2)+sin(Y1)*sin(Y2)]
⑸ 經線密度計算公式
經線密度:單位長度的經線的根數,(根/cm,根/英寸,根/10cm)
緯線密度:單位長度的緯線的根數。
經線,也稱為「子午線」,是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並且垂直於赤道的弧線。經線和緯線一樣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在地球儀表面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半圓。
⑹ 經線和緯線的計算公式
經線不用計算,每一個經線圈的長度都是一樣的,約40000KM
緯線長度的計算
經度1°所對緯線長度為111·cosφ千米(φ為當地緯度)
計算北緯30度緯線圈的長度
111*cos 30 = 96.1千米 這是北緯30°上,每一度經度之間的緯線長度
最後再乘以360,就是34641千米 這就是你要的答案 .
⑺ 經線和緯線的計算公式
全球同一經度上緯度一度的間隔都相等為111千米.赤道上經度一度間隔111千米.其他緯線上經度相隔一度的計算公式是111*cos該緯線緯度數
⑻ 經線長度和緯線長度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全球同一經度上緯度一度的間隔都相等為111千米.赤道上經度一度間隔111千米.其他緯線上經度相隔一度的計算公式是111*COS該緯線緯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