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較好的計算流體高校或者科研機構有哪些
研究了很久美國大學CFD方向,個人覺得斯坦福還是一覽眾山小。CTR以及Mo的存在讓我覺得斯坦福簡直是CFD湍流界的麥加。幾乎每個排名前列學校主攻CFD的老師多多少少曾今都有和斯坦福有所瓜葛。而Mo迄今為止55000多的被引用量簡直笑傲CFD界(能說當代流體界么),連個能看到他車尾燈的人都沒有。而且也沒有幾個學校有想斯坦福這種級別的CFD團隊和文化了。Stanford的航空系也充斥著計算空氣動力學的老師,比如Fa,Can,Al。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NASA的2030年CFD展望(CFD Vision 2030 study-A Path to Revolutionary Computational A),主負責人之一就是這位Al教授。實在很難見到一所學校能有這么多計算流體力學或空氣動力學的老師了。另外,目前CTR內有15名博士後!15名!什麼研究小組有這種規模!外帶上Stanford自行組裝的超級計算機(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有6700多核),CTR真是CFD人士夢寐以求的地方(其實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除開斯坦福,剩下的就挺分散了。總體而言,排名前面的學校都挺不錯。像湍流燃燒,普林斯頓Michael Mueller(很年輕的教授,有自己的團隊), 喬治亞理工Me(有自己的湍流燃燒實驗室,好像還兼做實驗流體);總體上感覺Gt是以實驗燃燒見長的,其相關團隊和實驗室真的是大而全。 Ca的G.Bl有自己的團隊),以及密芝根安娜堡普度都有在搞;但我覺得安娜堡還是要稍勝一籌。前面有答主提到MIT,我個人感覺MIT更偏向對渦輪發動機的實驗研究,CFD方面貌似更偏數學一點,比如Wang,曾經搞based(雖然我一點都不懂這是什麼;貌似與有限元有關)。
『貳』 什麼是第二代搜索引擎
什麼是第二代搜索引擎?
1998年,以Google和DirectHit為代表的第二代搜索引擎出現在互聯網上,這些引擎的主要特點是提高了查准率,可以用「求精」來描述。正在發展中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搜索引擎則分別為「求專」和「求易」。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為雅虎網站提供網頁搜索的Google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Google搜索引擎採用新的搜索方式,通過一種復雜的數學分析,通過估算反饋網頁質量及相關程度來決定排名次序。要知道一個網頁的質量,Google可以通過有多少網頁與它鏈接來判斷,這是因為人們一般不會與低質量的網頁做鏈接。傳統的搜索引擎如Hotbot和Lycos等當前使用的是元素搜索技術,即使用網頁中的關鍵詞進行搜索,而Google則使用一種包含對整個網路的鏈接結構進行分析和大規模資料挖掘的技術。
Google不僅掃描搜索關鍵詞,還閱讀頁面全文,考慮到圖像和所有鏈接,然後把該頁面與類似頁面區分開來。要想在Google獲得好的排名,對網站推廣推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對網頁的優化也是不夠的,而是依據網站的綜合推廣水平來決定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名次序。所以,被其它網站鏈接的數量也是考核網路營銷效果的一項參考指標。
搜索引擎的技術仍在快速發展中,現在,很多用戶甚至還不明白第三代搜索引擎意味著什麼,第四代搜索引擎的概念也開始廣為流傳,一般的用戶要分清這些搜索引擎技術的差別,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好在用戶關心的只是搜索引擎能帶來的基本價值——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獲取符合自己期望的有價值的信息,搜索引擎的發展方向也不會超出用戶需求的基本方向。第二代搜索引擎—大量應用人工智慧是標志 第二代搜索引擎廠商的特點是只做後台技術的提供者,這是美國互聯網發展的教訓。因為網路最初發展時最迫切需要的是搜索,於是同時出現了許多搜索引擎,但是後來各廠商認識到作為獨立公司單獨開發搜索引擎不能維持長期發展,於是又都發展成門戶,提供了許多別的內容,但它們很快發現搜索不像新聞一樣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作為一個公司,則要同時肩負兩個任務,一是創建門戶類的平台,這是打市場、創品牌的過程,二是開發搜索引擎,而這則是扎扎實實的技術工作,這兩方面沒有什麼共同點。既做搜索引擎又做門戶使得網站精力分散,不能全力投入搜索引擎技術的改進,而且兩者合一意味著自己的產品不能賣給別人,因為當時搜索引擎的用戶大多是做門戶的,全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搜索引擎的開發的成本又相當高,而製作的東西又只能少數幾家使用,這就不符合軟體通用化的潮流與模式。第一代網站中,只有Yahoo!不自己開發搜索引擎,所以它成功了。Inktomi( www.inktomi.com)Inktomi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ric Brewer的教授最先開始研究的,這位教授是並行處理研究的專家。Eric Brewer希望用這個搜索引擎產品來證明他的並行演算法是十分出色的,後來他將自己的技術賣給了Hotbot,作為後台技術的提供商。Eric Brewer完成Inktomi的時候,這個市場競爭已經相當激烈,再想做門戶已經不可能了。所以他決定只做背後技術的提供商,而這卻正中 Yahoo!的下懷,Yahoo!以前使用的是Altavista的技術,但Altavista本身也是門戶,與 Yahoo!處於競爭關系,而Inktomi與Yahoo!沒有利益沖突關系,便很快成了其後台技術的提供商。Askjeeves( www.ask.com)從技術上講,Askjeeves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系統,但從創意來說是相當出色的,它維護了問題與答案相聯系的資料庫。從結構上說它比較簡單,因為提問後並不是立即返回問題的答案,而是用逼近式的方法讓你選擇他知道的所有問題,再由用戶分類來選擇答案。這一點從技術上講非常容易解決,但從實踐來說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干預,即問題與結果的資料庫規則基本是靠人工來建立的。但由於它建立了一套可以讓人以自然語言提問的系統,很多網民喜歡這樣的形式。但由於其規則庫太小,真正使用的人不是很多。Goto( www.goto.com)從本身技術來說,Goto.com使用了超鏈分析與根據用戶的點擊行為來分析與重排序,搜索得到的結果相關性程度較高,而且比較符合用戶的點擊習慣。Google( www.google.com)Google由Larry Page和Sergey Brin設計, 於 1998年9月發布測試版,一年後正式開始商業運營。Google由於對搜索引擎技術的創新而獲獎無數,如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1999年度十大網路技術"之一、《個人電腦》雜志授予的「最佳技術獎"、The Net授予的「最佳搜索引擎獎"等。Google現為全球80多家門戶和終點網站提供支持,客戶遍及20多個國家。在國內,大家對於這家搜索引擎技術提供商還比較陌生,但今年年初,Yahoo!宣布將不再採用Inktomi的搜索服務,而轉而將Google作為其搜索引擎技術提供商,此舉使Google 聲名大噪。 Google所擅長的是易用性和高相關性。 Google提供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術,包括完善的文本對應技術和先進的PageRank排序技術,後者可以保證重要的搜索結果排列在結果列表的前面。Google還提供一項很有用的服務— —「網頁快照」功能,即當搜索內容站點或網頁不存在時,用戶可以調 用Google事先為用戶儲存的大量應急網頁,經Google處理後,搜索項均用不同顏色標明,另外還有標題信息說明其存檔時間日期,並提醒用戶這只是存檔資料。實際上Google將檢索的網頁都做了一番「快照」然後放在自己的伺服器上,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下載速度極快,而且可以獲得互聯網上已經刪除的網頁。
『叄』 其實謝謝能有什麼用
其實謝謝能有什麼用
受到幫助之後說謝謝是常見的事情,但其實謝謝能有什麼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謝謝的作用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除了表示禮貌以外,說「謝謝」還有什麼別的作用嗎?
心理學家說,常說「謝謝」,不僅使人變得有禮貌、有教養,對自己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是有好處滴! 套用一個老生常談的例子,科學研究表明,生活態度積極向上,處處心懷感激的人,除了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加倍兒棒的身體,與人相處的也更加融洽。感恩的心態使他們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壓力與困難時也能平穩度過。 當然,常說「謝謝」還有別的好處。當室友為你從食堂的川流人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帶回一份午餐時,你當然要說謝謝。除了表達感激之外,也是對這種行為的一種正面鼓勵(就像Sheldon模仿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當Penny做出讓他滿意的事情時,他會給與Penny巧克力作為正向刺激),你的鼓勵會讓室友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當然,下一次開口請他幫忙的時候,不被拒絕的概率也會高一些。 Adam M · Grant 和 Francesca Gino 最近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上發表文章,他們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 了心懷感激之情,可以對他人產生積極影響。他們還進行了另外的研究,對象是那些被感謝的人,聽到一句謝謝,除了會讓人心情愉快,還有別的好處嗎?
謝謝!你好,我也好。
在 Grant 和 Gino 開始的第一項研究中,他們找來了69名參與者。這69個人都收到了一封署名為「Eric」的電郵(實際上,這個 Eric 是個虛構出來的傢伙),電郵的內容是一封Eric的求職信,這69名參與者被要求回復這位迷茫中的求職青年 Eric 的電郵,給Eric的求職信提出一點兒建議。收到這些好心人的回信後,「Eric」又給他們發了一封電郵,附上修改後的求職信,請熱心網友們再次給他提提意見。 研究小組將這69名熱心的參與者 分成了兩組,第一組收到的第二封電郵里, Eric 對這些好心人表示了感謝。而第二組中,Eric在回信中表示情緒很淡定。研究人員將兩組好心人收到的回信內容作出區別,為了看看兩種不同的回信語氣會不會影響他們再次對Eric提供幫助。 結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在得到了 Eric 熱情洋溢的感謝後,第一小組的好心人更樂意幫人到底,有66%的人為 Eric 的第二封求職信提出了寶貴意見。而相反,那些連句「謝謝」都沒聽到的人,對Eric找工作的事兒也懶得管了,只有32%的人再次給出了回復。
為什麼「謝謝」這么管用呢?
66%和32%,這就是說「謝謝」與不說的區別,一句「謝謝」可以幾乎讓事情的成功率提高一倍,這的確挺有意思的,不過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這也不算奇怪。對於專業研究人員來說,他們關心的是:為什麼「謝謝」這么管用呢? 也許是因為收到 Eric 的感謝讓人們感覺良好,至少不會太壞,或者一句「謝謝」讓好心人們大大提高了自尊心,他們也更加樂意向Eric提出幫助了。 而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好心人的感覺良好或自尊心的增長並不是影響他們幫助別人的主要因素。而是因為人人都喜歡那種得到他人感謝後,所帶來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和由此帶來的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是馬斯諾需求金字塔上最高的一級嗎?) 為了獲得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所帶來的快感,那些阻礙我們幫助他人的因素就變成浮雲了。有的時候,我們受到來自他人幫助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挺失敗的,這也使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心存疑問:這個真的是他們所需要的嗎?而若能得到對方的感謝,也就打消了我們心中的疑問,樂於助人的勁頭也更足了。
一個好漢幫三個
研究人員關注的下一個問題是:「謝謝」給雙方帶來的積極因素是否可以對第三者產生影響?收到 Eric 的感謝後,參與者會更加樂意的提供幫助給其他人嗎? 在 Eric 給各位好心人回了第二封電郵(包括表達了感謝的和沒說謝謝的)之後,一封署名「Steven」(又是研究人員的傑作)的電郵又發到了各位參與者的`郵箱,向各位好心人發出了類似的求助請求。結果顯示,第一組收到「感激的Eric」回復的參與者中,有55%給這位 Steven 的電郵做了回復。另外收到「不感激的 Eric」電郵的小組中,只有25%的人回復了 Steven(也許是希望這個 Steven 會比那個混賬小子Eric懂禮貌一些吧)。 Eric 的感謝,不僅能使自己獲得更多幫助,也能使路人 Steven 體會到社會的溫暖。由此可以看出,對他人的幫助予以感謝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感,是可以對人產生長久的積極效果的,所帶來的積極態度,也會使得人們更加樂意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和諧社會也許就是這么形成的。 多事的研究者又做了另外兩個實驗:這次不是通過電郵,而是面對面的交流。所得出的結果也類似,得到感謝的參與者中,有50%的人願意再次為他人提供幫助,未得到感謝的,只有15%的人願意再次幫人解難。這個數字比之前的65%和32%要低一些,大概是因為感激所產生的效果因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區別。 目前,這些研究的內容都是將互相幫助的情節設置在陌生人之間。通常情況下,「謝謝」對陌生人更管用,因為在第一次接觸時,人們大多對幫助陌生人,還是有點謹慎的。
說謝謝的職場價值比你想像的要高
這個夏天美國最大的上市基金管理公司要將「感恩」樹立為主流思想,讓老闆懂得對下屬表達謝意。
在華盛頓有一位律師,每天早上8點到公司直到午夜才離開,長時間的工作對她來說就是常態。她偏愛處理大型案件,勇於挑戰,相應地待遇也非常豐厚。她的職業發展看上去非常順利,但卻始終存在一點缺憾,「我的公司合夥人從不跟我說謝謝。」她對賈尼斯·卡普蘭(Janice Kaplan)說。
賈尼斯·卡普蘭(Janice Kaplan)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她所著的《感恩日記》(The Gratitude Diaries)被《時代》雜志列入2015年夏季推薦書目,是鄧普頓基金「感恩工程」的主要支撐理念。這本書主線圍繞賈尼斯為期一年的追尋經歷展開,這一年中她采訪了許多名人和專家,操作了一些有趣的社會研究,主要目的是將「感恩」視為主流思想加以傳播。其中就包括職場范圍內對「感恩」價值的研究。
從老闆那得到感謝,是激勵工作的重要因素,這種激勵有時候比金錢更有價值。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五十多位努力在工作一線的職員進行分析發現,贊賞是最有效的激勵。領導向他的職員說一聲「謝謝」將換取他們更加努力的工作。
獲得領導的感謝,這看上去很容易,但現實中在大多數辦公室這一句「謝謝」很難說出口。在賈尼斯展開的一項覆蓋全美的調查發現,人們在工作中表示感恩比在其他任何場合都要少,只有10%的人表示自己會對同事說「謝謝」。對於普通人而言對咖啡店服務員道謝都比對每天相處的同事道謝更容易。
如果辦公場合難以讓人表達謝意只是因為大家都很忙碌忽視了這一點還比較好解決,但問題是,很多管理者高傲地認為他們沒有必要向員工道謝。傲慢的高管認為他們的定期支付的薪水就是感謝,除此以外不需要其他表達。
研究中賈尼斯發現那些態度傲慢不懂感激的老闆數量巨大,他們正在用這種態度給自己獲得成功增加阻力,相反表達感謝則是促進工作的明智舉動。調查數據顯示96%的職員願意聚集在懂得道謝的老闆身邊與他協同努力,超過80%的人表示自己會努力回報懂得感激的老闆。如果你是一位懂得表達善意的老闆,只要給員工積極的感情反饋,他們就會為你發生巨大轉變。但是有些高管擔心自己時常說謝,或者對某個員工表示欣賞會影響他們的威嚴。
其實,感恩的作用已經被一些高管在實際行動中證實。美國金寶湯公司(Campbell Soup Company)前任CEO道格·柯南特(Doug Conant)明白自己的成功來自於那些辛勤工作的員工,所以他任職的10年中,一周6天坐在辦公室里,每天手寫十幾二十封感謝信,累計下來超過30000封感謝信。久而久之,稱贊員工的業績成了金寶湯的企業文化。
在柯南特的領導下,金寶湯業績飆升,公司對員工的感恩情懷也被社會所周知。「感恩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卻能讓人們團結。」柯南特說。
此外,表達感激的方法有很多,手寫的感謝信可能是最好的一種。這種親手寫下的文字比用電子郵件傳達的信息要更打動人心,哪怕只是簡簡單單地說「謝謝你本月的付出,我看到你的努力」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現在,一些公司開始籌劃用更大的動作對員工表示感激,美國最大鞋類銷售網站Zappos、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谷歌、NBC等等公司共同建立了一個評價工作表現的網路系統,在這個網站上員工可相互為工作表現超出預期的同事提名表揚,相應的公司會給被提名者一筆小額獎金錶達謝意。
不過真正的激勵訣竅並不是特意表現的感激或者獎金激勵,而是流露在日常中的感謝。如果你是老闆,去對那些為公司強大作出貢獻的員工表達感謝。注意,不是向毫無功績的員工說謝。同時你要調增心態,懂得對別人說些並不是出於逢迎,而是真正的感激。這樣的老闆反過來也會收到尊敬。
在賈尼斯的調查中,60%的人表示他們從不會在工作中表露感激之情。但是既然這簡單的「謝謝」能幫我們所有人變得工作更加努力,更有動力,更容易獲得成功的快樂,其他人為什麼不一起試一試?
;『肆』 冒泡排序
?演算法?思想?
『伍』 布拉姆·科恩個人資料!
布拉姆•科恩的 BT 軟體創始者:奔流的位元組
在網路泡沫破裂後的兩年裡,人們基本上只能在布拉姆•科恩(Bram Kohen)的小餐桌旁找到他。開頭他在舊金山的諾布希爾,後來是在奧克蘭。他注視著他那台戴爾(Dell)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屏,一行接著一行地編寫程序。棕色的長發不時垂下來,遮住了他的雙眼,他不斷地將頭發縷到耳後。科恩也曾停下來,有幾個晚上他去了夜總會;有一次,他幫助組織了一場編程會議;還有一次是去阿姆斯特丹旅行。但他最終又坐到木椅上,回到鍵盤邊。他的筆記本擺在幾本書上面,他的脊背挺得筆直(這要歸功於他上過的姿態課)。就這樣,他寫出的程序越來越多。起先,他靠在網路泡沫時期掙到的錢過活,存款花光後,他開始用信用卡。到後來申請信用卡變得嚴格,因為欠債,他已經不能享受先期利率了。朋友們不禁要問: 他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不找份工作?科恩完全不理會他們的忠告,他決心破解一個令他著迷的難題。
自網路誕生之日起,如何在既不產生高額費用、又保證不經常斷線的情況下,實現電影、電視劇、游戲之類大文件的傳輸,就是程序員面臨的一大難題。科恩認為,他能找到解決辦法。他需要的是時間、好的代碼和硬生生的智力。這三者他都有,錢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剛開始做的時候,我並沒有明確的計劃。」他說,「我並不擔心,一個原因是我知道我所做的事確實很酷,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已經破產,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科恩並非在自謙,他從來沒有自謙過。他今年 30 歲,說話很直率,聽不出什麼城府。他談論什麼(包括他的病)都用這種語氣,這是因為他患有亞斯伯傑症。這種病被稱為「小教授綜合症」,是一種程度較輕的自閉症。患上這種病的人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具備超人的能力,但難以與別人正常交往。一位研究人員稱: 「即便那些能夠很好地對付自身缺陷的人也會給人以怪異的感覺。」科恩病情比較嚴重,他經過很大努力,才做到了在別人和他說話時看著他們的眼睛。但這種病也有好處,它使科恩能夠專心地思考下載問題。
他思考出的成果便是 BitTorrent(BT,俗稱「變態下載」——譯注)。這種軟體看似簡單,卻成了最熱門的下載方式,可以下載比音樂文件還大的軟體,既包括合法的軟體(比如 militaryvideos.net 上的業余愛好者拍攝的伊拉克戰爭視頻),也包括盜版的軟體。它使得下載好萊塢的最新電影變得輕而易舉。你只需免費下載 BT 軟體(已經有 4,500 萬人這樣做了),再等待幾分鍾到幾天時間就行了。一個名叫 TorrentSpy 的網站(與科恩無關)幫助人們尋找可供下載的內容,平均每天為 BT 新添 600 多個文件,比如微軟公司(Microsoft)的 Office 2003,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後窗》(Rear Window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鬼語者》(Ghost Whisperer)[可供珍妮弗•拉夫•休伊特(Jennifer Love Hewitt)的忠實影迷欣賞的高清晰版],還有一個包含了 400 多本《神奇蜘蛛人》(Amazing Spider Man)漫畫的掃描文件。這些大文件的下載令 BitTorrent 成為互聯網最有影響的一股力量,佔到了網上位元組流量的 20%,是點擊網頁、收發郵件、在線觀看視頻文件等最平常的在線操作所產生的流量的一倍。
影響力大了,強敵當然也隨之而來。你大概能猜到要發生什麼。21 世紀初,音樂共享網站 Napster 和 Kazaa 方興未艾,最終被唱片公司告倒。BitTorrent 無疑會是下一個被告,特別是好萊塢已經感覺到壓力了。據網路媒體評估公司 BigChampagne 統計,現在已經有 170 萬部好萊塢電影可以通過 BT 下載,而且多數是熱門影片,這一數字比 2004 年增長了 12%。分析公司 Informa Telecoms & Media 估計,下載讓好萊塢損失了 8.6 億美元,相當於票房收入的 4%。同年電視劇的下載數量增加了 150%,其中有 70% 是通過 BT 下載的。BigChampagne 的 CEO 埃里克•加蘭德(Eric Garland)說: 「這就好比大衛與巨人哥利亞之戰,那個在鍵盤邊上編寫出極具破壞性程序的小孩是大衛。」
但現在事情有了變化: 娛樂業似乎願意容忍這個破壞分子。去年 9 月中旬,唱片公司向 7 家影響大的下載技術公司發出了終止不當競爭函,包括 BearShare、LimeWire 和 eDonkey(eDonkey 的 CEO 已被迫向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宣布,他「認栽了」)。值得注意的是,BitTorrent 不在這次攻擊對象之列。2004 年冬天,電影業向提供需使用 BT 下載的盜版內容的網站發動攻擊,卻放過了 BitTorrent 公司本身。科恩沒有反抗娛樂公司,而是去討好它們。去年 7 月,他會見了美國電影協會主席丹•格里克曼(Dan Glickman),兩人在貝弗利的半島旅館暢飲,格里克曼對他贊賞有加: 「他是個特別聰明的傢伙。」格里克曼說,好萊塢明白,現在是接受這些新技術的時候了。「有了這些技術,我們就有機會把產品介紹給千千萬萬更多的人。」
想知道科恩如何躲過了好萊塢的懲罰,就得進入他的頭腦。科恩更像是一位發明家而不是創業者,從未聲稱要挑�權威。他還堅持說,自己從未下載過一個侵權軟體。Napster 公司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夢想改變音樂行業,科恩對此根本不關心。不過,在他尚未推出 BT 的 1999 年,他曾在自己的網站上說過: 「要建造一個系統,以傳播信息、搞數字盜版、合成葯物、發展無信任度交往……」他堅持說,那是對網路人革新性思維的醜化模擬。BitTorrent 從不搞加密,也沒有隱藏過用戶的活動狀態(下載者要當心了)。這支持了他的說法。他說他製作軟體只是想……唉,他也說不清是為什麼。「我想搞一些有回報的東西。」等到做成了,他又會去搞點新玩藝兒。他父親不得不逼著他在工作之外,多交幾個朋友。
2005 年 9 月份,風險投資公司 DCM-Doll 資本管理公司(DCM Doll Capital Management)給科恩的新創企業投資了 875 萬美元,它相信科恩能把 BitTorrent 變成一門生意。現在,科恩必須證明他不僅在編程領域出色,還要證明自己在捉摸不定的公司世界一樣能獲得成功。在編程領域,規則主宰一切,一個理論是對是錯,可以很明確地加以判斷。而管理公司則需要尋求平衡與妥協,而且智慧並不總能戰勝愚蠢。他的父親巴里•科恩(Barry Cohen)說: 「他一定會把做首席執行官看成一件可以分析並能得出結論的事情。我想他並不天生具備當首席執行官的素質。」巴里 科恩是新澤西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教授。
去年9月的一天,科恩坐在華盛頓的萬豪沃德曼公園飯店(Marriott Wardman Park)的大廳里,他脫掉了腳上的麥樂登山鞋(Merrell),把腳(穿著 Gold Toe 牌�子)插進長沙發椅里。他剛用一根印著 ABC 家庭頻道(ABC Family)字樣的桔黃色大號鉛筆做完一本數獨(Sudoku,一種數字填充游戲——譯注)游戲集里的填數題。幾個小時前,他在為幾家控制互聯網主幹的公司舉行的會議上作了主題發言。大庭廣眾之下,他以印度式的盤腿坐在沙發上,把鞋子整齊地擺放在身前,對我解釋了 BT 軟體的影響。之後,他不再和身邊的人閑談,而是高興地說起了數獨游戲: 「這種游戲對人是個很好的調節。有不少竅門。掌握了這些竅門,就能破解任何數獨游戲。」
每當想到什麼問題,科恩總愛發表一通聽上去深思熟慮過的獨白。在一次早餐上,他說起了薯條與薯餅的不同、電信公司瀕臨破產的原因以及汽車油門的演變。(現在,為了幫助做家務雜事,他正努力學駕照。他妻子已經懷上了他的第三個孩子。)他在每個話題上的發言都很獨到、優雅,顯然是在腦子里斟酌過的。話說完了,他常常發出不連續的大笑,瘦弱的身子骨在笑的時候一動也不動。他在 LiveJournal 網站建立的博客也充滿了這種深刻的見解,看過的人一定會引以為必讀之物。DCM 風險投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趙克仁(David Chao)說: 「無論你和他說到什麼話,他總喜歡做深入的討論。這是偉大思想家和偉大策劃者的典型標志。」
科恩在曼哈頓上西區長大,父母發現他有了不起的頭腦,但缺少了某樣東西。6 個月大時,他會把一塊積木放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玩上幾個小時,同時還目不轉睛地盯著它。他最早學會說的幾個詞兒是「翻到」、「運行」、「列印」……全是從家裡那台 Timex Sinclair 計算機發出來的。5 歲時,他就用這台計算機學習編程。顯然,他在某些方面出類拔萃,但和同齡孩子的隔閡卻越來越大。他的弟弟、BitTorrent 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羅斯(Ross)說: 「在社交方面,一直和別人不一樣,他很難交到朋友。」羅斯仍然不相信哥哥患有亞斯伯傑症。實際上,這種病被確認的時間並不太長。甚至到了 1994 年,在醫生的寶典《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Disorders)里,也沒有對它的詳細論述。而在此前一年,科恩已經從公立精英學校史圖維森公立中學畢業了。
如今,科恩承認: 「我知道我很怪,與別人交往時有很強的失敗感。過去,我不能很好地理解別人,所以有許多事情搞不懂,現在我已經知道那些是怎麼回事了。這樣的事情我能回憶起很多。」對社交的困惑,使人們以為他不是個叛逆分子就是愛逃避的人,或者兩者都是。他差點沒通過高中一年級的數學課,因為他在考試時做完第一道題後,就拒絕做其餘 49 道題,宣稱這些題不過是第一道題的變形。我給他的學校打過電話,詢問科恩在當數學小組組長時的情況。接電話的負責人張口就說: 「那是個愛胡思亂想的傢伙!」
並不是所有人都持這種看法。1992 年,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前研究人員巴特•塞爾曼(Bart Selman)在紐約大學發表關於計算機科學一個生僻領域的演講,科恩不請自來。他纏著塞爾曼,提了一些很精闢的問題。塞爾曼給了他一般只向大學學生提供的暑期實習機會,還讓他接觸用於解決蛋白質折疊、復雜物流等大型問題的軟體里的新型演算法。目前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授的塞爾曼說: 「我們讓他嘗試這項工作,他沒說什麼就走開了。一周後他說: 『嗨,我找到了加快一百倍的方法。』許多科學家-世界知名的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而布拉姆來了之後,做出了新成績。」
可惜,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理工學校並不看中科恩的天才,它們更注意他那令人失望的學分。他去了布法羅大學,兩年後就退學了。塞爾曼說,後來只和科恩有過一次聯系。神童給他打電話,問他是否能寫一封到 RadioShack 公司的推薦信。當時,科恩因不服從領導,剛被金考公司(Kinko's)炒了魷魚,而網路正在興起,他開始在一家又一家網路公司打工。大概在此期間,他解決了最大的一個難題: 他的行為動機與方式。在讀過很多資料後,他認識到自己患有亞斯伯傑症。通過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動機,科恩已能夠更好地應對這個世界。他的妻子從前是位系統管理員,他倆在 2004 年結婚。在妻子眼中,他的這個病甚至也有優點。「她覺得我坦率得可愛。」科恩如是說。接下來的難題,使科恩讓自己與世隔絕,也最終讓全世界把他看作明星,而不再是喜歡胡思亂想的傢伙了。
在 BT 軟體出現之前,大文件的傳輸極為緩慢。假如你在網上搜索到某人有你想要的電視或電視劇,你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你要等待位元組一點點傳到你的電腦上,再組裝成文件。有時候,你還等不到這時候。科恩突發奇想,他把文件分割成片段,通常為 1,000 份,讓眾多下載用戶分擔傳輸的痛苦。一台用戶端機器上的 BT 軟體可以與其他准備下載同一文件的用戶進行「對話」,自動交換各自所需的片斷(見圖示)。用戶越多,下載越快。科恩還在軟體里加進了一些精明的設計。比如,機器下載文件的速度相當於它們上傳該文件的速度。這是為了阻止有人企圖吃白食,光接收不貢獻。程序還總是首先找到並提供上傳文件中被下載次數最少的片段。這是為了讓更多的機器首先下載這個片段,增加它的被下載次數。
2003 年,BT 軟體得到了第一次實際應用測試,檢驗了這一原理是否能不限規模地加以應用。開源軟體公司 Red Hat 在 2003 年發布了 Red Hat Linux 9 操作系統。對該產品的需求極大,用戶紛紛下載,導致 Red Hat 的伺服器癱瘓。但德國奧登堡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艾克•弗羅斯特(Eike Frost)有幸得到了這個軟體。他把它放在 BT 文件里,並在熱門技術網站 Slashdot 上發布了鏈接,邀請網友前往下載。人們蜂擁而至。三天內,Red Hat 的用戶交換了 2,115 GB 的數據,容量相當於國會圖書館的全部藏書。高峰時,有 4,500 台電腦同時交換文件片段,上傳和下載的速度達到了每秒 1.4 G。弗羅斯特估計,如果他租一條專線來處理這么大的流量,要花費 2 萬至 6 萬美元。實際上,他只付了 99 美元的伺服器占機費。
盜版者看到了好處,但一些合法的企業也看到了好處。游戲製作商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利用 BT 發送游戲《魔獸爭霸》(World of Warcraft)和補丁。這款游戲有兩 G 大,相當於 3 張光碟的容量。暴雪娛樂公司首席運營官保羅•撒姆斯(Paul Sams)說: 「許多人下載了我們的游戲,沒有上百萬,也有幾十萬。」Sun 公司(Sun Microsystems)通過 BT 向數十萬用戶提供完整的 Open Solaris 操作系統。它還打算在今後幾年更多地藉助 BT,將所有軟體變成開源代碼的軟體。動畫片巨頭 ADV Films 等公司也把 BT 當作向大量影迷放送預告片的最佳辦法。
這些令人興奮的事情足以讓人對公司充滿信心,但一件事除外: 沒有哪家公司向 BitTorrent 支付一分錢。科恩製作的是開源軟體,誰都可以修改、發送和使用。BitTorrent 網站得意地聲稱: 「本公司只接受捐款,數額不限。」DCM 注入的資金將用於支付當前 13 名員工的工資,但無法保證公司的長期生存。不過,科恩和首席運營官阿什溫•納文(Ashwin Navin)已經根據科恩的想法制定了藍圖。
納文今年 28 歲,他在 BitTorrent 的辦公室里向我描述的,是一家媒體公司的藍圖。公司的辦公室是由一間倉庫改裝的,位於舊金山老港附近。納文解釋說,BitTorrent 實現的媒體等式是最昂貴的部分——分銷——的大眾化。現在是它依靠內容來賺錢的時機了。公司計劃打造基於寬頻內容的新市場,這個市場有點像 iTunes,也有點像 eBay。公司可為想銷售(當然也可以是贈送)內容的商家提供內容存放場所,並為內容編目。它可以向賣方收取少量傭金或相關廣告費用作為營業收入。市場建成之時,公司將擁有獨一無二的網路 2.0 時代(Web 2.0)商業模式。公司還與 AskJeeves 開展合作,在 BitTorrent 網站主頁上建立內容搜索引擎,藉以銷售廣告。
搜索廣告?網路市場?就差把播客也用上了。BitTorrent 出自編程天才之手,但它的商業模式完全談不上新穎。Google 在今年春天推出了 Google 視頻(Google Video),允許用戶發布流媒體(但與 BitTorrent 不同,不允許下載)。用戶也可以銷售他們的內容。更可怕的是,Google 不限制上傳文件的大小,這使得 BitTorrent 簡單廉價的大文件處理辦法變得不那麼實際和必需了。去年 10 月中旬,蘋果公司發布傳聞已久的視頻 iPod,用戶可以通過熱門軟體 iTunes 下載電視劇和皮克斯公司(Pixar)的動畫短片。納文說,Google 和蘋果都是競爭對手,但 BitTorrent 不僅提供電影和電視劇。此外,他還估計寬頻將使蘋果公司「付出巨大代價」。
這些可怕的競爭對手帶給 BitTorrent 公司的挑戰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商業上的。它要拿出自己的服務來。所以,今年夏天,他們請來了弗雷德•戴維斯(Fred Davis)。他是唱片業傳奇人物克萊夫•戴維斯(Clive Davis)之子、娛樂界知名律師。他們要他負責同音樂公司的談判事宜,以爭取銷售各類音樂產品的授權,包括專輯、MTV,以及大到一張 CD 也裝不下的高保真音樂。戴維斯說: 「人人都知道 BitTorrent,當我打電話說: 『見個面吧?他們想合法化,』所有公司都歡迎我們。」納文暗示,公司和好萊塢也在進行類似的談判。
科恩知道,公司需要納文這樣的人來運營。納文魅力十足,科恩離不開他。但科恩並不打算過分放權。他說: 「我現在還是首席執行官,因為別人當首席執行官我不放心。」為了讓我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他一個勁兒地試圖預測未來,把整件事看成又一個待解的難題。「我真心希望,那麼多的內容製作人都能通過在網上發布內容賺到錢。」接著,科恩又列舉 Google 和 eBay 作為榜樣。他強調,創造這樣一個市場,對內容製作人和他們的公司都有好處。「但為別人掙錢,比為我自己掙錢更令人感到驕傲。為自己掙錢也說得過去,但人們多把為別人掙錢當成一個高尚的目標。」 在媒體界和娛樂界,幾乎人人都認為,數字銷售是大勢所趨。隨著寬頻費用下降、媒體大公司的技術意識越來越強,已經產生了控制連接消費者的渠道、讓中間人去死的強烈願望。去年 9 月底,在作為好萊塢要人的最後一次演講中,前迪士尼公司 CEO 邁克爾 艾斯納對同行說: 「我們不應該為同儕傳送(Peer-to-Peer)、Wi-Max 或是 802.11 這些技術行話感到驚慌,我們要接受它們。」那麼,BitTorrent 會不會與電影公司攜手走進樂土呢?這還不好說。
目前,好萊塢只是暫緩了對 BitTorrent 的判決。對有些人來說,這已足夠。公司的投資者肯定在盼著 Skype 的故事發生在它身上。Skype 是一家新興的網路電話企業,不久前被 eBay 以高達 4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DCM 的趙克仁說: 「我堅信,在 BitTorrent 統治了大部分網路傳輸,而且擁有 4,500 萬用戶的時候,你已經可以把它變成錢了。」
不過,對於科恩是否將始終引導這一過程,還很難說。亨利•考茨(Henry Kauts)曾在貝爾實驗室與科恩親密共事過,現在是華盛頓大學教授。他認為,BitTorrent 能不能帶來回報,科恩根本不會關心。2004 年秋天,這位前實習生突然走訪了考茨的辦公室,向他詢問了有關穩定性測試方面的問題。兩人還談起了離開貝爾實驗室的情況。科恩提到了 BT,但講得不多。這讓考茨覺得奇怪。他說: 「我想,如果 BT 被定為非法軟體,不得不消失,是不會對科恩有什麼精神打擊的。他只是把 BT 看成一個他已解決的有趣難題而已。」
『陸』 神話組合eric多大了
到2008年是29歲
本名:文晸赫(Mun Junghyuk)
英文:Eric Mun
出生:1979/2/16
星座:水瓶座
擔任的工作:團長 英文Rap Middle和低音Rap
家族名:南平 文(Nampyung Moon)
綽號:GON Imkkukjung
家庭成員:父母和兩位姊姊
身高/體重:180/65
血型:B型
視力:右-1.0/左-0.75
宗教信仰:基督教
學校:東國大學 主修戲劇科一年級
嗜好:聽音樂 和 making rap
專長:Clarinet & 薩克斯風 & rap making & beat box & break dancing 還有freestyle rap
外表:頭上有一道疤痕(在小學時被朋友用樹枝打到)
最感謝:家人
個性:安靜
最滿意的部位:眼睛
睡眠時間:大約6-7小時
睡眠習慣:常常作夢 而且夢中別人問他問題他都會回答
希望:成為最棒的歌手&創作詞曲&演員
最珍惜:兩只小兔子
如何消除壓力:打棒球或和JunJin一起Arcades
想去的地方:曰本
想從歌迷那裡收到的東西:一隻兔子
喜歡的音樂類型: East Coast Hip Hop
喜歡的歌手:俞永鎮(Yoo Young Jin) & Perry & Snooop Doggy Dog & Puff Daddy
喜歡玩的樂器:Clarinet & 薩克斯風
最感動的書:"Ah-buh-jhi"(父親)
最感動的電影:Jookeun Shi-Ihn-ae Sahwae & Titanic
最喜歡的食物:所有韓國食物
最偉大的人:貝多芬
最喜歡的季節:冬天
最喜歡的顏色:黑色 & 白色 & 紅色 & 藍色
最喜歡的運動:籃球 & 游泳 & 棒球
最喜歡的運動員:Michael Jordan & 朴璨浩(Park Chan Ho)
最喜歡的演員:韓碩圭(Han Suk-kyu) & An Sung-ki
最喜歡的電視:SBS Ingki Gayo & Kmtv Show Music Tank
最喜歡聽的歌:任何媽媽從美國寄來的CD
最喜歡唱的歌:ShinHwa的「終結者」
喜歡穿的衣服風格:不會太注重品牌~喜歡穿較隨意的衣服和hiphop衣服
喜歡的古龍水:Cool Water
喜歡的女孩子類型:獨立的女孩
條件符合他的女生:金南珠(Kim Nanjoo)
Eric是第3位加入ShinHwa的
個人活動資料
服飾廣告目錄:
BASSO2007年春夏
UGIZ2007年春夏
UGIZ2006年冬
NII2005春季
NII2005夏季
NII2005秋季
NII2005冬季
BON2005春夏
BON2005秋冬
BON2004秋冬
Giordano2004春裝
Giordano2004夏裝
Giordano2003秋冬
食品廣告目錄:
cocacola zero 飲料
Dominos pizza CF舊
Dominos Pizza新
구구콘 冰淇淋
SPAM
餅干
롯데칠성 飲料
通訊&其他
rado CF圖
三星anycall
KT 電腦
歐來雅
megapass電視
高速網路
Rinnai暖氣
電視劇:
2003年<我跑> 飾
2004年<火鳥> 飾 徐政民
2005年<新進職員> 飾 姜虎
2006年<狼>飾 裴大哲
2006年<無敵的降落傘要員>飾 崔強
2007年<順其自然>飾 姜泰洙
2004年SBS周末反轉劇:
08.08夢想寓所
08.15當公主遇到混混
08.22那天之後
08.29愛你好不好?
09.05保險庫大盜的愛情
09.12愛我的保鏢
09.19再次戀情
10.03情敵
10.10他的雙重生活
10.17戀人
『柒』 中美德日,誰才是人工智慧大國
最正統的還是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算起的話,日本智能技術革新影響了兩個世紀,也代表了民營企業的活力,中國後來居上,不過很多核心的產品技術研發還有待加強。
『捌』 世界上的知名黑客有哪些
保羅艾倫
他有取之不盡的財源、獨樹一幟的投資理念,也有與眾不同的成功標准。
對於眾多普通人來說:有錢的煩惱再多,似乎也比沒錢的煩惱好。比如比爾·蓋茨,盡管官司纏身、時不時要破財免災、常常被對手和媒體指為「壟斷」和「霸權」,但想想他的466億美元身價,這點煩惱算得了什麼。
但如果又有花不完的錢,又沒有蓋茨式的煩惱,豈不是更好!但天下有這等好事嗎?
也許比爾·蓋茨的前搭檔保羅·艾倫應該是這樣的幸運兒。
6月21日,民間航天工程「太空船一號」成功飛行,資助者保羅·艾倫又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他在談論這次非凡的太空之旅時說:「『太空船一號』是人類實現太空之旅的明證,同時它也表明,私人也就是非政府機構將在該領域的探索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自從1983年因病離開微軟後,媒體對艾倫的定義是,「一不留神成了億萬富翁」、「隨心所欲的失敗的投資者」、「最差經理人」等,似乎他只是因為早年幸運地與蓋茨共創了微軟,才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2004年,艾倫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五,資產達210億美元),而他在微軟之後的商業活動基本上是失敗的。
但保羅·艾倫絕對不會同意這種評價,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他非常樂意享受目前的成功,這是一種用不同的成功標准所衡量的與眾不同的成功投資,他對這種現狀很滿意,他從事著非同尋常的或高風險的投資,而不用顧及季度收入或股東回報。也許作家斯格特·菲茨傑拉爾德的話非常正確:「讓我告訴你非常富有的人是什麼樣,他們與你我不同。」保羅·艾倫就是這樣,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管理規則,也有著不同的成功標准。他也非常真誠,不願意把自己當成游手好閑的富人。他說:「美好的生活就是創造,無論是做音樂,編寫程序,還是組合投資。」
美國《連線》雜志稱:不善交際,但不是傲慢,這是理解艾倫處事方式的關鍵。由於他不善交際,因此媒體會得出關於他的簡單定義,其實,艾倫是一個多層面的人,至少可以把他定義為:具有遠見的人、熱愛音樂的人、熱愛運動的人、熱愛航天的人、熱愛家庭的人、與病魔抗爭的人。另外,提到艾倫,人們總是稱他為「投資家和慈善家」。總之,艾倫是一個特立獨行、隨心所欲的億萬富翁,他把源源不斷的錢財投入自己喜愛的事情,而似乎對失敗一點都不在意。
具有遠見的人
如果沒有抓住創立微軟的機遇,艾倫可能只會是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師,或一家軟體公司的雇員。艾倫非常謙遜,他並不認為自己有遠見,也從來沒有要求自己具備遠見卓識,雖然他在高中時就具有創業家的氣質。
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地出現在微電腦時代的開創階段」。早在10年前,他就說過:「信息高速公路將是下一波潮流,你不能經常趕上兩波這樣的潮流。」
當然,最能證明他遠見的是微軟的創立,任何為微軟立傳的人都不能迴避那段歷史:1974年12月,艾倫看到新出的《大眾電子》上關於世界第一台微機Altair8800的報道,他拿著雜志去找同校的蓋茨,說服他一同創業,這才有了微軟。人們也不應忘記蓋茨的回憶:「保羅看見技術條件已經成熟。他老是說,再不幹就遲了,我們將遺憾終生。」
隨心所欲的投資人
離開微軟後,艾倫在信息高速公路、多媒體、有線電視以及數字電器等市場頻頻出手,投入巨資,被吹捧為高科技最活躍的投資者之一。媒體形容他投資和兼並公司就像19世紀的大亨購買農庄、家畜、鐵路和肉類加工廠一樣。但這些投資很少有成功的,2003年《商業周刊》甚至將他列為最差經理人。
艾倫集團的高級經理比爾·薩沃里曾說,有一種「艾倫效應」,即一旦艾倫投資某個領域,就因為艾倫投資了,這個領域就會變得很有價值。現在又有另一種「艾倫效應」:遠遠不能盈利,他的公司幾乎不需要開發出適應市場的、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公司的員工反映,在公司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但他們也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些公司更像基金會,而不是競爭性的公司。
熱愛音樂的人
與艾倫接觸,人們都會意識到艾倫的確沒有傲慢的企業家氣質。在偉大的藝術面前,他會很謙恭,如談到搖滾歌手傑米.亨得里克斯時,他說:「聽傑米的音樂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事。」為此,他為亨得里克斯建立了一座博物館。他說:「從嚴格意義上講,我是一個業餘音樂家,這里有些自學成才的人具有難以置信的天賦。」
他還說過:「我十分熱愛編程,但是這無法與音樂相比。」他經常與著名音樂人共同演奏吉他,有時還會唱他自己寫的歌《時間炸彈》:「我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錯的,但我的心氣仍然高昂。」
熱愛運動的人
他自己的家中有一個標準的籃球館,有時還向員工開放。他先後投資了西雅圖海鷹橄欖球隊、NBA的波特蘭拓荒者隊,但這兩項投資似乎也是失敗的:隊伍戰績糟糕,丑聞不斷。
熱愛科學的人
艾倫對科技的投資不止限於「太空船一號」,他從小就喜愛科幻小說,在他資助的項目中,科技佔了很大比重,他曾捐資建立西雅圖科幻博物館及名人堂,博物館里藏有各種科幻藝術作品,此外還捐資1350萬美元用於尋找外星生命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
熱愛家庭的人
艾倫的妹妹朱迪·艾倫·巴頓負責管理他的基金會,她還是艾倫一家公司的副總裁及亨得里克斯博物館的執行總裁,他的母親住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中,艾倫以已故父親的名義向這座圖書館捐贈了1000萬美元。
史蒂夫·喬布斯
Steve Jobs生於1955年。1972年高中畢業後,在波蘭的一所大學中只念了一學期的書。1974年喬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設計電腦游戲的工作。兩年後,時年21歲的喬布斯和26歲的沃茲尼艾克在喬布斯家的車庫里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他們開發的蘋果II具有4K內存,用戶使用他們的電視機作為顯示器,這就是第一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
喬布斯後來說:「我很幸運,當計算機還是個年輕產業的時候,我進入了這個領域。當時擁有計算機學位的人不多,從業人員都是從物理、音樂、動物學等領域半途出家的優秀人才。他們對此有濃厚興趣,沒有誰是為了錢進了計算機這個行業的。」 1980年11月,蘋果股票上升至每股22美金,喬布斯和沃茲尼艾克一夜之間變為百萬富翁。1986年喬布斯買下了數字動畫公司Pixar。這間公司如今已成為暢銷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和《蟲蟲危機》的製作廠商,它是喬布斯事業生涯中的第二個高峰。
1996年,蘋果公司重新僱傭喬布斯作為其兼職顧問。此時蘋果經歷了高層領導的不斷更迭和經營不善之後,其營運情況每況愈下,財務收入開始萎縮。 1997年9月,喬布斯重返該公司任首席執行官,他對奄奄一息的蘋果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公司改組和一連串新產品降價促銷的措施。終於在98第四個財政季度創造了一億零九百萬美元的利潤,讓「蘋果」重新「紅」了起來。目前蘋果最熱門的產品是最近上市的iMac。這個 All-In-One多媒體電腦機身湛藍透明,據蘋果公司統計, iMac訂單已高達15萬份。
喬布斯形容說:「當我重返蘋果公司時,情況遠比我想像的糟糕。蘋果的職員被認為是一群失敗者,他們幾乎將放棄所有的努力。在頭六個月里,我也經常想到認輸。在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這么疲倦過,我晚上十點鍾回到家裡,徑直上床一覺睡到第二天早晨六點,然後起床、沖澡、上班。妻子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再怎麼贊揚她也不過分。」
喬布斯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沒有特色的業務。他告訴他的同僚,不必保證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只要大多數的決定正確即可。因此不必害怕。有許多難以做出的決定,像砍掉無特色的業務,在今天看來十分明智,但當初做決定時卻令人提心吊膽。
喬布斯有著火爆的管理風格,很多蘋果職員多半不敢和他同乘電梯,唯恐電梯未坐完即被炒魷魚。但年屆中年的他現在的性情已圓融了許多。他說:「我告訴你一個能夠改變你看問題的方法的例子。一旦你有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應該有人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他們,這聽起來並不深奧,但是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所以現在對我而言,解僱蘋果公司的員工要比以前痛苦得多,但我沒有辦法,這是我的工作。我設身處地地想像他們回到家中告訴妻子兒女自己被雇的情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情用事過。」家庭美滿或許是喬布斯事業成功的另一個原因。
喬布斯過去花許多時間尋找能夠產生新產品的技術,但是現在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他說有時在臨睡前,會冒出一些平時想不到的點子。他在網際網路的六個新聞站點上登記注冊,每天能收到大約300份電子郵件,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裡面大談他們的新構想。
經歷了多年的工作以後,喬布斯說:「太多的事情令人感到遺憾,但最大的遺憾莫過於那些你沒去做的事。如果我早點明白現在才明白的道理,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但這又怎麼樣呢?關鍵是要把握好現在。生命是短暫的,不久以後我們都將走到盡頭,這就是現實。」
現在蘋果公司的經營目標是成為計算機行業的「索尼」。蘋果公司是唯一既搞硬體又搞軟體,生產全套產品的個人電腦公司。這就意味著蘋果公司能夠推出更容易使用的系統,這是公司爭取消費者的可靠資本。喬布斯表示技術不是最困難的,困難的是如何確定產品和目標消費者。除了電子、技術和生產能力外,你還必須有很強的市場營銷能力。專家認為,雖然蘋果的盈餘與過去相比大有改善,但面對類似微軟和康柏等強勁的競爭對手蘋果仍需步步為營才不致再遭失敗。
始終傾聽消費者的需求、以極大的熱忱貫徹「在一般人與高深的計算機之間搭起橋梁」的初衷,正是喬布斯最厲害的武器。不論是在蘋果以藝術創造科技,或是在Pixar以科技創造藝術,喬布斯都孜孜不倦地設法使他的夢想變成現實:用計算機作工具,協助填補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鴻溝。
姓名 史蒂夫·喬布斯
英文名 Steve Jobs
出生年月 1955
學歷 大學肄業
所創公司 蘋果電腦公司
現任職務 蘋果電腦公司首席執行官
米切爾·卡普爾
Mitch Kapor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1日
出生國家、地點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教育背景1971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8年獲Beacon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1980年,獲MIT斯隆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職業背景1999年-2001年,著名風險投資公司Accel的合夥人1994年-1996年MIT媒體實驗室任教1992年-至今卡普爾企業公司總裁1990年-1995,創辦電子邊疆基金會(FFF),並擔任主席1986年-1987年,1994年-至今MIT助理/訪問教授1987年-1990年任On公司CEO1982年-1986年創辦Lotus公司,並擔任CEO個人博客網站blogs.osafoundation.org/mitch/電子郵件(網址)[email protected]聯系地址Kapor Enterprises, Inc. 177 Post St., Suite 900San Francisco, CA 94108+1 415 392-0963如果你在卡普爾大學剛畢業時認識他,你肯定不會想到,這傢伙以後會成為計算機軟體業最成功的改革者之一。」
1951年,卡普爾生於長島。卡普爾十分符合那個年代的的典型形象:無所顧慮又無憂無慮。從小愛好迪斯科和搖滾樂。並且多年來愛上LSD及其他非法毒品。在耶魯大學,他專修心理學、語言學以及計算機學科,尤其是控制論,也開始對計算機萌生興趣。1971年畢業後,工作漂泊不定。從電台的音樂主持人到滑稽演員都一一經歷過。游盪4年後,他總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於是25歲的卡普爾奔赴瑞士,參加一種"超覺靜坐"培訓。課程包括每天14小時的靜坐冥思,以及學會能讓人浮到空中的能力(特異功能)。當然,最終沒能修煉成功。回到美國,卡普爾又花了數年時間來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人。1978年,他在Beacon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時還在一家精神病機構工作,當一名服務員,其工作性質在精神上與"倒便盆"相當。期間,對計算機的興趣幫助他消磨了大部分時間。
1978年,蘋果將蘋果Ⅱ型降到了1500美元左右,卡普爾四處張羅,終於買到了他的第一台計算機。買下計算機後沒幾天,這位口袋空空的無業遊民邂逅了一位年輕人。他正向一位推銷員詢問新計算機的用途。卡普爾走上前去說:"我可以幫你學。"於是他就開始給他輔導計算機應用,報酬是每小時5美元。沒過多久,他就大搖大擺地將自己宣傳為"獨立的計算機咨詢(顧問)"。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進入MIT的斯隆管理學院,想拿一個MBA學位充充門面,但沒堅持幾天,就退了學。後來到矽谷一家創業公司工作。
幾個月後,他遇到了第一個電子表格軟體VisiCalc的發明人。腦子里也想開發一種相似的軟體,可以將電子表格的計算結果畫成圖表。他和另一位夥伴一同開發出了VisiPlot。VisiPlot一炮走紅,VisiPlot的銷售很快達到每月10萬美元。不到一年,卡普爾與合夥人就賺到了1200萬美元。卡普爾創造了他商業生涯的第一次成功。卡普爾終於領悟,要讓自己心滿意足,只有一條路:自己開公司,當自己的老闆。
1981年,卡普爾與合夥人籌集資金開一家公司。定名時,想起了自己過去那段超凡脫俗的冥思經歷,就將其定名為Lotus(蓮花)。1983年,Lotus發展公司發布了它的第一個產品-Lotus1-2-3。這是軟體史上第一個為用戶提供屏蔽幫助內容並且在磁碟上附著使用指南的產品。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客戶支持部門,這在1983年是聞所未聞的。卡普爾預測,第一年可望達到200-300萬美元。結果第一年的實際收入破天荒地達到5300萬美元,並且成功地上了市。第二年飆升至1.56億美元。第三年更高達2.58億美元。Lotus1-2-3上市僅一年,VisiCalc就停止了銷售,無法存活。1985年Lotus員工已達千人,是當時最大的獨立軟體公司。直到1988年4月,微軟才超過Lotus,成為頭號軟體公司。1995年,Lotus以32億美元的身份賣給了IBM。
1983年,卡普爾的地位就象蘋果的喬布斯和當今微軟的比爾·蓋茨一樣。但是,安穩永遠不是卡普爾的天性。四年後,卡普爾卸掉官職,卡普爾說:"我只有保釋,我恨這個公司也恨自己。我喜歡做自己內行的事。但是這份工作現在已經變味了。我也不喜歡權力。我對自己說,離開吧,去尋找新的自己想做的事。"卡普爾退了位,離開商業界,到MIT找了一份訪問教授的工作。但是教了不到一年,他舊病復發,重新紮向商業的海洋。這一次,卡普爾成立了On技術公司,身兼總裁和CEO,一干就是三年。但沒有人們期望中的成功。
1990年,卡普爾與已故的著名抒情詩人貝婁創建了電子前線基金(EFF),這個非贏利的公共利益機構,時常被人稱為是計算機業的美國公民自由協會(ACLU)。EFF成立之初,萬維網還未誕生,全球電信仍處於發展初期。而卡普爾就已前瞻性地看到了未來,並認識到法律對計算機的介入和管制。他們起初是維護黑客的權利,後來則更多地介入到華盛頓的政治中。EFF已在計算機和通信立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卡普爾也經常出現在國會聽證會上,並為戈爾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供咨詢。實際上計劃的初稿就是卡普爾完成的。1994年進入了美國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人稱他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導師。EFF的故事也開始越來越走向復雜。他的總部也從劍橋移至華盛頓。活躍的領域也越來越大。卡普爾也不再是站在政府對面,為黑客辯護的"反對黨",而越來越成為華盛頓的政治選手。這也使不少EFF的早期成員和支持者認為,EFF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純潔使命了。開始招致越來越多的批評。
在80年代中期,卡普爾與蓋茨是美國軟體業的雙子星,很難分出高下。卡普爾是矽谷黑客理念的真正體現:不遵循主流精神、富有創造、崇尚出世。蓋茨是反基督的肖像,功利性強,十分入世,追求利益,他的公司也以壓制自由而成功,出產醜陋、笨拙、純粹以商業驅動的產品。與他相比,卡普爾更是一位民間的英雄。而蓋茨則是主流社會的英雄。
羅伯特·莫里斯
莫里斯是在家裡第一次接觸計算機。莫里斯的父親曾從NSA帶回一台原始的神秘的密碼機器,成為一家人的談資,激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他自己12歲就編出高質量電腦程序,18歲時,就具有在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和哈佛大學當過程序員的赫赫經歷。難怪有人感嘆:他的簡歷,簡直像電腦名人錄中的一樣。
1988年冬天,正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的莫里斯,把一個被稱為「蠕蟲」的電腦病毒送進了美國最大的電腦網路——互聯網。1988年11月2日下午5點,互聯網的管理人員首次發現網路有不明入侵者。它們彷彿是網路中的超級間諜,狡猾地不斷截取用戶口令等網路中的「機密文件」,利用這些口令欺騙網路中的「哨兵」,長驅直入互聯網中的用戶電腦。入侵得手,立即反客為主,並閃電般地自我復制,搶佔地盤。
用戶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些不請自來的神秘入侵者迅速擴大戰果,充斥電腦內存,使電腦莫名其妙地「死掉」,只好急如星火地向管理人員求援,哪知,他們此時四面楚歌,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網路中電腦一批又一批地被病毒感染而「身亡」。當晚,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互聯網用戶陷入一片恐慌。到11月3日清晨5點,當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專家找出阻止病毒蔓延的辦法時,短短12小時內,已有6200台採用Unix操作系統的SUN工作站和VAX小型機癱瘓或半癱瘓,不計其數的數據和資料毀於這一夜之間。造成一場損失近億美元的空前大劫難!
當警方已偵破這一案件並認定莫里斯是闖下彌天大禍的「作者」時,紐約州法庭卻遲遲難以對他定罪。在當時,對製造電腦病毒事件這類行為定罪,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前蘇聯在1987年曾發生過汽車廠的電腦人員用病毒破壞生產線的事件,法庭只能用「流氓罪」草草了事。
1990年5月5日,紐約地方法庭根據羅伯特·莫里斯設計病毒程序,造成包括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軍事基地和主要大學的計算機停止運行的重大事故,判處莫里斯三年緩刑,罰款一萬美金,義務為新區服務400小時。莫里斯事件震驚了美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而比事件影響更大、更深遠的是:黑客從此真正變黑,黑客倫理失去約束,黑客傳統開始中斷。大眾對黑客的印象永遠不可能回復。而且,計算機病毒從此步入主流。
丹尼斯·利奇和肯·湯普生
在美國新澤西州墨里山區小城鎮的中心矗立著一片毫不起眼的建築群,世界聞名的貝爾實驗室就在這里。具有AT&T和朗訊雙重背景的貝爾實驗室在計算機軟體領域有兩大重要成就:C語言和Unix操作系統。目前主管著貝爾實驗室軟體系統研發部的是現年63歲的丹尼斯·利奇(Dennis M. Ritchie),這位已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近40年的著名科學家就是這兩項技術當知無愧的發明者。
當初與利奇同期加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中,多數人或是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或是自立門戶日進斗金,而利奇還是一如既往的在這里工作。著名的《經濟學人》雜志評價他是在C語言和Unix研發小組中唯一一位至今仍保持著年輕人熱情和活力的偉大科學家。1983年,他和Unix的共同發明人肯·湯普生(Ken Thompson)同時榮獲了美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的「圖靈獎」,這也是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的最高榮譽。
拋開其它,僅C語言和Unix這兩項發明已讓利奇成為一代又一代程序員們的偶像。在他之後加入貝爾實驗室的「C++語言之父」Bjarne Stroustrup說:「如果丹尼斯沒有在這里工作,而是決定把精力投入到像數學、物理等深奧的學科上,那Unix的開發項目很快就會以失敗告終。」
利奇出生在紐約的Bronxville,他的父親阿利斯泰爾·利奇(Alistair E. Ritchie)也是貝爾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丹尼斯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傳統。」由於家庭的影響,利奇從小就對物理和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1963年拿到學士學位後繼續留在學校,1968年又取得了數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曾作為父親的一名助手在實驗室工作過一段時間,並在畢業後正式進入貝爾實驗室的Multics系統研發小組,為由麻省工學院和GE公司共同投資的項目開發操作系統。
最初的Unix系統是用只有8000位元組的內存和不到1兆硬碟的PDP-7計算機編寫的,但卻可以運行得相當流暢,這讓利奇驚訝不已,從而決心和湯普生一起完善Unix系統。為了能更好的對現有Unix程序進行改編,利奇在原有的湯普生開發的B語言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數據類型和演算法,於是C語言在1972年誕生了。兩人又用C語言在PDP-11計算機上對Unix重新編寫,而新版的Unix系統由於其在兼容性和數據綜合處理上的優勢很快就在學校、政府機關和一些企業間流傳。在計算機語言繁多無法統一的情況下,編寫Unix的C語言馬上成為了當時最高級的程序語言並與Unix一同風靡。
Unix和C語言最初是免費公開的,但當時貝爾實驗室的東家,AT&T公司卻執意要將其商用,這個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導致了後來的開源潮,也帶出了1977年比爾·喬伊版本的Unix和後來的Linux。而所有的事情對利奇的影響微乎其微,在Unix之後,他又和同事一起開發了大型計算機操作系統Plan 9和Inferno以及朗訊的PathStar伺服器系統,用利奇的話形容,「我的目的不是要製造產品,而是要為人們開發出新的工具。」
199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親自為利奇頒發了「國家技術勛章」。美國前商務部部長William M. Daley也評價到:「如此的發明(Unix和C語言)對人們的經濟和生活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同時為現代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和軟體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磨煉,Unix和C語言已經被廣泛傳播和應用。《經濟學人》雜志形容它是「因為強大所以程序員們都愛用,因為程序員們都愛用所以它更強大」。美國耶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David Gelernter在談到利奇的成就時說:「比起單純的技術,完美的藝術性才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軟體是復雜的,只有帶有藝術性的產品才能克服無盡的煩瑣。利奇的發明就是一件件美麗的藝術品。」
理查德·斯托曼
個人簡介:
圈內頭銜:無 (毫不隱藏!)
主要成就:老牌黑客。1971年,斯托曼在街上找到一份MIT的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工作。當時他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後來,斯托曼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打破了軟體是私有財產的概念。
第一次接觸計算機:1969年在IBM 紐約科學中心,時值16歲。
自己獨特的黑客工具:在上世紀 80年代, 斯托曼不拿MIT的薪水但繼續在其中的一個辦公室工作。在那裡他創造了一個新的操作系統GNU--GNU是"GNU's Not Unix"的縮寫。
鮮為人知的事實: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24萬美元天才獎。
五短身材,不修邊幅,過肩長發,連鬢鬍子,時髦的半袖沙灘上裝,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象現代都市裡的野人。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的樣子,散發著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基督,恰恰就是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專有(私有)商業軟體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
在他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體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體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而誘人當魔鬼的,則是賣高價軟體的人。"可以斷定,進入世紀末,軟體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體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體的浪潮下,軟體業的商業模式將脫胎換骨,從賣程序代碼為中心,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
作為今天的一名電腦用戶,如果你的朋友希望你能為他復制一份受版權保護的程序,你不應當拒絕,合作精神比版權更重要。而且,這種合作不應只在地下進行,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榮,公開自己的誠實生活,對所有私有軟體說"不"。
你應該可以公開、自由地與其他軟體使用者合作,你有權了解軟體的工作原理,並將其傳授給你的學生,當軟體發生問題時你完全可以僱用你所喜愛的程序員對它進行修改。你理應得到自由的軟體。"
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偉大,軟體寫得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還是他的思想。因此,他最欣賞的英雄是南非的曼德拉。
李納斯·托瓦茲
Linux這部史詩發端於赫爾辛基。似乎天下的黑客都在為自己的生命創作源程序,李納斯也不例外。他的家就在離市中心不遠的Kalevagatan(與卡勒瓦拉很相近)大街。這是一個19世紀的建築與現代化平房交相呼應的地方。李納斯與妻子住在這里。他的家很像是大學生的集體宿舍,樓梯下總放著一排排自行車。
李納斯本人看起來就像一名學生,而不像道士。他中等身材,淺褐色頭發,藍眼睛,目光透過鏡片直直地射向你,只有濃密的眉毛是黑色的,襯著一張孩子氣的臉龐。他的房間四周排列著許多書籍,裡面布滿了油畫和各種裝飾品,相當低廉的窗簾,兩把扶手椅之間掛著發乾的鱷魚皮,房間里還有兩只目空一切的貓和幾台計算機:三台PC,一台Power Mac,還有三台從DEC借來的基於Alpha晶元的微機。它們不起眼地布置在房間的角落中。另外一樣很有意思的東西不易察覺:那是一根將計算機連到電話插座的導線,這是通向互聯網的256K的專線,由當地的一家ISP安裝並承擔費用,它是對這位Linux道士的象徵性獎勵。
Linux並不是一件刻意創造的傑作,而完全是日月積累的結果,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