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步態識別的軟體演算法
根據醫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人可以感知步態,並可以通過步態進行人的身份認證。尤其自「911事件」以來,使得遠距離的身份識別研究備受關注。而與其他生物特徵識別相比,步態識別的突出特點主要是能遠距離識別。因此,步態識別的研究,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己研究出的步態識別的軟體演算法有如下幾種:
對於每個步態序列而言,一種改進的背景減除技術被使用來提取人的空間輪廓。這些輪廓的邊緣,被逆時針方向展開為一系列相對於質心的距離模板。這些模板特徵通過使用主元統計分析方法來訓練,從而得出步態形狀的變化模式在特徵空間中的軌跡表達。識別時,採用了時空相關匹配方法和基於歸一化歐氏距離的最近鄰規則,並引入了相應於個人的體形等生理特徵的融合,以用於必要的步態分類校驗。
該演算法來源於「從行走運動的時空模式中可學習人體的外觀模型」的觀點。對於每個序列而言,背景減除過程用來提取行人的運動輪廓,這些輪廓隨時間的姿態變化在二維空間中被對應描述為一個序列的復數配置(Complex Configuration)。利用Procrustes形狀分析方法,從該序列配置中獲取主輪廓模型作為人體的靜態外觀特徵。實驗結果表明,該演算法獲得了令人鼓舞的識別性能。
該演算法來源於「人體行走運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輪廓隨著時間的形狀變化」的直觀想法。對於每個序列而言,背景減除與輪廓相關方法用於檢測和跟蹤行人的運動輪廓,這些時變的二維輪廓形狀被轉換為對應的一維距離信號,同時通過特徵空間變換來提取低維步態特徵。基於時空相關或歸一化歐氏距離度量,以及標準的模式分類技術用於最終的識別。實驗結果表明,該演算法不僅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識別性能,而且擁有相對較低的計算代價。
該演算法來源於「行走運動的關節角度變化包含著豐富的個體識別信息」的思想。首先,結合人體模型、運動模型和運動約束等先驗知識,利用Condensation演算法進行行人的跟蹤。然後,從跟蹤結果中獲取人體主要關節的角度變化軌跡。這些軌跡經過結構和時間歸一化後,作為動態特徵而用於身份識別。
這是一種基於新的特徵提取方法的自動步態識別演算法,該演算法僅從腿部的運動進行身份識別。對於每個序列,用一種基於圖像色度偏差的背景減除演算法來檢測運動對象。在經過後處理的二值圖像序列中,利用邊界跟蹤演算法獲取對象邊界,在對象邊界圖像上,局部應用Hough變換檢測大腿和小腿的直線,從而得到大腿和小腿的傾斜角。用最小二乘法將一個周期內的傾斜角序列,擬合成5階多項式,把Fourier級數展開後得到的相位與振幅的乘積,定義為低維步態特徵向量。在小樣本的資料庫上用Fisher線性分類器驗證所研究演算法的性能,正確分類率為79.17%,在步態資料庫不很理想的情況下也獲得了較好的識別率。
基於廣義多尺度分析理論,針對不同的應用圖像或信號庫,得到最優小波分解, 並在人體步態識別中與二維小波矩結合進行應用。在三維物體的表示方面, 作為三維物體的一種無冗餘的描述和識別方法,提出了三維小波矩理論。與現存的方法相比,它不但具有平移、縮放和旋轉不變性,在徑向上還增加了多尺度分析的特性。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提供多層次的特徵描述子,同時引進球面調和函數加速演算法和小波的Mallat演算法後,使小波矩的計算得到了雙重加速。有人計劃搭建實用的三維物體檢索平台,將進一步完善該演算法。
此外,有人在基於人體生物特徵不僅包含靜態外觀信息,也包含行走運動的動態信息的思想,提出了一種判決級上融合人體靜態和動態特徵的身份識別方法。利用此方法在不同融合規則下的實驗結果表明,融合後的識別性能均優於使用任何單一模態下的識別性能。
B. 「誰才是穿戴機皇」OPPO Watch 2 ECG版 VS 華為 Watch 3 對比測評
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入手OPPO Watch 2「ECG版」。
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O系穿戴產品,目前我使用的主力穿戴設備為——華為Watch3。看了下全網也幾乎沒有兩者的詳細對比測評。
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光岩就冒著被兩家鐵粉圍攻的風險,以一個普通用戶的角度,深入體驗下OPPO Watch 2 ECG版,順帶和 華為Watch3 做一個全面對比吧!
(可能大概也許是全網最詳細的對比評測吧!)
這次測評主要採用「半問答形式」
所涉及到的個人觀點輸出比較多,輔以客觀數據表達。因此,測評內容主觀性較強,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友好探討。
OPPO Watch 2 ECG
【內容說明】
為了方便稱呼下文中:
「OPPO Watch 2 ECG 版」簡稱為「OW2」
「華為 Watch 3」簡稱為「HW3」
所體驗內容僅局限於以下條件:
OW2 固 件 版 本: OW20W3 11 A.51 d784fa8b
OPPO 健康 app版本: 3.9.8 c02f8db 211109
HW3 固 件 版 本: 2.0.0.198
華為 運動 健康 版本: 12.0.10.310
測 試 日 期: 2021年11月
超長文,想選擇性閱讀的,自食目錄:
① 前記
② 對 OW2 外觀的看法?
③ OW2 哪些地方比 HW3 做得好?
④ OW2 做的不如 HW3 的地方?
⑤ 有哪些影響體驗的地方?(及建議)
⑥ 對於 OW2 的綜合評價以及選購建議?
⑦ 光岩對於智能穿戴行業有什麼看法?
先說結論:相較於HW3【外觀 OW2 完敗】
想看開箱和實拍美圖的夥伴可以戳這:查看鏈接
來說說為什麼OW2完敗?
與其說是HW3和OW2的外觀之爭,倒不如說是智能手錶的【方圓之爭】,其實是這個是各花入各眼的事,主觀性非常強,就像是豆腐腦的【咸甜之爭】,沒有標准答案。
至於我的個人觀點,再套用下我之前我測評 HW3
(查看鏈接)裡面輸出過的觀點:
圓形表盤的華為HW3
我個人認同圓形表盤的理由是:
雖然矩形表盤的信息獲取量更大,但我不認為手錶端是需要大量獲取信息的設備,需要的是獲取關鍵信息,因此這個優勢我個人認為不足以支撐其形態;
圓形的表盤個人認為更好看,更加接近傳統腕錶,裝飾屬性更強的同時,也減弱了方表過分的 科技 感和違和感,更加不打擾的設計可以適應更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
由於Apple Watch實在太過成功,市場認知度很高,一枝獨秀。以至於「方」和「圓」雖然都是基礎圖形,但做方的智能手錶,客觀上多多少少會給人有一種「模仿」蘋果的感覺,包括 OW2;
綜上所述,就這兩款表盤形態不同的表來講,我個人更加偏向於 HW3 的圓形表盤設計。外觀也是我之前入手 HW3 的最大因素之一。畢竟作為顯性穿戴產品,裝飾性還是一個重要的考慮維度。
當然了,既然我會入手 OW2,證明了雖然兩者我更為喜歡圓形表盤,但定然也不至於厭惡方形表盤。
而在一眾方形表盤的產品中,OW2 相對來講其設計與細節層面還是很有「特點」的,比如雙曲面設計在提升操作手感的同時,也一定程度提升了整體精緻感,並且降低了和AW的撞衫感。
(PS:熟悉光岩的同學應該知道我個人一直很推崇雙曲面,包括手機。)
特別是 ECG 心電版本的 OW2,整體的質感會比普通版高出幾個 Level,為全系產品唯一採用「316L不銹鋼」表體、「陶瓷」背殼和「藍寶石玻璃」的光電感應元件蓋板的版本,整體的質感還是非常出眾的,這點的材質運用和 HW3 倒是如出一轍,兩者可以掰掰手腕,好不好看因人而異,但所表現出來的質感兩者均為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智能手錶之一。
OW2 展示
一、【交互體驗】
此乃從HW3轉換但OW2上,最明顯的感知。
形容一下這種感知差,假設AW的體驗為10分的話,OW2可以沖到7-8分,而HW3則在5分上下。
首先整體的流暢度上非常好,幾乎可以媲美蘋果!
當然了,也可以說是模仿蘋果。有了蘋果這個好老師,OW2 這個學生做起課題來要輕松不少(據小道消息說 OPPO 還挖來了AW 的工程師?),包括交互邏輯這一塊,也學的行雲流水,加上矩形的表盤,整體也比較符合手機上使用的交互體驗。
從結果來講,非常不錯。
其次是動效和視效上,HW3 不知何因,在後續的系統更新中,取消了很多動效和視效,比如通知動畫、背景模糊和過度動畫等,可能是為了續航,令人詫異。
而在 OW2 上可以說是量足管飽了!客觀講是目前非蘋果智能手錶中,做的最好的產品了(或許沒有之一)。
蘋果表表示一臉問號
二、【生態建設】
再來說說生態建設,這個也是目前非蘋果系全智能手錶的一個「瓶頸」和永遠的痛了。更加是所有硬體廠商無法繞開話題,這點兩家做的都不能令人滿意。
現階段 OW2 總計上架應用數約64個,當然這個數據是有一定水分的,因為雞賊的OPPO把一些系統應用也放在了應用市場內。第三方應用差不多在50個上下吧。
目前OW商店上架的所有應用
你可能要問:咦?不對啊,這么來看也沒有比HW3體驗出優勢啊,光數量的話說不如華為還更多呢?!
之所以說 OW2 生態更好的原因主要體現在2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OW2 的應用「質量」和「獨立性」更高。
以兩者都有的網路地圖為例:
HW3商店下載的網路地圖存儲大小不到1M,而OPPO手錶商店下載的則達到44M!這懸殊的差距,在功能性上的體現就是,HW3 上包含網路地圖在內的多數應用,依然無法脫離手機使用,功能也相對簡單。與其說是APP倒不如說像是「小程序」,更加適用於GT 2PRO這種RTOS系統,比如最近的Amzfit 的 RTOS 設備中也採用了這種思路。HW3 沒有體現其硬體優勢。
而且華為引以為豪的鴻蒙分布式能力,事實OW和AW同樣支持,支持手機關鍵信息投送到手錶屏幕上,比如導航、打車和航班等關鍵信息。
更加別說像QQ、微信和音樂這種「國民應用」了,華為目前壓根沒有(不過據稱已經在洽談了,等 HW4吧)。
但需要指出的是,事實上個人並不認為在手錶上進行原可以在手機上輕松完成的工作是多麼明智的選擇,其真正的意義可能在於覆蓋偶發場景下的獨立使用,哪怕其使用場景僅佔全部場景的1/10,比如手機沒電了,或者出門運動等,就可以不帶手機,單獨用手錶與外界保持基本的連接。
但事實上基於 AOSP 的鴻蒙 Watch 是有能力做獨立應用的(參考第三方 ADB 應用安裝),加上硬體底子在那裡,倒是可以期待下後續更新,唯一的羈絆可能是續航了和推進進度了(很顯然我等不起了)。
第二個方面是:OW2 的「第三方」擴展性更強。得益於魔改Android的功勞,不必像 HW3 那樣頂著鴻蒙的帽子有所避諱(花粉別噴我,這個是華為工程師微博上自己說的),加上不同於HW3為圓形屏幕,OW2的適配要簡單的多。可以ADB安裝一些不在官方應用市場的app,比如:酷安、B站、抖音等等。
比如第三方應用市場,Etralab
三、【信息展示】
這點不必多言,無論是信息顯示密度、排版等方面,OW3的方形表盤都有較大優勢。
圓形表盤則幾乎只能劇中顯示關鍵信息。
但這點在消息通知等層面的影響並不大,就像我前面說的,手錶並不需要接收和處理復雜信息。
可能在應用適配和用戶習慣上會相對更加延續手機,普適性更強。同時整齊的排版,也也有助於信息快速獲取。
四、【續航充電】
「全智能可以使用4天」
「充電10分鍾,使用一整天」
這兩句 Slogan 是 OW2 的重要宣傳賣點。
對此我驗證了下,首先是全智能模式續航4天這件事【是!真!的!】基本能達到3.5-4天
HW3 之前發布會宣傳的也是4天(後來宣傳頁改了3天)但實際使用則只有2天出頭。本以為 OW2 估計也會「虛標」,但實測結果是按照我之前 HW3 的使用模型,可以做到4天!
這應該主要是 OW2 容量更大的 510mAh 電池(比HW3多出的60mAh)和其宣傳的「雙擎續航」有關,這個廠商的宣發視頻和測評里介紹的很詳細,就不贅述了。總之帶來的結果就是 目前全智能手錶中頂級的續航水準,我為這句話負責。
快充
再者是充電,在被 HW3 折磨過以後,OW2 的充電速度帶來的對比感就像是「龜兔賽跑」。
HW3充滿電全程根據不同室溫在90 120分鍾左右,
OW2大概在40 60分鍾上下,基本只需要 HW3的一半時間,甚至更少。
這其中的原因我之前HW3的深測中也提到過,主要是不同廠商對於「有線」和「無線」充電的取捨問題,由於手錶體積限制,散熱不佳,無線充電的功率做不上去,導致包括HW3在內的所有使用無線充電的產品,充電時間都不短。
反之則是類似歐魅的觸點有線充電,沒那麼「高大上」,普適性也不如無線,甚至可能後續還會有觸點氧化問題,但就是能做到「快」「很快」。
我個人是比較認同這種取捨的,所帶來的體驗提升,利大於弊。
HW3
整體來講,長續航+快充,是目前電池沒有突破性發展的前提下,減輕續航焦慮的最好途徑,這點我認同OPPO務實的思路。
五、【性價比】
這點本來不應該放進來說,畢竟不同人對於「性價比」的定義不同。哪怕是 HW3,我也沒有認為他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有多貴,有多麼割韭菜,需求定義價值,這也是市場化自然競爭的結果,沒有好壞。
只是相比之下,OW2 的性價比確實相當高,哪怕是ECG 版本,第三方平台也只需要2K出頭。綜合產品力,這個價格相對來講還是比較良心的,看得出綠廠還是想分一塊穿戴市場的蛋糕。
六、【設備開放】
雖說一般同品牌內產品生態結合適配最好。
但華為做的還是有些過頭了,人為製造設備壁壘不少,用過華為穿戴產品的都應該知道,華為穿戴對於非華為手機的支持非常不友好!特別是iPhone用戶,不僅一般功能不能用,續航還直接縮減一半。
會缺失很多核心功能、核心賣點,包括但不僅限於:信息跨屏投送、心臟 健康 研究、睡眠呼吸篩查、一碰傳等,詳細參看下錶。
HW3對非華為手機的功能限制
而OW2這邊則會好很多,雖然依然會有些功能依賴於Color OS系統的配合,比如:電競模式和遙控拍照。但總體來講,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非核心功能,不影響核心體驗。
其實我也不明白,在只有存量設備沒有太多新增設備的情況下,華為基於這種半封閉政策的意義何在。
七、【維護展望】
這點就要從我對HW3的心路歷程說起了,從首發購買到現在想賣掉,HW3讓我從開始的「理解」變成了「不解」,有一句話說就是:「勇於認錯,死心不改」
在HW3的使用期間,我與華為工程師線上、電話溝通了無數次,我能感受到他們想做好,態度誠懇,但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我實在是等不了了。甚至溝通中,內部員工也透露出對這款產品的矛盾和不自信。
顏值是真的高
相比之下,OW3有一個不錯的產品基礎,並且總體上不同於華為在穿戴市場的「守擂方」,OPPO屬於「攻擂方」相對來講會更加積極主動,短期內的盈利壓力應該也沒那麼大。
比如在酷安就有產品經理@Lubia 經常於用戶溝通與聆聽,在這點上,華為缺失一個更直接的垂直反饋互動通道,總體上還是略顯「傲慢」了些。
不過這里有一點也想問問大家,非 OPPO 用戶好像用不了OPPO社區app?那如何反饋呢?
八、【其他細節】
自動運動記錄、暫停做的比華為要靈敏很多,華為除了時間閾值還有心率參數閾值,很難觸發。
還有非本系品牌的鏈接穩定性也比之HW3要高。因為華為需要安裝HMS,同時維持兩個後台的穩定性要更差一些。包括HMS的耗電也不容小覷。
再者,可能由於屏幕形態的關系,HW3 的多數高級操作需要在手機上完成,比如睡眠結果查看等等。這點總體影響不是很大,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客觀上少了一個交互步驟。
OW2 的語音助手也要比 HW3 的小藝要強的多,主要表現在喚醒更容易,同時功能更加強大,基本上接近手機上的小布了。
前面說了這么多的OW2的「好」,自然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作為曾經穿戴市場的王者華為, HW3 在以下層面目前還是要優於 OW2 的。
一、【大 健康 】
「 健康 」作為智能穿戴產品的「獨門絕技」,是非貼身的手機做不到的,因此 健康 在智能手錶上的表現就變得非常重要。在這點上,得益於華為多年的數據和生態積累,在國內廠商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其實硬體層面大家都大差不差,說來說去這就是PPG、ECG、血氧以及一些重力感應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准確性也早就可以做到95%以上,差的那1%、2%意義也不大,比如像ECG心電的硬體軟體大家也都是好洛維提供。HW3就多了「薛定諤」的體溫監測。
OW2主要缺失的還是對於採集信息的處理分析不如華為,在智能穿戴上「軟硬一體」非常重要。
那華為如何相對友商產品做出差異化痛點呢?
答案是華為提供了【解簽服務】好比是你去廟里搖了個簽,至於這個簽是上簽還是下簽則需要請人解簽,如果解出的是下簽還需要有人給你指點,而華為提供的「解簽」項目有:
科學睡眠分析、呼吸暫停篩查;
心臟 健康 研究;
血管 健康 研究;
呼吸疾病篩查(待OTA);
以及即將發布的:
冠心病篩查研究;
高血壓篩查研究 。
這些和國內頂級醫療機構或學院合作的 健康 研究項目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給檢測結果這串數字「解簽」,甚至還提供醫療服務預約、回訪等一條龍服務。非常有助於篩查特定高危人群。
以心臟 健康 研究為例,按華為發布的數據:自心臟 健康 研究項目上線以來,截止3月份已經有超過247萬的用戶參與了這個項目,有超過1萬的人員通過這個項目篩查出來存在心律失常高風險,篩查准確率達到了90%以上 。你別說,我身邊還真有朋友因為「呼吸暫停」接到過301醫院客服的電話回訪。
而OPPO這邊,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努力,比如推出了「鼾症監測」和「心率預警」但總體還是差些意思,比如睡眠監測的演算法准確性較華為還是不夠准,血氧監測的觸發閾值也過高,對於ECG心電和PPG心率的解讀也不如華為全面等等。
不僅如此,OPPO在「大 健康 硬體生態」構建更是遠遠不如華為豐富,生態硬體屈指可數。華為經過多年發展,相對已經很豐富了,可可選擇的餘地非常大:比如最近發布的ECG表帶、便捷血糖儀等等。
華為大 健康 生態硬體具有壓倒性優勢
最後再提一句,這次OW2的ECG似乎不像一代那樣有二類醫療器械認證,暫時不清楚是因為在認證中還沒完成,還是壓根就沒認證。可以問下@Lubia 。
二、【運動體驗】
這里倒不是說OW2的運動監測不準,相反,OW2的自動運動識別、暫停做的要比華為的好得多。可以看出底層演算法並不差。我這里說的主要是是指「體驗」。
總體來講,功能性和細節上還有一定欠缺:
比如華為watch可以做到在手錶連接手機時,兩者協同工作 手機上開始運動自動同步到手錶上開始記錄心率,反之手錶上開始運動自動同步到手機路線等信息實時查看,這點OPPO則不行。
其次是運動記錄的數據,相對華為會更加詳細和直觀。並且在手錶上提供的數據也更多,這點在後面的客戶端體驗中還會再次提到。
華為還有手錶端的實時動態線路記錄,以及手機端的動態軌跡視頻,最重要的是多年積累的運動健身課程非常多。
三、【硬體性能】
總體來講,
OW2的 4100+Apollo4s+1GRAM+8GROM的硬體配置和HW3的 麒麟710L+麒麟A1+2GRAM+16GROM,在處理器層面半斤八兩,差別不大。約等於七八年前旗艦機的性能水準。
但OW2在運存和內存上還是誠意不足,比如1G的運存,在前台開啟app時,經常會導致後台被殺的情況,包括即時通訊軟體的後台。
再者8G的存儲實際使用也並不寬裕,對於這樣一隻功能豐富的手錶,這個存儲多少有些捉襟見肘。這個運存和儲存的限制,可能會影響這塊表生命周期內的後續升級和使用。
這點華為和蘋果倒是相當大方,把規格提升到了接近手機的水準。不過雖說華為大方,但在生態上的短板,多少有些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的味道。
四、【客戶端App體驗】
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主觀性比較強,僅作為參考。OPPO最近更新的 健康 app客戶端總體上還是有明顯進步的,但綜合來講和華為的客戶端還是存在一定體驗差距。
從界面來看
先從首頁看。兩者的布局思路大體相同。但OPPO 健康 app的功能的聚焦和直達不如華為。
運動界面,OPPO 健康 過分簡潔了,甚至可以說是簡陋。華為運動 健康 app有眾多課程,而且質量都很好,完全可以媲美第三方專業app,前期多數為免費課程,最近似乎開啟了會員制,不過收費也不高。
從用戶體驗來看
OPPO缺少「用戶激勵」
就比如動態視頻軌跡來說,這不僅僅是記錄,還有社交分享屬性。我經常在朋友圈上看到那些每天跑幾公里的運動達人賽動態視頻,因為運動本質是「反人性」的,需要「炫耀」和「虛榮」去激勵。
用戶激勵這方面華為做的很好,比如「勛章」相比於OPPO會更豐富也更有質感。而且還會每月定期舉辦運動活動,通過運動達到一定成就。還會時不時跳出小字來鼓勵你或者鞭策你,讓你感覺與設備有溝通感。
華為的動態軌跡視頻
從數據來看。
界面內的數據、圖表查看,OW2基本只能看個大概,甚至連拖動時間滑條都沒有,而華為不僅可以全屏查看圖表,還可以疊加圖表,以及拖動時間節點滑塊。
從心率、血氧、睡眠等數據展現方式來看,華為的相對要更加直觀。OPPO 則「借鑒」AW,但有些抽象。
最後,就是前面提到的由於OPPO的 健康 生態硬體圈剛起步,也缺少華為那樣接入多種生態硬體的能力。
五、【IOT生態框架】
其實智能手錶作為貼身設備,本來是非常適合作為控制終端的,但無奈OPPO的智能家電生態做的不盡如人意,智能曲線救國通過天貓精靈來控制,但這做帶來的是整合性和體驗深度嚴重不足。
舉個場景例子:當我在床上看著電視,不經意間入睡,這時候智能手錶監測到我入睡一定時間後會自動幫我關燈、關電視,畢竟光線噪音影響睡眠。這就是智能穿戴貼身屬性帶來控制智能家居結合案例。
六、【其他細節】
AOD就不用說了,想讓表看起來更像表,這點必不可少,雖然會影響續航,但在某些場合一塊黝黑的屏幕手錶看起來還是顯得比較愚蠢,不過聽說已經在做了。
久坐提醒不靈敏,這點不如HW3,經常我坐了幾個小時了也沒提醒。還有似乎也沒有洗手提醒。睡眠監測我會偶爾丟失數據。
再者就是手錶的周邊產品匱乏,由於OW2為定製化介面,導致第三方配件表帶遠遠不如採用22mm通用表帶的HW3,甚至連一個靠譜的轉接22mm表帶的轉接扣都很難買到。
最後表盤市場這一塊,OW2 有所欠缺,基本都是官方表盤,好處自然是免費,而且品質有基礎保障。
但缺失第三方開發者,整個表盤的數量和創意還是貧乏了些。希望開放第三方開發工具,打造表盤市場生態。
一、【Children 微信體驗】
這個兒童微信的接受消息的邏輯有點BUG,比如我們手機和手錶斷開連接,但我手機仍然在使用,可以看到消息,等到我去手錶上打開微信時,會把斷開後所有的微信消息再推送一邊,頭像單獨橫跳……
再有一個就是在某些場景,會出現兒童微信的備注,羞恥感爆棚好吧。
最後就是在電腦登陸微信後,如果開啟手機靜音,等待電腦下線,自然會保持靜音的BUG,這里又要友好問候張小龍先生了。
兒童微信終究只能是一個過度方案,看張小什麼時候開竅出個正經的手錶版吧。
二、【OPPO 健康 細節】
這點還是前面提到過的問題,打造「運動 健康 閉環」,將「課程」、「用戶激勵」等完善起來。
三、【界面交互層面細節】
這個應用列表界面,我怎麼看都覺得吧HW3和OW2的界面互換會更完美???
一個是在圓表裡塞進了一個方形列表!
一個是在方表裡塞進了一個圓形列表!
不覺得在智能手錶寸土寸金的屏幕上,這樣浪費四個角很浪費嗎?!況且OW2還沒有HW3的旋轉錶冠,使用起來並不能令人愉悅。
說到應用界面,別的地方都借鑒了手機上的操作邏輯,但唯獨卸載應用這點,需要點進應用列表,費力找到應用市場,再找到次級菜單再卸載。
為何就不能借鑒手機的邏輯,長按圖標後,除了可以移動位置,在四個空出的角上顯示一個垃圾桶的標簽,直接拖到角上確認卸載。
建議參考三星和華為,給手錶增加「手勢操作」,比如搓手指打開支付碼、握拳接聽電話等等。
理由是在智能手錶的使用場景上,並不能保證一定可以雙手操作。如果需要調整手姿才能達到,倒不如直接打開放手方便了。(比如我在吃小龍蝦)
洋洋灑灑說了一通,那麼對於光岩我個人而言,
OPPO Watch 2 ECG版到底如何呢?
總體來說,我對OW2的整體使用感受還是正面居多,在與 HW3 的對比中,不能簡單說誰好誰壞,總體來說在需要長期投入的生態建設、 健康 和演算法資源上,OW2還是要略遜一籌。
而在手錶的基礎體驗、用戶理解和生態建設等層面,則相比於HW3 完成度要更高。
個人觀點是: OW2 能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和需求,也更智能化,對於這款產品還是比較滿意,可以給到8/10分。
都說安卓世界的「全智能手錶」是個坑,
以至於華為出完Watch一代時隔4年才發布第二代,
以至於就算擁有強大粉絲號召力的小米Watch也銷量折戟。
以至於各大廠商在Wear OS、魔改安卓、自研系統之間反復痛苦橫跳,甚至應用生態還需要一個個去談。
我對OPPO Watch包括其他廠商只有一個期待:堅持住,道險且長。我相信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隨著人們對 健康 生活的日益重視,爆發總會到來。
至於選購建議
我認為OW2可能不是特別適合那些專業運動用戶和對於智能生態有一定期盼的用戶。
如果對於手錶的顏值要求特別苛刻,完全不喜歡方表形態的話那就完全不必考慮了。
應該比較適合對於極客、白領和學生這些年輕人 喜歡折騰,想一定程度擺脫續航焦慮,想要一個智能終端分擔一部分手機焦慮的人。在這其中,OW2 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我個人推薦。
可穿戴行業已經進入瓶頸期了嗎?
有人說是的,因為現在市場上的硬體軟體的同質化日趨嚴重,各家都在補短板和互相借鑒。
而對於用戶來講,似乎智能穿戴產品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存在,沒有什麼強需求來刺激購買,甚至哪怕強如AW,日常使用80%的需求,一個小小手環也能做到。
但我個人還是保持樂觀,智能穿戴的瓶頸還遠遠沒到,甚至可能還在瓶底,可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都還非常多。不是因為需求疲軟而投入不足,恰恰是做的還不夠,才導致需求疲軟,不要因果顛倒。
從深度來講
以智能手錶為例,通知、運動、 健康 和智能,這4駕馬車,都還未一騎絕塵。
健康 層面各家對於現有感測器的利用和演算法優化都還不夠,對於不同場景、不同用戶群下的覆蓋還不夠完全。監測穩定性和多樣定製性也還不夠。而對於新增感測器,哪怕強如華為,基於體溫感測器的「呼吸 健康 研究」也一再延期擱淺。智能穿戴想真真成為個人 健康 助理中心,還有一段路要走。
運動層面更別說了,復雜運動的識別准確性至今仍然是個問題,別看OPPO華為都聲稱自己有過百的運動項目,但其中絕大多數都屬於記錄心率的「醬油項目」,完全沒有指導性和參考性。特別是球類運動。
智能層面就更慘了,除了蘋果,智能手錶端的生態至今仍然是一地雞毛。你能想像一個系列產品在發布一年後的迭代產品,應用生態涵蓋僅僅增加了幾十款app?!安卓(包括鴻蒙)智能手錶急需一個廠家聯盟生態!
從智能穿戴的廣度來講
目前還未成體系,很初級,智能穿戴中的智能手錶/手環佔了出貨量的大部分,但受限於手錶這個品類的獨特性,註定在 健康 監測和舒適性上並沒有很大優勢。
未來可以擴大智能穿戴的廣度,比如智能服飾、智能眼鏡、智能耳機、甚至於智能內衣等等。全方位做到 健康 監測、智能化聯動和運動輔助等等。
因此個人對於智能穿戴市場的前景,持積極樂觀態度,手機可能不會消失,但人與智能需求的結合,一定不會只通過手機,而需要包括手機、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的完美體系化結合。
#oppowatch2#
#華為Watch3#
#華為鴻蒙#
#OPPO#
#智能手錶#
光岩
2021.11.14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C. 如何評價華為發布 WATCH GT 2 Pro 及其 ECG 心電圖款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首先表盒就是華為普通的包裝盒,並沒有驚喜,盒子里有配一個無線充電座很小巧,和一根充電線,沒有充電頭。
表本身如官方所說,藍寶石表盤鈦合金錶體加陶瓷後殼,質感不錯。藍寶石表盤摸起來很溫潤,有些許沾指紋,表盤和表體接觸的圓圈有兩處倒角,移動時有細細光線的流轉,十分好看。表體的鈦合金是磨砂面的,正面看是比較低調的,但背面的陶瓷後蓋真的很亮比之前的塑料後蓋檔次高了很多。右側有兩個圓形按鍵,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我有個想吐槽的點,就是這兩個按鍵都是按壓的,也都可以旋轉,但是旋轉並不會像apple watch那樣有任何操作。所以華為watch的操作大部分是觸屏操作,少了一些物理操作,就比如調節音量我就要點很多次才能進入音量調節的菜單,如果能旋轉按鍵實現音量調節或者菜單滑動,將會是非常好的體驗。
軟體層面來講,在這個小屏幕里確實沒有什麼驚喜,甚至有些失望,UI真的很一般,但是我能理解的是,犧牲這些換來了更長的續航,在這塊屏幕里我的感受就很像在看,0幾年時特別火的彩屏MP3或Mp4的感覺。表盤能選擇的很多,有很多也花錢,但是免費的也有很多好看的。在這里我還有一個想吐槽的點是,想要表盤常亮就不能使用好看的表盤,只有抬腕顯示或者按鍵顯示才能有各種好看的表盤可選。這個設定真是很讓人鬧心了,因為抬腕顯示有時真的很不靈敏,得大幅度的抬手才能亮屏,而我們有時坐者想看一下表,輕微的轉動手腕它經常get不到。無語
我再說一下它的運動方面,這是這款產品主打的一個方向,100多種運動,但是其實大部分人是用不到的,而我是一個每天都會去健身房的擼鐵愛好者。大家都是知道健身分很多肌肉群的鍛煉,每塊肌肉也有很多動作來鍛煉,但是HUAWEI watch GT2 pro只給了我們健身人群一個「力量訓練」的選項。在這個選項里,沒有胸肩背腿臂的區分,更get不到我做的是哪一個動作,也get不到我做了幾組幾次。況且還不支持keep的第三方應用,只有fit健身。運動完之後它只給了我一個並沒有什麼幫助的運動總結,而且這個表對我有護腕的手套並不友好,總之HUAWEI watch GT2 pro對我們健身人群幫助並不大。
D. OPPO Watch 2 ECG版有什麼健康管理功能
支持精度心電檢測,配合連續血氧監測、鼾症風險評估等功能;同時新增獨家健康精靈,用更溫暖的交互體驗激勵用戶關注健康。
全面心臟守護,健康放在「心」上
ECG是一種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方法。相比心率測試,ECG功能更加強大,可以協助檢測房顫、早搏等心律失常問題。對普通用戶來說,具備ECG功能的智能手錶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常見心臟問題,並進行及時記錄和提醒,為用戶心臟健康提供有力的守護。
運動健康「多面手」
OPPOWatch2ECG版還配備專業的睡眠守護。它支持秒級連續血氧監測,睡眠時自動開啟,一夜可守護兩萬次;同時提供獨家鼾症風險評估,協助及時發現呼吸健康問題。OPPOWatch2ECG版還能監測用戶每晚的深睡時長、淺睡時長、清醒時長等,並在用戶每日醒來後主動推送昨晚睡眠報告。午睡只要超過30分鍾,也可實現監測。
專業的健康管理
OPPOWatch2ECG與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獨家合作GoMore演算法,提供專業AI運動演算法技術支持。運動前可根據模型演算法,為用戶生成個性化運動方案,從而讓鍛煉更科學有效。它還內置包括三軸加速度、陀螺儀、地磁、氣壓、光學心率等在內的專業運動感測器,可實現更全面的運動監測,支持羽毛球、網球等100餘種運動記錄,並可以自動識別跑步、健走等6種常見運動。
E. 在健康管理上,OPPO Watch 2有什麼功能
OPPO Watch 2 ECG版最大的亮點自然就是支持毫秒級的心電圖檢測,能夠及時檢測房顫、早搏等心率失常問題,還能全天檢測是否存在心率異常,這對於不規律作息、高強度工作、年長的人群來說非常實用。
(OPPO Watch ECG版心電檢查功能)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熬夜吃外賣、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常態,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心臟疾病。但如果擁有一塊OPPO Watch 2 ECG版,在感覺不適的時候進行心電檢測,它可以通過演算法分析出心律失常種類,並將心電波形、心率及診斷結果清晰地呈現在屏幕上,同時也可以通過AI演算法分析解讀生成的專業報告咨詢專業醫師,及時發現病情,早做預防和診治。
(OPPO Watch ECG版心電檢查功能)
除此之外,OPPO Watch 2 ECG版還支持睡眠監測功能,能夠監測我們每晚的深睡時長、淺睡時長、清醒時長等數據,並在第二天主動推送昨晚睡眠報告,幫助我們了解和改善自己的睡眠質量,睡個好覺。另外,OPPO Watch 2 ECG版還支持100+種運動模式,無論是游泳、騎行還是跑步,它都能夠清晰地記錄每一次的運動數據,並會自動識別橢圓機、劃船機、羽毛球等運動,非常實用。
(OPPO Watch 2 ECG版睡眠監測功能)
總得來說,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心臟疾病問題,早做預防和診治非常有必要,而OPPO Watch 2 ECG版有著專業的心電檢測功能,能夠更好的守護用戶心臟健康,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考慮一下它。除了心電檢測功能,OPPO Watch 2 ECG版還是一塊全智能手錶旗艦,支持50餘款生活APP、eSIM獨立通信、UDDE雙擎混動技術等功能和特性,綜合實力是非常強大的。據了解,OPPO Watch 2 ECG版將於10月20日開啟預售,售價2499元
F. 華為gt2proecg和gt2proecg金卡版區別
華為GT2 proECG手錶的處理器是雙核450,而與保時捷版的處理器是四核460,不同之處在於處理器運算等級不一樣
G. 「數據融合」總結1
融合標准 :以融合數據與數據真實值的偏差作為數據融合方法的穩定性判定依據。
所提方法 :加權最小二乘法在數據融合
常用的融合方法有:
加權最小二乘法融合
對於數據線性模型基於加權最小二乘法融合演算法為:
所提方法 :基於多維特徵融合(幾何特徵、顏色特徵和紋理特徵)與 Adaboost-SVM 強分類器的車輛目標識別演算法。
僅提取了大量特徵,文中直接說對構建多維特徵向量。
首先用光流法提取步態周期,獲得一個周期的步態能量圖(GEI);然後分三層提取 GEI的 LBP特徵,得到三層的 LBP圖像;依次提取每層LBP圖像的HOG特徵,最後將每層提取的LBP和HOG特徵融合(串聯拼接),得到每層的新特徵最後將三個新特徵依次融合成可以用於識別的最終特徵。
提出一個FLANN結構進行特徵融合,functional link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FLANN是一個單層非線性網路,輸入X_k是n維向量,輸出y_k是一個標量,訓練數據集為{X_k, y_k},偏置集合T用來增強網路的非線性能力,這些函數值的線性組合可以用它的矩陣形式表示S=WT, Y=tanh(S)。FLANN和MLP的主要區別是FLANN只有輸入和輸出層,中間的隱藏層完全被非線性映射代替,事實上,MLP中隱藏層的任務由Functional expansions來執行。
三種Functional expansions :
提出了三種融合策略:早期融合、中期融合和晚期融合。早期融合也就是特徵級融合,決策級融合也就是晚期融合。
特徵級融合 :
直接將不同方法提取的特徵進行串聯。
多核學習(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MKL) :
參考自文獻。MKL由巴赫創立。核學習演算法在多類問題的分類任務中表現出良好的性能。為了將內核學習演算法應用於特徵組合,每個單獨的內核與每個特徵鏈接在一起。因此,特徵組合問題就變成了核組合問題。在支持向量機中,採用單核函數,而在MKL中,利用核的求和或積定義了不同核的線性組合。
提出一種新穎的系統,它利用訓練好的卷積神經網路(CNN)的多階段特徵,並精確地將這些特徵與一系列手工特徵相結合。手工提取的特徵包括三個子集:
所提出的系統採用一種新穎的決策級特徵融合方法對ECG進行分類,分別利用了三種融合方法:
在多數表決的基礎上,將三種不同分類器的個體決策融合在一起,並對輸入的心電信號分類做出統一的決策。
通過對圖像進行對偶樹復小波變換(DTCWT)和快速傅里葉變換(FFT)提取特徵,將二者通過 算數加法(arithmetic addition) 融合為一個特徵集合。
DTCWAT特徵 :對圖像進行5層小波分解得到384個小波系數
FFT特徵 :採用傅里葉變換生成圖像的絕對系數,然後排序後取前384個作為fft特徵
算數加法特徵融合 :
本文提出了一種快速的特徵融合方法將深度學習方法和傳統特徵方法相結合。
淺層網路結構 :
每個特性的重要性應根據應用程序和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為了實現動態權值分配,我們提出了多特徵融合模型。
使用Curvelet變換進行特徵提取,因為它有效地從包含大量C2曲線的圖像中提取特徵。Curvelet Transform具有很強的方向性,能更好地逼近和稀疏表達平滑區域和邊緣部分。
我們應用了基於包裝的離散Curvelet變換,使用了一個實現快速離散Curvelet變換的工具箱Curvelab-2.1.2。在實驗中使用了默認的方向和5層離散Curvelet分解。
使用標准差進行降維
串聯融合方法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種深度多特徵融合方法(Deep multiple feature fusion,DMFF)對高光譜圖像進行分類。
基於gcForest的思想,提出了DMFF方法。
gcForest
gcForest模型主要包含兩個部分:
DMFF
DMFF去掉了Multigrained Scanning,缺失了多樣性輸入,因為採用多特徵來進行彌補。隨即森林都是同一種類型。
H. 華為gt2proECG支持血壓
摘要 全天候血氧飽和度連續監測:血氧飽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氣和血紅蛋白結合的容量佔全部血紅蛋白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濃度。血氧含量低時容易引發疲勞易困,記憶力下降,長期血氧含量不足還會對大腦、心臟等器官造成傷害。HUAWEI WATCH GT 2 Pro 新增連續血氧功能,24 小時智能監測血氧飽和度5,全天候看護你的血氧健康。
I. gt2proecg和金卡限定版區別
華為watchgt2pro運動版和華為watchgt2pro ecg版主要區別在於華為watchgt2pro ecg版增加了心電圖功能,如有需要使用到心電圖功能可以考慮購買ecg版
J. 怎樣將奧特曼傳奇英雄數據傳到另一個手機上
奧特曼傳奇英雄的數據是固定在賬號信息上面,在另一個手機的游戲直接登錄這個賬號,就可以同化這個數據了。
1,數據同化(data assimilation)是指在考慮數據時空分布以及觀測場和背景場誤差的基礎上,在數值模型的動態運行過程中融合新的觀測數據的方法。
它是在過程模型的動態框架內,通過數據同化演算法不斷融合時空上離散分布的不同來源和不同解析度的直接或間接觀測信息來自動調整模型軌跡,以改善動態模型狀態的估計精度,提高模型預測能力。
2,數據傳輸就是按照一定的規程,通過一條或者多條數據鏈路,將數據從數據源傳輸到數據終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實現點與點之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一個好的數據傳輸方式可以提高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和可靠性。
數據傳輸部分在整個系統中處於重要的地位,相當於人體的神經給身體的各個部位傳輸信號,如何高效地、准確地、及時地傳輸採集模塊採集到的數字信息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奧特曼傳奇英雄:
《奧特曼傳奇英雄》是由合肥樂堂動漫研發的ARPG類型的游戲。
新手英雄推薦:
1,賽羅奧特曼
新手登錄第二天就會送的角色,前期過渡使用可以,還擁有穩定的眩暈技能。等到了中期你就發現他的傷害不足了,雖然在後期擁有了無限形態皮膚之後,輸出大幅度提高。
2,迪迦奧特曼
很多玩家奧特之旅都會選擇迪迦奧特曼,畢竟是個超人氣角色。在通關奧特之旅之後,迪迦奧特曼會直接變成六星角色,可以一直用到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