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語言為什麼能跨平台或是如何跨平台的
c語言能跨平台是因為各個平台有相應的c編譯器,只要源代碼相同,編譯器編譯出來的二進制文件就會實現相同的功能,但是這些二進制文件本身是不一樣的
exe就是2進制的,但不完全是原來程序的代碼,還包括了windows系統的一些代碼
科普一下,C最早是出現在Unix下的,Windows那都是後話了,C出現的時候Windows還沒開發出來呢。
C有個比較特別的稱呼,叫中級語言,因為它有高級語言的特性又能跟底層硬體很好的交互所以才有這么個說法。DOS時代在C裡面嵌上一段匯編直接從並口讀個數上來那是很流行的,現在沒見誰在VC裡面這么干吧。Windows也不讓啊。想訪問硬體怎麼也得通過驅動。
說遠了,C在多種平台下可以實現代碼級的共享,跨平台就需要重新編譯了。
但是,我也見過有的軟體是可以在多種平台上運行了,可能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可以先識別一下操作系統,再運行相應的代碼。這個應該是在編譯的時候有特殊的技巧。
C編譯、連接器網上有現成的代碼,一般不是很專業的技術人員沒有去研究它。我一直把玩編譯原理的視為天人,有能力把編譯原理那本書看完的就很不容易了,再要能領會其中精要那就成才了,能把龍書虎書鯨書都搞明白的那就是一流專家了。
⑵ 編譯器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進行開發。但由於當時人們對編譯理論了解不多,開發工作變得既復雜又艱苦。與此同時,Noam Chomsky開始了他對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的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要的演算法來對語言分類。正如Chomsky架構(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個層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況。2型文法(或上下文無關文法)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分析問題(parsing problem,用於上下文無關文法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已是編譯原理中的一個標准部分。
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 Automation)和正則表達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無關文法緊密相關,它們與Chomsky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Chomsky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當分析問題變得好懂起來時,人們就在開發程序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來研究這一部分的編譯器自動構造。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器的編譯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類似的,有限狀態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貫注於編譯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加復雜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y-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連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標准並沒有多少,但是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已成為方向。另一方面,盡管在編譯原理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編譯器設計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正迅速地成為計算機科學課程中的中心環節。
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GNU項目或其它開放源代碼項目標一部分,許多免費編譯器和編譯器開發工具被開發出來。這些工具可用來編譯所有的計算機程序語言。它們中的一些項目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而且對現代編譯理論感興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們的免費源代碼。
大約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們的一個工業化的並行化優化編譯器Pro64的源代碼,後被全世界多個編譯器研究小組用來做研究平台,並命名為Open64。Open64的設計結構好,分析優化全面,是編譯器高級研究的理想平台。
編譯器相關專業術語: 1. compiler編譯器;編譯程序 2. on-line compiler 連線編譯器 3. precompiler 預編譯器 4. serial compiler 串列編譯器 5. system-specific compiler 特殊系統編譯器 6.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Facility Compiler 信息展示設施編譯器 7. Compiler Monitor System 編譯器監視系統
⑶ 編譯原理Qu和UQ一樣嗎
分成詞法分析,語法分析(LL演算法,遞歸下降演算法,LR演算法),語義分析,運行時環境,中間代碼,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這些部分。其實現在很多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龍書來安排教學內容的,所以那本龍書的內容格式幾乎成了現在編譯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國內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大學裡面的本科教學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認真講完的,而是比較偏重於前面幾個部分。像代碼優化那部分東西,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如果要認真講,就是單獨開一個學期的課也不可能講得清楚。所以,一般對於本科生,對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對要高一點了。
詞法分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可能是詞法分析程序本身實現起來很簡單吧,很多沒有學過編譯原理的人也同樣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詞法分析程序。不過編譯原理在講解詞法分析的時候,重點把正則表達式和自動機原理加了進來,然後以一種十分標準的方式來講解詞法分析程序的產生。這樣的做法道理很明顯,就是要讓詞法分析從程序上升到理論的地步。
語法分析部分就比較麻煩一點了。現在一般有兩種語法分析演算法,LL自頂向下演算法和LR自底向上演算法。LL演算法還好說,到了LR演算法的時候,困難就來了。很多自學編譯原理的都是遇到LR演算法的理解成問題後就放棄了自學。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詞法分析那樣非得自己寫出來才算真正的會。像LR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來生成,實踐中完全沒有比較自己來實現。對於LL演算法中特殊的遞歸下降演算法,因為其實踐十分簡單,那麼就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寫。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好的LL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不過要是換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運用YACC工具了,那麼你就只有自己來寫語法分析器。
⑷ 編譯原理 可變目標編譯程序
這里的機器指的是目標機,可變目標編譯程序根據不同的目標機運行平台,產生不同的目標程序,這些程序可運行在不同的目標機上。
⑸ 易語言的編譯原理和中間代碼是什麼
基本特點
易語言是一個自主開發,適合國情,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人員易學易用的漢語編程語言。易語言降低了廣大電腦用戶編程的門檻,尤其是根本不懂英文或者英文了解很少的用戶,可以通過使用本語言極其快速地進入Windows程序編寫的大門。易語言漢語編程環境是一個支持基於漢語字、詞編程的、全可視化的、跨主流操作系統平台的編程工具環境;擁有簡、繁漢語以及英語、日語等多語種版本;能與常用的編程語言互相調用;具有充分利用API,COM、DLL、OCX組件,各種主流資料庫,各種實用程序等多種資源的介面和支撐工具。易語言有自主開發的高質量編譯器,中文源代碼被直接編譯為CPU指令,運行效率高,安全可信性高;擁有自己的資料庫系統,且支持訪問現有所有資料庫;內置專用輸入法,支持中文語句快速錄入,完全解決了中文輸入慢的問題;易語言除了支持界面設計的可視化,還支持程序流程的即時可視化;除了語句的中文化之外,易語言中還專門提供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命令,如中文格式日期和時間處理、漢字發音處理、全半形字元處理、人民幣金額的處理等;易語言綜合採用了結構化、面向對象、組件、構架、集成化等多種先進技術,並在運行效率、性能價格比、全可視化支持、適應本地化需要、面向對象以及提供Windows,linux上的運行平台等具有特色;現有各種支持庫多達40多個,用戶可以使用她來滿足幾乎所有的Windows編程需求,多媒體功能支持強大,完善的網路、埠通訊和互聯網功能支持,網上與論壇上的學習資源眾多。在易語言及其編譯器的設計與實現、可視化漢語編程的構建、提供多種語言版本等方面具有創新。目前易語言已取得國家級鑒定,鑒定會專家一致認為:易語言在技術上居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了當前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
支持庫
易語言支持庫類似於普通的程序的DLL文件。
這個支持庫是易語言專用的,別的程序調用不了的,擴展名有fnr、fne、npk三種。
fnr、fne都是製作好的DLL文件,例如系統核心支持庫、應用介面支持庫。該類支持庫一般由用戶使用C++或Delphi製作,具體可以看易語言支持庫開發手冊。
npk屬於易語言COM包裝支持庫,該支持庫是引用COM包裝庫生成的,例如WebBrowser、Windows媒體播放器。該擴展名格式支持庫可用記事本、寫字板打開。該支持庫可以由用戶製作,製作方法:在易語言上點擊工具--「類型庫或OCX組件→支持庫」命令。
模塊
大型軟體項目的實施一般是分工協作開發,為了支持這一點,易語言提供了模塊化開發支持。易語言中的模塊稱為易模塊。通過使用易模塊,用戶可以將常用的代碼封裝起來重復使用到其它程序,或提供給第三方使用,或用作開發大型軟體項目中的某個部分,然後在軟體項目的封裝階段將所有這些模塊組織編譯成為一個完整程序,易模塊的擴展名為.ec。同時易語言支持大量非官方擴展模塊,用戶可自行編譯模塊,易語言5.11靜態編譯版本發布!很多易語言本身不存在的功能,私人開發的模塊基本會有,更多私人開發出具有特色功能出來,模塊的使用使得易語言突顯「易」字,大大增加了易語言的用戶人群。
⑹ 編譯原理中「翻譯程序」如何理解
編譯程序:把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等價的計算機匯編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目標程序的翻譯程序。
解釋程序是高級語言翻譯程序的一種,它將源語言(如BASIC)書寫的源程序作為輸入,解釋一句後就提交計算機執行一句,並不形成目標程序。
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都是翻譯程序。
我覺得你說的書上的定義有點問題
⑺ 為什麼要學習編譯原理(轉)
大學課程為什麼要開設編譯原理呢?這門課程關注的是編譯器方面的產生原理和技術問題,似乎和計算機的基礎領域不沾邊,可是編譯原理卻一直作為大學本科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成為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內容。編譯原理及技術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演算法問題而已,當然由於這個問題十分復雜,其解決演算法也相對復雜。我們學的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分析也是講演算法的,不過講的基礎演算法,換句話說講的是演算法導論,而編譯原理這門課程講的就是比較專註解決一種的演算法了。在20世紀50年代,編譯器的編寫一直被認為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編譯器據說花了18年的時間才完成。在人們嘗試編寫編譯器的同時,誕生了許多跟編譯相關的理論和技術,而這些理論和技術比一個實際的編譯器本身價值更大。就猶如數學家們在解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雖然沒有最終解決問題,但是其間誕生不少名著的相關數論。 推薦參考書 雖然編譯理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分,但是作為一個大學生來說,要自己寫出一個像TurbocC,Java那樣的編譯器來說還是太難了。不僅寫編譯器困難,學習編譯原理這門課程也比較困難。 第一本書的原名叫《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就是龍書。原因是這本書的封面上有條紅色的龍,也因為獗臼樵詒嘁朐?砘?嘴域確實?忻?所以很多國外的學者都直接取名為龍書。最近機械工業出版社已經出版了此書的中文版,名字就叫《編譯原理》。該書出的比較早,大概是在85或86年編寫完成的,作者之一還是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裡面講解的核心編譯原理至今都沒有變過,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價值都非凡。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就通過一個實際的小例子,把編譯原理的大致內容羅列出來,讓很多編譯原理的初學者很快心裡有了個底,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理論,怎麼運用這些理論。而這一點是我感覺國內的教材缺乏的東西,所以國內的教材都不是寫給願意自學的讀者,總之讓人看了半天,卻不知道裡面的東西有什麼用。 第二本書的原名叫《ModernCompilerDesign》,中文名字叫做《現代編譯程序設計》。該書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所出。此書比較關注的是編譯原理的實踐,書中給出了不少的實際程序代碼,還有很多實際的編譯技術問題等等。此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其現代而字。在傳統的編譯原理教材中,你是不可能看到如同Java中的垃圾回收等演算法的。因為Java這樣的解釋執行語言是在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東西。如果你想深入學習編譯原理的理論知識,那麼你肯定得看前面那本龍書,如果你想自己動手做一個先進的編譯器,那麼你得看這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 第三本書就是很多國內的編譯原理學者都推薦的那本《編譯原理及實踐》。或許是這本書引入國內比較早吧,我記得我是在高中就買了這本書,不過也是在前段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此書作為入門教程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書中給出的編譯原理講解也相當細致,雖然不如前面的龍書那麼深入,但是很多地方都是點到為止,作為大學本科教學已經是十分深入了。該書的特點就是注重實踐,不過感覺還不如前面那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的實踐味道更重。此書的重點還是在原理上的實踐,而非前面那本那樣的技術實踐。《編譯原理及實踐》在講解編譯原理的各個部分的同時,也在逐步實踐一個現代的編譯器TinyC.等你把整本書看完,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寫一個TinyC了。作者還對Lex和Yacc這兩個常用的編譯相關的工具進行了很詳細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很難在國內的教材中看到的。 推薦了這三本教材,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很多英文好的同學只喜歡看原版的書,不我的感覺是這三本書的翻譯都很不錯,沒有必要特別去買英文版的。理解理論的實質比理解表面的文字更為重要。 編譯原理的實質 幾乎每本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分成詞法分析,語法分析(LL演算法,遞歸下降演算法,LR演算法),語義分析,運行時環境,中間代碼,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這些部分。其實現在很多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龍書來安排教學內容的,所以那本龍書的內容格式幾乎成了現在編譯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國內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大學裡面的本科教學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認真講完的,而是比較偏重於前面幾個部分。像代碼優化那部分東西,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如果要認真講,就是單獨開一個學期的課也不可能講得清楚。所以,一般對於本科生,對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對要高一點了。 詞法分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可能是詞法分析程序本身實現起來很簡單吧,很多沒有學過編譯原理的人也同樣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詞法分析程序。不過編譯原理在講解詞法分析的時候,重點把正則表達式和自動機原理加了進來,然後以一種十分標準的方式來講解詞法分析程序的產生。這樣的做法道理很明顯,就是要讓詞法分析從程序上升到理論的地步。 語法分析部分就比較麻煩一點了。現在一般有兩種語法分析演算法,LL自頂向下演算法和LR自底向上演算法。LL演算法還好說,到了LR演算法的時候,困難就來了。很多自學編譯原理的都是遇到LR演算法的理解成問題後就放棄了自學。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詞法分析那樣非得自己寫出來才算真正的會。像LR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來生成,實踐中完全沒有比較自己來實現。對於LL演算法中特殊的遞歸下降演算法,因為其實踐十分簡單,那麼就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寫。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好的LL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不過要是換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運用YACC工具了,那麼你就只有自己來寫語法分析器。 等學到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時候,你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疑問: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到底有什麼?就從編譯器的角度來講,編譯器需要把程序員寫的源程序轉換成一種方便處理的數據結構(抽象語法樹或語法樹),那麼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通過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的。其實詞法分析並非一開始就被列入編譯器的必備部分,只是我們為了簡化語法分析的過程,就把詞法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單獨提取出來,就成了現在的詞法分析部分。除了編譯器部分,在其它地方,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也是有用的。比如我們在DOS,Unix,Linux下輸入命令的時候,程序如何分析你輸入的命令形式,這也是簡單的應用。總之,這兩部分的工作就是把不規則的文本信息轉換成一種比較好分析好處理的數據結構。那麼為什麼編譯原理的教程都最終把要分析的源分析轉換成樹這種數據結構呢?數據結構中有Stack,Line,List這么多數據結構,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Tree這種結構有很強的遞歸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Tree的任何結點Node提取出來後,它依舊是一顆完整的Tree。這一點符合我們現在編譯原理分析的形式語言,比如我們在函數裡面使用函樹,循環中使用循環,條件中使用條件等等,那麼就可以很直觀地表示在Tree這種數據結構上。同樣,我們在執行形式語言的程序的時候也是如此的遞歸性。在編譯原理後面的代碼生成的部分,就會介紹一種堆棧式的中間代碼,我們可以根據分析出來的抽象語法樹,很容易,很機械地運用遞歸遍歷抽象語法樹就可以生成這種指令代碼。而這種代碼其實也被廣泛運用在其它的解釋型語言中。像現在流行的Java,.NET,其底層的位元組碼bytecode,可以說就是這中基於堆棧的指令代碼的。 關於語義分析,語法制導翻譯,類型檢查等等部分,其實都是一種完善前面得到的抽象語法樹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寫C語言程序的時候,都知道,如果把一個浮點數直接賦值給一個整數,就會出現類型不匹配,那麼C語言的編譯器是怎麼知道的呢?就是通過這一步的類型檢查。像C++語言這中支持多態函數的語言,這部分要處理的問題就更多更復雜了。大部編譯原理的教材在這部分都是講解一些比較好的處理策略而已。因為新的問題總是在發生,舊的辦法不見得足夠解決。 本來說,作為一個編譯器,起作用的部分就是用戶輸入的源程序到最終的代碼生成。但是在講解最終代碼生成的時候,又不得不講解機器運行環境等內容。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機器是怎麼執行最終代碼的,那麼你當然無法知道如何生成合適的最終代碼。這部分內容我自我感覺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編譯原理本身。因為它會把一個計算機的程序的運行過程都通通排在你面前,你將來可能不會從事編譯器的開發工作,但是只要是和計算機軟體開發相關的領域,都會涉及到程序的執行過程。運行時環境的講解會讓你更清楚一個計算機程序是怎麼存儲,怎麼裝載,怎麼執行的。關於部分的內容,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龍書上的講解,作者從最基本的存儲組織,存儲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訪問,參數傳遞,符號表到動態存儲分配(malloc,new)都作了十分詳細的說明。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編寫平常程序的時候經常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少去探求其內部是如何完成。 關於中間代碼生成,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部分的內容就實在不好說了。國內很多教材到了這部分都會很簡單地走馬觀花講過去,學生聽了也只是作為了解,不知道如何運用。不過這部分內容的東西如果要認真講,單獨開一學期的課程都講不完。在《編譯原理及實踐》的書上,對於這部分的講解就恰到好處。作者主要講解的還是一種以堆棧為基礎的指令代碼,十分通俗易懂,讓人看了後,很容易模仿,自己下來後就可以寫自己的代碼生成。當然,對於其它代碼生成技術,代碼優化技術的講解就十分簡單了。如果要仔細研究代碼生成技術,其實另外還有本叫做《》,那本書現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的,十分厚重,而且是英文原版。不過這本書我沒有把它列為推薦書給大家,畢竟能把龍書的內容搞清楚,在中國已經就算很不錯的高手了,到那個時候再看這本《》也不遲。代碼優化部分在大學本科教學中還是一個不太重要的部分,就是算是實踐過程中,相信大家也不太運用得到。畢竟,自己做的編譯器能正確生成執行代碼已經很不錯了,還談什麼優化呢? 編譯原理的課程畢竟還只是講解原理的課程,不是專門的編譯技術課程。這兩門課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編譯技術更關注實際的編寫編譯器過程中運用到的技術,而原理的課
⑻ 誰有 《 javapython編程語言含經典教材龍書《編譯原理》》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下載
《javapython編程語言含經典教材龍書》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1_75u5ibOfCjTNEtnJow
Python解釋器易於擴展,可以使用C語言或C++(或者其他可以通過C調用的語言)擴展新的功能和數據類型。[4]Python 也可用於可定製化軟體中的擴展程序語言。Python豐富的標准庫,提供了適用於各個主要系統平台的源碼或機器碼。
⑼ 極客時間編譯原理之美有人學習過嗎,推薦學嗎
還是挺推薦學的,我就是從計算機基礎知識開始學習,這門課可以讓你系統的掌握編譯器的核心的技能,還能手動視線解釋型和編譯型2門語言。而且課程也並不貴,官網上新人首單六十塊錢,共有45講,很劃算的課了,還是需要學習一下的。
⑽ 編譯原理的數據結構
編譯原理一直是計算機學習的必修課.
當然,由編譯器的階段使用的演算法與支持這些階段的數據結構之間的交互是非常強大的。編譯器的編寫者盡可能有效實施這些方法且不引起復雜性。理想的情況是:與程序大小成線性比例的時間內編譯器,換言之就是,在0 ( n )時間內,n是程序大小的度量(通常是字元數)。本節將講述一些主要的數據結構,它們是其操作部分階段所需要的,並用來在階段中交流信息。 臨時文件(temporary file):計算機過去一直未能在編譯器時將整個程序保留在存儲器中。這一問題已經通過使用臨時文件來保存翻譯時中間步驟的結果或通過「匆忙地」編譯(也就是只保留源程序早期部分的足夠信息用以處理翻譯)解決了。存儲器的限制現在也只是一個小問題了,現在可以將整個編譯單元放在存儲器之中,特別是在可以分別編譯的語言中時。但是偶爾還是會發現需要在某些運行步驟中生成中間文件。其中典型的是代碼生成時需要反填(backpatch)地址。例如,當翻譯如下的條件語句時 if x = 0 then ... else ... 在知道else部分代碼的位置之前必須由文本跳到else部分:
CMP X,0 JNE NEXT ;;
location of NEXT not yet known < code for then-part > NEXT : < code for else-part >
通常,必須為NEXT的值留出一個空格,一旦知道該值後就會將該空格填上,利用臨時文件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
如果想利用上面的編譯原理開發一套屬於自己的編程語言,或者想在一個產品中嵌入編程語言,可以參考zengl開源網開發的zengl編程語言,該編程語言為國人使用C語言開發,裡麵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編譯器,一個是解釋執行中間代碼的虛擬機。編譯器包含了詞法掃描,語法分析,中間代碼輸出等,虛擬機則類似JAVA一樣解釋執行中間代碼。作者將所有的版本都公布出來,好讓讀者可以由淺入深的做研究,並且為了證明該編程語言的實用性,還結合SDL游戲開發庫開發了一款圖形界面和命令行界面的21點撲克小游戲 。
zengl編程語言目前適用平台為windows和linux (最開始在Linux下使用gcc開發,後來移植到windows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