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備工作
a) 首先,你要有一台PC(這不廢話么^_^),裝好了Linux。
b) 安裝好GCC(這個指的是host gcc,用於編譯生成運行於pc機程序的)、make、ncurses等工具。
c) 下載一份純凈的Linux內核源碼包,並解壓好。
注意,如果你是為當前PC機編譯內核,最好使用相應的Linux發行版的源碼包。
不過這應該也不是必須的,因為我在我的Fedora 13上(其自帶的內核版本是2.6.33.3),就下載了一個標準的內核linux-2.6.32.65.tar.xz,並且順利的編譯安裝成功了,上電重啟都OK的。不過,我使用的.config配置文件,是Fedora 13自帶內核的配置文件,即/lib/moles/`uname -r`/build/.config
d) 如果你是移植Linux到嵌入式系統,則還要再下載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
例如,你的目標單板CPU可能是arm或mips等cpu,則安裝相應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安裝後,需要將工具鏈路徑添加到PATH環境變數中。例如,你安裝的是arm工具鏈,那麼你在shell中執行類似如下的命令,假如有類似的輸出,就說明安裝好了。
[root@localhost linux-2.6.33.i686]# arm-linux-gcc --version
arm-linux-gcc (Buildroot 2010.11) 4.3.5
Copyright (C) 2008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This is free software; see the source for ing conditions. There is NO
warranty; not even for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註:arm的工具鏈,可以從這里下載:回復「ARM」即可查看。
二、設置編譯目標
在配置或編譯內核之前,首先要確定目標CPU架構,以及編譯時採用什麼工具鏈。這是最最基礎的信息,首先要確定的。
如果你是為當前使用的PC機編譯內核,則無須設置。
否則的話,就要明確設置。
這里以arm為例,來說明。
有兩種設置方法():
a) 修改Makefile
打開內核源碼根目錄下的Makefile,修改如下兩個Makefile變數並保存。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注意,這里cross_compile的設置,是假定所用的交叉工具鏈的gcc程序名稱為arm-linux-gcc。如果實際使用的gcc名稱是some-thing-else-gcc,則這里照葫蘆畫瓢填some-thing-else-即可。總之,要省去名稱中最後的gcc那3個字母。
b) 每次執行make命令時,都通過命令行參數傳入這些信息。
這其實是通過make工具的命令行參數指定變數的值。
例如
配置內核時時,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編譯內核時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注意,實際上,對於編譯PC機內核的情況,雖然用戶沒有明確設置,但並不是這兩項沒有配置。因為如果用戶沒有設置這兩項,內核源碼頂層Makefile(位於源碼根目錄下)會通過如下方式生成這兩個變數的值。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ARCH?= $(SUBARCH)
CROSS_COMPILE ?=
經過上面的代碼,ARCH變成了PC編譯機的arch,即SUBARCH。因此,如果PC機上uname -m輸出的是ix86,則ARCH的值就成了i386。
而CROSS_COMPILE的值,如果沒配置,則為空字元串。這樣一來所使用的工具鏈程序的名稱,就不再有類似arm-linux-這樣的前綴,就相當於使用了PC機上的gcc。
最後再多說兩句,ARCH的值還需要再進一步做泛化。因為內核源碼的arch目錄下,不存在i386這個目錄,也沒有sparc64這樣的目錄。
因此頂層makefile中又構造了一個SRCARCH變數,通過如下代碼,生成他的值。這樣一來,SRCARCH變數,才最終匹配到內核源碼arch目錄中的某一個架構名。
SRCARCH := $(ARCH)
ifeq ($(ARCH),i386)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x86_64)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sparc64)
SRCARCH := sparc
endif
ifeq ($(ARCH),sh64)
SRCARCH := sh
endif
三、配置內核
內核的功能那麼多,我們需要哪些部分,每個部分編譯成什麼形式(編進內核還是編成模塊),每個部分的工作參數如何,這些都是可以配置的。因此,在開始編譯之前,我們需要構建出一份配置清單,放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命名為.config文件,然後根據此.config文件,編譯出我們需要的內核。
但是,內核的配置項太多了,一個一個配,太麻煩了。而且,不同的CPU架構,所能配置的配置項集合,是不一樣的。例如,某種CPU的某個功能特性要不要支持的配置項,就是與CPU架構有關的配置項。所以,內核提供了一種簡單的配置方法。
以arm為例,具體做法如下。
a) 根據我們的目標CPU架構,從內核源碼arch/arm/configs目錄下,找一個與目標系統最接近的配置文件(例如s3c2410_defconfig),拷貝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命名為.config。
注意,如果你是為當前PC機編譯內核,最好拷貝如下文件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做為初始配置文件。這個文件,是PC機當前運行的內核編譯時使用的配置文件。
/lib/moles/`uname -r`/build/.config
這里順便多說兩句,PC機內核的配置文件,選擇的功能真是多。不編不知道,一編才知道。Linux發行方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想讓所發行的Linux能夠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吧。
b) 執行make menuconfig對此配置做一些需要的修改,退出時選擇保存,就將新的配置更新到.config文件中了。
注
② linux內核模塊編譯-通過Makefile重命名.ko文件名和模塊名
假設模塊的源文件為hello.c,源碼如下:
使用該文件編譯內核模塊。
正常情況下,Makefile文件內容如下:
執行 make 命令,生成hello.ko文件。
執行 sudo insmod hello.ko 命令,安裝該模塊。
執行 lsmod 命令,查看安裝的模塊。就會看到第一行的就是hello模塊。
但是,如果想自定義模塊名稱為 xmole ,而不是默認的 hello ,如何實現呢?方法如下:
在Makefile中重命名obj-m並將obj-m的依賴關系設置為原始模塊(hello)
修改後的Makefile文件內容如下:
將obj-m設置為 xmole .o,並使 xmole .o依賴於 hello .o.
執行 make 命令後,生成 xmole .ko, 而不是 hello .ko,
安裝命令: sudo insmod xmole.ko
查看命令: lsmod ,就會看到被安裝名為 xmole 的模塊。
③ 如何編譯Linux內核
內核配置完成,輸入make命令即可開始編譯內核。如果沒有修改Makefile文件並指定ARCH和CROSS_COMPILE參數,則須在命令行中指定: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目前大多數主機都是多核處理器,為了加快編譯進度,可以開啟多線程編譯,在make的時候加上「-jN」即可,N的值為處理器核心數目的2倍。例如對於I7 4核處理器,可將N設置為8: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j8
採用多線程編譯的優點是能加快編譯進度,。具體可以參照ZLG《嵌入式Linux開發教程(下冊)》第1章。
④ CentOS 5.5下如何編譯安裝新內核
第一步:下載內核
傳送門:地址.筆者下載的是3.2.84版本
第二步:解壓編譯內核
由於我下的是.tar.xz文件,用tar命令不能直接解壓。
1.我的系統里不帶xz解壓軟體,先下載xz-5.0.3.tar.bz2文件並解壓安裝
tar -jvxf xz-5.0.3.tar.bz2 cd /opt/xz-5.0.3 #進入解壓後的文件夾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2.解壓內核
xz -d linux-3.2.84.tar.xz tar -xvf linux-3.2.84.tar3.如果是第一次編譯內核,並沒有上次殘留的文件可以跳過該步驟(最好仔細看下指令對應的功能)
make mrproper make clean 刪除大多數的編譯生成文件, 但是會保留內核的配置文件.config, 還有足夠的編譯支持來建立擴展模塊 make mrproper 刪除所有的編譯生成文件, 還有內核配置文件, 再加上各種備份文件 make distclean mrproper刪除的文件, 加上編輯備份文件和一些補丁文件。4.搭建編譯內核所需要的環境
yum -y install gcc yum install ncurses ncurses-devel yum install openssl-devel5.進入內核解壓文件夾配置內核參數
由於我是個小白不會選,為了方便,直接用make localmodconfig命令,這個命令是以本來的.config文件為基礎去選,可以參考論文:嵌入式linux系統的裁剪優化和測試技術.然後我就一直回車直到結束。然後再輸入make menuconfig命令進入圖形選擇菜單,將kenel hacking中的Sample..選項去掉(具體那一項我忘了,尷尬),退出保存。然後編輯.config文件中的“CONFIG_SYSFS_DEPRECATED”,默認該選項為not set,被注釋掉的,將其改為y,即修改為“CONFIG_SYSFS_DEPRECATED=y”,之後可能還要修改,後面再說。
6.編譯新內核
make bzImage && make moles && make moles_install7.安裝內核
8.編譯安裝可能出現的情況
應該是沒什麼問題, 不過也不排除會出現下面的情況:make:警告:檢測到時鍾錯誤。您的創建可能是不完整的。 解決辦法:find . -type f -exec touch {} ; 重新編譯下就好了。
9.處理下img中的東西(我說不清楚= =)
1)解壓initrd文件
# cp /boot/initrd-3.2.84.img /tmp # cd /tmp/ # ls initrd-2.6.30.4.img # mkdir newinitrd # cd newinitrd/ # zcat ../initrd-2.6.30.4.img | cpio -i釋放之後看到如下內容
# ls bin dev etc init lib proc sbin sys sysroot2)編輯init,刪掉其中重復的四行中的兩行 echo “Loading dm-region-hash.ko mole” insmod /lib/dm-region-hash.ko echo “Loading dm-region-hash.ko mole” insmod /lib/dm-region-hash.ko 3)重新打包initrd
# find . | cpio -c -o > ../initrd 11538 blocks # cd .. # gzip -9 < initrd > initrd.img # ls initrd-2.6.30.4.img initrd initrd.img這裡面的initrd.img就是重新打包後的文件。 4)把initrd.img復制到/boot下 命令:#cp initrd.img /boot 5)修改grub.config,在/etc文件夾下 把initrd-3.2.84.img改為initrd.img就可以了 6)reboot重啟 記得選擇自己的內核!別錯過啦!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CentOS 5.5下編譯安裝新內核的方法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⑤ ubuntu下怎麼編譯linux內核
linux下編譯軟體通擾襲用三步曲: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但是編譯內核要復雜的多,特別是定製內核,需要根據特定的硬體信息,配置.config文件。可以說.config文件是編譯linux內核是否優異的關鍵。凱裂也可以到github或者碼元上尋找有沒有類似的型號,找到盯李閉同一型號的電腦可以直接到內核源碼目錄下,然後依次執行shell命令:make
sudo make install
sudo make moles_install
sudo update-grub2 或者sudo update-grub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