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馮至傳pdf

馮至傳pdf

發布時間:2022-06-14 07:54:25

Ⅰ 在哪軟體可以看杜甫傳馮至

藏書閣好像可以 你可以去試試

Ⅱ 馮至傳是什麼

馮至傳應該是馮至的傳記。

Ⅲ 馮至《月下歡歌》內容

《馮至詩文選集》中的《我的感謝》和《馮至詩選》、《馮至選集》、《馮至全集》中的《月下歡歌》)中,「我全身的細胞都在努力工作」這一章被完全刪掉了,因而「我」「為了她」而「永久地」「努力工作」,「宇宙的萬象」都「是愛的力量」等歌詠戀愛的內容消失了;其下第三章中的「我從母親的口中學會了樸厚的方言,/又從她的口中學到了音樂般的談話」被改成了「我從母親的口裡學會了樸素的語言,/又從許多人的口裡學會了如何談話」,使這整個一章都與戀愛無關。經過這樣的改動,整首詩就不再是以愛情為中心而展開了。至於詩中出現的「她」和詩人到底是什麼關系,也就不清楚了,似乎只是「擔負著同時代的歡樂和悲哀」的「同時代的青年」而已;而且,第三章的結尾,原是「父親同母親,/請你們接受吧,/我的感謝!」,在新版本中已被改成了「我們的時代,/請你接受吧,/我的感謝!」,表現個人感情的內容全被清除,詩人和「她」之間除了是「同時代的青年」以外,又還有什麼個人感情的紐帶呢?
總之,在此詩的新版本中,已經看不到由戀愛導致的巨大的歡樂和感激,卻看到了並不是從個人遭際出發的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民族」、「祖國的語言」的深深感謝。陸耀東先生在《馮至傳》中說:「《月下歡歌》請求『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民族』、『祖國的語言』接受『我的感謝』,是愛國情的直接抒發」[3—p250]。這里顯然是就新版《月下歡歌》而言的(因為「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民族」都只見於新版)。我想,新版的《月下歡歌》除了「愛國情的直接抒發」以外,確實已看不到對愛情的無限深情的歌唱了。

Ⅳ 宋炳輝的主要著作

1,《新月與夜鶯——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
2,《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參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3,《都市子夜的呼號——茅盾與上海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網路文化與網路文學》,(學術對話錄),濟南:友誼出版社,2002年
5,《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系研究》,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6,《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肖像:賈植芳畫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7,《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參與),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8,《弱勢民族文學在中國》,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9,《追憶與冥想的誘惑》(評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10,《想像的旅程》(評論文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2009年 1,《20世紀中國文學精品》(副主編,5卷本),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2,《老舍印象》(主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3,《辜鴻銘印象》(主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4,《徐志摩作品賞析》(主編),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
5,《新編大學寫作》(副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6,《朱自清散文經典》(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7,《大學語文試驗教程》(副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8,《王蒙研究資料》(主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中國當代文論選》(副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中國現代作家傳記叢書》,第一輯先推出4卷:
丁玲(丁言昭)、端木蕻良傳(孔海立)、蕭紅傳(葛浩文)、錢鍾書傳(張文江)、《徐志摩傳》(宋炳輝),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二輯包括:《沈從文傳》(張新穎)、《張愛玲傳》(宋明煒)、《馮至傳》(張輝)、《包天笑傳》(欒梅健)、《郁達夫傳》(方忠)等。
2,《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輯包括丁爾蘇、王寧、王曉平、樂黛雲、劉象愚、孫景堯、嚴紹璗、楊乃喬、陳思和、孟華、趙毅衡、饒芃子、曹順慶、謝天振等14卷。 1,《伍爾夫日記選》(【英】維吉尼亞·伍爾夫著,翻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2,《漢語詩學: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美】奚密著,翻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 其他參與著作與參編教材:
1,《夏天的審美觸角》(陳思和主編),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2,《人類精神自畫像》(陳思和主編),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3,《文學中的妓女形象》(陳思和主編),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
4,《創造中的美》(孫正荃主編),北京: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5,《中國小說描寫詞典》(殷海國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6,《現當代詩歌名篇賞析》(合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7,《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全國自考統編教材),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
8,《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央電視大學統編教材),北京:中央電大出版社,2000年
9,《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央電視大學統編教材),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10,《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自考題典》(自學考試教參),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
11,《新時期文學概說1978—2000》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師培訓教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12,《談話的歲月》(陳思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13,《中外比較文學名著導讀》(樂黛雲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1, 《兩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張承志為例》,文學評論家,1986年第1期
2, 《文化的命運和人的命運:論王蒙〈活動變人形〉》,上海文論1987年第1期
3, 《寬容背後的激情——論王蒙創作的自我超越》,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2期
4, 《柳青現象的啟示——重評〈創業史〉》,上海文論 1988年第2期
5, 《李平易小說漫評》,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2期
6, 《追憶與緬想的誘惑——評魏志遠的小說》,萌芽雜志1994年第1期
7, 《50—70年代蘇聯文學在中國的譯介》,中國比較文學1994年第2期
8, 《民間的意義及其限制:兼論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年第1期。
9, 《面對苦難的現身說法:論張煒三部長篇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5期。
10,《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大雪小說閱讀札記》,當代小說 1995年第11期。
11,《作為無政府主義者的巴金》,書城 1995年第6期。
12,《<紅日>與中國當代戰爭小說》,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13,《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學中的錯位現象辨析》,中國比較文學 1999年第3期。
14,《在邊緣凝視:殷惠芬小說評論》收《上海五十年文學批評叢書·作家論卷》華東師大1999年11月
15,《新中國的穆旦:翻譯與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2期
16,《曾經滄海後的超越:穆旦的晚年詩作》,文學報2000年2月24日3版
17,《懷舊的姿態與悖論》,文學報,2000年6月1日,收《網路時評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18,《20世紀中外文學關系研究與比較文學學術空間的拓展》,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4期
19,《網路給文學帶來什麼》,文匯報2000年12月9日。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
收《網路時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0,《反思歷史,探索新路:陳思和教授對比較文學研究的探索與思考》
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21,《網路文學是一把雙刃劍》,收上海作協編論文集《世紀末的中國文壇》華東師大版2001年5月。
22,《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2期
23,《文學媒體的轉換與中國當代文學的轉型》,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3期
24,《在中國意識的闡釋中揭示世界性因素》,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3期
25,《論網路時代的比較文學》,中國比較文學 2002年第4期
26,《與作家陳村對談網路文學》,作家 2002年第10期
27,《論翻譯文學的雙重主體》,比較文化與比較文論2002年第2輯
28,《徐志摩日記的發現及其價值》,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4月26日。
29,《比亞斯萊的兩副中國面孔》,譯文2002年第5期。社會科學報2002年9月16日轉載。
30,《對話:網路的超文本、交互性與人性》(與嚴鋒合作),南方文壇2002年第1期。
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現當代文學文摘》摘轉
31,《時代文化壓力與文體規范的變異——關於「潛在寫作」文體特點的一種探討》,
天津師大學報2003年第2期
32,《文化的邊界到底有多寬:跨語際研究的啟示》,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第四期
33,《米蘭·昆德拉的中國之行》,譯文 2003 年第5期
34,《對話:網路時代的批評與學術》(與郜元寶等合作),上海文學 2003年第1期
35,《世界語與弱小民族文學的中譯》,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1期。
36,《論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語運動》,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37,《漢語資源的發掘與現代翻譯文學》,華僑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38,《關於西方的中國形象的對話》(與周寧合作),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2期
39,《變奏與致意:在創造中延續和展開的文學經典——論昆德拉對狄德羅的戲仿》
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1期
40,《一份雜志,一個學科:<中國比較文學>雜志20年回顧》,中國比較文學2005第3期
41,《開在故鄉的不知名花朵——泰戈爾與上海》,文匯報,2006年5/25日。
42,《理論的生成語境、跨文化輻射和本土問題意識》,中國比較文學2006/4期。
43,《還原具體歷史情境,拓展社團研究空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第6期。
44,《開放的經典教育與新世紀文學》,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45,弱勢民族文學的影響接受與中國文學的主體建立,當代作家評論07/3期
[韓國]中國現代文學第40號07/3
46,王安憶的世界文學視野及其文學觀念,當代作家評論07/3期
47,跨文化時代比較文學的挑戰和機遇,文匯讀書周報07/2/21
48,《聖天門口》的史詩品格及其倫理反思,文藝爭鳴07/3期
49,20世紀下半期弱勢民族文學在中國的譯介,中國比較文學07/3期
50,季進的才情與學術個性,當代作家評論07/4期
51,四分之一世紀的榮耀:馬爾克斯在中國,譯文07/4期
55,《紅日》論,文藝爭鳴07/10期
56,做老師的兩種境界:讀庄札記,文匯報07/9/10
57,還原具體歷史情境,拓展社團研究空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07/3期
58,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經典——在上海大學文學院的講演,收入《詩與思》,上海:學林出版社07/1
59,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第1卷第2輯,高等教育出版社07/3
60,民族意識與世界意識的糾纏——從對泰戈爾接受看中國現代文學思潮, 復旦大學學報2008第1期.
61,試論跨文化的文學經典,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62,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關於譯介學的對話(合作),渤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63,歷史紛應多視角 背景廣宜放眼量,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08年第6期
64,立場、方法與途徑——關於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幾點思考,跨文化對話,2008第4期
65,所有的一切,都從寫實開始:評陳占敏的長篇小說《金童話》,文藝爭鳴2008第11期
66,斯人已去 精神長存——賈植芳先生對比較文學的貢獻, 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第2期
67,把神韻化進形式,讓形式表現神韻——徐志摩的文學翻譯,東方翻譯2009年第1期
68,30年來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綜述,重慶大學學報(社哲版)2009年第1期
69,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主體立場及方法芻議,跨文化對話2009年第26輯
70,從穆旦到查良錚: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東方翻譯2010年第4期
71,韓少功的翻譯與我們的昆德拉,東方翻譯2009年第2期(12月)
72,中國作家與裴多菲的格言詩,東方翻譯2010年第1期
73,作為翻譯家的賈植芳,東方翻譯2010年第2期
74, 王蒙的翻譯活動及其語言才華,東方翻譯2010年第3期
75,東歐的意義及其東歐文學在中國的影響與接受,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第4期
76、周立波的翻譯及其外國文學視野,東方翻譯,2010第5期
77、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多語作家葉君健的翻譯與文學活動,東方翻譯,2010第6期
78、 The Reception of East 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 Kluwer Online & Springger,2011

Ⅳ 中國現代詩歌賞析 葉櫓著 的TXT誰有啊

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中國現代詩歌主要指新體詩。其特點是用白話語言寫作,表現科學、民主的新的時代內容,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
新體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最初試驗並倡導新詩的雜志是《新青年》,繼之《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等刊物也發表新詩。其倡導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劉大白等。胡適的詩集《嘗試集》等曾發生過較大影響。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學徒苦》,劉大白的《賣布謠》等作品,注意向民間歌謠學習,平易質朴。代表新詩創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創造社的郭沫若。他於1921年8月出版詩集《女神》,所收詩作大部分寫於1919-1920年間,正是五四高潮時期。這些作品反映了五四的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並成功地創造和運用新詩的主要形式自由體,成為白話詩真正取代文言舊詩的標志,為新詩的發展,也為現代文學的浪漫主義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以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寫詩的,還有創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和後來組織太陽社的蔣光慈,沉鍾社的馮至等,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進步青年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瞿秋白、蔣光慈等還寫了一些政治抒情詩。
20年代,在自由體詩發展的同時,新詩也在探索著創造各種表現形式,出現了建立新格律詩的主張和象徵派的詩歌創作。新月派的主要成員聞一多、徐志摩等,立志要為新詩創格,並認為詩歌應有音樂之美,美術之美,建築之美。他們的主張雖有唯美的傾向,但使新詩在藝術技巧上得到了豐富和提高。聞一多的詩集《紅燭》、《死水》,徐志摩的詩集《志摩的詩》,是他們貫徹自己藝術主張的力作。李金發則深受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把象徵派的詩歌表現方法引入新詩,他的詩集《微雨》、《為幸福而歌》等,形象新奇,色彩朦朧,語言艱澀,充滿感傷情調。後期創造社詩人穆木天、馮乃超等,詩風與李金發相近。同樣受到法國象徵派影響的詩人戴望舒,因發表《雨巷》一詩而詩名大震。
30年代,左聯開展了新詩歌運動,強調詩歌大眾化和為革命斗爭服務,出現了革命詩歌蓬勃發展的局面。馮乃超、蔣光慈、錢杏邨、胡也頻、洪靈菲、殷夫、蒲風等作家,熱情謳歌無產者及其斗爭,他們的詩篇洋溢著充沛的激情和昂揚的戰斗精神。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詩集《烙印》,田間1937年寫了著名的《給戰斗者》,艾青在獄中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批作家的出現,是中國新詩成熟的重要體現。他們的詩有著深沉的時代內容和鮮明的藝術個性,為中國新詩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配合民族革命斗爭的需要,鼓動性很強的街頭詩、傳單詩應運而生。何其芳、卞之琳、柯仲平、袁水拍、光未然等人的詩作,顯示了抗戰詩歌的嚴峻、力度與真誠。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解放區,出現了民間和民族的長篇敘事詩的創作高潮,代表作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田間的《趕車傳》(第一部)、阮章競的《圈套》、張志民的《死不著》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詩歌創作致力於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反映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感情。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逐步走向多樣化,詩歌藝術走上了更加寬廣的發展道路。

Ⅵ 《秋風懷故人——悼馮至》全文

秋風懷故人
悼馮至

車子直向八寶山駛去。我坐在車里,心裡說:「君培!這是我最後一次看你了!」——時在一九九三年三月二日下午。這是參加馮至逝世後的告別禮。
車的速似乎緩了下來,一拐彎,停了。這前面便是八寶山。見人已到了很多。我在客簿上題了名,取一朵白紙花佩在胸左,隨長隊緩緩走進禮堂。堂中花圈布滿。軀體躺在不甚高的床上,覆以鮮明的國旗。面色幾如生時一樣紅潤,頭發頗長,頭部微微偏向右方,仍似生前一樣安詳,和藹。我隨大眾在一邊作了三鞠躬,向前走,轉過到左方,見到親屬站在一旁,我便依外國習慣合掌致敬,未嘗一一握手,從容走出禮堂了。於是將白花從襟上摘下,置於原處一大筐中。遇了好幾位熟識,皆只點點頭,沒有說話。忍住了眼淚,其實也說不出話。時友人有將一束稿件托我看的,接過了插在袋裡,也無話。
這彷彿是舊習俗,凡吊喪,主人不哭,客人是不應當哭的。哭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古禮是「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即是大致過了一年多,墓上的草出現陳根,便應停止哀傷了。馮至是我的老朋友,我們的交誼始於一九三一年,算來已有六十多年了。中間或離或合,最後一期是自一九七九年以後,我一直在北京,便時常相見。逝去了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慟哭,只默默在深靜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
時流迅速,「小祥」又過了。有朋友多次催促我寫點文字紀念他。但多次將心思稍稍集中,提起筆,想了想,不免黯然神傷,又將筆擱下了。事實上,他深明中國舊社會和新環境,年齡比我大幾歲,而我多年生活在國外,與現代社會頗覺隔膜了。多事只合請問他。曾有頗關時代的文字,初稿便請他看過,他不憚煩將我的文字細加推敲,指出必要修改之處。年來又有些疑義,想到倘和他一商量,必然妥善;但他逝去了。
這期間,我見到新出的兩本書:一,《馮至傳》,周棉撰(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二,《我與馮至》,即其夫人姚可<SPS=0300>教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入乎《名人之侶回憶叢書》之列,一九九四)。這兩本書內容充實,皆是可資為根據之書。前者之文字或者可減少一些,似乎還應編入一《著述總目》。後出則如我所知,皆系「實錄」,然文采高華,無溢美,無愧辭。所記之地多我所曾到,所記教授多是我亦曾聽其講課的,雖事過六十多年,因敘述生動,遂感到親切。可惜此回憶錄是自一九二八年寫到一九六五年止。最後這二十幾年還未曾寫。誠希望後來這部敘述能夠完成。夫人年高,身邊有兩位同其賢明亦復文采翩翩的女公子,可以口授,記錄下來便是好文章。不得已,我還可以任校對之役,正如往年一樣,幾大部稿件詳細看過。
有了這兩本書,馮至的學術與事功,大致讀者已可明了,不必友人更加辭費了。雖然,仍有些事及其前因後果,亦較有關系的,如我所知,我以為毋妨發表,或者尚有助於今後對此詩人及其創作之較明確的了解。
於此,當記起五四運動時期,詩人十五、六歲,其新體詩寫作,始於此時,一隨新文化運動同發展。其在北京大學本科入德文系,則在十九歲(一九二三)。其時《新青年》和《新教育》兩雜志風靡全國,魯迅之寫小說也盛於此時。求新學自然當學外國語,一般只是英語和法語,先於此期是日語,後於此期方是德語。凡深造的機會,是往其所學習的語文之國。時潮時變,學法語的往法國留學,一時「勤工儉學」運動風靡南北,但後下多歸失敗。學英語的,企慕考清華大學借庚款留美,後下可算成功。學日語的,其源更早,多自費,一水之隔,往來方便,聞前在辛亥革命時期,已有一千三百多人。——詩人處於北方,是各派新潮的源頭,有所抉擇。其時風氣已微偏向北歐了,魯迅兄弟已致力於提倡北歐文學。詩人自然受到影響。其時留學德國還沒有官費,或未嘗有此遠圖。其所以獨選修德文,乃是步其令叔馮文潛先生的後塵。馮文潛早年是留學德國的,後來是南開大學的名教授。正如蔣復璁之往德國學圖書館學,是其令叔蔣百里先生的指引,蔣百里是軍事學家,早年成其學於德國的。
於此,往事又當稍回溯:周氏兄弟之提倡北歐文學,盡人皆知是間接取自日本。第一次歐戰時北洋政府還鬧過「對德宣戰」的問題。魯迅譏笑過「公理戰勝」的牌坊。大致第一次歐戰德國失敗,在中國還有人不忘其科技,工業,醫學,以及軍事之高明,知道其戰爭無甚「公理」可說。第二次歐戰就不然了。知識分子皆不同情於德國納粹黨之所為,除了羅家倫趕忙促編譯館翻譯出《我的奮斗》,在***中又成立了「藍衣社」,模擬法西斯蒂之所為。這時乃遭魯迅的呵斥了。但日耳曼這民族的科、技、工、醫等,原有其卓立於世界之優點,在中國從初頗享盛譽,一時也難有取代。而留學德國的,從初也是在這些學術范圍之內。人數亦復不多。
論此少數學工、醫、科、技等人物,學成後歸國又有其主觀條件的限制,即皆屬專業,未曾如留學他國者人多,專業人才而外,猶多通才。那麼,學軍事的,回國入軍隊;學醫學的,入醫院或單獨掛牌行醫;學科學的,入實驗室;學工技的,入工廠;如此之類,各有其活動范圍。較少為普通人所知,不能如學社會科學的人士,以廣大社會為其工場,以書籍筆墨紙張為工具,其學較易普及一般民眾;尤以入教育界者,可以造就許多後起人士,因此聲光較為輝赫。如魯迅之棄去醫學而從事文學,正是看明了這一點。
這無形之間,應當成為德國留學的一派了,誠然,但如一盤散沙,沒有組織,不能成其為一派,因為人數少,活動范圍小,各自奔前程,聞有「留德同學會」,卻不聞其有何工作。或者終因人數太少,後來又擴大為「德、奧、瑞同學會」,也寥寥無幾人,亦不聞有何工作。在抗戰時又合並為「歐美同學會」,在昆明還掛了一招牌,也不聞做了什麼事。亦未嘗聞開過什麼會,發出過什麼通報。
雖然,沒有團結,沒有組織,仍不能否定這事實:確有一班曾往德國受過高等教育,有過深造的人,散在各界。沒有成派,但總有些立身處世之節度,待人接物之作風,或正或反,有形或無形,是受了德國文教之薰陶,亦原本於我國固有的教育,彼此同似,隱約成了一流。這里無庸分判曰清流或濁流,總之是社會上的某一流人物,或可稱為中堅分子。其風格一向是崇朴實,不尚華靡;行直道,不尚乖巧;守忠誠,沒有變詐;通物理,亦近人情。考其緣由,是中國和德國的美德傳統,異地同符。以質地論,多如渾金璞玉,亦無用於炫耀輝煌。其弊則有不免流於平凡或鄙俗,但鄙俗未嘗貽害。當然,人生不齊,也有少數不肖分子雜出其間,在教育界打著「蔡先生」(孑民)的旗幟,縱橫捭闔,後來多作了大官。其官運固然亨通,但在南方多詆為「學閥」。則可算「異人」了,於古當屬縱橫家者流。但究竟其中還沒有出漢奸或「財閥」,不妨稍作平恕之論。至若這一流中堅人物,仍當屬古之儒家,還有點近於「逸民」,未嘗作官,終其身為學者,亦非全然默默無聞,似乎皆能守其專長,深造自得,亦復樂天知命。計自抗日戰爭時止,可推宗白華,陳寅恪,馮文潛,張貴永,趙伯昂……諸學者。此外還有短期往德國「取經」的,如成仿吾,朱自清,賀麟,李石岑……諸人物,尚不在此列。
能保持本國傳統美德,又能挹取德國文教之菁華,治學深固,成就大,事功圓滿者,本世紀中,馮至算得一個。於此推其當入儒家者流者,還有一義,因其言行中,絕無任何佛教,道教,或耶教,或道學家的點染。畢生誨人不倦,直到門牆桃李滿天下,一貫是傳統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復增上。凡人稍與接觸,即感覺其學養深純,溫和,誠篤。這些風度在其他學者可見,但馮至不單是學者亦是詩人。聞其新詩創作,中間靈氣迴旋,甚為時人所愛讀。其詩好,由於性情真。詩人是性情中人,其於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見。從來沒有機械之事。
觀其平生的文學創作,實很豐富了。其「主要著譯目錄」,不見於周棉所撰之《傳》,而見於《馮至學術精華錄》,收入鮑霽所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名家自選學術精華叢書》為第二種(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八)。這書他曾贈我一本,不知為何他說自己對這本書頗不滿意。或者是謙虛之辭。稍前則有《馮至選集》,分二卷,第一卷包括詩,夢幻劇,歷史故事;第二卷收錄散文,雜文,文藝雜論,凡五輯。(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五)——這兩種皆可供讀者賞析。至若我個人所特別欣賞的,多在他的短篇和中篇散文。敘事抒情,多明漪芊綿,沉著閑雅,與古文章家歐陽修為近。讀之使人感發,往往惻然有隱。在其去世前半年還寫了幾篇回憶錄,發表於上海《文匯報》之《讀書周報》,這些,或者還有其他散文,為上述兩種所未能收,將來希望能有結集出版。——又還有一《馮至生平著作一覽表》,見於其親自題簽的《十四行集》德文翻譯華文對照本,是一九八三年他在北京德國使館受勛時分贈。似乎在國內流行不廣,不知為什麼他對這本書的譯文又不滿意,這是他親自向我說的。我也檢校過其譯文,覺得沒有什麼大差距,仍可算正確譯本。嚴格言之,任何詩皆是不能用另一種文字或文體傳達的,其不滿也無足怪。當然,原作之所訴與者本非西人,但他的作品時表一種廣大的世界觀,訴與者是大眾或可說全人類,他自己一向明顯有此自覺,因為尋常所治之學,屬於西方,未曾嚴格存東洋西洋界畫的成見。
推原言之,這仍是儒家精神,總有「放諸四海而皆準」之意。這便非一般雕章琢句的舊詩人可比了。惜乎其在舊體詩的寫作比較少,其研究卻又很深。寫作少,自然機杼欠熟,許多情意未能表達出來,感到聲韻格律等的桎梏;以同時代的一位舊體詩人如沈尹默相比,未能有其名篇佳句在青年中傳誦一時。或者在沈尹默的作品中,世界觀的表現又較少了。
馮至對於舊詩的研究深,則可見於其所著《杜甫傳》。《杜甫傳》是一本近代不可多得的書。看來至少費時三年,取材廣博,而力求出之簡潔,引錄不多,已將杜詩之菁華及其時代社會背景完全攝入了。這作風是取法西儒,如他的老師宮多爾夫之寫歌德。但馮著之本旨,亦有在於揭出唐代社會的真實面,如杜甫所寫,即所以映現在當時***治下人民的犧牲痛苦為何如。——正如陳援庵先生撰《清初僧諍記》,乃有感於當時***中人明爭暗鬥而為;是同一動機。——其處理材料,是合乎科學的。沒有什麼「想當然耳」之事。如郭沫若之寫杜甫之死,乃由於食腐牛肉中毒雲雲,竟是臆斷了。可以說,郭著《李白與杜甫》一書,主旨另有所在,性質完全不同,不並論。

Ⅶ 《杜甫傳》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杜甫傳》(馮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 1g8c

書名:杜甫傳

作者:馮至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6

頁數:236

內容簡介:

馮至是繼聞一多之後的又一位致力於杜甫研究、致力於向文學界和全社會傳揚杜甫精神的著名詩人。《杜甫傳》於1952年11月初版後,引起廣泛的影響。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訂版,附錄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說。本次重印,補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材料,包括馮至撰寫《杜甫傳》時所作的筆記、所繪的圖表等材料,馮至參加紀念杜甫活動的照片,一些著名學者有關《杜甫傳》的信箋,夏承燾《讀<愛國詩人杜甫傳>》書評一篇等。本次圖文版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於感受杜甫、理解馮至與《杜甫傳》都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字君培。詩人,翻譯家,教授。直隸涿州(今屬河北)人。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被魯迅稱贊為「中國*秀的抒情詩人」。《杜甫傳》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經驗、創作體會和研究心得於一爐的著作,也由此馮至成為繼聞一多之後的又一位致力於杜甫研究、致力於向文學界和全社會傳揚杜甫精神的著名詩人。他是中國文學研究家,其治學嚴謹認真,與其詩歌風格一樣,抒情而不恣情,凝練而不怪異,《杜甫傳》即此一特點的具體體現。

該書於1952年11月初版後,引起廣泛的影響。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訂版,附錄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說。本次重印,補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材料,包括馮至撰寫《杜甫傳》時所作的筆記、所繪的圖表等材料,馮至參加紀念杜甫活動的照片,一些著名學者有關《杜甫傳》的信箋,夏承燾《讀(愛國詩人杜甫傳)》書評一篇等。本次圖文版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於感受杜甫、理解馮至與《杜甫傳》都有很大的幫助。

Ⅷ 《杜甫傳》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杜甫傳》(馮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g5x8

書名:杜甫傳

作者:馮至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5

頁數:250

內容簡介:

杜甫是眾人皆知的大詩人,他的一生可謂歷盡坎坷。盡管生活困苦,但無論走到哪裡,身處何種境地,他都以一顆赤誠的心關切時政民瘼,發為感人肺腑的詩篇。他被人們尊稱為「詩聖」。馮至是當代著名的詩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以「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的切身感受,在杜詩中找到了知己般的共鳴。於是,他以杜詩為根據,「用一個現代人的虔誠的心與虔誠的手描繪出一個唐代的杜甫」, 繹杜甫的人生和詩心,表彰「詩聖」的人格精神與藝術魅力,同時也藉以排遣自己家國之愛無處安放的苦悶。這是一部心與心交談的詩人傳記。

作者簡介: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字君培,直隸涿州(今河北涿州)人。馮至先生是一位兼跨古今中外三大領域的作家、學者。在古典文學方面,他撰述的《杜甫傳》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這是當代杜甫研究繞不過去的必讀書。在現代文學領域,他是現代文學「沉鍾」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新詩創作方面,他有卓越的成就,代表性的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他也因此曾被魯迅稱贊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翻譯家,把海涅、里爾克、歌德等人的文學名著介紹到中國,為中德文學的交流與溝通做出過傑出的貢獻,他也因此瑞典、聯邦德國、奧地利等國聘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或通訊院士,獲得過德國「大十字勛章」等多項獎項。

閱讀全文

與馮至傳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mfc編程實現dda演算法 瀏覽:39
linux命令打開應用 瀏覽:146
改造後的程序員 瀏覽:270
數控編程變數 瀏覽:783
江門哪裡有plc編程系統 瀏覽:376
安卓手機如何下載外服b站 瀏覽:700
pythonetree庫 瀏覽:759
數據插值演算法 瀏覽:723
澳大利亞加密貨幣逃稅 瀏覽:482
pdf文檔如何壓縮 瀏覽:329
java單例模式線程安全 瀏覽:646
特種pdf 瀏覽:160
加油什麼app劃算 瀏覽:715
開服要什麼樣的伺服器 瀏覽:33
pdf文件太大怎麼壓縮 瀏覽:29
UK開票顯示文件夾不存在 瀏覽:668
無錫江蘇大容量伺服器公司雲主機 瀏覽:503
pdf朱紹侯 瀏覽:227
編程貓演算法求和 瀏覽:556
品茗監測不到加密鎖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