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圖經本草》是哪方面的著作
蘇頌編纂的《圖經本草》是一部圖譜性本草學著作。全書21卷,在657種葯名下,附本草圖933幅。對葯用植物形態一般按苗、莖、葉、花、果、實、根順序描述,對花萼、子房、果實、種子形態描述相當精細。對植物生長發育的描述也極為詳實。
Ⅱ 北宋蘇頌《圖經本草》指的是什麼
北宋蘇頌《圖經本草》指的是古代中葯學著作。《圖經本草》簡稱《圖經》,又名《圖經本草》是 一本草葯圖,成書於1061年,共 20卷。記載了300多種葯用植物和70多種葯用動物或其副產品,收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葯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
《本草圖經》記載內容: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葯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葯書。書中繼承了祖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葯學遺產,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制了大量的葯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
准確地記載了各種葯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制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准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
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只能散見於後代諸家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借鑒,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Ⅲ 《圖經本草》是怎麼產生的
我國動植物圖譜淵源久遠,郭璞早在東晉為《爾雅》作注時,就曾為《爾雅》中的動植物配過插圖。他的配圖已佚,今傳的《爾雅音圖》中的圖是後人繪的。對後代影響較大的是唐宋的本草圖。前已述及,唐代在編《新修本草》時,同時編撰了葯圖和圖經。在五代時,後蜀編寫的《蜀本草》是根據《新修本草》改編的,也有圖和相應的說明。它的圖經在經過戰亂至宋時已不復可見,但文字說明(即《蜀本圖經》)還是得到一定的保存。它對後世生物形態學的發展有重要的開導功績。宋代的《圖經本草》是在唐代編本草圖和圖經故事的啟發下產生的。將圖和文字說明合在一起,是本草學圖譜的經典性著作,對葯物形態、習性等的描述規范化有重要的貢獻。它的主要內容在《證類本草》中得以流傳。以後的許多本草著作和類書中的有關生物圖和說明,都引用或借鑒這部著作,對後來生物圖譜影響極大。
Ⅳ 《圖經本草》中記載了什麼
蘇頌(1021~1101)在《圖經本草》中說:「出南海,今嶺南近海州郡皆有之。」「體質石也。」寇宗奭說:「石蟹直是今之生蟹,無異處,但有泥與粗石相著。」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識》中引顧珍《海槎錄》說:「崖州榆林港土膩最寒,蟹入不能動,久之則成石蟹矣。」記載清楚,解釋則不盡令人滿意。
Ⅳ 《圖經本草》寫的是什麼內容
李時珍詳細地閱讀過大量本草文獻,並親自對許多葯物作過細致觀察,因此他對葯用動、植物形態描述方面通常比前人的詳盡。這在指導人們尋找葯物和鑒別葯物有很突出的價值。如蛇床子,在《神農本草經》中沒有形態描述;《名醫別錄》只記載了別名、產地;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的描述是:「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花葉正似蘼蕪」;《蜀本圖經》(後蜀時《新修本草》圖經部分的修改本)的描述是:「似小葉芎,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生下濕地……出揚州、襄州者良」;《圖經本草》是:「蛇床子,生臨淄川穀及野,今處處有之,而揚州襄州者勝。三月生苗,高三二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救荒本草》是:「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生臨淄川穀田野,今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青碎,作叢似蒿枝,葉似黃蒿,又似小葉蘼蕪,又似藁本葉,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開白花如傘蓋狀,結子半黍大,黃褐色」。《本草綱目》在羅列了上述除《救荒本草》外的有關文字後,接著說,「其花如碎米攢簇,其子兩片合成,似蒔蘿子而細,亦有細棱。」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本草著作對植物形態的認識逐漸從表及里,從粗到細。《救荒本草》的描述對《圖經本草》而言,在花的描寫方面更富於概括性,對種子的描述也准確一些。但到了李時珍的筆下,種子的描述就更加細微了。當然,李時珍的描述可能借鑒了《救荒本草》書中對茴香種子的描述。總體而言,《本草綱目》在形態描述方面在前人基礎上有一定發展,反映了人們對植物和動物的認識的進步。
Ⅵ 《本草圖經》內容簡介
簡介
《本草圖經》 書名。簡稱《咽經》。宋·蘇頌(1020年-1101年)等編撰。又名《圖經本草》,共 20卷。目錄1卷。
圖成於1061年.本書收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葯固,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葯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祐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Ⅶ 《圖經本草》對葯物的說明包括什麼
《圖經本草》成書於1061年。原書20卷,目錄1卷。原書已佚,見於《證類本草》引用的640餘種葯物中有植物葯500種左右,動物葯近100種。對葯物的說明包括葯物源流史、別名、形狀、鑒別、生長規律、功用等。收羅廣泛、內容詳盡。這部書的顯著特點是有大量的葯物圖,並結合圖對葯物進行解說,在生物形態學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Ⅷ 《圖經本草》的內容是什麼
《圖經本草》作者是天文學、機械製造及本草學家蘇頌,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這部書的顯著特點是有大量的葯物圖,並結合圖對葯物進行解說,在生物形態學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圖經本草》對生物的描述文字生動,考證詳明,總的說比前人更富於啟發,辨異性更高明、更准確,有很大的進步。在描述植物方面,書中舉的類比植物一般都注意到形態相似,還時常用寸、尺、丈等衡量單位勾勒出植物的高低,給人以形象的概念。
對植物葉的葉緣、葉脈、葉的節律性開合,莖的形態,各種花的花冠和花序的形狀,果實的形狀等,大多有較詳細的描述。所用的果實術語如房、罌子、莢、斗在古代植物學發展史上也很有影響。
《圖經本草》一書還注意記述各種葯用植物由於產地不同或野生和家種的差異,有效成分也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人們對植物與環境關系的某種認識。並表明當時葯用植物的栽培已相當普遍,同時具有一定的水平。
在對葯用動物的描述方面,《圖經本草》中一些出色的記述反映了當時的水平。書中對動物的描述包括動物分布區域、生態習性、形態特徵、行為特點和繁殖情況等,記述全面。
《圖經本草》在傳統生物學上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作者在考察、描述葯用動植物時,不僅借鑒了歷代有名的本草著作,而且還參考了有關生物記述、注釋的作品。
應該說蘇頌的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充實和發展,也可以說是蘇頌對前人有關葯用生物學工作的初步總結。它對後來生物學和醫葯學的發展都有很深的影響。
宋代葯物學家寇宗奭編著的《本草衍義》,在生物觀察、糾正前人的不實之詞方面顯示了較高水平。
在動物方面,寇宗奭通過實地觀察,證實前人所謂有三足蝦蛛和鸕鶿繁殖時「口吐其雛」的說法都屬無稽之談。
在植物方面,寇宗奭能抓住植物的一些具體特徵去辨別。如用莖
和葉脈之間的不同,區分蘭和澤蘭。對寄生植物如菟絲子和桑寄生根的生長方式有出色的觀察。對植物生長、發育、生殖、分布現象都加以關注和探索。
他注意到百合的珠芽,指出這種「子」不生長在花中,對這種不花而「實」的現象表示困惑。寇宗奭還仔細地比較了植物須根與塊根的形態差別。他曾通過簡單的解剖實驗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觀察到今天稱之為無限花序的一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