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經典的宋詞賞析有什麼
最經典的宋詞賞析如下:
1、李清照《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簡析:作者晚年傷今追昔之作。此詞以對比手法,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藉以抒發自己的故國之思,並含蓄地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滿。
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
全詞用語極為平易,化俗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於言表,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稱詞壇大手筆。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2、張炎:《解連環》
楚江空晚,恨離群萬里,恍然驚散。
自顧影、卻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
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漫長門夜悄,錦箏彈怨。
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
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
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簡析:通觀全篇,狀物言情極盡精巧而不著雕飾痕跡,詞人遣詞煉意、體物抒情的精湛造詣淋漓盡現。全詞多處用典,堪稱詠雁佳句。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曰:「玉田《高陽台》,凄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與碧山如出一手,樂笑翁集中亦不多見。」
張炎詞善於詠物。從詠物詞的整個方法、風格和寄意來說,這首詠孤雁的《解連環》更有代表性。詞人刻畫孤雁的形象妙肖傳神,在詠物的方法上,緊扣一「孤」字展開描寫,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將詠物與抒情合而為一,通過對孤雁的描繪,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感盡蘊含在對孤雁這一形象的描繪中。
元代孔齊(孔行素)《至正直記》:「張炎嘗賦孤雁詞,有雲『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人皆稱之曰張孤雁。」
Ⅱ 《宋詞賞析大家小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宋詞賞析》(沈祖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Eltwc31wVSn66OhobBfmeA
提取碼:ntw4
書名:宋詞賞析
作者:沈祖棻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01
頁數:272
內容簡介:
沈祖棻先生的《宋詞賞析》一書出版於1980年,當時我是用六角四分錢買到的。書中《北宋名家詞淺釋》部分是我最愛讀的,據程千帆先生撰寫的「後記」說:它「是一部沒有寫完的講課筆記」。當初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們提出:「宋詞不大好懂,特別是婉婚派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同樣,古代詞論家對於這些詞的批評也不大好懂。」於是,沈行生便根據他們的需求開了課,側重於講解婉約派詞人詞作的藝術技巧和一些詞論。
作者簡介:
沈祖棻,浙江海鹽人,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193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歷主金陵大學、華西大學、江蘇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學院、武漢大學講席。1977年死於車禍。主要著作有《微波辭》、《涉江詩詞集》、《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詩今選》、《沈祖棻創作選集》等,並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Ⅲ 《唐詩宋詞鑒賞詞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唐詩宋詞鑒賞詞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1JvHpNMF1Qd9v2ioL_HR6w
?pwd=6zqd 提取碼:6zqd
簡介:唐詩宋詞,並列對舉,各極其美,各臻其盛,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國學典藏書系:唐詩宋詞鑒賞詞典(青花典藏)》正是我們在學習、借鑒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博採眾長,精選而成。書中「鑒賞」文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助於讀友掌握原詩(詞)的美學內涵,陶冶性情。

Ⅳ 宋詞以及賞析
宋
柳永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Ⅳ 求大家小書宋詞賞析中《念奴嬌赤壁懷古》一篇全文
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語文版電子書pdf格式截圖 念奴嬌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發。
羽扇綸(guān)巾,談笑間,檣櫓(qiáng lǔ)(蘇教版為「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fà)。
人生如夢,一樽還(huán)酹(lèi)江月。
⑴大江:指今天的長江。
人教版語文必修四《念奴嬌 赤壁懷古》
⑵淘:沖洗,沖刷。
⑶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⑷周郎: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⑸雪:比喻浪花。
⑹遙想:形容想得很遠; 回憶。
⑺公瑾: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周瑜,字公瑾。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權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抗曹,在赤壁大敗曹軍,史稱「赤壁之戰」,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
小喬:喬公的小女兒,名喬婉,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同樣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
⑻英發:英俊勃發。
⑼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
望採納
Ⅵ 宋詞的賞析
後人將宋詞分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蘇軾和辛棄疾)和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晏殊和李清照)。這里選取晏殊的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來賞析,原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上闕通過對新舊事物的對比,表達了詞人對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的悵惘;下闕寫時光流逝仍會有美好事物再現,惋惜之餘獨自沉思的詞人情狀。詞中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對仗工整,蘊含哲理,一向為詞評家贊賞。「小園香徑獨徘徊」中「小園香徑」足見春光明媚,這樣美好的春日裡,「獨」字完善了詞人深思低吟的惋惜、欣慰之情,感嘆春光短暫,物是人非的自然規律。
Ⅶ 宋詞賞析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簡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像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念奴嬌①·赤壁懷古②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④。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⑤。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⑥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又作「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破
Ⅷ 最經典50宋詞賞析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這首悼亡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達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揉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的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寫這首詞時,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蒼老,這時思念起自己甘苦與共的結發夫妻很自然的。
當年作者十九歲就同郡的王弗結婚後離開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誰料十年後王弗亡故,葬於家鄉四川的祖瑩。生者與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
有了這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生死相約陰陽隔絕,卻不能忘懷。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他表達出人們進入中年後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
更能顯示出生死不渝的愛情。後面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承接著前面的生死兩茫茫,更顯得凄苦哀涼與無奈。好像讓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個孤墳,和秋風瑟瑟烏啼滿天的凄涼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想這即便是再見到自己的先妻,象他這樣的老態龍鍾,落魄失意妻子也不會認出自己來5的。話鋒轉到作者幽幽的夢中,在故鄉鄉的家中,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
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的。相互面對卻不知道要說什麼,只有任憑淚水傾盈。最後一段「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是對現實的一種感嘆,只有著明月夜和短松岡是真實存在的,是年年歲歲的哀思與憑吊。
2、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干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析: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衡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
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網路,回頭葛見(墓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這也說明了《元夕》詞「函蓋萬有」的特點。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而這當然是辛棄疾所未曾料到的。
況周頤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說辛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確為有見地之語。這首《青玉案元夕》,讀了之後就能使人神馳遐想,並從中領悟出深奧的哲理來,正說明了辛詞內容之豐厚和辛棄疾寫詞功力之精深。

3、一剪梅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籃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情懷的節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作者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徵的「紅藕香殘」來表達。
同時,秋涼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是極為常見的,這說明了其審美上的對象特徵和心理意緒上的對應同構關系。作者巧妙地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對主體心理意緒的掩蔽,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
既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間的相互契合。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特徵,其後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日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
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雲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終顯其表層意象。作者眺望秋際雲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於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實景,雁陣歸然,長空噴唉;
也是寄興之景,所謂鴻雁傳書,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徵意義。當這這種翹首引懷,待書於景的意識,6最終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其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子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無需為伴的去回味、咀嚼、體驗、領略。上闕煞尾處,忽見「月滿西樓」這一景象描述。
這一收筆,絕極妙極。不但呼應了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且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上的立體環境體;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作者亦身在其中,獨處一角,可謂身入詞境。
這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空間感下透現的時態感觀,時空的靈動躍然紙上,此時流轉在我們心間的是作者的情與意的深度交融,於是從最初的繪畫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面,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