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文字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文字學》(唐蘭)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JVxkMDpfOKfuzrBBv4xxw
書名:中國文字學
作者:唐蘭
出版社:香港太平書局
2. 志怪小說的產生原因和藝術特徵
http://211.154.163.43:90/~kjqk/gxshkx/gxsh2003/0311pdf/031143.pdf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R882RTKJ/282,27,幻燈片 27
"志怪"與"志怪小說"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前者為一動名片語,是一種以記載描述怪異人事為主的創作活動;而後者則屬於小說題材類型之一種,是小說發展演進中一種較為規范和定型化的創作模式,故後人又稱其為"志怪模式".從其產生和發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說"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其內容與創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說"基本上是"志怪"這一創作活動的進一步擴展與延伸,這使得"志怪小說"更接近於後世小說的概念.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338146
小說一詞始於莊子,漢書藝文志有了小說家之稱,並把民間流傳的奇事逸聞,神話傳說等看作小說,應該說班固的這種認識也反映了小說文體觀念的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可上溯至先秦諸子寓言乃至遠古神話,但其並非中國敘事文學的直接源頭,小說的形成更多的是受發達的史傳文學的影響,先秦歷史散文中大量的傳說,靈怪,異事與確鑿可靠的歷史事實溶為一體,成為後世志怪小說的先驅,而其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生動記敘也給了魏晉時代志人小說的出現提供了經驗,史記的出現,其一些名篇甚至暗合了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 志怪小說以搜神記為代表,宗教迷信色彩較濃,鬼怪靈異記載較多 志人小說以世說新語為代表,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要內容,多標榜風度,炫耀才學 小說作為一個嚴格的文體概念,形成和成熟應在唐代,明清為其繁榮期,中國古代小說的民族特色其基本要素大致有四:相對完整的故事清潔,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合理的虛構,全知視角的敘事,在唐傳奇出現以前,志怪和志人兩大系統中的作品還比較粗糙,藝術上不夠精緻,作者的意識亦尚未自覺,因此,整個唐前時代都是小說的萌芽生長期
漢魏六朝的小說處於中國小說的萌芽階段。漢以前還沒有小說這一名稱,《莊子·外物》所謂「飾小說以干縣令」,只是指與大道相對的小道,猶如《齊物論》所謂「小言詹詹」。漢代開始有小說家的名稱,最早大概出於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因之列為諸子略中的一家,但視之為小道,說是「閭里小知者之所及」。桓譚《新論》也說是「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文選》江淹《雜體詩》李善注引)。當時所謂的小說只是指講小道、小知的「叢殘小語」。先秦作品《山海經》、《穆天子傳》,古人都把它看作史地類的書,《四庫全書》才列入小說家類。今本《逸周書》里也有幾篇近似小說的作品,可以說是古小說的淵源。《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小說十五家,都已亡佚。其中有《伊尹說》、《鬻子說》、《黃帝說》、《封禪方說》、《虞初周說》等5種,都以「說」為題,可能是小說的代表作品。還有《青史子》1種,存有幾條佚文,可以大致了解漢代人所謂小說的內容。《伊尹說》和《百家》也有佚文可以考見。大體如魯迅所說,「託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謬者也」。
現在所能見到的所謂漢人小說,都不見於漢人的記載,絕大多數都不是漢人的作品。只有一種據說是東方朔的《神異經》,曾見漢人稱引,但也未必真是東方朔的手筆。這一類作品,唐以前的人都不把它看作小說。在唐人編的《隋書·經籍志》里,史部地理類列入《神異經》、《海內十洲記》,舊事類列入《漢武帝故事》、《西京雜記》,雜傳類列入《漢武帝內傳》、《漢武洞冥記》和晉以後的《搜神記》、《搜神後記》、《異苑》、《續齊諧記》(《舊唐書·經籍志》分類略有出入)等,宋朝以後,才把這類書陸續歸入了小說。到了清人編《四庫全書》時,小說家的范圍更進一步擴大,把野史筆記之類也都列為小說。以上所提作品,現在都看作漢魏六朝的小說了。魯迅所輯的《古小說鉤沉》,也收入了許多雜傳類的書。其中《漢武故事》(即《漢武帝故事》)時代較早,比較接近歷史,有一些傳說性的故事,如漢武帝微行柏谷事,流傳很廣,《資治通鑒》也已採用;又如顏駟對武帝問,也常為人引用。《漢武故事》也有西王母、東方朔的故事,但是還不像《漢武帝內傳》、《漢武洞冥記》那樣具有濃重的方士氣。
隋唐時人對小說的看法,與劉歆、班固有所不同。
據《隋書·經籍志》著錄,小說類共收書25種,並在附註里記載了一些當時已經亡佚的書名。除《燕丹子》和《世說》外,都已失傳了。從書名及佚文看,這類書多數是雜記瑣事,神怪色彩不多,而且還標榜記事確實。如當時已經亡佚的裴啟《語林》,曾被謝安指摘失實,聲譽低落(《世說新語·輕詆》)。《世說》可以說是《語林》的後繼,它和劉峻的注採用了不少《語林》的材料。可見唐朝以前的所謂的小說,主要是指野史雜事之類的書。劉知幾在《史通》第十篇《雜述》里說「偏記小說,自成一家」,他把這類書分為十種,有稱作「逸事」的《汲冢紀年》、《西京雜記》,有稱作「瑣言」的《世說》、《語林》,有稱作「雜記」的《志怪》(祖台之)、《搜神記》、《幽明錄》、《異苑》等。盡管史學家們並不看重這類「短部小書」,但還是把它看作史部的一個支派。到了歐陽修編《新唐書·藝文志》時,就把一大批史部雜傳類的書歸入子部小說家了。
《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小說,現存的只有《燕丹子》和《世說》兩種。
《燕丹子》敘述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唐宋以後不為人所注意,清人從《永樂大典》里抄錄出來以後,孫星衍加以校刻,才重新流傳。然而這個故事確曾流傳於漢代,從《風俗通義》、《論衡》等書里都曾述及這點看來,它可能是現存唯一的比較可靠的漢人小說,也是後世講史話本的先驅。《燕丹子》的故事與《史記·刺客列傳》所載大體相同,但多出一些神奇的情節,如秦王扣留太子丹,說要等烏白頭、馬生角才放他回國,太子丹仰天長嘆,居然出現了這樣的奇跡。又如太子丹厚待荊軻,和他同案而食,同床而寢,甚至拿黃金給荊軻擲蛙作樂;荊軻想吃馬肝,就把千里馬殺了;荊軻稱贊彈琴的美人手好,就把美人的手斬下來給他。最後刺秦王還有一些驚險的場面。這些情節很離奇,所以為司馬遷所不取。但是它富有民間文學色彩,已經具備了小說的藝術特徵。
《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亦稱軼事類小說)的代表作。「志人」這個名稱是魯迅從「志怪」推衍出來的。《世說新語》里記載的大部分是魏晉時期達官名士的言行,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篇。書中所載都是經過選擇的精采片斷,特別注意語言的提煉,比一般野史雜事更富於文學性。許多故事只用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形象,有很高的概括力。有些人物的幾個小故事,散見各篇,合起來就可以相當完整地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些故事後來已成為通行的成語典故,如「捉刀人」、「傳神阿堵」、「書空咄咄」、「坦腹東床」等等。
這類小說里還有一些記載笑話的書,如魏邯鄲淳的《笑林》,北齊陽□松的《解頤》(疑即《談藪》),隋魏澹的《笑苑》等。
殷芸的《小說》是一部匯編前人小說的總集,它就以「小說」命名。故事按時代前後編次,引書註明出處,資料豐富,體例謹嚴,作為輯集古書的依據,可與劉峻的《世說注》相比。但書已散佚,現有魯迅、余嘉錫、唐蘭、周楞伽四家的輯本。
漢魏六朝的小說,還有許多本屬雜傳類的書,多數帶有神怪色彩,來源於巫和方士的荒唐之言。漢代以後,道教和佛教日益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更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層出不窮。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殖氏的《志怪記》,孔約的《孔氏志怪》,都以「志怪」命名。注重科學的祖沖之,也有《述異記》之作。以志人為主的《世說新語》也有一些神怪色彩,如《文學》篇第一條記馬融轉式、鄭玄禳禍的故事,《術解》篇載郭璞相墓的故事,就近於志怪。不過當時人並不把這類故事當作小說,如干寶《搜神記序》說他寫書的目的是「明神道之不誣」。當時人稱干寶為「鬼之董狐」(《世說新語·排調》)。
《搜神記》可以說是志怪小說的代表作。現存20卷本,是明人重新輯集的,已經不是原貌,混入了一些可疑的篇章。它匯集了晉以前的奇聞異事,保存了一部分優美的神話傳說,如《董永》、《韓憑妻》等,對後世很有影響。其餘比較完整的書還有傳為陶潛撰的《搜神後記》、劉敬叔的《異苑》、王嘉的《拾遺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傳為任□撰的《述異記》等。至於《列異傳》、《幽明錄》、《齊諧記》等,均已散佚,佚文都收集在《古小說鉤沉》一書里。
王嘉的《拾遺記》在志怪小說中較有特色。它按歷史朝代分篇,記載正史以外的遺聞,第十卷為名山記,故事新奇,頗具文采,尤其是蕭綺所撰的錄,文筆華麗,藝術性較強。還有張華的《博物志》,多記異方殊物、珍禽怪獸及草木蟲魚,也有一些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它以「志物」為主,於志人、志怪之外,開辟了《述異記》以至《酉陽雜俎》一派的途徑,所以《隋書·經籍志》列為雜家,《舊唐書·經籍志》始改入小說家。
佛教盛行之後,志怪與宣揚因果報應的說教合流,小說成為宗教宣傳的一種工具。現存的有顏之推的《冤魂志》(一作《還冤志》),已經失傳而有佚文可考的還有劉義慶《宣驗記》、王琰《冥祥記》、顏之推《集靈記》、侯白《旌異記》等。道家也有這一類作品,如晉王浮的《神異記》,與葛洪《神仙傳》等書並行。
志人和志怪,逐漸統一於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事性不斷加強,注重意想和文采,這是中國小說歷史發展的一個方向。志怪雜傳陸續歸並入小說家,一方面是依據宋代以來的目錄學家的分類,另一方面是承認中國小說發展的歷史事實。因為志怪既然是神奇故事,就不免有藝術虛構,對後世小說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正是從六朝的鬼神志怪,孕育出了唐代的傳奇小說。
漢魏六朝小說對後世小說戲曲的影響不可忽視,如《搜神記》中盧汾夢入蟻穴的故事是《南柯太守傳》的先河,胡母班給河伯傳書故事是《柳毅傳》的濫觴,《幽明錄》中石氏女魂遇龐阿故事可以看作《離魂記》的雛形,楊林夢入玉枕的故事(《太平廣記》卷二百八十三引)可說是《枕中記》的藍本,《搜神後記》中徐玄方女重生故事則是後世《杜麗娘記》和《牡丹亭》的素材。清代蒲松齡創造性地融合志怪和傳奇的藝術手法,加強了想像和細節描寫,形成了「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特色,更是漢魏六朝小說傳統的進一步發展。
3. 《西南聯大國文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南聯大國文課》(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Hmrp4yA3wrNrP60rLBEY3A
書名:西南聯大國文課
作者: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 編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
頁數:380
內容簡介:
【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一部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經典範本】
大師雲集,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
楊振聲、朱自清、聞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余冠英、劉文典、羅常培、羅庸……他們授過的課;
楊振寧、黃昆、鄧稼先、鄒承魯、朱光亞、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 、許淵沖、吳訥孫……他們讀過的文。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西南聯大國文課》根據國家圖書館所藏《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予以校訂整理出版,由劉東作序,並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從文、汪曾祺等人對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回憶及解讀文章。
★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有一些和別的大學不同的特點。一是課文的選擇。……聯大學生為人處世不俗,誇大一點說,是因為讀了這樣的文章。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嚴家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系。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汪曾祺
★其實,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精彩;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
——許淵沖
★對於西南聯大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不能只理解為留下過哪些傳世的名著,和培育過哪些成器的學生。那裡曾經盛行過的校風,和那裡曾經傳授過的教材,也都應被視為它在精神上的遺產。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在內容上既「喜新」又不「厭舊」、既靈活不居又立場篤定的國文教材,也同樣是在向我們啟迪著自由與傳統的會通,和昭示著中學與西學的融合。
——劉東
★這本西南聯大的國文教材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直讀下去。
——錢理群
作者簡介:
導讀作者:劉東,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早歲師從思想家李澤厚,曾先後任教於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除國學領域外,所治學科依次為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晚近又進入藝術社會學;發表過著譯作品十七種;創辦並主持了「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志。
4. 哪位有錢遜先生的論語讀本PDF電子版的,可以發一份,謝謝大家。
《論語》讀本
這本需要付費製作,需要看私信
5. 《西南聯大國文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南聯大國文課》(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vsCSM0sjLGZ5TiKcbk7uAA
書名:西南聯大國文課
作者: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 編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
頁數:380
內容簡介:
【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一部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經典範本】
大師雲集,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
楊振聲、朱自清、聞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余冠英、劉文典、羅常培、羅庸……他們授過的課;
楊振寧、黃昆、鄧稼先、鄒承魯、朱光亞、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 、許淵沖、吳訥孫……他們讀過的文。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西南聯大國文課》根據國家圖書館所藏《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予以校訂整理出版,由劉東作序,並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從文、汪曾祺等人對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回憶及解讀文章。
★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有一些和別的大學不同的特點。一是課文的選擇。……聯大學生為人處世不俗,誇大一點說,是因為讀了這樣的文章。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嚴家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系。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汪曾祺
★其實,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精彩;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
——許淵沖
★對於西南聯大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不能只理解為留下過哪些傳世的名著,和培育過哪些成器的學生。那裡曾經盛行過的校風,和那裡曾經傳授過的教材,也都應被視為它在精神上的遺產。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在內容上既「喜新」又不「厭舊」、既靈活不居又立場篤定的國文教材,也同樣是在向我們啟迪著自由與傳統的會通,和昭示著中學與西學的融合。
——劉東
★這本西南聯大的國文教材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直讀下去。
——錢理群
作者簡介:
導讀作者:劉東,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早歲師從思想家李澤厚,曾先後任教於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除國學領域外,所治學科依次為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晚近又進入藝術社會學;發表過著譯作品十七種;創辦並主持了「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志。
6. 《唐蘭中國文字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唐蘭中國文字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d3SwgF_piNR-bmy2KlEyrg
7. 求《唐蘭中國文字學》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唐蘭中國文字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d3SwgF_piNR-bmy2KlEyrg
8. 關於中國考古的書籍
現代中考古的書籍還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個需要多方面學習的過程,不僅從古代錢幣、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著等多方面考慮,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書也是非常多的
下面這些考古的書籍在圖中右下角可獲得
考古書籍目錄: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_唐蘭》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
《新出楚簡文字考》
《青銅器.漆器.古玩雜項.張懷林》
《西清硯譜.2冊不分卷.清於敏中等編.清內府寫繪本.史語所藏版》
《西周青銅器銘文歷代史征.唐蘭》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附重編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民)容庚編》
《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03.考古圖、續考古圖、釋文-[宋]呂大臨撰》
《秦金石刻辭》三卷(叢書集成三編)》
《古器物范圖錄》三卷《附說》一卷.雨樓》
《敦煌零拾(上虞羅氏自印本)》
《歷代符牌圖錄》
《本朝學術源流概略.民國叢書》
《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編著》
《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窯藏》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
《商承祚文集》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考》
《三代吉金文存釋文.羅福頤》
《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
《歷代鍾鼎彝器款識 (宋)薛尚功》
《考古圖_續考古圖_考古圖釋文》
《解字說文:中國文字的起源 鄭若葵著》
《江漢吉金 湖北省博物館典藏商周青銅器》
《甲骨文合集釋文_2+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_1+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下編》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上編》
《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1》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7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6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4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3冊》
《說文釋例.江沅.咸豐刻本》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契粹編》
《新出楚簡文字考》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
9.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研究所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b59QrbRP552pt-Yit55DQ
書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研究所編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7-11
頁數:692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的第一種;「夏商周斷代工程」是 中國大陸「九五」期間的重大科研項目。這項工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時期的年代進一部科學化、量化,為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典籍中所得到公認的古代紀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點。
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這是商周兩個朝代的分界點,因而是年代學研究上不可迴避的。這一分界點的推定,對其後的西周來說,影響到王年數的估算;對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積年的起點,如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所述:「在年代學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牽聯的,要求得殷代的絕對年代,首先要確定周代元年。」
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還在於這是一個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紂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戰國)及其後文獻中關於這一重大事件的敘述較多,而且含有若干歷日和天象的記錄,給運用天文歷法知識進行推算準備了一定的條件。這就使學者們能夠在沒有確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數的情況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
事實上,自西漢末年的劉歆開始,已經有許多學者做過這種推算的嘗試。因為文獻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學者間對材料的理解有異,所採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們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當大的懸殊。盡管如此,每位學者所走過的道路,總是有今天我們需要借鑒之處。只有在總結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們才有希望前進一步。
「夏商周斷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啟動。在現劃論證和組織項目期間,有關學科的專家都對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這一關鍵問題表示了特別的關注。因此,在整個工程已建立的9個課題中,專門設置了「武王伐紂年代的研究」這一課題。該課題下屬4個專題:「武王伐紂時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與年代測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測定」、「豐鎬遺址分期與年代測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和科技測年等學科結合起來,盡可能使用現代科學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
工作達列比較深入的階段,大家迫切感覺到這個疑難課題上廣泛借鑒和總結前人學說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學術文獻數量非常繁復,資料極為分散,有些論著在幾處大圖書館也難尋覓,造成研究工作的嚴重障礙。因而提出了蒐集編輯(還有翻譯)這方面文獻的設想。這一行動從年3月發軔,經過3個來月的時問,真正做到「竭澤而漁」,共輯集到各家論著一百多篇,隨後精選出有代表性的57篇,結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這本書。
過去大家一般認為,關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說法計有30多種,現在本書所反映的說法竟有44種。僅從這一點,便可看出本書的成績。(以上內容系節錄自李學勤所作序) 。
作者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篇目如下:
一、選編說明
二、古代學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覽表
三、近現代研究論文:
1.公元前1127說
論武王克殷年代,謝元震 撰。
2.公元前1122說
殷周之際年歷推證,吳其昌 撰。
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說,(日)島邦男 撰。
3.公元前1118說
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徹郎 撰。
4.公元前1112說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劉朝陽 撰。
5.公元前1111說
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董作賓 撰。
從利簋銘看伐紂年,嚴一萍 撰。
用周初歷法與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證,鄭天傑 撰。
6.公元前1106說
西周考年,張汝舟 撰。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張聞玉 撰。
7.公元前1105說
西周金文和周歷的研究,馬承源 撰。
8.公元前1102說
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之年代學資料,黎東方 撰。
9.公元前1093說
用日食、月相來研究西周的年代學,葛真 撰。
10.公元前1088說
武王克商之年為公元前1088年說,(日)水野清一 撰。
11.公元前1087說
西周斷代和年歷譜,(日)白川靜 撰。
12.公元前1076說
伐紂之記載檢討,丁驌 撰。
13.公元前1075說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唐蘭 撰。
14.公元前1071說
對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論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
15.公元前1070說
西周年代綜述(摘要),李仲操 撰。
武王克殷之年,張政烺 撰。
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讀王國維《周開國年表》後記,劉啟益 撰。
16.公元前1066說
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
17.公元前1065說
關於商、殷的一些新聞,(美)哈特納 撰。
西周的年代與歷法,白光琦 撰。
18.公元前1063說
周初的絕對年代,(日)山田統 撰。
19.公元前1059說
古代和現代中國的行星天文學,(美)彭瓞鈞 撰。
20.公元前1057說
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張鈺哲、張培瑜 撰。
21.公元前1055說
武王克殷年考,章鴻釗 撰。
試談西周紀年,榮孟源 撰。
22.公元前1051說
略論西周武王的年代問題與重要青銅彝器,高木森 撰。
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
23.公元前1050說
三代年表,(英)葉慈 撰。
24.公元前1049說
書經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紂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
25.公元前1046說
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維 撰。
26.公元前1045說
西周之年歷,(美)倪德衛 撰。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
西周年代新考─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
武王克商與西周諸王年代考,趙光賢 撰。
27.公元前1044說
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
28.公元前1041說
晚商的絕對年代,(美)吉德煒 撰。
29.公元前1040說
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衛 撰。
武王伐紂年代考,周文康 撰。
30.公元前1039說
周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何幼琦 撰。
31.公元前1030說
周武王克殷日歷,丁山 撰。
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韓)方善柱 撰。
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說,周清流 撰。
32.公元前1029說
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黃寶權、陳華新 撰。
33.公元前1027說
最初可紀之年代,梁啟超 撰。
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
西周歷朔新譜及其它,莫非斯 撰。
殷代的兵器與工具,(瑞典)高本漢 撰。
商殷與夏周的年代問題,陳夢家 撰。
西周史事概述,屈萬里 撰。
周初年代平議,何炳棣 撰。
34.公元前1025說
殷周年代的問題─長期求徵的結果及其處理的方法,勞干 撰。
35.公元前1024說
試論西周紀年,(日)平勢隆郎 撰。
36.公元前1018說
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
--------------------------------------------------------------------------------
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論著要目:
--------------------------------------------------------------------------------
1.1130B.C.
林春溥據《毛詩正義》推算,《竹柏山房叢書》。
2.1127B.C.
謝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8.29期
3.1123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 〉引,商務印書館。
4.1122B.C
劉歆,《世經》,《漢書‧律歷志》。
紹雍,《皇極經世》。
劉恕,《通鑒外記》。
鄭樵,《通志》。
金履祥,《通鑒前編》。
馬端臨,《文獻通考》。
吳其昌,〈金文歷朔疏證〉,《燕京學報》1929.12.6。
吳其昌,〈殷周之際年歷推證〉,《國學論叢》2卷1期1929。
島邦男,〈克殷年月考〉,《東洋學》14號1965。
島邦男,〈伐殷考〉,《文經論叢》創刊號1965.11。
島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說〉,《甲骨學》第11期1976。
5.1118B.C
成家徹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訂版),《西周史論文集》。
6.1117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引,商務印書館。
7.1116B.C
皇甫謐,〈帝王世紀〉引,《叢書集成本》。
8.1112B.C
劉朝陽,《周初歷法考》。
劉朝陽,〈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
《天文學報》1卷1期1953。
9.1111B.C
一行,〈大衍歷議〉,《新唐書‧律歷志》。
董作賓,〈中國年歷總譜之西周年歷譜〉,《史語所集刊》1952。
董作賓,〈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期。
嚴一萍,《何尊與中國年代》。
嚴一萍,〈從利簋銘看伐紂年〉,《中國文學》新8期。
鄭天傑,〈周初歷法與周初年代〉,《史學匯刊》11期1981。
10.1106B.C
張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歷法論叢》。
張聞玉,〈西周王年論稿〉,貴州人民出版社。
11.1105B.C
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歷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1982。
12.1102B.C
黎東方,〈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之年代學資料〉,(台北)學生書局1975。
13.1093B.C
葛真,〈用日食、月相來研究西周的年代學〉,《貴州工學院學報》1980.2。
14.1088B.C
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引〉,據巴納(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
15.1087B.C
白川靜,〈西周斷代和年歷譜〉,《金文通釋》第5卷。
16.1078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 〉引,商務印書館。
17.1076B.C
丁驌,〈西周王年與殷世新說〉,《中國文字》新4期1981.7。
丁驌,〈西周王年新說更正〉,《中國文字》新5期198112。
丁驌,〈伐周之記載檢討〉,《中國文字》新13期1990.2。
18.1075B.C
唐蘭,〈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新建設》1955.3。
劉啟益,〈西周紀年銅器與武王至厲王在位年數〉,《文史》第13期。
19.1071B.C
李仲操,〈對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論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
20.1070B.C
殷歷家據《易緯‧乾鑿度》推算
鄒伯奇,〈太歲無超辰說〉,《學計一得》。
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
張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陽考古四十年》。
劉啟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5。
21.1067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學古錄》。
22.1066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學古錄》。
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國天文學史研究》。
23.1065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董作賓推算),《邃雅堂學古錄》。
哈特納,〈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屆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1974。
白光琦,〈西周的年代與歷法〉,《西周史論文集》。
24.1063B.C
山田統,〈周初的絕對年代〉,《大陸雜志》15卷5.6期。
25.1059B.C
彭瓞鈞,〈古代和現代中國的行星天文學〉,《美國天文學通報15》1983。
26.1057B.C
朱右曾,張汝舟據《逸周書集訓校釋》推算。
張鈺哲,〈哈雷慧星的軌道演變趨勢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學報》19期1978。
趙光賢,〈從天象推算武王伐紂之年〉,《歷史研究》1979.10。
張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雜志》1985.5。
27.1055B.C
章鴻釗,〈中國古歷析疑〉,科學出版社1958。
榮孟源,〈試談西周紀年〉,《中華文史論叢》1980.1。
28.1051B.C
高木森,〈略論西周武王的年代問題與重要青銅彝器〉,《華學月刊》1980.11。
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陸雜志》82卷4期1991。
29.1050B.C
《今本竹書紀年》。
李兆洛,〈初建元以前歷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種》卷三。
葉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
"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
30.1049B.C
王保德,〈書經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紂的年代月日考〉,
《東方雜志》復刊後17卷7期1984。
31.1047B.C
林春溥,〈古史考年異同表〉(按《史記》推算),《竹柏山房叢書》。
32.1046B.C
班大維(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
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
班大維(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
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33.1045B.C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歷〉(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
《哈佛大學亞細亞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
1983第2期。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國語》「武王伐紂」天象辨偽〉,
《古文字研究》第12輯。
夏含夷,〈《竹書紀年》與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輯。
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陸雜志》65卷5期1984。
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台灣)《中央圖書館館刊》19.2.28.1986。
趙光賢,〈關於周初年代的幾個問題〉,《人文雜志》1987.2。
趙光賢,〈武王克商與西周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995.1。
34.1044B.C
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國民雜志》1卷5期1941。
35.1041B.C
吉德煒(Keightley),〈晚商的絕對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
《商史的淵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
36.1040B.C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1040當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
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書紀年》解謎第8章。
周文康,〈武王伐紂年代考〉,《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4。
37.1039B.C
何幼琦,〈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1.1。
何幼琦,〈西周的年代問題〉。
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西周年代學論叢》。
38.1035B.C
蕭子顯,《南齊書‧祥瑞志》。
39.1030B.C
丁山,〈周武王克殷日歷〉,《責善半月刊》1940.1.20。
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責善半月刊》1941.2.1。
方善柱,〈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大陸雜志》51卷1期1975。
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說〉。
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學史研究》1997.2。
40.1029B.C
黃寶權,〈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
41.1029B.C
梁啟超,〈最初可記之年代〉,《飲冰室全集》之四十七。
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漢文史哲季刊》2.1.1931。
莫非斯,〈西周歷朔新譜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
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商務印書館。
陳夢家,〈商殷與西周的年代問題〉,《歷史研究》1955.2。
高本漢,〈殷代的兵器與工具〉,《瑞典遠東博物館刊》17期。
屈萬里,〈西周史實概述〉,《史語所集刊》42.4.1971。
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議〉,《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4.1。
42.1025B.C
勞干,〈論周初年代問題與月相問題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
化研究所學報》7卷1期1974。
勞干,〈論周初年代和召誥洛誥新證明〉,(台灣)《中研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集‧歷史考古組》1981。
勞干,〈從甲午月食討論殷周年代的關鍵問題〉,《史語所集刊》64.1.1993。
勞干,〈殷周年代的問題─長期求證的方法及其處理的結果〉,
《史語所集刊》67.2.1996。
43.1024B.C
平勢隆郎,〈試論西周紀年〉,《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
44.1018B.C
周法高,〈西周紀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學報》
第4卷1期1971。
10. 你好 請問您知道有沒有對《論語》依內容來排序 之書籍及其可免費下載的.pdf
1、《現代漢語通論•教學指導》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現代漢語通論•參考文獻精選》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現代漢語》 胡裕樹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現代漢語》 北京大學中文系 商務印書館,2000年。
5、《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丁聲樹等 商務印書館,1962年。
6、《漢語口語語法》 趙元任 商務印書館,1979年。
7、《語法講義》 朱德熙 商務印書館 1982年。
8、《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呂叔湘 商務印書館 1979年。
9、《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范曉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10、《漢語語義學》 賈彥德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現代漢語詞彙》 符淮青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12、《詞義的分析和描寫》 符淮青 語文出版社,1996年。
13、《詞彙學簡論》 張永言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
14、《語音學教程》 林燾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5、《普通語音學綱要》 羅常培、王均 商務印書館,1981年。
16、《中國文字學》 唐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7、《文字學概要》 裘錫圭 商務印書館,1988年。
18、《漢語修辭學》 王希傑 北京出版社,1983年。
19、《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作者:劉月華,商務印書館出版。
20、《漢語言與文學》作者: 姚曉柏 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