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瓷器的內容簡介
全書約28萬字,分兩篇。第一篇為緒論,共3章。第一章講述中國陶器的演變和瓷器的發明;第二章講述中國瓷器的特色,從工藝技術和裝飾藝術兩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三章講述歷代中國瓷器的輸出和技術的外傳,述及中國制瓷技術對世界陶瓷的影響。第二篇為中國瓷器的發展史,共7章。以歷代各名窯的出現先後為序,運用大量史料分別論述各個歷史時期瓷業生產和中國瓷器史上若干問題。其中第一章為越窯代表時期(公元3~10世紀──三國到北宋初期),第二章為河北、河南各窯代表時期(10~12世紀初──北宋時期),第三章為龍泉窯代表時期(12~14世紀──南宋到明初),第四章為景德鎮窯代表時期(13~19世紀中葉──元代到清中葉),第五章為近百年的中國瓷業(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清中葉到1949年),第六章為新中國的陶瓷工業(1949年以後),第七章為專文補述──近20年(1963~1982)中國瓷器史研究收獲評述。書後附中國歷代陶瓷窯址一覽表、主要參考文獻、中國北方古陶瓷窯址分布圖和歷代陶瓷器品攝影60幀。
『貳』 求《中國陶瓷全集》 pdf格式全冊,感激不盡!!
親,您要的資源已經上傳哦
請盡快點擊附件進行下載,您下載是不需要財富值的
滿意請光速【採納】呀,如有疑問請追問我
『叄』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 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中國瓷器發展史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肆』 求《中國古陶瓷圖典》pdf的下載地址
《中國古陶瓷圖典.pdf》(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1、抱歉現在才看到,但願對您有用;
2、文件有時效性,若失效或下載問題,留言;
3、手機瀏覽器網頁端 登 陸 或 PC電腦端 登 陸,即可查看、下載;
『伍』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馬未都)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tcMc08CzENDi92CPRKHRNA
書名: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作者:馬未都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8-7
頁數:199
內容簡介:《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根據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已做關於中國陶瓷藝術的12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共12章,既對陶瓷及陶瓷歷史等層面做了宏觀描述,也對歷代名窯,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觀闡釋。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精心選配的150餘幅相關圖片,更是起到錦上添花之功,為《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增色不少。《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作者簡介: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此外,他還撰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專著。其中,《中國古代門窗》一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設有傢具館、陶瓷館、工藝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
馬未都博客:http://blog.sina.com.cn/mazhahuchuang
『陸』 中國瓷器表現及成就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國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唐三彩瓷器與陶器的關系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 陶器種類中的三彩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凈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bizenyaki)等。
『柒』 如何辨別仿製和做舊瓷器.PDF
瓷器的仿製 1. 紋飾與器型 紋飾和器型的仿製相對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損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製是採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後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製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製器型也是如此。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製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製則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瓷器的做舊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於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葯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於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除了中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謝謝
『捌』 中國瓷器的介紹
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玖』 中國瓷器的歷史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
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到如今。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9)中國瓷器pdf擴展閱讀:
瓷器分類:
1、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
2、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bizenyaki)等。
『拾』 求《中國陶瓷全集》pdf版本全集15冊,非常感謝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嗎?
我有全集,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