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美學教程pdf

美學教程pdf

發布時間:2022-10-05 18:07:08

❶ 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從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看唐代審美特徵 楊建宏摘要:龍門石窟造像在唐代造就了它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造像風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龍門石窟造像藝術語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藝術形式、佛教思想的演變、社會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學原則的滲透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藝術思想和審美情趣。本文以龍門石窟造像為載體,從唐代服飾雍容華貴、博大自由、性感開放;舞蹈健朗明快、優美飄逸;仕女畫豐腴華貴、溫柔秀美、雄渾大氣方面闡述了唐代的審美特徵。關鍵詞:石窟;造像藝術;唐代;審美特徵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藝術的前進,以龍門石窟為典型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造像風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龍門石窟造像藝術語言的形成同唐朝原有造像的藝術形式、社會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學原則的滲透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藝術思想和審美情趣,服飾、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共同把唐代的審美文化推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一、從龍門石窟雕像看服唐代服飾雍容華貴、博大自由、性感開放的審美特徵在龍門石窟的佛像中,雕鑿細膩、逼真傳神的服飾把歷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後人有幸欣賞到祖先們華麗多彩的服飾,了解祖先們的服飾風格。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疆域幅員遼闊,和西北突厥、回紇、西南吐蕃、南詔、東北渤海諸少數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在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其工藝美術和服飾文化在華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響而推陳出新,將中華服飾的發展推到了頂峰。蓮花洞739龕有兩尊唐代供養人造像,鑿於公元646年,「張世祖及妻兒等奉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這二位女供養人上身穿交領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蓮花,神情專注,態度虔誠,是唐初服飾文化的生動再現。唐代女性服飾在唐初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這種服飾既能展示人體的曲線美,又能展現富貴瀟灑的風度。盛唐時代服飾中出現了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初時多為宮廷嬪妃、歌舞伎者所服,後連仕宦貴婦也爭相效仿。唐代女性上衣一般較短,袒領的穿著效果,可見到女性胸前乳溝,這是中國服飾演變中比較少見的服式和穿著方法。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腆為美,服飾也漸趨寬博,這正是體現唐代女子服裝風格雍容華貴、開放大度特點的衣飾,也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為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唐時思想開放的時代背景。披帛是唐代女性著裝的又一特點,披帛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帛長度一般都在兩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美麗的大唐女子,站立時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靜謐,走動時飄逸舒展如風拂楊柳,動靜相得益彰。這種附加的服飾,延伸了身體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不是為了實際的用途,僅僅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如開鑿於唐高宗時期的奉先寺中的文殊、普賢菩薩,唐代西方凈土龕的舞蹈菩薩上身袒露,有許多瓔珞裝飾,紗狀的披帛環繞全身,有流動的動感,下身著紗羅質地的長裙,這種透明的紗衣,把女性豐腴、婀娜、嫵媚的體態,渲染的淋漓盡致。此外,半臂是盛唐前期女裝中極為常見的新式衣著,就象今天的短袖,袖口平齊,還有一種半臂在袖口加飾褶襇邊,半臂的造型特點,是抓住衣袖的長短和寬窄處理作審美形式變化的關鍵,在功能上又能減少多層衣袖帶給穿衣人動作上的累贅。它既合乎美學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學的要求。這種半臂服飾非常適用於在戰場上馳騁的勇士們,穿起來特別靈便,便於靈活地揮臂作戰。戰士穿鎧甲的前身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裝有圓形護鏡,背部則連成一片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片膝裙,並在小腿部位各加一隻「吊腿」。龍門石窟雕造於唐高宗時期的奉先寺,其天王像實際上就是唐代武士的形象,如圖二所示。他左手叉腰,右手托寶塔,頭戴盔甲,上身著半臂鎧甲,甲上有護鏡,下著戰裙,戰裙上還有象魚鱗狀的花紋作為裝飾,足登戰靴,腳下踏夜叉。二、從龍門石窟雕像看唐代舞蹈健朗明快、優美飄逸的審美特徵龍門石窟的舞蹈雕像隨著北魏遷都洛陽,政治中心南移以及佛教傳播更為深廣,佛教藝術的中原風格更加濃重,樂舞形象的漢族風韻也更為濃郁。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趨勢逐漸明顯,佛教藝術中樂舞圖像也更貼近真實生活。唐代開鑿的石窟,一方面伎樂飛天的形象更加優美飄逸;另一方面為神佛演樂舞蹈的天女們已飛降人間,她們腳踏實地在神佛面前舞蹈,那美麗健朗的舞姿,幾乎完全是人間舞者的模擬舞態。唐代對廣泛流傳在宮廷、民間的表演性舞蹈劃分為「健舞」、「軟舞」兩大類。1.健舞變化萬千、節奏鮮明、迅捷奔放、風格健朗的審美風格萬佛洞建成於唐高宗永隆三年(680)十一月三十日。整個窟面層層密密滿布大小佛像有一萬五千個之多。在主佛兩側的壁基接近地面處,有兩組伎樂浮雕,左右兩側緊挨主佛處有兩個舞姿不同的舞伎,跟隨舞伎身後排列的是十身樂伎。正在十分專注地演奏各種樂器,南壁靠近主佛處,一舞伎著緊身衣及長褲,左腿直立,為「主力腿」;右膝掖於左腿後,為「動力腿」,雙手似握拳,曲舉頭部,舞姿挺拔,健朗,長長的飄帶,飛揚於身體兩側,似乎是在雙臂上下急速揮舞長巾時,一瞬間的造型,剛勁有力頗具「健舞」風韻。「健舞」大都富於節奏鮮明、氣氛熱烈、迅捷奔放、風格健朗的審美特徵。如矯捷雄健、氣勢磅礴的《劍器舞》,「急轉如風」、歡快熱烈的《胡旋舞》,縱身跳躍、落地踢踏的《胡騰舞》等都屬「健舞」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生動地描寫出了「劍器舞」雄健、奔放的氣勢,高難度、快節奏的舞蹈動作,沉毅穩健的造型以及鼓聲如雷鳴,劍光似閃電的藝術效果。風靡唐代的「柘枝舞」也是如此,很多詩人觀「柘枝舞」後,把女舞人飄忽嬌媚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細腰偏能舞柘枝」「鼓摧殘拍腰身軟」、「亞身踏節鸞形轉」、 「急破催搖曳」等等,女舞人既剛健明快,又婀娜優美的舞姿躍然紙上。2軟舞柔軟飄逸、輕松活潑、雅妙唯美的審美特徵在萬佛洞北壁側靠近主佛處,是一身穿細腰長裙的舞者,臂繞長巾,頭梳髻向左出胯,伸右腿,腳尖點地,上身向右傾。雙臂撫頭,感覺向下,舞態優美典雅,頗具「軟舞」神韻.「軟舞」又是另一種風格。「軟舞」大都長於抒情,舞姿優美、柔婉,是節奏徐緩的舞蹈。如委婉美麗的歌舞《春鶯囀》,時而「低回蓮破浪」,時而「飛去逐驚鴻」的《綠腰》舞等,在伴奏的樂曲上分別採用了不同的調式,「健舞」用羽調,「軟舞」用商調。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有較大區別:「健舞」多是比較地道的西域或外來的民族民間舞,「軟舞」則是西域舞蹈與漢族傳統舞蹈相融合。如「軟舞」「屈柘枝」就是由「健舞「「柘枝」演變而來,它的特點不是矯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衣飾上也有區別,「健舞」者的服飾一般是身穿柔軟貼身、質地輕薄的綉花窄袖羅衫,有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軟舞」者的服飾是身穿綉羅寬袍的長袖舞衣,頭上戴著系有飄帶的帽子,是漢、胡結合的服裝。與「健舞」相比,人們更喜歡「軟舞」,也許身材豐滿的女子婀娜的舞姿,更能體現出唐代寬宏大量、無拘無束的時代精神。 「軟舞」表現出的是動作柔軟飄逸、輕松活潑、雅妙唯美的審美特徵。唐代舞蹈以外在的、感性的、直觀的形式,內在地凝結著唐代特有的審美文化理想,彰顯著那個時代人們特有的宇宙觀念、主體意識、生命的沖動和創造激情,昭示著當時人們外向開拓、兼收並蓄、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和高遠情懷。三、從龍門石窟雕像看唐代仕女畫豐腴華貴、溫柔秀美、雄渾大氣的審美特徵在龍門石窟雕像上尤其是菩薩像,更多賦予女性溫柔秀美的特點。菩薩把頭微微的向佛祖方向傾斜,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筆直的站在佛的旁邊,豐腴的胯部轉向佛祖,這樣身體形成了優美的 S 形,還有纖細的腰部,嬌艷的面部,朦朧的眼神以及迷人的微笑,都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使人們感覺到面對的簡直就是一組人間豐滿秀美,活潑可愛的少女群像,以至於有後來的藝術家評論唐代佛教造像,菩薩沒有神靈的味道,很像宮廷里漂亮的宮女,便有了「菩薩賽宮娃」一說。龍門東山大萬五佛洞的脅侍菩薩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拈花而微揚的左手與輕松下垂的右臂,左偏的豐盈的面龐與右斜的身軀,在均衡、對稱而又富有變化的動態中,描繪了具有現實氣息的人物,顯示了當時貴族婦女中的某種典型。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有四位畫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個是創立「曹衣出水」造像樣式的曹仲達,又稱「曹家樣」;一個是南朝梁的畫家張僧繇,所創立的「張家樣」;一個是有「吳帶當風」之稱的唐代著名的畫家吳道子所創的「吳家樣」;還有周昉所創的「周家樣」。唐代繪畫以肥胖為美,盛唐時期最著名的畫家吳道子很擅長畫佛教人物,他在長安、洛陽的寺院中繪制壁畫,他的造像風格繼承了張僧繇的特點。後來,這種崇尚豐滿人體的造像風格,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題——綺羅人物,專門來繪畫穿著華麗的貴族婦女,是當時時髦的一種美人仕女圖。唐代仕女畫畫風濃重艷麗,人物形象一反魏晉時盛行的「秀骨清象」,其造型「豐頤厚體,坦胸露背」體態豐滿,呈渾圓之姿。而且表現技巧也擺脫了裝飾性手法,提高了寫實能力,畫家們不僅能准確描繪出女性的體態、容貌、服飾等外表美,並能生動傳達出她們的性格、氣質等內在美,可謂形神兼備,個性鮮明。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是張萱和周昉,代表作品是《虢國夫人游春圖》、《簪花仕女圖》。他們的作品表現的都是皇親國戚、內廷宮娥等上層社會婦女,體態都豐滿圓潤,頭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飾或插簪鮮花,服飾絢麗多彩,肌膚白皙,姿態雍容,真實反映了唐代貴族婦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周昉和張萱的這種畫風就體現在石窟造像上了。從龍門石窟雕像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美術中那種遠離俗世的高潔情調,南北朝造像那種神秘浩渺的聖潔氣息,被寫照唐代社會風貌樂觀主義的新創作所取代。從總的方面講,唐代的佛教造像宗教性明顯減弱了,而藝術性和現實性,尤其是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卻明顯增強了,在現實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客觀的存在,借宗教來提升人們對現實的態度,達到民族的歡樂,和充滿信心的民族心理,形成大唐藝術各方統一的美學基調。參考文獻:[1]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65頁。[2]彭定求.全唐詩.[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M].北京:中華書局,1960:168。[3]彭定求.全唐詩.[唐]劉禹錫.觀柘枝舞[M].北京:中華書局,1960:121。[4]彭定求.全唐詩[唐]章孝標.柘枝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52。[5]彭定求.全唐詩.[唐]薛能.柘枝詞[M].北京:中華局,1960 :132。[6][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192。[7]賈濤.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8]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李立紅.從《簪花仕女圖》看唐代仕女畫的審美風格

❷ 王一川的個人資料

1959年2月生,四川沐川人,著名學者,文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兼學位辦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現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民藝術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與詩學》副主編。
編輯本段職務
重要社會兼職包括: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審美文化研究會會長兼審美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兼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高校影視聯盟副主任,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本段經歷
1974年高中畢業,1975年至1978年下鄉插隊,做代課教師; 1982、1984、1987年先後在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取得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4年9月起至今任教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1988年至1989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為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1999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做訪問教授; 200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做訪問教授。 近年來主要研究文藝美學、中國現代文藝與文化現代性問題,以及大眾美學。
編輯本段著作
· 《審美體驗論》(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 《語言的勝境--外國文學與語言學》(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 《語言烏托邦--20世紀西方語言論美學探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國現代卡里斯馬典型--20世紀小說人物的修辭論闡釋》(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通向本文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修辭論美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 《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 《張藝謀神話的終結——審美與文化視野中的張藝謀電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漢語形象美學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雜語溝通——世紀轉折期中國文藝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 《漢語形象與現代性情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 《美學與美育》,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2008年再版) ·《美學教程》,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學理論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大眾文化導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學概論》,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興辭詩學片語》,(山東友誼書社2005年版) ·《京味文學第三代(泛媒介場中的20世紀90年代北京文學)》,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新編美學教程》,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學美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論史教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大學從游——王一川文學批評講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中國現代學引論——現代文學的文化維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文學批評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註:為《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的第二版 ·《2009中國藝術學年度報告》,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修辭論美學:文化語境中的20世紀中國文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註:為1997年的再版
編輯本段論文
· 《93中國文化大分流》(與人合作),《法制日報》1994年1月24日。 · 《批評小議》(合作),《錦江》1980年 1期。 · 《藝術創造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江漢論壇》1983年 4期。 · 《審美體驗與藝術》,《黑龍江藝術》1983年 2期。 · 《中國書法的審美心理根源》,《書法研究》1983年 3期。 · 《藝術的內在結構》,《文藝美學》第 1輯,內蒙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美學對象不是「審美關系」》,《江漢論壇》1985年 3期。 · 《從信息觀點看藝術》,《當代文藝思潮》1985年 3期。 · 《從「詩言志」看中國詩的原始模式》,《文史知識》1986年 1期。 · 《中西方對自然美的發現》,《江漢論壇》1985年 6期。 · 《從自嘲到自虐》,《批評家》1986年 3期。 · 《從人類活動的時間結構看美的本質》,《求是學刊》1986年 1期。 · 《興與酒神》,《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 4期。 · 《文學與人類學》,《光明日報自修大學》1986年 4期。 · 《本體反思與重建——人類學文藝學論綱》,《當代電影》1987年 1期。 · 《走向感性的藝術》,《批評家》1987年 2期。 · 《中國電影的本體錯位》,《電影創作》1987年 2期。 · 《中國電影的本體錯位》,《電影創作》1987年 2期。 · 《語言作為「空地」》,《文學評論》1988年 1期。 · 《中國「詩言志」論與西方「詩言回憶」論》,《文化:中國與世界叢刊》第 2輯,三聯書店1987年版。 · 《體驗與此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 2期。 · 《體驗與直覺》,《外國美學》第 7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 《體驗與形式》,《文學評論》1988年 3期。 · 《體驗與生成》,《文藝研究》1988年 3期。 · 《體驗與形式》,《文學評論》1988年 3期。 · 《體驗與彼在》,《東西方文化研究》 5輯,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原始意象與藝術體驗》,《文藝爭鳴》1988年 5期。 · 《逃離深淵與樂在高峰》,《批評家》1988年 2期。 · 《從酒神儀式到原始悲劇》,《美育》1988年 5期。 · 《審美體驗的發生結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1989年 4期。 ……約300篇
編輯本段研究課題
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攻關項目「西方文論中國化與中國文論建設」、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設項目。
編輯本段獲獎信息
1991年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94年獲北京師范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勵耘獎一等獎。; 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及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0年入選教育部第三批「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2002年獲校本科優秀教學獎及寶鋼獎; 2004年被列為教育部「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特聘學者」(全國文學類僅6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2009年國家級「教學名師」。

❸ 潘世東的學術成就

1、《生命之飛躍 靈魂之高歌》,《中國高校科學》,1991年第1期。
2、 《寫作人才學》,陝西師大出版社, 1991年。
3、 《點中之線——古代文學散點透視教學法再探索》,《中華教育教學實踐》,1995年第7期。
4、《談「自性見佛」對文藝創作心理學的啟示》,《中國高校教育科研》,1995年第7期。
5、 《論散點透視教學法》,《《中國高等教育科研文萃》中國三峽出版社,1995年。
6、 《試析正始士人的遷逝與遊仙》,《武當學刊》,1997年第1期。
7、 《歸趨自然 性與物化》,《中國高校科學》,1997年第3期。
8、 《歷史和哲學視野下的天人合一》,《中國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9、 《宏大之追求 無限之期盼》,《中國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0、 《中國山水田園詩 審美魅力的結構》,《武當學刊》,1997年第3期。
11、 《晉史譯注》,友誼出版社, 1997年。
12、 《自然生命的永恆呼喚》,《華中師大學報》,1997(專輯)。
13、 《<孟子>文章氣勢構成因素之寫作觀》,《德州師專學報》,1997(專刊)。
14、 《淺析「情景交融」的文化學根源》,《語言與文化研究》,1998年第5期。
15、 《美學教程》,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
16、 《元曲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7、《先秦兩漢文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8、 《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9、 《民胞物與天人合一》,《中國高等教育科研論叢》,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年。
20、 《自然之回聲(一)》,《鄖陽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
21、《評朱秉祥著〈伏羲與中國文化〉》,《鄖陽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
22、 《<水滸傳>的悲劇實質之面面觀》,《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論叢》,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23、 《論中國文化自然觀的邏輯起點》,《學術研究論叢》,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24、 《天人合一與中國文化的終極理想》,《武漢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5、 《論終極觀視野下的屈原之死》,《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26、 《自然之回聲(六)》,《鄖陽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27、 《天人合一在中國文化中的終極理想設定》,《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28、 《論<九歌>壯美的文化底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9、 《論自由是藝術的靈魂》,《鄖陽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30、 《論〈詩經〉主觀化和客觀化的文化意義》,《華中師大學報》,2000年第6期。
31、《論亞當?斯密斯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及現實意義》,《現代情報》,2000年第7期。
32、《中國文化終極指向之文化哲學溯源》,唐都學刊》《文化研究》,2000年。
33、 《詩性的智慧——中國文化的自然觀及其藝術表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
34、 《論〈九歌〉的壯美及其文化內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35、 《再論文化哲學視野下的屈原之死》,《雲夢學刊》,2001年第1期。
36、 《試論《人物誌》對《典論?論文》的影響》,《唐都學刊》,2001年第1期。
37、 《文化哲學視野下的中、希神話之比較》,《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38、 《避雍與《詩經?關雎》的「過程說」論析》,《廣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39、 《屈原人生歸宿的宗教學闡釋》,《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3期。
40、 《中國傳統文化的時空觀及其人文魅力》,《學術論壇》,2001年第5期。
41、 《語言哲學視野下的莊子和德里達之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2、 點校《中華道藏》,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❹ 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是什麼

美是什麼?美的本質是什麼?是美學的基本問題,也是美學的最大難題。從古希臘哲學家的論述,中國先秦思想家的論述,到今天世界各國的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美學家的繁瑣論述中可以看出:要給美下定義,講清美是什麼,美的本質是什麼是很難的,要取得大家的一致公認就更難了。可以說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普遍接受的論斷。那麼,是不是說美是無法認識的,給美下一個定義是不可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認識的;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循環遞進,認識事物的本質是必然的,對美的認識也不例外。
美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但也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雖然美是因人、因物、因事而顯現出來的,但人、物、事卻不是美本身。世間一切事物都只是美的"照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對象。美通過"照片"而顯現在人們面前。因此,人、事、物,即我們的感官能感受到的具體的客觀事物,都只是美的附著物或美的載體,而不是美本身。比如,我們說梅花是美的,這並不意味著美就是梅花,不能說美是梅花;同樣,我們說幫助別人的行為是美的,月亮是美的,某一幅畫是美的,也並不是說美就是幫助別人的行為,美就是月亮,美就是某一幅畫。梅花也好、幫助別人也好、某一幅畫也好,都只是引起人美好感覺的事物,進一步說,就是這些事物都包含、裝載有美的信息,它們都是美的載體或美的"照片"。我們從這些事物之中看到了美,這些事物引發了我們良好的感情,使我們感到愉快,感到高興。於是我們就稱這些象照片一樣含有美的信息的事物為審美對象。
把審美對象說成是美,把審美對象與美混為一談的美學家有很多,例如亞里士多德、達芬奇、蔡儀等等。這些美學家為什麼會犯這樣一個簡單的錯誤呢?主要是因為美只有通過審美對象才能反映出來,沒有審美對象,也就不存在美,而審美對象既是美的載體也是美的組成部分,並且是美顯現於人們面前的唯一可感的要素。所以,許多美學家都無法將美與審美對象區分開來,把審美對象當成美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來說,對於什麼是美,並不是只通過概念到概念的邏輯推理就能說清楚的。要說明什麼是美,還需要對美的實例作出分析,需要用實踐來檢驗。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幾個著名的美學實例吧。
1、 梅花(它代表自然物)。
梅花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種花,許多人都覺得梅花很美,看見梅花就很高興,很愉快。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看見梅花就很高興、很愉快呢?為什麼會覺得梅花美呢?首先,作為木本植物的梅花是在冬天開花,花一般為紅色,開花時梅花樹沒有樹葉,環境中通常也沒有其它的花,而伴隨著它的常常是冰天雪地白茫茫無生機的背景;這冰天雪地里的梅花用它鮮艷的紅色給我們的眼睛以強烈的刺激,引起我們生理上的舒適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悅目,醒目,於是梅花就很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其次,當我們有意識地去看、去觀察、去審視梅花時,我們還能從梅花這個對象中發現許多我們想要的信息。這些信息又引起我們的想像,使我們產生聯想,(比如,我們看到梅花就想到不畏嚴寒、不畏風雪的頑強生命力,報春而不爭春的高尚品格,等等。)而我們想像、聯想的內容又是同我們人生中追求的理想相契合的,於是我們就從心裡感到舒服,感到滿足,感到愉快。第三,那些在對梅花的觀賞中感到舒服、感到滿足、感到愉快的人,又把他們在梅花觀賞中的感受、感想付予梅花,向其他人宣傳、灌輸,讓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感受和意識,於是當這其他人也看到梅花時,就會產生類似的感覺:感到舒服,感到滿足,感到愉快。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循環往復,梅花就成了人化的梅花。它積淀了人的意識,帶上了人類的色彩,其含有的信息就更豐富,也就更能引起人的關注和共鳴,從而使人感到美。
2、 雷鋒(他代表人、事)。
雷鋒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和軍人,作為一個人,他同其他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外貌也不漂亮,在大街上你可能不會注意到他。但是,當你看到一個老太在街上不慎摔倒,一個軍人快速跑過去將其扶起時,你就會覺得這個軍人不錯。在回家的公共汽車上,你又見到了那個軍人,他正在給別人讓座,這時,你就會對這個軍人產生敬意,因為他幫助別人、做好事不是偶然的,他具有幫助別人的好品質。之後,有人對你說,你看到的那個軍人叫雷鋒,他常常幫助別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具有理想的人品,是好人中的好人,是愛的化身。當你再次看到這個軍人時,你就會很高興,心裡美滋滋的,因為你見到了你理想中的人。
幾年後,人民領袖毛主席也知道了雷鋒的事跡,他充分肯定了雷鋒人品的高尚,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使雷鋒的品質成為人們的理想。於是雷鋒就成了理想的好人的象徵,成了好人好事、高尚品質的代名詞。所以,我們說雷鋒或像雷鋒那樣的人美,並不是因為他們長得漂亮,而是因為他們高尚的人品,是我們把他們內在的高尚的人品作為審美對象而使我們感到美。
3、 維納斯雕像(它代表藝術品)。
一般來說,許多藝術品都是美的。那麼好的藝術品是怎樣讓我們感到美的呢?大家知道,米洛島出土斷臂維納斯被公認為是美的,它給我們美感,使我們喜歡它。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還是看看我們見到它時的情況吧。當我們第一眼看見這個石頭人之後,我們就清楚這是一尊雕像,是一件藝術品。於是我們就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它。嗬,真好!柔和典雅的造型,豐滿圓潤的身體勻稱而和諧,服飾輕靈而富有質感,表情莊重而親近,一個典型的古典美女形象。這形象完全符合我們理想的審美標准,我們對它感到美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們還知道這尊雕像不是別的,就是著名的維納斯雕像,它不但雕刻技藝高超,還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這時,我們的美感就會更加豐富,更加深入。我們也就更覺得它美。
從以上三個審美對象使我們產生美感的過程可以看出,美就藏在我們的審美過程之中。因為梅花、雷鋒、維納斯雕像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它們之間除都是我們的審美對象以外,就沒有其它的共同點。也就是說,從梅花、雷鋒、維納斯雕像中反映出來的美,不是梅花、雷鋒、維納斯雕像本身所具有的性質,而是我們把它們作為審美對象後,在我們的審美過程中才表現出來的性質。試想,如果沒有我們的參與我們的審美,還有美感嗎?沒有美感又怎麼知道有美存在呢?因此,美就藏在我們的審美過程之中。
回憶一下我們在前面三例中描述的審美過程。在這三個不同的,但都有美存在的過程中有什麼共同點呢?如果有的話,不就意味著美就在這共同點之中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前面三例中有那些關鍵詞。第一例中有梅花,悅目,我們,理想,刺激,愉快,意識,契合等;第二例中有雷鋒,幫助別人,高尚,好品質,你,理想,高興等;第三例中有維納斯雕像,藝術品,我們,審美,和諧,技藝高超,文化信息等等。其次,我們再看一下這些關鍵詞在那些方面有共同點。前面講過,梅花、雷鋒、維納斯雕像這三個詞在三個例子中的共同點就是審美對象,那麼,其它的詞在三個例子中有那些共同點呢?我們發現:我們、你有共同點,它們都是對人的稱謂,代表人;悅目、刺激、愉快、高興、理想、意識、高尚、好品質、技藝高超、文化信息等,講的是人的感受、思想、判斷;而契合、審美、和諧講的是關系,即人與對象之間的關系;餘下的藝術品、幫助別人兩詞,指的是客觀事物,屬審美對象。就是說,在三個美的實例中,我們只找到了審美對象,人及人的意識,關系這樣三個大的共同點,因為人的感受、思想、判斷均屬人的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只有對象、意識、關系這三個要素才是在每一個美的實例中都能見到的。這就意味著對象、意識、關系這三個要素是產生美的基本要素。只要我們抓住這三個基本要素,我們就能認識美。
大家知道,美是在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沒有審美過程,美就不能產生,也就無所謂美與不美。而對象、意識、關系正是產生審美過程的必要條件。為捕捉到美,我們將收網,將由對象、意識、關系組成的大網縮小為由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審美關系所組成的小網,把審美以外的東西排除,這樣我們就更容易找到美了。
有了審美對象,有了審美意識,審美對象和審美意識又建立起了審美關系,美是不是就產生出來了呢?還不見得。我們每個人的審美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在審美過程中審出的不一定是美,很可能是丑。顯然,美和丑是對立的,美不是丑,丑也不是美。但我們也知道,美和丑又是統一的,美可以轉化為丑,丑也可以轉化為美。因為美和丑是相對的,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兩種形態或兩種表現。就象一個黑白球的兩面,從這一面看是白球,而從另一面看是黑球一樣,美和丑就是審美關系這個大球中表現出來的兩種狀態,並且是對立的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之所以是對立的,是因為它們的時間指向不同。我們把指向未來的狀態叫美,把指向過去的狀態叫丑。
因為美是審美關系中指向未來的狀態,而未來又是我們生命本質的指向,因而審美關系中這種指向未來的狀態就同我們的生命本質的指向相一致,相協調,於是我們就感到十分的和諧,感到十分的認同、十分的愉快。而丑是審美關系中指向過去的狀態,它同我們生命本質的指向是不一致的,盡管它也能給我們帶來愉快的感覺,但我們卻不認同它,因為它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它同我們的理想是不和諧、不融合的。這里我們已清楚地看到,與我們的生命本質是否和諧是我們判斷美與丑的標准,也是我們區分美與丑的試金石。有了它,我們就可以給美下定義了。因此,我們給美下的定義就是:美是審美對象和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
下面我們來分析或描述一下"美是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這個定義給我們的印象。首先,美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虛體。因為構成美的三要素中的主要素"統一"是虛體,它描述的是一種關系形態。其次,產生關系的兩個事物是審美對象和審美意識,而不是更大層次的物和人或客觀和主觀。因為客觀、物、審美對象所描述的實體雖有相似的因素,但它們所描述范圍、層次完全不同;主觀、人、審美意識也是這樣。第三,美這種關系形態不但需要人的參與,而且還需要人來判定。人感到是否和諧是判斷美產生的標准和條件。這樣,"美是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這一定義給我們總的印象就是:美是人生活的產物,是人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人的主觀所追求的。它可以隨人的意識的變化而變化,也可以隨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就象人的臉,不管它怎樣運動變化都是人的臉一樣,美作為"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這樣一種關系存在,卻是不變的。
美是審美對象和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這是我們在考察了美的實例,通過對實例的分析總結,進而得出來的一個關於美的最新定義。這個定義與其他的美學家給美下的定義有什麼區別嗎?它站得住腳嗎?能經得住實踐的檢驗嗎?下面我們就把我們這個新定義同其他的關於美的定義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朱光潛認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凡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朱光潛給美下的定義同我們的新定義相比,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相似並不就是相同。首先,朱先生的定義不僅包含美,還把美以外的許多東西,比如善,都裝進去了。而我們的定義比朱先生的定義外延要小得多,它不包含美以外的其它事物。其次,朱先生的主觀和客觀兩詞是絕對的,靜態的;而我們的審美對象和審美意識兩詞卻是相對的,動態的,它隨人的意識的改變而改變。第三,朱先生的定義是理論性的,而我們的定義是實踐性的,它同我們在審美實踐中的實際經驗相吻合。因此,我們的定義同朱先生的定義相比是相似而不相同的。
其它的關於美的定義或類似定義的言論,同我們的定義的區別是明顯的。比如,李澤厚: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呂熒: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孫潛:美就是客觀事物或社會生活能符合於人的生活理想的某些性質的綜合的反映,就是人對現實所作的審美認識。徐於:美是生活中的真和善的巧妙統一。洪毅然:事物內在的好的品質之外部特徵曰美。吳宗璜:美是在一定條件下,主客體之間,刺激與情感反應的功利關系。丁楓:美,就是當對象以它的感性形象表現了人的實踐創造的智慧和力量,表現了社會實踐的進步內容和理想,從而引起人們喜愛和愉悅的那種性質。易洪斌:美是人的積極本質的對象化,美,是人的自覺自由活動的產物,是人的積極本質在實踐對象上的感性顯現。王朝聞《美學概論》:我們初步認為,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作為一個客觀的對象,美是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個合規律的存在,體現著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動創造的結果。所以美是包含或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張松泉:美是客觀地存在於人類社會范圍以內的具體感性的客體對象,是人類通過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把自身所具有的求真與向善的品格的本質力量在對象中展示出來,從而使對象成為一種能夠引起人們心靈愉悅的觀賞形象。簡言之,當人類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通過對象化在具體可感的形象上表現出來時,這就是美。《美學教程》: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所達到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美的本質,達到的尺度與形式的統一即是美的本質的表現,把這兩方面統一起來,可以說美就是自由的形式,這是對於美的哲學回答。蔣孔陽:美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的感性形象,它具體地表現了人們肯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思想、意志、感情和願望。高爾太:美是自由的象徵,其本質是自然之人化。等等。這些關於美的定義、描述或言說,姑且不管它是否正確,最起碼,它們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共同的缺陷,就是:我們不能用它們作為美的概念,並用這個概念去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美。盡管這些定義、描述或言說都部分地揭示了美的本質。
那麼,"美是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這一定義,是否可以作為美的概念應用在審美實踐中,指導我們去判斷客觀事物中那些是美的,那些是不美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你要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美,只要把這個事物作為你的審美對象,看它與你的審美意識是否和諧就行了;如果和諧,他就美,如果不和諧,他就不美或者丑。因為我們的定義不僅是對所有被稱為美的事物的描述,同時也給出了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美的方法或標准,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關於美的定義。
有了這個定義,有了美的概念,我們就能解釋各種各樣美的現象。比如:在大街上,有父子倆看見一個漂亮的小姐在閑逛,她邊嗑著瓜子邊用優美的動作將瓜子殼扔掉。兒子的感覺是那小姐真美,而父親的感覺卻是那小姐真丑。為什麼父子倆對同一個小姐有完全不同的審美判斷呢?那是因為父子倆的審美對象並不相同,兒子的審美對象是小姐的外貌和動作,而父親的審美對象卻是小姐的行為或品格。小姐的外貌與兒子的審美意識很和諧,所以兒子感到美;而小姐的行為或品格與父親的審美意識很不和諧,所以父親感到丑。再比如:一個滿月的晚上,張三同他中意的姑娘悄悄在一起,姑娘溫柔地靠在他身旁;這時張三的心情好極了,他看見天上的月亮,覺得月亮真美,它明亮而溫柔,美極了。但是,就在第二天,在同一個地方,張三望著同樣的明月,卻感到這月亮真丑,真討厭。為什麼呢?因為張三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張三的審美意識發生了變化。昨晚張三同姑娘約會時,正是明亮的月光讓姑娘的父親看見了他們的約會,而姑娘的父親是不同意他們談戀愛的,因而今晚姑娘不能來到他的身邊。他感到是月亮惹的禍,月亮這個審美對象與他的審美意識不和諧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美的事例很多。它們因物而不同,因人而變化。但是美作為客觀存在卻是相同的,美作為客觀存在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變的,都是"好"的感覺。那麼,美作為客觀存在又是什麼,或者說美的本質是什麼呢?從我們對美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質是"關系"。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至於人的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任何關系,只要它發展變化成為"審美對象與審美意識和諧統一"這樣一種關系時,它就是美。因此,我們說美是相對的,美是動態的,美是發展的,美是變化的。而美的本質--關系本身--作為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才是永恆的,絕對的,不變的。
我們說,美的本質是關系,這里的關系指的是"關系"本身,它是一個哲學上的本體概念,而不是我們經常用到的描述性概念,二者不能混同。哲學本體論的"關系",指的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它是物質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所以,我們說,美從本質上講是物質的,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
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也說過美在關系的話。但狄德羅說的關系,指的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非人與物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狄德羅的關系是一個局部的部分的具體的小關系,與我們說的本體論的關系有所不同。我們國家的一些美學家,在美學研究中也隱約感到了美的本質是一種關系,但由於他們沒有將美同美的本質區分開,經常把它們等同、混同,以至於不能清楚地認識到美的本質就是關系,而常常把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說成是美。比如:李澤厚"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徐於"美是生活中的真和善的巧妙統一。"吳宗璜"美是在一定條件下,主客體之間,刺激與情感反應的功利關系。"等等。遺憾的是:他們雖然隱約感到了美的本質是關系,卻不清楚美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於是,只好猜測,說一堆與關系有關的話,作為他們對美的認識。
關系是美的本質,但關系並不就是美。關系只是美的祖父,美間接地從他那裡來。在美和關系之間還存在著一位父親,這個父親不是別人,他就是"善"。亞里士多德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普洛丁也認為:" 善在美後面,是美的本原。"美源於善是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都感覺到的,只是他們不清楚美和善的本質都是關系,它們都從關系那裡來,是關系的產物,是物質運動的表現。
善是美的父親,是因為人類在美與善這兩種相似的關系中,首先感到的認同的是善,然後才感到和認同美。試問,一個不善的惡的對你有威脅的東西在你面前,你會感到美嗎?不能。比如說,一隻老虎我們感到它美,那是有條件的,有前提的。這條件和前提就是這只老虎對我們來說必須是善的,它沒有傷著我們的可能。如果將這條件或前提取消,一隻大老虎突然站在你的面前,你會感到它美嗎?恐怕那時你只有嚇死的感覺吧。因此我們說善是美的前提和保證,是美的父親,而美是善的兒子,是善的進級,善的升華。
在我們的語言中,善和美兩個字的型和音就揭示了善和美的關系,即:它們同屬羊,羊言就善,羊大就美。也就是說,我們的先人在造字時對善和美就有確定的認識。只要我們聽到羊的叫聲,就可以確認羊的存在;只要有羊,我們就感到善,不管這羊是大是小、是多是少。而要讓我們感到美,這只羊就必須是大羊才行,只有這只羊大了、肥壯了才能讓我們感到美。這也說明善是美的父親,美以善為根據,沒有善就沒有美是我們先人就認識到的,並不是我們新的發現。我們重新提起並明確美與善的關系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美、理解美、實踐美。因此,根據美與善的關系,我們對美還可作如下表述,就是:美是善中之善。或,善之又善曰美。

❺ 梁剛的主要榮譽

執行主編:
《網路文化叢書》,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自2009年起陸續推出。
《新編大學語文》,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副主編:
《網路文化研究》,《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年版。
《網路文化多棱鏡》,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參編:
《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批評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學概論》,中央電大出版社2005年版。
《大學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新編美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論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專著:
《解讀<談美書簡>》,京華出版社2001年版。
《理想人格的追尋——論批評家李長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文章:
1999年1月22日,《回應與反思——讀「娛樂文化研究叢書」》,《人民日報》。
1999年2期,《文化啟蒙沖動的審美置換》,《浙江學刊》。
2001年6月7日,與人合寫《辯證批判與對話——評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光明日報》。
2001年7月4日,《語言觀與詩學觀的革新》,《中華讀書報》。
2001年9月8日,《互動中的對話》,《中國文化報》。
2001年6期,《李長之論語言與人格》,《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6期,《「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文學與人」國際研討會綜述》,《文藝爭鳴》。
2002年5月,譯文《作為全球區域化的文學研究》,《文學理論學刊·第二輯》。
2002年5月,譯文《作為分析工具的小說性》,《文學理論學刊·第二輯》。
2004年3期,《在游戲中改變世界——論網路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2004年9期,《當代西方網路傳播研究概觀》,《國外理論動態》。
2005年6期,《論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綏化學院學報》。
2007年1期,《網路魯迅批評的意義與局限》,《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❻ 英語專業的學生考研新聞業務要做什麼准備呢

一、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1.要勤學苦練。學英語沒有捷徑可走,要真正掌握英語,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非下苦功夫不可。下苦功夫就是要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使各項技能達到純熟的地步。語言知識應該了解,但不下苦功在聽、說、讀、寫上練習,僅靠死記硬背一些孤立的單詞、一些語法條條,是很難掌握英語這一交際工具的。應該是Learning English而不是Learning about English。就像學游泳、跳芭蕾舞一樣,對其理論掌握再好,不通過反復訓練是永遠也學不會的。
2.要持之以恆。學習英語既然是練功夫的過程,就並不是那麼輕松。要不怕困難,堅持學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日積月累,付出長期的努力。人貴有志,學貴有恆。
二、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要過語音關。語音是學習英語的第一關。不掌握正確的發音,就不敢大聲朗讀和對話,句子不能上口,後續的訓練就難以進行。要仔細聽老師的發音和錄音帶,大膽實踐,反復模仿,對比糾正。不要怕出錯。對中國學生來說要達到發音完全正確並非一日之功,要有信心,有耐心就一定能夠成功。
2.注意英語和漢語的區別。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如英語語音中的短母音、輔音連綴,以摩擦音、破擦音收尾音節等在漢語中都沒有。英語有形態變化,如名詞復數變化、動詞時態變化等,而漢語基本上沒有。英語語法和句子結構同漢語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中學生的漢語習慣已相當牢固,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從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用漢字注音,不要用漢語句子套用英語句型。一旦通過大量的閱讀,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並產生英語語感,就會逐步減少犯「中國式英語」的錯誤的機會。
3.掌握規律,事半功倍。雖然學習英語沒有捷徑可走,但掌握英語語言的規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記憶單詞,要將單詞的讀音和拼寫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即掌握拼讀規則,按前綴、後綴同詞根或詞乾的復合關系,按反義、同義和同音關系,以及按單詞在句子或語言環境中的關系來記單詞就很容易記住,也有興趣。學習語法也是一樣,掌握詞形的變化、句型的變化是學習語法的關鍵。規則很多,各種規則也有例外,要靈活記憶,不能死記規則,以偏概全。
下定決心,堅持不懈 英語學習作為一門語言技能,通過大量的訓練和練習任何人是可以掌握的。一般地說,英語學習的原則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李揚的瘋狂英語提倡,首先建立起我能學好英語的信心,然後以句子為單位,大量地模仿,瘋狂地操練,大聲地朗讀,最後達到自如地說英語,他的方法對提高說英語的能力很奏效。鍾道隆教授45歲開始學英語,一年後,學成出國當口語翻譯,並創造了逆苦惱、逆急於求成、逆速成的逆向學習英語的方法。他還提出學習英語要遵循聽、寫、說、背、想的方法,他的方法強調以聽為主,並且把所聽到的內容全部寫下來。尤其是他的學習精神最可佳,他學習英語用壞了十幾台錄音機,你可想像他聽了多少英語;用完的圓珠筆芯幾乎裝滿了一個一拉罐,你可想像他寫了多少,在一年半內,累計業余學習英語時間大約三千小時,也就說每天抽出幾個小時來學英語。如果我們做到他那樣,一定也能學好英語。最重要的是堅持,只要能下定決心,堅持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學習英語,戰勝自我最後肯定會有收獲的。 注意方法,循序漸進 決心下定,還注意學習方法,有時根據自己的情況和不同的學習目的,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習英語一定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要把基礎知識掌握好,也就是說,發音要正確、基本詞彙要掌握牢、基本句式要熟練、基本語法要會用。(1)要過好語音關。把每一個音標發正確,注意改正有問題的音素,特別是那些容易混淆的音素,盡早地掌握國際音標,並盡量的掌握一些讀音規則,盡快地能利用讀音規則來拼單詞,掌握讀音規則對單詞的記憶和拼寫非常有用。(2)掌握一定數量的英語單詞。對於學習者來說掌握英語詞彙是一難關,學習單詞要從單詞的形、音、義這三方面去掌握,要注意單詞的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用法,要學會一些構詞法的知識,來擴展詞彙量。學習單詞要在語言材料中去學,要結合片語,通過句子,閱讀文章來活記單詞,死記的單詞是記不牢的。堅持在讀、說前,先反復聽,聽的時候反應單詞、句子的意思和節奏,想一下單詞的拼法、句子結構。並要同學習語法規則有機結合起來進行。(3)掌握好基本語法。語法在學習英語中也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把握住英語的基本規律,死的語法規則要記住,活的規則要通過做大量的練習掌握。總之學習英語要通過聽、說、讀、寫、譯來進行操練,不但要注意數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質量,尤其是基本知識要掌握的准確,熟練。只有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 提前預習,有的放矢 作為學生,在每次上課前,都要對要學的課文提前預習。首先在音標的幫助下試著拼讀單詞,也可以藉助配套磁帶反復聽,對比一下,把握不準的要標出來,注意上課老師的發音,還要記一下單詞的漢語意思和詞性。藉助課文的注釋或輔導材料,預習一遍課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師講課時注意聽這些地方。總之,預習的目的是熟悉要學的內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帶著問題聽課,做到有的放矢。 認真聽課,積極配合 課堂是老師與學生一起學習、掌握、運用知識的主要場所。作為起主導作用的老師一方引導學生搞好課堂教學是很必要的,但也需要學習者的積極配合。上課要專心聽講、作好筆記、認真操練、積極思考。預習時出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沒有講到的,要向老師提出,把問題搞清楚,老師講授的問題,先注意聽,下課後整理一下筆記,反復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抓住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和考點。總之,上課時要做到耳聽、眼觀、嘴動、腦想,調動起多個感官來。 完成作業,找出問題 學完每一課,要認真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一定不要看參考書上題的答案,做完後再對答案,對於作業中所出現的不明白的問題,應該記下來,等下次上課時提出來。做作業是英語學習的很重要的環節,它是消化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過程,一定要認真完成規定的作業,筆頭作業要動一動筆,口頭作業要動一動嘴,提高聽力要練一練耳,課文在聽和讀的基礎上,最好背誦某些精彩段落。總之,要做大量的練習,英語是練出來的, 一定不要偷懶。 及時復習,鞏固知識 學會了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逐漸遺忘,但學語言有遺忘現象是正常的。更不必因為有遺忘現象而影響自己學好英語的信心與決心。問題在於怎樣來減輕遺忘的程度。善於類比,總結知識,把新學的知識同過去學的有關的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和聯系。建立錯誤檔案記錄,加深印象,以避免再反同樣錯誤。我們大部分知識和技能是靠重復獲得的,及時復習對於記憶非常必要,學英語就是要堅持天天不斷的練,不斷地重復基本句型,常用詞彙和基本語法等。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同遺忘做斗爭的過程。 總而言之,只要你能做到下定決心學,注意學習方法,把課前預習,認真聽課,完成作業,及時復習這些環節作好了,你一定能夠學好英語。
回答者:盜版知道 - 秀才 二級 7-16 17:28

新聞專業主幹課程簡介 :

課程名稱:新聞學概論 課號:0202015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基礎理論課。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新聞學的基本知識與理論,並能用以分析新聞現象,指導新聞實踐,為從事新聞工作,堅持正確的業務方向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講授理論新聞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著重闡述新聞性質與價值;揭示新聞事業產生、發展的基本規律;論述新聞工作的原則和業務基準。
教材: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童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
1.新聞學概論,項德生、鄭保衛,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現代新聞理論,劉建民,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當代新聞學,鄭曠主編,長征出版社,1987年版。
4.系統理論新聞學,王益民,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課程名稱:廣告學 課號:0202016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和廣告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是研究和探討關於廣告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規律的應用科學。學習本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廣告及廣告傳播的特殊性,廣告運動的市場學和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廣告運作的基本理論、程序和方法,為進一步地學習廣告的專業課程奠定必要的學科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主要講解廣告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對廣告調查、廣告策略、廣告創意與策劃以及廣告的經營與管理等基本內容進行重點講授,探討廣告及廣告傳播的特殊性,並結合廣告實踐進行個案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實地考察。
教材:廣告學教程,張金海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書:
1.當代廣告學,第七版,威廉·阿倫斯,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2.現代廣告學,何修猛著,復旦大學版社,1998年版。
3.廣告運動策略新論,舒爾茨等著,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年版。
4.廣告學原理,樊志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采訪 課號:0202017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聞采訪活動的現象和規律,了解實施這一活動的行為規范,以指導新聞采訪實踐。
課程內容:采訪的性質、特點,采訪的哲學基礎,采訪的工作路線,采訪的思維方式,采訪的一般程序、手段和技巧,采訪的心理分析與控制。
教材:新聞采訪學教程,羅以澄,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參考書:
1、新聞采訪方法論,艾豐,人民日報出版社,1982年版。
2、專業采訪報道學,藍鴻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3、新聞采訪寫作新編,劉海貴、尹德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課程名稱:廣告文案寫作 課號:02020181

學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和廣告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是關於廣告文案寫作基本知識和理論及方法的一門應用性學科。通過本課程的講授,主要讓學生了解廣告文案寫作的特點和要求,對學生進行廣告文案的各種文體寫作訓練,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廣告文案的創意及寫作能力。
課程內容:主要講授廣告文案寫作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廣告文案寫作的特殊要求和寫作方法,各種廣告文體的主題、結構、材料、語言表達方式以及廣告文案的創意。
教材:廣告文案寫作教程,丁柏銓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書:
1.理論廣告寫作,方蔚林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廣告文案寫作,高志宏、徐明智著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版。
3.廣告文案寫作50法和精彩實例,遲雙明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版。
4.廣告文案寫作,張微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課程名稱:媒介經營管理 課號:02020211

課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本課程的學科性質,掌握媒介經營與管理的各個層面的知識與理論,懂得媒介的經營與管理之道,並能在這兩個方面進行媒介市場調查,訓練能力,為媒介經營與管理打下基礎。
課程內容:本課程主要講授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聞媒介在報紙發行、廣告業務、多種經營等方面的經營知識和理論;二是新聞事業管理的學科性質、管理體制,新聞單位的領導體制和組織機構,以及新聞業務活動、經營活動、財務、人力資源、後勤保障等方面管理的系統知識和理論。
教材:媒介管理學,邵培仁,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書:
1.媒介市場管理與資本運營,胡正榮,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廣播電視管理學,徐麗玲、王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3.傳媒營銷與管理,朱春陽,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
4.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黃升民、丁俊傑,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課程名稱:傳播學 課號:0202022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和廣告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是研究和探討關於傳播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的科學。學習本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掌握關於傳播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探求不同傳播方式的特點和規律,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考察、分析各種傳播現象,為更好地學習新聞傳播和廣告傳播打下必要的傳播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通過對傳播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的講解,探討傳播學的一般規律,著重掌握人際傳播、文化傳播、特別是大眾傳播的傳播方式和特點,認識傳播學理論研究對傳播實踐的指導意義。
教材: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參考書:
1.大眾傳播模式論,丹尼斯·麥奎爾等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沃納·賽佛林等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3.傳播學史,羅傑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4.傳播學,沙蓮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攝影 課號:0202023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熟練使用傳統光學相機以及數碼照相器材,同時使學生了解新聞攝影采訪的特點,及其與其它門類采訪的異同,以及攝影采訪的表現原則,手段及傳播效果。
課程內容:講授有關相機的主要裝置及使用常識,介紹新聞攝影的發展歷史,並著重講述攝影采訪拍攝的相關知識,以及不同題材的新聞攝影的特點。
教材:攝影技藝教程,顏志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
1.新聞攝影學概論,許必華主編,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2.現代新聞攝影,卜新章,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3.圖像時代——新聞攝影傳播學,周家群,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美)保羅·M·萊斯特,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課程名稱:電視新聞 課號:0202024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電視新聞學是新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電視的特性和規律,電視節目製作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初步具備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課程內容:講授電視新聞的基本特性和規律,對照報紙、廣播、照片,講解電視新聞的攝像,現場采訪,節目編輯和製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
教材:電視新聞學,葉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參考書:
1.電視節目學概要,壯春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電視新聞報道學,鄭祖武,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電視新聞編輯教程,周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廣播電視新聞語言與形體傳播教程,吳郁、侯察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電視采訪學,朱羽君,雷蔚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寫作 課號:0202025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本課程通過講授新聞寫作的基本原理,使學生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掌握各種新聞文體的寫作要點和技巧,具備新聞寫作的能力。
課程內容:本課程主要講授新聞寫作的原則和要求,新聞寫作的選擇,新聞寫作的思維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體講授消息,通訊,系列報道,深度報道等文體和報道形式的特徵、功能,各自不同的基本理論和寫作方法。
教材:當代新聞寫作,尹德剛、周勝,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參考書:
1.現代新聞寫作學,張惠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新聞寫作教程,劉明華、徐泓、張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記者傳播模式論,王中義,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
4.新聞報道學,桑義燐,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評論 課號:02020261

學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是研究新聞評論功能、寫作規律的科學。學習新聞評論旨在教育學生把握新聞評論的特點、作用,把握新聞評論寫作的要求和方法,具備新聞評論寫作的能力。
課程內容:介紹新聞評論的特點、任務和作用,全面講述新聞評論寫作過程的基本理論,系統講授評論文體不同種類的特徵、功能及各自的寫作要略。
教材:新聞評論學教程,胡文龍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參考書:
1.當代新聞評論寫作,陳世濤、胡思勇,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新聞評論學通論,吳庚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廣播評論,仲富蘭,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新聞評論的電視化傳播,李文明,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課程名稱:廣播新聞 課號:02020271

學時:36學時 學分:2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課。通過講授廣播的基本理論,使學生掌握廣播這種媒體的基本特性和規律,掌握廣播新聞采訪的基本技巧和廣播新聞節目製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學生初步具備從事廣播新聞工作應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課程內容:講授廣播的基本特性和規律,對照其它媒體講解廣播新聞采訪的技巧,以及製作廣播新聞節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材:廣播新聞報道,王文科,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書:
1.廣播新聞實務,曹璐、吳縵,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2.播音學簡明教程,吳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3.廣播新聞與音響報道,周小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錄音與放音,[英]格·阿金,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編輯 課號:02020281

學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新聞編輯是研究新聞編輯工作的規律和方法的科學。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新聞編輯工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從事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課程內容:講授新聞編輯工作的原理和方法,講解選稿、改稿、製作標題、版面編排的要求,以及組織報道的一般知識。
教材:新聞編輯學,吳飛,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書:
1.現代新聞編輯學,胡武,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報紙編輯學,鄭興東等,1998年版。
3.新聞編輯,許正東,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現代新聞編輯學,王曉寧,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作品評析 課號:02020291

學時:36學時 學分:2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一門選修課。學習本課程旨在使學生了解新聞評析的一般規律,認識新聞評析的性質與作用,掌握新聞評析的方法,並通過對具體新聞作品的評析實踐,進一步深化對新聞報道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對新聞作品的欣賞和鑒別能力。
課程內容:講授新聞評析的特徵、目的和意義;新聞評析的方法、思路和原則;新聞評析的基本類型;評析作品的寫作;評析者素質的要求等。此外,引導學生對不同新聞媒介的新聞作品進行評價和分析。
教材:新聞評析,夏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
1.通訊範文評析,丁柏銓、胡素華,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2.消息範文評析,劉保全、彭朝丞,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3.深度報道範文評析,時統宇,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4.經濟新聞範文評析,樊凡、時統宇,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5.廣播電視新聞範文評析,孟建、祁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6.新聞評論範文評析,劉根生,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課程名稱:中國新聞事業史 課號:02020301

學時:72學時 學分:4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研究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歷史的學科。學習本課程旨在使學生了解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情況,從中把握其不同時期發展的聯系,以推進中國新聞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課程內容:以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為框架,重點講授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傳媒事業發展情況和主要傳媒、傳媒人、大眾傳播思想等。通過對各個歷史時期傳媒業情況的介紹和評價,使學生基本掌握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及新聞事業的發展同每一個時代發展的相互關系。
教材:中國新聞事業簡史,方漢奇、張之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參考書:
1.中國報學史,戈公振,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丁淦林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國百年報人之路,曾憲明,遠方出版社,2003年版。

課程名稱:外國新聞事業史 課號:02020311

學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課。主要研究西方國家新聞事業產生、發展、演變及內在規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世界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情況,學習外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先進經驗,以求開拓視野、有所借鑒,提高對西方新聞事業的鑒別能力。
課程內容:講授西方國家新聞事業產生、發展、演變過程及內在規律,介紹西方主要國家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手段的產生和發展,新聞文體的發展,文化、印刷、發行的演進過程,新聞機構組織、從業人員及新聞事業的管理,新聞教育、新聞研究、新聞出版的情況等。
教材:外國新聞傳播史,鄭超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
1.外國新聞事業史,梁洪浩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外國新聞事業史,張允諾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當代世界新聞事業,李良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1988年版。

課程名稱: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著作選讀 課號:02020321

學時:36學時 學分:2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必修課,主要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理論。學習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思想、新聞體系,掌握黨報的黨性原則,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聞理論從事新聞報道工作。
課程內容:講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各時期的新聞論著、新聞活動、新聞思想、新聞體系。特別是黨報發展的規律、黨報的黨性原則等新聞界所關心的問題。介紹他們的新聞思想及新聞活動的經歷,以及他們為悍衛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斗爭的精神,結合馬列恩的原著,聯系當前實際,在原著上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童兵,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書:
1.馬列新聞活動與新聞思想簡史,吳廷俊,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童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馬克思主義經典新聞著作選讀,自編。

課程名稱:新聞美學 課號:02020331

學時:36學時 學分:2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選修課。它主要運用新聞學、傳播學、美學原理,借鑒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語言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將新聞納入人類審美實踐活動的總體框架和美學視野中加以考察。學習本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旨趣和審美能力,並在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加強新聞審美的自覺性,使所學知識得以具體運用。
課程內容:本課程系統地講授新聞的美學性質,美學內容,美學特徵;新聞作者的審美心理構成,審美創造能力;新聞寫作的美學原則;新聞閱讀的審美心理以及新聞作品的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層次美等重要的新聞美學理論問題。
教材:新聞美學,季水河,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參考書:
1.新聞審美,楊健,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2.新聞與美學漫談,宋漢炎,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學教程,周忠厚,齊魯書社,1988年版。

課程名稱:新聞道德法規 編號:02020341

學時:54學時 學分:3學分
課程目的:本課程是新聞專業的選修課。主要研究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學習本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的基礎知識,且能理論聯系實際,去觀照、分析中國新聞法規與新聞倫理的實踐活動,把握其內部規律,進而提高遵守相關法紀與職業道德要求的自覺性。
課程內容:新聞法規部分在介紹基本概念和我國社會主義新聞法制建設的基礎上,重點講述新聞事業行政管理的法律規定;新聞、廣告及各類信息發布與管理的法律規定;新聞侵權行為的認定與處罰;新聞泄密及其他違法行為的認定與處罰。新聞職業道德部分在介紹新聞職業道德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新聞職業道德的發展歷程基礎上,重點講述社會主義新聞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
教材: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黃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參考書:
1.新聞法制學初論,曹瑞林,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
2.新聞工作者與法律,王軍,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3.新聞職業道德教程,陳桂蘭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新聞法學,顧理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❼ 《素描進階教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素描進階教程》(基蒙・尼克萊代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Ou0GteHSNGPTeKCMtRFuA

提取碼:mg3j

書名:素描進階教程

作者:基蒙・尼克萊代斯

譯者:王毅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7

頁數:176

內容簡介:

完美自然的素描方法只有一種,它不是技巧,不是美學或某種藝術理念,它僅僅依靠一種准確觀察,我指的是那種全身心投入的與觀察對象的物理接觸 。——尼克萊代斯

❽ 世界上最奇特的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功能

一位名叫Janjaap Ruijssenaars的德國建築師,花了六年的心血研製出了一張靠懸力和幾根細線吊在半空中的床,將其命名為"飄浮床"。據說,睡在這張舒服的床上,可以讓人們疲倦一天的身心得到最大放鬆,況且床在半空中,也是很多人的夢想。另外它還有個優點,那就是家裡的寵物不可能再輕易跳到床上撒野了。
但這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床了---人民幣1200萬元,還是不含稅的,就算考慮買尺寸只有五分之一大小的版本,也要120萬元人民幣。有人戲言:"萬一在睡覺途中,突然停電了,那不是要從半空跌下來?這醫葯費誰來賠?

❾ 周志強的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周志強 男,1969年出生,漢族,山東濱州人。1991年畢業於山東聊城師范學院(現為聊城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3年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師從王一川教授,分別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5年於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師從周星教授進行影視藝術學方向博士後研究。2005年任職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師至今。
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從事文藝美學、中國大眾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學術任職
中華美學會審美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圖書評論》執行主編;天津寫作協會副秘書長;明道大學客座教授(台灣);中國大學語文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天津美學學會會員;南開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大學語文主講教師;北京師大文學院國家級精品課程文學概論主講教師。曾任《語文報·大學語文專版》執行主編、《中國圖書評論》學術現場與讀書一問欄目主持人; 1. 《歷史的詩學對話》,《文藝研究》2004年6月(《文學新書評2004-200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私人媒介」與大眾文化的轉型與裂變》,《文藝研究》2007年5月;
3. 《作為文人鏡像的現代韻白——汪曾祺小說漢語形象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2月;
4. 《「新語文」與大學語文的感染教育》,《南開學報》2007年第1期。
5. 《現代性詩學中的文化體驗》,《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2月;
6. 《先鋒命名的歷史語境透視》,《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4月;
7. 《書寫概念的產生及其意義》,《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4月(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9);
8. 《語言拯救記憶》,《福建論壇》2001年6月;
9. 《重寫20世紀: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與文體形式》,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3)
10. 《小說如文》 《文學與文化》第8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語言也是一種藝術形象》 《文學與文化》第9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 《從文化認同到奇俗異觀:新民俗舞蹈及其他》 《藝術評論》2009年第8期;
14. 《生產「大眾」》,《中國美學年鑒》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
15. 《網路時代的私人生活》,《文景》2005年7月;
16. 《博客與大眾的自我生產》,《文景》2005年10月;
17. 《漢語的無紙寫作時代》,《藝術廣角》2001年4月;
18. 《孫穎舞蹈:靜悄悄的美學革命》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年4月;
19. 《博客與知識份子的網路生存》 《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12期;
20. 《尋繹思想境遇的關鍵時刻》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1期;
21. 《中國現代性的歷史反思:汪暉訪談錄》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3期;
22. 《詩話哲學與歷史批判》(會議發言稿)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8期。
23. 《神話、想像與地理》(對話) 《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9期。
24. 《從純審美到泛審美》,《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2月(《哲學年鑒200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6. 《話語分裂與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與詩學》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7. 《山寨文化的消費想像》, 《人民論壇》2008年22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2009.2);
28. 《「網路知情權」,一場虛幻的狂歡?》 《人民論壇 》2009年第3期上;
29. 《網路輿情與「口香糖思想」》 《人民論壇 》2009年第2期下
30. 《誤讀中國與形象重塑》 《人民論壇 》2009年第4期下;
31. 《對「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 《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32. 《「注水現象」的另類解讀》 《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33. 《熱捧專家與管理危機》 《人民論壇》2009年第12期;
34. 《「媒介調查」與社會良心》 《人民論壇》2009年第15期;
35. 《公民問責與政治信賴》 《人民論壇》2009年第18期;
36. 《網路廣場的非理性缺陷》 《人民論壇》2009年第16期;
37. 《媒體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生產》 《人民論壇》2009年第25期;
38. 《從新聞奧巴馬到電影奧巴馬》, 《人民論壇》2009年第29期;
39. 《「強大弱勢群體」的「被」後焦慮》 《人民論壇》2009年第19期;
40. 《學術輕飄飄 思想夜深沉》,《江淮晨報·合肥客》2010.04;
41. 《後情感時代的文化表情》,《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7月;
42. 《德勒茲、魯賽爾乃至陳冠希,大眾文化還能造神嗎?》,《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5月;
43.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談王小帥電影<左右>》,《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4月;
44. 《媒介改變社會 改變生活》,《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45. 《在媒介裂縫中走失》,《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46. 《圖像 一種改變世界的方式》,《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1期。
47. 《李安的文化詭計》,《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12期。
48. 《電視廣場里的「吵女」》,《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8期。
49. 《「國家主義」之後的夢想成真》,《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10期。
50. 《中國大片的視覺殖民時代》,《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
51. 《文的教育與文的闡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2. 《漢語的四類修辭形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3. 《簡論中國大眾文化的特徵》,《濱州師專學報》2003年4月;
54. 《小沈陽:埋葬了文化小品時代》 《東方早報》2009年4月28日;
55. 《青春文化高開青年文化低走》 《東方早報》2009年5月4日;
56. 《建國大業 一場後現代視覺旅遊》 《東方早報》2009年9月21日;
57. 《蝸居與大型資本的兩種面孔》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11日;
58. 《「30秒中國」背後的文化戰略轉型》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02日;
59. 《三槍:張藝謀誘惑機制中的傻樂至死》 《東方早報》2009年12月16日;
60. 《反故事:田蘇菲的神話》 《文學報》2009年4月9日;
61. 《新官場小說的市儈主義》 《文學報》2009年11月19日;
62. 《「惡搞」流行:新舊媒體沖突的結果?》 《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11月;
63. 《身體的詩意棲居》 《北京青年報》2005年8月24日;
64. 《2008長篇小說推薦》,《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
65. 《點評2009高考作文》,《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
66. 《新語文:拒絕還是接受》,《中國教育報》2007年6月28日第7版;
67. 《寫點兒小感覺》,《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8. 《王小波的壞》,《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1期;
69. 《文學語言不一定要准確》,《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0. 《來點兒陌生化》,《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1. 《文章是想像》,《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2. 《一首詩的形象解讀》,《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3期;
73. 《寫有意味的語言》,《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4期;
74. 《媒介時代,漢語怎幺了?》,《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8年第2期;
75. 《餓不死的雜種》,《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期;
76. 《小團圓的熱銷與文學閱讀的退化》,《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2期;
77. 《什剎海:現代北京的古典傳奇》,《環球旅遊》2006年第9期;
78. 《20年前的那些愛情》,《學漢語》2004年;
79. 《〈雷雨〉敘事策略的修辭論闡釋》,《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1月;
80. 《想像先鋒》,《藝術廣角》2001年1月;
81. 《民族認同的狂想與英雄神話的升騰》,《台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2001年2月;
82. 《英雄敘事及其終結》,《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83. 《先鋒:我們對它期待什麼》,《山花》2001年2月;
84. 《自我焦慮的修辭術》,《大舞台》1998年6月;
85. 《經典話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6月;
86. 《歷史的敘事化與敘事的歷史化:傑姆遜的詩學建構》,《濱州師專學報》1998年3月;
87. 《雷雨的敘事策略》,《西北論壇》1998年1期;
88. 《百年一金庸》,《濱州日報》1992年9月5日;
89. 《武功描寫的審美內涵及社會情緒滲透》,《濱州師專學報》1992年3期;
90. 《試論新派武俠小說哲理型的武功描寫》,《濱州師專學報》1994年1期;
91. 《建設現代化校園語言環境應注意的兩個問題》,《濱州師專學報》1996年3期;
92. 《英雄敘事詩的歷史性終結》,《昌吉師專學報》1999年4月;
93. 《審美系列課程的設置及其意義》,《中國學校教育研究》,論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
94. 《作者是怎麼死的》,《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3月;
95. 《告別英雄》,《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96. 《試論作者死亡》,《唐山師專學報》2000年2月;
97. 《政治化趨勢下的高校薪改》,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1期)
98. 《電影賀歲化與「傻樂時代」的文化消費》,《東方早報》2010.1.25
99. 《天天春晚:是悲是喜?》,《東方早報》2010.2.05
100. 《中國的「青春期煩惱」——焦慮背後的中國社會變局》,《人民論壇》(總280期),2010年1月(下);
101. 《「80後」集體焦慮是社會轉型的代價》,《東方早報》2010.3.19.
102. 《3D時代的新視覺霸權》,《東方早報》2010.3.30.
103. 《何處安放趙本山的「慈悲」》,《東方早報》2010.4.14.
104. 《尊嚴的邏輯》,《人民論壇》2010年第10期;
105 《從娛樂到傻樂——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師大學報》201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1.1全文轉載,《新華文摘》、《高校文科文摘》摘要轉載);
106. 《官員問責的更深層面》,《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107. 《國強民窘為何愈演愈烈》,《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110. 《誘惑機制下電影的奇觀化轉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18日;
111. 《3D大片時代的新視覺霸權》,《藝術廣角》2010年第3期;
112. 《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人民論壇 》2010年第18期;
113. 《唐山大地震:災難敘事下的泡沫情感》,《東方早報》2010年7月26日;
115. 《「追風族」的集體焦慮症》,《人民論壇 》2010年第22期;
116. 《導演們為何偏執於「清純」》,《東方早報》2010年08月13日;
117. 《老男孩與理想承諾的落空》,《東方早報》2010年11月16日;
121. 《利益性政治與公益型政府》,《鳳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5期;
122. 《信賴透支背後的危機》, 《鳳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6期;
123. 《從現實主義到傻樂主義》, 《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
124. 《趙本山的現實世界》, 《中國報道》2010年第12期;
125.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子彈在飛》, 《東方早報》2010年12月20日;
126. 《普通人生命經驗的鮮活表達》, 《遼寧日報》2010年12月17日;
127. 《「凝視」塑造的「凝視者」》, 《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12期;
128. 《期待專家型社會》,《人民論壇》2011年第6期;
129. 《趙本山的「俗人控」》,《東方早報》2011年2月9日;
130. 《「小清新」敵對「小資」》,《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
131. 《恐慌鬧劇與斷裂的溝通體制》,《人民論壇 》2011年第10期;
132. 《穿越劇 年輕人的情感旅遊》,《東方早報》2011年4月25日;
133. 《現代主義的現實主義——21世紀長篇小說的五種文體圖景》,《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134. 《景觀化的中國》,《文藝研究》2011年第4期;
135. 《高速路口的政治隱喻》,《人民論壇》2011年第13期;
136. 《從娛樂到傻樂——漫談中國大眾文化》,《天一講堂.2010》,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3月; 1.《我點擊我存在:網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你酷我評:英雄流言》,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年。
3.《定格:世界名著經典人物誌》(與人合著),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年3月。
4.《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參編教材
1. 《美學與美育》(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共計8萬字,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
2. 《大眾文化導論》(高等學校通識課程系列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共計2萬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3. 《美學教程》(復旦博學 21世紀重點教材)擔任第7章共計2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文學概論》(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寫,共計8萬字。王一川教授主編,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 已完成項目:
1.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九十年代媒體與文學》(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課題負責人(省部級項目)。自籌資金,已完成。
2.《白話文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規劃項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現代文學中的漢語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課題(文人文學中的漢語形象)負責人(省部級重點項目)。贊助資金2萬元,已完成。
4.《白話文與中國文學現代性》,南開大學青年項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5.《白話文與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南開大學文科創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
6.《審美課程的設置》,濱州師專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主持人(市級項目)。贊助資金2千元,已完成。
7.《金庸小說修辭論闡釋》,濱州師專青年項目,主持人(市級項目)。贊助資金3千元,已完成。
進行中項目:
《新世紀長篇小說現實主義文體變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閱讀全文

與美學教程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記事本簡單命令 瀏覽:865
外出140分鍾完整版視頻 瀏覽:941
男主是鴨子女主是顧客電影 瀏覽:942
姜恩惠所有電影作品 瀏覽:126
古裝三及劇大全 瀏覽:87
雙向門建國初援共 瀏覽:612
大富豪34棋牌破解源碼 瀏覽:252
靈魂實驗電影 瀏覽:609
去電影院看電影位置可以隨便做嗎? 瀏覽:425
都市長篇收母文 瀏覽:382
崑山模具編程學徒招聘 瀏覽:879
韓國電影女方是開美容院的 瀏覽:542
《美國所有盜墓電影 瀏覽:459
雲風程序員修煉 瀏覽:549
java游戲地圖 瀏覽:875
標高的矩形命令含義 瀏覽:1000
百度搜索排序的演算法 瀏覽:69
整合營銷pdf 瀏覽:334
要看新網址 瀏覽:477
在哪裡能免費看英文電影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