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香港史pdf

香港史pdf

發布時間:2022-04-23 03:37:05

『壹』 香港 歷史

香港名字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意,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有林某和他的妻子香姑為首的一夥海盜,橫行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一帶,後來被清軍將領李長庚擊敗,林某逃往台灣,香姑率余盜占據了今天的香港島,後人因香姑之名而稱這個島為香港。

第二種說法認為,香港之名是因為島上紅香爐山轉稱而來。在今天香港銅鑼灣天後廟前,舊時有一座紅香爐。據古老傳說,這座紅香爐是從遠地漂泊而來,停在廟前沙灘上。村民見後將它抬至廟前,並稱廟後山峰為紅香爐山,廟前海港為紅香爐港。紅香爐港一名逐漸演變為香港,並成了全島的名字。

第三種說法稱,香港之名是因為島上有鰲洋甘瀑而得名。據說,今日香港瀑布公園處,原有一條瀑布沖注而成的小溪,老百姓稱之為龍水。其水清冽甘香,過往船隻上的人,常常來此取水食用,並把這條小溪稱為香江,把小溪入海處稱為香港。天長日久,人們就把這個島叫作香港。

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因為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因氣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裝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 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香港歷史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秦朝以前居住在兩廣、浙閩東南沿海一帶的越族人,部族林立,互不相屬,史稱百越。香港的史前文化,與越族人文化同屬一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市),公元前213年秦派兵50萬人到南嶺以南戍邊和開墾,南定百越,將香港納入秦朝中央政府的疆域版圖並管轄,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了。到東漢(公元25~220年)時,香港島上已經有了常住居民。漢朝香港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寶安縣,香港歸寶安縣管轄。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福安縣改為東莞縣,香港屬東莞縣管轄。南宋滅亡後,一些不甘受辱的官員及子民,紛紛來此隱居避難。從唐朝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諸朝代,在長達861年期間,香港均屬東莞縣管轄。從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到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的268年中,香港均屬廣東省新安縣管轄。在英國強佔香港之前,香港是我國廣東省新安縣管轄地區。香港在宋朝以前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主要是漁民避風浪和歇息的地方,從宋朝開始在香港沿海地帶由漁民聚落逐漸形成了一些漁村,居民主要從事海上捕魚等作業活動,明清時代香港成為「莞香」等集散轉運口岸。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香港逐漸成為英國向中國大陸走私鴉片的轉運地。從18世紀到19世紀,走私鴉片的數量越來越大。當時的英國鴉片販子把東印度公司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的罌粟加工成鴉片,走私賣到中國。走私數量逐年增加,1727年為200多箱,1800年為2500餘箱,1838年達40000多箱,嚴重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大量白銀被掠奪,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使清朝政府的經濟出現嚴重危機。

1838年12月清朝政府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林則徐在香港與廣州之間珠江口地區的虎門,燒毀鴉片2萬余箱,嚴禁鴉片走私。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國向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開始第二年即1841年1月26日,英國派兵強佔了香港,中國清朝政府戰敗,被迫於1842年8月29日在泊靠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國軍艦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約75 km2)給英國,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香港割讓給英國後,清朝政府在與香港島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設九龍司,並將衙署設在九龍城內,佔地約2.6公頃,衙門外建高約8米的圍牆,設6個瞭望塔。當時,九龍司歸廣東省新安縣管轄。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停泊於黃浦港內的中國商船亞羅號上捕捉海盜,英國以該船曾在香港領過執照(1856年9月已到期)為借口,指責中國水師無權上船,並謊稱中國水師在船上侮辱英國國旗等,製造了「亞羅號事件」,借口發動了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到廣西西林縣傳教,因作惡多端,激起民憤,1856年2月新任知縣將其判死刑。1857年法國借口廣西的「馬神甫事件」(也稱西林教案),參與英國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合出兵廣州。1858年5月,英、法、美、俄四國公使率英艦10艘、法艦6艘攻佔大沽,直撲天津,清政府被迫求和,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英國侵佔了九龍半島南部的尖沙咀地區。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後,直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圓明園,金銀珠寶和貴重文物被搶劫一空,並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於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北京分別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除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外,又割讓中國領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司(約11.1 km2)給英國。中國清政府在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情況下,英國趁機於1898年7月1日強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拓展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強行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以及附近200多個島嶼的中國領土,並稱之為「新界」,面積約975.1 km2,約佔香港地區總面積的91.8%。根據國際慣例,租借期一般不得超過100年,租期定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租期屆滿。關於租金問題,據傳英方當時談判代表曾說:「租金可待爾商議。」英國租借「新界」時,清政府提出保留「九龍城及原九龍城碼頭」,理由是「以使文武官員駐扎,兵商往來停泊及他日修建鐵路等」,英國為速達簽約目的而表示同意,在《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中寫有「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扎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但又寫有「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中國人在中國領土上駐扎,不得與英國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此話實則是以謬理埋下了別有居心的伏筆。清朝政府只是暫時保住了九龍城的主權,簽約後第二年的1899年4月16日英國當局接管「新界」時,鎮壓了當地居民的武力反對,港英當局指責清朝政府「協助不利」,4月18日要求撤銷中國對九龍城的管轄權,5月18日,英國以武力強行攻佔九龍城,並將城內中國官員驅逐出城,1899年12月,英國單方面將原來未列入「租界」范圍內的九龍城納入了香港轄區,據為己有,自此「專條」上保留中國在九龍城內的行政權,保留大鵬灣九龍城碼頭區,保留中國兵船使用大鵬灣、深圳灣的權利等的主權,便名存實亡了。

英國侵佔香港後,人口不斷增加,港英當局為了社會治安問題,曾施行了長達55年的宵禁。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近20年裡,每逢春夏之交,香港鼠疫(俗稱「黑死病」)流行,夏秋季節又常發生台風災害,給香港居民造成了不少苦難。1918年馬場大火,造成了死亡觀眾600多人的大案。

1895年,孫中山先生為了組織力量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初期黨人曾將香港辟為主要活動陣地。

1922年香港海員舉行大罷工。1922年1月,兩位華人海員被英國資方無理解僱。為保障華籍海員正當權益和改善不合理待遇,海員要求增加工資,遭英國資方拒絕後,1922年1月12日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林偉民、蘇兆征等領導下,開始罷工,到1月底包括運輸工人在內,罷工人數達3萬餘人。2月中旬罷工輪船達100多艘,中英輪達80多艘,港英當局以武力封閉海員、運輸兩工會,逮捕罷工領袖,激起工人更大憤怒,3月1日香港各行業10餘萬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大批工人徒步回廣州,行至九龍沙田遭英國軍警槍擊,死6人,傷數百人,造成「沙田慘案」,工人堅持罷工達56天。3月8日,英國當局答應海員和工人罷工的要求條件,工人增加工資15~30%,罷工取得勝利。

1925年爆發省港大罷工。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槍殺工人顧正紅,打傷10餘人。5月30日,上海租界英國當局逮捕遊行示威學生100餘人,槍殺遊行示威群眾10餘人,打傷多人,造成「五卅慘案」,上海、北京、南京、武漢等地爆發了「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兩地工人為支援「五卅運動」而爆發省港大罷工。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在鄧中夏、蘇兆征等人領導下舉行大罷工,後罷工人數增至25萬人。並有10餘萬人離開香港回到廣州。6月23日,工人、農民、學生10萬餘人在廣州舉行遊行示威,隊伍經過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時,遭英法兵艦、水兵和巡捕軍隊鎮壓,打死50多人,打傷170多餘人,造成「沙基慘案」。中華全國總工會為加強罷工領導,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組成2000多員工人武裝糾察隊,到各海口駐防,對香港嚴密封鎖,使香港大小商店破產3000餘家,外資每天損失400萬元,股票狂跌,地價一落千丈,使繁華的香港變成一個死港。省港大罷工從1925年8月到1926年10月,堅持罷工1年零4個月,成為世界工人運動史上堅持時間最長的大罷工之一。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的各種進步報刊,都振臂疾呼,宣傳抗日救國,為香港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12月8日,日軍飛機襲擊香港九龍半島上的啟德機場(後已改名為香港國際機場)。英、日激戰18天,英軍傷亡近4000人,英國戰敗向日本投降,1941年12月26日日軍佔領香港。在日軍侵佔期間,香港經濟遭到嚴重打擊,香港居民把日軍佔領香港期間特稱為「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後,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克於1945年8月從日軍手中接收香港,9月16日駐港日軍正式投降。當時在接收香港問題上,中英兩國曾發生爭議,在美國的干預斡旋下,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作了妥協讓步,沒能收回香港,香港仍又被英國佔領。

1949年,中國大陸大部分已被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海南島後,對是否解放和收回香港問題,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當時上海市潘漢年副市長向周恩來總理提出「暫不收回香港」的建議,主要理由是「美國執行杜勒斯對新中國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港口與西方國家貿易往來幾乎斷絕,如果收回香港,這唯一通向西方國際社會的貿易通道就失去了,極需的軍用物資和外匯渠道就堵死了,因此,在一定時期保留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由英國人暫時管轄香港,乃是上策。」周恩來總理採納了潘漢年的建議,並報請毛澤東主席准許,故1949年解放軍未進駐香港。

『貳』 香港歷史資料

香港歷史: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2)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前214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

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

拱衛廣州地區,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叄』 關於香港歷史資料

從唐代開始,中國政府已經派軍隊駐守香港地區並在海上巡視。從宋到明,我國內地人民遷到香港地區定居的逐年增多。清朝時,香港歸屬廣東省新安縣管轄。

18世紀初,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1840年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鴉片,英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出兵攻打廣州。1841年1月26日,英國派兵強行佔領香港。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侵略者就有意在中國海岸侵佔島嶼,以便對中國進行侵略。1834年,他們首先看到香港在戰略上和商業上對他們有利,此後,侵佔中國沿海島嶼,就成為英國侵略者最重要的目標。在英軍強佔香港以後的50多年時間里,英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三個有關香港問題的不平等條約,霸佔了整個香港地區。

1842年8月29日,英國政府同清政府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第三條規定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朝政府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中國領土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乘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又強迫清政府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所謂「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清朝被推翻後,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英國對香港的永久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曾多次闡明對香港問題的立場,指出香港是中國領土,中國不受過去英國政府同中國清朝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約束,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恢復行使對整個香港地區的主權。根據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3)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中央政府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履行憲制責任,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權力,也包括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中央具有監督權力。

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准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不斷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

『肆』 香港的歷史資料

很完整的
香港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香港的歷史沿革
早在遠古時代,香港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後,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將之納入秦朝的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並從中原遷移了50萬商人和罪犯到這一地區進行守衛和開發。自秦始皇開始,香港地區就一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直到英國侵佔香港以前,從未間斷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因為嶺南太遠,鞭長莫及,對趙佗採取了安撫政策,封為南越王。劉邦死後,趙佗又鬧獨立,朝廷多次征伐無功,只好再派人去賞賜慰勉,趙佗才除去帝號,臣服於漢室。漢朝在這里設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個郡。香港地區劃歸南海郡博羅縣管轄。此後,一直沿續到西晉時期。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肅宗至德二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又歸東莞縣管轄。明神宗萬曆元年,廣東巡海道副使劉穩,奏准朝廷,將東莞縣濱海地區劃出另設一縣,名為新安縣。自此,香港地區改屬新安縣管轄。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
屈辱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
英國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是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鴉片販子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頓使中國陷入災難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銀從中國滾滾流出,使清政府的財政發生嚴重危機,白銀外流的結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業普遍蕭條和衰落,鴉片煙毒已在中國泛濫,對此,當時愛國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就憤怒地說;"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1839年虎門銷煙
由英國對華掠奪而釀成的鴉片濃煙滾滾,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這時,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禁煙派)揮起中華之劍,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的斗爭,領導了震撼世界的禁煙運動。1839年3月,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達廣州查辦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來到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下令把已繳獲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煙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義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國人在他所撰寫的《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書中,就指責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給英國國旗帶來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國的鴉片販子和工業資本家不甘失敗,加緊活動,催促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6月,由540門大炮裝備起來的48艘艦船,乘載著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於是,這場由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目的在於打開中國門戶,謀取英國在中國的最大得益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無能的官僚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議和,並同時把林則徐職查辦清政府的驚恐與無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1841年1月,英軍以武力強佔香港島,2月攻佔虎門,5月進犯廣州。1842年,英國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後攻佔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二、香港的割讓
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佔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英國強佔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上和經濟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火燒園明圓。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於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就這樣,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英國侵佔九龍半島南部後,不久又圖謀佔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致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征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佔領。
三、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總督,又稱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擔負最高首長職責的人。按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誥》的規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皇的全權代表。港督之下設立四個系統,構成港英統治政權:(1)咨詢性質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為首的行政機構,(3)以首席按察司為首的司法機構,(4)受命於英國國防部的駐港英軍。此外,還設立一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輔助港督行使職權的兩個重要機構。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員,還包括: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等。駐港英軍,是英國維護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英國自強佔香港以來,在香港一直保持著一支數量相對穩定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源於英國的法律與司法體制,是英國對香港實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國除了從政治上實行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外,還從經濟上確保英資財團在香港的特權地位。英資財團是指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資本財團,主要有匯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等。英資財團大都創業早,長期插足香港經濟,與港英政府關系密切,對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英資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擁有發行港幣的特權;英國大東電報局通過它附屬的香港大東電報和香港電話公司,獨佔了香港對外通訊和全市電話、電訊服務;英資的地產公司擁有香港大批地產物業等。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社會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
四、二戰時日本佔領香港
淪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區呈現出和平安閑的氣氛。電影院場場滿座,酒巴間坐滿了客人,舞場里不斷傳出爵士音樂,年青人成群結隊地到新界農村郊遊。還不足三個星期,聖誕節就要到了。只是在前兩、三天香港政府舉行過幾次開玩笑般的防空演習。誰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聽到了隆隆的飛機轟鳴聲,猛烈的炸彈爆炸聲和高射炮還擊聲。人們預想不到的香港戰役開始了。在戰斗機的掩護下,三十六架日軍輕型轟炸機空襲了啟德機場、九龍水上飛機停泊等處。機場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彈擊中。就在同一天,日本還襲擊了美國海空軍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12月8日,在空襲啟德機場等地的同時,日本陸軍兵分四路,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在垃圾灣防線,大部分地段英軍略作抵抗就紛紛後撤。僅在城門水塘西南的黃金山陣地戰斗比較激烈,雙方展開了肉搏戰,英格蘭步兵營營長陣啟亡。終因雙方力量眾寡懸殊,英軍司令馬爾比少將決定放棄九龍,命令"半島旅"撤回香港島。九龍之戰只進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個九龍半島都被日本侵略軍佔領。
12日晚,英日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海面互相炮轟。第二天上午,一艘插著白旗的小艇,由九龍油麻地碼頭向香港島駛來。艇上載有日軍勸降使者多田中佐,還有被挾持的香港總督私人秘書李夫人等。英軍拒絕了日軍的招降。17日,日軍再次派人乘兩艘小艇過海勸降。香港總督揚慕琦再次拒絕,並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過海,香港將不客氣地開槍射擊了。
18日午夜,日軍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餘艘,對港島北岸強行正面登陸。他們登陸。他們登陸後,曾在黃泥涌與英軍展開激烈的戰斗。日軍若松大隊長受重傷,英軍西部旅司令約翰羅臣(加拿大大人)陣亡。結果英軍敗退,防守港島的東部旅與西部旅,聯系被切斷。日軍還佔領了黃泥涌貯水池,切斷了英軍水源。英軍曾在局部所剩無幾英軍司令認為再也無法繼續抵抗,在與港督商議後,決定無條件投降。25日晚,東線、西線的英軍相繼掛起白旗。至此,歷時十八天的香港戰役,以日軍佔領整個香港地區英軍徹底失敗而告終。
12月25日是聖誕節。當天傍晚,一輛掛著白旗的汽車由中環開向跑馬地日軍司令部。香港總督揚慕琦與日軍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他本人做了日軍的階下囚這天晚上,絕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里。往日燈火輝煌的"不夜城"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恐怖世界,整個香港地區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軍的魔掌所以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的聖誕節"。
暴行
日軍入城後,大肆搶掠,強奸婦女和殺害無辜居民的暴行屢屢發生。日軍的安民布告上虛偽地宣稱:"保護華人財產,香港戰爭是對付白種人的戰爭。"但仍然有許多華人的店鋪被封了門,特別是那些大的鋪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國貨公司、五金行、汽車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業門口多半釘上寫有"軍搜集部管理"字樣的木牌,銀行、當鋪門口則釘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過是攫取的別名。日軍將香港的九十五萬擔存米,搶走八十萬擔充作軍糧,造成香港嚴重的糧荒。
《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一書曾記述了日軍明火執杖進行搶劫的情景:"日本軍隊在海軍船塢附近,他們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獵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紮起來的,堆滿了一個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個敵兵在結著小小的標簽,上面寫的是:'神戶……'獵得物聚集了以後,卡車就將它帶到西環的碼頭去,放入了大輪船里,這些輪船就一直駛回到日本。""我曾經在一個很大的單車行(自行車)門口,呆看了多時,一輛汽車放在門口,幾個日本兵指揮著苦力,把簇新的單車,從裡面一輛一輛地背出來,搬上了汽車,……又一刻,又是一輛卡車……於是簇新的單車,又從裡面一輛一輛的搬出來。""老闆也和我一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閑著,似乎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他一樣,……"(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第95-96頁)
除了搶劫財物,半夜裡許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還經常四齣尋找婦女。婦女們躲藏在各處。不少婦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幾個敵兵輪奸的。在日軍舉行"入城式"後的那些夜晚,許多婦女嚇得在三、四層樓的房頂上亂跑,瓦片被踏得發出破裂的聲響。當時有些婦女說,他們不怕炸彈和機關槍,因為碰上了它,乾脆死掉就是了。他們最怕的是敵兵的電筒和使人膽寒敲門聲。
日本侵略軍還濫殺無辜居民,視中國人的生命如草芥。在離跑馬地不遠的藍塘道,一戶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殺害。在皇後大道西,一名老年婦女,因為聽不民懂日語想通過崗哨東行,被日軍當場開槍打死。在灣,一名青年不小心闖入了所謂軍事區域,日本兵上來就是一刺刀,將他殺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婦女身上背小孩上街買菜,回來時趕上戒嚴,眼睜睜看著自己信的樓宇,無法走過去。她的長子約八、九歲,想橫穿馬路迎接媽媽。這名婦女,搖手示意,不讓兒子過來。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軍開槍殺害。……
在日本侵略軍佔領香港三年多的時間內,香港廣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難。日本侵略軍強迫居民使用軍用手票。起初軍票對港幣的比率,定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則宣布禁用港幣,居民必須在限期內到台灣銀行兌換軍票,違者殺無赦。這是在進行公開的金融掠奪。在日本統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領到六兩四錢配給米,僅能勉強糊口。到了戰爭中期,糧食發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變配給制度,只配給為敵人服務的公務人員。結果造成米價飛漲,每斤由數無漲到二百多元,居民餓死者不計其數,餓殍道,目不忍睹。
日軍還隨意拆毀古跡、拆遷民房。他們拆毀了九龍寨城的城牆,炸毀了象徵民族精神的宋王台。1942年8月日軍想在香港設立慰安所(軍妓住所)五百家,地點選在灣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軍六十八大隊隊長中川金光親自出馬,指揮大批士兵,突然封鎖洛克道,西至軍器廠街口起,東至勛寧道止,加上鐵絲網。凶神惡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戶在三天之內,全數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們被迫在風雨之中扶老攜幼搬往他處甚至露宿街頭。這就是日本侵略軍製造的洛克道事件。實際上慰安所用不了這么多房屋,日軍便把這一地區變成了他們的娛樂區。除了慰安所,還設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館。該處就是後來灣仔的酒巴區。
在日本統治期間,香港百業凋零,唯有賭博、吸毒等罪惡的行業得到發展。從最熱鬧的皇後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賭場。臭名昭著的大賭場有"榮生公司"、"兩利公司"等。賭場門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條"發財請進"的標語,有人在搖鈴,有的還有土娼招待。這就是日軍帶給香港的"新秩序"。開賭場的多半是與日軍相勾結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標出他們過去秘密組織的堂號,如"十八子"、"粵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軍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總督以後,公開鼓勵開賭,抽賭餉充軍費,此後賭場林立,更加烏煙瘴氣。此外,日軍還鼓勵吸毒。敵總督部設有販毒機關---裕禎公司,用飛機從熱河運來煙土,並開設售吸所,准許煙民領牌買煙。
光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各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與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戰斗,終於打敗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東京宣布無條件投降因為香港不屬於蒙巴頓勛爵指揮下的東南亞戰區,而是屬於中國戰區,是廣東戰區的一部分。駐港日軍本應向中國軍隊投降。但英國以洗雪前恥為托詞,堅持要由他們派艦隊前往香港受降。為此,中英雙方在日本投降前後,曾進行多次外交交涉。後來,蔣介石要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名義授權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國政府依仗自己的軍事實力,並得到美國的支持,連這點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絕。在此期間,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香港後,被囚禁於赤柱集中營的香港政府輔政司詹遜,立即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區組織了臨時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戰後發生變化。他手裡沒有武裝力量,當時卻讓日軍暫時維持秩序,等候英軍到來。1945年8月30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駛進維多利亞港,從日軍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時蔣介石急於派兵北上和共產黨奪戰略要地,在英國答應他把香港作為運兵北上的轉運站,並答應交出駐港日軍的裝備之後就默認了英國接收香港的事實。
1945年9月16日,在中國代表潘國華少將、美國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國代表的陪同下,夏愨少將在總督府正式接受駐港日本陸軍司令岡田梅吉少將和日本華南艦隊指揮官藤田類太郎中將的投降。香港地區在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又重新回到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中英兩國政府為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而舉行的為期兩年的正式會談。中國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況下,中英兩國政府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時英國政府提出的談判題目就是一個歸屬問題,而中國政府則提出三個問題,即香港歸還中國、未來香港實行的制度、香港過渡時期的安排。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個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會談,共22輪。其間爭論頗多,本著以大局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經過慎重和耐心的談判,至1984年9月18日,雙方代表團就全部問題達成了協議,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宣告結束。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也促進了澳門問題的解決,並且對解決台灣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性質不同,但是「一國兩制」的構想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同樣適用的。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於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為國際上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的新鮮經驗。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曾指出:中英兩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應該大力提倡,這恰恰是我們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非常需要的。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指中英兩國政府1984年9月18日就香港問題達成的協議。這份協議包括一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主體文件;還有三個附件。主要內容有: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除特別行政區有關外交事務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即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社會治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維持。香港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財政獨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可用「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中國政府明確宣布,上述基本方針50年內不變。
過渡時期
指自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該概念由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過渡的含義為,香港由英國統治轉變為由中國管轄和治理。這一轉變必須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過渡時期。在過渡時期內英國政府的職責是: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經護和保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對此,中國政府將給予合作。這一時期內最基本的問題有二:一是經濟上不要出現大的波折,二是政治上不要另搞一套。如果發生嚴重的波動,或者另設一套班子,中國政府將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為實現平穩過渡,中英設立了聯合聯絡小組和土地委員會協商有關事項;中國政府亦將根據香港局勢的發展和要求,採取若干必要的行動措施。
後過渡期
香港12年的過渡時期可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前半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兩國政府為使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獨立關稅地區保持其經濟聯系,特別是為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參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多種纖維協定及其他國際性安排所採取的行動;兩國政府為確保同香港有關的國際權利與義務繼續適用所需採取的行動;以及其他有關實施聯合聲明的事項。後半段即後過渡期,其主要任務是解決為1997年順利過渡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及為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聯系,並就此類事項簽訂協議所需採取的行動。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過後,中國政府逐步加強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有關籌備工作,此即後過渡期的主要特徵。
主權移交
主權是指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行使自已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主權的移交,還有待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人能順利地接管香港政權,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國家能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使主權。
治權移交
治權又稱管治權。指一個國家管轄和治理自己對內對外事務的具體權力。管轄,涉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權者外)、物和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的管理許可權;治理,通過行政管理和立法、司法等行為予有實現。主權與法治密切聯系,主權決定法治,治權體現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份。主權的移交,意味著法治必須同時移交,英國想用主權來換取治權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主權與治權同時移交,才算真正實現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
三個不變
指香港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現行法律基本不變。其基本精神是,堅持「一國兩制」,保證中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中所闡明的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長期不變。依照「三個不變」的原則,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私有財產依法受到保護,由此維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經濟基礎。第二.香港居民可以像過去一樣生活,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依法得到保障。第三.香港的原有法律,指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了那些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觸的例如屬於殖民統治性質或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法律必須刪除或修改,還有一些法律因實際情況變化而不再適用外,其他的法律均保持不變。「三個不變」並未涉及香港原有的政治體制,原有的體制有些是必須加以改革的,特別是將英人治港改為港人治港,將總督制改為行政長官負責制,等等。至於某些具體的制度和政策,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和實際的需要,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使之發展。因此對「三個不變」的理解不能認為是對香港過去的所有制度、機構和具體做法原封不動、不能加以改變。
五十年不變
指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50年內不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1997年以後50年不變是有科學根據的。其一,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共存與對立的關系將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香港已同整個世界的經濟連成一體,應從這種宏觀的社會歷史背景來了解對香港的特殊政策。其二,中國大陸實現宏偉的發展戰略,除在20世紀內的艱苦努力外,到21世紀還需要50年的繼續奮斗,而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將發揮有益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7年7月1日起實施。由序言、9章共 160條組成。還包括三個附件: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附件三《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主要內容有:序言部份,概括說明了香港問題的由來,制定基本法的指導思想、法律依據和目的。總則部份,從政治、經濟和法律等方面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原則,成為整部基本法各章條文的基礎。此外,還規定基本法的解釋權和修改權。該基本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關系是:它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照香港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是符合憲法的。該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表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後實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該法為依據。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
香港特別行政區
實行特殊制度和高度自治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所作決定,該特別行政區自1997年7月1日起設立;其區域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其基本特徵如下:第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實行高度自治。第三,直轄於中央。第四,徹底結束了殖民主義統治,由港人自己治港,日趨民主。香港特別行政區獨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為:沒有殖民主義,保留資本主義,直轄於中央,實行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方針將造就一個新的、更加繁榮穩定的香港。

『伍』 香港和澳門的故事和歷史

香港:

香港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澳門

澳門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辟為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

(5)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澳門特區的制度和政策,以及有關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規定為依據。根據基本法,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澳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澳門特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澳門永久性居民組成。澳門特區保持自由港、單獨的關稅地區地位,資金進出自由和金融市場與各種金融機構經營自由。

並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定和履行有關協議。

澳人治澳是指由澳門人當家作主,自行管理澳門。特區的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委員、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院長、檢察長必須是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其中部份職位還必須由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陸』 推薦一本介紹香港歷史的書

《香港史》

PDF下載

『柒』 香港百年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7)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捌』 香港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

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

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8)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

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島。1840年4月,中英鴉片戰爭首先在香港揭開序幕。戰後,英國代表義律提出割讓香港,賠償鴉片煙價等無理要求。

清政府負責對英交涉的琦善在談判中雖力求妥協,但由於道光皇帝態度強硬,琦善未敢接受義律的割地要求和與義律訂立任何條約。

但1841年1月20日,義律卻擅自宣稱與琦善達成了「把香港島及其海港割讓給英國」(即《穿鼻草約》)。這純屬義律所捏造。

公告頒布5天後,英國侵略者便用武力強佔了香港島,並於26日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1841年5月,英軍攻打廣州,逼迫皇侄奕山訂立《廣州和約》,要求清政府賠款和清軍從廣州城撤出。

並提出協商割讓香港島。1842年6月,英國攻入長江,並於8月進入南京江面。面對城下耀武揚威的炮口,清政府徹底屈服了,遂於8月29日,派全權代表耆英、伊裡布與英軍談判。

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同意把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割佔九龍半島。英國殖民者侵佔香港島後,便以港島為基地謀取九龍。

1860年,英法侵略者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3月,侵華陸軍司令克靈頓遵循英國在華全權代表卜魯斯的指令,派遣軍隊強行佔領了九龍半島岬角至尖沙咀一帶。

在軍事佔領後不久,英國駐廣州總領事巴夏禮強迫廣東地方政府簽訂租約,將「九龍司地方一區」「永租」英國。

是年9月,英法聯軍6000餘人進逼北京,10月24日,強迫清政府與其簽訂了《北京條約》,從而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又被英國割占。

謀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開始談判。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根據英國外交部的指示,向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圍的地圖。

李鴻章等屈從於壓力,遂於1898年6月9日,與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

附近大小島嶼235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租予英國,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這顆「東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國殖民者的魔掌。

『玖』 香港的歷史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9)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州市約200公里。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16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參考資料:網路-香港

『拾』 香港歷史的資料,50字以上,但不要太多,謝謝!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派軍攻佔百越,置南海郡,納香港入秦版圖。由公元前203年開始,香港由南越國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王朝管治。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有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要保護海上貿易。

1514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10)香港史pdf擴展閱讀

文化:

香港漫畫受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歐美漫畫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流水線製作特點,分工細致,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為主,兼及水墨。

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大多數作品商業色彩濃厚,題材兼及科幻、社會,娛樂,勵志、黑幫、搞笑等等。隨著電腦和互聯網日漸普及,民間獨立創作的漫畫在網路上出現。

香港獲譽為「華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貢獻是將流行文化帶入華人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向全球輸出東方之珠的魅力。獲譽為「華人娛樂碼頭」的香港擁有大中華地區最發達、最先進的文化產業。無論是電影、電視、電台廣播還是樂壇,香港娛樂業一直帶領潮流。

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享有「四大天王」稱號,張學友唱片品質以及銷量在1990年代中期更曾引起歐美矚目,成為國際明星,他的成功令香港本土音樂作品達到對外產生影響力的巔峰時期。另外Beyond樂隊亦相當受歡迎,更曾到日本登台。

女歌星陳慧琳、王菲、鄭秀文、楊千嬅,在樂壇亦佔有重要地位,差不多與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影響遍及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地。

閱讀全文

與香港史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理解php面向對象 瀏覽:96
macword轉pdf 瀏覽:848
python列表求交集 瀏覽:872
解壓包如何轉音頻 瀏覽:447
機明自動編程軟體源碼 瀏覽:325
php埠號設置 瀏覽:541
phperegreplace 瀏覽:320
androidgridview翻頁 瀏覽:537
ssh協議編程 瀏覽:634
如何開我的世界電腦伺服器地址 瀏覽:861
玄關pdf 瀏覽:609
程序員學習論壇 瀏覽:940
程序員的毒雞湯怎麼做 瀏覽:548
安卓怎麼降級軟體到手機 瀏覽:281
雲與伺服器入門書籍推薦產品 瀏覽:636
delphi編程助手 瀏覽:762
電腦遇到伺服器問題怎麼辦 瀏覽:515
加工中心編程結束方法 瀏覽:296
了解什麼是web伺服器 瀏覽:140
面向對象的編程的基本特徵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