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四庫全書》的總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錄
1經部
【易類】
101子夏易傳、周易鄭康成注、增補鄭氏周易、 陸氏易解、周易注、周易註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訣義、周易舉正、易數鉤隱圖、周易口義、溫公易說、橫渠易說、東坡易傳、伊川易傳、易學辨惑、了齋易說、吳園周易解、 周易新講義、紫岩易傳、讀易詳說、易小傳、漢上易傳、周易窺餘、易璇璣、易變體義、周易經傳集解、易原、周易古佔法、原本周易本義、別本周易本義、郭氏傳家易說、 周易義海撮要、南軒易說、復齋易說、楊氏易傳、周易玩辭、趙氏易說、誠齋易傳、大易粹言、易圖說、古周易、易傳燈、易裨傳、厚齋易學、童溪易傳
102周易總義、西溪易說、 丙子學易編、易通、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易象意言、周易要義、易翼傳、文公易說、易學啟蒙小傳、周易輯聞、用易詳解、淙山讀周易、周易傳義附錄、易學啟蒙通釋、三易備遺、 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象義、易圖通變、讀易私言、易附錄纂注、周易啟蒙翼傳、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奧義、周易程朱傳義折衷、周易衍義、易學濫觴、大易緝說、 周易本義通釋、周易本義集成、大易象數鉤深圖、學易記、周易集傳、讀易考原、易精蘊大義、易學變通、周易會通、周易圖說
103周易爻變易縕、周易參義、周易文詮、 周易傳義大全、易經蒙引、讀易餘言、啟蒙意見、易經存疑、周易辯錄、易像鈔、周易象旨決錄、易象鉤解、周易集注、讀易紀聞、葉八白易傳、讀易述、像象管見、周易札記、 周易易簡說、易義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兒易內儀以、卦變考略、古周易訂詁、周易玩辭困學記、易經通注、日講易經解義
104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義、讀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間易學、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圖學辯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易俟、讀易日鈔、周易通論、 周易觀彖、周易淺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經衷論、易圖明辨、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周易傳注、周易札記、周易傳義合訂、周易玩辭集解、惠氏易說、周易函書約存、 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
105周易函書約存、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易箋、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周易孔義集說、易翼述信、周易淺釋、周易洗心、豐川易說、 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擇言、周易辨畫、周易圖書質疑、周易章句證異、附錄、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周易乾鑿度、易緯通卦驗、 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
【書類】
尚書註疏、洪範口義、書傳、尚書全解、禹貢指南、禹貢論、尚書講義、夏氏尚書詳解、禹貢說斷、增修東萊書說、尚書說、
106五誥解、絜齋家塾書鈔、書經集傳、尚書精義、陳氏尚書詳解、融堂書解、洪範統一、尚書要義、書集傳或問、胡氏尚書詳解、尚書表注、書纂言、書集傳纂疏、讀書叢說、 書傳輯錄纂注、尚書通考、書蔡氏傳旁通、讀書管見、書義斷法、尚書纂傳、尚書句解、書傳會選、書經大全、圖說、尚書考異、尚書疑義、尚書日記、尚書砭蔡編、尚書注考、 尚書疏衍、洪範明義、日講書經解義、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尚書稗疏、尚書古文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尚書廣聽錄、尚書埤傳、禹貢長箋
107禹貢長箋、禹貢錐指、洪範正論、 尚書七篇解義、書經衷論、尚書地理今釋、禹貢會箋、附錄、尚書大傳、書義矜式
【詩類】
詩序、毛詩註疏、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陸氏詩疏廣要、毛詩指說、詩本義、蘇氏詩集傳、 毛詩名物解、毛詩李黃集解、詩補傳、詩總聞、詩經集傳、慈湖詩傳、呂氏家塾讀詩記、續呂氏家塾讀詩記、毛詩講義、詩童子問、段氏毛詩集解、詩緝、詩傳遺說、詩考、詩地理考、 詩集傳名物鈔、詩傳通釋
108詩傳通釋、詩傳旁通、詩經疏義會通、詩經疑問、詩纘緒、詩演義、詩解頤、詩傳大全、詩說解頤、讀詩私記、詩故、六家詩名物疏、重訂詩經疑問、 詩經世本古義、待軒詩記、讀詩略記、欽定詩經傳說匯纂、御纂詩義折中、田間詩學、詩經稗疏、詩經通義、毛詩稽古編、詩所
109毛詩寫官記、詩札、詩傳詩說駁義、 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詩傳名物集覽、詩說、詩經札記、讀詩質疑、毛詩類釋、詩疑辨證、三家詩拾遺、詩沈、詩序補義、虞東學詩、附錄、 韓詩外傳
【禮類一、周禮之屬】
周禮註疏、周官新義、周禮詳解、周禮復古編、禮經會元、太平經國書、周官總義、周禮訂義、鬳齋考工記解、周禮句解、周禮集說、周官集傳、 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
110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周禮全經釋原、周禮註疏刪翼、欽定周官義疏、周禮述注、周禮纂訓、周官集注、禮說、周官祿田考、 周禮疑義舉要
【禮類二、儀禮之屬】
儀禮註疏、儀禮識誤、儀禮集釋、儀禮釋宮、儀禮圖、儀禮要義、儀禮逸經、儀禮集說、經禮補逸、欽定儀禮義疏
111欽定儀禮義疏、 儀禮鄭注句讀、儀禮商、儀禮述注、儀禮析疑、儀禮章句、補饗禮、禮經本義、宮室考、天子肆獻裸饋食禮、儀禮釋宮增注、儀禮小疏、儀禮集編、附錄、內外服制通釋、 讀禮通考
【禮類三、禮記之屬】
禮記註疏、月令解、禮記集說
112禮記集說、禮記纂言、陳氏禮記集說、禮記大全、月令明義、表記集傳、坊記集傳、緇衣集傳、儒行集傳、 日講禮記解義、欽定禮記義疏
113欽定禮記義疏、深衣考、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禮記述注、禮記析疑、檀弓疑問、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附錄、大戴禮記、 夏小正戴氏傳
【禮類四、三禮總義之屬】
三禮圖集注、三禮圖、學禮質疑、讀禮志疑、郊社禘祫問、參讀禮志疑
【禮類五、通禮之屬】
禮書、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通解續、 禮書綱目、五禮通考
114五禮通考
【禮類六、雜禮書之屬】
書儀、家禮、泰泉鄉禮、朱子禮纂、辨定祭禮通俗譜
【春秋類】
春秋左傳註疏、春秋三解傳述人、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穀梁傳註疏
115春秋穀梁傳註疏、箴膏肓、春秋釋例、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微旨、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名號歸一圖、春秋年表、春秋尊王發微、春秋皇綱論、春秋通義、 春秋權衡、劉氏春秋傳、劉氏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孫氏春秋經解、蘇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經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禮例宗、春秋通訓、葉氏春秋傳、春秋考、 春秋三傳讞、呂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傳、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後傳、左氏傳說、左氏傳續說、左氏博議、春秋比事、春秋左傳要義、春秋分記、春秋講義、春秋集義、張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春秋通說、洪氏春秋說、春秋經筌
116春秋經筌、呂氏春秋或問、春秋集傳詳說、讀春秋編、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綱、春秋諸國統紀、 春秋本義、程氏春秋或問、三傳辨疑、春秋讞義、春秋會通、春秋闕疑、春秋集傳、春秋師說、春秋左氏傳補注、春秋金鎖匙、春秋屬辭、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書法鉤元、春秋大全、春秋經傳辨疑、春秋正傳、左傳附註、春秋胡氏傳辨疑、春秋明志錄
117春秋明志錄、春秋正旨、春秋輯傳、春秋億、春秋事義全考、春秋左傳屬事、 春秋胡傳考誤、左氏釋、春秋質疑、春秋孔義、春秋辯義、讀春秋略記、春秋四傳質、左傳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匯纂、御纂春秋直解、左傳杜解補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傳糾正、春秋平義、讀左日鈔、左傳事緯、春秋毛氏傳、春秋簡書刊誤、春秋屬辭比事記、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窺、三傳折諸
118三傳折諸、左傳折諸、 公羊折諸、穀梁折諸、春秋闕如編、春秋宗朱辨義、春秋通論、春秋世族譜、春秋長歷、惠氏春秋說、春秋大事表、春秋識小錄、惠氏春秋左傳補注、春秋左傳小疏、春秋地理考實、 三正考、春秋究遺、春秋隨筆、附錄、春秋繁露
【孝經類】
古文孝經孔氏傳、孝經註疏、孝經指解、孝經刊誤、孝經大義、孝經定本、孝經述注、孝經集傳、御定孝經注、 御纂孝經集注、孝經問、經部五經總義類、駁五經異義、鄭志、經典釋文、公是七經小傳、程氏經說、六經圖、六經正誤、九經三傳沿革例、融堂四書管見、四如講稿、六經奧論、 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五經說、十一經問對、五經蠡測、簡端錄、五經稽疑、經典稽疑
119欽定翻譯五經四書、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九經誤字、經問、十三經義疑、九經古義、經稗、 十三經註疏正字、朱子五經語類、群經補義、經咫、九經辨字瀆蒙、古經解鉤沉、附錄、古微書
【四書類】
孟子註疏、論語集解義疏、論語註疏、論語筆解、孟子音義、論語拾遺、 孟子解、論語全解、孟子傳、尊孟辨、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癸巳孟子說、蒙齋中庸講義、四書集編、
120孟子集疏、論語集說、中庸指歸、四書纂疏、大學疏義、論孟集注考證、四書集義精要、四書辨疑、讀四書叢說、四書通、四書通證、四書疑節、四書經疑貫通、四書纂箋、 四書通旨、四書管窺、大學中庸集說啟蒙、四書大全、四書蒙引、四書因問、問辨錄、論語類考、孟子雜記、學庸正說、論語商、論語學案、四書留書、日講四書解義、四書近指、 孟子師說、大學翼真、四書講義困勉錄
121四書講義困勉錄、松陽講義、榕村四書說、論語稽求篇、四書剩言、大學證文、四書釋地、四書札記、此木軒四書說、四書逸箋、 鄉黨圖考、經部樂類、皇佑新樂圖記、樂書、律呂新書、瑟譜、韶舞九成樂補、律呂成書、苑洛志樂、鍾律通考、樂律全書、御制律呂正義、御制律呂正義後編、欽定詩經樂譜全書、 古樂經傳、古樂書、聖諭樂本解說、皇言定聲錄、竟山樂錄、李氏學樂錄、樂律表微、律呂新論、律呂闡微、琴旨
【小學類一、訓詁之屬】
122爾雅註疏、附考證、爾雅注、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釋名、廣雅、匡謬正俗、群經音辨、埤雅、爾雅翼、駢雅、字詁、續方言、別雅
【小學類二、字書之屬】
急就篇、說文解字、說文系傳、說文系傳考異、 說文解字篆韻譜、重修玉篇、干祿字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汗簡、佩觿、古文四聲韻、類篇、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復古編、班馬字類、漢隸字源、六書故、字通、龍龕手鑒、 六書統、周秦刻石釋音、字鑒、說文字原、六書正訛、漢隸分韻、六書本義、奇字韻、古音駢字、俗書刊誤、字孿、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訂清文鑒
123御制增訂清文鑒、 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欽定西域同文志、隸辨、篆隸考異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原本廣韻、重修廣韻、集韻、切韻指掌圖、韻補、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九經補韻、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四聲全形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洪武正韻、古音叢目、古音略例、轉注古音略、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御定音韻闡微、欽定同文韻統、欽定葉韻匯輯、欽定音韻述微、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韻補正、古今通韻、易韻、孫氏唐韻考、古韻標准、附錄、 六藝綱目、
2史部、
【正史類】
201史記、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讀史記十表、史記疑問、前漢書、班馬異同、後漢書
202後漢書、補後漢書年表、 兩漢刊誤補遺、三國志、三國史辨誤、三國志補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
203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
204舊唐書、新唐書、 唐書釋音、新唐書糾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誤、宋史
205宋史、遼史、遼史拾遺
206遼史拾遺、金史、元史、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明史
207明史、
【編年類】
竹書紀年、竹書統箋、前漢紀、後漢紀、元經、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鑒
208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釋例、資治通鑒目錄、通鑒地理通釋、通鑒釋文辨誤、 通鑒胡注舉正、稽古錄、資治通鑒外紀、皇王大紀、中興小紀、續資治通鑒長編
209續資治通鑒長編、綱目續麟、綱目分注拾遺、綱目訂誤、大事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210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九朝編年備要、續宋編年資治通鑒、西漢年紀、靖康要錄、兩朝綱目備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資治通鑒前編、通鑒續編、大事記續編、元史續編、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
211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皇清開國方略、資治通鑒後編
【紀事本末類】
通鑒紀事本末
212通鑒紀事本末、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三朝北盟會編、蜀鑒、炎徼紀聞、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欽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準噶爾方略
213平定準噶爾方略、 平定兩金川方略、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欽定蘭州紀略、欽定石峰堡紀略、欽定台灣紀略、綏寇紀略、滇考、明史紀事本末、繹史
214繹史、左傳紀事本末、 平台紀略
【別史類】
逸周書、東觀漢記、建康實錄、隆平集、古史、通志
215通志、東都事略、路史、欽定重訂契丹國志、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古今紀要、蕭氏續後漢書、 郝氏續後漢書
216郝氏續後漢書、春秋別典、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三元甲子編年、欽定續通志
217欽定續通志、補歷代史表、後漢書補逸、春秋戰國異辭、 尚史
【雜史類】
國語、國語補音、戰國策、鮑氏戰國策注、戰國策校注
218戰國策校注、貞觀政要、渚宮舊事、東觀奏記、五代史闕文、五代史補、北狩見聞錄、松漠紀聞、 燕翼詒謀錄、太賓士跡統類、咸淳遺事、大金吊伐錄、汝南遺事、錢塘遺事、平宋錄、弇山堂別集、革除逸史、欽定蒙古源流、
【詔令奏議類、一詔令之屬】
太祖高皇帝聖訓、 太宗文皇帝聖訓、世祖章皇帝聖訓、聖祖仁皇帝聖訓、世宗憲皇帝聖訓、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
219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唐大詔令集、 兩漢詔令
【詔令奏議類二、奏議之屬】
範文正奏議、包孝肅奏議集、盡言集、讜論集、左史諫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議
220王端毅奏議、馬端肅奏議、關中奏議、胡端敏奏議、 楊文忠三錄、何文簡疏議、垂光集、孫毅庵奏議、玉坡奏議、南宮奏稿、訥溪奏疏、譚襄敏奏議、潘司空奏疏、兩河經略、兩垣奏議、周忠愍奏疏、張襄壯奏疏、靳文襄奏疏、 華野疏稿、宋名臣奏議、歷代名臣奏議
221歷代名臣奏議、名臣經濟錄、名臣經濟錄
222御選明臣奏議、
【傳記類一、聖賢之屬】
孔子編年、 東家雜記
【傳記類二、名人之屬】
晏子春秋、魏鄭公諫錄、李相國論事集、杜工部年譜、杜工部詩年譜、紹陶錄、金佗?編、象台首末、魏鄭公諫續錄、忠貞錄、諸葛忠武書、 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朱子年譜
【傳記類三、總錄之屬】
古列女傳、高士傳、卓異記、春秋臣傳、廉吏傳、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伊洛淵源錄、宋名臣言行錄前集、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錢塘先賢傳贊、慶元黨禁、宋寶佑四年登科錄、京口耆舊傳、昭忠錄、敬鄉錄、唐才子傳、元朝名臣事略、浦陽人物記、古今列女傳、殿閣詞林記、 嘉靖以來首輔傳、明名臣琬琰錄、今獻備遺、百越先賢志、元儒考略、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223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明儒學案、中州人物考、東林列傳、儒林宗派、明儒言行錄、史傳三編、閩中理學淵源考
【傳記類四、雜錄之屬】
征南錄、驂鸞錄、吳船錄、入蜀記、西使記、 保越錄、粵閩巡視紀略、松亭行紀、扈從西巡日錄
【史鈔類】
兩漢博聞、通鑒總類、南史識小錄、北史識小錄
【載記類】
吳越春秋、越絕書、華陽國志、鄴中記、十六國春秋、
224十六國春秋、別本十六國春秋、蠻書、釣磯立談、江南野史、江南別錄、江表志、江南餘載、三楚新錄、錦里耆舊傳、五國故事、蜀檮杌、馬氏南唐書、陸氏南唐書、吳越備史、 安南志略、十國春秋、附錄、朝鮮史略、越史略
【時令類】
歲時廣記、御定月令輯要
【地理類一、宮殿簿之屬】
三輔黃圖、禁扁、
【地理類二、總志之屬】
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 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方輿勝覽、明一統志
225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
226大清一統志
【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
吳郡圖經續記、乾道臨安志、淳熙三山志、吳郡志、 新安志、剡錄、會稽志、赤城志、寶慶四明志、海鹽澉水志、景定嚴州續志、景定建康志、咸淳臨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國州圖志、延佑四明志、齊乘、至大金陵新志、無錫縣志、 姑蘇志、武功縣志、朝邑縣志、嶺海輿圖、滇略、吳興備志
227吳興備志、欽定熱河志、欽定日下舊聞考、欽定滿洲源流考、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欽定盛京通志、畿輔通志、
228畿輔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廣通志、河南通志
231河南通志、山東通志、山西通志
232山西通志、 陝西通志
233陝西通志、甘肅通志、四川通志、廣東通志、廣西通志
234廣西通志、雲南通志、貴州通志、歷代帝王宅京記、
【地理類四、河渠之屬】
水經注、 水經注集釋訂訛、水經注釋、吳中水利書、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河防通議、治河圖略、浙西水利書、河防一覽、三吳水利錄、北河紀、敬止集、三吳水考
235三吳水考、 吳中水利全書、欽定河源紀略、侖昆河源考、兩河清匯、居濟一得、治河奏續書、直隸河渠志、行水金鑒、水道提綱、海塘錄
【地理類五、邊防之屬】
籌海圖編、 鄭開陽雜著
【地理類六、山水之屬】
南嶽小錄、廬山記、赤松山志、西湖游覽志、桂勝、欽定盤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類七、古跡之屬】
洛陽伽藍記、吳地記、長安志、洛陽名園記、 雍錄、洞霄圖志、長安志圖、汴京遺跡志、汴京遺跡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跡、營平二州地名記、金鰲退食筆記、石柱記箋釋、關中勝跡圖志
【地理類八、雜記之屬】
南方草木狀、 荊楚歲時記、北戶錄、桂林風土記、嶺表錄異、益部方物略記、岳陽風土記、東京夢華錄、六朝事跡編類、會稽三賦、中吳紀聞、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都城紀勝、夢粱錄、 武林舊事、增補武林舊事、歲華紀麗譜、吳中舊事、平江記事、江漢叢談、閩中海錯疏、蜀中廣記、益部談資、顏山雜記、嶺南風物記、龍沙紀略、台海使槎錄、 東城雜記
【地理類九、游記之屬】
游城南記、河朔訪古記、徐霞客游記
【地理類十、外紀之屬】
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溪蠻叢笑、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 朝鮮賦、海語、東西洋考、職方外紀、赤雅、朝鮮志、皇清職貢圖、坤輿圖說、異域錄、海國聞見錄
【職官類一、官制之屬】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書、南宋館閣錄、 玉堂雜記、宋宰輔編年錄、秘書監志、翰林記、禮部志稿
237禮部志稿、太常續考、土官底簿、詞林典故、欽定國子監志、欽定歷代職官表
㈡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㈢ 想讀24史中的史書。請給建議
《欽定二十四史》。(乾隆間欽定。此二十四部皆為正史,共三千二百四十
三卷,目列後。正史撰人不錄。)
《史記》一百三十卷。(晉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汲古
本、掃葉本無索隱、正義。)《漢書》一百二十卷。(唐顏師古注。即宋慶元附
三劉刊誤、宋祁校語本。明監本、汲古本、掃葉本無校語。)《後漢書》一百二
十卷。(唐章懷太子賢注。《內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三國
志》六十五卷。(宋裴松之注。)《晉書》一百三十卷。(附唐何超《音義》三
卷。)《宋書》一百卷。《南齊書》五十九卷。《梁書》五十六卷。《陳書》三
十六卷。《魏書》一百一十四卷。《北齊書》五十卷。《周書》五十卷。《隋書》
八十五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舊唐書》二百卷。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明南監本附宋董沖《釋音》二十五卷。)《舊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新五代史記》七十四卷,《目錄》一卷
(宋徐無黨注。)。《宋史》四百九十六卷。《遼史》一百一十六卷。《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武英殿附《考
證》本,江寧、蘇州、揚州、杭州、武昌五書局合刻本,新會陳氏覆刻殿本。明
南、北監本《廿一史》,斷自元止,無《舊唐》、《舊五代》。北監合刻,南監
乃新舊版輳集而成,或別刻,或覆刻。毛氏汲古閣本《十七史》,至《新五代》
止,亦無《舊唐》、《舊五代》。席氏掃葉山房本,與毛本同,增《舊唐》、
《舊五代》。北監本、掃葉本、陳本、坊翻毛本有脫誤。)
以上正史合刻本
重刻明震澤王氏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武昌局本,間有依明柯校汪刻本
者,王延喆、柯維熊、汪諒,有《索隱》、《正義》。)
古香齋袖珍《史氏》一百三十卷。(內府本。)
重刻殿本附《考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新五代
史》。(成都局本。卷數與殿本同。)
重刻聞人本《舊唐書》二百卷。(明聞人詮原刻。揚州岑建功重校刻本,附
《逸文》十二卷、《校勘記》六十六卷。)
重刻殿本《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汲古閣本《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武
昌局本。)
重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江寧藩庫本。)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漢書評林》一百二十卷。(明凌稚隆刻本,較
勝他坊本,有《索隱》、《正義》。)
以上正史分刻本(此外若明刻之秦藩本《史記》,劉氏翻刻元中統本《史記
索隱》,汪文盛本兩漢書,馮夢禎刻《三國志》,皆善本。其餘明刻、近人坊刻
《史》《漢》甚多,不具錄。)
單行本《史記索隱》三十卷。(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史記志疑》三十六卷。(梁玉繩。原刻本。)
《史記三書釋疑》三卷。(錢塘。錢坫補《史記注》一百三十卷,未刊。)
《史記三書正訛》三卷。(王元啟。只平居士集本。《律書》一卷,《歷書》
一卷,《天官書》一卷。孫星衍《史記天官書考證》十卷,未見傳本。)
《讀史記十表》十卷。(汪越。)
《古今人表考》九卷。(梁玉繩。《清白士集》本。《人表考校補》一卷,
《續考校補》一卷。蔡雲。自刻本。)
《漢書律歷志正訛》上下卷。(王元啟。只平居士集。杭世駿《漢書疏證》、
《北齊書疏證》,未見傳本。)
《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汪邁孫。杭州刻本。)
《漢書地理志稽疑》六卷。(全祖望。朱文翰刻本,粵雅堂本。)
《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錢坫。原刻本,同治甲戌會稽章氏重刻本附徐
松《集釋》。又《漢書十表注》十卷,未刊。)
《漢書地理志補注》一百三卷。(吳卓信。安徽包氏刻本。)
《漢書地理志圖今釋》七卷,《漢志水道考》一卷。(今人。廣州刻本。)
《漢志水道疏證》五卷。(洪頤煊。問經堂本。)
《補漢兵志》五卷。(宋錢文子。知不足齋本。)
《漢藝文志考證》十卷。(王應麟。《玉海》附刻本。)
《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徐松。原刻本,張琦刻本,《指海》本。)
《漢西域圖考》七卷。(李光廷。同治庚午刻本。)
《班馬字類》五卷,附《補遺》。(宋婁機。別下齋刻涉聞梓舊本,小玲瓏
館仿宋大字本,又仿宋中字本。)
《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宋倪思。劉辰翁評。嘉慶丁酉福建刻本。倪書
為考史、漢文辭異同,劉評無謂,今倪書無單行本。)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姚之駰。刻本。孫志祖補輯謝承《後漢書》五
卷,未見傳本。)
《補後漢書年表》十卷。(宋熊方。盧校鮑刻本。)
《後漢書補表》八卷。(錢大昭。汗筠齋本,粵雅堂本。)
《補後漢藝文志》四卷。侯康。伍氏《嶺南遺書》本。錢大昭《補續漢書藝
文志》二卷、《後漢郡國令長考》一卷,錢塘《續漢書律歷志補注》二卷,未刊。
《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惠棟。寶山李氏刻本,粵雅堂本,馮集梧刻本。)
《後漢書補注》一卷。(侯康。《嶺南遺書》本。)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宋吳仁傑。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陳景雲
《兩漢舉正》五卷、錢大昭《兩漢書釋疑》四十四卷、沈欽韓《兩漢書疏證》七
十四卷,未刊。)
《三國職官表》三卷。(洪飴孫。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志》刻本。)
《三國疆域志》二卷。(洪亮吉。卷施閣集本。)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侯康。《嶺南遺書》本。)
《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杭世駿。刻本。)
《三國志補注續》一卷。(侯康。《嶺南遺書》本,《學海堂二集》本。)
《三國志辨誤》一卷。(宋人闕名。聚珍本,福本,守山閣本,金壺本。陳
景雲《三國志舉正》四卷、錢大昭《三國志辨疑》三卷,未刊。)
《三國志考證》八卷。(潘眉。嘉慶間刻本。沈欽韓《三國志補訓詁》八卷、
《釋地理》八卷,未見傳本。)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畢沅。經訓堂本。)
《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洪亮吉。卷施閣集本。)
《補晉兵志》一卷。(錢儀吉。《�開石齋記事初稿》本。)
《補宋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郝懿行。《郝氏遺書》本。)
《晉宋書故》一卷。(同上。洪亮吉《宋書音義》四卷,未刊。)
《補梁疆域志》八卷。(洪齮孫。李兆洛刻本。)
《南北史表》六卷。(周嘉猷。原刻本。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未刊。)
《舊唐書校勘記》六十六卷。(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同校。)
《舊唐書逸文》十二卷。(岑建功輯。揚州岑氏附《舊唐書》刻本。互見。)
《新唐書糾繆》二十卷。(宋吳縝。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陳黃中
《新唐書誤》三卷,未刊。)
《新舊唐書合鈔》二百六十卷。沈炳震。海寧查氏刻本。丁小鶴新《舊唐書
合鈔補正》,有刻本,未見。
《新舊唐書互證》二十卷。(趙紹祖。原刻本。)
《五代史補》五卷。(宋陶岳。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宋吳縝。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吳蘭庭。知不足齋本,《珠塵》本,單刻本。)
《新五代史記補注》七十四卷。彭元瑞、劉鳳誥同撰。原刻通行本,中分子
卷。
《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二卷。(錢大昕。錢侗續成。文選樓本,粵雅堂本。)
《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敕撰。殿本。《宋》、
《遼》、《金》、《元》史原書譯語不合者,殿本四史奉敕改正。)
《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倪璠。抱經堂《群書拾補》之一。)
《遼金元三史拾遺》五卷。(錢大昕。《潛研堂全書》本。)
《遼史拾遺》二十四卷,《補》五卷。(厲鶚。汪刻本。杭世駿《補金史》
一百卷,未刊。)
《元史氏族表》三卷。(錢大昕。潛研堂本。別有《元史稿》一百卷,未刊。)
《補元史藝文志》四卷。(同上。)
《元史備忘錄》一卷。(明王光魯。借月山房本。)
《元史本證》五十卷。(汪輝祖。家刻本。)
《諸史拾遺》五卷。(錢大昕。潛研堂本。)
《歷代史表》五十九卷。(萬斯同。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六卷。錢大昕
《唐學士年表》一卷、《五代學士年表》一卷、《宋中興學士年表》一卷,德清
徐氏刻本。)
《史表》卷。(洪飴孫。李兆洛刻本。乃合編歷代史目錄。)
《歷代帝王年表》三卷。(齊召南。文選樓本,仁和葉氏重刻本。此書最簡
括。)
《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一卷。(陸費墀。阮福刻本,仁和葉氏重刻本。)
《歷代統紀表》十三卷,《疆域表》三卷,《沿革表》三卷。(段承基。自
刻本。)
《廿一史世譜》五十四卷。(沈炳震。海寧查氏刻本。)
《歷代建元考》十卷。(鍾淵映。守山閣本,金壺本。)
《紀元要略》二卷。(陳景雲。)《補注》一卷。(子黃中。《文道十書》
本,《學津》本,《珠塵》本。)
《元號略》四卷,《補遺》一卷。(梁玉繩。《清白士集》本。)
《紀元通考》十二卷。(葉維庚。自刻本。此書最詳。)
《歷代紀元編》三卷。(李兆洛。江寧官本,粵雅堂本。此書最便。)
《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同上。江寧官本。此書最便。)
《歷代沿革圖》一卷。(六嚴。江寧官本。以上三書與《皇朝輿地韻編》、
《輿地圖》合刻,通稱《李申耆五種》。)
《歷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陳芳績。道光間刻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王鳴盛。原刻本。)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錢大昕。潛研堂本。李貽德《十七史考異》,未
刊。)
《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趙翼。原刻本。)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沈名蓀、朱昆田同編。刻本。
錢大昕《南北史雋》一卷,未刊。)
《宋瑣語》一卷。(郝懿行。《郝氏遺書》本。此二書為史鈔類,附此。)
以上正史注補、表譜、考證之屬(此類各書,為讀正史之資糧。)
——右正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