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第一哲學的沉思pdf

第一哲學的沉思pdf

發布時間:2022-04-23 09:13:10

⑴ 《第一哲學的沉思》哪個版本好

個人覺得這類書籍還是商務印書館好,畢竟翻譯很多是公認的大家,(像第一哲學沉思集的譯者是龐景仁,網路可以找到他的資料)哲學美學一類的書譯者很重要,包裝什麼的倒是次要,現在濫竽充數的很多,有些翻譯起來完全不通,本身就難懂,翻譯含糊的話更難懂。

⑵ 《第一哲學沉思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一哲學沉思集》([法] 笛卡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vRShlmogA1q6T9tyGuMGw

提取碼:1234

書名:第一哲學沉思集

作者:[法] 笛卡爾

譯者:龐景仁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86-6

頁數:443

內容簡介:

作者勒內·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西方近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本書標志著近代哲學主題的重大轉變,即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成為哲學探討的主題。本書包括六個沉思,及霍布斯、阿爾諾、伽森狄等人的詰難和笛卡爾的論辯。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探討了上帝存在與否、感官是否可靠、怎樣尋求真理避免錯誤等問題,力圖使心靈擺脫感官,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確定的知識。

本書中自我的「主體性原則」,是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標志著人的主體意識的真正覺醒,從而也影響近代西方哲學成為主體性哲學。

⑶ 第一哲學的沉思是什麼

笛卡兒的《第一哲學的沉思》是上述方法的應用。該書包括六個沉思,前三個沉思用分析方法,建立第一原則「我思」(cogito)和終極原因「上帝」,後三個沉思用綜合方法,從簡單推導復雜,得到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

⑷ 求《第一哲學沉思集》書籍電子版免費百度雲下載

第一哲學沉思集.pdf

鏈接:https://pan..com/s/17iRFUnWx43LA1zF9of-e7Q

提取碼:b7w8

⑸ 《第一哲學沉思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一哲學沉思集》([法國] 笛卡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YY9dNgtMzJarReV6YFuxA

提取碼: 9q1p

書名:第一哲學沉思集

作者:[法國] 笛卡爾

譯者:龐景仁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1-5-1

頁數:443

內容簡介: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建立了近代哲學的第一個體系。由六個沉思與六組反駁和答辯組成,作者以普遍數學為方法論,首先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脫離感官,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確定的知識;然後以「我思故我在」作為第一原則,推導出心靈和物體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比物體更容易被我們認識;再次,根據在我們心中的至上完滿的存在體(即上帝)的真實存在;再從上帝的至善,推導出我們知識的可靠性。

⑹ 第一哲學沉思集txt全集下載

第一哲學沉思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思故我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導讀
笛卡兒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由於笛卡兒力圖與他那個時代的哲學傳統決裂,使哲學獲得新的開端,因而他通常被看作是「近代西方哲學之父」,歐洲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的奠基者。《第一哲學沉思集》是笛卡兒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被看作是近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之作。在這部著作中,笛卡兒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擺脫感官,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確定的知識。他從「我思故我在」這一著名的命題出發,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體的存在,重新建立起心靈、上帝和物體的觀念的可靠性。笛卡兒在書中所闡發的天賦觀念論、身心二元論、理智至上論以及他對知識的確定性的追尋,直接引發了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風潮,對後世哲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笛卡兒出生於法國都侖省拉愛城的一個貴族家庭,其父是布勒丹省議院參議員,同時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兒幼年體弱多病,但智力成熟較早,很早就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

⑺ 第一哲學沉思集

你知道哲學是什麼嗎?——對世界萬物的思考!

哲學不是無聊時抱著幾本哲學書使勁看;也不買來一本哲學花個十幾天看完了再買。

哲學產生於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從別人的腦袋裡搬到自己的腦袋去。

哲學的首要條件就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什麼你知道嗎?

「好奇心」其實是每個人都備有的,而許多人之所以沒成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將「好奇心」給掩埋了。

在我們接觸社會後,我們就會不自主地追求本能,我們更渴望本能上的享受,因此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生存」和「繁殖」上,結果我們就不再追求世界的未知與對已知的更深入了解,也就是失去了「好奇心」。

學習哲學重點不在於你看了多少哲學書,而是你是否好保持著這份「好奇心」,你是否還是那麼熱愛憑借常識去思考。

我們看哲學書並不是為了學習其中的思想:

事實上在我們的腦袋裡有許多我們自己也想像不到的知識藏在其中,只是我們無法將起組織起來,將起系統化。——這就想每個人都有世界觀,但人們往往說不出自己的世界觀。

而我們在看哲學書時,假如其中出現你與你腦袋裡的知識相似時,我們就會自然地(不知覺地)藉助這些前輩的語言而將自己的思想組織起來。

所以看哲學書並不是為了學其中的思想,而是發覺屬於自己的思想。而這些思想恰恰是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思考。

假如日常生活中,你從不對身邊的「東西」好奇,從不去思考它們,那麼你就什麼哲學書也看不懂了。(我想這一點你應該早就意識到了,只是沒組織出來而已。這一點就表現在你對某些觀點認同而某些不認同,因為某些符合藏在你腦袋裡的思想而某些不符合)

⑻ 求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英文版電子書

《第一哲學沉思集》英譯本在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編譯的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第2卷裡面有全本(即包含反駁與答辯):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679083.html

此外 Roger Ariew編譯的Descartes Philosophical Essays and Correspondence裡面有節譯(正文全,反駁與答辯不全):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464241.html

兩個譯本可對照著看,有助於理解。

⑼ 《第一哲學的支點》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一哲學的支點》(趙汀陽)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r6BQL8wYpbS4zM0PLl_lQ

提取碼:tigy

書名:第一哲學的支點

作者:趙汀陽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7-5

頁數:268

內容簡介:

所謂第一哲學,即哲學的哲學,或稱元哲學。這是哲學的根基,西方哲學把形而上學作為第一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的核心概念,公認有笛卡爾的「思」和黑格爾的「存在」,趙汀陽此著提出並論證,哲學還需要「行」作為支點,現代哲學要從「思」的問題轉向「行」的問 題,從反思物的世界轉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創作出來的生活,接續了他一貫的主張——哲學旨在討論關於可能生活。

趙汀陽的哲學著作,特點在其很強的思辨能力和曉暢的文字表達,邏輯縝密而又別開蹊徑,讀來給人以思想的樂趣。他的哲學研究路徑是,運用西式哲學的方法,處理中國思想的問題,因而既有西式哲學的邏輯性,又具有中國哲學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稱譽為「中國人的形而上學」。

作者簡介: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北京講座教授」,歐盟國際跨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常委,清華大學倫理和宗教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客座研究員,浙江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客座教授。


⑽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的解讀

重讀《第一哲學沉思集》

王曉華

一.對一個常見觀點的反思

大約四百六十年前,法國人笛卡兒面對著他所熟悉的世界,突然被一連串新鮮的疑問所激動和折磨:這個世界從我誕生之日起就環繞、支撐、養育著我,既然我活著,那麼,它就必然是真實的,否則,一個虛幻的世界如何能成全實在的我呢?可是,我真的存在嗎?或者說,我存在是什麼意思?是指這個呼吸著、坐在椅子上、握著筆的肉身或者另有深意?我的手、腳、軀乾的確在我的目光中顯現,清晰得似乎無可置疑,但我如何能確定它們不是夢中的景象?夢境時常欺騙我,使我沉浸於並不實在的苦難或幸福中,彷彿它們真的發生過,我怎樣才能將夢境與真實區別開來,如何能證明人生不是一場大夢?〔1〕

這是笛卡兒在1639—1641年間進行的基本追問。它對當時歐洲的主流信仰——天主教——構成了挑戰。一個天主教徒既然信仰上帝,就應該相信世界是真實的,因為世界作為上帝的作品分明有著像上帝一樣的真實性。懷疑上帝的作品必然最終懷疑上帝本身。笛卡兒對此提出了雙重追問:誰能向我保證上帝不是在故意作弄我,以至於本來沒有天、地、萬物而我偏偏有對這些東西的感覺?進而言之,上帝真的存在嗎?我們相信上帝存在,可是不相信上帝的人卻發現我們對上帝的論證是循環論證:

不錯,我們一定要相信有一個上帝,因為《聖經》上是這樣說的;同時我們一定要相信《聖經》,因為它是來自上帝,不過這個理由不能向不信教的人提出,因為他們會以為我們在這方面犯了邏輯學家稱之為循環論證的錯誤。〔2〕

感覺不可靠,上帝可能不存在或者喜歡惡作劇,所以,「凡是我早先信以為真的見解,沒有一個是我現在不能懷疑的,這決不是考慮不周或輕率的緣故,而是由於我強有力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理由」〔3〕。一切都是可懷疑的,可靠的東西只能由自己尋找,我必須把歷來相信的東西統統清除出去,從根本上重新開始。現在惟一可靠的是我在懷疑這件事,而懷疑是思,因此,我的思想是絕對可靠的。我思故我在。萬物如果不向「我思」顯現,「我思」倘若不統攝萬有,人如何能知道它們存在與否?「我思」是萬物向之顯現的中心,是感受萬物和統攝各種經驗的主體,也是所有知識的出發點和建構者。

上面復述的是笛卡兒的基本思路。他的思路改變了人類的道路。在笛卡兒之前,諸神、上天、上帝是宇宙的絕對中心,而從笛卡兒起,人開始承擔自己的世界。人們因此斷定,笛卡兒用人道主義替代了神道主義,將人道推到了至高之位,要為人類中心主義的興起負責。雖然人道主義自文藝復興開始便已崛起,但其極端形式卻始於笛卡兒,這幾乎是哲學史上的定論。海德格爾就曾以權威的口吻宣稱:

在新時代開始之時,有笛卡兒的命題:「我思故我在。」對事物和全體存在物的一切意識,都被歸結到人的主體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是一切信念不可動搖的基礎。在後來,現實物的現實性被規定為客體性,被規定為通過主體並為了主體而被理解的東西。〔4〕

漢語知笛卡兒普遍把笛卡兒革命理解為從神道主義到人道主義的位移:

在笛卡兒的時代,人從基督教的啟示真理解放出來而要以他自己為基礎,為他自己立法。〔5〕

中國學界長期將humanism譯為人本主義,恰恰依據的是上述集體見解。由於笛卡兒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的重要地位,許多人又將他當作現代化最徹底的發動者,把他視為現代性——同時是新時代的福音和原罪——的起源。

然而某些公認正確的見解未必是真理。笛卡兒通過普遍懷疑發現了「我思」的中心地位,這是事實,但承認「我思」的中心地位並不等於將人當作宇宙的絕對中心,更不意味著以人道徹底取代天道。萬物都在它們所在的地方承受、回應、攝入整個世界,因而皆是中心。在處處是中心的宇宙中不存在絕對中心。人也是中心之一,只不過他能思,會想,可以說出和見證自己的中心地位。笛卡兒從自己所在的中心出發,企圖審視整個世界,卻發現自己直接感受到的僅僅是自己的知覺和知識。他不能由自己的知覺和知識斷定世界的存在,自然也無權將自己視為宇宙的絕對中心。在笛卡兒的著作中,我們找不到人是宇宙中心的觀念,倒是隨時可以讀到對人的有限性的述說。一個完全為人而存在的宇宙在他眼裡是陌生的,將人道放置在天道之上則是他未曾有過的僭越。所以,海德格爾將笛卡兒判決為人類中心主義者,實際上是把後人的所為算在笛卡兒的賬上。「當代最重要的過程是對作為圖景的世界的征服」,〔6〕此言確鑿,但不要忘了,在海德格爾的當代和笛卡兒的當代之間,橫亘著三百年的光陰。三百年前的笛卡兒絕對不是當代意義上的人本主義者。人在他眼中仍是卑微的有限者。

二、人是有限者

懷疑中的我發現除了我在懷疑外,一切都可懷疑。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我不得不是出發點,因為我暫時找不到其他可靠之物。由此我體驗到了類似於成為上帝的自豪感。我在我的世界中似乎占據著上帝的位置。可是我真的是上帝嗎?非也。如果我是上帝,那麼,我作為整個世界的作者就能確知一切,而我在懷疑這件事本身就說明我有欠缺,絕對不是類似於上帝的存在:

如果我不依存於其他一切東西,如果我自己是我的存在的作者,我就不再有希望,我就不缺少任何完滿性;因為,凡是我心中有什麼觀念的東西,我自己都會給我,這樣我就是上帝了。〔7〕

懷疑一切首先是懷疑自己的觀念——我不能像上帝那樣將觀念變為現實,自然無權由自己的觀念斷定對象的存在。懷疑中的我確實是我的世界的中心,但這絕非意味著我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恰恰相反,我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有手、腳、軀干,無權直接言說天空、大地、上帝的存在,因此,普遍懷疑確證了我的有限性:

有我,我存在這是靠得住的;可是,多長時間?我思維多長時間,就存在多長時間;因為假如我停止了思維,也許很可能我就同時停止了存在。〔8〕

我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這就是說,我是一個在懷疑,在肯定,在否定,知道的很少,不知道的很多,在愛、在恨、在願意、在不願意、也在想像、在感覺的東西。〔9〕

有限的我只能通過思維確定事物存在與否。在確定第二個事物存在之前,我沒有任何依靠。有限的我要想確知萬物的存在,擴展自己的世界,必須小心翼翼,因為易犯錯誤是有限者的本性。可是,我所信任的只能是思維,而思維是在內的,我無論怎樣思維都是在我的內部繞圈子,怎麼能確定我所思維的東西是真的呢?如果我只能依靠有限的我,那麼,這個問題註定是無解的。所以,我必須改變思路,把目光從有限的自己投向無限者,看看能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三、有限者需要與無限者對話

我現在惟一能確定的就是「我思」。這是否意味著我註定走不出自身之外呢?或許大多數人會說:是。笛卡兒的回答卻為:否。從「我思」出發卻不完全依賴我自身,這似乎是個悖論:「我思」等於我,依靠「我思」豈不是依靠我嗎?我怎麼能同時依靠和不依靠自己呢?笛卡兒果真自我矛盾嗎?非也。回到人但不以人為絕對中心,恰是笛卡兒的高明處。他由此而開啟了富有張力的西方歷史。

笛卡兒之所以能夠達到這個高度,是因為他區別開了兩個問題:我現在只能依靠我自己不等於我永遠只能依靠我自己,或者說,我現在依靠我自己不意味著我是我的作者。我在出生之後就必須承擔自己的生存,但我的出生卻是他人的事業,我能創造自己是因為我早已是他人的作品。我能思,是因為我心中有某些觀念。我並不是這些觀念的惟一作者。在我沒有創造觀念能力之前,人們就把「人」這個觀念傳達給我,我在說「我是人」時見證了他人的存在。如此向前追溯,有個問題便不可迴避:最初的人是如何獲得觀念的?是由他們創造的嗎?可是最初的人所能確定的仍是他們在思維這個事實,他們顯然沒有權力確定觀念的可靠性。惟一的可能是:這些觀念在人之外另有起源。這正是笛卡兒的答案:

我體會到這些觀念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它們經常不由自主地呈現給我,好像現在,不管我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我感覺到了熱,而由於這個原因就使我相信熱或這種觀念是由一種不同於我的東西,即由於我旁邊的火爐的熱產生給我的。除了判斷這個外來東西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把它的影像送出來印到我心裡之外,我看不出有什麼我認為更合理的。〔10〕

可是爐子的影像與爐子的觀念並非一回事:爐子的觀念可以在冶金學、考古學、文學的層面上生成,其中的某些顯然並不來自爐子的影像,那麼,這些多於外物影像的觀念來自於何處呢?所有的觀念無非有三種起源:(a)人;(b)外物;(c)某種比人更強大的存在。不來自人而又多於外物影像的觀念無疑來源於某種比人更強大者。雖然比人強大者有完滿和邪惡之別,但這些觀念的真實性說明它們只能來自於更完滿的存在。比人更完滿的存在有天使和上帝〔11〕,而天使無非是人和上帝的混合物,其較完滿的品格並不源於自身,所以,惟有上帝方為這些觀念的真正起源。可是,普遍懷疑之後,上帝的存在本身就需要證明,我怎麼能確知上帝的存在呢?在證明上帝存在之前,上帝只是一個完滿的觀念(至高無上、永恆、無限、全能),這是確鑿的,然而我是一個不完滿的東西(有限而缺乏確定的尺度),如何能產生完滿的觀念呢?不完滿的東西造就不了完滿的觀念,完滿的觀念只能源於完滿者,所以,我有完滿性的觀念證明了完滿者即上帝的存在。由此推理,笛卡兒完成了關鍵性的一躍,從懷疑上帝的存在升華為承認和依賴上帝的存在:

用上帝這個名稱,我是指一個無限的、永恆的、常住不變的、不依賴於別的東西的、至上明智的、無所不包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東西(假如真有東西存在的話)由之而被創造和產生的實體說的。這些優點是這樣巨大,這樣卓越,以使我越認真考慮它們,就越不相信我對它們所具有的觀念能夠單獨地來源於我。因此,從上面所說的一切中,必然得出上帝存在這個結論;因為,雖然實體的觀念之在我心裡就是由於我是一個實體,不過我是一個有限的東西,因而我不能有一個無限的實體的觀念,假如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無限的實體把這個觀念放在我心裡的話。〔12〕

如果上帝存在,那麼,先前的疑慮就可以徹底消解了:正如上帝把完滿性的觀念放在我心中一樣,他還把其他的基本觀念(如我存在和數學上的公理)放在我心裡。對這些基本觀念進行演繹,我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知識體系;人類知識大廈的可靠性也就無需質疑了。

我思是出發點,上帝保證我的認識的可靠性,於是,人類知識生成於有限者(人)和無限者(上帝)的對話中。人是有限者,有限者可以與無限者對話卻不能成為無限者,這是笛卡兒反復強調的。他至少說出了部分真理。有限者無論如何擴張自身,都不是無限者,以有限為無限是非法的,是僭越和暴力。有限者惟一可做和應該做的,就是與無限者對話。對話既可以是奧古斯丁式的傾聽與傾訴,也會呈現為質疑—追問—猜測。笛卡兒首先選擇的無疑是第二種。《第一哲學沉思集》看似個體理性的獨白,實為有限者和無限者的交流。無限者在笛卡兒(有限者)的質疑、追問、猜測中頑強顯身,最終成為有限者說話的依據。有限者為什麼有權力言說世界如何呢?因為上帝同時存在於我的外部和內部,我在說話時總在與上帝對話,分享著無限者的仁慈和力量。人道與神道在這對話中相互顯現。所謂的人道主義在神道主義那裡找到了依據,神道主義則在人道主義中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力量。由此而產生的文化既不是人道為中心,也不再局限於言說天道,而是立人而敬神(天)的全新文化。

四、立人而敬神:西方崛起的秘密

西方崛起於現代。笛卡兒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創始人,而哲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文化的核心,所以,由笛卡兒的思路可以破譯西方崛起的秘密。

笛卡兒的思路清晰地顯示:西方並非崛起於以人為最高存在的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全面興起於文藝復興時期,然而,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瓦拉、哥白尼等大家均在立人的同時尊崇無限者,笛卡兒不過是延續了這個傳統而已。與無限者完全斷絕關系的人道主義,在尼采之前的西方人眼裡是陌生的。人道須依神道而行,立人與敬神並不矛盾,乃西方現代精神的核心。笛卡兒先通過普遍懷疑將上帝懸擱起來,而後又證明上帝的存在,以上帝為言說的依據,恰恰將立人與敬神結合起來。所謂立人,在笛卡兒這里就是立個體,以我思為出發點就是以個體為出發點;敬神則不是服從一個發號施令的天父,而是深思、贊美、崇愛無限者(至上完滿的存在體),與無限者對話,向著無限者不斷自我超越;立人而敬神意味著個體既以自己為出發點,又承認自己的不完滿品格,在無限者的引導下呈現為永恆向上的動姿。以人為出發點是人道主義的特徵,對上帝的尊崇則是傳統神道主義的戒律,笛卡兒將二者結合起來。所以,與其說笛卡兒以人道主義取代了神道主義,毋寧說他以人道主義與神道主義的對話揚棄了神道主義的獨白,由此而產生的是立足於個體而又指向無限者的全新文化。在笛卡兒之後,西方文化就生長於有限者和無限者的對話所造成的巨大張力中。西方振興的秘密就在於此。

立足於個體而又指向無限,無疑是笛卡兒主義的精髓。先懷疑一切,而後又尊崇無限者,實際上消除了個體和無限者之間的所有中介,開啟個體與無限者直接對話的新時代。笛卡兒的上帝不再受制於《舊約》中的狹隘立場,也不如耶穌那樣顯現為具體/有限的肉身,他是而且必須是無限者。無限者的無限品格意味著它不會壓抑人,壓抑人的永遠是有限者。任何有限者都不能代表無限者,所以,個體與無限者的對話不需要中介。任何在個體和無限者之間設置中介的行為都是非法的。我信仰的是無限者,而不是某個以無限者名義說話的存在,包括任何人。所有人都是有限的,不能成為信仰的對象。信仰有限的人只會壓抑個體的個體性,將個體置於被奴役狀態。在笛卡兒的時代里,以上帝之名說話的人依然存在,仍舊顯示出不可抗拒的威嚴。1600年2月17日,笛卡兒四歲時,布魯諾被羅馬天主教教會燒死,三十三年後伽利略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嚴厲處分。笛卡兒在發表《第一哲學沉思集》時,首先寫下了《致神聖的巴黎神學院院長和聖師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申辯。這是1641年,距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已有一世紀之遙。以上帝之名說話,就是將自己當作人和上帝的中介。上帝不顯身而中介在人間掌握著真實的權力,因此,對於無限者的信仰會異化為對於有限者的服從。任何中介都是有限者。我服從有限者,等於我的生命高度已經預先被決定了。有限者的有限性註定了他們是褊狹的,將褊狹之見上升為所有人必須服從的絕對命令,必然造就集體性的癲狂和侏儒症。中世紀的基督教把教會推舉為不可懷疑的權威,以上帝之名對人進行裁判,甚至發放荒唐之至的贖罪券,其結果就是長達千年的漫漫長夜。許多人在回顧中世紀的黑暗時,將之歸結為對上帝的信仰:

上帝是一個信仰:這信仰使直者曲,立者倒。〔13〕

也有學者認為克服類似災難的惟一方法是以人本主義替代神本主義,因為宗教的秘密就是被曲解了的人的秘密:

人認為上帝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靈魂,而人的精神、靈魂、心,其實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的隱秘的寶藏的庄嚴揭幕,是人最內在的思想的自由,是對自己的愛情秘密的公開供認。〔14〕

這兩個意見都是可疑的:其一,上帝是無限者,對無限者的信仰不會壓抑人——一個無限高的存在怎麼會壓抑我呢?其二,人是有限者而上帝是無限者,以人為自己的上帝既混淆了有限和無限,又會將人置於與真正的無限者失去聯系的狀態,其危險莫大焉。正確的做法是讓信仰回到本真狀態——個體與無限者的直接對話。所謂「人心裡有信,就可以稱信」,言說的就是個體與上帝的直接聯系。笛卡兒通過普遍懷疑否定了有關上帝的舊說,實際上解構了個體和上帝之間的中介。我思故我在,只有通過思,才能確定我和上帝的真實關系。上帝在我的思中顯現,我與上帝的關系具有私人性和隱秘性,在其間不需要任何中介。上帝是至上的完滿體,是有限的我不可窮盡的,我可以向著上帝不斷上升。上帝的無限性意味著對上帝本身的信仰絕不會使「直者曲,立者倒」。無論我上升到什麼高度,上帝都在我之上存在,因此,人不能將人道放在最高處,而必須在站立、伸展、上升的同時敬畏無限者(上帝、天、宇宙)。所以,立人而敬神,敬神而去中介,乃笛卡兒革命——實際上是西方現代化——的關鍵。如果笛卡兒明快地否定了上帝,那麼,他就不具有後人所批評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但其意義就會大打折扣。笛卡兒的意義恰恰在於:他以個體之人為出發點而又設定了人必須向之自我超越的無限者,因而為人道設定了高於自身的目標——向著無限者上升。在有限者與無限者的對話中,人不能任意妄為,因為在人的尺度上還有上帝的尺度。他不能將一切都視為人類學,更無權將世界當作被征服的圖景和資源。對世界的無限制征服是與「上帝之死」互為因果的。沒有無限者的引導,人就會將自身當作絕對的尺度,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為所有存在樹立標准和構造指令。然而人是有限者,以有限者為絕對必造成悲劇。自從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後,地球上的生態危機和精神危機日益加劇,這絕非偶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人海德格爾在去世前斷言:「只有一個上帝能夠拯救我們。」倘若笛卡兒在世,他肯定會理解這句話的意義。

注釋

〔1〕〔2〕〔3〕〔7〕〔8〕〔9〕〔10〕〔12〕(法)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6、2、19、49、26、33、38、46頁。
〔4〕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類未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
〔5〕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345頁。
〔6〕《馬丁·海德格爾與文學問題》(英文版),印地安納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頁。
〔11〕笛卡兒的存在系列是:無生命的東西、動物、人、天使/妖怪、上帝。
〔13〕(德)尼采:《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頁。
〔14〕(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43頁。

閱讀全文

與第一哲學的沉思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了解什麼是web伺服器 瀏覽:138
面向對象的編程的基本特徵 瀏覽:717
php定時執行任務linux 瀏覽:786
php數組中刪除元素 瀏覽:724
螢石雲伺服器視頻 瀏覽:269
防火牆配置伺服器熱備的虛擬地址 瀏覽:188
linux安裝xdm 瀏覽:736
java計算12 瀏覽:249
大金空調擺動式壓縮機 瀏覽:453
新的雲伺服器如何設置首頁 瀏覽:687
javastring字元位置 瀏覽:197
銀河麒麟字體庫存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57
魔獸加丁伺服器的航空叫什麼 瀏覽:152
花冠改裝案例哪個app多 瀏覽:515
成績單app哪個好用 瀏覽:140
北美程序員vs國內程序員 瀏覽:181
php解析xml文檔 瀏覽:121
石墨文檔APP怎麼橫屏 瀏覽:185
牆主鋼筋加密和非加密怎麼看 瀏覽:144
金山區文件夾封套定製 瀏覽:708